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AP-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 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 报工后的工时得到。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

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

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

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

1. 成品A 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

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1.5元;移动平均价-2.2元;

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2.6元;移动平均价-2.5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

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

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0.5小时;机器-0.6小时;

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

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

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 人工0.2, 机器0.3 8. 入库数量为20件

标准成本= 50_ * ( 2*2+3*3 +0.5*3 +0.6*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

计划成本= 50*( 2*1.5+3*2.6 +0.5*3 +0.6*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

目标成本= 20*( 2*2+3*3 +0.2*3 +0.3*2)

实际成本= 20*( 2*2.2+3*2.5 +0.2*6 +0.3*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1、生产成本通过分配、分摊循环(这些循环由人工自行定义),按分配分配循环中设定的标准将成本分配分摊至各生产订单(订单也由人工预先设定,如用什么原料及取数公式等),由生产订单运行后结算出该订单生产的半成品和产成品的成本。其中,半成品和产成品按物料统计成本,分为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两部分。成本差异是物料形成的前些步骤层层结转后形成的。

2、过量或吸收不足,是指将各成本分配分摊至订单时,没有分配完毕,尚有剩余未分配成本(吸收不足);分配过多,导致分配后结余为负数(过量)。

同步成本核算-成本取价规则与时间点

SAP成本核算里面提到的4个成本概念:目标成本、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

按SAP建议,原材料用移动平均价格体系,半成品、成品用标准价格体系,这里组件为移动平均价格。

根据成本管理需求的不一样,管理方法也不一样,但是其目的都是以一个相对成熟的稳定的成本(目标成本)作为衡量杠杆去控制际实成本。

目标成本:成本控制的参照物,它与实际成本有相同的成本核算项目,便于成本分项控制。SAP成本管理常用的目标成本版本OKV6有三种:

目标成本版本0:以目前标准成本估算为参照去控制实际成本;

目标成本版本1:以计划成本/初步成本估算为参照去控制实际成本;

目标成本版本2:以目前标准成本估算为参照去控制计划成本。

所以目标成本的计算实际上是按照订单实际收货的数量展开的,而目标收货的数量和金额是在订单差异计算后产生的,所以成本分析的时候特别注意。

计划成本: SO的计划成本是SO创建时自动计算产生的成本;订单的计划成本是订单保存或下达时自动计算产生的成本。

实际成本:实际领用的材料成本+订单确认或作业类型过帐CK21N产生的费用。

标准成本:按标准生产批量以当期标准成本估算为计算基准所得到的成本。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所谓当期成本估算为计算基准就是以最近一次发布

标准价格所运行CK11N-CK24(CK40)时的组件价格和作业价格、数量结构日期展开的BOM和途程计算所得到的成本。当时的价格现在就在物料主档的成本计算2视图的目前价格,当然如果你原材料没

有发布或者不会每个月都发布,那么组件的成本计算2视图的目前价格是没有的,但是系统是会记住当时(最近一次发布)的成品或半成品标准价格那时刻组件、作业的价格及数量。

标准生产批量是根据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产品人为规定了,如果没有规定,可以最小批量或标准价格单位

标准价格的计算:

标准价格=组件标准价格/价格单位*标准数量+作业1价格*标准数量+作业2价格

标准数量:

组件的标准数量= BOM组件数量/BOM表头基础数量*表头物料价格计量单位

作业标准数量=途程作业标准值/基础数量/作业分割*表头物料价格计量单位

产品成本核算变式定义OKKN,销售订单成本核算变(表头OKY9项目OKY1)

(当然以上是单层的情况,多层的一样的道理一层层上卷,SAP自动计算;CK11N成本计算批量默认带出等于表头物料价格计量单位,如果你刻意去修改,CK24是无法发布价格变更的,如果做了标记,CKR1删除重新计算成本就OK了)

由于有些作业对应的工时计算是跟生产订单表头总数量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在公式里面区分开:

作业1和数量有关系,作业2和数量没有关系,主要由工作中心作业类型公式码决定。

成本公式:

XX成本=组件价格/价格单位* 数量+作业2价格+作业1价格*数量

组件数量=BOM组件数量*表头物料批量/表头基础数量

作业数量=途程作业标准值/基础数量/作业分割*表头物料批量

(注:如果作业加价单位和工时计量单位不一样,公式还会考虑换算系数,数量根据批量展开BOM 或途程就好了,如果SAP连这点都算错了,那它就不是ERP NOBER ONE了)

不管哪个成本,计算的公式都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取价变式的取价顺序不一样或取价时间点的不一样导致的价格不一样,由于BOM和任务清单(途程)展开时间不一样导致的数量不一样,由于批量不一样导致的单位作业2成本的差异导致的。

订单表头控制数据中的计划、实际成本变式,这是来源于后台根据工厂-订单类型指派成本变式,而SO保存时计算是在策略对应的需求类别(等级)的成本计算当中设置默认变式。

当然这是KKS2差异计算的时候使用的;而最后的结算KO88实际上是实际投入(成本)-产出,而产出的取价怎么取就看收货取价了。

因为差异=实际成本-目标成本,其中有量差、价差等,如果理想状态应该是没有量差,理想状态下如果没有价差,那么应该是计划成本=实际成本=以标准成本为基准的目标成本,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人工成本的变动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平常的事情,所以成本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抑制成本上涨,追求差异小于等于0。

当然,从替代工厂领料等特殊采购类型的,计划、标准、目标成本的取价是以本工厂的价格计算的,而实际成本按发料工厂计算的。

通常,作业价格是根据KP26维护的计划价格,如果没有启用作业价格重新估算,并且每个月发布一次物料标准价格,那么可以认为在订单里面作业成本存在的主要是量差,价差基本是体现在成本中心里面的,当然CK11N(CK40N)的时候途程展开时间为当月的时间点,之后就不要修改当月作业计划价格,否则修改后的订单计划(或实际)成本的作业计划价格和标准成本的作业计划价格将会存在差异,在作业计划价格的调整后删除当前标准成本估算,然后重新估算发布,那么之前的订单计划(或实际)成本的作业计划价格和标准成本的作业计划价格将会存在差异,这是取价点的问题。如果启用了作业价格重估,订单的实际成本将继续按成本要素按工时比率接收成本中心费用的差异从而调整实际作业成本。可以根据上月的实际作业价格作为当月的作业计划价格,这样就要等到当月调整了作业价格KP98后再运行CK11N,否则将会导致作业价格重估前就产生作业计划价格的差异(当然是计划成本/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的比较)。

收货取价:

以上投入的成本计算变式,当然以上是针对库存生产的,收货的时候取物料主文件上的标准价格*收货数量,由于作业2价格的关系,目标成本和收货总价是不相等的,除非订单的数量正好等于价格单位数量才有可能,只所以是可能,不等的情况请读者自己去想了。标准价格体系就是以标准价衡量存货价值的,所以两次价格发布之间是不会变动的,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价格体系。

如果按单生产,收货的时候以SO成本计算时(成本核算变式可以在策略对应的需求类别(等级)的成本计算当中设置默认变式)的计划价格做计算基准,也就是含SO的订单的标准价格。而SO订单的计划成本就是订单下达或保存的时候按订单表头控制中计划成本变式计算的。

现在就看看SO分多张生产订单的时候目标成本与收货成本的差异情况,因为订单的作业2成本是相对固定的,所以订单的数量越少,成本越高。而目标成本和收货价格也越高,因为生产订单的目标成本只是以SO项目的计划成本(也可以说是SO项目的标准成本)为基准计算,并不是等于SO项目的标准成本/SO项目订购数量*订单表头总数量;而是=组件标准价格/价格单位*标准数量+作业1价格*标准数量+作业2价格=(SO项目的标准成本-作业2价格)/SO项目订购数量*订单表头总数量+作业2价格。销售订单特殊库存没有收货记录的情况下,收货单价=生产订单目标成本/生产订单表头总数量,如果有收货记录取记录的单价,这是保证销售订单特殊库存价格是一致的,所以第一笔销售订单特殊库存收货的单价就是销售订单特殊库存的标准单价。总之,在途程和BOM固定的情况下,不管生产订单或SO的批量多少?组件和作业1的单价(单位成本)都是固定的,但是作业2的价格,批量越大,单价(单位成本)越低。不管如何,单价就是以下边公式计算

