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重庆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重庆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重庆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重庆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初稿)

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是我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发展旅游产业是体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重庆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时期,重庆旅游业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支持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等重要机遇,继续加快旅游业发展,努力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目标。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重庆市“十一五”规划体系设置及专项规划编制要求的通知》编制本规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最终建成长江上游综合性旅游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评价

近几年来,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重庆市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1、旅游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十五”前四年,全市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44.3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97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3.0%和10.1%;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1.8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03.0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3%和15.4%。2004年,全市旅游总人数5279.04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43.44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59.77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03亿美元),居全国第17位,相当于当年全市GDP的10.3%。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7.65万人。预计2005年,全市入境旅游者4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3亿美元;国内旅游者581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0亿元人民币。将全面完成“十五”旅游规划目标。旅游业已成为我市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2、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十五”期间,重庆市已基本形成了以“行、住、食、游、购、娱”等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2004年,全市共有旅行社212家,比2000年增加了7.07%;旅行社从业人员人,比2000年增长 %;旅行社收入万元,比2000年增长 %。2004年,重庆市共有星级饭店168家,其中三星级及其以上饭店91家,比2000年增加了184.37%,重庆饭店业收入万元,比2000年增加 %。旅游交通运输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截止2004年,在重庆市注册的涉外旅游船43艘,比2000年增加了152.94%,国内旅游定点游船50艘;旅游团队车辆648辆,比2000年增加了58.05%;旅游交通运输业收入达到万元,比2000年增加 %。

3、资源开发与产品建设进展明显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多采,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各类国家级旅游资源区(点)86处,市级旅游资源区(点)366处。自1998年起,每年投入3000万元市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共争取到旅游国债和旅游专项资金3.03亿元,先后资助各类旅游项目222个。在政府的引导下,全社会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政府资金投入与拉动社会资金直接投入的比例均在1:10以上,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外资和国内民营资本加快进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参与的多元化旅游开发投资格局。

通过“十五”期间的规划、开发和建设,三峡博物馆/人民广场、解放碑/朝天门广场/八一路好吃街、磁器口古镇/湖广会馆/通远门/洪崖洞、南/北滨路、红岩联线/抗战遗址、金刀峡/华岩寺/统景温泉/天赐温泉等一批都市旅游亮点的相继推出;大足石刻/龙水湖、万盛石林/黑山谷/四面山/金佛山、野生动物世界/茶山竹海等一批近郊旅游产品的逐步完善;应对新三峡的沿江主要景点的提档升级和基础设施配套,以及三峡腹地旅游资源的延伸开发;仙女山/天生三桥/芙蓉洞/芙蓉江、小南海/武陵仙山/桃花源、龚滩/龙潭/洪安古镇等一批渝东南乌江画廊民族风情产品的迅速崛起。我市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建设进展明显,“重庆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日渐增强。

4、旅游市场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十五”期间,重庆市积极开展市场开发与宣传促销。其中,本市、国内、海外三大客源市场的拓展,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包装与宣传,旅游节庆及对内、对外促销三个方面取得了成效。

在市场开拓上,加大了对国内外旅游客源输出地的促销力度,组织有关旅游企业和单位到境内外客源地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宣传促销,使重庆市旅游客源市场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宣传促销上,编辑出版了《新重庆导游词》等几十种丰富多彩的宣传资料,制作了多种语言的《神秘中国西部之旅》DVD 宣传片,新版《新重庆、新三峡、新旅游》宣传片,编印了“中国百姓生活游”等促销手册等,对塑造重庆旅游整体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节庆活动上,策划组织了系列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和第三届中国重庆旅游交易会,大大提高了重庆旅游在境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5、跨区域旅游合作迈出新的步伐

“十五”期间,重庆市在强化跨区域旅游合作的组织协调、规划统筹、开发建设、宣传促销和开放市场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推进了跨区域旅游联合发展。

根据渝、川、黔“1+6”、“1+16”一揽子区域合作协议,积极落实川渝、渝黔两省市旅游合作协议,建立了“川黔渝三省市旅游局长联席会议”制度,牵头组织编制《川黔渝“金三角”旅游规划》。贯彻落实国家六部委《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与湖北省签订了联手打造“长江三峡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1+3”旅游经济合作协议,渝鄂联袂,加强渝鄂两省市旅游资源共享、交通共连、产业共兴。与新疆旅游局签订了“关于加强新渝两省市旅游产业合作的协议”;与成都市旅游局签订了“关于构建长江上游(成渝)旅游圈合作协议”。与上述省市区达成了建立省市无障碍旅游区的共识,跨区域旅游合作迈出崭新步伐。

6、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行业管理更加规范

“十五”期间,重庆市积极推进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为旅游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调整了“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更名为“重庆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政府一把手任领导小组组长。二是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

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三是加强法规建设。重庆市人大2002年对《重庆市旅游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调整,2004年又根据我国加入WTO、国家《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新形势,重新起草修订了《重庆市旅游条例》,为初步构建起我市旅游业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加大了行业管理力度。开展了旅游市场打假打非专项整治工作和对旅游景区和窗口地区旅游市场重点整治,加大市场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取缔无证导游,严厉打击非法从事旅游业务经营者。积极推行标准化管理,在全市范围实行了导游IC卡管理制度,出台了《重庆市星级农家乐管理办法》和《重庆市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等相应的管理办法,促进了导游和“农家乐”走向规范管理。大力推进旅游行业诚信建设,对全市旅行社和下属门市部的旅游宣传广告、《出境旅游组团合同》进行了规范;结合宣传贯彻《行政许可法》,对20余项涉及旅游业的行政许可项目进行了清理;开展了优秀旅游城区的创建工作,2002年全市19区县(市)达到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区的标准。

(二)“十一五”期间重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重庆市旅游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1)旅游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为中国和重庆旅游业的发展展示出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全球一体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进行,亚太地区的旅游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亚太地区旅游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正积极改变世界旅游格局。根据WTO预测,在未来20多年中,东亚太地区的旅游业将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欧洲的3.1%和美洲的3.8%的水平。到2020年,欧洲旅游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将下降为45%,东亚太旅游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将上升到27%,超过美洲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市场。

世界经济重心在亚太,亚太经济重心在中国。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与此相对应的是,亚太旅游重心也呈现出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旅游者将达到15亿人次,而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之一。预计接待游客1.45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为3350万人次,超过美、法、西班牙等老牌旅游发达国家,占世界旅游市场的份额也将提高到8.6%。创汇75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2.7万亿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来华旅游人数将占全球旅游人数的8.3%,每年吸引1.3亿名游客,而出国旅游的中国人也将高达1亿人。

世界经济重心和旅游重心向亚太及中国的转移趋势,为中国旅游业发展展示了十分广阔的前景。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港口城市,是中国西部的东部,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西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西部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门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基础和旅游产品供给能力的增强,重庆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前景。

(2)宏观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为重庆旅游业发展带来机遇

近几年来,国家提出了“五个”统筹、坚持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方针,提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等战略目标,从区域开发的层面继续加快西部大开发,大力推进西部地区优势资源转化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继续把扶贫开发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加大对贫困地区、三峡库区政策、资金等支持的力度,这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全国旅游产业发展来看,国家对旅游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家旅游局提出要用20年的时间,把中国建成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重点是夯实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增强旅游产品的供给能力和保障条件,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

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对于包括重庆在内的地方旅游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在“十五”期间,国家为了繁荣库区经济,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问题,有关部委就制定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与规划配套的资金和优惠政策,库区旅游企业所得税按15%的税率执行的优惠政策,这在全国是唯一的。国家《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也把重庆列为红色旅游重点地区之一。这对于推动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转化、打造三峡旅游精品,带动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3)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重庆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保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据预测,到2020年,重庆经济总量将达到1.1万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00美元以上。“十一五”期间,重庆仍快于全国发展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00美元。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重庆也与全国同步。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期。中国及重庆正处于快速转化过程之中,旅游市场的容量呈现逐步放大的趋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旅游消费呈现出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趋势,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旅游、探险、极限运动等各种旅游方式方兴未艾,特别是随着汽车进入家庭,自驾车旅游逐步发展起来。这些变化,为旅游业的多角度多层面开发,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链奠定了物质基础。

(4)重庆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发展,将极大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根据重庆综合交通发展规划,重庆交通建设将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到2010年,重庆高速公路在现有的基础上,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使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000公里,形成高速公路主骨架体系,成为国家西部公路主干线上的重要枢纽。2020年实现“三环十射”高速公路网络,人均达到1公里。

在今后几年中,将投资150亿元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水运基础设施要完成两件大事:一是航道建设。基本建成“一干两支”的航道骨架,2009年三峡工程全面建成后,万吨级船队和3000-5000吨单船可直达主城。长江在重庆境内的两条主要支流航道得到治理,满足通航要求。二是港口建设。在2010年基本建成主城、万州、涪陵3个枢纽港区,永川、江津等5个重点港区,丰都、忠县等9个一般港区,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系统完善的港口体系。

铁路在现有成渝、渝黔、襄渝、达万铁路的基础上,新建渝怀、渝遂、成渝(快速)、兰渝等铁路,形成“一环七射”铁路网络,2020年形成“二环八射”的发展格局。轨道交通将在主城及渝西区建成“一环六线”的轨道网络,到2010年将建成150公里。

在航空方面,在江北国际机场扩容的同时,万州机场和黔江机场正在兴建,将形成一大两小的格局。

随着综合交通体系的快速发展,重庆将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重庆与国际国内及西部各个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时空距离不断缩短,重庆将成为外地游客进入西部地区的首选地。与此同时,重庆内部高速交通网络的形成,则为重庆市形成丰富多彩、涵盖面广的旅游线路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条件,随着交通的发展,过去因为路途遥远、可进入性差而受到制约的旅游景点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会。

