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实验研究

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实验研究

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实验研究
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实验研究

裂隙岩体的渗流特性试验及理论研究方法

裂隙岩体的渗流特性试验及理论研究方法 摘要:简要叙述岩体裂隙的几何特性,岩石裂隙渗流特性研究的方法。 综述了国内外裂隙岩体单裂隙、水力耦合、非饱和情况下的渗流特性物模试验研究成果,并做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分析表明:物模试验在研究裂隙岩体渗流特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进行更多的模拟实际岩体裂隙的试验;真正意义上的非饱和渗流试验还很少;分析结果为今后的裂隙岩体渗流特性物模试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向。 关键词:裂隙岩体;渗流 ;单一裂隙;水力耦合;非饱和 一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交通、能源、水利水电与采矿工程各个领域遇到了许多与工程地质及 岩土力学密切相关的技术难题,在许多岩土工程、矿山工程及地球物理勘探过程中,岩体的渗透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理论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常将岩体渗流处理为砂土一样的多孔介质,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求解。与孔隙渗流的多孔介质相比,裂隙岩体渗流的特点有:渗透系数的非均匀性十分突出;渗透系数各向异性非常明显;应力环境对岩体渗流场的影响显著;岩体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复杂,影响因子难以确定。 岩石裂隙渗流特性研究的方法通常有直接试验法、公式推导法和概念模型法,而试验研 究是其中一个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本文介绍了当前裂隙岩体渗流试验研究。 二 岩体裂隙的几何特性 岩体的节理裂隙及空隙是地下水赋存场所和运移通道。岩体节理裂隙的分布形状、连通 性以及空隙的类型,影响岩体的力学性质和岩体的渗透特性。岩体中节理的空间分布取决于产状、形态、规模、密度、张开度和连通性等几何参数。天然节理裂隙的表面起伏形态非常复杂,但是从地质力学成因分析,岩体总是受到张拉、压扭、剪切等应力作用形成裂隙,这种作用不论经历多少次的改造,其结构特征仍以一定的形貌保留下来,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裂隙面形态特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确定裂隙面的导水性质及力学性质方面,其作用越来越大。 裂隙面的产状是描述裂隙面在三维空间中方向性的几何要素,它是地质构造运动的果, 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成组定向,有序分布。裂隙面的间距和密度是表示岩体中裂隙发育密集程度的指标。在表征岩体完整性、强度、变形以及在渗透张量计算中都需要用到裂隙面的间距和密度。裂隙面间距是指同一组裂隙在法线上两相邻面间的距离,常用S 表示。对同一组裂隙一般认为裂隙间距相等。在实际野外测量中,布置一条测线,应尽量使测线与裂隙组走向垂直。分组逐条测量裂隙与裂隙之间的距离,即可求出裂隙组的平均间距。裂隙面的密度按物理意义魄不同可分为三种:线密度、面密度和体密度。 三 裂隙岩体渗流试验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裂隙岩体渗流的研究逐步发展,已有不少结果。1856年法国工程师 达西(Darcy )通过实验所建立的达西线性渗流定律直今仍是研究渗流的基础。 表达式: kj -=ω

06 热应力作用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

第25卷第10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 ol.25 No.10 2006年10月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Oct.,2006热应力作用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 唐世斌1,唐春安1,2,朱万成3,王述红3,于庆磊3 (1.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2. 大连大学材料破坏力学数值试验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622; 3. 东北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中心,辽宁沈阳 110004) 摘要:热应力引起的岩石破裂称为岩石的热破裂,它是热和力之间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岩石热破裂研究的工程意义重大。根据岩体介质变形及其热力学的理论基础,充分考虑岩石的非均匀性和热固耦合作用,在原有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热固耦合作用的岩石热破裂分析模型。数值模型再现岩石的热破裂过程,并反映岩石热破裂的规律。运用数值模型,对含有单个内嵌颗粒的岩石试件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热开裂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升高过程中,如果内嵌颗粒的热膨胀系数大于基质的热膨胀系数,在基质内产生径向裂纹;如果内嵌颗粒的热膨胀系数小于基质热膨胀系数,便在基质内产生环向裂纹。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RFPA2D-thermal模型为从细观力学角度上分析岩石的热破裂过程和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岩石力学;热应力;非均匀性;数值模拟;热开裂 中图分类号:TU 45;O 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6)10–2071–08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ROCK FAILURE PROCESS INDUCED BY THERMAL STRESS TANG Shibin1,TANG Chun′an1,2,ZHU Wancheng3,WANG Shuhong3,YU Qinglei3 (1. School of Civi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Liaoning116024,China; 2. Research Center for Numerical Tests on Material Failure,Dali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622,China; 3. Center for Rock Instability and Seismicity Research,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04,China) Abstract: Rock failure induced by thermal stress is called thermal cracking. It is the result of thermal and mechanical coupling.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rock deformation and thermodynamics,considering the heterogeneity and the coupling of thermal and mechanics,a numerical model,RFPA2D-thermal code,is proposed. With this model,the temperature and stress fields can be determined.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the failure process of rock induced by thermal or external stress can be simulated. Using this numerical model,the failure progresses of a rock sample with an inlaid grain was modelled during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It turns out that during temperature increment,if the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of the inlaid grain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media,radial-cracks will be generated in the surrounding media,and theta-cracks emerge if the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of inlaid grain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media. The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RFPA2D-thermal model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thermal cracking of rock samples in microscopic view. Key words:rock mechanics;thermal stress;heterogeneity;numerical simulation;thermal cracking 收稿日期:2005–07–20;修回日期:2005–11–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504003) 作者简介:唐世斌(1980–),男,200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现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热应力作用下的岩石破裂数值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tang_shibin@https://www.doczj.com/doc/969301175.html,

