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辽宁语文试卷文言文翻译(吴朝阳)

2013辽宁语文试卷文言文翻译(吴朝阳)

2013辽宁语文试卷文言文翻译(吴朝阳)
2013辽宁语文试卷文言文翻译(吴朝阳)

2013高考辽宁语文试卷·文言文翻译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吴朝阳)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贼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

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知光州。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把它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天下人的怀疑。事情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此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

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予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王尧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二十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耀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度制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地惩罚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掌权,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来帮助国家事务。命令下发到了三司而停滞,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

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甚至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短处。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不相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研究,直至是非明确才停止,绝不会坚持己见。在皇上面前,所说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

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著有文集五十卷。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要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要以宗庙自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患。皇上对此非常感慨,等到给王尧臣发丧时,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又追加谥号为“文安”。

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1(乙)卷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Ⅰ(乙卷) 一、古文 【原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 矣。”固争之,遂下有司 ..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 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沈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钜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宋史·列传七十一·曾公亮传》)【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郑州,治理政事有能干的声名,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夜不闭户。曾经有过客丢失袋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没有窝藏盗贼,恐怕是随从人员私藏起来了吧。”对他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明达详熟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典章宪制,首相韩琦经常向他咨询。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皇嗣,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以强盗论处。曾公亮说:“这是禁物,获得它虽经强行盗取,却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了。”坚持争论,于是就交给有关部门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曾公亮说:“刚开始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人告谕赵滋旨意,边境危害终于止息了。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接见,觉得安心吗?”使者立刻赴宴。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起任判永兴军。过了一年,回到京师,不久就以太傅身份辞官归居。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亲临悼哭,罢朝三天。曾公亮端方厚道严肃稳重,思虑深沉处事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天性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当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偏向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一概听从王安石,而表面上装作不赞成的样子。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与王安石没有什么不同,于是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位至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贪持俸禄稳固恩宠。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3单元译文

【第十三单元】 诸葛亮“空城计” 【原文】 亮屯于阳平①,遣魏延诸军并②兵东下,亮唯留万人守城。晋宣帝③率二十万人拒④亮,而与延军错道⑤,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⑥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⑦,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计出。亮意气自若,敕⑧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⑨;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10)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12)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13)抚手(14)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15),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16)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此文中(10)--(16)是注释] 【注释】①阳平:古地名,今陕西汉中。②并:联。③晋宣帝:指司马懿;魏国将领。④拒:对抗。⑤错道:交错进军。⑥侦候:侦察兵。⑦回迹反追:掉转人马追击。⑧敕(犮犺ì):下令。⑨庵幔:营帐。 (10)却:再。 (11)猥(wěi):突然。 (12)2趣:同“趋”,急走。 (13)参佐:助手。 (14)抚手:拍手。 (15)怯:此指伪装怯弱。 (16)候逻:侦察巡逻的士兵。 【译文】诸葛亮驻军在阳平,派魏延等人的军队联合向东,他自己只留下万把人守城。司马懿率二十万人马与诸葛亮对抗,而跟魏延的军队刚巧错道前进,直接到了眼前,仅离诸葛亮驻地六十里左右。前去侦察的士卒告诉他,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将到,已经跟他迫近。他想前去依靠魏延,可相距又远,(如果叫魏延)掉过头来追击司马懿,看形势来不及。将军士兵(都大惊)失色,不知用什么计策(对付)。(这时)诸葛亮神态自若,下令军中全部偃旗息鼓,不能随意出入营帐,又命令打开四面城门,(派人)扫地洒水。司马懿常认为诸葛亮(处事)稳重,而(现在)突然显出势弱(的样子),怀疑他有伏兵,于是带领军队向北急走上山。第二天吃早饭时,诸葛亮拍手对助手们笑着说:“司马懿必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有强大有伏兵,(所以)沿着山路逃走了。”侦察兵回来报告,正如诸葛亮所说的。司马懿后来知道了(实情),深感遗憾。 1 七擒孟获 【原文】 建兴三年①,诸葛亮率军至南中②,所战皆捷。闻有孟获者,为夷③汉所服,于是令生致之④。既得,亮使观营阵,曰:“此军如何?” 获对曰:“向(早先)不知虚实,故败。今蒙(承蒙)使观营阵,若止(同“只”)如此,定能胜!”亮笑,心知获尚不服,纵之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还)欲释获。获曰:“公天威⑤,南人⑥不复反矣。”于是亮进军,南中平(平定)。 【注释】①建兴三年:建兴是蜀国皇帝刘禅的年号;建兴三年为公元225年。②南中:古地名,在今云南、四川、贵州交界处。③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④生致之:把他活捉后送上。⑤天威:天助的威力。⑥南人:孟获自称。 【译文】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领军队到南中,所打的战役都取得胜利。听说有位孟获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如: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2.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3.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如: 原句: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4.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例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例如: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全句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又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 word完美整理版