(5)区域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将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区域合作为作为重庆重大发展战略之一提上了议事日程。先后与川、

黔两省签定了“1+6”、“1+16”一揽子区域合作协议。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旅游市场的建立和拓展、旅游人才的交流等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区域合作的加强必然带来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增加和客流量增加,公务旅游、会议、会展、文化交流等一系列的交流方式将大大增多,重庆作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地位将得到提升,旅游收入也会相应增加。

2、重庆市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1)、重庆市旅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景点管理多头,各自为政的问题时有发生;政策性资金扶持力度不足且资金渠道分散,平均着力,难以集中打捆使用;不少景区开发主体分散,集约化、规模化开发经营差,导致精品不强,新品不精,呈现出散乱差的格局;市场主体如旅行社、旅游运输、旅游饭店等各自为战,旅游产业链的水平和垂直整合不足,市场主体规划小,旅游产业难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规划发展脱节,相关产业的旅游价值发掘不充分;旅游资源开发与交通体系规划建设脱节,仍然停留在“先有路再有旅游”的阶段;城镇化进程中,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不够,造成本土文化的破坏和损毁;等等。

(2)重庆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重庆旅游业发展主要面临两大挑战。

一是面临国际国内及周边省市多层面的市场竞争挑战。

在以省市为单位的对比中,重庆处于中偏下水平,在国际竞争及与全国发达地区和城市的竞争中格局中,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西部,与成都、西安、昆明几大城市的竞争中,重庆也处于弱势;在东南部,重庆还面临贵州、湖北、湖南的竞争。因此,如何在竞争中加强合作,与周边省市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无障碍旅游大市场,实现多方共赢的发展格局,是重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是面临旅游需求个性化和消费方式多样化的挑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需求呈现个性化和消费方式多样化的变化发展趋势。旅游消费逐步由过境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型旅游转化,旅游消费方式向文化体验旅游、探险与极限运动、自助型旅游、自驾车旅游以及旅游与文化、旅游与产业相结合,等等。这此变化,对重庆旅游业发展理念、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及配套体系的发展、旅游组织方式、旅游市场经营战略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发展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握未来5到10年旅游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抢抓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红色旅游”等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业发展全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要求,以“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为抓手,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和基础配套设施开发建设;以拓展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客源市场为目标,强化“重庆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和市场促销;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加快培育和壮大旅游市场经营主体;以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开发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不断提高我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综合素质,努力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在2020年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综合性旅游中心”而努力奋斗。

“十一五”期间推进我市旅游业发展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原则:

1、统筹规划、和谐发展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推进“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把旅游业的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和增加就业、扶贫开发、扩大开放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2、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原则。坚持以规划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发挥政府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规范旅游市场,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企业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发展要素中的作用,促进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发展。

3、合理布局、整合联动原则。坚持区域联合、资源整合、部门配合、资金融合。加强区内协调互促、区际衔接互补、目的地和客源地要素互流,规避体制约束,强化“条块”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加大对旅游业投入。形成山城都市、长江三峡、乌江画廊“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渝、川、黔、鄂联合互动;观光、度假、专项“三类产品”共同推进;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全面增长的整体发展格局。

4、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宣传、高水平管理的标准,突出重点、注重特色、打造精品、完善配套、形成规模,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精品景区的开发建设和带动作用显著的重点项目,从根本上解决我市旅游产品供给中的“散、小、弱、差、浅”问题。

(二)总体发展目标

1、远景发展目标

展望2020年,我市旅游业将以“适度超前、集约增长、效益倍增、持续发展”为主题,加快旅游业的规模化、多样化、国际化发展步伐,在保持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更加具有市场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完善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更加具有活力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旅游接待大大增强。跻身“中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旅游强市之列。伴随着长江上游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物流中心的形成,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以及各种形式的出入境旅游蓬勃发展,重庆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旅游中转地和客源地。到2020年,旅游者总数达到31631.81万人次,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218.5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138.63亿元,旅游外汇收入突破16亿美元;拉动社会商品消费15306.46亿元,拉动旅客运输周转量4795.60亿人次,带动就业 3849539.75 人;对GDP的贡献达到10.52%。旅游业真正发展成为富民兴渝的综合性大产业,全面实现“长江上游综合性旅游中心”和“中国旅游经济强市”的总体发展目标。

2、“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远景目标,从现在起到2010年,我市旅游业将以“创新体制、调整结构、突破重点、树立品牌、夯实产业基础”为主题,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使产品特色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旅游服务更加规范化和现代化,产业竞争优势更加突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把重庆建设成为“中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

具体目标是:

1)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基本构建起配套协调的大旅游产业格局。积极推进文化体验旅游、探险与极限运动、自助型旅游、自驾车旅游以及旅游与文化、旅游与产业相结合,保持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和全国旅游业发展平均水平,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提高;旅游业综合效益明显,产业关联度增强,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和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确立。“十一五”期间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长15%,其中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5%,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7%。到2010年,旅游总人数达到12188.14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111.19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到76.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72.65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旅游收入亿元632.99人民币,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82亿美元;拉动社会商品消费4032.31亿元,拉动旅客周转量1230.48亿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210769个;对GDP的贡献达到7.83%。

2)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和可观赏性明显增强。基本形成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旅游、陪都文化旅游、移民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旅游等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以航空、公路、铁路、航运相结合的安全便捷的旅游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和比较完善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到2010年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8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项,新建会展中心2-3个,新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1个,打造移民文化名镇3个、移民新村5个,恢复重建一批抗战文化遗址和陪都文化遗址。基本实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重点旅游开发区内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市级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重点旅游文化开发区通达三级以上公路;景区之间有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连接。建成或改扩建一批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交通站场及停车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旅游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标识系统、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配套。基本完成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信息服务中心、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市旅游信息服务联网;新建成一批星级旅游接待设施,到2010年旅游住宿床位总数达到万个,其中星级宾馆床位达到万个以上。

3)深化旅游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立起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加快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实力的旅游企业集团;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取得新进展,推进旅游跨区域联合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十一五”期间培育资产上亿元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个,新增直航国际旅游航线3-5条,推出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9条。

4)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十一五”期间,争取培养和引进旅游行政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才、短缺专业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人才人,培训各类旅游从业人员万人次;全部导游人员、80%以上旅游行业服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5)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重要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质遗迹等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重点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到2010年力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重点旅游区森林覆盖率或绿化率提高到60%以上;空气质量、噪声、水域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以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重点景区基本实现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

三、“十一五”重庆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

“十一五”旅游业布局按照旅游资源的自然分布状况、关联度、可开发程度及旅游价值,形成“点—线—圈—联”旅游发展格局。

(一)主城一点——强化都市旅游。依托重庆主城,重点强化以“魅力重庆”为标志,以“山城

夜景”为品牌的现代都市风貌揽胜;以都市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为标志的产业旅游;以重庆开埠有关遗址为代表的中国西部近代化进程展示;以“红岩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抗战名城”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

(二)三江沿线——突出游船旅游和休闲旅游。依托长江、乌江和嘉陵江水道,重点突出传统的“长江三峡”,新兴的“乌江画廊”和潜在的“秀丽嘉陵”3条内河游船观光旅游线,并沿支流和陆路交通线向两侧腹地延伸开发。

——以“高峡平湖”为标志的三峡库区及两侧腹地旅游区,其范围包括长寿区以下的库区14个区县。本旅游区既有长江三峡主线上的巫山神女峰、小三峡、白帝城、张飞庙、石宝寨、丰都名山、白鹤梁等传统知名景点,又有三峡腹地的天坑地缝、青龙瀑布、双桂堂、雪玉洞、神女溪、巫山人遗址、红池坝、雪宝山等绝品资源,还有移民新城、移民新村、移民人家、移民工程等为标志的移民文化新景观和独具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及观光农、林、牧、渔业,是我市吸引外地和境外游客的主要景区。

——以“民族风情”为标志的乌江画廊及武陵山区旅游区,包括渝东南乌江流域5个区县。本旅游区拥有芙蓉江及芙蓉洞、仙女山及天生三桥、小南海地震遗址、乌江峡谷、桃花源及边城、龚滩古镇、土家族及苗族风情等等极好的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在全市旅游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市旅游发展的主要后劲之所在。

——以“秀丽嘉陵”为标志的内河休闲旅游区,包括嘉陵江下游的4个区、市。包括朝天门、磁器口古镇、嘉陵江三峡、金刀峡、北温泉、钓鱼城等等,并向两岸腹地延伸,与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相结合,形成市民就近休闲度假的首选地。

(三)市郊一圈——主推特色旅游。此旅游区包括近郊21个区县(市),重点推出环主城近郊温泉湖泊休闲度假带、西部大足石刻群、北部合川钓鱼城、东部武隆地质公园、南部渝南山林的“一环四区”市郊特色旅游。

(四)联动周边——发展跨区旅游。联动周边省区,合作开发川渝黔、渝鄂陕、渝湘黔3个“金三角”的旅游资源,共同打造跨区旅游线路。

四、“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建设“十大旅游精品工程”为龙头,大力加强旅游产品建设

按照实现由过境旅游到目的地旅游、由单纯的观光游到度假休闲游的要求改善旅游产品结构,逐步形成包括自然生态游、民俗游、出境游、商务会展游、休闲度假游、体育健身游、科考游、探险游、休闲疗养游等各种旅游产品的比较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提高重庆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1、以建设长江上游的旅游中心城市为目标,强化都市旅游

依托都市区的旅游资源,重点强化以下9大旅游项目:

