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城市形态影响因素浅析

摘要: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城市的结构形态总是受到几个基本因素的影响,这几个基本因素是:自然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等地理因素)、发展动力(经济发展与市场发达水平)、外部干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形态构架(交通运输网络形态)与城市人口。

关键词:城市形态经济形态构架自然基础人口

特定条件下的生产、生活、政治、军事因素塑造了原始聚落和初始城市结构,并由此发展为古代城市。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其本身存在多种结构,包括自然结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劳动结构、地域结构等。因此,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城市的结构形态总是受到几个基本因素的影响,这几个基本因素是:自然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等地理因素)、发展动力(经济发展与市场发达水平)、外部干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形态构架(交通运输网络形态)与城市人口。

下面,作者就从这几个方面对城市结构形态的影响略作探讨。

一、发展动力

经济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在古代城市规划史上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它的影响是在近代才突现出来的。与古代扩充疆土不同,当今世界的主题是经济发展,所以,经济问题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城市的形态结构。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促使了大城市的产生,随着大城市的急剧发展,城市明显出现郊区化现象,经

济要素的过于集中,又导致了向分散方向的发展,出现了卫星城;以及城市密度不断提高,空间上出现连绵不断的城市密集区——城市带的形成。

目前,武汉市产业结构正由第二产业主导型向第三产业主导型过渡,城市用地结构在需求可行和分布区为上都产生积极的变化。大型生产部门和传统服务部门向成市边缘迁移,市中心的用地正在被高附加值的产业及相关用地所置换。如汉口中心区的江汉区聚集了武汉90%以上的各种银行及非银行融资机构,而一些大型商场因中心区地价等因素外迁,在城乡接合部出现了一批占地广、环境好、交通便利而又价格低廉的购物中心。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第二产业外迁也是造成城市郊区化的原因

之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城市内部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第三产业兴起,高附加值产业对地段的高要求;并且,工业企业集团化发展必然要求大规模用地空间,所以,理想的选择是向郊区搬迁。城市工业的郊区化是城市工业的地域组织结构更趋向合理,也是整个城市空间形态、空间形态上日趋合理。

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形态结构也有影响,本文仅从物流业对新加坡的影响着一案例进行说明。以前,新加坡的经济重点主要是资本密集和高科技工业,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加坡连接欧亚大洲货物集散中心的地位日益突现,于是,新加坡调整用地结构,积极发展物流业,在靠近港口和码头建设了几个物流园区,使工业经济因素

相物流园区靠拢,从而影响到城市结构形态。

二、形态构架:

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了对城市骨架的认识:干线道路、轨道交通、交通枢纽、城市绿地等构成了城市的基本骨架结构,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对城市形态也有着重要影响,甚至起决定作用。如道路网为放射状的,则城市的形态结构大都也会是放射状的星形城市;若路网为方格状的,城市形态也将会是棋盘式的。

一般城市的区域集结点均是交通较为发达的地段,便捷的可达性将道路网络形态与城市土地利用形态连为一体,道路网络的供给及转运状态对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发展具有整体的协调性、一致性。

交通网络内涵发展,既注重服务质量和外部环境效果,也将会影响城市形态,若道路通行状况好,服务设施完善,则沿路的经济因素聚集量大,地段的开发就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城市形态。

三、自然基础:

城市的发展是依托于土地的,早期城市的形成都是在农业经济比较发达、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黄河中下游、恒河、尼罗河流域。所以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形态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地理条件、气候、水文地质等。

南京城市历史上沿长江形成带状发展的城市格局,解放后虽然南北轴线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至今城市形态紧凑度指数仍然较

低,其外接圆半径依然主要受到沿长江轴向扩展长度的限定。

兰州市因地形限制,只得依托黄河的狭长河谷延伸,形成了带状的城市形态。湖北的荆州,早先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后来与于长江淤积,江岸南移其经济地位逐渐被沙市所代替。

四、外部干预(文化、政治因素)

