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居易诗二首

白居易诗二首

白居易诗二首
白居易诗二首

白居易诗二首

《放言五首(其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

2.理解本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难点:理解本首诗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从写作内容上可以分为几类?写景诗、边塞诗、哲理诗等。回忆六年级所学的哲理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结合课下注释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这诗是白居易在被贬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所作。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三、整体感知

1. 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

决——判断、决断(孔子不能决也);狐疑——怀疑(满腹狐疑);向使——假如、假使2. 诗的首联告诉好友“决狐疑”的方法是什么?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玉要烧三天才知伪劣

补充典故:《淮南子·淑真》中说,钟山之玉用炉炭烧三天而色泽不变。

《史记·司马相如传》的“正义”说:“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3.用这种方法“决狐疑”的原因是什么?

用占卜的方法去判断事情,有投机取巧之意。而事物的真假伪劣,需要时间去考验证明。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会让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

4.颔联列举周公和王莽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用周公被疑篡权、王莽被传谦恭两个典故从反面说明不用这个方法去识别事物,往往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认识事物。

5.本诗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地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

四、小结

这首诗诗人既劝慰了友人,也安慰了自己,表示像自己以及好友这样受到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要多加保重,等到时间到了,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真伪。

五、回家作业

1.抄写诗歌并背诵

2.课后练习卷

卖炭翁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诗歌并背诵,理解诗歌大意。

2.分析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本诗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从肖像、心理等人物描写来分析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什么是叙事诗?叙事诗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

2.复习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散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句子时要有适当的停顿。

2.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

预设:描写了一个在寒风中驾着炭车,饥寒交迫的可怜、悲惨的老翁。

三、再读诗歌,深入分析

1.本诗通过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突出老翁这一人物形象的?请从肖像、心理描写加以分析。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圈划课文,对关键字词加以分析。

预设:肖像(外貌):满面尘灰:满脸的尘灰,都是烟熏火烤的颜色。

工作辛苦

两鬓苍苍:鬓发灰白,年岁已高。

十指黑:手指因烧炭而发黑,说明他劳动的艰辛。

衣正单:衣着单薄。——生活贫苦

心理:心忧炭贱愿天寒。

追问:这句对于老翁心理的描写,读后有没有困惑?

在寒天穿着单薄衣服的卖炭翁本因希望天暖,但他把解决一时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所得钱款上,所以又希望天气寒冷些,这样炭就能卖个好价钱。这种矛盾的心理更表现出了卖炭翁的生活艰难,让人同情。

2. 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卖炭翁当时的心理活动。(2、3句话)

预设:扩写“心忧炭贱愿天寒”,“身上衣裳口中食”。天气如此的寒冷,风雪交加,虽然我饥寒交迫,但是这炭应该会卖的好一些吧,真希望这天再寒冷些,那样买炭的人就更多了,我也能换一身能遮身的衣服和糊口的粮食。

小结:这样一个工作辛苦却仍然饥寒交迫的可怜老人,他只有“身上衣裳口中食”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但却仍然无法得到满足。

四、三读诗歌,理解主旨

1.本诗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找事件)

预设:烧炭(“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炭(“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市南门外泥中歇”)——被抢夺(“回车叱牛牵向北”)

2.为什么卖炭翁的生活会如此悲惨呢?

预设:注意另一个人物形象——“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翩翩”——得意洋洋、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动作和神态。

动作:“把”“称”“叱”“牵”——蛮横无理、巧取豪夺,仗势欺人。

(卖炭翁的悲惨生活根本上源于宫市,宫市即为腐败的象征)

3.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结合课下注释1)

为百姓打抱不平,揭露“宫市“的腐败行为,为这样的社会现实隐隐担忧。

五、重要字词理解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辗(niǎn):同“碾”,碾压。

困:困倦,疲乏。

市:集市。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惜不得:舍不得。

直:通“值”,价格。

六、回家作业

1.抄写诗歌并背诵

2.课后练习卷

白居易诗二首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文学常识

1.《卖炭翁》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题注云:“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朝伟大的诗人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人称“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或划横线的字词

1.翩翩两骑来是谁__________

2. 手把文中口称敕.__________

3. 宫使驱将惜不得__________

4. 卖炭得钱何所营.__________

5. 系向牛头充炭直.___________

三、诗歌理解

1. 《放言五首(其三)》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 《卖炭翁》中生动描绘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卖炭翁》中“黄衣使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白衫儿”指的是_____________。

