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与依存逻辑_张祝平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与依存逻辑_张祝平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与依存逻辑_张祝平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与依存逻辑_张祝平

民间信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在传统农村社区中,民间信仰是普通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它带有一定的原始性和随意性,在古代社会,其信仰场所和各种仪式活动经常受到一些地方官员的查禁。近代以来,它又受到来自所谓的“文明社会”人士的攻击,并与来自西方的基督教产生激烈磨擦。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信仰一直被视为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而遭到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在历次破除封建迷信及各种政治运动中,民间信仰不仅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而且也失去了生存空间。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改革的巨大成功和社会的转型,民间信仰出现了复苏,集中表现为乡村庙宇得到复兴,信仰人数有增加的趋势,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大的社会适应性。

一、当代中国民间信仰演变历程回溯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泛化性宗教”①,

其演变轨迹被深深地打上了国家政策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宗教政策的波动使民间信仰也经历了一个波动过程,其演变历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

(一)民间信仰的初步断裂与艰难延续时期(1949-1966)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法理层面上一直倡导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宗教的合法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公民宗教权利的基本规定。然而,事实表明,这一时期国家的具体政策对于民间信仰的冲击也是非常深刻的,特别是民间信仰的物质层面受冲击最直接、最严重。1950年开始开展的土地改革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移风易俗运动,使祠堂与村庙公田不复存在,寺院的田产锐减。民间信仰组织也同样受到冲击,如村庙管理委员会、香会等都在被取缔之列。在合作化及人民公社运动中,祠堂与

村庙大多被改作他用,有的成为生产队和大队的仓

收稿日期:2009-07-06

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课题“民间信仰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公共生活”(项目编号:09CGSH009YBM)作者简介:张祝平(1975—),男,浙江龙泉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研究员,从事宗教和农村社会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与依存逻辑

张祝平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经受了被阻挠、查禁,甚至被取缔的命运,伴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和社会的转型,民间信仰又有了很大的复苏,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大的社会适应性。然而,民间信仰并非国家法定的宗教信仰,其生存状态仍然时常受到挤压,地方政府对其管理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有时还将其视为封建迷信活动予以打击和取缔。在这种社会政策环境下,民间信仰继续获得较快的发展与较大的生存空间,这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农村民众的精神需求以及民间精英分子积极寻求民间信仰发展的合法性有关。

关键词:民间信仰;当代演变;生存逻辑;合法性中图分类号:C 912;B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 (2009)06-0024-06

第26卷第6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6No.62009年11月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Nov .2009

库,有的成为农村中小学的校舍。因为土地改革极大地振奋了民心,老百姓有了奔头、生活有了盼头,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不再需要祖宗、神明的护佑,生活照样可以过得很好,信徒大大减少。尤其是1957年以后,国家宗教政策呈现出“左”倾化倾向;1962年12月至1963年1月召开的第七次全国宗教会议认为,自1962年以来,宗教方面的阶级斗争是很激烈的,并确定在宗教界人士中开展“三个主义”教育②,大抓阶级斗争,典型、成规模的民间信仰活动被取缔。这时,民间信仰已经出现了断裂。

然而,民间信仰毕竟已根植于中国乡土社会数千年,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运动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并没有让农民完全放弃民间信仰。一些信徒偷偷地搭建简易神龛,求神拜佛。那时候,虽然无钱也无处买到纸钱与香烛,但信仰活动仍在农村滋长,农民从默默求神念佛到偷偷摸摸地举行简单的仪式:白纸代替纸钱,油灯代替蜡烛,三根筷子成了供香。就这样,民间信仰断断续续地延续着。

(二)民间信仰的全面断裂时期(1966-1979)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国家开始了对宗教采取破“四旧”政策,提出“彻底消灭一切宗教”、“解散一切宗教组织和宗教团体”、“取缔宗教职业者”、“彻底捣毁一切教堂寺庙”等,这期间对于宗教与民间信仰的物质层面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从这一时期开始,延续了数千年的民间信仰在强大的国家力量干预下出现了全面的断裂。

当然,对民间信仰的摧毁,只是触及其物质层面,没有触及其精神层面,砸毁庙宇、神像,并没有将人们的神明观念从头脑中清除。当宗教与民间信仰的神明从人们心灵世界退出时,另一种神明崇拜却悄然兴起,对革命领袖的崇拜成为时尚[1](P241)。

(三)民间信仰的恢复重建时期(1979-199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落实,制度化宗教信仰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民间信仰也得到了恢复。1979年3月,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建议为全国统战部、民族、宗教工作部门摘掉“执行投降主义路线”帽子的请示报告》。1982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通知,这个文件,比较系统地总结了1949年以来党在宗教问题上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阐明了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当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一次重申了“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表明国家宗教信仰政策得到了重新确立。不过,由于长期“左”的宗教思想的影响,一些人还没有转变“文化大革命”中对宗教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视宗教为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异物”。至于民间信仰,对其不了解的人往往将其联想为“愚昧、落后、迷信”,从来不将其列为一种宗教信仰;而且由于国家法律只承认当代中国只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与基督教五大宗教,民间信仰只能算是一种社会风俗习惯,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与宽容,其边缘性的地位、受挤压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

(四)民间信仰在复苏中调整创新时期(1992-至今)

199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作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要“动员全党、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进一步重视、关心和做好宗教工作,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党的中央文件第一次正式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1993年11月,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就如何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宗教问题正式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著名论断,把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定下来,并成为我党处理现阶段我国宗教问题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阐明了党对宗教信仰问题的基本立场,即“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一新阐述,是对宗教工作理论政策的继承和创新,是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深化和发展,是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也是我们党在如何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日趋完善,民间信仰也在调整创新中不断发展。当前,民间信仰在农村的发展状况,实际上也是民间信仰对现代社会变迁的一种主动适应。民间信仰这一阶段的发展演变,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初步走向规范化。许多庙宇都组织了管理班子,分工很明确,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管理形式,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组织管理特征。二是寻求合法性的有益探索。目前,有一些规模较大、信徒较多、组织管理较好、影响传播较远的民间信仰场所已经纳入政府管理,作为佛教、道教场所开放,由一个带有封

