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是一本非常特别的历史书。能把历史写的生动形象的书会被批为小说故事,而严肃性太强的历史读物适读人群又太少,然而《“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却能够兼顾这两者并融合得天衣无缝,其作者史景迁作为一个美籍中国史学研究者,在看待“太平天国”这一历史事件的角度或多或少会和中国学者有一些差异,而且在史景迁不俗的历史功底和语言技巧之下,整本书在保证态度严谨同时,行文间颇为流畅,甚至还有点诙谐,在如此专业的学术著作中堪称是难得的一本好书。

本书一共二十二章,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史景迁选取的角度和一般论著是不一样的,这在本书的前言里所说的那样,史景迁“无意写一本太平天国全史……本书的用意在于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基本上这二十二章都是围绕着洪秀全这一个体来写的。作为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的原因背景错综复杂,过程波澜壮阔,如果真的想要对此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以其史料之丰厚,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都无法穷尽。个人以为,从剖析洪秀全这个方面来看,此书大概是文笔最好、分析得最为透彻的一部著作了。

本书开章,史景迁既没有介绍当时的暗流汹涌的社会状况,或者开始介绍洪秀全的出生与成长,而是将广州城的面貌用细腻的笔调徐徐展开:当时外国人在城内外的生活境遇、广州城内外割裂的情况、水手们的糜烂生活等等如画一般展现于读者眼前。虽然看起来犹如作家建立在虚构和想象之上的,但是,其实这些生动的画面都是作者于各处古籍中采撷而来的生活实况描写,这种写法的优点在于,没有其他书籍那样罗列史实,看起来枯燥,阅读起来难免有繁琐感。对于其中的洋人生活窘境尤其描述得十分详尽,这与清政府的封闭愚民政策关系很大,清政府极力限制传教士在街头派发传单和传教,但总归不敢伤害殖民者的国民以至于引起更大的冲突,也只能以苛刻条件为难和限制洋人的活动范围。

洪秀全创立的这个不土不洋的“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存在的思想根基。“同打江山,共享天福”和《天朝田亩制度》将下层人民组织起来参与反抗清廷的运动。招兵之初,“信上帝教能入天堂”也是太平军收编军民的一大口号。

说到洪秀全的思想就不能不提《劝世良言》。《劝世良言》作为洪秀全宗教知识的主要来源,在了解洪秀全走上创教、反叛道路中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基督教传教士梁发只是一个只读了4年私塾的初等儒学知识分子,在《“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中对他也有过详

细的介绍,他在撰写此书时,摘引圣经的某些片段,杂以中国本土儒、释、道的精神,反复宣传敬上帝、拜耶稣、反对邪神崇拜、天堂永乐等教义,这估计也是有意而为,书中有时故意曲解。

可以从前五章中看出,洪秀全考场失意,四书五经读的不够透彻,就连《圣经》的再释本《劝世良言》也读成了歪门邪道,后来竟然发展到任意涂改《圣经》的地步,在临彻底完败之际还把自己成天锁在屋里一心批注《圣经》。洪秀全相信“天国”是存在的。他首先认定皇上帝是唯一真神,皇上帝的次子也就是他,是天王的领导。洪秀全的思想可以说和梁发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洪秀全在科举失败后,开始从儒家知识分子转向反叛的道路。用借助西方的基督教的形式,来实现自己反清的目的,实现自己的“人间天国”理想。史景迁对太平天国的宗教方面着笔墨较多,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洪秀全对《圣经》的诠释和修改,以及他与外国传教士之间的交流和分歧。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而在西方基督教里,上帝只有一个儿子,就是耶稣,这些在生于基督教发源地的外国传教士眼中,洪秀全只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疯子。他们根本不会对太平天国提供任何支持。在他们眼中,上帝和天国都是神圣和无形的,然而这个中国人不仅当真还要建立人间的天国。对于他的“天子天兄”和“下凡传话”的想法和做法更是嗤之以鼻。

