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雅礼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1届雅礼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1届雅礼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1届雅礼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1届雅礼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

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刷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节选自傅谨《脚色与行当》,《新华文摘》2020年第2期,有删改)

材料二

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现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1.请根据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指出下列各句(部分有改动)中戏曲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

B.“(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娥),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

C.“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

D.“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

2.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B.“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

C.“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

D.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

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C.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完成。

D.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

4.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材料一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对材料二画线部分进行改写,使之更简练严谨,更富于理性。改写时,可以对原文语词、文句进行适当的增删、更换、调动等,但不得改变原意,遗漏层意;不超过60字。(4 分)

5.论述性文章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请以材料一的第段与材料二的第段所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为例加以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节选)

梁衡

①在清代以前古人写西北的诗词中最常见的词句是“大漠孤烟”“平沙无垠”“白骨在野”“春风不度“等。左宗棠和他的湘军改写了西北风物志。也改写了西北文学史。三千里大道,百万棵左公柳及陌上桑、沙中湖、江南景的出现为西北灰黄的天际抹上一笔重重的新绿,也给沉闷枯寂的西北诗坛带来了生机。一时以左公柳为题材的诗歌传唱不休。最流行的一首是左宗棠部下一个叫杨昌浚的人的真实感叹:“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并不是诗人,也未见再有其他的诗作行世,但只这一首便足以让他跻身诗坛。流芳百世。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终于度过了五门关。

①文学反映现实,生活造就文学。这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清代之后,左公柳成了开发西北的标志,也成了文人竞相唱和的主题。即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史家对左宗棠或贬或缄之时,文人和民间对左公柳的歌颂也从未间断。如果以杨昌浚的诗打头,顺流而下足可以编出一部蔚为壮观的《左公柳诗文集》,而且里面也不乏名家之作。

①1934年春,小说家张恨水漫游西北,是年正遇大旱,无奈之下百姓以柳树皮充饥。张有感写了一首《竹枝词》:“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1935年7月,名记者范长江到西北采访,左公柳也被写入了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庄浪河东西两岸的冲积平原上杨柳相望,水渠交通……道旁尚间有左宗棠征新疆时所植柳树,古老苍劲,令人对左氏之雄才大略不胜其企慕之思。”民国期间,教育部长、诗人罗家伦出国途经西北,见左公柳大为感动,写词一首,经赵元任作曲成为传唱一时的校园歌曲。

①至于民间传说和一般文人笔下的诗画就更见真情。西北一直有左宗棠杀驴护树的传说。左最恨毁树,严令不许牲口啃食。左去世后不久,当时很有名的《点石斋画报》曾发表一幅《甘棠遗泽》图,再现左公大道的真实情景:山川逶迤,大道向天,绿柳浓荫中行人正在赶路。画上题字曰:“种树十余年来,浓荫蔽日,翠幄连云,六月徂暑者,荫赐于下,无不感文襄公(左宗棠身后谥文襄公)之德”,“手泽在途,口碑载道,千年遗爱”。

①一个人和他栽的一棵树能经得起民间一百多年的传唱不衰,其中必有道理。文学形象所意象化了的春风实际上就是左公精神。春风何能度玉门,为有振臂呼风人。左是在政治腐败、国危民穷、环境恶劣的大背景下去西北的。按说他只有平乱之命,并无建设之责。但儒家的担当精神和胸中的才学让他觉得应该为整顿、开发西北尽一点力。左宗棠挟军事胜利之威,掀起了一股新政的狂飙,扫荡着那经年累世的污泥浊水。西北严酷的现实与一个南国饱学的儒生,砥砺出一串精神的火花,闪耀在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章之上,绽放出一丝回暖的春意。

