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绿心环形城市_的源流_发展与演变

_绿心环形城市_的源流_发展与演变

“绿心环形城市”的源流、发展与演变

刘 利 王法成

摘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上对绿心环形城市的源流、发展和演变脉络进行了梳理。绿心环形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形态结构类型,其规划思想可以追溯到“田园城市”思想和有机疏散理论,并在荷兰兰斯塔德地区的发展演变中逐渐清晰。国内的城市如乐山、台州、绍兴、威海、济宁等也进行了绿心环形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实践,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验证了绿心环形城市蕴涵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绿心环形城市 田园城市 有机疏散 绿心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为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针对城市功能混乱、人口大量集聚、城市无序扩张等城市问题,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许多解决方案。其中,绿心环形城市以立足于城乡和谐、在协调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中体现出重要价值,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国内外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得以应用。绿心环形城市的规划思想起源于“田园城市”思想,融合了有机疏散理论,经过荷兰兰斯塔德地区城市群的实践逐渐清晰,形成为一种适应一定地域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城市形态模式。

1 绿心环形城市形态结构的起源与内涵

绿心环形城市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荷兰兰斯塔德地区的规划实践。荷兰政府为防止城市过分密集和连片,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明确提出从区域整体出发,按照不过分集中、在城镇间保留缓冲地带等规划原则,疏散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等大城市的人口,保留中间被称为“绿心”(Green heart)的大面积农业地区,发展成由大中小型城镇集结而成马蹄形状的环状城镇群,形成了兰斯塔德“环形城市带”(Ring City)的概念。19世纪英国规划师杰拉尔德?伯克(Gerald Burke)根据这一特点将兰斯塔德命名为“绿心大都市”(Green heart Metropolis)。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兰斯塔德地区的城市群的城市功能逐渐有机分散,海牙是荷兰中央政府所在地;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并随着港口批发商业的发展兴建了重工业;阿姆斯特丹主要发展金融、文化、商业以及与港口有关的加工工业和轻工业;乌德列支是兰斯塔德第四大城市,是全国性会议中心。这种具有几个互相联系紧密、职能分工和专业化特点明显的中心城镇群,被称为“多中心型大城市”(Polycentric type of metropolis)。兰斯塔德与伦敦、巴黎等西欧或北美等其它大城市的基本区别在于,其城市的政治、商业、金融、工业、文化教育、服务等多种职能,不是集中在单一城市,而是分散于几个相对较小的城市或周围若干城镇,这些城市(镇)既相互分离而又易于联系。[1]兰斯塔德都市区的发展历程表明,通过建立不可侵占的“绿心”、“绿楔”和缓冲带,建立中小城镇群,可以控制大城市规模,多中心的城市结构是减轻和避免环境及交通问题等大城市弊端的一种良策。

我国在1987年的乐山城市总体规划中构建了绿心环形城市的形态结构。根据乐山中心城区的自然山水条件,基于乐山8.7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明确提出“绿心环形”城市模式(The green-core ring city),规划了“绿心―城市环―江河环-山林环”的城市形态结构。该规划于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未来生态城市”非政府高峰论坛上获得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造科技之星奖”,并受到广泛关注。(图1)此种城市规划的新模式一反传统城市发展的同心圆理论即布吉斯城市结构模式,由大片的“绿心”取代拥挤、密集、喧闹的城市中心地区,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与改善城市的布局结构结合起来,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的成功实践,是传统继承与创造发展的辨证统一。

图1 乐山绿心环形生态型城市结构理论与布吉斯同心圆城市结构理论模式的比较 Fig1 Pattern compare of structure theory between the green heart and ring city of Leshan

and the circularity with one heart city of bujisi

绿心环形城市的城市形态结构为“多中心组团式”,属于多元复合结构,归属于组团式结构模式。其城市由若干个基本城市组团组成,城市组团之间受山体、水体、湿地或其它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城市用地被分割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城市组团内部有各自的中心和道路系统,城市组团之间由比较便捷的联系性道路使之组合成一个有机的城市实体。绿心环形城市模式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绿心的生态价值,保护和控制对城市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自然山体、湿地等,作为城市绿心。在城市功能组织上,各组团围绕城市绿心呈环状布局,组团之间通过城市快速交通有机联系,发挥多组团发展的优势,疏解单中心城市的功能,变单中心城市为多组团城市发展。绿心环形城市在城市的空间拓展中形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平衡的发展模式,遵循自然界发展的内在规律,规避不利因素,形成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过程。在保证城市运行效率的同时,形成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和统一,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体的城乡空间。(图2)

图3 田园城市结构

Fig3 The zoning planning of graden city 资料来源:[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