裂缝导流能力测定实验指导书(1)

裂缝导流能力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岩石被支撑裂缝的导流能力随闭合压力变化的关系、以及在相同闭合压力条件下铺有不同层数的支撑剂的裂缝导流能力的差异; 2.分析说明达西公式与二项式公式计算出的结果不同的原因; 3.熟悉压力试验机的操作及实验流程。 二、实验原理 裂缝的渗透率可由气体渗流的流量来反映,测量气体在不同入口和出口压力下的流量后,可通过气体径向渗流的达西公式来确定裂缝的导流能力。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及流程 1. 仪器: NYL—2000D型压力试验机,空气压缩机—供气源,定值器—气源开关,精密压力表,浮子流量计,岩心(钢板)模,游标卡尺,天平。 2. 材料:不同产地的压裂砂、陶粒。 3.流程: 四、实验步骤 (一)实验准备 1. 在附表1中记录使用的砂子产地、粒径、名称及某温度下的气体粘度; 2. 用游标卡尺量出岩心模的外径ro及孔眼的内径re记录附表1中,用作计算岩心模面积; 3. 称一定重量的砂子(记下砂子的颗粒直径)均匀地铺在模拟岩心面上,

要保持单层,铺完后用放大镜检查一下砂子是否铺的均匀和紧密。然后称剩余砂子的重量,二者之差即为铺在岩心上的砂重,并按下式计算出支撑剂的浓度: 2 cm g ,铺有支撑剂岩心的面积单层支撑剂的重量 支撑剂(砂子)的浓度 将此浓度值记入表1中。 4. 将上岩心片(孔眼向下)放于下岩心片的上方,然后上下岩心片放在试验机下承压板中心位置。 5. 认真记录试验机载荷数显表上显示的加载值。 (二)岩心加压法 1. 岩心放在下承压板上,用手旋转螺杆将上承压板合并,压住岩心模型,准备加载。 2. 旋紧回油阀,按绿钮开机器,用送油阀慢慢加压,通过控制送油阀开启程度控制加压速度,当主动指针(黑针)转到1.5吨(或1KN )时,将送油阀放慢关闭维持此点上,将定值器打开使气体进入浮子流量计中,同时浮子上升,调节定值器旋钮,使浮子指示到流量计刻度的最高度值。 3. 送油阀继续开动,当指针加到所规定的吨数时,保持指针示数不变。同时读出流量数Q 和对应的压力P (精密压力表示数)。 4. 需要载荷分别依次加到30、50、70、100、150、180、200、250、300kN 读出相应的P ,Q 值,记录在表2中,用达西公式计算。在测点120KN 处,保持载荷不变,改变P (调定值器阀),读出 Q, 每测点共记5组数据于表3中,用于二项式公式计算。 5. 试验结束后,关送油阀,按红钮关电源,慢慢打开回油阀卸载,将岩心取出,观察支撑剂破碎情况。 6. 双层支撑剂测定:将重量为岩心上铺设单层时支撑剂重量二倍浓度分量的支撑剂铺于岩心表面,依次按步骤(二)进行操作,测出不同载荷下的P 及Q 值记入表2、表3中。 五、注意事项 (1)不要触摸在压力试验机下的岩心室; (2)开动压力试验机前,一定要检查回油阀是否处在关闭状态;

Z1东大岩石破裂自然奖项目公示培训资料

Z1东大岩石破裂自然奖项目公示

推荐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岩石破裂过程灾变机理与失稳前兆规律 二、推荐单位意见 矿山开采和岩石工程开挖引起的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开采或岩石工程开挖诱发的许多工程灾害都与岩石破裂过程失稳有关,岩石破裂过程灾变机理与失稳前兆规律是认识灾害发生的机理和进行灾害预警的关键性理论与技术问题。本项研究从实验研究、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及其工程应用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岩石破裂过程灾变机理与失稳前兆规律,创建了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的数值模拟方法RFPA,为岩体工程灾害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推动了岩石破坏力学的发展;研究形成了以岩石微破裂监测与并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工程岩体灾害预警新方法,在10余个典型或重大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通过现场工程措施的实施,确保了岩石工程的安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项目创建了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的数值模拟新方法,并为国内外同行广泛应用,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发表20篇论著总计被他引3476次,其中被SCI-E他引541次、CPCI-S他引258次、CNKI他引2677次。包括原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C.Fairhurst教授、J.A.Hudson教授在内的1000多位国内外专家,都在公开出版物中给予了正面引用与评价。课题组为我国岩石力学界培养了第一个国际岩石力学学会Rocha奖获得者,实现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设奖27年来我国零的突破。国内外学者应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论文的达到60余篇。本项成果已在加拿大、瑞典、香港及国内30余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得到应用,协助国内十余所高校挂牌成立了与岩石破坏机理分析相关的“数值实验室”,并在济钢张马屯铁矿突水、淮南矿业集团瓦斯突出、唐钢矿业公司突冒突涌、锦屏二级水电工程隧道施工岩爆等灾害的监测预警中得到应用,为确保岩石工程安全提供了新的手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矿山开采或岩石工程开挖诱发的许多工程灾害都与岩石破裂过程失稳有关。本项研究从实验研究、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及其工程应用等诸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岩石破裂过程灾变机理与失稳前兆规律,创建了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的数值模拟方法RFPA,研究形成了以岩石微破裂监测与大规模高性能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工程岩体灾害预警新方法,通过现场工程措施的实施,为确保岩石工程安全提供了新的手段。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及科学意义在于: (1)建立了岩石非线性统计损伤本构理论和岩石破裂失稳灾变模型,揭示了加载系统弹性回弹行为与岩石试样相互作用所带来的岩石破裂规律的复杂性,为研究岩爆等岩体工程动力灾害奠定了理论与实验基础,推动了岩石破坏力学的发展。 (2)基于“脆性破裂孕育在小变形之中”的深刻认识,提出了基于小变形和大位移原理的岩石破裂全过程分析学术思想,建立了用细观非均匀性模拟宏观非线性、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模拟非连续介质破裂问题的新型数值分析RFPA(Rock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方法,为岩体工程灾害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裂隙介质注浆研究现状与分析