——以“山城夜景”为品牌的现代都市风貌游。进一步完善山城灯饰工程,把游船观景、观景点观景与楼顶观景结合起来,让游客多角度、多侧面体验山城夜景之魅力。

——以“红岩精神”为内涵的红色旅游。进一步保护、修复好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有关遗址,不断充实布展内容,将红岩村和歌乐山烈士陵园进行主题公园式改造,使之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休闲娱乐的基地。

——以“抗战风云”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游。保护、开放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统帅部各类遗址;将市委大院迁出,建设成为“中国抗日战争重庆博物馆”;落实将中山四路建设成“抗战文化

一条街”的规划;修建重庆大轰炸死难同胞纪念碑,使游客真正感受到重庆“抗战名城”的氛围。开辟美国、日本、韩国旅游专线,争取与台湾之间的包机旅游,以抗战文化体验,达到世界和平与民族统一的目的。

——以“激情都市”为载体的都市体验、商务购物、节庆会展游。充实重庆中国三峡旅游节的内涵,将原“世界大河歌会”改为“重庆中国长江文化艺术节”(大河歌会作为其内容之一),吸引国内外文化艺术团体和观众来重庆;建设重庆地方名品一条街,为游客购买重庆土特产品提供方便。

——以军工、制造业、采矿业体验、打靶为主要内容的都市工业游和以花卉园、果园、蔬菜大棚为主的都市农业游。申请开放重庆军工常规武器制造旅游,并与打靶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较有吸引力的工业旅游项目;将中梁山煤矿辟为旅游景点,建成展示传统和现代采煤方式俱全的煤矿博物馆;将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我市农业科技和农业循环经济展示,花卉园、植物园、果园和蔬菜大棚观光采摘,青少年科普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和会展,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旅游项目。

——以“巴渝风情”为内涵的传统民俗、山城火锅、古镇、巴文化遗迹游。“十一五”期间,建设巴渝文化园,系统展示巴族形成和演变的历史及其特色文化。

——以“温泉之都”为亮点的温泉沐浴、保健疗养、休闲度假游。重庆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温泉资源,已发现泉眼1000个以上。目前只有被誉为世界“温泉之都”的布达佩斯可与重庆相比。要整合资源、做好规划、加大投入,尽快将渝北统景温泉建成“中国第一大露天浴场”;建好北碚“十里温泉城”,同时开发东温泉、天赐温泉等,真正使“温泉之都”成为继红岩、火锅、夜景之后,重庆的“第四张名片”。

——以“两江四岸”为依托的游艇观光、滨江亲水休闲系列打造。对两江四岸滨江路进行公园式改造,增加其文化内涵,临江建筑依山就势形成吊脚楼风格,使之成为重庆都市旅游亮点。增开白天游船,使不在重庆过夜的游客也能环游渝中半岛,欣赏江城、山城现代都市风貌。

——以“桥梁之都”为主题,游览重庆长江、嘉陵江上的桥梁。对各个桥梁的设计思想、建筑年代、风格、作用等方面的说明。

2、以“壮美三峡,激情重庆”为主题,突出三峡旅游

按照“一线贯通、两极辐射、三区联动、腹地延伸”的总体思路,强化长江水道高峡平湖主轴,拓宽两翼,向腹地延伸,不断丰富三峡旅游内涵,把重庆库区建设成为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科考探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全国最大规模的首选旅游目的地、世界级内河游船观光旅游精品。为此,必须认真打造以下10大旅游产品。

——高峡平湖风光游。以乘旅游船环游三峡水库,饱览库区风光为主要内容。在三峡水库建成后,要注意突出传统景点的新风貌,开发、培育新景点,以充实观光游览的内涵。

——三国文化游。游览重庆云阳张飞庙、奉节永安宫、八阵图、白帝城,兵书宝剑峡等,了解刘备托孤、张飞战死前后这一段历史。并西与成都相连,东向湖北荆、襄延伸,白天参观游览,晚上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使游客真切地感受到三国文化的存在。

——巴人民俗感受游。巴人信巫教、尚鬼神。这种习俗在三峡库区表现的很充分。丰都的鬼文化,三峡悬棺、龙河岩墓,巫山的巫文化等等,都是这种民俗的集中体现。把单纯地游丰都,延伸到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使游人在看了悬棺、岩墓和巫师之后,对巴人尚鬼民俗有更深切的了解。

——历史文化名人寻踪游。长江三峡历来是文化名人荟萃之所。历代文化名人在三峡库区留下的

诗篇和遗迹,如程颐涪陵点易洞,万州太白岩,奉节、云阳的杜甫遗迹,忠县的白居易遗迹,奉节刘禹锡遗迹等等,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这条线路向湖北延伸,与王昭君、屈原故里连接。

——移民文化体验游。引导游客参观万州移民博物馆,游览移民新城和移民新村,参观移民工程,进入移民家庭,体验移民生活。

——地质、水文科考游。涪陵白鹤梁石刻的水文资料价值,早已为学界所肯定;奉节的天坑、地缝,丰都的雪玉洞,以及万盛石林、黔江小南海地震遗址等特异地址地貌,为地质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把库区游览延伸到万盛石林和黔江小南海,增加此项科考游内容。

——红色旅游。库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丰都的苏维埃政权遗址,云阳的彭咏梧烈士纪念馆,开县的刘伯承故居及纪念馆等等,借助红岩联线,将库区红色旅游与主城区联结起来。

——三峡腹地休闲度假生态游。从三峡库区两岸向腹地延伸,把库区各区县的一系列景区(景点)纳入大三峡旅游之中,将成为变过境旅游为目的地旅游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库区腹地景区的建设。丰都的南天湖景区、世坪森林公园、雪玉洞、龙河岩墓,奉节的天坑地缝,巫山的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及库区腹地的其他重要景点,都要加紧建设和完善;与之配套的道路和设施,也应加紧建设。

——三峡库区观光农、林、牧业游。随着库区产业结构的调少;整,库区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出现了许多可供观光游览的农业、林业和牧业项目。如丰都的红心柚基地、森林公园、高山牧场等,都可以成为旅游的载体。要实现这类旅游,需要在观光农、林、牧业基地建设可接待一定数量游客庄园,同时开展采集、渔猎、耕稼等项目,使游客有回归大自然之感;大力发展竹笋、蕨菜、猕猴桃、野生菌、苦荞麦等绿色保健食品生产,使这类旅游真正成为绿色生态旅游。

——三峡腹地探险游。喜欢探险是当代青年的特性。三峡地区山、水、林、泉、洞雄奇险峻,是发展探险旅游的难得场所。目前可发展的有龙河、马渡河漂流,天坑地缝及溶洞探险等等。发展此项旅游,除了需要交通、食宿等条件之外,还要有相应的比较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

3、以发挥地区优势为重点,主推特色旅游

突出特色,是旅游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十一五”期间,主推6大特色旅游产品,开发4大特色旅游产品。

主推的6大特色旅游产品是:

——大足石刻世界遗产游。渝西地区依托成渝交通主干道,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龙头,整合渝西地区旅游资源,着重开发和推出大足摩崖石刻艺术观赏游、龙水湖及温泉休闲度假游、玉龙山森林公园观光游、小五金之乡体验游;永川茶山竹海观光游、茶竹文化体验休闲游、野生动物世界体验游等等旅游产品。

——渝南山林自然生态游。渝南地区沿渝黔交通主干道,依托四面山、金佛山、古剑山和万盛石林、黑山谷等旅游区,着重开发和推出山地度假休闲、四季生态游览观光、滑雪赏雪健身、苗家民俗体验、地质探秘、生物科考、山珍美食等山岳观光、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

——钓鱼古城史迹文化游。渝北地区沿渝合、渝遂交通干线,以合川钓鱼城为龙头,嘉陵江为纽带,整合铜梁龙文化、潼南大佛、涞滩二佛等旅游资源,着重开发和推出钓鱼城古战场史迹凭吊、中华龙文化艺术探秘、佛教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

——乌江画廊民族风情游。渝东南地区沿319国道和渝怀铁路,以乌江水道为主轴、民族风情为内涵,整合芙蓉洞及芙蓉江、仙女山及天生三桥、小南海地震遗址、桃花源及边城、乌江画廊及阿蓬

江风光、土家族吊脚楼及摆手舞、秀山花灯等旅游文化资源,着重开发和推出乌江画廊游船观光、武陵仙境驾车览胜、喀斯特奇观科考探秘、南方高山草场休闲度假、土家族苗族风情体验等旅游产品。

——温泉湖泊度假休闲游。近郊环主城旅游带,突出温泉、湖泊等自然生态特色,注重温泉湖泊个性特征打造,建设统景、天赐、梨树湾三大温泉旅游基地,整合东西南北四大温泉组团,进一步开发建设长寿湖、青龙湖、白云湖、广阳岛、金刀峡、歌乐山、南山、缙云山、铁山坪、圣灯山等旅游景点,推出温泉度假疗养、湖泊休闲垂钓、农家田园采风等旅游产品。

——巴渝古镇民俗风情游。以重庆十大古镇为载体、地方民俗为内涵,开发并推出龙潭、涞滩、双江、西沱、中山、宁广、偏岩、安居、龙兴、塘河等十大古镇的怀旧访古、游览观光、民俗体验旅游产品。同时,搞好路孔、洪安、丰盛等古镇的保护与综合开发,加快龚滩、大昌古镇的保护性整体搬迁,推进各古镇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开发的四大特色旅游产品是:

——巴国故都游:古代巴国先后建都枳(今涪陵)、平都(今丰都)、江州(今重庆)和垫江(今合川),在这些地方留下了不少巴文化遗迹。将这几个地方串起来作为旅游线路,对于考察巴文化是有意义的。