①左宗棠在西北开创的政治新风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强化国家主权,力主新疆建省。他痛斥朝中那些放弃西北的谬论,前后五次上书吁请建省,终得批准,从此西北版图归一统。二是反贪倡廉。清晚期的政治已成糜烂之局,何况西北,鞭长莫及。地方官为所欲为,贪腐成性。他严查了几个地方和军队贪污、吃空饷的典型,严立新规。而他自己高风亮节、以身作则。陕甘军费,他每年过手1240万两白银,无一毫不清。西北十年,没有安排一个亲朋,有家乡远来投靠者都自费招待,又贴路费送回。三是惩治不作为。他最恨那些身居要位怕事、躲事、不干事的懒官庸官.常驳回其文,令其重办、“如有一字含糊,定唯该道是问!”其严厉作风无人不怕。四是亲民恤下。战乱之后十室九空。他细心安排移民,村庄选址、沿途护送无不想到,又计算到牲畜、种子、口粮。光绪三年大早,他命在西安开粥厂,路人都可来喝。多时一天七万人。他身为钦差、总督,又年过六旬,带兵时仍住帐篷。地方官劝他住馆舍,他说“斗帐虽寒,犹愈于士卒之苦也。五是务实,不喜虚荣。他人还未到兰州,当地乡绅已为他修了一座歌功颂德的生祠,他立令拆毁。地方官员或前方将领有写信来问安者,他说百废待举、军务、政务这么忙,哪有时间听这些空话、套话,一律不看。他又兴办实业,引进洋人的技术修桥、开渠、办厂……

①中国历史上多是来自北方的入侵,造成北人南渡,无意中将先进文化带到南方。而左宗棠这次是南人北伐,收复失地。主动将先进的江南文化推广到了西北。历来的战争都是一次次的生态大破坏而左宗棠这次是未打仗先栽树,硝烟中植桑棉,惊人地实现了一次与战争同步的生态大修复。恐怕历史上也仅此一例。

①左宗棠性格决绝、办事认真,绝不做李鸿章那样的“裱糊匠”,虽不能回天救世,也要救一时、一地之弊。他抬棺西进,收失地、振颓政,救民生,这在晚清的落日残照中,在西北寒冷孤寂的大漠上,真不啻为一阵东来的春风悄然度玉门。而那三千里绿柳,正是他春风中飘扬的旗帜。

①西学东渐、湘人北上。春风玉门,西北之幸!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描写西北的诗词人手.通过具体的词句,引出左宗棠为开发西北所做的杰出贡献,进而启发读者对西北的现状进行反思。

B.第①段引用了张恨水和范长江的诗文。两作均展现了西北后来的环境,而且表明在左宗棠去世多年以后,左公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C.文中左宗棠“挟军事胜利之威”,在大西北“掀起了一股新政的狂飙”,他的“新政”绽放出“春意”,在政治糜烂的晚清尤为可贵。

D.作者着重强调了左宗棠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当时的官场上,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借助史实,写人写物,由景物到人生,从文学到人生价值,紧扣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行文看似闲散.实则显示出作者构思之巧妙。

B.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一些文言文,并运用了不少四字词语和整句,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凸显了厚重典雅、优美流畅的文风。

C.第①段挑选了大量概括性的事实素材,按照由“严格”到“宽和”的逻辑顺序,介绍了左宗棠五个方面的表现,以突出他的政治才能。

D.本文以人们常见的柳树作为行文的切入点,开头写杨昌浚感叹“春风度玉关",结尾又写到“春风玉门”,首尾照应,让人印象深刻。

8.西北某地打算打造“左宗棠纪念之旅”旅游线路,请你为“左公柳”这一景点写一段介绍文字。(4分)

9.《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作为一篇写人、叙事、抒情的散文,原文分别以“绿染戈壁”“春风玉门”和“柳色长青”为小标题领起三大部分,本文选自其中的第二部分。请你根据选文文意,结合小标题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断,概括原文第一、三部分的主要内容。(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首文,完成10~14题。