当今世界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在城市规划中的影响逐渐削弱。但是,在古代的城市规划中,政治文化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唐长安的里坊制到明清时期的紫禁城,明确的轴线对位关系,无不表现着一种绝对的控制,显示了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君权的至高无上!而在宋朝,人文思想较为活跃,思想自由度较高,其都市——汴梁的城市形态相对于其他朝代,要活泼了好多,沿汴河形成了布局灵活的邸店和行市,创造了一种新的城市布局形态。中世纪欧洲的城堡多是有着森严的壁垒,这主要是因为中世纪的欧洲政治局面混乱,各诸侯之间战事频繁,城堡有良好的防御体系才能抵御外敌的入侵,于是就形成了高大坚实的围墙,外加护城河包围的堡垒式的城市形态。

五、城市人口

人口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家庭结构的变化。单亲家庭、单身家庭等非传统家庭激增,具有非传统的居住行为,要求非传统的住宅与城市服务(2)人口负增长。家庭主义向消费主义转变,女性就业率提高,生育推迟以及生育控制的有效性。(3)

老龄化社会。老年者需要特殊的健康服务设施、家庭看护和特殊的交通环境。这些因素都作用于居住用地规模、交通服务设施、能源供给设施、社会福利服务设施等等诸多方面,从而影响到城市形态的发展。

总结:

城市形态的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多元性综合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作用于城市形态的,而是多种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城市形态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步步的发展演变,日趋合理。城市形态趋于合理后也并非趋于稳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诸多作用于城市形态的因素也有了变化,于是城市形态也就会随之变化。

浅谈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珍爱生命、保护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从人类产生到现在,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甚至许多疾病会导致人的死亡,特别是近几年来爆发的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猪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又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载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的这个定义,提示人们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不虚弱,它还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心理健康指能正确评价自己,应对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能正常工作,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关键词:二元论;亚健康;健康指标;影响因素

前言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人类不仅从自然界摄取营养、水分、空气和阳光,以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且,也在自然界的影响下,生活、学习和工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人们在大自然变化影响下,形成的自然生活规律。寒来暑往,昼夜阴晴,地理环境等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有所反应。如:春和景明,风和日丽时节,人的心情愉快,生命力旺盛;寒冬腊月,阴晦天气,则使人情绪低沉,精神不振,甚至使一些有风湿病的患者,感到不适等等。因此,人要健康长寿,就得了解自然界变化规龟并且与其相适应。祖国医学非常重视自然环境、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天(按:泛指大自然)有所变化,人即有所反应。因而提出了“天人相应”的理论,用以说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曾明确指出了“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并提出了一整套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保健措施,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养生理论体系,在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认识和了解这一理论和保健措施,对于人类养生保健是极为有益的。 一、健康的概念 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全球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和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自古至今,健康成为各朝各代人们谈论的永久话题,并视之为人生的第一需要。然而什么是健康?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健康的确切内涵?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由于人们所处时代、环境和条件不同,对健康的认识也不相同。 1.1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生产力极其落后,人人为了获得食品而奔波,难以维持生命,一旦失去了健康便无法生存,此时的健康意义与生命等同。在这个发展阶段中,由于医学处于神灵医学模式时代,医巫混杂,健康被认为是神灵的恩赐,人们对生命现象和疾病充满了神秘感。在尔后的一个很长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资料的丰富,人们才开始考虑减轻痛苦和伤害,改善生活,以求更长的生存期。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人们总是把是否患有疾病及疾病的