单位价格=(组件标准价格/价格单位*标准数量+作业1价格*标准数量+作业2价格)/标准价格

标准数量就是SO的项目订购数量、生产订单表头总数量

一张生产订单如果分多次收货,第一笔收货就占据了整个作业2的价格,后面收货的累加目标成本实际上=(SO项目的标准成本-作业2价格)/SO项目订购数量*收货数量

所以销售订单分多帐订单生产就会产生单价差异,按单生产的订单过量交货或交货不足同样产生单价差异。

标准价格体系的结算按单生产的结算到差异科目并指派到销售订单对应。按库生产差异直接结算到差异科目指派到预设科目指派OKB9的成本中心或利润中心(因为按库生产SO本身是不能作为成本接收对象的,这是由策略当中的科目指派决定的)。纯粹的按库生产的差异科目就没有必要创建成本要素,结算时差异将通过差异科目过帐到利润中心。该价格体系的成本控制主要进行差异分析。

差异分析:

如果按V作为半成品和成品的价格体系,订单收货时取评价变式的价格,如下:产出(收货)的成本估价变式需要将OKY5定义号的分配给订单类型(路径:产品成本控制-成本对象控制-各订单的产品成本-定义提交订单的收货估价)

移动平均价格体系是不提倡的,除非是材料成本变化大而频繁。否则没有必要用移动平均价格体系,想想结算到物料,如果一张订单的的差异比较大,由于损耗可能多生产少数几个,当601发货后,可能库存的数量很少,当结算后价格的变化是相当惊人的,按库生产也是了,如果收货估价的评价变式的评价顺序取7的话就会取移动平均价格(按库)或销售订单计划价格(按单)(第一笔收货才取销售订单计划价格,后面收货按生产订单计划价格收货,除非把销售订单价格核发标记删除才会取订单计划价格),收货,如果移动平均价格过高或过低的时候收很多货进来,那么存货科目的总价值都不知道怎么说了,如果评价顺序取K,就以生产订单计划价格收货,相对好点。当然还有其它的取价顺序,有些取价顺序的成本分析报表是没有体现收货的,也就是成本转出,朋友们自己测试去吧!

计划总数量:计划收货总数量,是根据生产订单的计划数量决定,但是重新排程等的情况可能导致读取排程前的数据,或者排程前的数据不算在内,例如,排程前由计划订单5个转为生产订单5个,计划收货数量为5个,如果将生产订单总数量修改为6个,计划收货数量仍然为5个,如果直接用计划订单排程,计划收货数量为0个,修改订单后为1个。

年均成本法

平均年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这种方法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不能计算完整现金流量,从而 不能计算净现值或其他指标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决策,但不限于固定资产 更新决策。 【知识点】更新项目现金流量估计及其决策方法 ――平均年成本法的应用 一、平均年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这种方法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不能计算完整现金流量,从而不能计算净现值或其他 指标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决策,但不限于固定资产更新决策。 下面以固定资产更新决策为例介绍其基本原理(为了与教材内容一致,暂不考虑所 得税问题)。 所谓更新决策是继续使用旧设备还是购置新设备的选择。 平均年成本法把继续使用旧设备和购置新设备看成是两个互斥方案,并且假定将 来设备再更换时可以按原来的平均年成本找到可代替的设备。 平均年成本=未来使用年限内的现金流出总现值/年金现值系数 1. 教材中介绍了三种具体的方法,只需要掌握第一种方法即可。另外,教材例题 中没有考虑所得税,如果存在所得税,还应该考虑所得税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2. 如果新旧设备使用年限相同,则不必计算平均年成本,只需计算总成本即可。 这种方法也可称为“总成本法”。 二、平均年成本法的应用(考虑所得税影响) 「【例9-3】某公司有一台设备,购于3年前,现在考虑是否需要更新。该公司所得税率为40%其他有关资料见表5-11。假设两台设备的生产能力相同,并且未来可使用年限相同。 表9-3 单位元