——重庆特殊地质考察游:重庆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不少地质资源很有色和旅游价值。将万盛石林、武隆芙蓉洞、丰都雪玉洞、奉节天坑地缝、黔江小南海地震遗址组成一条旅游线路。

——古军寨旅游:巴人骁勇善战,留下了合川钓鱼城、渝北区多功城、云阳磐石城等不少战争遗存。将这些军寨作为一条旅游线路。

——峡江交通文化游:重庆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的道路奇特,交通工具种类繁多,堪称交通工具博物馆。在一次旅游中,体验重庆的各种交通工具:汽车、轻轨、缆车、木船、轮船、飞艇、过江索道、飞机、火车,滑竿、索桥、古栈道等等,将别有风味。

4、加强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培育旅游商品市场,提高旅游业附加值

要大力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和民间工艺品发掘。以旅游纪念品、传统工艺品和地方土特产为主体,重点扶持和建立一批集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于一体的旅游商品基地,每年举办一次特色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展销会,在主要旅游景区和游客集散地规划建设旅游购物场所;发掘、整理和展示地方民间文化遗存,强化景区内的收益策划设计,增加二次消费。

在旅游纪念品方面,要逐步把重庆的一些特色文化产品如大足的石刻艺术,綦江农民版画,南岸农民油画,荣昌纸扇艺术,梁平的竹帘画,黔江苗族的蜡染、土家族的“西兰卡普”(织锦),綦江的木雕、泥塑、剪纸,永川竹编、竹雕,北碚刻花玻璃等等,打造成旅游名品。在解放碑规划建设有一定规模的重庆工艺美术商店,搞好各旅游景点的连锁经营,形成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工艺美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

在特色文化产品方面,要大力扶持开发接龙民间吹打乐、木洞山歌、铜梁龙灯、九龙楹联、黔江土家族摆手舞、秀山花灯等,组织其在重要旅游景点演出,增加游客的参与性,使之成为中外游客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旅游节目。

在地方土特产品方面,大力发展重庆的黄连、青蒿、天麻等药材,奉节脐橙、梁平柚、丰都红心柚等水果,忠州豆腐乳、涪陵榨菜等佐餐食品,合川桃片、江津米花糖、怪味胡豆等糕点,苦荞麦保健食品和重庆沱茶等。

在名特小吃方面,重庆有以“山城火锅”为代表的名特、风味小吃100余种,其中老四川餐厅的

“糟醉玻璃球”、味苑餐厅的素什锦、吴抄手的鸡汁锅贴、王鸭子的烟熏鸭、会仙楼的提丝发糕、丘二馆的鸡丝凉面,以及山城小汤圆、川北凉粉、九园包子、担担面、炒米糖开水等等,不仅受到本地居民的青睐,也深受外地游客的喜爱。除了在大餐厅和“好吃街”集中销售这些菜品和食品之外,在一些主要景区(景点)也应开设重庆名特风味小吃店,让游客在游览时能就近品尝到重庆特色风味小吃。生产重庆名特小吃罐头,在提高保质期上下功夫,使游客不仅可以在旅游时品尝,而且可以带回去供家人、亲友品尝。

为了加强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规划建设一个较大规模的“重庆市旅游产品生产销售中心”。

(二)以改善旅游交通条件为先导,积极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改变交通建设以方便到主城区行政中心办事为目的的“八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的思路,树立交通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根据我市旅游业的总体布局,结合“十大旅游精品工程”的建设,积极推进以交通为先导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旅游交通建设,形成水陆空衔接协调、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进一步增强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

——重庆空港积极创造条件,开辟更多的国内、国际航线,“十一五”期间新增美国、日本、韩国三条国际航线,开展与台湾之间的包机旅游,为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辟新的旅游市场。充分发挥万州五桥机场在三峡旅游中的作用和黔江舟白机场在渝东南和渝、鄂、黔“金三角”旅游中的作用。

——加快重庆及库区各区县旅游专用港口(码头)建设,建立和健全库区内河旅游港口体系,使库区每个区县都有较高档次的旅游专用港口;完善水运导航系统,确保航行安全。“十一五”期间,建设好涪陵白鹤梁景区、丰都名山景区、忠县石宝寨景区、石柱西沱云梯街、万州三峡移民博物馆、云阳张飞庙景区、奉节白帝城景区、巫山小三峡景区等8个区县17个旅游码头。

——建设三峡重庆库区环库高速公路并延伸到各主要旅游景区(景点),使“十大精品工程”的主要景区(景点)都在高速公路网络之中。

——将达万铁路和渝怀铁路延伸到库区南北岸主要景区。

——完善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市)交通网络建设,为跨区县旅游线路的开辟提供交通保障。“十一五”期间,建设好连接丰都名山景区、武隆仙女山景区、忠县石宝寨景区、万州三峡博物馆、云阳张飞庙景区、奉节白帝城景区、巫山小三峡景区的8条公路。

——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陕西等周边省区联合建设边界地区旅游公路,拓宽重庆旅游出口通道。

2、加强旅游区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大力推进旅游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进一步加强重点旅游区县、风景名胜区和旅游目的地的供电、供水、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使重点旅游区或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基本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结合城乡电网改造,积极配合供电部门确保景区(景点)的电力供应;实施旅游区安全饮用水建设工程,使重点风景名胜区水质达到国家安全饮用水标准;全面推进重点景区景点普及使用清洁燃气,禁止使用小型燃煤锅炉;进一步加快重点旅游区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鼓励重点旅游区县和景区配置分类垃圾筒,按有关标准对固体垃圾进行定期回收、分类处理,力争全部景区(景点)实现垃圾集中填埋处理或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3、加快旅游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完善旅游咨询、旅游管理、旅游服务等信息系统。

——加强旅游通信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要提高旅游区的无线和移动通信的覆盖率和质量水平,力争实现全市各重点旅游区、重要景区(景点)以及乡村旅游点移动通信的全面覆盖;进一步提高旅游区县、宾馆饭店和会议商务中心的旅游通信服务水平,增加旅游城市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在星级酒店客房配备为游客服务的宽带通信接口。

——加强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各区县(自治县、市)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建成全市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及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形成比较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和游客接待服务设施体系。因地制宜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集散地,各区县行政驻地及重点景区建立旅游信息中心;加强旅游信息中心和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的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和中英文标志,积极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信息服务。

——实施旅游信息网络工程。建设涵盖全市的旅游信息网,大力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信息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等系统,建设在线旅游交易平台,发展旅游电子商务,为旅游者提供酒店预订、机票预订、游船预订、旅游线路预订、网上直销、网上拼团等多项交易服务;与周边省区旅游信息网络联网,为开拓更大范围的旅游市场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平台。

4、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为旅游者提供方便、舒适的服务

围绕建设十大旅游精品,配套建设一批宾馆、饭店;组织文艺团体排演与旅游主题相关的文艺节目;在库区观光农业、林业、牧业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集吃喝玩乐购于一体的农庄;加强旅游车队、船队建设,满足旅游者出行、食宿和游乐的需要。

(三)以整合资源、组建旅游集团为重点,积极培育旅游市场主体

1、整合资源,组建旅游集团

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的主体。目前我市旅游企业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小、分散,各自为战,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集团公司。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要大力提倡整合资源、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实行资产重组,走集团化发展道路。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对我市的景区、景点、旅行社、旅游线路进行兼并重组,在“十一五”期间,形成几个在西部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在国内外旅游市场有较大影响的旅游企业集团。可以考虑的形式有:

——旅行社之间的整合。将规模小的同类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建立旅游集团公司。目前可以操作的有,将重庆国际旅行社、重庆海外旅业集团等涉外旅游企业整合起来,组建新的重庆国际旅业集团;将主要从事三峡旅游的企业整合起来,组建重庆三峡旅游集团公司。

——景点、景区资源整合。鼓励同类型或邻近的景区(景点)通过资源整合,组建旅游集团公司。例如,歌乐山森林公园与歌乐山烈士陵园整合,共建歌乐山景区旅游集团公司;铁山坪森林公园与南山景区共建重庆都市森林公园集团;重庆南北温泉景区整合,共建重庆温泉度假疗养集团公司,等等。

——旅行社与景区(景点)的整合。鼓励旅行社通过参股、控股等形式,参与景区(景点)建设;或景区(景点)通过参股、控股,参与旅行社的经营。

——景区与其它涉旅企业的整合。景区(景点)和与之配套的宾馆、饭店、旅游商品经销店等通过参股、控股,组建会展、休闲旅游集团公司。

——景区与其他非旅游部门的整合。温泉与医院通过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温泉疗养旅游度假集团公司;景区(景点)与学校通过参股控股,组建旅游会展、培训方面的企业集团;景区与文艺院团、大型文化设施通过参股控股,组建文化旅游集团,等等。

2、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旅游业,实现旅游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旅游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打破,非公有旅游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从总的来看,这类企业无论其数量还是规模,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独资或参股)旅游业,使各种所有制旅游企业在有序竞争中健康发展。

3、发展旅游中介企业

旅游资源的开发、景区(景点)的建设、资金的引进、游客的介绍、资源的整合、旅游产品的销售等等,都需要有中介企业发挥作用。目前我市旅游中介企业太少,要制定相应政策,支持旅游中介企业的发展。

(四)推进依法治旅,认真做好旅游市场的规范和管理

1、建立健全旅游法规、规章,完善旅游法规体系。重点抓好《重庆市旅游条例》为主体的地方性旅游法规建设,逐步完善我市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在旅游开发、旅游经营、旅游服务等各环节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好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强化旅游执法监督,打击旅游执法中的腐败行为。

2、健全旅游行政执法机构。根据国外的经验,在依法治旅中,建设旅游警察是必要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旅游警察,在实施旅游法规、维护旅游秩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