第6期张祝平: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与依存逻辑·25·

建迷信色彩的纯粹民间信仰场所转变为一个被国家话语体系承认的宗教场所。这种“正名”其实是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发展找到了合法性的基础。

二、民间信仰当代演变

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制度变迁是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发展演变的直接原因

“制度变迁是指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制度重新安排或制度结构的重新调整。它是决定社会演进的主要方式,是理解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关键。”[2]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尤其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民间信仰复苏的事实,能很好地看到制度变迁的效应及制度本身的力量。通过前文对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演变历程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宗教政策是决定民间信仰生存状态的最直接的制度因素,民间信仰一直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调整变化而曲折演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宗教政策逐渐稳定并趋于成熟,民间信仰由断裂走向复苏。

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国家的经济制度安排在民间信仰变迁中的决定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形式的实行,使农民、土地和乡土社会的一切几乎都被纳入到国家的控制范围内。这种经济制度安排,既有效控制了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更以“国家符号”③来占据民众的感观和记忆。尤其是在以高度集权的总体性控制与总体性动员为特征的文革时期,便从根本上断绝了民间信仰生存的土壤。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恢复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经营方式,使广大农村民众从以前的“大队社员”这一“集体人”转变为“个体人”或“自由人”。由于制度的变迁,造成农民们身份上的这种转变,使得它们重新拥有了很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和自主的时间。“宗族社会和民间信仰是根植于传统的小农经济之上的,小农经济除了强化家庭这一基本经济单位之外,更重要的应是经营上的自主权和日常生活中的自由空间。”[3]显然,在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制度框架下,这种自主权和自由活动空间是缺失的,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民间信仰赖以生存的这种土壤重新具备了。因而,从这个意义上看来,国家经济制度的变迁才是改革开放以来民间信仰复兴的深层次原因。

(二)民众需求是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得以复苏的内在动力

民间信仰“有其不完全服从、依赖于经济、政治变革的相对独立性和自身发展的规律性。”[4]它的生成、演变与创造它的民众的需求息息相关。

1.“村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这是祖传的规矩,村村都有庙,无庙不成村。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修庙,而是原来这个地方本来就有庙。”“如果村里没有庙,或者盖得不好,村民都会觉得抬不起头来,一定要盖一座像样的庙,与邻村规模相当。”这些是笔者作田野调查时,经常听到的回答。在传统农村社区中,宗祠与村庙是不可缺少的两大建筑。在长期的民间信仰史中,村庙中诸神为本区域发展做出过种种神异的“贡献”,村民对其有着特殊的感情。文革期间,神像被毁,庙宇被改作他用或拆除,信仰中断,则是迫于政治压力不得已而为之。20世纪80年代是民间信仰复苏的年代,当一些村庄将在人民公社时期改作他用的村庙重新收回并布置成庙宇时,其他村庄也纷纷效仿,有的村庄庙宇已不复存在,村民就将生产队的仓库改成村庙。进入9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村民已不满足于村庙原来的模样,或者新修、或者重建,翻修庙宇成为时尚。我们还可以看到,当一些村庄因国家建设需要或脱贫需要而整体移民异地重建新家园时,原来的祠堂与村庙都被村民们搬到新地重建或移建,不仅没有放弃,而且建的更好。

2.“风险社会”的精神归属。吉登斯从不确定性的视角把现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他把人类社会早期的风险定义为“外在风险”,这是一种自然风险;而现代社会的风险却是一种“人为制造的不确定性”,也即“人为风险。”[5]现代乡村社会,既存在“外在风险”,也存在“人为风险”。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条件下,“风险”由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共同承担,单个人很难感觉到事实上存在着的风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制度后,“个人解脱了经济和政治纽带的束缚,他通过在新的制度中积极和独立地发挥作用,获得了积极的自由。但同时,他所摆脱的这些纽带正是过去给予他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那些纽带。”[6]显然,现代农村社会的巨大变迁给每一个人都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和成功希望,但也使人们强烈的体会到现代社会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带来的“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

·26·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6卷

“人的内在精神需要使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成为可能”[7]。它通过解释未知事物从而减少个人的恐惧与忧虑,这些解释通常假设世界上存在着各种超自然存在物和超自然力量,人们可以求助于这些东西,也可以控制这些东西[8](P322)。这就为应对现代社会风险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手段。“现在做什么事都不容易,都有风险,去拜拜神,至少心理会好过些!……再说,到底有没有神,谁也说不清楚,万一真的的呢?”④这实际上就是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回归”的重要原因——

—“人们想从一个未必可知的世界中求得可知世界中不可求得之物的手段”[8](P312-313)。

3.当下农村的“文化盛宴”。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9]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改善,但农村的文化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倒退,加之近年来农村人口的外迁和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务工,“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成为一些乡村民众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村民还时常津津有味地回忆起当年样板戏的演员和看戏时的情景。可见当下农村文化生活之单调与枯燥。民间信仰恰在这时给村民们的生活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民众提供了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空闲时村民们可以去庙里“拜拜神、祈祈福”,可以在神灵诞辰的庆典仪式上重温当年看戏的盛况,同时联络村民感情。特别是每年春节期间,众多村庙都要举行游神巡境活动和戏曲演出,许多村民都认为是“搞热闹”,增添喜庆,宗教性的目的反而隐而不显,“娱神”更是“娱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村庙神明的名义集资唱戏,戏资问题迎刃而解。“以神的名义进行唱戏时,戏班也不会偷懒,会很卖力。”“用这种方式演戏,戏资有时并不是平均分摊,有钱人要多出钱。有时村里某人发了财,如果他在此之前曾向村神做过许诺,他就会请一台戏作为对本村神明护佑的报答,这样,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不出钱也可以看戏。”④由此可见,民间生活有其自身的演绎逻辑,并不会因为外来的干涉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被改变。着眼当下,民间信仰在传统农村社区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否则,农村中很多公共生活就无法开展与延续。