表9-4 单位:元 更新设备的现金流出总现值比继续使用旧设备的现金流出总现值多3134.80元,因 此,继续使用旧设备较好。 【提示】本题中,新旧设备尚可使用年限相同,因此,比较现金流出总现值,如果尚可使用年限不同,则需要计算年均总成本,然后进行比较。 【总结】考虑所得税的固定资产更改决策现金流量确定要点 1.折旧与折旧抵税的计算

作业成本计算(1).docx

作业成本计算 第一节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与特点 【考点1】作业成本的概念与特点 【掌握要求】重要考点。 理解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点,作业成本法如何克服其缺点;理解2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理解作业和作业动因的概念以及分类;理解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一、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1.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缺点 (1)将固定成本分摊给不同产品 按照这种做法,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下降,即使单位变动成本不变,平均成本也会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 在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量可以使部分固定成本被存货吸收,减少当期销货成本,增加当期利润,从而刺激经理人员过度生产。 变动成本法是针对这个缺点提出来的。 (2)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 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制造费用通常按直接人工等产量基础分配。实际上,有许多制造费用项目不是产量的函数,而与生产批次等其他变量存在因果关系。全部按产量基础分配制造费用,会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是针对后一个缺点提出来的。 2.作业成本法 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在计算成品成本时,首先按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作业来归集成本,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按各项作业成本与成本对象(产品、服务或顾客)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过程。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作业和成本动因) (一)作业 作业是指企业中特定组织(成本中心、部门或产品线)重复执行的任务或活动。 一项作业可能是一项非常具体的活动,如车工作业;也可能泛指一类活动,如机加工车

间的车、铣、刨、磨等所有作业可以统称为机加工作业;甚至可以将机加工作业、产品组装作业等统称为生产作业(相对于产品研发、设计、销售等作业而言)。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具体作业组成的作业集合,被称为作业中心。 执行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资源是指作业耗费的人工、能源和实物资产(车床和厂房等)。任何一项产品的形成都要消耗一定的作业。作业是连接资源和产品的纽带,它在消耗资源的同时生产出产品。 (二)成本动因 1.成本动因含义 成本动因是指作业成本或产品成本的驱动因素。 例如,产量增加时,直接材料成本就增加,产量是直接材料成本的驱动因素,即直接材料的成本动因。再例如,检验成本随着检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检验次数就是检验成本的驱动因素,即检验成本的成本动因。 【说明】传统成本法直接成本直接计入产品成本,间接成本采用单一标准(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进行分配。没有详细思考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 2.成本动因分类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动因分为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两类。 (1)资源成本动因 资源成本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用来衡量一项作业的资源消耗量。依据资源成本动因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 例如,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作业)需要有检验人员、专用的设备,并耗用一定的能源(电力)等。检验作业作为成本对象(亦称成本库),耗用的各项资源构成了检验作业的成本。其中,检验人员的工资、专用设备的折旧费等成本,一般可以直接归属于检验作业;而能源成本往往不能直接计入,需要根据设备额定功率(或根据历史资料统计的每小时平均耗电数量)和设备开动时间来分配。这里,“设备的额定功率乘以开动时间”就是能源成本的动因。设备开动导致能源成本发生,设备的功率乘以开动时间的数值(即动因数量)越大,耗用的能源越多。按“设备的额定功率乘以开动时间”这一动因作为能源成本的分配基础,可以将检验专用设备耗用的能源成本分配到检验作业当中。 (2)作业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动因是衡量一个成本对象(产品、服务或顾客)需要的作业量,是产品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作业成本动因计量各成本对象耗用作业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 例如,每批产品完工后都需要进行质量检验,如果对任何产品的每一批次进行质量检验所发生的成本相同,则检验的“次数”就是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它是引起产品检验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检验作业总成本(包括检验人工成本、设备折旧、能源成本等)除以检验的次数,即为每次检验所发生的成本。某种产品应承担的检验作业成本,