3、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加强旅游安全管理、行业资质管理、质量等级管理、行业诚信管理和合同履约管理,推进旅游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质量认证制度。

(五)着力搞好重庆旅游产品的整体包装与宣传促销

“十一五”期间,要集中优势媒体全面宣传重庆旅游整体形象,努力完善重庆旅游形象识别系统(CIS),确立并提升重庆旅游主题形象和营销理念,制订和推行重庆旅游感知识别体系,编制重庆旅游形象宣传促销总体方案和年度促销计划,全面启动整体形象传播方案,进一步提升重庆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市场认同度和吸引力。

加强以“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为重点的“壮美三峡、激情重庆”的宣传促销,编辑发行“壮美三峡、激情重庆”大型旅游风光片,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示重庆旅游的特殊魅力。为了确保旅游风光片的质量,对编辑、摄影等实行公开招标。

采取节目交换等形式,向中央电视台、全国各省区市卫视台、港澳台卫视台及国外重庆友好城市电视台赠送重庆旅游风光片并确保定期播出。

把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整体形象宣传和企业主体的赢利性旅游产品推介结合起来,整合全市旅游、宣传、文化、新闻、传媒、出版等资源,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和宣传方式、策划和设计制作出一批新的、不同类型的旅游宣传品;要充分发挥旅行社、旅游宾馆饭店、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旅游景区(点)、医疗保健和民航、铁路、公路、水运交通等旅游服务行业在旅游促销中的作用,形成促销合力,大力拓展本地、国内、海外3个市场。

多渠道增加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设立旅游宣传促销专项基金,制定旅游宣传促销奖励办法,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参与旅游促销。

(六)加强区域合作,大力发展跨省区旅游,拓展重庆旅游空间

1、认真落实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地区已经达成的旅游合作协议

为了推进重庆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我市已经与四川达成了“1+6”区域合作协议;与贵州达成了“1+16”区域合作协议;与湖北省达成了“1+3”旅游经济合作协议;与成都市达成了《关于构建长江

上游(成渝)旅游圈合作协议》。在“十一五”期间,要制定落实规划,并切实加以贯彻。

根据《关于加强新渝两省市旅游产业合作的协议》,大力加强与新疆的旅游经济合作,并以此作为把重庆旅游推向西北的突破口,逐步向青海、甘肃推进。

2、与周边省区共同开发旅游产品

根据区域协调、资源共享、联合开发、互惠互利的原则和发展大旅游的思路,加强我市与周边各省市和市内各区县间的旅游经济区域合作,打破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局面。清理各种形式的关卡壁垒,按照旅游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共享、旅游交通贯通、旅游客源互流、旅游产业同兴。与周边省区共同打造和推出8个跨省市、有生命力的旅游产品。具体地说,可以联合开发以下旅游产品:

1)与湖北省合作,将重庆的“壮美三峡”之旅延伸到宜昌,把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打造成为世界级内河游船观光旅游精品,共塑长江三峡国际旅游品牌。

2)与四川、陕西、湖北省合作,共同打造“三国文化寻踪”跨区旅游线路。这条线路包括:陕西汉中及汉中至四川成都沿线的三国遗迹;成都武侯祠;重庆云阳张飞庙、奉节永安宫、白帝城;湖北荆、襄地区三国遗迹等等。

3)与四川、贵州省合作,在三省市边界地区共同打造“渝川黔”生态家园旅游金三角。

4)与湖北、陕西省合作,在三省市边界地区共同打造“渝鄂陕”科考探秘旅游金三角。

5)与湖南、贵州省合作,在三省市边界地区打造“渝湘黔”民族风情旅游金三角。

6)与西部省区云、贵、川、陕、桂、藏等合作,共同打造“神秘的中国西部之旅”。

7)与贵州、四川省合作,开辟“赤水——遵义——重庆——华蓥——广安”红色之旅。

8)与四川、陕西省合作,共同打造中国工农红军“川陕根据地”红色之旅。

9)与四川合作,共同开辟“巴蜀帅乡游”(游览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故乡仪陇、开县、乐至、江津)。

3、积极拓展与其它省区的旅游经济合作

在拓展旅游市场、加强国内合作方面,重庆具有独特的优势,应该有所作为。

——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天然联系,发展与长江流域各大城市(武汉、南京、上海、杭州)之间的旅游经济合作。

——利用三峡工程移民对口支援的纽带,发展同支援重庆库区的20个省市的旅游经济合作。

——利用重庆在统战中的历史地位,发展与港澳台的旅游经济合作。

——利用中国西部唯一直辖市的地位,发展与西部各省区的旅游经济合作。

4、把加强重庆旅游的国际合作放到重要地位

为了把重庆变成国际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客源地,必须大力加强重庆与国外旅游的国际合作。加强合作的途径有:

——大力加强重庆旅游的海外宣传促销,努力提升重庆旅游的国际地位。

——利用抗战时期重庆在国际上的特殊地位,发展同二战时期的盟国(英、美、法、俄等)及反法西斯名城(伦敦、纽约、莫斯科、彼得堡、开罗等等)的旅游合作。

——以重庆的国际友好城市(美国西雅图、加拿大多伦多、日本广岛、德国杜塞尔多夫、法国图卢兹和热尔省、英国莱斯特、南非姆普马兰加省、乌克兰扎波罗热州、罗马尼亚拉加茨市等等)为纽带,加强与这些城市和国家的旅游合作。

——利用举办国际性会展、节庆等,拓展国际间的旅游合作。

五、“十一五”旅游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

将"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更名为"重庆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统一领导全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责任交办制度、督办问责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旅游局主要领导担任,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局。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联系相关成员部门,上呈下达和处理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对于目前针对重点项目已经设立的临设机构,纳入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部门配合、责任明确、合理制衡、运转协调、权威高效的旅游发展领导管理体制。

2、建立目标考核制度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把旅游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规划和议事日程,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责任制,把完成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情况,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要把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分解细化到各区县(自治县、市)和相关部门,实行责任追究和奖励制。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强对本《决定》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3、成立跨区域的综合协调机构

对全市跨区域开发的重点景区,如长江三峡及两侧腹地开发、乌江画廊开发等,涉及面较大的专项旅游资源开发,如红色旅游、温泉旅游及部分旅游精品项目的开发,成立由市旅游局、市规划局、市法改委、市交通局及市级其他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和相差区县(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参与的综合协调机构,协调机构组长由市旅游局主要领导担任。协调机构是"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辖临设机构。协调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协调相关各方的关系,目的在于解决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部门的协同配套。

4、推动行业协会转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行业协会已成为新的市场经济秩序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加入WTO 后,行业协会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殊的联盟体,在保护产业、支持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肩负着价格协调、维护行业利益、组织和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国外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协调国际间的纠纷以及作为反倾销、反补贴申诉的提、应诉人等重任。特别是随着我市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与国际交往将更加密切,旅游企业、政府与对协会的依赖度将更高,协会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一是要建立行业协会民间产生体制,改革官办行业协会;二是要成立统一协调机构作为行业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促进"政""会" 分开;制定规范性章程,推动行业协会管理决策的民主化进程。

(二)推进旅游投资多元化,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优化投资环境

1、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为了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和"拉动效应",同时增强综合竞争力,市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产业的引导性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在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旅游结构调整资金的基础上增加到8000万元,每年仍按10%的比例增长。严格旅游结构调整资金使用管

理,确保专款专用,主要用于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整体宣传促销、重点景区(点)开发建设贷款贴息等方面。建立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经费机制,市旅游结构调整资金的三分之一要用于宣传营销。各区县(市)政府要相应安排旅游业发展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国有旅游资源和企业整体或部分转让、拍卖的收益,专项用于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加快建设旅游业项目库,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

2、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集中财力办大事,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扶贫开发、民族发展、以工代赈和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应尽可能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并提高用于旅游业发展相关重点项目建设的比重。要改变目前资金渠道十分分散,项目投资时序和资金到位时间不统一,分散投入分散使用,资金使用效率低的现状,在条件成熟时,通过市发改委及各区县(市计委)综合协调,实现旅游扶持资金的打捆使用。

3、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旅游资源开发的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旅游资源经营权依法转让所得转让费,要全部用于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移民搬迁补偿等。外商投资参与我市旅游资源开发,享受国家给予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的优惠政策。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旅游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重大项目的项目业主选择,采取公开招标等市场化运作,以保证确有实力的投资商优先获取开发经营权。进一步落实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在投资和绿化工作到位的条件下,对以出让方式取得景区及附近荒山荒地使用权并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或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的,可减免土地出让金。对旅游公路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权期限可以延长到50年,期满后可以申请续期。对市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的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其用地计划指标由省统筹解决。对以国家规定的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的开发性旅游企业,在2010年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推动旅游商品生产、旅行社、旅游运输、旅游饭店等细分行业发展。建立旅游产业融资担保体系,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提供小额担保,为旅游创汇企业贷款贴息;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和支持国内外优强旅行社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对在三峡库区注册经营并吸收移民就业的旅游企业,一经国家批准,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用足用活国家关于三峡库区旅游项目全额贴息和投资补助政策。三峡库区旅游企业和项目可比照库区工业企业和项目享受其它优惠政策。旅游企业创汇比照出口创汇奖励办法实行奖励。对以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旅游商品的小规模纳税人实行定额征税。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配备的旅游车辆营运,交通部门应予支持。旅游船舶在淡季可按规定办理报停,报停期间按相关规定对有关规费实行优惠。宾馆饭店空气监测、环境监测按下限收费。税务部门在旅游企业营业额中按1.5%收取旅游宣传促销费,由旅游局统一安排使用。旅游企业上缴的行政性收费,可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旅游企业每年发生的宣传促销费,在不超过营业收入5‰范围内,可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具有国际业务经营权的旅游企业海外促销人员,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有效的政策。对特定客源地旅游者实行落地签证。对旅游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对专业旅游车船公司车船更新实行扶持政策,免收或减收从事旅游包车营运定点车辆的客运附加费。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所需进口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施工机械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