再看第四章“天战”,在不识字的乡民中间,迷信神灵的现象体现在各个节日庆典活动之中,求神拜佛也是日常活动之一。史景迁重点介绍了《玉历至宝钞》,这是一本宗教百科全书,书中不外乎一些神神鬼鬼、用“因果轮回”的理论和“穿越地狱”的恐怖图画来恫吓民众的内容。现实的情况又是民生凋敝,善恶无分。洪秀全说服愚昧的乡民他就是上帝之子,希望他们跟随自己一起去建立一个“凡间的天国”。于是跟随洪秀全的太平军及其家属,他们相信并且追随了“天父次子”,而他们也是自认为“上帝子民”,洪秀全经常用建立“人间天堂”来激励士气、鼓舞斗志。在天平天国的初期,可以说这种“天堂”理论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太平军无法理解为何同样信奉“上帝”的外国人会朝着自己开火。在天京被围时,城内的太平军也无法理解粮草短缺时洪秀全竟然引用“上帝降甘露”之说,带头食草团,还将这“甜露”送到军士手中。

后文描写洪火秀改名为洪秀全的原因,考场失意后所做的神奇梦境,认定自己是上帝之子的过程,与他的天兄们创立天国又与众兄反目,最后运动失败,洪秀全在饥饿与困顿中死去……史景迁对于种种洪秀全的这些“私事”描写之细致令人叹服,可见他在写作过程里收集和阅读的史料范围之广、内容之多。这些细节之处的叙述能让我们更深入的进入洪秀全的

内心世界,了解他对于自己创立的“上帝教”的真实态度。

洪秀全致力于创造一个乌托邦式的天国。在给自己赋予了天父的神圣权利之后,洪秀全必须保证自己作为纽带的关系,维持俗世与天国之间的联系,确保他的意志始终是传达了上天的意志。“显灵”正是意志传达中十分关键的一道环节。史景迁也是花了大量笔墨,生动描绘了频繁发生在太平天国史上的一系列显灵事件。这些显灵事件背后都有这样那样的意图所在,而大致时间主要集中在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重要时期:一是“太平天国运动早年在广西省山区形成的时期”,二是“太平天国在他们南京的圣地行使统治的早期”。如此一来,“太平天国”这一名字显的不如“天国”更加直观,洪秀全的行径更接近致力于建立政教合一的理想国度。

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势力逐渐壮大后,砸烂孔庙,失去了天下读书人的支持,一场运动中,仅仅靠下层民众的一时狂热的追随是不会成功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在天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领导人之间会为了贪图享乐进行血腥内斗。在洪秀全接受了“天父上帝”杨秀清和“天兄耶稣”萧朝贵的身份后,因此“天兄”或“天父”附体下凡的时候,洪秀全无法以不可一世的“太平主”自居,而是作为“弟弟”或“儿子”在虔诚接受教谕。作为精神导师的核心权力—传达和解释上天“最高指示”的权力却被杨萧两人从洪的身上分离出去了,洪秀全的权力开始受到危险的挑战。天京时期集中发生的显灵,反映了在洪秀全和杨秀清、萧朝贵在权力内部已经逐渐暴露、破裂。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太平天国的上层最后在风雨飘摇之际更加腐化堕落。

史景迁以独特的角度进行剖析太平天国的兴起与没落,以从洪秀全和其他太平天国的重要领导们的宗教思想方面为主线,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此书。书中不仅仅对洪秀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还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为读者还原了一个了晚清社会状况,当时的社会各种矛盾存在已久,鸦片战争对于社会生活影响由沿海近次波及内地,不仅仅是开头所描述额海盗沿江西进,史景迁还解读了新宗教传播和扩大对原有宗法系统、社会秩序的影响,另外,能从太平天国这一运动失败中看到人心向背对于一场革命的决定性作用。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