比较与应用三种成本核算方法

比较与应用三种成本核算方法 【摘要】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成本核算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文章对比了制造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资源消耗会计三种方法在成本核算上的特点、优势、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举例进行论证、评价、分析,揭示了成本核算方法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制造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资源消耗会计,成本核算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想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成本信息的有效性和相关性不可忽视。而成本核算是企业获得成本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就我国目前采用的制造成本法、西方广泛采用的作业成本法,以及成本会计的新发展——资源消耗会计的理论与应用作一比较和分析。 一、制造成本法 (一)制造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制造成本法是制造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该核算方法将企业一定期间的费用划分为为产品生产而 发生的生产费用和与产品生产过程无关的期间费用两部分。只有生产费用才能最终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与当期产品成本的计算无关。 1.核算内容。制造成本法将企业的制造成本划分为三个基本制造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当然,在企业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增加成本项目,例如,废品产生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废品损失”成本项目;燃料消耗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燃料”成本项目等等。制造成本法在核算时,主要是将企业的生产费用划分为料、工、费三个基本的成本项目,然后进行核算,继而计算出产品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2.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包含三种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这三种基本成本计算方法在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以及期末生产费用的分配上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企业,其生产特点不同,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的差别导致了企业在采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时,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 3.核算过程。成本核算过程,也称成本核算流程,即从费用的发生到产品成本的得出这一过程的核算。一般说来,制造成本法下,无论是哪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核算过程都应该是类似的。生产费用可以分为为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和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两种。在成本项目中,如果可以辨清某项费用的发生是专属于某一个成本计算对象,那么这项费用即属于直接计入该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费用;反之,则是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需要采用相应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中。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之和便是该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二)制造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制造费用的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成本时,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制造费用属于企业的间接费用,按照基本生产车间来归集,并于期末分配至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里,直接人工所占的比重较大,制造费用占的比重较小,因而用上述分配方法来分配制造费用,即便有不合理之处,但因为比重较小,通常也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

一)、成本法估算房屋的价值

一)、成本法估算房屋的价值 成本法是求取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的重置价格,扣除折旧,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 成本法的基本公式为: 建筑物价格= 建筑物重置价格- 折旧= 建筑物重置价格×成新率 1、开发成本 估价对象房产为砖混结构五层楼房,建造年代不详。其房产总建筑面积为2956.66 m2;本估价报告采用重置成本法评估房屋价格,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⑴建筑安装工程费 建筑安装工程费包括直接费、间接费及工程造价的全部费用,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资料和博白县有关建安工程预算定额和费用定额等造价文件及近期造价指标, 结合估价对象建筑结构、设计标准、装饰水平确定其单位建筑面积造价为350元/M2。 ⑵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 前期工程费包括勘察规划、可行性研究、设计、报建费等,取总建安费的10%,则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350×10% =35元/m2 ⑶基础设施建设费 包括建造区内的道路、供水、供电、排水、排污、照明、绿化、环境卫生等费用,约为建安费的5%。则基础设施建设费为:350×5% ≈18元/m2 ⑷公用配套设施建设费

包括建造各种非营业性的公用配套设施的建设费用,约为建安费的8%,则公用配套设施建设费为:350×8% =28元/m2 ⑸开发过程中的税费及不可预见费 包括开发过程中的各种不可预见费用,约为建筑安装工程费的5%,则开发过程中的及不可预见费税费为:350×8% =28元/m2 ⑹估价对象开发成本为⑴~⑸之和,即: ⑴+ ⑵+ ⑶+ ⑷+ ⑸=350+35+18+28+28= 459元/m2 2、管理费用 主要包括开办费和开发过程中管理人员工资等,约为开发成本的8%,则管理费用为:459×8% ≈37元/ m2 3、投资利息 以1项和2项为基础,开发期为1年,现行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58%,假设各项费用在开发期内均匀投入,则投资利息为: [1+2]×[(1+i)0.5-1] =[459+37]×[(1+5.58%)0.5-1]≈14元/m2 4、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以上述1项、2项、3项、之和的3%计算为: (459+37+14)×3%≈15元/m2 5、销售税费 销售税费以上述1项、2项、3项、4项之和的5.5%计算为: [1+2+3+4]×5.5% =[459+37+14+15]×5.5% ≈29元/m2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对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认识,要从以下几个基本概念着手。 (1)作业与作业中心 广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有的不能创造附加价值,即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计算产品成本,因此只考虑会发生成本的作业;而从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剔除。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生附加价值,并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作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经济特征: ①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联动的实体,其本质是一种交易。 ②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的全过程,构成联系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作业链。 ③作业是可以量化的基准。 (2)作业价值链 作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及其价值的集合体。这样,作业成本法就在计算产品成本的同时,确定了产品与成本之间具有因