三、寻求合法性:民间信仰当下

及未来之依存理据

尽管这些年来民间信仰出现了较大的复苏,但因不是国家法定的宗教信仰,其生存状态仍时常受到挤压,因而为了其生存发展,就不得不寻找其存在的合法性。

(一)游走政策边缘,寻求民间信仰场所重建的合法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村庄都市化促进了传统社区的变迁。城市改造和拆迁中对于庙宇的处理有3种办法:一是就地消灭,二是异地重建,三是原地保留⑤。由于民众坚守自己的传统信仰,就地消灭的庙宇并不多,原地保留的也较少,大都是异地重建。

农村地区建筑管制较少,重建村庙没有受到较多的干涉,而在市区是不准私自建庙的,“因为在政府有关部门看来,在城市里建庙宇是与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相违背的,政府有带头搞封建迷信的嫌疑”。但村民们也有自己的办法,“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着修建老人协会会馆的名义将庙宇建到新住宅区里。“老人协会是基层政府承认的民间老人福利互助组织,打着修建老人协会会馆的名义重建村庙受到的干涉极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村落中的精英分子总能找出理由来进行自己的信仰活动。”⑥因而,大多数的庙宇也随着村民搬进城市楼群之中。

重建庙宇或保护庙宇不被拆除,打文物牌是最好的借口⑤。“很多普通的村庙都在庙内树碑立传,表明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物价值,其目的就是表明村庙存在的合法性。”⑦农村中的庙宇大多是传统农村社区中的典型建筑,的确有不少的农村庙宇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因而,有很多乡村庙宇被列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不少,甚至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打发展旅游牌也是近年来常用的有效对策,不少大型的民间村庙就是借着“修复古迹,发展旅游事业”的名义进行重建的,许多地方在开发旅游景点时也总是想到建庙,以庙来挣香火与门票钱。香火旺盛的庙常成为地方政府的摇钱树。村庙与社区居民的朴素联系开始淡化,变得越来越商业化[1](P254)。

(二)贴近主流话语,寻求民间信仰活动开展的合法性

民间信仰的合法性难以定位,成为游走在娱乐、迷信和宗教边缘的一种社会存在形态[10]。“村民为了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便集资搞一些娱乐活动,如聚餐、斋醮、酬神演戏、游神巡境等,还要到山

第6期张祝平: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与依存逻辑·27·

上的庙里烧香求神。这些活动是村民自愿,政府也不便管理。”⑦通常,村庙管委会成员也总是能想出很多办法应付相关部门的种种限制。石练是浙江遂昌县一个山区小镇,这里的“七月会”闻名遐迩,庙会由石练16个坦轮番值年⑧,届时,抬一尊木雕的蔡王圣像出巡,神像每村坦驻一夜,演一夜戏,会期长达20天,形成了独特的庙会习俗。为获得政府话语系统的认同和支持,2008年的“七月会”还新增迎奥运系列演出[11],2009年的“七月会”又与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相结合[12]。浙江青田是著名的侨乡,据当地基层干部反映,从海外回乡的侨胞对于建祠堂、修村庙之事格外热心,几乎是有求必应,或多或少都要表示一点。由于华侨较多,得到的捐助多,村庙也修复得漂亮。华侨对于民间信仰的热心,无疑为其发展赢得了更为宽松的社会政策环境,在其复兴过程是起着重要的激发作用。浙江青田阜山镇有一万名多华侨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走出国门的华侨比当地居民还多,那里有个清真禅寺香火旺盛⑨,寺中24对千斤巨烛多是华侨捐助,每对都可点一年,长年不熄,据说世界第一。事实表明,民间信仰的传统活动一旦被恢复,势必成为一种民间文化制度而坚持下去。在沿海地区的一些乡村,信众们组织动员能力相当强,只要他们这一方有理由,他们就敢于不遵守基层政府的禁令。仅管地方政府会同公安等部门曾严厉查禁乡村的游神巡境活动,但结果常常导致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与乡村群众的对立与紧张,部分地区还酿成群体性事件,最后基层政府与村民达成妥协,只要游神队伍不出治安问题,基层政府不会干预。

(三)依附法定宗教,寻求政府认可

民间信仰具有宗教性质是确定无疑的,官方给它一个“民间信仰”的称谓,造成很多人对它的误解,因不是国家法定的五大宗教之一,其合法性也受到影响。社会上一些人将民间信仰视为一种“低级信仰”,认为其“愚昧落后”,甚至是“封建迷信”,对其管理与约束很多,既有来自地方的基层政府,更有来自宗教局、统战部、文明办、公安部门等。民间信仰在当今社会的尴尬境地,一直使信众特别是村庙管理者感到为难。如何走出被挤压的状态,是众多村庙管理者想做的事。

根据《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必须进行登记,登记办法按1994年4月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发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办理。但大多数乡村庙宇不满足登记条件,能登记管理的只是一些在社会上影响较大,且有专职“司神”做住持的庙宇。为了成为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众多小型农村庙宇主动要求登记。由于民间信仰在仪式活动中大量聘请道士作为仪式的主持者及人神之间沟通的中介者,以及民众对佛的虔诚与尊崇,因此,在考虑以何种宗教形式向政府主管部门登记时,道教、佛教成为民间信仰依附的选择。

四、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生活为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空间,民间信仰也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适应性。这无疑给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社会主义时期将长期存在的民间信仰,即要看到其消极性,又要正视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能因为其消极因素的存在而企图运用国家力量彻底将其在现实土壤中拔除,历史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做法是难以奏效的;当然,更不能因其存在的合理性而放任自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民间信仰也同样适用。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应当主动吸收民间信仰中那些与现代乡村社会人文精神和伦理价值相一致的观念和行为规范,抛弃那些与现代科技、现代法制和现代道德伦理观念相抵触的东西,对它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和管理,使之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注:

①根据宗教社会学有关宗教类型的划分,民间信仰是与制度

性宗教相对应的一种泛化性宗教,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并不逊于制度性宗教。参见甘满堂.宗教·民间信仰·村庙信仰[J].福建宗教,2002,(6):36.