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历史的真相》读书报告

《历史的真相》读书报告 ——后现代主义史学之我见 《历史的真相》一书,不只是有关近年来史学界主要思潮的分析与叙述,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主要批判思想发展与影响的说明。作者是从历史研究的实务经验来讨论问题的,书中没有什么高深难懂的理论,有的是其独特的视角、大胆的反思和全面广阔的思考。书中的叙述穿插了史学史、历史哲学和社会文化思潮,以及社会变迁的相关内容,还包含着历史哲学的思考。 作者主要探讨了三种绝对主义的发展及其对史学的影响。首先是启蒙运动时代信奉的科学的英雄主义模型,第二是笃信进步的观念,第三是知识绝对主义。作者对人们观念中奉为经典的观念进行了解构和分析,然后提出疑问,得出自己的观点。作者指出,一切论述都是相对的, 都与当时的立场相关, 当时相信的事就变成真理。科学作为一切真理的源头和模式的地位被推翻,而深埋于历史背后的事实真相是可怀疑的和相对主义的。所有的历史都是暂定的,谁也不能自认是定论,只有历史学的民主实践才最有助于理解我们的世界。 十八世纪,自然科学与其实验方法渐渐成为衡量一切真理的准则,科学变成了一切知识的绝对范本,即“科学的英雄主义范式”。他们认为如果科学是中立的,而且是普遍适用的,全然是天才一手促成的,这就把近代科学起始的其它要素都抹杀了。这种抹杀使历史变得枯燥无味,或者说抹杀了历史的真相。 经过史家的不懈努力, 终于向历史的权威学说提出了挑战。挑战首先从历史的科学性开始, 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由一股势力支配历史学话语的局面。启蒙运动打破了用基督教神学阐释历史的范式,第一次出现了诠释历史的多种方式。十九世纪中叶,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三位史学大家孔德、达尔文、马克思, 都是科学绝对真理的倡导者。孔德指出历史揭示科学定律,用实证主义为阐释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法则;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法则来解释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马克思则试图为整个人类历史总结出相同而具有普适性的科学定律。到二十世纪末,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法则相继受到挑战和颠覆,惟有马克思的唯物史仍然保有活力。 史学研究的转变是从孔德和斯宾塞开始的。培根的《新工具》使实证主义大为发展。黑格尔和孔德等人的现代史理论, 为历史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种知识依据。兰克学派称,历史学家应当以追求历史真相为目的。至二十世纪,韦伯和涂尔干对实证主义提出挑战。二十世纪中叶, 库恩提出用社会因素解释科学革命起源,向历史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库恩的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科学的英雄主义范式。面对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浪潮,作者主张历史学的民主要鼓励对传统观点持怀疑态度, 同时也要相信历史的真实性与可知性。福柯和德里达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他们向知识的客观性与语言的稳定性等观念发起了挑战。福柯认为,“真实和真理不过是包藏着权力意志的话语”,提倡挖掘被遮蔽、被忽视的历史真相。科学家强调科学事实的客观性, 其实就是在用一种意识形态的解释来掩盖其做出选择和阐述时起作用的主观意志。因此,历史学的真实性、客观性、历史叙述形态,都曾是后现代主义者攻击的对象。 历史研究中没有绝对的真理与客观,结论是折衷与调和的产物,是话语制造知识,而不是知识在制造话语。而历史发展是多线的、多层的演进,一种方式难