图2 绿心环形城市布局结构 Fig2 The Structure of the green-core ring city

2 绿心环形城市形态结构的理论源流

1898年霍华德针对当时的城市问题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思想,其中蕴涵的城乡一体等理念影响至今,“田园城市”的布局结构中孕育了绿心环形城市形态的萌芽。沙里宁针对当时的城市过分集中而产生功能混乱等问题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也成为绿心环形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思想源流。

2.1 田园城市思想

霍华德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带动城市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疯狂扩张的时期。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明日――迈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1902年再版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出田园城市(社会城市)的思想。[2]田园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城乡一体,旨在把城市建设成一个布局合理、城乡结合的人类生活空间。(图3)通过新建一系列独立自主的城市,以达到高效能高活力的城市生活和清静优美的乡村生活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工业社会城市。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芒福德指出:霍华德的最大贡献不在于重新塑造城市的物质形式,而在于发展这种形式下内在的有机概念……城市与乡村在范围更大的生物环境中取得平衡,城市内部各种各样功能的平衡”。[3]田园城市之间由绿野相隔,城市周围有永久性的农业用地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形成城市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和统一,同时城市内部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人的就近就业。虽然当时田园城市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发展之路,但其城乡一体的思想内涵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其目标都是为人类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有机协调的和谐城市。田园城市出现了“绿心+组团”式发展的思想萌芽,成为城乡协调、组团式协调发展的雏形。

2.2 有机疏散理论

为缓解因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芬兰著名规划师E.沙里宁提出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学说——有机疏散理论(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沙里宁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由此,他认为“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4]城市结构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又不脱离自然,使人们居住在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任其自然地集聚,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

图4 绿心环形城市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

Fig4 The functional organic evacuation of the green-core ring city

资料来源:自绘

展的、离开城市中心的地域上去。

有机疏散理论为绿心环形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消除大城市“单中心”发展的弊端,必须从形体上和精神上对城市加以全面更新,应按照肌体的功能要求,分散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离开中心并合理发展。城市功能结构的有机疏散,为人们提供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享受到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又不脱离自然。绿心环形城市吸纳了有机疏散理论,对功能进行合理疏解,缓解了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功能集聚带来的人口、环境、就业等压力,为城市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图4)

3 国内绿心环形城市规划思想的应用与发展

对绿心环形城市形态的认识和实践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乐山、台州、绍兴、威海等城市都先后立足于自身自然地形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将绿心环形城市的规划理念运用到实践中。乐山城市规划于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并实践了绿心环形城市的规划思想,其绿心环形生态型城市模式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绍兴绿心环形城市规划中的特色是其城市绿心是以水面和湿地为主的镜湖新区,说明“绿心”不仅可以是山林,也可为水面或湿地等能够发挥生态作用的大面积区域,在平原城市也可付诸实践(表1);

表1 台州市城市中心城区概况

Table1 The condition of the center parts of Taizhou

城市规模

台州市中心城区2002年城市人口60万,城市建设用地60余平方公里。

2020年建设用地发展规模为1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50万。远景(长远规划)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为3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控制在250万左右。

城市性质

长三角南翼的重要节点城市,浙江省中部沿海区域性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和重要的旅游集散地,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与商贸中心,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

城市形态结构

城市总体布局采用“环绿心组合城市”的布局形态,即以椒江城区为主,黄岩、路桥城区为次,形成环绕中部以永宁山为主体的山体和河网水系组成的“城市绿心”的组合型城市。三区之间各相隔15km 左右,交通便捷,呈三足鼎立之势,中间由道路相连围合出一大片自然山水,成为城市中心绿肺,与三区原有的区内山水结合,构筑台州市山水城市框架。 州 中 心 城 区

绿心构成

九峰山、永宁山、方山、黄毛山、药山等山体,农田,水网,经济林地,

二十余个自然村庄 绿心规模 60平方公里

绿心功能

构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的核心,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核心生态景观区

绿

心 概况

以自然景观为主体,除九峰山自然风景区之外,其它部分用地作为城市公

共活动、度假、游乐、居住等低密度开发用地

建设方式

椒江组团

城市中心区,行政办公、金融贸易、商业、文化教育、体育中心

黄岩组团 工业基地、山地绿色生态区、城郊型风景名胜区

组团 职能

路桥组团 区域性商业贸易中心

(作者根据资料整理)

台州中心城市规划的绿心以山地自然环境为基础(表2);

表2 绍兴市城市中心城区概况

Table2 The condition of the center parts of Shaoxing

城市规模

2000年绍兴市城市人口为54.8万人;2010年规划城市人口规模为80万

人,建设用地规模95平方公里;2020年规划城市人口规模为100万人以上,建设用地规模为1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用地规模230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

浙江省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港口城市,是绍兴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