引言 注浆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地基工程、桩基工程、边坡工程、隧道工程和煤矿开采,且注浆具有掩蔽性和地层具有复杂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注浆技术进行了研究。 目前,已经有少数学者对裂隙介质注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例如杨米加等、罗平平等和王一新等分别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但是他们在文章中很少涉及注浆扩散模型的研究现状且无最近几年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本文结合最近几年来在裂隙介质注浆方而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注浆扩散模型、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三大方而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通过分析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裂隙介质注浆的研究方向。 1 注浆扩散模型研究现状 1.1牛顿流体注浆模型 1 ) Baker针对牛顿流体在裂隙内的辐射流动,采用平直、光滑、等开度的平行板裂隙模型,假定注浆压力和流量恒定不变,导出了层流关系式。 2 )刘嘉材研究了二维光滑裂隙中牛顿流体的流动规律,根据牛顿摩阻力定律,推导出了扩散半径与注浆时间的表达式。可用来计算浆液的扩散半径和灌浆时间,也可根据扩散半径求所需的注浆压力。 3)张良辉考虑粗糙度和地下水粘性阻力的影响推导了牛顿流体灌浆时间与扩散半径关系的公式。 4)郑玉辉考虑地下水的影响推导得出了考虑流体粘度变化的公式及倾斜裂隙注浆浆液扩散公式。 1.2宾汉流体注浆模型 1 ) G Lombard根据力的平衡,导出了在开度为b(原文为2t)的裂隙中浆液的最大扩散半径。2)Wittke根据注浆压力变化梯度与浆液屈服强度的变化梯度之代数和为零,建立了平衡方程,推导出了宾汉流体在等厚光滑裂隙中的扩散距离。3 )H·B加宾考虑了浆液重力密度及裂隙倾斜角度的影响,推导出了宾汉流体扩散在裂隙中的距离。4 ) OHO.卢什尼科娃得出了对多条开度不一致的裂隙同时灌浆时的扩散半径与各参数间的关系。5)杨晓东等}推导出了当宾汉流体在裂隙中作低雷诺数的平而径向层流运动时,忽略浆体的流动惯性和重力作用的流动基本方程。6 } H assler·L用渠道网络代替裂隙而,将二维辐射流简化为一维直线流,得出在单条渠道内浆液的运动方程。7)郑长成考虑了裂隙倾角和方位角的影响,将浆液粘度时变性参数做了简化,且提出了“等效水力开度”的概念,得出了浆液最大扩散半径的公式。8)阮文军考虑粘度时变性推导了牛顿流体和宾汉流体的注浆扩散模型,在推导宾汉流体时考虑了流核的存在,在浆液的影响参数方而考虑的比较全而,公式中引用了郑长成的等效水力开度。9)葛家良针对隧道围岩结构而注浆,假定水泥浆动力粘度和动切力服从杨晓东等提出的公式,忽略惯性力的影响,考虑了粘度时变性的影响,建立了浆液在二维结构而中扩散的GJL模型。10 )郑玉辉基于频率水力隙宽的研究和宾汉流体渗流规律的建立,考虑地下水影响半径针对宾汉流体建立了裂隙注浆扩散模型。 2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奥地利进行了单裂隙中浆液流动过程的模拟试验。试验采用了3种不同的模型,第1种模型是将浇筑好的2 m× 1 m×1 m的混凝土块用特殊的方法将其劈裂,对劈裂后的裂缝进行注浆模型试验,建立注浆流量、注浆压力及渗透距离之间的关系;第2种模型是利用2块直径为1. 4 m,厚度为0. 3 m的混凝土块构成模拟裂隙,并在模型的中间钻孔进行注浆,使浆液在裂缝中呈轴对称流动,并测得不同间距下裂隙流量、注浆压力及浆液粘度之间的关系;第3种模型是用2块2. 0 m×3. 0 m厚的钢板拼成裂隙,并在给定的粗糙度下进行注浆,分析裂隙粗糙度对浆液流量及扩散半径的影响。 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制了平板型注浆试验台,通过试验建立了牛顿流体在水平