4. 下列不是直接描写卖炭翁生活艰辛的语句是________

A “满面成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C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D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5. 诗歌通过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诗二首(答案)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文学常识

1.《卖炭翁》这首诗的体裁是___叙事诗________,选自《白氏长庆集___,题注云:“_苦宫室也_”。作者是__唐_______朝伟大的诗人___白居易___,字___乐天________,号__香山居士_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加点或划横线的字词

1.翩翩两骑来是谁_轻快洒脱的清装。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__

2. 手把文中口称敕._皇帝的命令或诏书_________

3. 宫使驱将惜不得__赶着走________

4. 卖炭得钱何所营.__经营________

5. 系向牛头充炭直.__通“值”,指价格_________

三、诗歌理解

1. 《放言五首(其三)》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_对人、对事的认识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___的道理。

2. 《卖炭翁》中生动描绘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心忧炭贱愿天寒”_____。

3. 《卖炭翁》中“黄衣使者”指的是_皇宫内的太监_____;“白衫儿”指的是___太监手下的爪牙__________。

4. 下列不是直接描写卖炭翁生活艰辛的语句是__D______

A “满面成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C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D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5. 诗歌通过叙述__卖炭翁辛苦所得被掠夺一空_______,揭露了_宫市对百姓的强取豪_____,表达了作者__对百姓疾苦的同情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诗12首带拼音

卖m ài 炭t àn 翁w ēng 白b ái 居j ū易y ì · 唐t áng 朝ch áo m ài t àn w ēng , f á x īn sh āo t àn n án sh ān zh ōng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m ǎn mi àn ch én hu ī y ān hu ǒ s è , li ǎng b ìn c āng c āng sh í zh ǐ h ēi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m ài t àn d é qi án h é su ǒ y íng ? sh ēn sh àng y ī shang k ǒu zh ōng sh í 。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k ě li án sh ēn sh àng y ī zh èng d ān , x īn y ōu t àn ji àn yu àn ti ān h án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y è l ái ch éng w ài y ī ch ǐ xu ě , xi ǎo ji à t àn ch ē ni ǎn b īng zh é 。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ni ú k ùn r én j ī r ì y ǐ g āo , sh ì n án m én w ài n í zh ōng xi ē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pi ān pi ān li ǎng q í l ái zh ě shu í ? hu áng y ī sh ǐ zh ě b ái sh ān ér 。 翩翩两骑来者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sh ǒu b ǎ w én sh ū k ǒu ch ēng ch ì , hu í ch ē ch ì ni ú qi ān xi àng b ěi 。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y ī ch ē t àn , qi ān y ú j īn , g ōng sh ǐ q ū ji āng x ī b ú d é 。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b àn p ǐ h óng sh ā y ī zh àng l íng , x ì xi àng ni ú t óu ch ōng t àn zh í 。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bái 白 jū 居 yì 易 : chánɡ 长 hèn 恨 ɡē 歌 hàn 汉 huánɡ 皇 zhònɡ 重 sè 色 sī 思 qīnɡ 倾 ɡuó 国 , yù 御 yǔ 宇 duō 多 nián 年 qiú 求 bù 不 dé 得 。 yánɡ 杨 jiā 家 yǒu 有 nǚ 女 chū 初 zhǎnɡ 长 chénɡ 成 , yǎn ɡ 养 zài 在 shēn 深 ɡuī 闺 rén 人 wèi 未 shí 识 。 tiān 天 shēnɡ 生 lì 丽 zhì 质 nán 难 zì 自 qì 弃 , yì 一 zhāo 朝 xuǎn 选 zài 在 jūn 君 wánɡ 王 cè 侧 。 huí 回 móu 眸 yī 一 xiào 笑 bǎi 百 mèi 媚 shēnɡ 生 , liù 六 ɡōnɡ 宫 fěn 粉 dài 黛 wú 无 yán 颜 sè 色 。 chūn 春 hán 寒 cì 赐 yù 浴 huá 华 qīnɡ 清 chí 池 , wēn 温 quán 泉 shuǐ 水 huá 滑 xǐ 洗 nínɡ 凝 zhī 脂 。 shì 侍 ér 儿 fú 扶 qǐ 起 jiāo 娇 wú 无 lì 力 , shǐ 始 shì 是 xīn 新 chénɡ 承 ēn 恩 zé 泽 shí 时 。