城市形态结构

绍 兴 中心城市的城市形态由单一中心向组团式结构转变,由越城组团向柯桥组团和袍江组团发展,形成“一心三团”三大组团围绕中心绿色空间的城市形态。

中 心 城 绿心构成 镜湖新区,以水体、湿地为主 绿心规模

48平方公里

绿心功能

生态调节功能、城市休闲娱乐、水上旅游观光、行政管理中心

绿心 概况

建设方式

融历史文化、水乡风貌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生态水城”,展示绍兴历史文化和江南水乡独特风貌最典型的景观

越城组团

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和旅游居住区,为绍兴全市文化、教育、科技、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

柯桥组团

以轻纺为特色的现代化工贸新城区,为国际纺织制造贸易中心、重要旅游景区

组团 职能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

袍江组团

(作者根据资料整理)

威海城市绿心为山体,规划中保留了城市绿心及城市周边绿核,形成了“一心多核”的结构模式,是绿心环形城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表3);

表3 威海市城市概况

Table3 The condition of the City of Weihai

城市规模

2004年威海城市市区人口为67.27万,建成区84.24平方公里;规划至

2010年85万人;规划至2020年市区人口为125万,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46.2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

以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海洋产业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威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形态结构

威 海 规划立足于自然地貌,采取沿海岸线、环绕山头的簇群式结构,将城区分布于山海之间,形成了“山在海中、城在山中”的生态格局。 城 绿心构成

以里口山为主的山体,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旅游开发区 绿心规模 69平方公里

绿心功能

以生态调节、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农业观光和适度休憩、旅游为主要功能

绿心 概况

建设方式 里口山自然风景区,林果类生产基地,发展绿色观光农业的旅游窗口 环翠中心城区 以文化娱乐、商业金融、行政办公、信息产业、旅游度假等职能为主的中心区,承威海中心城市的主要服务职能

西部城区

综合性发展区,以文教科研、科技研发、高技术工业、普通无污染工业、旅游、居住为主

南部城区 综合性发展区,以普通工业、居住为主 崮山港口 发展预留区 威海临港工业与修造船业基地

各城区 职能

南部新区 威海的制造业基地、以大型、集中工业项目为主,威海-文登城市轴的重要组成部分,远景发展为大威海的南市区

济宁-曲阜都市区规划绿心为森林、农田和采煤塌陷地上的生态保护区域,是绿心环形城市的思想在区域规划层面上的应用(表4)。

表4 济宁-曲阜都市区城市核心区概况

Table4 The condition of the center parts of Jining-Qufu Metropolis

都市区

中心城市

规模

济宁、兖州、邹城和曲阜作为复合中心城市进行一体化发展。都市区核心

区由济宁市中区、任城区、兖州市、邹城市、曲阜市的城市中心区组成,

由18个街道办和27个乡镇组成,面积2662平方公里,占都市区的65.3%。

人口总计268.6万,占都市区的80.5%,非农业人口99万。

城市性质

济宁-曲阜都市区是中国的儒学文化城和历史文化旅游名城,鲁南地区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的综合性的复合中心城市。

济 城市形态结构

都市区是多中心城市结构,通过组织管理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实现都市区的一体化发展。 绿心构成 森林、湖面、采煤塌陷地、农田、运河流域 绿心规模 400平方公里

绿心功能 具有一定生态、经济、社会功能的生态综合体 宁 -

曲 阜 都 绿心 市 概况

建设方式

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为主的绿色产业空间

济 宁

轻工、纺织、机械、医药化工、电子等工业门类齐全的地级市行政、 商业流通、贸易和水路、公路交通中心

曲 阜

食品加工、造纸、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电子、建筑材料等多种轻污染工业并存的文化、旅游业中心,县级市所在地

兖 州

机械、造纸、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加工、化工、建筑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种工业门类,商业流通发达的市域陆路交通中心,县级市所在地 区

各城市 职能

邹 城 以能源工业、食品酿造、化工医药、轻工纺织、建筑建材、机械电子为主导产业的区域性能源基地,县级市所在地

(作者根据资料整理)

通过对实践中的绿心环形城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作为一种城市模式,绿心环形城市在山地、平原地形中均有其代表城市,绿心的自然基础条件可以是山体,也可以是丘陵、林地、湖面、湿地等,是一种可选择的组团式城市结构模式。适当的自然基础条件是绿心环形城市模式适用的前提条件,在规划实践中可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应用和引导。在实践中的绿心环形城市,虽然各自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规模、绿心规模等都不相同,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有较大差异,但在城市的扩展中逐渐演变为绿心环形城市的城市形态,体现了相似的规划理念。从城市结构上,都具有城市组团围合城市绿心的空间形态结构;从城市绿心主体构成的角度上,有山体、水面或湿地等;从功能意义上,多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实现了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避免了“摊大饼”模式发展的弊端,同时城市绿心都承担了生态服务功能,为城