4、创新融资方式,争取银行金融机构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

选择条件较成熟的部分旅游区,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市场融资,探索以旅游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作为质押向银行贷款;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基金、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市场融资。

(三)实施品牌和集团战略,塑造市场形象,培育市场主体

1、加大促销力度,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旅游的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新产品竞争发展到品牌竞争。重庆旅游要在国际国内及周边省市的多重竞争格局中取得主动,必须实施品牌战略。以"壮丽三峡,魅力重庆"为主题,以"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为目标,针对旅游宣传促销比较分散,政府形象宣传和企业招徕的整合统筹不够,效果差的问题,进行整体策划、整体包装、整体促销。一是加大政府形象宣传投入力度,在旅游结构调整资金的基础上,"十一五"前期,策划一个重庆综合旅游宣传的重大项目,以政府采购的方式解决资金来源,面向世界知名策划和制作机构公开招投标;二是对重庆各类媒体特别是电视,增加播放频率,同时,采取政府支助的方式,开辟旅游专门屏道,与全国各地及海外电视媒体进行节目交换与合作;三是提供资金资助,加大对重庆旅游资源及产品文化研究力度,充分发掘其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实现由"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向"资源-市场-文化导向"转变,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提升价值含量;四是进一步制定鼓励企业市场促销的优惠政策,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对各类企业组织化集团市场促销活动进行专门资助等。

2、深化改革,实施集团化战略,发展综合型集团企业

针对目前重庆旅游企业国内500强企业榜上无名,呈现出"小、散、弱、差",竞争乏力的实际,应实施集团化战略。一是参照"八大集团公司"的模式,组建重庆市旅游控股集团公司,把市级国有旅游企业的国有产权、市级国有旅游景区的国有产权,通过市政府委托的方式,统一由市旅游控股集团经营和管理。该控股集团公司主要进行资本经营,一方面,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方式,可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可以凭借其综合实力、通过景区开发权、经营权、收益权等进行银行受信进行大规模融资,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二是对重点旅游企业进行资本扩张制定土地、财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其做大做强。三是推进景区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对重点景区进行经营权转让试。四是加大对景区开发企业的清理力度,对那些确无投资开发能力,又占用景区资源的企业,按照国土转让等有关政策坚决清除,为更有实力的开发商进入扫清障碍。

(四)加强政府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1、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旅游规划管理

认真贯彻实施《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严格规划的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监督。新编制的区域发展规划、有关专业规划必须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旅游规划经法定程序通过后,要实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不按规划进行旅游开发的,依照规定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肃查处。加强对从事编制旅游规划单位的资质认证,把旅游规划和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继续推进旅游法制化、标准化建设

结合我市实际,参照国际惯例,制定和完善旅游管理地方法规、行政规章,健全旅游法制体系。完善旅游行业规范,推进服务管理标准化,分类制定旅行社、导游、景区(点)、度假村、工农业旅游、"农家乐"、旅游车船和旅游接待单位等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指导和督促旅游企业全面推行国际标准。进一步加强对旅游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监督。

加强三峡库区旅游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修订《重庆市旅游条例》,制定具体的实施管理办法,把三峡库区旅游管理、资源开发与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和旅游投诉处理,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维护三峡库区旅游市场秩序

3、加强旅游全行业的资质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诚信管理和合同管理

建立激励机制,继续搞好“优秀旅游城区”、“A级景区”的创建、“星级饭店”的评定等;坚持并完善“最佳导游”、“诚信旅行社”等评选机制;建立执业信誉档案,完善信誉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行风建设,引导行业自律。重点景区所在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都要制和完善旅游安全事故紧急处理预案。继续加强景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广大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以 110、120为中心,建立健全社会联动系统和紧急救援系统、医疗急救网点(中心),及时处理旅游安全突发事件。

4、坚持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建设旅游绿色通道工程。建立健全安全制度。确保本地及外来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贯彻实施好旅游住宿、餐饮的国家卫生标准。对旅游客运、服务和商品实行明码标价。加强旅游市场的综合执法力度,定期整顿和规范相关市场秩序,及时查处和严厉打击价格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针对我市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优秀人才缺乏的实际,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一是充分发挥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职业院校及旅游培训机构等教育基地的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大内外交流力度,培养一支适应旅游经济发展的旅游人才队伍。二是抓好旅游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尤其要重视提高导游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全面推行旅游从业人员等级考试、资格认证和"星级导游"评选活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推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三是用好国家关于西部地区吸引、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引进优秀人才。四是培育旅游人才市场,建立选拔任用人才的激励机制和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人才的合理流动。积极扶持旅游人才网站建设,实现与全国、全市旅游人才信息网的互通。

六、“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发展重大项目表

20

浅谈重庆市旅游的发展(一)

浅谈重庆市旅游的发展(一) 摘要:本文对重庆都市旅游的特色资源及其自身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发展都市旅游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都市旅游;重庆;对策 重庆是一座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立体感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都市旅游,绝不只是看看广场,逛逛商场,烫烫鸭肠。重庆独特的地理风貌、历史背景和人文景观说明它完全是有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前景的。因此,如何把握重庆发展都市旅游无可代替的优势,把都市旅游特色发挥到极致,将都市旅游产品建设成为世界级品牌,成为重庆旅游乃至重庆的象征,是重庆发展旅游业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和主要问题。 一、重庆发展都市旅游的意义 依托大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特点,以丰富多彩的都市和都市生活为载体,整合都市的相关资源和产业,把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各种产业融为一体,作为自身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和目标定位,展现都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形成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这就是都市旅游1]。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西部最大的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以及水陆空交通枢纽,创新、建设、发展和繁荣山城都市旅游,对于促进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5]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都市现代化建设速度,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和发展大农村的综合能力,缓解城乡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与矛盾,不断提高城乡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其快速赶上和超过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重庆人杰地灵,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历史与当代交相辉映,商贸与文化互为融合。重庆市的都市旅游是在直辖以后发展起来的,目前,都市旅游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业发展规模小,只是片区性地开发,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旅游产品还是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旅游线路的互补性不强。重庆的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尽管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对地区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整体看,它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较小,对城市经济发展所起作用不明显。其具体问题如下: (一)重庆蕴藏着发展都市旅游巨大的潜力 重庆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市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7个,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它在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凭借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旅游资源。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才树立起“山城”重庆的城市形象,重庆是2007年中国最美城市第六位。城市规模是发展都市旅游最基本的条件,重庆在城市规模和功能方面也已有了自己的优势,发展都市旅游的规模和功能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档次:它既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又是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特大城市;工商业发达,购物点非常集中,商业街区具有国际氛围。 (二)都市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的建设宣传缺乏自身特色 发展都市旅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留住旅游者,为此,必须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只有这样,旅游业才能壮大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到北京和上海的旅游者不仅仅是中转集散,并且还以那里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冲着故宫、长城等文物古迹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游览;是冲着商业大都会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购物。目前,到重庆的旅游者大都是冲着长江三峡和大足石刻而来的过境旅游者,“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还不醒目、不突出,旅游集散地仍是重庆的主要功能,旅游产品还没有升级为都市旅游品牌。

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官方报告)

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1年, 重庆市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旅游集散地、西部旅游高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把重庆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三大战略,按照“一心两带”的战略部署,以做大全市游客总量为突破口,以搭建“1+5”旅游要素平台为抓手,强势推出“重庆非去不可”宣传主题口号,强力推进六大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扩大旅游消费,加强旅游监管,提升旅游服务综合满意度,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全市旅游经济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势头,实现“十二五”开门红。 旅游业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增幅稳居全国前列。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2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其中过夜游客5305.17万人次,同比增长29.39%);旅游总收入126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8.22%。其中:入境旅游者186.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6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04%和37.66%;国内旅游者2.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02.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31%和38.51%。出境旅游者56万人次,同比增长30.23%,其中,通过出境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者35.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7.18%。(见表1)。通过5家赴台旅行社组织的赴台旅游者4.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75%。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市旅游业增加值50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达5%。

一、国内旅游快速增长,国内旅游最主要的增长点是假日旅游 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2019.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1%;国 内旅游收入1202.76亿元,比上年增长38.5%。(见图1、图2) 图1 2011年重庆市接待国内旅游者情况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单位:万人次

重庆市大渡口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渡口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呈现增长速度稳中略缓,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的总体态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 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6.5亿元,比上年增长7.4%(下同),其中:第一产业[3]增加值1.5亿元,下降12.5%;第二产业增加值76.5亿元,增长9.0 %;第三产业增加值118.5亿元,增长6.6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9%,增长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3%,下降0.5个百分点。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547元。

图1 2007-201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二、农业 2017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3179万元,比上年下降9.5%,其中:农业产值17003万元,下降9.5%;林业产值2512万元,增长7.8%;牧业产值1334万元,下降41.7%;渔业产值507万元,增长15.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23万元,增长2.2%。 2017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为2.36万亩,蔬菜总产量4.1万吨;生猪出栏895头;山羊出栏337头;家禽出栏7.2万只。 - 2 -