第三章2岩石的破坏准则

,. 五、岩石的破坏准则 对岩石试样的室内及现场试验,可获得岩石试样的强度指标,但对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天然岩体,又是如何判断其破坏呢?因此,就必须建立判断岩石破坏的准则(或称强度理论)。 岩石的应力、应变增长到一定程度,岩石将发生破坏。用来表征岩石破坏条件的函数称为岩石的破坏准则。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常常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许多试验指出,岩石的强度及其在荷载作用下的性状与岩石的应力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单向应力状态下表现出脆性的岩石,在三向应力状态下具有延

,. 性性质,同时它的强度极限也大大提高了。

,. 许多部门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破坏准则,目前岩石破坏准则主要有:最大正应力理论 最大正应变理论 最大剪应力理论(H.Tresca) 八面体应力理论 莫尔理论及库伦准则 格里菲思理论(Griffith) 伦特堡理论(Lundborg) 经验破坏准则

,. 1、最大正应力理论 这是较早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岩石的破坏只取决于绝对值最大的正应力。即岩石内的三个主应力中只要有一个达到单轴抗压或抗拉强度时,材料就破坏。 适用条件: 单向应力状态。对复杂应力状态不适用。 写成解析式: 0))()((22322 2221=---R R R σσσ 0))()((223222221≥---R R R σσσ 破坏

,. 2、最大正应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岩石的破坏取决于最大正应变,即岩石内任一方向的正应变达到单向压缩或拉伸时的破坏数值时,岩石就发生破坏。 则破坏准则为 u εε≥max 式中 m ax ε——岩石内发生的最大应变值; u ε——单向拉、压时极限应变值; 这一破坏准则的解析式为(由广义虎克定律)

压裂模拟实验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采油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成绩: 班级:学号:姓名:教师: 同组者:无 压裂模拟实验2016 1. 实验目的(每空1分,共12分) (1) 水力压裂是利用地面高压泵组,将高粘液体以大大超过地层吸收能力的排量注入井中,在井底憋起高压,此压力大于井壁附近的地应力和岩石抗张强度,便在井底附近产生裂缝;继续注入带有支撑剂的携砂液,裂缝向前延伸并填以支撑剂,关井后裂缝闭合在支撑剂上,从而在井底附近地层内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尺寸和高导流能力的填砂裂缝。 (2) 压裂液是一个总称,根据压裂过程中注入井内的压裂液在不同施工阶段的任务可分为前置液、携砂液、顶替液三种。 (3) 当井壁上存在的周向应力达到井壁岩石水平方向的抗拉强度,岩石将产生垂直裂缝。 (4) 裂缝内的砂浓度是指单位体积裂缝内所含支撑剂的质量;裂缝闭合的砂浓度是指单位面积裂缝上所含支撑剂的质量。 2. 实验内容(每题4分,共20分) (1) 破裂压力梯度:地层破裂压力与地层深度的比值。 (2) 裂缝导流能力:油层条件下填砂裂缝渗透率与裂缝宽度的乘积。 (3) 全悬浮压裂液:压裂液粘度足以把支撑剂完全悬浮起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支撑剂的沉降,停泵后支撑剂充满整个裂缝内,因而携砂液到达的位置就是支撑剂的位置。 (4) 地面砂比:单位体积混砂液中所含的支撑剂质量;支撑剂体积与压裂液体积之比。 (5) 增产倍数:在相同的生产压差下,压裂作业后的产量与压裂作业前产量的比值。

3. 实验流程与步骤(每空1分,共12) (1) 压裂施工设备由地面设备和压裂车组两部分组成。 地面设备主要包括 压裂管汇 、 蜡球管汇 、 压裂井口装置 ; 压裂车组包括 泵车、 混砂车、 罐车 、 仪表车 、 水泥车 。 (2) 泵车的作用:一是 泵送液体 ;二是 使液体升压;混砂车的作用:一是 把支撑剂与压裂液充分混合 ;二是 为泵车提供充足的液体 。 4. 数据处理(写出算例)(30分) (1) 计算闭合压力(计算一组数据即可) 以100KN 载荷为例计算: (2) 用达西公式计算裂缝导流能力(计算一组数据即可) 以单层入口压力2.39atm ,出口压力1atm ,流量0.94m 3/d=261.1cm 3/s 为例计算: W=1cm 同理可求出其他测点的闭合压力和裂缝导流能力,如表1 表1不同载荷下的闭合压力和裂缝导流能力 载荷(kN ) P 闭(kg/cm 2 ) K f W (μm 2 ?cm ) 单层 双层 50 76.78 1.006 0.9984 100 153.56 1.006 0.9984 120 184.28 1.006 0.9984 150 230.34 1.006 0.9984 200 307.13 1.006 0.9984 250 383.91 1.006 0.9984 (3) 用二项式公式计算120KN 载荷的导流能力(画图注意横纵坐标名称与单位) 注: )4 3 r r (ln w πaK 2μA o e f g -?=,{a =86.4,Q (m 3/d);g μ(mPa ·s);P (MPa)},入口压力,出口压力为绝对压力。 计算数据如表2: 表2 120kN 载荷下(Pi 2 -Po 2 )/Q 与Q 的值 单层 双层 (Pi 2 -Po 2 )/Q (MPa 2·d/m 3) Q(m 3/d) (Pi 2 -Po 2 )/Q Q