最新-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精品

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浅谈医学发展影响因素

浅谈医学发展影响因素 103322 王津强 人,作为灵魂的载体存在于这个世上,离不开苦痛折磨,离不开生老病死,而医学也因此应运而生。自远古的茹毛饮血时期至如今的高端科技时代,医学也经过了漫长、曲折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它的发展。 而这些因素可以简要概括成以下几方面: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学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它们的影响分别如下: 社会因素: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着一个相同的主题——生老病死。在狩猎社会,人类以野果和鱼兽肉为食,常因食物不足而挨饿,死亡原因多为饥饿、意外伤害、传染病和溺婴等;在农业社会,人类靠根茎、蔬菜和谷物充饥,缺乏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死亡原因多为传染病、地方病和营养不良;到工业社会,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增,动物性食物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紧张刺激频繁,死亡主要原因转为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恶性肿瘤。这三类病在20世纪开始日渐增加。伴随而来的则是医学事业的必要发展,只有这样,人类的健康才能够得到保障。相关资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减少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烈性传染病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速度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快,这就是搞社会大卫生的结果。总而言之,国内外经验证明,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加速,社会因素对医学发展的影响愈益明显,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政治因素:在远古时代,还没有明确的政治概念,而宗教则对早期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原始宗教在疾病观念和医疗方法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如:地中海沿岸的各古老民族所采用的“颅骨开窗术”;古巴比伦的人们对诸神的崇拜,对占星的重视,及他们的与祭司相关的解剖知识……各种宗教对医学的影响不胜枚举.而现在,政治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力亦不容小觑。试想,如果当年的非典病毒在我国肆虐蔓延、横行无阻,而政府不出台任何的整治措施,那么结果不堪设想;如果政府不鼓励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创新,那么我国的医学发展将会一成不变,哪会有如今日新月异的变化。可见政治因素对医学发展的影响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济因素: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因而医学的发展更加离不开经济这块基石了。正因为有经济的支持,才能有各种研究成果的出炉,有那一种药物是只经过一次的实验就研究出来的呢?没有经济的投入,所有的幻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不会化作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药物和医疗设备,也就更不会使人们拜托病痛的折磨。相关资料表明,全球人类健康指标的改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经济因素优势限制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增长过快的医疗费用又反过来对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 科学因素:可以说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经济的发达亦离不开科学,而医学就在两者的相互融合中日益发展壮大起来。古今

德州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德州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1 引言 城市空间形态客观的反映了城市各功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工过程和自然过程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空间物化形态。城市地区的地形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等从外部限定城市结构形态的特性;而社会经济活动则以内力的作用促使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正是这种自然力与非自然力的作用促使城市形成一定的形态,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动态的变化和发展着[1]。 古代城市经济水平有限,居民的出行受到交通工具简陋的影响,活动范围被限制在狭小的区域内,城市空间规模较小,城市间的联系与交流受到很大影响和制约,城市整体集中发展。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交通系统的的日益完善,使得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城市的空间结构、规模、产业布局、城市形态都发生较大的改变。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分析各种引导因素,探讨未来的演变趋势,以实现城市空间合理有序的增长成为重要问题。 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地处平原。北依北京、天津,南邻省会济南,西接河北及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及胶东半岛,是联系华东、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有“九达天衡,神京门户”之美誉。德州是一个因交通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古运河、津浦铁路、京沪高速公路对德州城市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其城市形态上留下了清晰可见的印迹。交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进步,益成为影响工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从明清时期运河航运的鼎盛到21世纪高速公路的拉动和引导,德州城市用地空间的拓展基本上遵循着轴线推进、环状填充、圈层扩展、跳跃式发展等几种基本方式,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或交替出现。因此,德州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富有鲜明的特征模式,探寻其发展规律,不仅对于指导德州城市今后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而且对解决中国同类城市的用地布局优化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指导价值。 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理论 2.1城市空间形态的定义 城市形态是指某一时间内,城市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从城外之城开始 上海近代城市形态演进

从城外之城开始——上海近代城市形态演进 作者:周振鹤原文载上海观察 近代上海最初是城外城的形态,在老城外面一块空地上面,建立了跟中国传统形态不一样的城,上海繁华地区从1840年代发生了转移,新繁华地带面积远远超过传统地带的规模,成为全中国最大的新型繁华地域。 我们可以找到“上海”这两个字,最早是1023年。在北宋时期,是上海的酒务,人要喝酒抽税,就叫上海务,那是今天的我们第一次看见“上海”这两个字。比1023年还早的信息我们一点都没有。 在靖康之难后中国发生第三次由北到南的移民大浪潮,过去江南人比较少,经过三次大移民,江南人口多了起来。至南宋末年,上海这个地方人多到要设镇了,这标志着上海城市初步形成。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上海设镇在哪一年。有一种极端的说法,上海可能没有经过设镇,就直接设县了,因为上海曾经有一个监镇官,所以应该设过镇。 上海建镇以后一直比较繁荣。到了元代,1290年,松江府知府认为华亭县人口很多,有必须要分设一个新县,所以到了1291年中央批准上海这个地方设县,到1292年上海县就正式从华亭划出来了,所以说上海县的诞生头尾经过三年的时间,1290年先打报告,1291年中