白居易

白居易 摘要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齐名,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是唐代诗人中,作品在生前流传最广的一位,且许多诗作迄今仍脍炙人口,影响深远。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须取材于现实事件,反映时代的状况)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诗魔长恨歌通俗易懂讽喻 白居易的诗歌现存近3040首。他最为重视的是讽喻诗。但他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诗。代表作《新乐府》50首,集中体现了诗人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对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规谏之辞。如《卖炭翁》序为:苦宫市也,揭露朝廷以宫市方式强行劫夺百姓资财。但《新乐府》诗也存在著从理念出发,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白居易的感伤诗中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长恨歌》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前半篇对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理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有所讽刺,这是引起长恨的原因。后半篇却以充满同情笔法描写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诗的主题思想从讽刺转为同情的美意——杨的执著爱情。这是长恨的正文。在艺术的表现上,前半篇写实,后半篇穿插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仙境。全诗语言声调优美,抒情和叙事交融一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的诗歌平易浅进,勇於将白话并入诗中,将老旧的诗词格式进行改造,白居易主张君爱咬文嚼字,我爱老妪能解。一次行於孤山寺,在堤上走呀走,吟出《钱塘湖春行》,并将诗吟给堤旁的老婆婆。老婆婆听了觉得此诗极好,但是

2020年白居易的古诗大全

白居易的古诗大全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白居易的古诗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忆江南·江南忆》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5、《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7、《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8、《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9、《长相思·汴水流》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10、《宫词》

2020年5白居易诗两首练习题及答案

5.《白居易诗两首》课时练 一、看拼音,写汉字。 fēng jǐ ng yísuìchuīfēng ()()() huíyìshēng lì rú guǒ ()()() 二、默写古诗。 1、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是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写的,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最为有名,它描写了草顽强的生命力。诗中还有一对反义词,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岁”是年的意思。() (2)“枯”的意思是干枯,“荣”的意思是光荣。() 4.读了这首诗,我知道小草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古诗,回答问题。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该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以下哪首诗也是白居易的? A.《赋得古原草送别》 B.《登鹳雀楼》 C.《静夜思》 2.江南美在哪?抄出两句. 3.“能不忆江南?”是()。 A.设问句 B.反问句 C.陈述句 4.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 A.日出江花红胜火 B.风景旧曾谙 C.江南好

参考答案 一、风景一岁吹风回忆胜利如果 二、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唐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枯荣 3.(1)√(2)× 4.生命力很顽强。(意思对即可) 三、1.A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B 4.B

关于白居易的诗句大全摘抄

关于白居易的诗句大全摘抄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2、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白居易《长恨歌》 3、汉武帝,初丧李夫人。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君恩不尽念不已,甘泉殿里令写真。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链金炉焚。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

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去何速兮来何迟?是耶非耶两不知。翠蛾仿佛平生貌,不似昭阳寝疾时。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背灯隔帐不得语,安用暂来还见违。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贵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白居易《李夫人》 4、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 5、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白居易《戏题木兰花》 6、浪淘沙年代:唐作者: 白居易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白居易 7、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白居易 8、生亦惑,死亦惑,人非草木孰无情,不如不遇倾城色——白居易《李夫人》 9、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

诗词鉴赏:【唐】白居易《夜雨》

诗词鉴赏: 《夜雨》 【唐】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注:“望”、“忘”,古读平声。) 白居易的《夜雨》是一首古风抒情诗,用语平白,相传是写给初恋情人湘灵的。 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恰赶上藩镇割据时期,当时高丽族的李正己独占了河南十几个州地,与中央军相互开战,闹得中原民不聊生,白居易在十五岁时就随全家迁到了父亲的治所——徐州符离。在符离白居易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小四岁的邻家女孩,名叫湘灵。湘灵伶俐可爱,还会弹琴,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青梅竹马的好玩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二人互生情愫,开始了青春时期的纯洁爱情。但是湘灵出身贫贱,家境清寒,白居易的母亲很不喜欢她,并不允许他们二人的结合。 很快白居易就像当时所有的人一样,为了前程而忙碌,这段感情逐渐被搁置下来,但白居易心中始终没有忘记湘灵,为她写下了很多美丽的诗篇,包括《寄湘灵》《长相思》《寒闺夜》等等。29岁那年,白居易考上进士,趁着回符离的好日子,再次向母亲提出了要娶湘灵的想法。母亲听了非常生气,坚决不同意。这使白居易很失落,但他并没有放弃争取,他相信母亲总有一天会答应。四年后,白居易做了校书郎,又一次向母亲提出申请,母亲不仅没有答应,还为了斩断白居易的念头,举家迁离了徐州。这一次彻底寒了白居易的心,古人认为孝比天大,白居易并没有因此与母亲翻脸,但是失望绝望之时,再无娶妻成家的念头,为了湘灵,白居易直到37岁,一直没有结婚,在唐代,这是难以想象的。 元和三年,为了仕途和家族,白居易娶了同僚的妹妹,就是那个自认为能“压倒元白”的杨汝士的妹妹。但是白居易的内心深处对湘灵始终不能忘怀,还记得《长恨歌》里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吗?原句本出自他写给湘灵的《长相思》,“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白居易原是本着“欲惩尤物”的心思来写《长恨歌》的,但是当写到玄宗与玉环天上人间难相见时,内心对湘灵的情意再也难以抑制,不禁悲悯起来,写成了一曲对爱的永恒赞歌。 又过了七年,白居易因为上奏宰相武元衡被刺案,得罪了朝廷利益集团,被贬江州司马,内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不想,去江州的途中竟然邂逅了湘灵父女,湘灵此时已经四十岁了,但是为了等白居易,仍然未嫁。白居易非常感动,两人抱头痛哭,白居易又喜又悲,悲恨交加之中写下了《逢旧》诗两首:

白居易诗二首同步测试题

22、白居易诗二首 一、赏析《方言五首(其三)》诗歌内容 (1)诗中共举了几个例子? 周公、王莽 (2)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 这里通过正反说理,寓哲理于形象之中,最后告诉我们: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要从整个历史的角度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时间未到,要检验一个人的品质是很难的。 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这种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以通俗语言说出人生哲理没,真是小中见大,耐人寻味! (3)作者想借助本诗说明什么道理? 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地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 二、研读《卖炭翁》 (1)、根据文章内容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苦”。有哪些苦呢? 落实到具体词句:烧炭艰苦--“满面……食指黑”;(外貌) 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碾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 被抢悲苦—“惜不得”(心理) (2)、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那就是——“霸”。文中有哪些具体描写? 落实到具体词句:横冲直撞、趾高气扬------黄衣、白衫、翩翩(外表)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把、称、回、叱、敕、牵、系(行为) 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 (3)、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卖炭翁—“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宫使—“恨”(一系列动词描写) (4)、分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你从中读出什么。 衣衫单薄不能暖身,却希望炭能卖个好价而期待着天寒。明知挨冻却甘愿受苦,看出他的生活是多么窘迫!这反映出社会给劳动人民生活带来的重压。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作者的爱憎也在此句中分明体现。

白居易诗精选

白居易诗精选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遂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祖父□、外祖陈润俱善诗。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徐州、襄州别贺。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 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 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见彩图河南洛阳白居易墓)。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继承了中国古代一贯以《诗经》为主旨的比兴美刺的传统诗论,十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他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分藏于庐山、苏州、洛阳及其侄子、外孙的家里,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其中还羼入几十篇他人的作品),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影印出版。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马元调重刻《白氏长庆集》71卷,与绍兴本基本相同。另有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的活字覆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分前、后集,内容也与绍兴本大体相同。清汪立名则刻有《白香山诗集》40卷,仅诗,无文,其中包括辑佚而成的《补遗》 2卷,并于原注外增加笺释。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加以订补;又编《外集》2卷,搜集佚诗佚文,并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

白居易诗两首教案

白居易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正确把握字词义,熟读成诵。 2、领会《放言五首(其三)》中诗人所表达的观点。 3、了解《卖炭翁》中反映的当时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放言五首(其三)》所表达的哲理;感受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难点:理解观点与事例之间的关系;体会《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背诵本诗;理解《放言五首(其三)》所表达的哲理。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杜甫的三首诗,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白居易(772~846),唐朝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他出生书香门弟,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辨别声韵,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在因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司马时,关心民间疾苦,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也有所反映)讽喻诗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 二、学习《放言五首》(其三) 1、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这诗是白居易在被贬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所作。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2、朗读诗歌。 3、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本

【课外阅读】白居易诗歌成就

【课外阅读】白居易的诗歌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

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精选.)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白居易先进的诗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他的《与元九书》,便是一篇最全面、最系统、最有力的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 首先,他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 他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所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也就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针对当时的社会特征,他特别强调“为民”,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其次,白居易还认识到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他指出要写作为政治服务的诗就必须关心政治,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泉源。《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与元九书》也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便是这一理论的实践。 第三,他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为最重要。“义”即《诗经》的“六义”,主要是指那种“美刺”精神。“实义”即以义为果实,也就是要“经之以六义”,使诗具有美刺的内容。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感人至深,并感人为善,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效果。所以说“莫深乎义”。白居易强调诗歌应为政治服务,也正因有见于诗歌的巨大感染力。 第四,为了充分地发挥诗的功用,更好地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白居易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他“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力求做到语言的通俗平易,音节的和谐婉转。这对于“雕章镂句”的时代风尚以及“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传统诗教都是一个革新。