市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见,绿心环形城市模式

不是拘泥于具体的绿心或环形的几何构形,而在于

要充分发挥“绿心+组团”的生态意义和科学价值。

在论证城市空间扩展模式时,可综合分析自然条件

生态保护要求和社会发展状况,确定城市绿心的具

体规模和发展方式。

近年来,绿心环形城市的规划思想逐渐应用到

区域规划层面,典型的还有长株潭都市区规划,城

市群结构是“绿心+环形城市群”,形成了“一主二

副环绿心”的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一主”是长株潭

北组团――长沙,“二副”是长株潭西南组团――湘潭,长株潭东南组团――株洲,“绿心”是长沙、湘潭、株洲三市中间围合的以农业和林地为主的绿色区域。(图5) 图5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空间结构示意 Fig5 The structure of Changsha,Zhuzhou

and Xiangtan

资料来源: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4

同时这种形态结构基于具体的自然状况和社会发展现状,在科学引导下呈现了由“单绿心”向“双绿心”甚至“多绿心”方向发展的趋势,并逐渐发展为具有组团式形态特征的城市群。例如京津冀三地从区域经济角度通盘考虑一体化发展,城乡空间规划打破行政界限,呈现出“新北京三地带三轴两绿心”的空间形态结构。“三地带”主要实施区域的“疏散、转移和重新集中”,“三轴”缓解北京旧城和密集建成区的压力,带动区域发展。“两绿心”――蓟县绿心和白洋淀绿心,保持和改善京津冀的生态环境,这也是绿心环形城市的理念在具体实践中的新发展。

4 绿心环形城市形态结构的发展趋势

城市是不断变化、运动的机体,其发展是连续的动态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将根据社会发展进程和城市活动烈度进行调节。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演化的本质是城市社会经济要素运动过程在地域空间上的反映。在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演化中,两种显著的机制――集中与分散贯穿于城市发

展的始终。作为一对主导性的作用方式,集中与分散既反映了一种运动的过程,也显示了一种空间形态的存在,这是城市作为整体运动方式在时空系统中的连续展开。集中与分散的组合方式导致了城市形态与结构多样性及阶段性的特征。[5] 绿心环形城市形态作为城市发展中呈现的特殊形态,也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会根据城市活动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整。在动态和连续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继续扩展城市用地的需求,从而出现新的发展,会出现城市内部组团连片化发展和城市群体的区域化发展。

4.1 城市内部组团的连片化发展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力聚焦的过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6]在绿心环形城市的发展中应给予持续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

严格控制城市绿心的建设和开发,保护必要的生态廊道和绿色空间,保持组团式发展的城市模式,避免重新陷入传统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保持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

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图6 台州城市绿心与城市组

团的有机融合

Fig6 The green-core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with the urban form in Taizhou 资料来源:台州城市总体规划

比如台州市在未来的城市扩展中,会由中等城市发展为大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预留了对城市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廊道,满足生态需求的同时拓展城市用地,形成城市组团的连片化发展的模式(图6)。

4.2 城市群体之间的区域化发展

分散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一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6] 按照“田园城市”区域布局的发展理念,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寻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合理布局,在城市外围周边地区另选新址拓展城市建设用地,作为新的组团式发展空间,当若干个田园城市发展到合理的规模时,田园城市组合之间以绿地相间隔、并通过快速交通联系,就会形成霍华德提出的“社会城市”。新城区继续组织城市空间新格局,鼓励和引导建成区的产业、人口和其它城市职能向新的城市组团转移。既可以保证每个田园城市的合理规模,又可以享受到大城市的优点,同时避免大城市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缺陷。这种发展模式是“田园城市”区域布局的现代实践,在追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定会发挥其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华晨. 兰斯塔德的城市发展和规划[J]. 城市规划汇刊, 1996(6)

2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 . 明日的田园城市[M]. 金经元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3 [美] L?芒福德 . 城市发展史[M]. 倪文彦、宋俊岭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4 [美]伊利尔?沙里宁 .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 顾启源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 顾朝林 . 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01.

6 朱喜钢 . 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08.

作者简介

刘利,1969年12月,男,重庆市规划局总体规划管理处副处长。

王法成,1981年11月,男,重庆市规划局总体规划管理处副主任科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衷心感谢导师龙彬先生对本文的悉心指导!)

稿件标题:“绿心环形城市”的源流、发展与演变

作者姓名:刘利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69年12月

工作单位:重庆市规划局总体规划管理处

通讯地址:重庆市江北区电测村237号重庆市规划局总规处

职 务:副处长

邮政编码:400020

传 真:023-********

作者姓名:王法成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81年11月

最高学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

工作单位:重庆市规划局总体规划管理处

通讯地址:重庆市江北区电测村237号重庆市规划局419室总规处

职 务:副主任科员

邮政编码:400020

传 真:023-********

电子信箱:60601027@https://www.doczj.com/doc/998966796.html,

如有其它事宜,烦请与作者2王法成联系,谨表谢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