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word完美整理版

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槃于路。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word完美整理版

最新整理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

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 4.狼文言文原文翻译 5.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2013·新课标全国卷I】【马文升】字词详细注解及全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2013·新课标全国卷I)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奇异)多力。登(科举考试中选,考中)景泰二年进士,授(被授予)御史。历(逐一)按(考察)山西、湖广,风裁(刚正不阿的品格)甚著。成化初,召(被征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记载)功进(提拔)左副都御史,振(通“赈”,救济,赈济)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流离失所的人)。绩甚著。是时败(击败,打败)寇(于)黑水口,又败之(于)汤羊岭,勒(刻)石纪(通“记”,记载)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统领,统管)督(察看;监管)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d àn,古代计量单位。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盐价银五万两振(赈济)之。孝宗即位,召拜(征拜,任命)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进呈言辞)十五事,悉议行(拟议施行)。帝耕藉田(藉,通“籍”。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教坊以(把)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又称“杂伎”)进(进献)。文升正色(神色庄重、态度严肃)曰:“新天子当使(之)知稼穑(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艰难,此何为者?(宾语前置,“此为何者”,这是干什么呢)”即斥(责备)去(使离去)。明年(第二年),为兵部尚书,督(察看;监管)团营(明自土木之役后,京军三大营<五军、三千、神机>损失殆尽。景泰中,于谦从三营中选精兵十万,分十营集中操练,称为团营。嘉靖时罢团营,恢复旧制)如故(跟原来一样)。承平(社会秩序持久安定的局面)既(已经)久,兵政废弛(废弃懈怠,应施行而未施行),西北部落时伺(窥伺)(于)塞下。文升严核(考察)诸将校(泛指高级军官),黜(罢免)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于)其门,或(有人)作(写)谤书(诽谤和攻讦他人的书函)射入东长安门内。为(治理)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军务),于(在……方面)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多次)条上(写奏章向上分条陈述)便宜(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国家事当言(进言)者(定语后置句),即(即使)非职守(职责,工作范围内应尽的责任),亦言无不尽。尝以(因为)太子年及(到)四龄(四岁),当早谕教(晓谕教诲)。请择醇谨(淳厚谨慎)老成(老练成熟,阅历多而练达世事)知书史者,保抱(抚养)扶持(服侍,照顾),凡言语动止(行为,举止)悉导(引导,教导)之以正(使……正直、正派)(状语后置句)。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犹南都。唐肃宗时指江陵,明代指南京)水灾,文升请命所司(主管的官吏)振(赈济)恤(抚恤),练士卒以备不虞(意料不到)。帝皆深(很,十分;意译为“全都”)纳之。在班列(朝班的行列)中最为耆硕(高年硕德),帝亦推心(以诚相待,即推心置腹)任之。诸大臣莫敢望(追赶上)也。吏部尚书屠滽[yōng]罢(被罢免),倪岳代(代替)滽,岳卒(死),以文升代。