纳米尺寸效应

纳米尺寸效应 纳米是长度单位,原称毫微米,就是10^-9米(10亿分之一米)。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效应就是指纳米材料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奇异或反常的物理、化学特性,如原本导电的铜到某一纳米级界限就不导电,原来绝缘的二氧化硅、晶体等,在某一纳米级界限时开始导电。这是由于纳米材料具有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大等特点,以及其特有的三大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表面效应 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增大,说明表面原子所占的百分数将会显著地增加。对直径大于0.1微米的颗粒表面效应可忽略不计,当尺寸小于0.1微米时,其表面原子百分数激剧增长,甚至1克超微颗粒表面积的总和可高达100平方米,这时的表面效应将不容忽略。 超微颗粒的表面与大块物体的表面是十分不同的,若用高倍率电子显微镜对金超微颗粒(直径为2*10^-3微米)进行电视摄像,实时观察发现这些颗粒没有固定的形态,随着时间的变化会自动形成各种形状(如立方八面体,十面体,二十面体多李晶等),它既不同于一般固体,又不同于液体,是一种准固体。在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照射下,表面原子仿佛进入了“沸腾”状态,尺寸大于10纳米后才看不到这种颗粒结构的不稳定性,这时微颗粒具有稳定的结构状态。超微颗粒的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在空气中金属颗粒会迅速氧化而燃烧。如要防止自燃,可采用表面包覆或有意识地控制氧化速率,使其缓慢氧化生成一层极薄而致密的氧化层,确保表面稳定化。利用表面活性,金属超微颗粒可望成为新一代的高效催化剂和贮气材料以及低熔点材料。 小尺寸效应 随着颗粒尺寸的量变,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颗粒性质的质变。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同时其比表面积亦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如下一系列新奇的性质。 (1)特殊的光学性质当黄金被细分到小于光波波长的尺寸时,即失去了原有的富贵光泽而呈黑色。事实上,所有的金属在超微颗粒状态都呈现为黑色。尺寸越小,颜色愈黑,银白色的铂(白金)变成铂黑,金属铬变成铬黑。由此可见,金属超微颗粒对光的反射率很低,通常可低于l%,大约几微米的厚度就能完全消光。利用这个特性可以作为高效率的光热、光电等转换材料,可以高效率地将太阳能转变为热能、电能。此外又有可能应用于红外敏感元件、红外隐身技术等。 (2)特殊的热学性质固态物质在其形态为大尺寸时,其熔点是固定的,超细微化后却发现其熔点将显著降低,当颗粒小于10纳米量级时尤为显著。例如,金的常规熔点为1064C℃,当颗粒尺寸减小到10纳米尺寸时,则降低27℃,2纳米尺寸时的熔点仅为327℃左右;银的常规熔点为670℃,而超微银颗粒的熔点可低于100℃。因此,超细银粉制成的导电浆料可以进行低温烧结,此时元件的基片不必采用耐高温的陶瓷材料,甚至可用塑料。采用超细银粉浆料,可使膜厚均匀,覆盖面积大,既省料又具高质量。日本川崎制铁公司采用0.1~

岩石的破坏准则汇总

岩石的破坏准则 岩石的破坏准则 对岩石试样的室内及现场试验,可获得岩石试样的强度指标,但对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天然岩体,又是如何判断其破坏呢?因此,就必须建立判断岩石破坏的准则(或称强度理论)。 岩石的应力、应变增长到一定程度,岩石将发生破坏。用来表征岩石破坏条件的函数称为岩石的破坏准则。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常常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许多试验指出,岩石的强度及其在荷载作用下的性状与岩石的应力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单向应力状态下表现出脆性的岩石,在三向应力状态下具有延 1

岩石的破坏准则 2 性性质,同时它的强度极限也大大提高了。

岩石的破坏准则 许多部门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破坏准则,目前岩石破坏准则主要有:最大正应力理论 最大正应变理论 最大剪应力理论(H.Tresca) 八面体应力理论 莫尔理论及库伦准则 格里菲思理论(Griffith) 伦特堡理论(Lundborg) 经验破坏准则 3

岩石的破坏准则 4 1、最大正应力理论 这是较早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岩石的破坏只取决于绝对值最大的正应力。即岩石内的三个主应力中只要有一个达到单轴抗压或抗拉强度时,材料就破坏。 适用条件: 单向应力状态。对复杂应力状态不适用。 写成解析式: 破坏

岩石的破坏准则 5 2、最大正应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岩石的破坏取决于最大正应变,即岩石内任一方向的正应变达到单向压缩或拉伸时的破坏数值时,岩石就发生破坏。 则破坏准则为 式中 m ax ε——岩石内发生的最大应变值; u ε——单向拉、压时极限应变值; 这一破坏准则的解析式为(由广义虎克定律)

