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瓷器演讲稿

瓷器演讲稿

篇一:

青花瓷演讲稿

鬼谷xx

元代青花瓷器,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该器物于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

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

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唐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她主要采用中西伯利亚地区进口的钴料。成品瓷器主要用于出口,存世量较元青花更多。

宋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在宋朝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宋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元青花瓷在元代走向了成熟,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观赏性大大提高。

明青花瓷在明朝的发展比较坎坷,在建国初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器体形状,发色都相当好。

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出现了瓷器发展空白期。

明末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

清青花瓷在清康熙年间达到了巅峰,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嘉庆年后走向了下坡路。

光绪年间又再度xx。

瓷器的意味

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

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

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等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瓷器所承载的中国文化

首先,瓷器他就是中国器物文化的一个代表,大家知道中国的英文名字china,就来源于瓷器的音译。足以见得瓷器对于中国文化的地位。其次,我们认为瓷器本身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大家可以发现在青花瓷身上的纹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表现。青花瓷纹饰种类繁多,手法多样,题材丰富。在技法上可以看到中国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在题材上包括花鸟鱼虫,传奇故事,历史故事等等。篇二:

陶瓷演讲稿

(1)

土火之艺——xx历代陶瓷展览

400.观众朋友,您好。欢迎参观“土火之艺——馆藏历代陶瓷展览”。在这个展览中,您将看到200多件件精美的陶瓷作品,它们详细介绍了中国陶瓷在起源、发展、鼎盛时期的艺术特色以及广东陶瓷的发展历程。

401.第一部分:

“初见窑火——陶器的起源与瓷器的滥觞(làn shānɡ)”,展示了

陶瓷自新石器时代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这几件陶器来自位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城南马家窑村南面的麻峪沟口。

马家窑遗址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著名遗址。遗址地处洮河西岸的一级阶地上,1924年首次发现并进行了考古发掘。1957年起经甘肃省博物馆等机构的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从而确定了两者的时代早晚关系。此外还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以及寺洼文化等遗存,当中以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马家窑文化以及马家窑类型也均以该遗址命名。

遗址南北宽约280米,东西长350米,巴廊沟从遗址的中部穿过,沟沿一带被水冲刷开来,文化层暴露在外,厚约

0.3~

0.5米,内涵丰富。房屋有方形、圆形两种,结构多为半地穴式。

居址旁有公共墓地,盛行仰身直肢葬式。

马家窑类型的陶器,多为橙黄色,彩陶非常发达,许多器物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施以彩绘,花纹全部为黑色,主要包括有垂帐纹、水波纹、同心圆纹、重叠三角纹、漩涡纹、蛙纹和变体鸟纹等。夹砂陶多饰以绳纹,某些器物的下部装饰有绳纹、上部施彩。遗址出土的石器包括石铲、石刀、石镰、石磨等,也有盘状器、铲形器,磨制较为精细。(国家文物局))是这个展览陈列的最早的陶器。马家窑文化深受仰韶文化影响,属于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它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半山类型陶器属于马家窑文化晚期,年代约在公元前2900至公元前2350年。纹饰以红彩和黑彩两色相间的锯齿纹为骨架构成各种图案。马厂类型陶器

年代约在公元前2350至公元前2050年,是马家窑文化最晚的类型,是半山类型的继续与发展。

402.商代陶器的主要特征是圜底(huan)、圈足和袋状足。绳纹约占陶器纹饰总数的五分之四。西周时期,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陶鬲是西周时期的主要炊具,与锅用途相同。陶与瓷的区别在于烧成温度、原料、吸水率、敲击声的不同。原始青瓷接近瓷器的标准,出现在商周时期,是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有些出土的战国陶器铭文有“陶里”“豆里”的地名,字样大都印在浅盘豆上,说明制陶业已具有主要生产某些产品的专业化倾向。

403.成熟青瓷出现于东汉。西晋时期,瓷器成为常用的容器和饮食器具,并用印、划或堆贴等纹饰装饰。汉晋时瓷壶开始流行,用于盛放酒、水。西晋至南朝时期非常流行鸡首壶,但在不同时期,器形有所不同。西晋鸡首壶的鸡头是实心的,完全是一种装饰。

东晋时的壶身、壶颈都比西晋的略高,鸡头是空心与壶身相通,具备了流水的功能,鸡尾成为了壶柄,实用性明显高于前朝。

404.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南北方都生产青釉瓷器。由于原料、风俗习惯和审美爱好的差别,南方和北方的器物各具特色。北方的器物,釉色呈橄榄般的绿色、胎体厚重,造型粗矿,纹饰庄重;南方器物釉色青绿,造型巧致,纹饰精细,以刻划的莲瓣纹为主要纹饰,有些器物上装饰有小而密集的褐彩。