央批准,1292年建县。建镇的具体时间现在无从考,但建县可以作为上海建城的代表,所以上海建城有七百多年了。 上海是两个丁字型的交汇处,一是海岸和长江组成的丁字,上海这个位置很重要,长江入海,上海就在丁字口上。二是长江与黄埔江组成的丁字。到嘉庆年间,因为上海的地理优点,航运很发达,所以上海当时有两句话形容——“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上海地大物博谈不上,但是作为海运和江运重要港口,上海的确很重要。过去西洋人来到上海转一圈,回去写书,把上海的过去称作小渔村,来彰显他们到上海来引起上海的变化,其实也不然,上海不是一个小渔村。当然也不是大都会,但是可以说是一个东南壮县,就是比较大的县。 鸦片战争前的上海成为沿海沿江航运重要的枢纽,洋货及闽广货物都在上海转运,小东门外就是大码头了。乾隆时设立海关,远近货物都是由吴淞口进来,城东门外船就很多了。 鸦片战争西洋人是有准备的,英国人是有企图的,鸦片战争之前到上海来看过,他们到吴淞口观察,计算七天内到吴淞口这里有多少船,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在算计我们。 上海的经济虽然在明清时期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始终是一种传统的内向型经济。即使上海航运业在清代很芳容,但是主要还是担负国内贸易重任,国外贸易非常少。同时上海行政地位始终是普通的县,鸦片战争开放五口通商,地位最低的是厦门,因为它连一个县都不是,再比厦门稍微好一点的就是上海,地位也不高,宁波是一个府,福州是一个省城,广州也是一个省城。 从上海务、上海镇到上海县,整个上海走过一条和中国其他县城发展道路相同的经历,一个普通的县城,没有什么剧烈的变化,就是慢慢发展,和内地很多县一样,慢慢地发展。 上海城市发生突变,是在100多年前,就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的开埠,虽然从行政体制上看上海一直到清末始终是松江府属下的县,到清朝灭亡时上海还是县,始终没有提升,但是城市形态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城外有城,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1843年英、美、法诸国在上海县城北面设立租界,城外之城所呈现的就是全新近代化城市的形态,这个形态在中国过去的任何地方从未有过,现代的城就在这里出现——在一个新的地方建成一个新城。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浅谈目前医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浅谈目前医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由多种体系构成,不同的结构共同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发展。从目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就可以了解到,医学教育为我国已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的支撑。医疗事业得以长期有效的发展,与医学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医学生在校内系统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各方面技能的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纵观当前医学教育,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影响学生的成长,还会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当前医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医学生;教育;问题 医学教育是综合性医学科教育与医学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学技能,还要学生具备高尚的医德情操。目前从医疗事业发展的现状可以发现,影响医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紧张固然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同时也暴露出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医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其本质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服务的对象是社会中的人。目前的医学生教育注重医学理论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

接诊艺术与医患沟通艺术方面的教育。其实总结起来,就是医学生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 1当前医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其实从根本上而言,医患关系紧张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个非常漫长过程。要想缓解这种紧张的医患关系,就需要将关注点集中在医学生教育方面。但是从目前的医学生教育实际情况就可以了解到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1.1课程设置方面 在医疗改革模式不断推行的过程中,医学生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医学员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并未过多对学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进行教育不少医学院校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不超过4000课时,而对于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之间的课时不到其中的7%。从这就可以看出,医学生课时的设置并没有全面考虑学生的需求。 1.2教学效果不理想 医学院校史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并且人才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就目前,我国不少医学院校在教学方面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点在人文教育方面表现的非常突出。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临床病例、事件的解读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同时在人文教育方面并没有将典