裂缝导流能力模拟实验

中国石油大学采油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5.11.22成绩: 班级:学号:姓名:教师: 同组者: 裂缝导流能力模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岩石被支撑裂缝的导流能力随闭合压力变化的关系、以及在相同闭合压力条件下铺有不同层数的支撑剂的裂缝导流能力的差异; (2)分别应用达西公式与二项式公式进行计算,分析出结果的异同点,并说明原因; (3)熟悉裂缝导流仪的操作及实验流程。 二、实验原理 裂缝的渗透率可由气体渗流的流量来反映,测量气体在不同入口和出口压力下的流量后,可通过气体径向渗流的达西公式来确定裂缝的导流能力。 三、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工作 ①在附表1中记录使用的支撑剂名称、产地、粒径及室内温度下的气体粘度; ②用游标卡尺量出岩心模的外径和孔眼的内径,记录附表1中,用作计算岩心模面积; ③称一定重量的支撑剂(记下支撑剂的颗粒直径)均匀地铺在岩心模面上,要保持单层,铺完后用放大镜检查一下支撑剂是否铺的均匀和紧密。然后称剩余支撑剂的重量,二者之差即为铺在岩心上的支撑剂重量,并按下式计算出支撑剂的浓度: 2= g/cm 单层支撑剂的重量 支撑剂浓度() 铺有支撑剂岩心面积,将此浓度值记入表1中。 ④将上岩心片(孔眼向下)放于下岩心片的上方,然后上下岩心片放在试验 机下承压板中心位置。 ⑤认真记录试验机载荷刻度盘上读出加载值。 (2)岩心加压法 ①岩心放在下承压板上,用手旋转螺杆将上承压板合并,压住岩心模型,准备加载。 ②旋紧回油阀,按绿钮开机器,用送油阀慢慢加压,通过控制送油阀开启程度控制加压速度,当主动指针(黑针)转到1.5吨(或1KN )时,将送油阀放慢关闭维持此点上,将定值器打开使气体进入浮子流量计中,同时浮子上升,调节定值器旋钮,使浮子指示到流量计刻度的最高度值。 ③送油阀继续开动,当指针加到所规定的吨数时,保持指针示数不变。同时

复合材料中的尺寸效应

复合材料中的尺寸效应 复合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结构,这种结构的破坏问题与结构的尺寸效应有 着必然的联系,复合材料中很多都属于准脆性材料,因此尺寸效应显得尤其重要, 从尺度律和尺寸效应角度研究强度问题是个重要的观点,比如一个长细杠件它的稳定性能一定较差,这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尺寸效应问题。强度随机性引起的尺寸效应,能量释放的尺寸效应和微裂纹和断裂的分形特性产生的尺寸效应都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强度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固体力学中有三种有关尺寸效应的基本理论 : (1)随机强度统计理论 ; (2)长裂纹引起的应力重新分布和断裂能量释放理论 (3)裂纹分形理论,它可分为两大类 : (a) 裂纹表面的侵入式分形特性理论(即表面粗糙度的分形属性) (b) 间隙分形特性理论(代表着微裂纹的分形分布)

这些基本理论概括表现为材料的四种尺寸效应: (l)边界层效应:它是由材料的非均匀性和泊松效应造成的.前者可以混凝土之类的材料为例,由于各种骨料不能穿透表面而使表面层具有不同的成分;而泊松效应指的是,在试样内部可能存在平面应变的状态,它们发生在与试件表面平行的平面上 ,但不是发生在试样的表面,而是发生在试件的中心部位 . (2)表面与裂纹边缘连接处存在三维应力的奇异性: 这也是由于泊松效应引起的.这就造成了断裂扩展区域靠近表面的那一部分的力学行为不同于试样内部 的力学行为 . (3)由扩散现象引起的时间相关的尺寸效应, 所谓扩散可以是多孔介质中热的输运或湿气和化学物质的输运,这一点已在收缩和干燥蠕变现象的尺寸效应中显示出来,原因是半干燥期依赖于尺寸,以及这种尺寸效应对收缩致裂的影响。 (4)材料本构关系的时间相关性 ,特别是材料应变软化的粘性特征

考虑应力作用的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可视化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与制作流程

图片简介: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考虑应力作用的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可视化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系统包括供压装置、恒压出浆装置、裂隙岩体应力模拟装置、裂隙岩体试验装置、尾水收集装置和数据监测装置,裂隙岩体应力模拟装置包括反力架和千斤顶,利用不同方向的千斤顶可以给裂隙岩体试验装置内的裂隙岩体试样施加压力,从而模拟自重力和构造应力。本技术可以模拟在自重和构造应力共同作用下浆液在裂隙岩体中流动状态,观测浆液的迁移扩散过程以及不同位置处浆液流速和压力的变化,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不能考虑初始地应力作用和浆液运动过程可视化的缺点,同时可以模拟复杂岩体在不同注浆压力、浆液特性裂隙倾角等多种参数影响下裂隙岩体中浆液流动过程。 技术要求