②即:在宗教界人士中开展以反帝、爱国、守法为主要内容的

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阶级教育。参见何虎生.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141-142.

③这里主要指伟大领袖、标语口号、样板戏、红旗、模范人物

等在当时被植入人们感观和记忆的国家标志。参见王荷英.民间信仰的变迁——

—以白云庵为个案[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7-28.

④笔者田野调查访谈笔录.

⑤据甘满堂对沿海地区村庙信仰状况的调查。参见甘满堂.

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51.253-254.

·28·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6卷

⑥笔者对“城中村”干部和社区干部进行访谈时的笔录。

⑦村庙管理者和乡村干部接受笔者访谈时都如是说。

⑧“坦”为当地的村落单位名称,大的坦包括两三个村子,小

的坦只有一个村子。为筹备七月会,十六坦中挨次轮任值首(迎会理事人),凡十二年轮值一次,值年当头坦一律全村男、女、老、少斋戒半月,待佛爷出殿为止。

⑨清真禅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西南23公里的阜山乡

眠牛山麓,距县城约20公里。清真禅寺庙会是人们为纪念观音生辰(农历二月十九)而自发组织的佛事集会活动,延续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二月十九,由清真禅寺管委会举办庙会。全省各地的善男信女及海外侨胞、台湾同胞纷纷赶来,多达数万人,车来人往,热闹非凡。

参考文献:

[1]甘满堂.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7.

[2]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56.

[3]王荷英.民间信仰的变迁——

—以白云庵为个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8.

[4]陈瑶.试论当代民间信仰的变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8):112-115.

[5]冯必扬.社会风险:视角、内涵与成因[J].天津社会科学,

2004,(2):73-77.

[6]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87.87.

[7]张元坤.和谐宗教[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151.

[8]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

—闽台三村五论[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9]曹锦清等.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上海:上海远

东出版社,1995.513.

[10]张泽远等.农村“民间信仰”缘何升温[EB/OL].新华网,

https://www.doczj.com/doc/976350491.html,/society/2006-10/31/content_527 1085.htm,2006-10-31.

[11]参见崔璀等.遂昌石练“七月会”欢庆北京奥运会[N].丽水

日报,2008-08-13.

[12]参见王水英.遂昌县石练“七秋赛月会”欢庆新中国成立

60周年[EB/OL].浙江文明网,https://www.doczj.com/doc/976350491.html,/ 07zjwm/system/2009/08/25/015773879.shtml,2009-08-25.

【责任编辑:董世峰】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Interdependent Logic of Folk Beliefs in Contemporary China

ZHANG Zhu-ping

(Research Center for Management of China’s Rural Areas,Central China’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0)

Abstract:Folk beliefs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ve gone through the fate of being obstructed,forbidden and banned.With the on-going reform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re has been a big revival of folk beliefs and they have shown indomitable vitality and great social adaptability.However,since folk beliefs are not the legal 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state and have often been suppressed.The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over these folk beliefs are often random without much consistency,and sometimes they are even regarded as feudalistic and superstitious activities that should be elimminated and banned.Even under such social policy circumstances,folk beliefs continue to grow and there is a big room for its existence.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chang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mass population of the countryside.It also has to do with the active seeking of the folk elite for legal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beliefs.

Key words:folk beliefs;contemporary evolution;interdependent logic;legality

第6期张祝平: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与依存逻辑·29·

《伍子胥》:“决断”中的不倦前行(一)

《伍子胥》:“决断”中的不倦前行(一) 关键词:伍子胥决断自在与自为存在之思 摘要:《伍子胥》具有的存在主义色彩可以理解为一种“决断”思想。作品借助于伍子胥在审美、伦理、宗教等人生状态中的不断“决断”与转换,将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转化为现代生存价值的探求过程,体现出存在之思。 创作于1940年代的小说《伍子胥》是著名诗人冯至的代表作品①,由于艺术价值的“独特、超前、个人性”曾被钱理群先生誉为“不可重复的绝唱”②。作品具有的存在主义色彩,诠释了存在主义的“决断”观念,表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于生存问题的独特思考。“决断”是存在主义的重要思想,主要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和意义的自由选择与决定,“本然的自我存在只有通过自由的无条件的决定才能实现”③。这种带有终极关怀色彩的价值诉求源自于对贬抑人之存在价值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反动,是一种将人生从“自在状态”提升到“自为状态”的意义历程。就本文而言,伍子胥的人生游历是在审美、伦理、宗教等“存在状态和意义”中的不断“决断”与转换,但作者并没有把人生的存在意义固着在其中的某一类形态上,反而审美、伦理、宗教等人生状态不过构成了人生过程中一次次短暂“停留”,“终点”又预示着“起点”。故此,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最终也就转化为一种关于生存价值的探求过程,体现出存在之思。 小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复仇”的历史事件,是对一个古老复仇主题

的现代生发。小说一开始就描述了伍子胥对边城如同“死蛇一般”生存状况的“焦躁与忍耐”,“三年来无人过问,自己也仿佛失却了重心,无时无刻不在空中飘着……他们有如一团渐渐干松了的泥土”,“焦躁与忍耐在他身内交战”。显然,此处伍子胥的焦躁来自于对生存状况日渐“沉沦”的“体察”,正如解志熙所言,“‘焦躁’不是一般的情绪骚动,而是生命失重、存在无意义的根本性焦虑。”④由此,“沉沦”中的“边城”也就成为现代人生“自在状态”的一种表征,有待于通过“决断”来唤醒人生的“自为”意义。“在这不实在的,恍恍惚惚的城里,人人都在思念故乡,不想住下去”,“只等着一阵狂风,把它们吹散”。“故乡”近乎“安息”的魅力,构成了“自为人生”的神秘招引,因此,即便没有后来故事中楚国使者阴谋“诱杀”这一外在契机,伍子胥也可能会在其他因素的触发下沿着自身的行为逻辑展开人生的“决断”。他“面前对着一个严肃的问题,要他们决断……他觉得三年的日出日落都聚集在这一瞬间,他不能把这瞬间放过,他要在这瞬间做一个重要的决定”。显然,此时伍子胥面对的已不是所谓“复仇”的历史伦理问题,而是人生意义的“自由选择与决定”。相对于兄长伍尚为了父子的伦理人情冒死去郢城的“决定”,伍子胥则要“走出去,远远地走去,为了将来有回来的一天”。这样父兄的死对于伍子胥而言,“就是一个大的重量,一个沉重的负担落在你的身上,使你感到真实,感到生命的分量,——你还要一步步前进”。生和死在此构成了人生的两个极端,也就具有了“先行到死”和“向死而在”的意义。人生的伦理意义一旦被转化为存在的勇气,也就促生了“决断”的意义转向,