王世贞,字元美,大仓人,右都御史忬子也。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年十九,举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世贞好为诗古文。官京师、入王宗沐等诗社,又与李攀龙辈相倡和,绍述何、李,名日益盛。屡迁员外郎、郎中。奸人阎娃者犯法,匿锦衣都督陆炳家,世贞搜得之。炳介严嵩以请,不许。杨继盛下吏①,时进汤药。其妻讼夫冤,为代草。既死,复棺殓之。嵩大恨。吏部两拟提学皆不用,用为青州兵备副使。父忏以滦河失事,嵩构之,论死系狱。世贞解官奔处,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嵩阴持忏狱,而时为谩语以宽之。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气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兄弟哀号欲绝,持丧归,蔬食三年,不入内寝。既除服,犹却冠带,苴履葛巾,不赴宴会。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伏阙讼父冤,言为嵩所害,大学士徐阶左右之、复忏官。世贞意不欲出,会诏求直言,疏陈法祖宗等八事,以应诏。无何,吏部用言官荐,令以副使莅大名。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母忧归,服除,补湖广,旋改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卿。张居正枋①国,以世贞同年生,有意引之,世贞不甚亲附。所部荆州地震,引京房占,谓臣道太盛,坤维①不宁,用以讽居正。居正积不能堪,会迁南京大理卿,为给事中杨节所劾,即取旨罢之。后起应天府尹,复被劾罢。居正殁,起南京刑部右侍郎,辞疾不赴。久之,所善王锡爵秉政,起南京兵部右侍郎。先是,世贞为副都御史及大理卿、应天尹与侍郎,品皆正三。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世贞乃三疏移疾归。二十一年卒于家。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其持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而藻饰太甚。

(选自《明史·王世贞传》,有删节)

[注]①杨继盛下吏:杨继盛因奏劾严嵩十大罪状被诬告下狱。①枋:权柄。①坤维:指西南方。张居正是西南荆楚人,王世贞借言以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B.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C.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D.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熄的年号。文中的隆庆、大历都是年号。

B.刑部,管司法刑狱。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下设员外郎,副职称侍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C.除服,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是古代丧礼仪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

D.正三,古代官职分为九品。明朝的侍郎、副都御使、大理寺卿、府尹、按察使等都是正三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世贞禀性聪明,爱好诗文。他读书过目不忘;在京城做官,加入王宗沐等人的诗社,又和李攀龙等唱和。

B.王世贞秉公执法,维护正义。阎姓奸人犯法,被他搜出,他不肯徇情枉法;杨继盛被诬告下狱,他代为写状申冤。

C王世贞仕途坎坷,遭遇不幸。张居正对他积怨难平,两次弹劾他,以皇上的名义罢了他的官职。

D.王世贞才高位显,声名远扬,他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李攀龙死后,他独主文坛二十年,其才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世贞解官奔赴,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4分)

(2)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4 分)

14.王世贞父亲的冤案为何能得以昭雪?(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流夜郎赠辛判官①

李白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①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

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①放赦回?

[注]①这首诗于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瑞幕府事而获罪,被流放到夜郎所作。①五侯七贵:五侯,《汉书①元后传》:“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候,逢时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七贵,潘岳《西征赋》:“窥七贵于汉庭”。李善注:七姓谓吕、霍、上官、赵、丁、傅、王也。①金鸡:古代颁布赦诏时所用的仪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人多以汉暗喻本朝之事,“五侯七贵”是指代当时与诗人结交的达官显贵,开篇两句即作者回忆自己醉眠花柳、开怀畅饮的豪奢生活。

B.三四两句直抒胸臆,气势豪迈,表现诗人当年虽然春风得意、豪气干云,却能保持谦虚谨慎、甘为人后的优良作风。

C.“文章献纳”两句表现出皇帝对诗人的宠信,诗人在精美的“麒麟殿”上呈献文章,在奢靡的“玳瑁筵"前流连忘返。

D.“与君自谓”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现自己的惬意生活突然被打破,“草动风尘起”即暗指安史之乱爆发。

16.本诗表达了诗人被流放夜郎后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西北边塞冰雪奇寒,原本极其保暖的衣被依然难御风寒的句子是:“,”。