1.一种考虑应力作用的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可视化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浆料供应装置、裂隙岩体应力模拟装置、裂隙岩体试验装置、尾水收集装置和数据监测装置,所述裂隙岩体应力模拟装置包括反力架、千斤顶和给千斤顶提供动力的供油系统,所述反力架为竖直放置的方形反力架,所述方形反力架的每个边内侧至少设有一个千斤顶,所述裂隙岩体试验装置安装于方形反力架内的多个千斤顶之间,通过反力架内上下方向的千斤顶为裂隙岩体试验装置模拟自重应力,通过左右方向的千斤顶模拟构造应力,所述裂隙岩体试验装置用于夹持安装裂隙岩体试样,所述浆料供应装置用于为裂隙岩体试样提供恒压的浆料,所述尾水收集装置用于收集从裂隙岩体试样流出的浆料,所述数据监测装置用于监控采集裂隙岩体注浆模拟试验中的参数数据;所述方形反力架由上下左右四个钢架和三角支撑焊接组成,每个钢架内侧设有两个承压板,每个承压板上设有一个千斤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考虑应力作用的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可视化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系统包括油泵和液压同步加载分流阀,所述液压同步加载分流阀的入口连接油泵的出口,液压同步加载分流阀的出口分别连接到每个千斤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考虑应力作用的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可视化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裂隙岩体试验装置由前后、上下四块有机玻璃板以及左右侧板将裂隙岩体试样密封在内组成,其中上有机玻璃板设有延伸到裂隙岩体试样内的注浆管,下有机玻璃板上设有与裂隙岩体试样内相连的出浆管,所述注浆管与浆料供应装置相连,所述出浆管与尾水收集装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考虑应力作用的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可视化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裂隙岩体试验装置的前有机玻璃板和后有机玻璃板之间通过螺栓相连,前有机玻璃板或后有机玻璃板均布多个用于放置压力传感器的测压孔,所述压力传感器采集数据通过压力数据采集显示仪进行采集和显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考虑应力作用的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可视化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浆料供应装置包括储料罐、供压装置和设于储料罐内的搅拌装置,所述储料罐顶部设有与供压装置相连的进气口,所述供压装置通过进气口为储料罐提供恒定的气压,所述储料罐底部设有与注浆管相连通的出料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考虑应力作用的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可视化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为安装于储料罐内底部的多个涡轮旋浆。 7.如权利要求5所述考虑应力作用的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可视化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监测装置包括高速摄像机、电脑终端和轮辐传感器,所述高速摄像机和轮辐传感器采集数据通过数据线传输到电脑终端进行处理,所述高速摄像机用于对裂隙岩体试验装置内的裂隙岩体试样进行拍照,所述轮辐传感器安装于千斤顶与裂隙岩体试验装置之间,用于校正千斤顶所施加的压力。

岩石破坏准则

2.1岩石破坏强度准则 岩石的破坏主要与外荷载的作用方式、温度及湿度有关。一般在低温、低围压及高应变率的条件下,岩石表现为脆性破坏,而在高温、高围压、低应变率作用下,岩石则表现为塑性或者塑性流动。对于较完整的岩石来说,其破坏形式可以分为:1)脆性破坏;3)延性破坏。图2-1给出了不同应力状态下岩石破裂前应变值、破坏形态示意图和典型的应力-应变曲线示意图。 图2-1岩石破坏形态示意图 从图2-1中可以看出岩石破裂种类繁多、岩石破坏过程中的应力、变形、裂纹产生和扩展极为复杂,很难用一种模型进行描述,很多学者针对不同岩石破坏特征提出多种不同岩石的强度破坏准则。本节主要对已有的岩石强度破坏准则进行总结,找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2.1.1最大正应力强度理论 最大正应力强度理论也称朗肯理论,该理论是1857年提出的。它假定挡土墙背垂直、光滑,其后土体表面水平并无限延伸,这时土体内的任意水平面和墙

的背面均为主平面(在这两个平面上的剪应力为零),作用在该平面上的法向应力即为主应力。朗肯根据墙后主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应用极限平衡条件,推导出了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计算公式。 考察挡土墙后主体表面下深度z 处的微小单元体的应力状态变化过程。当挡土墙在土压力的作用下向远离土体的方向位移时,作用在微分土体上的竖向应力sz 保持不变,而水平向应力sx 逐渐减小,直至达到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的最大主应力为s1=gz ,而最小主应力s3即为主动土压力强度pa 。根据,当主体中某点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大主应力1σ和小主应力3σ之间应满足以下关系式: 粘性土: 213...2tan tan 454522c ??σσ??????=-++ ? ???? ?(1) 无粘性土 231.tan 452 ?σσ? ??=- ?? ? (2) 该理论认为材料破坏取决于绝对值最大的正应力。因此,作用于岩石的三个正应力中,只要有一个主应力达到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或岩石的单轴抗拉强度,岩石便被破坏。 因此,朗肯强度破坏准则可以表示为:c σσ≥1,或者t σσ-≤3 式中,1σ为岩石受到的最大主应力,MPa ;3σ为岩石受到的最小主应力,MPa ;c σ为岩石单轴抗压强度,MPa ;t σ为岩石抗拉强度,MPa 。 朗肯强度破坏准则只适用于岩石单向受力及脆性岩石在二维应力条件下的受拉状态,处于复杂应力状态中的岩石不能采用这种强度理论。 2.1.2最大正应变强度理论 岩石受压时沿着平行于受力方向产生张性破裂。因此,人们认为岩石的破坏取决于最大正应变,岩石发生张性破裂的原因是由于其最大正应变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极限应变所致。根据这个理论,只要岩石内任意方向上的正应变达到单轴压缩破坏或单轴拉伸破坏时的应变值,岩石便被破坏。