论城市布局形态

论城市布局形态 摘要: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城市发展遇到了许多可变的和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作用在布局形态上,一方面导致了城市增量土地外延和内涵的变化,使城市平面空间得以拓展;另一方面又促使城市存量土地使用产生置换和转移,实现城市田地功能与结构重组,可见,这些因素作用的结果是引发了城市布局形态从量变到质变。审视这种变化,对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发展和分散发展始终是两种重要的力量。已有的各种理想城市形态也都可以回归到这两种基本模式。有关城市布局形态出现过许多类型的研究,综合不同的研究成果,按照城市的用地形态和道路骨架形式,可以大体上归纳出集中和分散两大类。一、集中式布局的城市 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优点是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城市各项用地紧凑、节约,有利于保证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一般情况下,鼓励中小城市集中发展,此类城市在布局中需要近期和远期的关系,规划布局要有弹性,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避免虽然近期紧凑,但远期出现功能混杂和干扰的现象。 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可进一步分为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 1.网格状 网格状城市是最为常见和传统的空间布局模式,由相互垂直的道路网构成,城市形态规整,易于适应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如果处理得不够好,也易导致布局上的单调。这种城市形态能够适应城市向各个方向上拓展,更适合于起床交通的发展。由于路网具有均等性,各地区的可达性相似,因此不易于形成显著的集中的中心区。主要案例城市如洛杉矶(Los Angeles)、弥尔顿恩斯(Milton-keynes)等。华盛顿(Washington 图1)在网格状鲁王宫的基础上,增加了放射性道路,课视作这一形态的改进型。 图1 Washington城市布局形态(局部) 2.环形放射状

平原地区城市发展形态

平原地区城市形态发展演变研究 城市形态(urban form 或urban morphology )是聚落地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包括了城市的空间形式(urban patterning )、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组织、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 )的描述和形态学(morphology )分类系统等多方面的内涵。① 一、城市形态简介 全世界的城市数量众多,不胜枚举,每个城市又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但是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基本的、综合的形态,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放射形,或“星形” 这是大多数大中型城市的发展形态。此种模式的城市 有一个人口密集的多功能的核心区,由此核心向外发散四 到八条运输干道,包括综合传输系统和主要公路。骨干道 上间隔分布着次中心。繁华地带围绕次中心形成,或沿着 骨干道向外辐射。这样就在放射性发展的骨干道之间形成 了较为偏僻的V 形地带。几条环形公路围绕核心区建成, 除与骨干道相交处,彼此并不发生联系,独立发展。 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以高度紧凑的城市沿着骨干道向外发展的结果。以这种模式发展的城市,其中心成为活跃、 繁华的大都市,次中心和其他地区伴随发展。只要多数输 送行为是发散形的,这种综合传输系统就是高效的。新建 城区总是与核心区保持着紧密联系,并靠近骨干道之间的 V 形区域,这些V 形区域能够把人们直接带到城市外围的 郊区,并为户外活动提供场所,整个城市可以根据需要向 外无限扩展。 汉斯·布鲁门菲尔德(Hans Blumenfeld )的《城市 模式,过去与现实》是对放射形模式最系统的阐述。莫斯科的城市建设从中借鉴甚多,这种形式是特大城市比较常见的形式。 2、卫星城 在距中心城市一定距离之处分布着多个小城镇,像 围绕着行星的卫星一样。与放射模型相同,城市中心仍 然保留,但是并不沿着放射形干线辐射发展,而是在离 开中心的地点建设新的定居点。这种模式的支持者认为 ① 顾朝林等 (2000):《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卫星城 放射形城市 放射形城市实例:莫斯科

浅谈学习医学史的意义

医学史是一门连接医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医学史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思想、提高人文素质、提升医德水平,在现代医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史是一门融合医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是通过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和医学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医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1]。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并非是持续不断的呈直线上升的,而是从无数的曲折和矛盾中发展而来。医学史的任务是在与人类历史本身同样悠久的医学实践和医学思想中寻找其发展规律,探讨古往今来人类与疾病的关系,从而确定当代医务工作者及科研人员在医学发展中的定位和历史使命。 1医学生学习医学史的意义 1.1有助于医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医学史涵盖了医学各个分支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人们在认识生命现象,战胜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实践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学习医学史,让医学生了解人类在认识人体奥秘、战胜各种疾病中取得的成功,需吸取的经验教训,以及医学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将有利于医学生对医学形成整体的概念,加深对医学精神的理解,把错综复杂的医学课程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1.2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护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自觉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努力,同时还要求他们熟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成为富有同情心的朋友[2]。一般性的人文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医学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理解医学的人文性相差甚远,而医学史是一门与社会科学有着密切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在以理科教育为主的医学院校中,对于扩大医学生的社会视野,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有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相融合,使人文教育渗透于医学教育之中。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受到法律的约束,而思想却是法律所鞭长莫及的。能够影响思想的只能是优良文化的耳濡目染,良好氛围的潜移默化,这就与高校内文化的传播方式密不可分[3]。 1.3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水平 医生特定的工作性质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必须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修养。中外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医学家不但对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他们高尚的道德风范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中国历史上的“杏林春暖”、“药不二价”、“悬壶济世”等典故,无不是医德教育的经典教材。通过医学史教学可以对医学生进行人格品德教育,培养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与珍重,树立为医学献身的科学精神。使重视实践、勤于思考、勇于革新、讲究医德、济世活人的医学精神世代相传。 2医学史教学应当贯穿现代医学教育始终 医学史是我国医学院校中最早开设的医学人文学科,但目前在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史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随意性,教学和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3]。因此应加强医学史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师资水平,组织编写适合医学生学习的医学史教材,合理安排医学史课程。