405.展览的第二部分:

瓷国崛起——陶瓷的发展期,展示了隋朝到宋代,我国瓷器的发展状况。隋代统一了全国,制瓷业得到进一步提高。此时已能烧制较好的白瓷,但青瓷仍是生产的主流.到了唐代,青瓷的烧造已相当精美。江浙地区越窑生产的青釉瓷器代表了当时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这时出现的绞胎工艺,把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绞在一起用以制坯成型,呈现出一种别致的花纹。由于绞胎器两种原料间的差距,其制成品容易出现干裂或变形,传世作品很少。

406.白瓷到了唐代已自成一个系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河北邢窑的白瓷最为著名,它偏重实用,生产的多是生活器皿。河南硖县的黄道窑,以生产白瓷为主,也烧制黄釉、黑釉等;河南鲁山窑以生产花瓷著名;长沙窑除青

釉瓷外,还生产釉下彩绘和模印贴花装饰的瓷器;西关窑产品主要有白釉、黄釉、青釉、及黑釉等品种;

407.“唐三彩”是极具时代特色的瓷器,主要用于随葬和生活用具。出土的唐代随葬物品中,有大量人和动物的三彩俑作品。三彩镇墓兽起着保护死者灵魂和守护随葬明器的作用。文吏俑主要刻画了文官形象,而武士俑是唐代贵族墓中的陪葬品,显示了死者生前的显赫地位。

408.五代时期的陶瓷造型沿袭晚唐风格,器型精巧丰富,工艺成熟。岳州窑青釉莲瓣小口瓶是湖南岳州窑的精品。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称: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从饮茶的角度将湖南岳州窑生产的青瓷排在了第四位。寿州窑主要生产黄釉瓷,也烧黑釉瓷,釉面光润如漆。

409.宋代制瓷业达到了我国古代陶瓷业的第一个高峰,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后世所珍重,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也各领风骚。

黑色茶盏作为当时广为流行的饮茶、斗茶的器具,受到宫廷与民间的喜爱,推动了黑瓷的发展。以生产黑釉瓷器著称的窑口有江西吉安的吉州窑、福建建阳窑等。

410.宋代的青白瓷又称隐青或影青。有印花、刻画花等装饰。影青印花八角带盖梅瓶,满身刻有缠枝牡丹花,内外施青白釉,积釉的地方呈现湖水般的绿色,是宋代江西景德镇窑的精品。

411.青釉是我国使用最早,沿用时间最久,分布最广的釉色。青色似碧玉,形象高雅,符合文人、士大夫传统的审美情趣。龙泉窑生产的龙泉青釉以梅子青、粉青色最佳;耀州青瓷是一种厚胎瓷器,它的刻花纹样具有浮雕的效果;临汝窑是河南著名的民间青瓷窑,大多生产盘、碗等民间生活用瓷。

412.与宋对峙的辽、金王朝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辽代瓷器以白瓷为主,兼烧白釉黑花和黑釉瓷器,工艺与中原北方各窑大体相似。但鸡冠皮囊壶模仿契丹族传统的皮囊,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金代大部分日用器皿承袭

宋代特点,花纹装饰简化,较多采用刻花和剔花的装饰手法。犀牛望月纹在南宋时期非常流行,也称吴牛喘月,宋元瓷器中的此类图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统治下的汉族人民在战乱压力下产生的畏惧心理。

413.第三部分:

各领风骚——陶瓷的鼎盛期,展示了本馆收藏的元、明、清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元代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元代龙泉窑瓷器形制大,胎体厚,多以印花、刻花装饰瓷器,是重要的外销瓷。磁州窑以烧造白瓷及白釉黑花瓷为主。福建德化窑生产优质白瓷,以人物塑像最为成功。宜兴紫砂陶是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制品以茶壶为主。山西是中国古代烧瓷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名窑诸多。珐华器指施珐华釉的低温彩釉陶器,多为山西所烧。

414.元朝统治者在景德镇专门设置了“浮梁瓷局”,掌管瓷器生产有关事务,制

瓷业逐渐向景德镇集中。除青白瓷外,景德镇创烧了卵白釉瓷、颜色釉瓷,青花瓷逐步趋于成熟,釉里红初步创烧成功。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的烧制成功,为景德镇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元代青花使用的青花钴料,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进口料绘制的青花色泽浓艳,有黑色斑点,国产青花呈色蓝中带灰,没有黑色斑点。釉里红是一个创新品种,以铜红料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使釉下纹饰呈现红色。明初洪武釉里红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元器的特征。

415.明代瓷器在永乐朝的造型以优美俊秀、厚薄适度、仪态万方著称。郑和下西洋,中外贸易日益繁荣。出口的青花瓷器受到伊斯兰教国家人民的喜爱,他们绘制出喜欢的器型,如:

执壶、花浇、僧帽壶等,让中国商人带回制作,八角烛台就是仿西亚器形的作品。景德镇还创烧了具有白糖色泽的甜白釉瓷器,把白釉泛青的现象降到最低的限度。

416.宣德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盛,瓷器制造达到鼎盛。宣德瓷的造型敦厚凝重,制作极为精致,雄健豪放。青花器数量大、品种多、纹饰精美、青花发色纯净、影响广泛,所以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

417.正统、景泰、天顺年间,由于战争频繁、政局不稳,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较少、而且多不写年款,致使人们对这一时期的瓷器认识不清。景泰皇帝特别喜欢珐琅器,也叫景泰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陶瓷的发展。因此,这三朝在陶瓷史上称为空白期。

418.成化年间景德镇御窑厂重新兴盛,这时的器形玲珑秀奇,胎体细润晶莹,因此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此时,青花料逐步用江西产的平等青替代苏泥勃青。平等青的颜色比苏泥勃青淡,色泽稳定。成化五彩呈色淡雅,传世品罕见,彩色中以红、绿、黄为主。弘治瓷器的最大成就是低温黄釉的烧造技术发展成熟,色泽娇艳,成为明清两代皇家专用的瓷器颜色。正德时,因受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影响,瓷器多装饰有阿拉伯文和吉祥图案,甚至还用“藏文”和“八思巴文”装饰,特点突出。

419.嘉靖时期,大型器物日渐增多。官窑使用进口的“回青”料,并混以江西产的“石子青”。

这时期婴戏纹开始增多,多为郊外婴戏。隆庆时期,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景德镇瓷器品种和数量大量减少,器物以小器形为主。

420.万历朝出土的瓷器较多,纹饰也很丰富。此时青花所用青料为浙江料。天启

时期,官窑器物减少,民窑产品增多,纹饰以写实为主,画意大多粗略简率。崇祯一朝瓷器除具有明代风格外,也萌发着清代瓷器的特征。官窑崇祯款青花罗汉纹炉腹部绘罗汉、山石、太阳。这件器物外底中部书双直行楷书款“大明崇祯年制”,这在明末瓷器中最为难得。

421.顺治时期,清政权刚刚建立,制瓷业尚未振兴,署官窑款器物甚为罕见。景德镇御窑厂延用始于明代嘉靖时期的“官搭民烧”的办法,瓷器造型古朴,胎体厚重。青花双兽耳龙纹瓶器是顺治时期特有,这种器形仅见于青花品种,是佛前供器。

422.康熙时期,瓷器制造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青花五彩”,是用浓

淡不同的青花料绘画,增加立体感。釉下三彩集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色彩于一器。由于这三种颜色对温度的要求不同,烧造成功很不容易。瓜皮绿釉是低温铜釉,低温二次烧成,因泽绿如西瓜皮而得名。郎窑红釉是康熙时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所烧的一种红釉,因在郎廷极督理窑务时烧成而得名。康熙朝黄釉碗的规格最多,不下十种。

423.雍正时期,制瓷工艺发展到新水平,造型轻巧秀美。胭脂红釉从西方传入我国,是以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粉红色釉的一种。粉彩是康熙末期出现的一种低温釉上彩,在雍正时盛行。它是在珐琅彩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五彩进一步发展与升华的结果。粉彩由于掺入粉质,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使画面风格近于写实,立体感强。

424.乾隆时期,彩瓷和单色釉瓷的制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新奇和华丽制品层出不穷,把清代制瓷业推向历史的顶峰。青花釉里红因两种颜色的烧成温度不同,烧成难,十分珍贵,在乾隆时水平最高。此时的瓷器,青花已不占主流,但官窑仍生产部分祭祀、陈设用瓷,以及赏赐用瓷。彩瓷内容多含福禄寿和太平盛世的寓意。

425.嘉庆时,景德镇御窑厂已改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制作基本处于守旧状态,瓷器品种和数量已远远不及乾隆盛世。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景德镇篇三:

论瓷器word高端的瓷器都是国外品牌。。

中国的能拿到国外高端商场卖的只有“法兰瓷”,不过是台湾的品牌。。

xx最牛的是3n

narumi,noritake,nikko.

xx最好的是

wedgwood,churchill.

xx现在比较流行的是

rothentale和villeroy bach.

英国骨瓷是公认最好的,国内现在做瓷器很混乱,广东,山东,唐山都能做日用瓷,不过好的东西还是要去景德镇淘,

目前中国瓷器产量世界第一,不过都是低档瓷。

欧洲顶级瓷器是德国meissen,丹麦royal copenhagen

1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2.景德镇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则可能产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进入印坯工序。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4: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