七年级语文白居易诗二首

白居易诗二首 (唐)白居易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放言》,熟读《卖炭翁》,圈划佳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理解《放言》表达的哲理,学习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领会诗歌的主题;体会《卖炭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本诗的讥讽意义。 3.感受白居易诗歌现实主义的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三大著名诗人之一,是中唐影响最大的诗人。 2.《卖炭翁》描写了卖炭翁谋生艰难和劳动果实被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 【正音正字】 蓍shī篡cuàn辗zhǎn 辙zhé敕chì叱chì直zhí(同“值” )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放言五首》(其三)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的一生虽然不像李白、杜甫那样多灾多难,曲折多变,但也遭受过排挤。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对生活的认识更清醒。他的这首诗虽然是劝解老友的,但也包含了诗人自己对生活、对历史、对人生的很多感慨与思考。 诗歌开头提出“决狐疑”的方法问题,接着否定了这些方法。 三四句用怎样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回答了这个“决狐疑”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在历史与时间面前,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终将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五六句,诗人借用周公和王莽的典故,通过真实的历史人物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周公也有被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人的时候。 最后两句,白居易除了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外,也是在借机发泄自己内心的不平。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 “赠君一法决狐疑”中的“赠”字有何表达作用? 郑重其事的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 2. 本诗用了哪些例子?它们有什么作用? 本诗用了四个例子:“试玉、辨材、周公、王莽”。它们既是论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摘要 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白居易在有生之年,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纵观白居易的诗作,最感人心扉,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当属其感伤诗。感伤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故不少学者都对白居易感伤诗独特的时代意义及形象作了分析,从艺术成就的角度分析,感伤诗达到了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峰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艺术价值情感价值高峰

目录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 (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 (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一)少年时代多感慨颠沛流离之作(二入仕期间多哀伤宦海沉浮之作(三)晚年时期多悲叹物是人非之作; 三、白居易感伤诗主要特色 (一)景物抒情 (二)现实主义 (三)平实语言 (四)超越抒情模式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又一位杰出诗人,他用毕生精力创作了3000多首诗歌,也是唐代诗人中诗歌创作最多的一位,虽然在他本人认为自己作品中价值最高最认可的是讽喻诗,但是后人在千年之后对他诗歌的评价中,感伤诗脱颖而出,这其中既有历史变迁的缘故,也有审美情趣变化因素,本文通过对白居易创作感伤诗的时代背景,年代特色以及人生轨迹,来探寻白居易这位大诗人在感伤诗这类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 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感伤诗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要研究感伤诗就不得不从感伤诗的渊源说起,探寻诗人因何而感,因何而伤,只有了解了诗人创作感伤诗的一些时代和人文背景,才能更好的解读其感伤诗。 (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 感伤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情愫,也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弥漫着感伤的情绪,屈原的《离骚》,东汉的《古诗19首》,曹丕的《悼夭赋》都是感伤情怀宣泄的佳作。通过对当时人们普遍心理的细腻描写,,把人类内在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白居易的感伤诗也恰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这种固有的感伤情调,所以说,白居易的感伤诗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感伤文风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可以说是白居易把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感伤情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

精选五言诗99首

1、《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证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8、《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9、《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0、《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1、《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4、《山中》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5、《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6、《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7、《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18、《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9、《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0、《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1、《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2、《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24、《草》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5、《登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6、《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7、《锄禾》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8、《悯农》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9、《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30、《秋浦歌》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31、《秋浦歌》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2019一年级语文白居易诗两首练习题及答案

2019一年级语文白居易诗两首练习题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汉字。 fēng jǐ ng yísuìchuīfēng ()()() huíyìshēng lì rú guǒ ()()() 二、默写古诗。 1、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是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写的,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最为有名,它描写了草顽强的生命力。诗中还有一对反义词,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岁”是年的意思。() (2)“枯”的意思是干枯,“荣”的意思是光荣。() 4.读了这首诗,我知道小草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古诗,回答问题。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该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以下哪首诗也是白居易的? A.《赋得古原草送别》 B.《登鹳雀楼》 C.《静夜思》 2.江南美在哪?抄出两句. 3.“能不忆江南?”是()。 A.设问句 B.反问句 C.陈述句 4.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 A.日出江花红胜火 B.风景旧曾谙 C.江南好