果联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Activity chain)和各种作业所创造的价值相应形成价值链(Value Chain)的一个集合。表示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通过作业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明确各项作业,并计算最终产品增值的程度。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一项作业转移为另一项作业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价值量的转移,由此形成作业价值链。 (3)成本动因(Cost drivers) 成本动因理论是由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作业是由组织内消耗资源的某种活动或事项。作业是由产品引起的,而作业又引起资源的消耗;成本是由隐藏其后的某种推动力引起的。这种隐藏在成本之后的推动力就是成本动因。或者说,成本动因就是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 成本动因有两种形式: ①资源动因(resource driver),是指决定一项作业所耗费资源的因素,反映作业量与资源耗费间的因果关系。 ②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顾客等成本目标中的标准,它也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 (4)成本库(Cost pool) 成本库是指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的归集。在传统的成本会计中以部门进行各类制造费用的归集,而在作业成本法中,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消耗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是由同质的成本动因组成,它对库内同质费用的耗费水平负有责任。 二、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应用 传统成本会计对成本信息反映失真的局限性被人们认识后,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更为准确的成本计算体系。1971年美国的斯特布斯(G.J.Stanbus)教授出版了

成本法逼近法相关计算公式

成本法计算公式 1、房地产价格=(土地取得费+土地开发费+相关税费+利息+利润+土地增值收益) ×其他因素修正系数×年期修正系数 2、土地取得费(土地成本)=征地补偿安置费+社会保障费+青苗补偿费+地上物补偿费(注:①征地补偿安置费,即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②土地取得费(土地成本)根据土地取得方式(三种:市场购买、集体土地征收和国有土地拆迁征收)的不同,构成和标准也不同,该公式是参照征收所在区域集体土地的重置成本来确定土地取得费的;③该项还包括其他相关费用,即) 3、土地开发费(建设成本):根据各地公布的基础设施配套造价信息进行计算(注:估价对象为房地产时,该项为建设成本,包括前期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其他工程费、开发期间税费等) 4、(土地取得)相关税费=耕地占用税+土地开垦费+土地管理费(注:此外还包括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和政府规定的其他有关费用) 5、利息=(土地取得费+税费+宗地外土地开发费)×R+宗地内土地开发费×R×0.5(注:①R为贷款利息率;②设定土地开发期一般为一年,其中土地取得费及有关税费在征地时一次投入,开发费用在开发期内均匀投入) 6、利润=(土地取得费+税费+土地开发费)×土地投资利润率 7、成本价格=土地取得费+土地开发费+相关税费+利息+利润 8、土地增值收益=(土地取得费+相关税费+土地开发费+利息+利润)×

土地增值收益率(注:在一级土地市场上土地增值收益等于土地出让金,而在二级土地市场上,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只能通过土地增值税等税费来得到体现,而不能完全由政府取得,即在二级市场上,土地增值收益并不完全等于土地出让金,增值收益剩下的绝大部分归于转让方。) 9、其他因素修正后的单位地价=(成本价格+土地增值收益)×(1+其他因素修正系数) 10、其他因素修正系数:根据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说明表和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相对照求得各地价影响因素修正系数,最终取得综合修正系数 11、年期修正后的单位地价=其他因素修正后的单位地价×年期修正系数 11、年期修正系数=[1-1/(1+r%)m](注:r为土地还原率)