国内外城市形态发展综述

1工业文明前期 公元前1500年,商朝盘龙城遗址一号宫殿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前寝后朝” 式建筑布局事例 公元前1100年,我国在奴隶制鼎盛时期的西周开国之初就有了满足等级制度需要的城市形态的规划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制度代表了正统的体现王权意志的营造观念和理论。 几乎同一时期,《管子》一书提出了与《周礼.考工记》截然不同的灵活性、因地制宜、遵从自然的观点。《管子》中的“乘马”曰:“因天材,就地利。 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则”,“凡例国度,非于广州之上,比于大山之下,高毋近旱而水租用,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公元前450年,古希腊的重要贸易城市米利都出于“商业的殖民地系统需要” 发明了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棋盘方格网都市形式。 于此同时,希腊发明了最早的神居广场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有利于城市防御和避风的八角形城市方案。 15、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弗朗切斯科.迪乔治在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方案上, 制定了一个道路按放射状、中央有圆形纪念建筑物的城市方案。“统一完整的构图轴线方法直接影响了17、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布局实践,其美学构图上的作用和意义影响至今。 2工业文明时期——历史进化的转折点

西方18世纪下半叶开始工业革命,改变了原有城市自然有机发展的传统。 刘易斯.芒福特认为“1820-1900年之间,大城市里的破坏与混乱状况简直和战场上一样“。城市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种种危机。 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欧文和傅里叶关于理想城市的设想和实践。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他的著作《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阐述的核心思想是在认同工业文明的前提下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体系进行研究,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极限的概念,而是城市群体有机组合。 霍华德认为,城市的扩散、疏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应该以组成城市联盟的形式来解决。在保持田园城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的同时,达到与大城市同等的公共生活质量。这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871达尔文《人类的起源》预言了一个微茫的希望——“人类还可以继续提高到一个更加伟大的幸运命格“。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提出了“带形城市“的概念,认为在新的集约运输方式的影响下,城市可以沿着交通轴线呈带状无限制发展。”带型城市“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得到了新发展,并逐步演变出”连续功能分区“的思想。 1889年卡米罗.西特发表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城市建筑艺术》。他系统调查分析了欧洲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遗产及其艺术价值,并首创现代建筑的“视觉艺术“准则。

北京的城市形态演进

目录 1 绪论........................................................... 1.1 北京概述................................................... 1.1.1 北京简介............................................... 1.1.2 地理环境............................................... 1.2 新老地图城市空间形态整体对比............................... 1.2.1 民国时期北京空间形态................................... 1.2.2 近期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发展趋势..................... 2 用地布局的演变................................................. 2.1 封建统治时期............................................... 2.2 近代民国时期............................................... 2.3 计划经济时期............................................... 2.4 改革开放时期............................................... 3 街廓街道的演变................................................. 3.1 街道形态的演变............................................. 3.2 街道宽度的演变............................................. 3.3 街廓尺度的演变............................................. 4 道路交通的演变................................................. 4.1 邻里单位................................................... 4.2 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 4.3 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现状..................................... 4.4 北京公共交通发展........................................... 4.5 北京轨道交通............................................... 5 产权地块的演变................................................. 5.1 北京在封建时期的产权地块................................... 5.2 北京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产权地块............................... 5.3 北京在现代新区模式下的产权地块............................. 参考文献.........................................................