图2 2007-201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7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4]增加值增长10.9%,战略性新兴产业[5]增加值增长14.8%。8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长17.4%;出口交货值15.1亿元,增长14.8%。2017年全区规上工业营业收入206.1亿元,同比增长18.7%,营业成本167.1亿元,增长19.3%,分行业看,非金属矿物业全年实现产值37.5亿,同比增长19.1%。支柱行业发展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4.3亿,增长7.2%;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9.6亿,增长25.2%;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8.9亿,增长7.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产值10.2亿,增长19.0%。 分产品看,商品混凝土、硅酸盐水泥熟料、水泥、石灰石均出现一定幅度增长,分别同比增长24.3%、3.8%、5.8%、161.5%。 - 3 -

重庆旅游业的发展与前景

分析重庆旅游业的现状、解决对策与发展前景 ——以磁器口为例 摘要:重庆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重庆旅游业一直处于发展上升阶段, 目前在西部已达到中等发展水平。分析旅游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成了越来越热门的话题,本文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在总结前人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文献和案例,结合磁器口的实际特点以及自身的探究体验,对其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旅游业磁器口现状解决对策发展前景 磁器口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因明清时盛产瓷器和运转瓷器而得名,是重庆主城区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其街巷格局和自然环境风貌依旧,古镇以古老的建筑、纯朴的民风、悠久的文化、奇特的风俗对于都市人群有着较大的吸引力。磁器口古镇历史悠久, 至今已有1800 余年的历史。今天的磁器口古镇保护面积为1.18平方千米, 整个古镇所辖面积为1. 5平方千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由于交通便利,磁器口日益成为重庆人以及周边人周末或假期的最佳去处,而磁器口作为重庆市内最著名的的古镇,也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磁器口游”越来越热,磁器口也在一步一步的发展,同湖南凤凰等其他古镇相比,磁器口还存在一定的劣势,但总体上来说它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磁器口现状 1.1现状中的优势 1.1.1 区位条件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西北部的长江支流——嘉陵江下游处,地处重庆市最具文化氛围的沙坪坝区北部,东北临嘉陵江与江北区相望,东南邻沙坪坝街道,南与覃家岗镇相望,西接童家桥街道与井口镇,西北同石井坡街道紧相连接,占地面积为43.58公顷,人口13819。距重庆市第二商业中心——沙坪坝三峡文化广场约3.5公里,距重庆市政府驻地约15公里。有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从这里经过。至江北国际机场只有20分钟车程,至重庆火车北站(龙头寺站)4

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一) 2007-10-23 0:00:00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字号:[大中小] 选择背景色: 2006年,我国旅游业依旧保持了较快增长,三大市场全面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494.2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15.9%;国内旅游人数13.94亿人次,收入62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17.9%;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452.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旅游业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3%,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4.27%。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继续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主要统计指标同比均有所增长: ——入境旅游人数达12494.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其中:外国人2221.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香港同胞7390.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澳门同胞2440.8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2%; 台湾同胞441.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4%。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在入境过夜旅游者中,外国人1810.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 港澳同胞2796.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3%; 台湾同胞384.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2%。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339.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2006年,我国国内旅游继续快速增长,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3.9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城镇居民5.76亿人次,农村居民8.18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6229.7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4414.74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1815.00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46.9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766.4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1.9元。 ——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3.5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12亿元。 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1、外国市场 2006年,外国入境市场有较快增长,与上年相比,各洲来华人数有不同幅度增长。全年入境外国游客2221.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 ——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增长8.7%,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2%,市场份额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与上年相比,日本、韩国、泰国、印尼、印度和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增幅均超过一成。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2016年重庆市大渡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渡口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统筹打基础、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促改革等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总体态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1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亿元,下降3.4%;第二产业增加值67.6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107.5亿元,增长10.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3%,下降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8%,上升1.3个百分点。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523元。 图12006-201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二、农业 2016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5621万元,比上年下降4.6%,其中:农业产值18781万元,下降5.9%;林业产值2330万元,增长3.6%;牧业产值2286万元,下降4.9%;渔业产值440万元,下降22.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84万元,增长5.6%。 2016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为2.5万亩,蔬菜总产量4.3万吨;生猪出栏7037头,猪肉产量519吨;山羊出栏660头;家禽出栏11.4万只,禽蛋产量155吨。 图22006-201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6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4.5%。8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6.6亿元,增长13.1%;出口交货值13.5亿元,增长57.5%。 分行业看,非金属矿物业受供给侧改革影响,加大去产能去库存工作,全年实现产值33.4亿,比上年下降3.7%。支柱行业发展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

重庆休闲旅游业考察报告

重庆休闲旅游业考察报告为了借鉴和学习重庆市发展休闲旅游业的先进经验,研究探索推动铜仁地区民族风情园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措施,3月26日至4月6日,风情园管理有限公司委派_________对重庆市的休闲旅游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和考察。考察人员通过实地考察、与旅行社负责人交流座谈等形式,对重庆市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重庆市发展旅游业的成效和经验 重庆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品位很高,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打造,重庆已初步形成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相得益彰的旅游发展格局,旅游业对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料显示,2009年重庆市旅游总收入703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105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2亿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0%、22%和25%。2010年,到重庆旅游的海内外游客有1.6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917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0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9%,增幅连续五年名列全国前茅。 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统筹城乡功能日益强化,旅游业已逐步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更加密切的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等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重庆市在发展休闲旅游业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次考察以重庆著名的瓷器口古镇和洋人街两大景区为学习参考目标,因这两大景区无论是建筑风格特点,还是景区特性,都与风情园的属性相似,非常值得借鉴参考。 二、重庆瓷器口和洋人街两大旅游景区的情况介绍 1、重庆瓷器口古镇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区,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精品中国旅游强市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区域联动战略 论文摘要:重庆市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直辖市,也是中国旅游名市和中国优秀旅1游城市但旅游产品不精,特色不明显,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为了尽快把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将重庆市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市”,本文提出了主要对策建议.即:①实施国际旅游精品为重点的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②构建旅游网络系统,实施区域联动战略;③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⑤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最多的直辖市.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资源优势远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研究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将、‘旅游资源大市”转变为“旅游经济强市”,是重庆市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1.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条件

当今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1950年以来,世界旅游业以每年%的速度增长,1992年世界旅游理事会(Wl,n二)已正式确认旅游业为世界经济中的最大产业.1999年,世界旅游业总收人已超过4万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Io;旅游业直接、间接供职人数占世界就业总人数的;全球国际旅游创汇}亿美元.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了汽车业、石油业、钢铁业、电子业和农业,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世界许多国家旅游业产值已超过国民经济总值的la}o(如表1所示). 我国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5。年一1999年旅游总收人增长近216倍(世界增长35倍).20110年[(1、人境旅游人数8344_39万人次,比1999年增长%;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31}.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居世界第5位,国际旅游外汇收人达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居世界第7位.国内旅游人数达7_44亿人次,旅游总收人3175_54亿元人民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2$00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194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ZU00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深圳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200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314”总体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32.22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7.95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9:44.6:42.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22元,比上年增长15.2%。 图1 直辖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9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8%;渝东北翼完成686.70亿元,增长15.4%,占全市的16.7%;渝东南翼完成225.70亿元,增长15.4%,占全市的5.5%。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1%。主要食品价格中,猪肉上涨49.8%、油脂上涨32.3%、禽类上涨34.3%、蛋类上涨20.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2%。 图2 直辖以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单位:% 表1 2007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620.8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753.67万人,比上年减少3.0%;第二产业就业325.99万人,增长5.8%;第三产业就业541.20万人,增长3.9%。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7.51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1.70万人,16.7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8%,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9.62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种植业423.84亿元,增长14.1%;畜牧业311.30亿元,增长0.9%。

贵州旅游业发展计划现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独特性强、聚集度高、开发潜力大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 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 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喀斯特地貌等有些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梵净山、遵义会议旧址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的聚居区山水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姿,极具开发潜力。贵阳、遵义等城市更是因城市历史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城市形象各具特色、城市经济繁荣发展而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名酒、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保障。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气候对所有户外活动都有影响,对观赏性旅游活动主要在于影响旅游者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运动性旅游活动的影响则主要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活动质量。另外,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如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多为3—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6—-8℃,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2—26℃之间,没有国内同纬度东部地区那样的酷热天气,因此,我们可以说,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业大省 客观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是旅游资源的大省,但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来看,贵州并不是一个旅游业大省。毗邻贵州省的云南省,其旅游资源类型与贵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取胜,但云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已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资料,在旅游收入和人数等方面,云南已进入全国前十名。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省份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滞缓,与其资源丰富程度极不相称。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正在成为中西部各省共识的今天,如何将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贵州省旅游业尚未建立起自己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没有形成区域知名旅游品牌系统; ●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经验、水平与能力的缺乏; ●政府、景区、旅游企业的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综观周边省、市、自治区,云南、广西已经是旅游业大省,四川、重庆、湖南的旅游经济总量也要比

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9-10-28 10:17:17来源:国家旅游局[大中小][打印] 2008年, 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严峻的旅游市场形势,全国旅游行业克服困难,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0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2.6%;国内旅游人数17.12亿人次,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2.6%;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58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旅游业总收入1.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8%。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入境旅游人数13002.7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0%。其中:外国人2432.53万人次,下降6.8%;香港同胞7835.01万人次,增长0.5%;澳门同胞2296.63万人次,下降1.0%;台湾同胞438.56万人次,下降5.2%。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5304.9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1%。其中:外国人1970.41万人次,下降7.9%;香港同胞2566.86万人次,增长1.1%;澳门同胞387.90万人次,下降0.8%;台湾同胞379.75万人次,下降5.6%。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6%。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7.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镇居民7.03亿人次,农村居民10.09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971.75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777.55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11.0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 游出游人均花费849.4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75.3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2.6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89亿元。 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1、外国市场 2008年,外国入境市场受到影响最大,与上年相比,各洲来华人数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全年入境外国游客2432.5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8%。 ——亚洲市场依然独大,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59.9%,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下降9.4%。其中: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洲际市场同样遭受影响。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入境人数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1.5%、5.1%、5.5%和0.2%。 ——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停留天数和人均天花费较上年持平或有所增加。2008年,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7.0天,与上年持平;人均天花费为200.43美元, 比上年增加4.04美元,同比增长2.1%。 16个主要客源国2008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如下:

重庆都市旅游swot分析

重庆都市旅游的SWOT 和pest分析 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9级唐菊 指导教师杨国胜 摘要: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都市旅游的兴盛. 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具有 发展都市旅游的丰富资源, 为此, 运用SWOT- PEST 方法分析了重庆都市旅游的现状, 根据实际提出了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关键词:重庆;都市旅游;swot分析;pest分析 都市旅游业的发展是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城市的经济、环境、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潮流。在中国的多数大中型城市中,都市旅游正在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与城市发展定位的重要因素。根据福布斯2008年“中国大陆最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城市”排行,在西部最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城市中,重庆位居第三,仅次于西安和桂林,与北京并肩排到全国的第16位。2008年,重庆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到1.O1亿人次,同比增长1/4左右;旅游总收入达561.5亿元,同比增长1/4左右。其旅游总收入和总人数增幅仅次于天津市,列全国第二位 ]。重庆旅游业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密切相关。 1 、SWOT 分析与PEST分析简介 20世纪50年代以来,SWOT分析法逐渐成为战略规划研究中较为成熟的分析方法。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K.Andrens)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来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

心竞争力之所在,这是SWOT分析在企业中的运用。在国外旅游研究中,英国的克里·戈弗雷(Kerry Godfrey)和杰基·克拉克(Jakie Clarke)就较早的把SWOT分析应用在旅游规划中。他们认为,旅游地的综合竞争能力分析是旅游地开发和战略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或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时,SWOT分析法对于了解区域旅游发展的各项影响因素而言,确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做法是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找出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权数,再按对各关键因素的有效反应程度对各关键因素进行评分,最后算总加权分数。通过IFE,就可以把研究对象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汇总。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x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EFE 矩阵)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是一种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工具,其做法是从机会和威胁两个方面找出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权数,再按对各关键因素的有效反应程度对各关键因素进行评分,最后算出总加权分数。通过EFE,就可以把研究对象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汇总。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al System),E是经济(Economic),S是社会(Social),T是技术(Technological)。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另外,SWOT分析与需求层次分析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方法ASEB栅格分析法,它把游客的体验纳入分析体系,针对体验型旅游消费者在户外休闲需求的四个层级即休闲活动(Activity)、环境(Setring)、获得的体验和感受(Experience)以及利益(Benefit)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分析游客参与体验活动的合理性,客观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ASEB栅格分析法是在分析过程中将传统的SWOT 分析法与需求层次分析法中的不同要素一一对应起来,使得ASEB栅格分析法形成一个矩阵,矩阵的横轴为ASEB的四个层级,纵轴是SWOT的四个方面。SWOT还可以与PEST分析法的结合。PEST分析法是战略外部环境分析的基本工具,它通过政治的(Politics)、经济的(Economic)、社会的(Society)和技术的(Technology)

最新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论文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精品中国旅游强市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区域联动战略 论文摘要:重庆市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直辖市,也是中国旅游名市和中国优秀旅1游城市但旅游产品不精,特色不明显,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为了尽快把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将重庆市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市”,本文提出了主要对策建议.即:①实施国际旅游精品为重点的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②构建旅游网络系统,实施区域联动战略;③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⑤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最多的直辖市.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资源优势远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研究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将、‘旅游资源大市”转变为“旅游经济强市”,是重庆市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1.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条件重庆市直辖以来,旅游业的发展条件、产业地位、产业规模、发展格局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增强,在全国旅游业的地位日益提高.实现了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我市新的支柱产业的全新定位、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市向’‘中国旅游名市”的历史性跨越.2000年,全市旅游.曾.收人达到148_54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9.300.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深人研究重庆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探讨如何将重庆市从“旅游资源

大市”、“中国旅游名市’,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市”,对于重庆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业要的. 2重庆市旅游业发展优势 2.1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2.2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2.1直辖市的成立重庆直辖市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正式实施.位于中西部结合部的重庆,肩负着承东启西的历史重任同时,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西移,也为重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直辖后的重庆,作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同时在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得到国家诸多优惠政策的扶持,而且由于地域范围扩大,使重庆旅游资源的种类、单体均得到了增加,尤其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基本纳人到重庆市辖区范围,这对该区重点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深度开发、统一管理、合理布局都是极为有利的. 2.2.2中国加入场,。第一,有利于增加我市国际客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国旅行社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直接带来人境客源的增长;外国投资者进人中国的机会增多,也为发展商务旅游带来了广阔空间.第二,有利于优化我市旅游发展大环境,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将加速开放旅游相关产业的步伐.如信息产业的扩大开放,将推进旅游业电子商务和销售网络的大发展,促进旅游运作方式的现代化; 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将方便旅游支付,提高旅游服务竞争力;进口汽车关税的降低,将使多年来一直困扰旅游业发展的旅游用车问题得到解决. 2_2.3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工程的建设为重庆旅游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特别是为三峡库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莫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峡工程竣工后,

2012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13年3月18日 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 深入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1],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 市呈现经济稳中有进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145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0.01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6172.33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4346.66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8.2:53.9:37.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83元,比上年增长12.4%。

图12008-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一小时经济圈”[2]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6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4%;“渝东北翼”完成1960.96亿元,增长14.5%,占全市的17.1%;“渝东南翼”完成633.26亿元,增长13.2%,占全市的5.5%。

“圈翼”人均GDP之比由上年2.16:1缩小到2.09:1。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3.12:1缩小到3.11:1。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3]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4]比上年下降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5]比上年下降0.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6]比上年上涨1.8%。农产品生产者价格[7]比上年上涨4.6%。 图2 2008-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单位:% 表1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4年,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稳中有进,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36.11亿人次,收入3.03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15.4%;入境旅游人数1.28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053.8亿美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07亿人次,旅游花费896.4亿美元;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73万亿人民币。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6.6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39%。旅游直接就业2779.4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873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19%。 一、国内旅游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6.1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城镇居民24.83亿人次,农村居民11.28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0311.8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4219.76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6092.11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839.7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75.4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40.2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16.9亿元。 二、入境旅游 ——入境旅游人数12849.83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636.08万人次;香港同胞7613.17万人次,澳门同胞2063.99万人次,台湾同胞536.59万人次。 ——入境过夜游客人数5562.20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081.27万人次;香港同胞2587.45万人次,澳门同胞420.75万人次,台湾同胞472.74万人次。 ——国际旅游收入1053.8亿美元。 三、出境旅游 ——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07亿人次。 ——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3914.98万人次,增长16.7%,其中:组织出国游2476.32万人次,增长18.7%;组织港澳游1059.87万人次,增长7.2%;组织台湾游378.79万人次,增长34.5%。 ——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新增国家为:乌克兰。 ——出境旅游花费896.4亿美元。

201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11年3月20日 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1]精神,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五个重庆”[2],加快建设“两江新区” [3]、“保税港区” [4],坚定不移地扩内需、调结构、防通胀、惠民生,全市呈现出“经济高位平稳增长、民生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发展纵深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9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5.3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56.41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52.44亿元,增长12.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7%,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2%,比上年上升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1%,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 ·· 1

图1 “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 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5]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2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5%;渝东北翼完成1342.66亿元,增长17.7%,占全市的17.0%;渝东南翼完成431.18亿元,增长16.8%,占全市的5.5%;“两翼”所占比重较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6]比上年上涨3.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5%。主要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3.1%,油脂价格上涨5.2%,猪肉上涨3.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9%。 ·· 2

重庆旅游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重庆旅游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1、旅游资源概述 重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重庆设立为直辖市以后。 1997年,直辖后的重庆市第一届党代会和人代会,做出了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重庆市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这一全新的产业定位,明确了旅游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业开始迈入“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重庆市旅游资源丰富。 壮丽的自然山水风光、独特的山城都市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举世无双的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集山城、江城、历史文化名城于一身的现代山城都市等,赋予重庆旅游资源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高的知名度。 重庆市总体旅游产品体量庞大,等级较高(下表为截止2004年统计数据)。

位 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市级宗教寺庙(院)教堂44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4个大、中型水库34个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 物保护单位 4个 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8个市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 物保护单位 4个 全国爱国主义教 育示范基地 6处 重庆市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图:

2、重庆旅游业发展分析 通过对重庆旅游市场的实地考察以及市民访谈,我们对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重庆旅游市场总结出如下几点特征: 1)国内外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2004年,重庆市旅游总人数为5279.04万人次,比2003年增加23.16%; 旅游总收入为259.77亿元,比2003年增加27.39%,相当于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0.3%。 其中: 入境旅游者43.4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03亿美元,分别占全年计划的92.43%和87.12%; 国内旅游者5235.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42.92亿元人民币。 2000-2004年重庆国际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 2005是重庆旅游的“发展年”。据重庆政府官方网站介绍: 2005年1-9月,重庆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645.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229.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4%和14.93%。 其中: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16年3月11日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各种风险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150.1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7071.82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7497.75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3∶45.0∶47.7。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637.53亿

元,增长11.1%,占全市经济的 61.3%。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809.35亿元,增长12.2%,占全市经济的49.7%。 图1 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表1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330元(8402美元),比上年增长10.1%。

表2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1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5万人。城镇化率60.94%,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人口3371.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91.02万人,乡村人口1980.82万人。全年外出市外人口505.50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50.21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05‰,死亡率为7.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6‰。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3,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9.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