《中国历史地理》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历史地理》科目作业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第一,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代政区的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政区与自然区的重合,有利于加强管理。比如说元明清以来的省制和自然环境就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河南省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湖北一洞庭湖为分界线等等,以此作为分界线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古代政区演变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区划分的变化与历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密切相关,主要行政区划的变化与政权交替都有着密切关联。最为行政区划中的第一等级的政区,经常会变化很大,这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主权力一直处于不断的加强的趋势,这就要求地方权力的不断的削弱,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这必然导致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区演变必然是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皇权强化趋势一致,换句话说,政区演变服从于政治制度。举个例子,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刚开始时这种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但到了春秋末期,这样的国中之国的政区却失去了他原来的效果,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断的进行攻伐,使得这种分封这种中央统治地方的方式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这种与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违背的政区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郡县

制。 第三,古代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经济区的划分与土壤、山河、气候等影响与自然区相吻合,一般来说一级行政区与经济区在元代以前是相吻合的,但元代以后受到政治影响,但县级政区在大多少数地方都与经济区相吻合。地方行政区的最大的职能是解决职能,替中央或上级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和征收税负的任务。在许多的情况下一级政区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便于中央收缴赋税。聚敛财富,而且,政区的划分大多是以经济指标来划分的。人口是古代社会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划分政区以及行政等级的依据。举个例子宋代时设立的一个监云安监是为了生产盐业而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域,这样的政区的设立其实是为了生产的需要,为的是进行经济活动。 第四,政区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 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往往会考虑不同的文化的影响,往往会把同一种文化的的地方划分在同一个政区里面,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得考虑文化的认同感。从另外一面出发,政区一旦划定了,就会在这个政区里面形成一定的文化,或者是原有的文化认同感得到了加强。民俗是政区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假如在一个政区内存在着不同的几种文化,几种认同感,假使有一两种文化在认同感上是冲突的,那么会造成政区内的不稳定,甚至爆发械斗之类的事件,这不利于政区的统治和统治者的意愿,因此在划分时会尽量的避开不同文化划分在同一政区内的决策。举个例子,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因此在政区划分时尽量避开。清代时期,广东设立的十个府里面有潮州府和其他府,是不会把讲潮州话的县置于讲粤语,或是讲客家话所管辖的州府的统治下,这不仅加强了潮州府内的文化认同感,也避免了不同文化在同一政区内的冲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 改革掀起创新路 农业走向发展路 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 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师: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生: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伍子胥简介

伍子胥简介 本文是关于伍子胥简介,感谢您的阅读! 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享年75岁,本名伍员,又名伍子胥。今湖北监利县人,也有人说是安徽全椒县人。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曾任吴国大夫。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他的家族在楚国也是一个大家族,父亲伍奢曾在楚平王时期任太傅一职,后来被奸人陷害,伍奢和伍子胥的兄长伍尚一同被杀。伍子胥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逃出了楚国,背井离乡的伍子胥听闻吴王阖闾正在招贤纳士,就去投奔吴王。伍子胥很快就受到阖闾的重用,伍子胥在吴国期间主持修建了姑苏城,即现在的苏州城。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孙武一同破入楚国都城,伍子胥为了给自己的父兄报仇,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愤怒的伍子胥对着楚平王的尸体实行鞭尸,用皮鞭打了三百下才罢休。吴王重用伍子胥和孙武军事大家,才能破大楚,败强齐,夫差成为春秋一霸。 后来伍子胥和吴王夫差的关系越来越差,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数次进谏,没有杀死勾践,后来吴王夫差和伍子胥又在攻齐还是灭越的问题起了争执,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坚持先攻打国力强大的齐国。 公元前483年,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太宰喜乘机进谗,说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夫差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

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果然为越所灭。 果然,九年后,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率领三千越甲偷袭吴国国都,吴国被灭。 伍子胥和楚平王的太子一起逃楚国之后,由于楚王的大规模搜捕,使得他不得不东躲西藏,好不容易逃到楚国的边境昭关边。 出了昭关就是一条直通吴国的大河,但是昭关的镇守者是楚国著名大将,而且由于是边境重关,戒备非常的森严。伍子胥只好和太子躲进旁边的山林之内,恰巧碰到了传说中的扁鹊的弟子东皋公。 东皋公认出了被通缉的伍子胥,但是他非常同情伍子胥的遭遇,不但没有向官府举报,还非常热情的招待伍子胥他们,东皋公还向伍子胥保证会帮助他们通过昭关的。 可是,一连七天过去了,东皋公丝毫不提过关的事情,伍子胥心中非常的焦急,急切的问东皋公说:父兄大仇不能得报,我被困在此地实在是度日如年,您想到了什么妙计来帮我?。东皋公回答说:办法我已经有了,现在就差一个重要的人物了,他马上就来了,你安心等待即可。 伍子胥听到此话,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东皋公,毕竟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交情,他也不是太了解东皋公这个人。晚上就寝的时候,伍子胥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在纠结着到底该怎样做。如果自己离开东皋公,独自一人想办法出关,这和送死没区别,如果在这边继续等的话,又不知道还要等多久,心中焦急万分的伍子胥一夜未睡。 第二天早上,东皋公看到伍子胥,非常的惊讶的说:你怎么一夜