(2)《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在艰难时期承当重任的句子是:“,”。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①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a ),轻易不能摆脱,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也不必完全摆脱。①我们应该下的功夫是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锻炼,怡情理性;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①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求截长补短,融会贯通:这三层功夫就是所谓学问修养。纯恃天赋或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趣味不足为凭,纯正的可凭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 b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牛听弹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缺;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想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囿于某派别的传统习尚、坐井观天,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①孔子所说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游历过、测量过所有的世界名山。研究文学如出一辙,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18.文中四处画横线句子中有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① B.① C.① D.①

19.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有些人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阅读的多是恶劣作品,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知得不正确,就会给精神带来危害”,与原文相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 分)

20.请在文中括号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和用词方面有四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去年11月13日,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行。①流失海外百余年,在2007年由澳门企业家何鸿燊购得,①并在澳门公开展示多年的马首铜像被正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①经过双方协商,文物局受捐后将圆明园马首铜像交予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①今年年内,这件文物将回到圆明园,并完成第一次首秀。①马首铜像为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①乾隆年间宫廷匠师精工制作,①色彩深沉厚重,神态惟妙惟肖,历百年风雨而不锈蚀,①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标准,是一件非凡的中国古代艺术品。

(1)第一处序号,修改:

(2)第二处序号,修改:

(3)第三处序号,修改:

(4)第四处序号,修改:

22.贡院是古时科举考试的场所。贡院设考棚为考场,以对联装饰贡院考场,各贡院所题的对联.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起到激励士子一展才情的积极作用。下面是乾隆时进士阮元题于浙江贡院的一副对联。请在下面8句中选择5句按顺序填空,组成完整对联。(5分)

阮元题浙江贡院

,正桂子香时,;

,,。

①佳士如林①前贤在望①下笔千言①出门一笑.

①槐花黄后①东浙潮来①看西湖月满①听鹿鸣在后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20年11月,网上红了一篇演讲,红了一个短片。

红了的演讲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的《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刘瑜在演讲中提到了现

在孩子普遍的焦虑、抑郁症、空心病等,她试图论证,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选择“放弃成功”,也未必是坏事,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演讲内容因为“普通人”三个字引发极大争议,支持者认为拿到了破除教育焦虑的解药;反对者则称:“劝你看开,不是真的让你看开,而是让你认命。”红了的短片是《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凌晨四点,加班的程序员关了灯,卸下了一天的疲意;与此同时,早餐店的老板开了灯,开启了一天的劳作;为了工作,让老板随时能联系到你,你习惯24小时开机;你也可能因为工作——一个长达数小时的手术,习惯很久不回消息;刚下班的你来不及吃上一口饭,为了家庭转身变身“骑士”……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普通人”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你写一篇文章,在班会课上,做一个“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的主题发言。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雅礼中学2021届高三月考试卷(五)

语文参考答案

1. C[C项的戏曲术语是“角色”,它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均出现了,根据相关信息可以得其概念都是指演员扮演的一个个具体的“戏剧人物”,结合选项语境,旧戏班老师替学生决定的应是学生学习的行当或脚色,而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剧中人物,即角色。A项,戏曲术语是“脚色”,它在文中的概念是指戏曲中的某一类人物,结合选项语境中的“四色”,可以判断术语使用正确。B项,术语是“正旦”,“旦”在文中的概念主要指女性角色,结合语境(“窦娥”)及教材所学《窦娥冤》可以基本判断术语使用正确。D项,术语是“行当”。材料中虽未对“行当”进行明确的解释,但从首段的“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可以得知“行当”是演员的分工类别,结合选项语境(重点是“昆曲”“划分”)可以判断使用正确。材料来源:“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摘自王国维的《古剧脚色考》;“(正且上,云)妾身姓窦,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摘自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一-折;“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行当”摘自马南邮《燕山夜话·“科班”的教育法》,选项将原文中的“行当”篡改成了“角色”;“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摘自某论文。]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对应2020版新课标学业质量4-2(水平4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中的“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 D[A项,“引舞”与“戏头”分别只是“引戏”与“末泥”的前身,而“旦”“末”分别是由“引戏”与“末泥”演化而来的,所以“直接演化”表述错误。B项,原文信息为“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出现明显区隔与成为两个行当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所以选项因果颠倒。C项,原文信息为“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从“仿佛”可以看出,作者只是--种推测性判断而并非事实性肯定,而选项的表述将其认定为事实。D项,“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表述,并不是范围缩小,虽然原文所强调的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南宋戏文元杂剧”,因为宋杂剧出现在金院本之前,且二者的脚色体系是一样的(见材料--第①段“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南宋戏文出现在元杂剧之前,而南宋戏文的脚色体系已完备(见材料一第①段“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特定信息的搜寻、概括与理解能力。