成本计算基本方法-举例-公式

成本计算基本方法举例 一、品种法举例 (一)资料:某厂为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的企业,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企业设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还设有一个辅助生产车间-运输车间。该厂200×年5月份有关产品成本核算数据如下: 1、产量数据见下表(单位:件): 2、月初在产品成本见下表: 3、该月发生生产费用: (1)材料费用。生产甲产品耗用材料4410元,生产乙产品耗用材料3704元,生产甲乙产品共同耗用材料9000元(甲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为3000千克,乙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为1500千克)。运输车间耗用材料900元,基本生产车间耗用消耗性材料1938元。 (2)工资费用。生产工人工资10000元,运输车间人员工资800元,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1600元。 (3)其他费用。运输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为200元,水电费为160元,办公费为40元。基本生产车间厂房、机器设备折旧费为5800元,水电费为260元,办公费为402元。 4、工时记录。甲产品耗用实际工时为1800小时,乙产品耗用实际工时为2200小时。 5、本月运输车间共完成2100公里运输工作量,其中:基本生产车间耗用2000公里, 企业管理部门耗用100公里。 6、该厂有关费用分配方法:

(1)甲乙产品共同耗用材料按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 (2)生产工人工资按甲乙产品工时比例分配; (3)辅助生产费用按运输公里比例分配; (4)制造费用按甲乙产品工时比例分配; (5)按约当产量法分配计算甲、乙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甲产品耗用的材料随加工程度陆续投入,乙产品耗用的材料于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 要求:采用品种法计算甲、乙产品成本。(解答如下) 1、进行要素费用的分配 (1)材料费用分配表 单位:元 材料费用分配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10410 基本生产成本-乙产品 6704 辅助生产成本-运输车间 900 制造费用 1938 贷:原材料 19952 (2)工资费用分配表 单位:元

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一、成本法的概念和理论依据 成本法是求取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时的重新购建价格,然后扣除折旧,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 成本法也可以说是以房地产价格各构成部分的累加为基础来估算房地产价格的方法,所以,成本法这个概念中的“成本”,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成本,而是价格。 成本法的理论依据,可以分为从卖方的角度来看和从买方的角度来看。从卖方的角度来看,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生产费用价值论,即房地产的价格是基于其“生产费用”,重在过去的投入。具体一点讲,是卖方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不能低于他为开发建造该房地产已花费的代价,如果低于该代价,他就要亏本。 从买方的角度来看,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替代原理,即买方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不能高于他所预计的重新开发建造该房地产所需花费的代价,如果高于该代价,他还不如自己开发建造(或者委托另外的人开发建造)。例如,该房地产为土地与建筑物合成体的房地时,买方在确定购买价格时通常会这样考虑:如果自己另外购买一块相当的土地,它的现时价格是多少,然后在该块土地上建造类似的建筑物,它的现时费用又是多少,此两者之和即为自己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如果所购买的房地中的建筑物是旧的,自然还要考虑建筑物的折旧,即还要减价。 由上可见,一个是不低于开发建造已花费的代价,一个是不高于预计重新开发建造所需花费的代价,买卖双方可接受的共同点必然是等于正常的代价(包含正常的费用、税金和利润)。由此,我们就可以根据开发建造估价对象所需的正常费用、税金和利润之和来估算其价格。 二、成本法适用的对象和条件 只要是新近开发建造、计划开发建造或者可以假设重新开发建造的房地产,都可以采用成本法估价,但成本法特别适用于那些既无收益又很少发生交易的房地产的估价,如学校、图书馆、体育场馆、医院、政府办公楼、军队营房、公园等公用、公益房地产,以及化工厂、钢铁厂、发电厂、油田、码头、机场等有独特设计或只针对个别用户的特殊需要而开发建造的房地产。单纯建筑物的估价通常也是采用成本法。另外,成本法也适用于市场不完善或狭小市场上无法运用比较法进行估价的房地产。在房地产保险(包括投保和理赔)及其他损害赔偿中,通常也是采用成本法估价。因为, 在保险事故发生后或其他损害中,房地产的损毁往往是局部的,需要将其恢复到原貌;对于发生全部损毁的,有时也需要用完全重置的办法来解决。 运用成本法估价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中,房地产的价格直接取决于其效用,而非花费的成本,成本的增减一定要对效用有所作用才能形成价格;换一个角度讲,房地产成本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增加其价值,投入的成本不多也不一定说明其价值不高。价格等于“成本加平均利润”,是在长期内平均来看的,而且还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由竞争(即可以自由进人市场),二是该种商品本身可以大量重复生产。其原理如下: 首先假设价格正好等于成本加平均利润,并假设此时的供给也正好等于需求,然后假设有某个因素引发了供大于求。在供大于求时,由于供求规律的作用,价格会下降;价格下降而成本已经发生,则利润会减少;利润减少使开发商得不到其原先期望的利润,开发商就会缩小投资规模或转产;开发商缩小投资规模或转产就会使以后的供给减少,供给减少而如果需求不变就会出现供小于求,供小于求就会使价格上升,价格上升就会使利润增加,利润增加就会重新吸引投资,重新吸引投资就会使供给增加,供给增加就会出现新一轮的供大于求。如此往复。 显而易见,如果不是在长期内,没有自由竞争,商品本身不可以大量重复生产,这个循环就不能成立,价格就不会等于成本加平均利润。实际上,即使具备这些条件,价格等于成本加平均利润也是偶然的,价格仅仅是围绕着“成本加平均利润”而上下波动,趋向于“成本加平均利润”。因此,开发成本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房地产价格就高,开发成本低也不一定说明房地产价格就不该高。当求大于供时,房地产价格可以大大高于其开发成本;当供大于求时,房地产价格可能低于其开发成本。也正是因为房地产价格与房地产的开发成本不是始终成正比,才出现了赚钱与赔钱的问题。从一个开发项目来看有赚钱与赔钱的问题,从