中国茶艺的四大分类

中国茶艺的四大分类 世间万物,每一个物种都是不一样的。就如喝茶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清饮,也可以调饮或药饮;可以热饮,也可以冷饮;可以“独品得神”,也可以“对啜得趣,众饮得慧”,中国的茶艺亦是如此。以下是结合前辈所整理的四大茶艺类别。 1、表演型茶艺:它的目的是吸引传媒聚焦,征服大众眼球,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达到宣传茶文化的目的。同时企业可以用表演型茶艺提升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 其特点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允许夸张,充分发挥舞台美学的作用,让受众从一杯茶中品味出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品味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品味出当代中国茶人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感悟和追求。 2、生活型茶艺:这是茶艺研究和推广的重中之重,目的是丰富六大茶类的品饮方法,提升品茗乐趣,使品茗的方法更加简便,以便更好地以茶自娱或待客。 企业可用生活型茶艺引导消费,培育市场。其特点是道法自然、简单实用、注意品茗空间的营造,注意把茶与相关生活艺术结合,在此基础上引导大众以茶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新方式。 3、营销型茶艺:这是茶艺研究的重中之急。目前我国茶叶生产发展很快,但营销滞后,成了产业发展的瓶颈。营销型茶艺是解决茶叶销售的“临门一脚”,即以高超的泡茶技巧充分展示茶叶商品的“保障因素”(色、香、味、滋、气、形)并巧妙地和客人沟通,介绍好自

己商品的“魅力因素”(珍稀度、名贵度、品牌美誉度、品质独特的个性……)促使客人实施购买行为,甚至产生“惠顾购买”心理。 4、养生型茶艺:即加强茶叶药饮的研究,加强“以茶养身,以道养心”的功法和心法普及,并且把饮茶与芳香疗法、音乐疗法、饮食疗法、沐浴疗法、少林八段锦、道家导引术以及国际科学养生新成果相结合。 明白了这四类,我想大家或许都会同意茶艺也可以和各种娱乐活动相结合。喝茶的同时进行表演又是很自我、很随意的事,就如你自己的那杯茶,爱怎么喝就怎么喝,没有必要去排斥甚至攻击自己不习惯、不喜欢的喝法。你喝你的茶自得其乐即可,别人怎么喝且随他去。

83中国名茶总复习

第一章中国名茶概述 一、名词解释: 1. 名茶(Famous Tea):是指被消费者公认、能产生较高经济效益、形质兼优、风格独特的商品茶。 2. 茶道:通过“品茶”或“茶艺”活动来品味人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由茶入人生,达到精神和人格的升华,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二、填空题: 1. 名茶应具备以下3个条件:①外形独特美观,品质优异;②被社会公认、消费者接受;③有一定的商品数量。 2. 名茶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或一定的人文地理条件,名山、名寺出名茶,名种、名树生名茶,名人、名家创名茶,名水、名泉衬名茶,名师、名技评名茶。很多名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3. 在茶叶分类中,按鲜叶发酵程度分:依制法和内质主要变化系统性以及茶类发展,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六大基础茶类;近现代按茶叶深加工技术发展形成花茶、速溶茶、茶饮料以及茶膏和茶叶提取物精片等再加工茶类等七大茶类。 4. 中国名茶是众多茶类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琳琅满目、千姿百态。以绿茶为最多,其次是青茶和白茶,再次为黄茶,黑茶最少。 5. 根据名茶的演化,我国现代名茶分为:历史名茶、恢复历史名茶、创新名茶。 6. 名茶资源主要指:名茶生态、名茶品种、名茶栽制(栽培、采摘、制茶)。 7. 创制名茶,采摘是关键。按标准采摘是现代名茶加工的基础。不同品类名茶,其采摘技术、标准不同。一般高级名茶采摘标准多为细嫩采,如单芽、1芽1叶初展或1芽2叶初展,并要求芽长于叶或芽叶等长,如雀舌、莲心、银针、特级毛峰、特级龙井等。还有以采嫩叶为对象的,如六安瓜片;以采有一定成熟度嫩梢为对象的开面采,如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黑茶和砖茶等特种茶则成熟采。 8. 名茶对茶树品种的要求:(1)早生,(2)内质好,(3)芽叶纤细少毛,淡绿或黄绿色,(4)芽叶多茸毛,持嫩性强,(5)抗寒性强。 9. 茶树叶片按发育和展叶顺序分为:鳞片、鱼叶和真叶,其中鳞片和鱼叶是发育不完全的叶片,到一定新梢生长阶段就会脱落,真叶寿命较长,一般为1年。 10. 茶的历史渊源颇古,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唐代陆羽在最负盛名的《茶经》中就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由此推断茶的发现距今也有4000多年历史。 11. 茶的艺术涵蕴主要表现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茶诗、茶联、茶画和茶歌上。 12. 茶,虽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开门七件事”之常品,却自有脱俗之处。生活中,我们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雅心,以茶修禅,以茶祭祀,以茶为媒,以茶礼佛……茶可以说是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13. 中国茶道在唐朝形成与佛教中的禅宗在唐朝的发展密切相关。儒家思想是茶道主体,它在为茶道注入中庸仁礼思想的同时,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清新、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了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同时,道家学说讲究对生命的热爱、对永恒的追求,其崇尚朴素、自然、真美的理念为中国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茶道灵魂。 14. 茶人修养的最高境界:精、行、俭、德;中国茶道到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静、怡、真;日本茶道四谛是指:和——和谐和悦;敬——心佛平等;清——物我合一;寂——本来无一物。 三、简答题: 1. 名茶命名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以茶叶品质特点为背景,根据名茶色、香、味、形等品质因素来命名。如以于茶色泽命名的蒙顶黄芽,以香气命名的天山真香,以滋殊命名的蒙山甘露,以外形命名的六安瓜片、碧螺春。 (2)以茶树品种命名的。如佛手、凤凰单丛、铁观音、黄金桂、福鼎白毫等。 (3)以名山名湖名水命名的。如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西湖龙井、洞庭春、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Page 1----------------------- 东京文学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任莹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204) 【摘要】((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 。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k-)L是祸水的传统论调.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 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 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嵌董西厢》)。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 ((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