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在中国近现代史这一课上,我们触摸到中国是怎样从满清的闭关锁国走向屈辱与压迫,又惊叹于我们的民族是如何在一群青年的带领下走向血性勃发,走向改革与复兴。最使我惊叹的,是陈独秀、李大钊等青年人以自己的学识与一腔年轻的热血将马克思的理想介绍给古老的中国,使腐朽与愚昧一步步走向终结,使中国的所有青年觉醒奋进,使中国共产党成长而后壮大,最终成为历史的必然。 掩卷沉思,同样的年轻岁月,相仿的受教育水平与成长环境,相似的热血,为什么我们没有做出如此惊天地的事?想当年的中国,列强侵袭,军阀主义蹂躏着四万万中国同胞的精神与灵魂,那时的时局无疑是困难的多的。然而,正是在那个时代,青年的灵魂获得了觉醒,一次次搭上前途的请命、游行,一次次秘密的会谈、筹资,青年的热血酿成了旧中国的灵丹妙药,一剂马列主义救了一头震天撼地的东方雄狮。 想今天,为什么自己没有如此的豪迈霸气勇于实现自己的大理想呢?是自身的觉悟不够;是自己思考的过于狭隘;是自己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即中国的命运,自己的理想就决定了民族的未来;是自己从未将自我与中国联系紧密;是自己的发展从未与大众紧密相连。而,这一切未做之事,都是从小党所教育过我的,只有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自己的成长才能与世界休戚相关,只有让党的光辉存在心间,才能永恒的提醒自己:不被世界抛弃,做有大作为的中国人,做有理想的永远的青年。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历尽千辛万苦,探索真理,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代表先进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洋务新政和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不能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族主义革命仍然解决不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的问题。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之后所作出的一种选择。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从资本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为十月革命发生在其国情与中国相同或近似的俄国,因而对中国的先进分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其次,十月革命,新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更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19年苏维埃俄国第一次对华宣言声明放弃沙俄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更引起人们很大的震动。再次,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也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历尽千辛万苦,探索真理,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代表先进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洋务新政和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不能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族主义革命仍然解决不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的问题。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是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运动,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知识分子进一步把自己的立足点转到工人阶级上来,工人群众中产生了一批有阶级觉悟的先进分子。而五四运动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

中国近代史实践报告(1604)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一一参观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有感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参观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有感 实践题目:南京总统府一中国近代史遗址 博物馆实践时间: 2016年5月29日 实践地点:南京总统府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班级:14级数普1班 小组成员:吉路(1440710023) 李娇(1440710035) 陈瑶(1440710024) 一、小组实践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重温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解放的革命历史。通过对南京总统府的实地考察, 以及和当地大学生 互动等多种方式,我们重温党的伟大革命历程,增强我们大学生对 党革命征程的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我 戴明月(1440710031) 宗文韵(1440710027) 郑雅(1440710025)

们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思想得到加强和升华,从而更加坚定不移的听从党的指挥,跟随党的脚步为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近代史上,金陵古城一南京是值得牢牢记忆的一座城市。为了拯救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其他民主党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一一参观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有感 派在南京这座古城中付出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近代南京城的每 一次重大历史事件都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国共十年对峙,从日 本侵华战争到国共和谈,最后到人民解 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进而2解放全中国,赢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南京 这座苍老的古城见证了中国革命的热情。因此,了解这段峥嵘岁月,重温中国革命历史,我们当代大学生定能加强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实践中矢志不渝地感受革命精 神,进而进一步听党指挥、跟党走。而南京总统府已有160多年历史,1840年鸦片战 争至1949年南京解放的100多年里在中国当时政治中心的南京,这里多次成为中国政 治军事的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在这里发生,或与 这里密切相关,一些重要人物在此活动过。这一建筑群,成为近代中国史的重要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敬告什么 周三10-11节翻译学院商务外语B班雷雨晴学号:15307146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在上海(后期迁至北大)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敬告青年》一文,就是陈独秀为《新青年》撰写的创刊词,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所以《敬告青年》的写作背景相当于是新文化运动的写作背景。 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因此,新文化运动是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敬告青年》开门见山就指出了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自然淘汰之途,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生尊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尊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

会则社会亡。”比喻十分恰当而具有说服力,充分说明了青少年的重要性。接着,他提倡科学与人权并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青年杂志》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科学与民主“改造青年的思想,辅导青年的修养”。为了将民主科学的思想发扬光大,他指出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并进行论证:(一)自主而非奴隶的,“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而我国“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这六条标准的要求都是从当时的实践出发,强调反对自古以来的封建专制、反对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科学精神。陈独秀将中西文明相互对比,并且大加赞扬欧洲文明,尤其是法兰西文明。 《敬告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同样对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思想解放产生了一定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