作业成本法计算法的基本原理

2 关于多种成本分配基础下的成本计算案例 2.1 简述 该案例涉及的是Manchester公司生产X、Y、X三种电路板的成本核算,现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来将成本分配到三种电路板中。 2.2 作业成本法计算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媒介,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归集对象即成本库来归集,汇总费用,再以各种产品耗费的作业量将费用分摊到成本中,从而汇总计算各种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制度。 作业成本计算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如图4-1所示。 图2-2-1 作业成本计算法下制造费用分配图 2.3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计算步骤 2.3.1成本计算按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1、确认作业,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奖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 2、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2.4 作业层次与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计算中的作业可以看做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业务活动。而成本动因,则作为驱动一种业务活动活动成本因素。 作业成本计算中的作业再企业生产经营中可区分为“单位”、“批”、“产品”、“综合能力维持”四个层次。 1、单位层次的作业及其成本成因。 2、批层次的作业及其成本动因。 3、产品层次的作业及其成本动因。 2.5 按作业成本计算法计算 各成本库成本分配率的计算如表2-5-1至表2-5-6所示。 2.6 按作业成本计算法计算 预计总制造费用=276850-1391000=1365860(元)

各产品预计直接人工小时 电路板X:4*10000=40000(元)

电路板Y:18*800=14400(元) 综合上述有关资料,可得出用作业成本计算的电路板X、Y、Z单位成本,如表2-5-7所示。 合计:40000+14400+45000=99400(元) 制造费用分配率=1365850/99400=13.74元/小时 对比两种成本计算法所得到的单位成本,可以看到: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电路板X单位成本略有提高,而电路板Y的单位成本有所降低,电路板Z的单位成本降低较多,而传统成倍计算将企业发生的总成本中电路板X应负担的部分成本转嫁电路板Y和电路板Z,,造成成本指标的歪曲,使企业以成本为基础所进行的各项经营政策,特别是产品定价决策产生误导作用。 以下对采取不同的成本计算法所形成的成本扭曲作具体计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