交通在城市形态演进中的作用

交通在城市形态演进中的作用 城市交通和城市形態两者的关系较为复杂,两者始终处于相互制约和影响作用的状态当中,因为城市形态的变化发展。通常对城市内的交通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城市内交通体系的变化及拓展,为促使城市形态规模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及条件。另外,城市本身的用地功能、城市空间以及人口数量等方面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城市内部交通体系的发展。可以说,城市的发展与否,真正取决于城市交通和城市形态两者关系的和谐性,应当充分发挥出城市交通的作用,促使城市形态的完善变化,转而推动城市交通指标的升级,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城市形态;城市交通;作用 引言 城市形态,具体指城市本身在某个时间段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比如城市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等等。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发展形成的一种空间形态特征。从城市层次的角度来说,居住在城市土地上的居民们属于城市的机理,通过居住和活动的主要路径,直接形成和产生复杂化的城市道路系统。城市形态的发展,深受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影响,并且不论是城市内部布点形式、外部几何形态、或者是城市功能地域格局乃至是城市空间组织及面貌等,都将涉及相应的城市交通问题,因此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心态环境的重要部分。 1.城市结构形态和城市交通两者的互动关系 多数经济学家都喜欢采用城市功能区位来对城市结构模型加以解释,而区位确定的首要条件就是其是否具备相应的可达性。因此可达性成为土地使用者衡量其价值差异性的重要标准。随着城市交通和其内部运输系统的完善,直接有效的提升了城市区域内的可达性,促使城市土地商业化市场开始重新配置,而这也是城市空间重新孕育的全过程。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城市发展所具备的功能及其内部组成结构的变化将越来越明显,这必然会致使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交通体系所起到的互补性作用,变得越来越大。而随着城市居民们出行空间及运输性的变化,又直接促使城市当先交通体系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性,而城市交通为了能够适应这一变化,就必须不断完善[1]。因而两者形成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城市交通的发展取向直接束缚和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发展,而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反而对城市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交通形态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某种程度下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其相对应时期内的交通技术水平,直接对城市交通方式的优化选择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变化发展。而从城市空间形态的拓展方面来看,近年来,城市的发展对机动车的要求及对高速公路数量和规模等的需求开始扩大,直接促使人们深入反思交通和城市空间组织形态两者间的合理性。也即是指交通与城市形态两者