中国近现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读《京华烟云》有感 在老师布置作业后不久,我们组的组长就带领大家开始各自的阅读。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去百度阅读和超星图书找了一些书籍看,一共有以下六本:《围城》,《家》,《京华烟云》,《呐喊》,《平凡的世界》,《活着》。 1.A在百度阅读看的是钱钟书的《围城》。 该书写于1944~1946年,诚如夏志清先生所说,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部小说,首先《围城》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揭示一个存在困境,故事又发生在动荡的抗战年代,小说里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迁流,真切地反映出那个战争年代的人的生存状态,有一种实实的在场感。其次《围城》最为人称道的是精彩生动的描写,一个个妙喻把作者的想像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围城》还包含深刻的文化寓意,作者本身就是渊博的大学者,他把一些文化批判巧妙地寄寓在小说中,彰显精湛的艺术造诣。总之,《围城》是部浅的人读来有趣、深的人读来有味的伟大的小说。 2.B在百度阅读看的是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该书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仿照《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对于这本书,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此言不假,作者以有力的笔法,将整个时代缩影到小小的北平,缩影到曾、姚、牛三大家族。书中写得最出彩的是女子,落落大方、温良恭俭的木兰,率真可爱、敢爱敢恨的莫愁,多愁善感的红玉,贤良传统的曼娘……她们或古典、或现代、或保守、或开放、或老实本分、或工于心计,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在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近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下,家族兴衰、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一】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 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二】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近现代史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近现代史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是XX最新发布的《近现代史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 1、新中国建国六年改革开放三年以来家乡巨变调研:对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农业、农民巨大变迁及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也可对比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社区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献计献策,写出调查报告。 2、某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红色旅游不仅是促进旅游业发展和拓展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的新的增长点,更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地区资源优势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是当今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分析一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和制约因素,并提出发展地区红色旅游的实施战略。 3、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对革命根据地或老区现今经济、社会等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困难开展广泛调查,对如何更好更快地推动根据地的经济、社会等发展提出建议,写出调查报告。 4、老红军、老革命的真情人生访谈;参观访问长征故地:重新梳理革命历史,挖掘长征精神和内核。审视70年前那群勇士们

创造的奇迹,面对老红军老革命时,我们会扪心自问一下:什么是人类在身处绝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什么是人类对信念和理想的执着?什么是坚强、忍耐、拼搏?如何在功利的社会中找回迷茫的自己、如何净化自身……写出访谈录或考察报告。 5、侵华的日军暴行调查报告:对当年侵华的日军在侵略中国过程中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暴行进行调查,如侵华的日军在各地进行的烧杀淫掠暴行、侵略遗留问题、中国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情况统计、心得体会受害者至今生活等情况开展调查,揭露当年日本法西斯所犯下的反人类罪行,激发爱国主义,以铭记历史,开拓未来,写出调查报告。 6、关于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认识调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大学生对近代以来历史选择的理解、课程内容认知及接受程度的调查思考。 一、调查报告的选题要求: 1、学生必须从以上六个选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调研,具体题目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表明选题理由和意义,项目实施方案,实施可行性论证等。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人:信计131-35-王佳 二.调查时间:2014/6/20 三.调查对象:大连中山公园 四.调查内容: 大连中山公园是位于的区属。日占时期称为“圣德公园”。由东北路、黄河路、联合路等街道围成,呈长方形,无围墙。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 走进公园,就被它的美景给吸引。公园里有高大挺拔松柏,白花缀满枝头的槐树、和山楂树,还有我叫不出名长满红叶的树,红、白、绿相映非常漂亮。绿茵茵的草地连成一片。公园树林里随处可见,唱歌的、跳舞、练武术的、踢毽球、走步,好不热闹。

入公园的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建于2003年,其周围一带被称为“逸仙广场”。 公园后部植一片柏树林,景色如画。在的,有一座中山公园,旅居这里的华人、华侨和学子们的强烈的怀乡之情,从山水、林桥、路廊中折射出来。中山公园坐落于大连市中心东部,紧靠兴工街,与中山小学毗邻。公园始建于1946年,1949年,中央政府副主席宋庆龄莅临公园。公园由中国52位专家组成的承建队在建筑师王祖欣和冯小麟先生的带领下,同温哥华建筑师韦亚祖和布景师密切配合,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建成此园。中山公园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来自中国,如玲珑光洁的琉璃瓦,雕刻精美的木制工艺品,各式各样的花格窗、假山石,铺曲径、小路用的等。 中山公园中有中国古典花园应包括的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着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崎岖对平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