采油工程实验-裂缝导流能力模拟实验

中国石油大学(采油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成绩: 班级:学号:姓名:教师: 同组者: 实验三裂缝导流能力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岩石被支撑裂缝的导流能力随闭合压力变化的关系、以及在相同闭合压力 条件下铺有不同层数的支撑剂的裂缝导流能力的差异; 2.析说明达西公式与二项式公式计算出的结果不同的原因; 3. 熟悉压力试验机的操作及实验流程。 、实验原理 裂缝的渗透率可由气体渗流的流量来反映,测量气体在不同入口和出口压力下的流量后,可通过气体径向渗流的达西公式来确定裂缝的导流能力。 验仪器和材料 1. 仪器:NYL—200D型压力试验机或NYL—2000D型压力试验机,空气压缩机 —供气源,定值器—气源开关,精密压力表,浮子流量计,岩心(钢板) 模,游标卡尺,放大镜。 2. 材料:不同产地的压裂砂、陶粒。 、实验步骤 一)实验准备 1. 在附表1中记录使用的砂子产地、粒径、名称及某温度下的气体粘度; 2. 游标卡尺量出岩心模的外径r o及孔眼的内径re记录附表1中,用作计算岩心模面 3. 称一定重量的砂子(记下砂子的颗粒直径)均匀地铺在缠有铜网的岩心面 上,要保持单层,铺完后用放大镜检查一下砂子是否铺的均匀和紧密。然后 称剩余砂子的重量,二者之差即为铺在岩心上的砂重,并按下式计算出支撑 剂的浓度:

岩心外半 径岩心孔眼 半径 岩心面 积 支撑剂浓度 (g/cm2) 空气粘度 (mPa·s)支撑剂 将此浓度值记入表1中。 4. 将上岩心片(孔眼向下)放于下岩心片的上方,然后上下岩心片放在试验机下 承压板中心位置。 5. 认真记录试验机载荷刻度盘上读出加载值。 图3-1 岩心模型 )岩心加压法 1. 岩心放在下承压板上,用手旋转螺杆将上承压板合并,压住岩心模 型, 准备加载。 2. 旋紧回油阀,按绿钮开机器,用送油阀慢慢加压,通过控制送油阀开 启程度控制加压速度,当主动指针(黑针)转到1.5吨(或1KN)时,将送油阀放慢关闭维持此点上,将定值器打开使气体进入浮子流量计中,同时浮子上升,调节定值器旋钮,使浮子指示到流量计刻度的最高度值。 3. 送油阀继续开动,当指针加到所规定的吨数时,保持指针示数不变。 同时读出流量数Q和对应的压力P(精密压力表示数),记录在附表3中。 4. 需要载荷分别依次加到 30kN 50 kN 70kN 100kN 120kN 150kN 180kN 200kN 250kN 300kN 读出相应的P,Q值,用达西公式计算。 注意:在测点70、120、180kN处,保持载荷不变,改变P(调定值器 阀),读出 Q, 每测点共记5组数据于表2中,用于二项式公式计算。 5. 实验结束后,关送油阀,按红钮关电源,慢慢打开回油阀卸载,将岩心取 出,观察支撑剂破碎情况。 6. 双层支撑剂测定:将重量为岩心上铺设单层时支撑剂重量二倍浓度分量的 支撑剂铺于岩心表面,依次按步骤(二)进行操作,测出不同载荷下的P及 Q值记入表3、表2中。 )实验测得的的数据如下所示: 表1 基本参数

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

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 吴顺康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6 级生命科学拔尖班 小尺寸现象产生的原因: 纳米粒子的特性当粒子的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微粒内包含的原子数仅为 100?10000 个,其中有 50 %左右为界原子,纳米微粒的微小尺寸和高比例的表面原子数导致了它的量子尺寸效应和其他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 小尺寸效应导致的性质(以及部分应用) 由于纳米微粒的尺寸比可见光的波长还小,光在纳米材料中传播的周期性被破坏,其光学性质就会呈现与普通材料不同的情形。例如,金属由于光反射显现各种颜色,而金属纳米微粒都呈黑色,说明它们对光的均匀吸收性、吸收峰的位置和峰的半高宽都与粒子半径的倒数有关。⑵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通过控制颗粒尺寸制造出具有一定频宽的微波吸收纳米材 料,可用于磁波屏蔽、隐形飞机等。⑴此外,金属超微颗粒的光反射率极低,可低于1%, 大约几毫米就可以完全消光。可以利用此特性,高效持续的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 在物质超细微化之后,纳米材料的熔点显著降低,犹在颗粒直径为 10 纳米时较为明显,例如金(Au)常规熔点在1064度;然而在颗粒尺寸减少到 2纳米时仅为327度;由此,超细银粉制成的导电浆料可以进行低温烧结,此时的基片可以仅仅使用塑胶而不是高温陶瓷。使用超细银粉,可以使膜厚均匀,覆盖面积大,省料而质量高。 纳米小尺寸效应的应用: 纳米材料作为功能材料与产业技术的结合,具有很多潜在的应用价值。小尺寸超微颗粒的磁性与大尺寸材料显著不同,在颗粒尺寸下降到 0.02 微米以下之后,其矫顽力可增加 1000 倍,若进一步

减小尺寸,其矫顽力反而可以降到0,呈现出超顺磁性。利用超顺磁性颗粒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