(完整版)2017全国二卷文言文详解与翻译

2017全国二卷文言文详解与翻译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指人的气节、操行、正义感】。(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乃挟兵结客【带着兵器,约上朋友】,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通“拒”,抵御,抵抗】者。(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寻仇。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憙以因【趁着】疾报杀,非仁者【指有德行的人】心,且释之而去【离开】。顾谓【回头看着说。顾:1、<动>回头;回头看。《荆轲刺秦 王》:“荆轲顾笑武阳。”2、<动>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3、<动>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副>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5、<副>但;却;反而。《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 不敢加兵于赵者。”】仇曰:“尔曹【你们。曹,辈】若健,远相避也。”(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 更始【指公元23年二月,绿林军领导者王匡、王凤等人拥立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国号,建立的更始政权,自称玄汉王朝。消灭王莽政权后统治天下两年。公元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都城长安,投降赤眉,更始政权告终】即位舞阴大姓【指世家大族,人口众多的姓氏或某一地域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的姓氏】李氏拥城不下【占据城池不肯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使动用法,使……投降。可译为“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更始帝登位,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招降,不肯,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

文言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礼记》一则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即使有精美可口的鱼、肉,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妙处。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有迷惑不解之处。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会从自身找原因;知道有困惑,然后自己才会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尚书·兑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这种情况的吧? 赵普 《宋史》 原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2013年高考 湖北 文言文翻译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维吾尔族人。廉希宪辛卯年五月二十五日出生在燕,刚好他父亲孝懿公廉访使得任命下来,孝懿公高兴地说:“这孩子一定能光耀我们的门楣,我听说古代用官职名来授予姓氏,大概是上天将要给我们的宗族用廉这个姓氏么!我就听从上天的安排吧。”于是整个宗族都听从了他以廉为姓氏的建议。 廉希宪身材魁梧,举止不同寻常。十九岁,到北边去侍奉父亲觐见皇上,进而进入宫廷侍奉世祖,皇上因为看他多智谋,有威严的仪容,讨论问题看得深远,给他恩惠照顾他非同一般。 各位贵臣上前比射箭,一位贵臣望着廉希宪,拿出三支箭,好像是要给他,廉希宪说:“你怎么能认为我不能射箭呢?只是我的弓比较软罢了。”贵人借给他一柄有力的弓,廉希宪三发连中,各位贵人惊叹赞服说:“真是文武全才啊,是有用的书生。” 建国之初,被授予平章政事一职。主持政务那天,中书右丞刘整因为刚刚归顺做了都元帅,带领很多骑马的随从,登门求见。廉希宪的弟兄们公十个人,后来都做到一品官。他的弟弟蓟国公廉希贡还没有做官,为他通报。廉希宪此时正在读书,没有回答。蓟公出来,刘整又进入央求求见。于是令人撤去座椅,自己坐在中间,让刘整进入。刘整展身拜倒而起,站在一边,并不跟刘整说一句话。刘整请求退去,对刘整说:“这里是我的私人宅院,你要有什么话,明天到我的政事厅。”刘整出来以后,羞愧得变了脸色。 不一会,前宋很多居住在旅馆里读书人,饥寒交迫,非常狼狈,衣帽破败,衣袖中揣着自己写的诗稿求见廉希宪。廉希宪的弟兄们都笑话这些人。蓟公又为他通报,廉希宪急忙让人铺设座椅,有告诉家人准备酒菜,出来到大门外,严肃地接入,对面坐下,命人拿出酒菜,礼节很恭敬,而且记下他们居住的地方。书生们只是说困顿,请求回去。第二天廉希宪就向皇上进言,皇上都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天夜里,兄弟们问到:“今天刘元帅,皇上非常倚重他,你反而看不起他;江南穷秀才,你却对他以礼相待到这种地步。我们不能没有疑惑啊。”廉希宪说:“我是国家大臣,一言一行一颦一动,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刘整虽然地位高,但他是卖国的反叛臣子,”所以要折磨羞辱他,让他知道君臣的恩义重大。像这几十个不得志的读书人,都是诵读孔子经义的人,在前宋,不能被朝廷中用,为什么被羁留在这里?何况当今国家起于北方,礼法微薄,我要是再不尊崇读书人,那么儒家经义将被扫地出门了。“廉希宪像这样提携读书人,是对儒家教义有大功之人啊。

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翻译

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翻译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言文阅读翻译考点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理解B级。 所谓“理解”,是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和句意;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把文言文的内容准确传达出来;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你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在“理解”之列。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文句优美。 一、理解文中的句子。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比如: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2)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比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