3.C[A项,据材料一所述,戏剧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化妆、摹仿等,而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借助的是形象(语言化)、语言、艺术手法等。二者完全不同。B项,据材料一原文信息“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扮演只是基本艺术手段,而非自然成为能实现观演默契的艺术手段。要想达成与观众的默契,还须采

用合适的艺术手段。因此选项中“达成了”的“了”将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或肯定性。D项,原文信息为“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脚色体系解决了演员与角色数量不对等的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创设脚色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概念混淆。]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文本理解与分析能力。

4.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丕受演员和角色界限的限制,丛面能以方式的丰富性实现与观众交流的自由性,这正是它优于西方戏剧之处。

[计分点:每个要点1分,共三个要点(见加点处。画线处共三个句子,每句一层意思。加点处的三个语意要点只要语意差不多就可以);结构及语意关系基本相符1分(结构见画线处。语意关系:第一个分句与第二个分句是因果关系;第三个分句是对前两个分句的总结。说明:语意关系与结构本身是相生的,所以我们放在一个计分点里面)。扣分:语言风格与“严谨理性”相差大,扣1分;有病句扣1分。]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语言的仿写与改写能力,以及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同一语意的表达能力。对应2020版新课标学业质量4-2的“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5-2的“尝试用多种文体.语体、多种媒介,多样地表达自已的思想和情感,追求表达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生动性”。

5.材料一:

①引用论证(1分):引用延保全的话佐证戏曲成熟前脚色制已具雏形(1分),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①举例论证(1分):列举“旦”等的演化来源,佐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色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1分),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

材料二:

对比论证(1分):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国戏曲表演的自由性(1分。答“中国戏曲不刻意追求演员和角色合-”,也计分),使观点突出。

[计分点:每个要点2分,其中论证方法1分,论证的观点1分(观点的表达语意差不多,也可计分)。因分值问题,效果不计分。]

[解析]命题意图:命题方向对应2020版新课标学业质量4-2:“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另外,题干“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意在提示每个要点的表述思路:论证方法——论证的观点——所起效果。

[选材意图]

①培养学生四大核心素养之“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素养。

①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①体现新高考理念,考题回扣教材。选择中国传统戏曲相关话题的文本,意在回扣必修四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及课文《窦娥冤》(第1题有意选择了《窦娥冤》第一节的戏文)。

6.A(“进而启发读者对西北的现状进行反思”不恰当,应是“进而表达了对左宗棠功绩的赞美”。)

7. C(错因有二:一是所挑选的事实素材并非都是“概括性”的,二是五个方面的表现并非严格的“由‘严格’到‘宽和”的顺序。)

8.左公柳,为当年左宗棠手植的柳树。左宗棠作为晚清重臣,在西北一带整顿风气、大搞建设,栽下三千绿柳,修复当地生态(2分,大意符合即可)。如今,左公柳已成为左公精神的遗存与象征,凝聚着西北人民对左宗棠的深切感激与怀念(2分,大意符合即可)。

9.第一部分内容要点:①对左宗棠的生平简介;①介绍左宗棠在西北戈壁号召植柳的主要事迹;①对左宗棠在戈壁植柳的评价。

第三部分内容要点:①后人对左公柳的保护及绿化戈璧事业的传承;①后人对左宗棠的儒家担当精神及政治新风的传承。

[计分点:每个要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内容要点都要有),大意相符即可。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结合选文内容要点及题干提示“写人”“叙事”“抒情”,以及小标题的含义,作出合理推断。