【关键词】流传;演变;历史;小说 《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 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善补过者”。这是颠倒是非。 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 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 人,生平事迹不详。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正如鲁迅 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 三种。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中国小说史略》对《莺 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1 新人教版 课标要求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你知道这一过程是怎样的吗?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背景 课件出示资料: 学生阅读材料及教材第一段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解放前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如何? (2)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 (3)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贫农、雇农和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

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教师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二、暴风骤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课件出示:《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图片,教师简介: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识记《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及内容。 2.土地改革 (1)目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一目小字部分,探究土地改革的目的。 生: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过程 课件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试分析此次土地改革的主要地点、步骤。 生:主要地点是在新解放区。 步骤是从1950年冬开始,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 讨论:①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②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①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分给地主一份应得的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②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3)结果 学生回答: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总的看来,解放前很多农民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终年饥寒交迫,土改以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三、千秋功业——土地改革的意义 1. 课件出示材料: 材料一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4枚。 材料二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材料三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材料四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楚国人,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不但名留青史被后人敬仰,其一生也留下许多传奇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下面就来说说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鞭尸复仇的故事。 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楚平王即位后,因为听信费无忌的谗言,不但杀害伍奢,还派人去杀伍子胥。伍子胥接到消息后,立刻逃跑。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全力缉捕伍子胥。 伍子胥欲适吴国,奈何路途遥远,因太子建在宋,伍子胥奔宋,因宋国内乱,与太子一起奔郑。奈何太子为了和晋国联合谋取郑国的意图被郑国君知晓而被杀,伍子胥又奔吴国。但是韶关位于吴楚交界之地,是楚国到吴国的必经之路,一直以来有重兵把守,韶关的关口前面是大江,两边山势陡峭。伍子胥一直头疼如何安全通过韶关。 还好伍子胥命不该绝,危难之际遇到了东皋公。东皋公他从悬赏

令上的画像中认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和遭遇,于是决定帮助他。东皋公把他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丝毫不谈过韶关的事情。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 伍子胥心中忧虑,晚上寝不能寐,他想告别东皋公而去,可又怕过不了韶关。如果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知不觉到了天亮。在极端的忧虑下,伍子胥竟然一夜白头。东皋公见了后,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发现果然一夜白头,不由暗暗叫苦。东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东皋公把皇甫讷打扮成伍子胥的模样,

中国茶的五种的五大分类

茶的分类 茶类的划分可以有多种方法。 有的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有的根据我国出口茶的类别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几大类。 有的根据我国茶叶加工分为初、精制两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将茶叶分为毛茶和成品茶两大部分,其中毛茶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五大类,将黄茶归入绿茶一类;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类。 有的还从产地划分将茶叶称作川茶、浙茶、闽茶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一般仅是俗称。还可以其生长环境来分:平地茶,高山茶,丘陵茶。另外还有一些“茶”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但是一般的饮用方法上与一般的茶一样,故而人们常常以茶来命名之,例如虫茶、鱼茶。有的这类茶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它不是茶了,例如绞股蓝茶。将上述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综合起来,中国茶叶则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 茶主要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分类: ?按茶色不同分类?按发酵程度不同分类 ?按季节不同分类?按调萎程度不同分类 ?按制造程序分类?按茶树品种分类 ?按薰花种类分类?按焙火程度分类 ?按产地分类?按新茶、陈茶分类 我们在茶叶商店总是见到五花百门的茶叶名称,令人眼花缭乱。其实名称多样化是各产茶地及各产茶商刻意造成的。有的根据茶叶形状的不同而命名,如珠茶、银针等等;有的结合产地的山川名胜而命名,如西湖龙井、普陀佛茶等等;有的根据传说和历史故事见命名,如大红袍、铁观音等等。 一、按茶的颜色分类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