的意思。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文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关系两种理解,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停止”之意,“辞”是“托词”“借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品格高尚的人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做什么事却去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4)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出《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性担当的句子成分完全相同,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根本一样,如“望”“求”,都应该是想、希望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译成:源流不深却希望水流到很远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而茂盛。(5)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分析主干,“古人……鸟兽”是主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语中“古人”与“观于……鸟兽”是一种主谓关系。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节选)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秋水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第二册 谏太宗十思疏 腾王阁序 师说 阿房宫赋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 第三册 卫风·氓 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离骚(节选) 孔雀东南飞(并序) 迢迢牵牛星 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并序) 山居秋暝 登高 蜀相 书愤 虞美人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扬州慢 声声慢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赤壁赋 第四册 逍遥游(节选) 促织 柳毅传(节选) 第五册 蜀道难 将进酒 兵车行 客至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其三) 阁夜 登岳阳楼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齐人有一妻一妾 奕秋 第六册 报任安书(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屈原列传(节选)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言文试题及翻译

2019年全国1卷文言文试题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 ....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 诏令 ..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 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 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 ..,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 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导读:《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 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1.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2.《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马说》原文及翻译 4.马说原文翻译 5.马说原文及翻译 6.马说翻译及原文 7.《马说》原文翻译 8.马说原文及翻译 上文是关于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2013文言文翻译

1、猿善于攀援,犭婴属于猿类但除了暴躁爱发脾气之外没其它的长处.山的深处有一个洞,洞里有货物,犭婴自己到不了那个地方,就跟猿说:"你爬到上面去把货物拿出来,我在下面帮你守着,到时候咱们平分."猿攀援树木藤蔓而上,取了货物给犭婴,犭婴把所有的货物都移到了自己的洞窟之中.猿爬下来,犭婴却不见了.猿用痕迹找到了犭婴的洞窟,问道:"货在哪儿?"犭婴占据在洞窟里呼啸道:"货物本来就是我的,你凭什么拥有?"招起犭婴群一起殴打践踏猿,猿拖着手臂回去了. 2、墨家有个叫腹憞的锯子,客居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 这件事情上要听我的.”腹憞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行施墨家的法规.”腹憞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已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了;忍心割去自已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憞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3、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4、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胤之的的母亲周氏死后,有遗产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 十六岁时,父亲去世,服丧期间不穿丝絮之衣,即使尝到味美的蔬菜也要吐掉。表兄王晏地位显贵,多次到孝绪家,孝绪估计他必遭大祸,一听到王晏带来的仪仗队的奏乐声,就钻过屋后的篱笆逃避躲藏起来,不愿和他相见。有一次吃酱觉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是学生们重点学习的内容。下面是分享的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

道理了。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孙权劝学 司马光撰〔宋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013—14文言文翻译

2013中考文言文翻译 宋朝人曹玮(字宝臣)在关中已经很久,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位。真宗问王旦,有谁可以代替曹玮的。王旦推荐李及(字幼几),获得批准。 众臣中有人认为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不是防守边塞的人才。韩亿(雍丘人,字宗魏)将这些疑虑告诉王旦,王旦也不说话。 李及到秦州后,边将、官吏都轻视他。 正好有士兵于白昼在市场抢夺妇人的银钗,有关官吏将他捉捕,押来报告李及,李及正坐着看书,命人将士兵带上前来审问,士卒服罪,李及不再将他交给官吏,立即下令处死,然后继续看书。 从此之后,边将,官吏都对李及非常畏服。 不久,这件事传到京师,韩亿听到了,又来见王旦,详细地说明这件事,并称赞王旦有知人之明。 王旦笑着说:「士卒做强盗,主将予以处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哪里值得赞扬?我用李及,不是基于这个考虑。曹玮治理秦州已经七年,连羌人都畏惧心服,他治理边塞的措施非常合宜。如果派别人去接替,一定会自恃聪明,改变作风,败坏曹玮已经取得的政绩;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为人敦厚,必能谨守曹玮的规模而已。” 韩亿听了,更加叹服王旦的见识。 2014年 汉高祖准备废黜太子,另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群臣纷纷劝阻,高祖都不予理会。吕后焦急万分,派哥哥建成侯吕泽一再要求留侯张良想个对策。 张良说:“这事很难通过说话来争辩。如今皇上不能招抚的只有四个人,这四个人的年事已高,他们认为陛下为人傲慢,所以隐居山中、发誓不作汉臣。假使阁下能不惜金钱宝玉,请太子写一封亲笔信,派一位能言善道的使者去邀请他们,我想他们会答应来的。来了之后, 太子要非常礼貌地对待他们,向他们请教学习,再让他们不时陪同太子入朝,故意让皇上看到,对打消废黜太子或许有所帮助。” 吕后依张良所言,卑词厚礼迎来商山四皓。 汉高祖十二年,高祖身体状况日益恶化,因此也就愈发急着废黜太子。太傅(官名,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叔孙通(初仕秦,后降汉,汉初典章交由叔孙通订定)引用古今事例为废黜太子事力争,高祖表面上答应,内心却不以为然,废黜太子的准备仍在紧锣密