10. C[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輿,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意思是两兄弟每天身穿囚服(代父之罪的意思)跪在路旁,拦阻达官显贵的车马,磕头哀求,请求他们仗言搭救。达官显贵畏惧严嵩的权势,不敢替王杼辩解,王杼最终在西市被处决。]

11.B(应改为“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

12.C(“两次弹劾他”理解错误,第一次是“被给事中杨节弹劾”。)

13.(1)王世贞去职离官,奔赴京城,和弟弟王世懋每天伏地而行于严嵩门前,痛哭流涕,请求严嵩宽恕。(得分点:解官、蒲伏、贷各1分,句意1分)

(2)等到王世贞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说王世贞先前被弹劾,不应享受俸禄(享正三品爵位),他依据旧例,据理力争。(得分点:比、计俸、故事各1分,句意1分)

14.①王世贞兄弟二人上朝为父伸冤,直言父亲王杼是被严嵩构陷。①大学士徐阶帮助了他们,使王世贞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15.B(“能保持谦虚谨慎、甘为人后的优良作风”是对原诗句的误解,原诗应该是“风流怎肯落他人之后”的意思。结合前后句意即可判断。)

16.①对往日长安得意生活的眷恋。如前八句和权贵们开怀畅饮、走马章台、出人宫殿的豪奢生活。

①对流放夜郎的哀怨之情。“我愁远谪夜郎去”直接抒发了对流放夜郎的哀怨之情。

①对为国效力而不可得的愤懑。“函谷忽惊胡马来”表明敌人已经占领函谷关了,“秦宫桃李向明开”表明许多昔日同僚因兵兴之际,受到朝廷重用,好像桃花李花在阳光下盛开,而诗人自己见到国家罹难、生民涂炭,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不由得生出愤懑之情。

①对辛判官施以援手让自己早日赦还的期待。“金鸡放赦”即大赦之典,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希望辛判官能够施以援手,使自己能够早日回归的情感。

(计分点;每点2分,情感的概括及分析各占1分。答对任意三点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17.(1)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每句1分,有错字或字迹不清楚该句不得分)

18. D(引号内的句号改为逗号,并放在引号外。)

19.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理由:①原句与上下句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和谐(2分);①原句的“疗饥过瘾”“中毒”等词语,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趣味低劣之人欣赏文学的错误方式及其严重恶果(2分)。

20.a.这三者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身上(要求与前句的“三个因素”及后句的“轻易不能摆脱”关联)

b.大半是由于在“知”上有欠缺(要求和前句构成因果,和后句构成总分)

(计分点:每句2分,不必拘于与原句字字对应,但关键字词必须符合,其余大意符合即可。)

21.(1)①删除“第一次”。

(2)①在“ 乾隆年间”前或后加“由”。

(3)①将“惟妙惟肖”改成“栩栩如生”。

(4)①将“标准”改为“水准”。

(每处1分,选对并修改正确方可得分)

[解析]“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22.①①①①①(每处1分)

[解析]此为流水对,只有“下笔千言”,才会“出门一笑”。上联讲考试的季节很美,考试时文思潮涌,下联讲考试的地方很美,“出门一笑”写考试后的心情,暗示考场得意,而“西湖”“东浙”又紧扣杭州,全联不仅切事切时,而且切地。

23.根据材料,这样的人可以是普通人、成功者、普通的奋斗者、奋斗的成功者、不认命的拼搏者、普通但不“废柴”者……如果选择成为“普通人”之外的人,“普通人”将是参照对比项。