参考答案 一、风景一岁吹风回忆胜利如果 二、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唐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枯荣 3.(1)√(2)× 4.生命力很顽强。(意思对即可) 三、1.A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B 4.B

诗两首《雨巷》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

诗两首《雨巷》同步练习及答案上完了课,我们还需要做一些练习进行巩固,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九年级上册诗两首中的《雨巷》同步练习答案,希望能够对于同学们温故知新有所帮助。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zhǎng)着彷(páng)徨 凄(qī)清巷(xiàng) B.彳亍(chìchù)凄婉(wǎn) 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荡漾(yàng) 青荇(xìng)长篙(gāo) D.斑斓(lán)沉淀(dìng) 似(sì)的泥(nì)古 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

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4.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5.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 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白居易诗二首

(唐)白居易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放言》,熟读《卖炭翁》,圈划佳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理解《放言》表达的哲理,学习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领会诗歌的主题;体会《卖炭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本诗的讥讽意义。 3.感受白居易诗歌现实主义的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课文提示】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三大著名诗人之一,是中唐影响最大的诗人。2.《卖炭翁》描写了卖炭翁谋生艰难和劳动果实被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 【正音正字】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放言五首》(其三)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的一生虽然不像李白、杜甫那样多灾多难,曲折多变,但也遭受过排挤。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对生活的认识更清醒。他的这首诗虽然是劝解老友的,但也包含了诗人自己对生活、对历史、对人生的很多感慨与思考。 诗歌开头提出“决狐疑”的方法问题,接着否定了这些方法。 三四句用怎样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回答了这个“决狐疑”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在历史与时间面前,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终将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五六句,诗人借用周公和王莽的典故,通过真实的历史人物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周公也有被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人的时候。 最后两句,白居易除了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外,也是在借机发泄自己内心的不平。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 “赠君一法决狐疑”中的“赠”字有何表达作用? 郑重其事的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 2. 本诗用了哪些例子?它们有什么作用? 本诗用了四个例子:“试玉、辨材、周公、王莽”。它们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例揭示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味。 3. 诗中哪些句子说明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4. 这首诗歌揭示一个什么哲理? 这首诗歌揭示了一个哲理: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来考验。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翻译《卖炭翁》。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白居易感伤诗心态再探:理智与矛盾

白居易感伤诗心态再探:理智与矛盾 从命名和定义上来看,感伤诗都是偏重于抒发情感的。不过作为学贯儒家、佛家和道家的白居易,还是在诗中处处流露出哲理的思考。 白居易清醒地认识到生老病死、春去秋来、月缺花落……这些自然世事的规律,知道这些都是不可违逆的。然而与此同时,他又为之忧伤、感慨,这样两种看似矛盾的心态一直伴随着他。 一、理智 1.儒家影响 早在贞元年间,年轻的诗人就认识到一些自然世事的朴素道理,如: 安得长少壮?盛衰迫天时。(《秋怀》) 古今不相待,朝市无常居。……废兴相催迫,日月互居诸。(《冀城北原作》) 盛极而衰,废兴交替,日往月来,这些自然规律是不可阻挡的。浸染儒家典籍多年的白居易是不可能不懂得这些自然之理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①(《论语?子罕》)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②(《论语? 阳货》) 这是对宇宙、天地、时间的理解和敬畏。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③(《论语?颜渊》)这是对所谓“天 命”的无奈和敬畏。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⑤(《荀子?天论》) 无论是积极的理解,还是消极的接受,儒家思想中对于宇宙人生,都是一种不强求、不抱怨,敬而任之的态度。 入仕以后,诗人阅历渐增,对人生宇宙的体会和思考也更多,如: 前日巢中卵,化作雏飞去。昨日穴中虫,蜕为蝉上树。四时未尝歇,一物不暂住。(《村居卧病二首》) 插柳作高林,种桃成老树。因惊成人者,尽是旧童孺。试问旧老人,半为绕村墓。浮生同过客,前后递来去。白日如弄珠,出没光不住。(《重到渭上旧居》) 2.老庄影响 无论自然还是人世,都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发展的,这也是无法阻挡的自然规律。与儒家思想相比,更为科学通脱的老庄思想认为: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⑥(《周易?系辞下》) 天也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 矣,树木固有立矣。⑦(《庄子?天道》) 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⑧(《庄子?天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