城市形态结构演变的基本因素分析

城市形态结构演变的基本因素分析 ——以上海为例 1、上海概况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目前,全市常住人口为2301.9148万人(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00人,占39.00%)。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远在春秋时代的吴越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长江下游杭嘉湖苏平原的良渚文化奠定了上海城 市形态演化的根基。上海城市形态为组团状,受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以及规划控制,呈现沿苏州河由东向西延伸,顺黄浦江由南向北拓展的态势。上海作为中国对外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闪耀全球的国际化超级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 上海作为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上海的城市形态。 2.1城市文化 吴越文化作为上海的文化基础对于上海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吴越文化是水之文化。从上海老城厢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城市形态是一个布局相当合理的水乡都会,整个老城依水而建,四周宽阔的城濠和外河组成四通八达的交 通干线,城墙中开有六处城门,其中有三处就是水门。城内河巷相依,纵横有序,呈现出江南城市典型的城市形态,现今的肇嘉浜路、陆家浜路都是在原来水道基础上填筑而成。因此,水曾经是上海城市形态中一个相当主体的元素。 其二,吴越文化中经济与文化是并重的。上海城隍庙老城厢是自明代建庙宇以来逐步形成的庙市结合的商业、完宗教活动区,各类商铺、摊贩借城隍庙会之光,形成了至今仍名扬四方的城隍庙集市。将封建祭祀场所与文人雅士隐名遁业之处变为热闹的商业集市,也正是吴越地域文化中重商重利的映射。 其三,吴越文化具有开敞气质。上海西联内陆,东濒大海,自开埠以来就是一个中原文化、闽粤文化与吴越文化融会贯通之地。从豫园湖心亭(建于1784年)的极为自由的建筑形式便可略见一斑,其多边形不规整的平面,大小各异的尖顶和短脊歇山屋顶,前后参差、高低错落,呈现出一种放任不羁的非正统体态。 1843年上海的开埠是上海城市形态演变有的又一次转折。西方文化的引入对城市形态构成一种强烈的冲击。许多西方建筑师,在西方复古主义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影响下,将学院派的构图规则和个性化的修辞手法融为一体,并且兼收并蓄,这一时期的建筑作品几乎囊括了西方复古主义时期和建筑运动初期各国的典型建筑风格。因此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也有“西洋文明最精美的复本”之名。这一时期上海城市形态开始由传统的吴越文化造就的水乡都会转向一种多元、复杂的城市形态,是一种充满矛盾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并存。这种强制性的文化冲击,使上海千百年来的城市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对应不同的城市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城市快速扩展的时期,城市形态的演变迅速而剧烈,既有外部轮廓的扩展,又有内部水平结构的调整和垂直结构的优化,复杂多样,呈现出新的特征,对此我们应作相应的总结。 一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 90年代以来,城市内部水平结构的演变有着复杂的特征:大城市出现多中心结构;商业块状集聚,新的商务区逐步形成;居住由同质到分异,分散到集聚;工业优先增长,并向工业区和开发区集聚。 1 多中心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 90年代以来,我国大城市为适应功能日趋复杂的发展需要,避免人口和设施过度密集,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城市中心出现等级的分化,形成中心、副中心的中心体系。城市中心的功能也开始分化,趋于多样化和专业化,出现若干专业职能的城市中心,如城市文化中心、城市体育中心、城市博览中心、城市会展中心等,城市中心等级与功能的分化促进了多中心城市的形成。 上海传统的中心位于浦西南京路、外滩附近,90年代以来城市逐渐出现多中心结构,浦东已经成为上海的商务中心。浦西除了南京路、外滩以外,又形成了江湾、花木、徐家汇、真如四个副中心,上海城区已形成“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结构。 广州随着城市的东扩,形成“北京路—上下九路”、“环市东路”和“天河”多中心结构,从功能内涵来看,“北京路—上下九路”分区以中心商业职能为主,“环市东”与“天河”分区以中心商务职能为主(图1)。 2 商业块状集聚,新商务区逐步形成 (1)商业街坊式发展,出现新商业空间。随着城市的主导功能由生产型逐渐向生产消费服务型转变,商业区已经从批发零售散乱布局向功能更加清晰、辐射范围与服务覆盖作用更加突出的商业中心发展。在空间布局方面,商业也摆脱了传统布局分散、沿街布置等传统商业特点,转而以集中而独立的商业用地形式存在,由线状向块状形态转化,如苏州观前街、大连青蛙桥、北京王府井等。 我国大城市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超

西方城市发展史重点6.19

起源:尼罗河流域 成就: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高地,水源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3.最早运用棋盘式道路4.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2.卡洪城(Kahun) 3.底比斯城(Thebes) 4.阿玛纳城(Ei-Amarna) 起源: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成就:1.地方特色建筑形式和城市布局形式。2.建筑的全方位防御。3.主权和神权的统一,城市公共中心的出现。4.城市建设中体现宇宙的观念,城市与宇宙观的结合。5.能够建造大型的建筑群,(综合性,大体量) 典型城市:1.乌尔城(Ur)2.巴比伦(Babylon)和新巴比伦城(新巴比伦有非常著名的空中花园)。 Harappa)。 起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的城市:郑州商城和殷墟 Troy)、迈锡尼(Mycenae) 期。其中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6.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特征: (1)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进行规划建设,以棋盘式道路网布置,并开始研 究功能分区,以地域性形成的聚落到城市在希波战争中被破坏。 (2)建筑艺术的价值降低,不是平民的建筑,而是为贵族所建。 (3)新的城市中心是广场,广场规整、划一。 (4)共和制城邦国解体,形成奴隶制国家,建筑可以以其自身体系与高度突出 自己。 7.阐述希波丹姆规划模式(Hippodamus planning model )。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从秩序美的角度出发,采用几何形状,以棋盘路为城市的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在后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中被广泛的运用。该模式通常把城市分为3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米利都(Miletus)和普林南(Priene)均是按照希波丹姆斯的风格进行规划设计的城市。 8. 绘制雅典(Athens)卫城的平面图,并说明其建设特点。 雅典卫城建设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