前人赋予它们坚贞、正直、友爱的品格,给后人以美好的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平。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直又齐,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公园虽小,但由于建筑师的构思巧妙,使人在游览时,有一种景景连绵,“”之感。每当夏日的夜晚,在水榭对面的华枫堂,常有中国民乐演奏会。一曲《》,在水色山光的映衬下,将人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带向大洋彼岸,让人如醉如痴。 中山公园中有中国古典花园应包括的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着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崎岖对平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园内既有铺满的平静湖面,又有小桥下的潺潺流水。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前人赋予它们坚贞、正直、友爱的品格,给后人以美好的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平。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直又齐,水榭与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公园虽小,但由于建筑师的构思巧妙,使人在游览时,有一种景景连绵,“”之感。每当夏日的夜晚,在水榭对面的华枫堂,常有中国民乐演奏会。一曲《》,在水色山光的映衬下,将人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带向大洋彼岸,让人如醉如痴。

中国近代史的阅读个人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的阅读个人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的阅读心得体会1#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数千年来,从丝绸之路的捍威到贞观之治的“天可汗”威仪,再到郑和下西洋的外抚四夷,封建中国自诩天朝大国应有尽有,以不平等待遇对外邦交,以封藩属国作为我国的国防外线代守门户。却不料在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现一个个“日不落”的神话,黯淡了东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说:“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现代文明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惨败。”那么,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使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觉醒,探索走向现代化,走向富强。 我们总将其屈辱原因归结为“落后就要挨打”,那么这个“落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软肋之上呢?

一.旧社会的恶性循环 在第二章里,蒋先生提到两个恶性循环①大乱后大治:因为民众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于是乱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垦——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烧香拜佛,土匪起义,小乱变大乱——大治末,乱世初;②每朝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薄,奢侈低,体恤民情,内政昌明吏治澄清;后来则欲望提高,奢侈增多,贪污长进。 这两个循环造就了中国历史如同sin函数图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时候,我们开始处在云端做双曲线中的下抛运动。这映证着近代历史血泪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命运,必须跳出该图像的发展,也就是必须革命地彻底,将中国封建统治连根拔起,这我也将在下面第三点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与国家进退 《南京条约》后,广州民众因为触及到自身利益而产生仇外心理,不让外人入城。当政者没有顾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则徐等的意见认为“民心可用”,认为”四万万同胞有胜无败”,希望等到外人骚扰作乱时组织百姓去抗议其洋枪洋炮。“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代表一种趋势,但如果没有大势力量——也就是综合国力的推动这根本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花骨朵儿。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有甚者当起了汉奸,有些老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代码:1190016 2010——2011第一学期 班级 化工与制药类10-7 姓名 徐俊超 学号 20102477 瞻仰伟人风采追寻先辈足迹 ——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1.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简介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坐落于两位伟人的“第二故乡”天津,庄重朴 素,与周恩来的母校、驰名中外的南开大学相望,是举世罕见的两位政治家、一对革命伴侣的纪念馆。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位于天津水上公园北侧,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是一座园林式的伟人纪念馆。建筑高21.3米主体为三层,布局呈“工”字型,屋顶采取传统重檐形式并结合现代工艺,石材屋面,外檐镶嵌花岗石,色彩朴素淡雅。馆外纪念广场、巨型花岗岩雕像《高山仰止》、不染亭、纪念林、草坪花卉与主建筑相互衬托,环境幽雅,气氛庄重。馆内藏品丰富、文物价值弥足珍贵。 2.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展厅介绍 纪念馆展厅包括瞻仰厅、生平厅、情怀厅、专机厅以及竹刻楹联厅和书画艺术厅。 瞻仰厅正面耸立着周恩来、邓颖超的汉白玉雕像《情满江山》 ,大型壁毯《海阔云舒》作为背景,两侧浮雕墙镌刻出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红军长征、西安事变和开国大典、祖国建设等历史性画面。 生平厅包括九个部分。①风采:展示周恩来、邓颖超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合影照片和代表性的手迹诗词。②追求真理:记述他们立志救