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学习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教材第一段和第二段概括土地改革的原因、起止时间和基本内容。 思考:(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2)出示解放前我国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从这份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出哪样一些结论? (3)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4)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简述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合作探究: 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 1、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2、为什么分给农民土地的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三、问题大盘点: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 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 (1)在土地改革中,为什么给地主也分土地?为什么对地主和富农、中农区别对待?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其实质是什么? (2)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为什么要保存富农经济? (3)你知道现在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改革完成后的所有制有什么不同吗? 四、巩固归纳: 土地高度集中土地改革历史意义 农民无地 阻碍农村经济基本内容废除、巩固、解放、准备 和社会发展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我们现在农村施行的是什么政策吗?他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共同作用是什么?你能为党和政府为“三农”建设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吗?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200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 uly12008第4期(总166期)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o14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郝青云 王清学 【提 要】自唐代《莺莺传》诞生以来,在宋、金、元、明历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演进,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几个不同民族的融合时期。在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西厢记故事的演进是在文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同时发生的,每一次思想内容的演进,都以文艺形式发展为契机,而文艺形式的发展又以文化转型为重要前提。 【关键词】西厢记 演进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08)04-0092-06 自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诞生以来,西厢记故事在每一种文艺形式中都以新的面貌出现。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变迁较大的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历史的变迁与整合为西厢记故事的形式和内容的演变提供了不同的文化语境,每一次文化变迁都为《西厢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西厢记故事最初源头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北宋文人赵令((1051~1134)根据《莺莺传》的内容创作了12首《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南宋时出现了话本《莺莺传》,现已佚失,内容主要本于元稹的传奇小说。在金代,也就是南宋时期的北方,董解元创作了《西厢记说唱诸宫调》(又称《董西厢》),将故事的演述形式由书面阅读转变为说唱表演。在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将董解元的《西厢记说唱诸宫调》改编成了舞台剧———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王西厢》或《北西厢》)。在元代还有南戏《崔莺莺西厢记》。元末明初有李景云同名作品,但全本已佚,留下残曲28支。在明代,由于戏剧形式的演变,出现了诸多传奇改本,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崔时佩、李日 华的《南调西厢记》(又称《南西厢记》或《南西厢》)。此外还有陆采的《陆天池合并西厢记》;佚名作者(一说是黄粹吾作)的《续西厢升仙记》;周公鲁的《翻西厢》;佚名作者的《锦西厢》;佚失的作品有杨讷的《翠西厢》;屠本峻《崔氏春秋补传》;卓人月《新西厢》;《王百户南西厢记》等等,在明代形成了翻改西厢故事的热潮。 一、西厢记故事艺术形式的演进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金元明四个时期五个朝代的更迭,在文艺形式上也经历了小说、诗、词、戏曲的转型。从《西厢记》艺术形式的演进来看,每当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兴起,《西厢记》很快就以新的面貌出现,西厢记故事的与时俱进充分证明了这部作品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文艺形式的演进往往是以文化的整合为契机的,在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史上,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文化整合。 第一阶段:从唐到宋的演进。词在宋代得 29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2.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他 A.坚决反对孔子的主张B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C.不愿与孔子同流合污D极力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5.李贽称赞汉朝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李贽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 B.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纲常礼教 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当时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B.批判君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10.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与法家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王夫之 11.黄宗羲说:“天地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自三代以后,有以不仁得天下者,则日食、地震应之,再不仁者则自遭陨灭。”其主要的观点是 A.“天人感应”B.“仁”对社会治乱的重大影响 C.君主是天下之大害D.“天行有常” 12.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A.反映了农民阶级建立平等社会的愿望B.反映专制主义制度逐渐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反映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1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练习题(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练习题(解析版) 第3课土地改革练习 一、选择题 1.欣赏下列“话剧”。农民对地主说:“你被消灭了。”地主对农民说:“你翻身当 家了。”土地兴奋地说:“我要换新主人了。”农民、地主、土地一起说:“一切都变了。”该“话剧”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A. 1937—1945年 B. 1946—1949年 C. 1950—1952年 D. 1953—l957年 2.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 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 土地改革的背景 B. 土地改革的内容 C. 土地改革的性质 D. 土地改革的影响 3.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人民政府颁布了()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 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④使 农民获得了解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加44.8%, 这主要得益于土地改革() A. 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B. 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6.解放战争时期,揭开土地改革运动序幕的文件是 1 / 12

端午节与伍子胥的传说

端午节与伍子胥的传说 Now i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the north is the custom of eating the dumplings, wearing Sachet, dragon boat racing in the south as well, such as drinking realgar wine. Bring Dragon Boat Festival, many people will think of the great poet Qu Yuan. However, the Suzhou people say, in fac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the first memorial of Wu. Minister Wu Wu is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ere members of the word Zixu, turned out to be the state of Chu. His father, the Prince of Chu Wu She is the Grand Tutor. 522 BC, king Ping of Chu construction is about to marry Prince spotted the Qinmu Gong's daughter, and a traitor Fei Wuji conspiracy, robbery scene staged farce son's wife. Finally, the king Ping of Chu reconvened the Prince built, and the instigation of the Fei Wuji, Wu She killed and Wu's brother Wu and the Wu family is still more than 100 ports. Country full of open-minded hatred of hate at home, Wu may not want to sit still. He fled in panic, all the way Elegy. "Wuyuechunqiu" records, an arrest warrant was issued to arrest Chu Wu, also sent troops to catch up. Wu Tai-line the river, going to Heaven and crying, legends are all white hair overnight.

中国六大茶类与功效

中国六大茶类中国茶类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法,按照不通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制造方法的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黄山毛峰是绿茶中的代表之一,其作用有:1?兴奋作用。2?利尿作用。3 ?强心解痉作用。4、抑制动脉硬化作用。5 ?抗菌、抑菌作用。6、减肥作用。7?防龋齿作用。8?抑制癌细胞作用红茶 红茶的干茶色泽与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所以称为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微雕、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黄素的新的成分。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增至300多种,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红茶按制造方法的不同,又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 祁门红茶是红茶的代表之一,祁门红茶。其功效多为1、利尿。2、消炎杀菌。 3、解毒。 4、提神消疲。 5、生津清热。此外,还具有防龋、健胃整肠助消化、延缓老化、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癌、抗辐射等功效;黄茶 在炒青绿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一一黄茶。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黄茶,按其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黄小芽主要有北港毛尖、沩山毛尖、远安鹿苑茶、皖西黄小茶、浙江平阳黄汤等;黄大茶有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产的黄茶和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贾仲明评说道:“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李贽称之为“化工”之作,朱权喻之为“花间美人”,金圣叹称之为“天地妙文”。 《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1](P247)。《西厢记》一反传统士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与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西厢记》主人公“张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标的追求,与潜藏在市民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产生共鸣,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 一 1.淡泊名利。 《西厢记》对张生的才华有许多描述: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产生好感。随后,张生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他内心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试探了烧香的莺莺。诗句清新,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萌生的爱情增添了浪漫气氛。风度翩翩、才华出众的张生,给莺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第二本第一折) 更重要的描述是,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顿时成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军:“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最后,他“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本领与才学。 正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书生,却格调甚高,没有一点穷酸相。他的出场就迥然不凡:“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是个有大志的青年,内心虽充满烦闷,却并无失意之态。“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这里的“愁”,不是感叹自己“四海无家,一身客寄”,而是“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他“萤窗雪案”,“学成满腹文章”,正待上京应试,可是一见到美貌的莺莺便立即改变主意,留在普救寺追求爱情。他把爱情看得比功名更重要,这在封建时代是离经叛道行为。但这种爱情的希望十分渺茫,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然而,张生不顾门第悬殊与世俗的观念,坚决地追求莺莺。他第一次看见莺莺时就说:“小生便不往京师应举也罢。”他比《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要淡于名利,他之所以赴京考试,实出于无奈,是老夫人逼的,磨磨蹭蹭走的:“马迟人意懒,风送雁行斜。”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虽是广州学里“数一数二的秀才”,“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