作文审题中不仅包含了成为哪种人的选择,还包括“为什么”和“怎样成为”。

如果脱离材料,随便定义“这样的人”,视为偏题。

评分标准:参考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是右都御史王杼之子。王世贞禀性聪明,读书看过一遍,终身都不会忘记。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方十九岁便中进士,授职刑部主事。王世贞爱好作诗文,在京城做官,加入王宗沐等人的诗社,又和李攀龙等唱和,秉承(绍述:继承)前辈何、李(何景明、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名声一天天变得更高。多次升迁为员外郎、郎中。有个姓阎的奸人犯了法,逃匿在锦衣卫都督陆炳家中,被王世贞搜出了他。陆炳仗严嵩之势去说情(介:凭借),(王世贞)不肯徇情枉法。杨继盛被诬告下狱,(王世贞)不时为他送汤送药,代其妻子写状申冤。杨继盛冤死,(王世贞)又给他安葬。严嵩恨(王世贞)入骨。吏部两次准备提拔王世贞为提学(拟:打算,设计),(都因严嵩阻止)而没能得到任用,后被贬为青州兵备副使。王世贞的父亲王抒(在抵御外敌时误中敌计)致使滦河失守,被严嵩罗织罪名而身陷大牢(构:设计陷害),等待处决。王世贞去职离官,奔赴京城,和弟弟王世懋每天伏地而行于严嵩门前(蒲伏:匍匐,伏地而行),痛哭流涕,请求严嵩宽恕(贷:宽恕)。严嵩暗地里维持着王杼死刑原判,却常常以谎言宽慰王氏兄弟(谩语:指说谎话)。两兄弟每天身穿囚服(代父之罪的意思)跪在路旁,拦阻达官显贵的车马,磕头哀求,请求他们仗言搭救。达官显贵畏惧严嵩的权势,不敢替王抒辩解,王杼最终在西市被处决(跽: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舆: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搏颡:叩头。颡:额头,脑门儿。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居丧、请罪、投降时行之)。兄弟俩哀痛欲绝,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安葬,守丧三年只吃粗食,不在内室歇息。守丧期满,脱去丧服后,仍旧不戴帽子不束腰带,穿草鞋戴葛布头巾(苴履:用草做成的鞋垫,用以垫鞋底。苴:衬垫;以……为垫子),不参加宴.会。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二人上朝为父伸冤(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讼:讼,是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或争辩是非,还有自责的意思),直言父亲王抒是被严嵩构陷。最后,在大学士徐阶的帮助下(左右:有帮助,辅佐;袒护,保护等义),(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王抒的官职爵位得以恢复。王世贞决意不再出任为官,正赶.上皇.上下诏征求实言,王世贞上疏陈述了效法祖宗等八件事情,来应答诏命。没过多长时间,吏部采用言官的推荐,命令他以副使的身份去大名(莅:!li,官吏到任,执行职务或临朝治理政事)。(后来)他升任为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因母亲去世他回家守丧,服丧期满,调任到湖广,不久改任广西右布政使,后入朝任太仆卿。(江陵人)张居正当朝为相,因王世贞和自己是同榜考中者,曾有意提拔他,而王世贞却对张居正不太亲近依附。荆州发生地震,(王世贞)引西汉人京房的卜辞,说地震是因为臣权过重,致使大地不安,借此以规劝张居正。张居正对王世贞积怨难平,恰逢(王世贞)调任南京大理寺卿,被给事中杨节弹劾,就趁机以皇上的名义罢了王世贞的官职。后被起用任应天府尹,又被劾而罢官。直到张居正死后,(王世贞)才被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但称病不赴任。许久以后,因其好友王锡爵执政,才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在这之前,王世贞担任副都御使、大理寺卿、应天府尹和侍郎,官阶都在正三品。等到王世贞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尚书(比:及,等到),御史黄仁荣说王世贞先前于家被弹劾,不应享受俸禄(享正三品爵位),他依据旧例,据理力争。王世贞再三称病辞官,于万历二十一年病卒于家。王世贞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狎:更替),李攀龙死后(殁:死),王世贞独主文坛二十年。他的才华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他认为文章一定效法西汉,诗歌则须以盛唐为楷模,唐大历以后的书,太重于词藻,不要去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