国、领导爱国运动、从事建党活动的早期革命历程。③拯救中华:再现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坚持白区斗争、参与指挥长征、推动全民抗战、指挥解放战争及建立新中国等革命实践活动。④总理国务:介绍周恩来出任政府总理、擘画建设宏图、促进民族团结、坚持独立自主和为促进世界和平作出的不朽贡献。⑤领导妇运:展现邓颖超在领导妇女运动、增进与世界妇女交往中所做出的突出功绩。⑥力挽狂澜:反映周恩来在“文革”期间,坚持顾全大局、保护大批干部、战胜反党集团、重构四化蓝图的雄才大略。⑦继承伟业:回顾邓颖超晚年肩负党政要职、支持改革开放、增进国际友谊的卓越工作。⑧英灵永驻:追溯举国上下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的情景,敬展先后敬放两位伟人灵骨的骨灰盒。⑨遗愿化宏图:表现中国人民继承周恩来和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情怀厅设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二楼东西两侧的展厅内,为情怀一厅和情怀二厅两部分组成。情怀厅以情为主线,以大量文物来展示两位伟人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以“革命伴侣公仆风范”为题的情怀—厅。在大型油画“盛装迎主人”的背景前,一尊邓颖超“笑忆甘棠”的蜡像与展壁 上的文物融为一体。此厅介绍了周恩来、邓颖超的爱情和亲情,表现他们之间“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夫妻情谊及他们对亲属的热情相助和严格要求,更突出展现了他们把众多战友后代和烈士子弟视为亲生子女的高尚品格。 四周展壁上展出的是周恩来 、邓颖超在几十年艰苦斗争中遗留下来的生活用品和他们保存或赠送给亲属及烈士子弟的物品。这些展品充分体现了他们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美德,从而揭示了“革命伴侣公仆风范”这一主题。 以“爱洒人间举世景仰”为题的情怀二厅,在以地球为主体的彩色喷绘背景上,点缀着不同民族文字的“为人民服务”字样。一尊以意大利记者焦尔焦·洛蒂拍摄的周恩来晚年照片为原型雕塑 的“鞠躬尽瘁”蜡像,安放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读书报告

青年之将奋起吾国之将辉煌 ——关于《敬告青年》的读书报告 1914年,留寓日本的陈独秀在数次革命失败后痛感国人“视公众之安危,不关己身之喜戚”的麻木心态。由于厌倦了少数几个冒险家的革命,他致力于将救国的重点转向寻找改变国人麻木心态的良方。第二年,37岁的陈独秀回国,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敬告青年》。陈独秀文风铿锵有力,字字直指人心。虽然这是一篇白话文夹杂着古文的文章,读起来羞涩难懂,但陈独秀犀利新颖的白话文风和披荆斩棘的行文思路的确让人畅快人心。 在文章开始,陈独秀就抛出这样一个观点“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社会则社会死”。当时袁世凯欲破坏民主共和体制,蓄意复辟;而在思想上则更康有为等人大肆鼓吹尊孔复古,为复辟制造舆论环境。面对混乱的局势及民族生存之危局,陈独秀清醒的认识到要摆脱中国持续被冠以弱国称谓的局势,决不能寄托希望于康有为这样的“陈腐朽败之分子”,而“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陈独秀把青年时期归结为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借此他鼓励青年要“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其智能,力排陈朽腐败者以去”。于此同时,陈先生还认为在当时中国社会的环境中青年已经逐渐出现心智老成的现象,他敬告青年们要“发挥人间固有之