2016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精校版)

2016全国卷文言文翻译 《曾公亮传》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福建省泉州市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名次较靠前), 任会稽知县。百姓在镜湖旁边耕种农田,常常担心湖水泛滥。公亮修建闸门,把(湖水)引入曹娥江,百姓(因此)而得益。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任郑州知州,因为治理政事才能卓越而名声很好,盗贼全都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到了晚上睡觉也可以不关闭门窗。曾经有个使者丢失了口袋中的东西,发布公文缉查盗贼,公亮回复说我们州里没有隐藏的盗贼,大概是随从之偷藏而已。搜查使者的随从,果然是这样。公亮通晓精熟法令条文,任职时间长,熟悉懂得朝廷相府的法令制度,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皇位的继承人,就与曾公亮一起共同商定大计。密州的民田产银,有人把它全部偷走了,大理寺把他当作强盗论处。公亮说:“这是禁物,盗取民田产银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盗取财物还是有区别的。”坚决据理力争,于是朝廷就下达给有关部门讨论,比照抢劫盗窃禁物的相关法律,偷盗者没有被判死刑。契丹纵容百姓在界河附近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计较,将要生出事端。公亮说:“现在事情还处在萌芽状态不去禁止,以后将怎么办?雄州的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他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的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以后,授予(公亮)中书侍郎,并兼任礼部尚书,不久又任命他担任户部尚书。皇上身体不适,辽国使者来到而不能接见,就命令公亮在宾馆宴请(使者),使者不肯赴宴。公亮质问他说:“皇上赐宴你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让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情你能够安心吗?使者马上就去赴宴。煕宁三年,授予司空并兼任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的官职。第二年,又起用他兼任永兴军的通判。过了一年,返回京城。不久以太傅的身份退休。元丰元年去世,享年八十岁。皇上亲临哭悼,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为人端方庄重,深沉周密。平时谨守法律,循规蹈矩;但是天性吝啬,家产增加到巨万。当初举荐王安石,等到共同辅佐朝政,知道皇上偏向他,暗中为自己儿孙考虑,凡是改革政务上的事,一切听从王安石的意思,可是在表面装着不支持他。曾经派他的儿子孝宽参与(王安石)的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异议,于是,皇上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感激他对自己(实行新政)的帮助,因而引荐提拔曾孝宽担任枢密职务来报答公亮。苏轼曾经从容地指责公亮不能纠正弊端,世人也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陈登云传 陈登云,字从龙,河北唐山人。明万历五年的进士。授予鄢陵知县,后被征召授予御史官职。出行巡视辽东,给皇上上疏陈述安内攘外的十条策略,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赏赐的制度。后改任巡视山西。回到朝廷的时候,恰逢朝廷大臣们争议建储的事情,陈登云认为建储的事情不能早作决定,是因为贵妃家人暗中破坏的缘故。万历十六年六月因发生灾害,陈登云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之位,而且广泛交结术士一类人。以前陛下严惩科场冒名顶替的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功臣权贵,蛊惑朝廷大臣。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的算计,即使皇后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