智能,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间”。那么什么是新鲜思潮什么又是腐朽文化呢?陈独秀借此提出了自己的六种定义。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这是陈独秀先生所一直推崇的独立自由的思想,他要开拓自由之风入青年之胸怀。这里他还引用了尼采的话把道德分为两类“有独立心而勇敢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另外他还指出欧洲历史就是自由开放的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定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他从政治,宗教,经济,民权等等方面阐述了自由独立之分的重要性。要求具有新鲜血液的青年要勇于破除陈旧,勇闯自由独立之先风,而不是去做一个无独立意识,听信教条的无意识青年。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在这一部分中,陈独秀先生指出“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世界无时不刻不在改变,唯有不断地寻求进步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陈独秀先生的文章中来讲,他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法律,体制,学术,礼俗与世界先进文化差距甚远,如果继续“矧在吾国,大梦未觉,故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还怎么与强国竞争,故需要我们更新思想,打开国门,接受新风。作为青年,我们更应该认清优胜劣汰的现实环境,追求进步,破除保守思潮。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感受例文

最近翻看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气读了下去。这本书是作者赋闲汉口时,花费两个月时间一气呵成的。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它的内容肤浅。蒋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历史学。或许正是他在国外学习到大量德国史和意大利史的资料,对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因此他衷心地希望中国能摆脱中世纪的困顿,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这本书是他对当时的中国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讲的是以中国当时怎么一步步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史要从西方的对外殖民战争讲起。因为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带来进步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使人们先前对生存能力的恐惧自然消除,反而激发了西方人对外扩张的本能。当时是的俄、意、日国家都是在这种外界环境压迫下,走向了现代化。而当时的中国,靠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一直等到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让那时中国真的没有感觉到有改变的必要,有着稳定的农业经济,完全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而且在那之前两千年中国人充满优越感,因为周边那些国家确实在文明形态上相较落后。所以中国并没有在工业革命和新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明白他们所面对英国、法国并不是过去的蛮夷,英法等工业国家并不是到中国来朝拜进贡,而是贸易。那时的中国,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知道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因而中国错过了其中一个外国人马戛尔尼来华提到的重构近代国家关系的机会,此后引发鸦片贸易,又因鸦片贸易引发战争,中国由此错过数十年发展机遇,直至两次被打败,方才有人意识到时代不同而思考改革。 中国遭遇西方人的攻击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在被攻击的过程中完全有机会有可能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像日本等许多后发展国家一样大胆接受西方文明。以中国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样接受了科学机械,重构中国文明,那么中国不仅会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而且一定会在国际上重塑中国文明的辉煌。历史是不会改变的,而历史的经验我们是可以汲取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谁排斥改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因此,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创新改革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之道,也必将永远处于进行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思政教学中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成果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片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简况表

大学生党风廉政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党的意义和性质已经不在老一辈革命家心中根深蒂固,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忽略了党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大学生党风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在学校进行了一次调研,得到的结论综合如下: 一、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新阶段。每年会有六百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充实并活跃在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毫无疑问,他们将决定和引领中国的未来和方向。他们的廉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中国社会的清廉。高校的重要职能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当前,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高校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近年来经济犯罪、学术不端、道德失范等事例。现在部分高校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当中出现这样的现象,尽管是个别学校的个别教师,但其危害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在校大学的影响难以估量。网络的传播,教师学术腐败的影响不仅仅是影响他本人所在的学校,对全国的大学生都有影响。曾有学者发出感叹,一个大学生所熟悉的教师引发的高校腐败足以抵消一百堂正面课堂教育的影响。大学就是一个社会,观察大学生现象,不难发现,在大学生干部评选,评奖评优、入党、助学金补助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问题上,部分教师和学生存在着不廉洁的现象,而引发大学生的不满。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他们学习能力较强,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敢于接受挑战,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一代。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在这个阶段,受什么样的教育,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大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各自的工作岗位。在当前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的情况下,职业道德是用人单位比较关注的。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它是一种关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诚信素质、职业规则的教育,职业性是它的最显著特性。从职业的视角纪念建党90周年反腐倡廉建设征文探讨和实践大学生廉政建设,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廉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天的大学生,明天就将步入社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正直节俭、崇尚廉洁的价值观。 3、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是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内容之一党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大学生的坚定地理想信念。中共中央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钢要》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廉政教育的内容,强化廉政意识,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觉抵御抗腐拒变的能力。 二、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廉政意识淡漠社会上的腐败及学校存在的学术腐败是其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