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秋水》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3、了解文章的寓意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教学重点】

正确译讲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寓意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新课】

(一)明确目标

师: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秋水》,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投

影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师:我们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秋水》的作者是谁?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先提问学生,再把有关内容投影到屏幕上请学生朗读一遍。)庄子,名周,字子休(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城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2、《庄子》是一本怎样的书?

(先提问学生,再把有关内容投影到屏幕上请学生朗读一遍。)《庄子》一书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成书于战国中晚期。现存三十三篇,后人将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书中多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形象熔于一炉。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朗读课文

师:接下来我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准备纠正他在朗读中出现的

错误。

1、学生先自由朗读,若有不会读的字词,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

2、喊生轮流朗读,出现问题教师喊其他同学纠正,师对生的朗读情况适当评价。

生可能出现的读音错误:泾jìng 涘sì渚zhǔ旋xuán 少shǎo 殆dài 难nán

生可能出现的停顿错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指导学生读出“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望洋向若而叹”时河伯的神态。

3、听一遍录音。

4、全班同学再齐读一遍。

(四)课文译讲

师:下面我们要解决课文的译讲,大家在预习过程中有没有在课文的译讲上遇到什么困难?

1、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喊其他同学回答,尽可能使问题的正确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

2、学生质疑问难之后或没有学生提出问题,则老师叫同学轮流译讲课文,每人一句,先读原句,再讲重点字词,最后翻译整句话。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多让其他同学更正

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

⑴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⑵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洋向若而叹”引申出的成语:望洋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引申出的成语: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人笑话。

大方古义:大道理,引申为专家,内行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

(五)文言现象归纳

师:我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可能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比较头痛,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也一应俱全,请大家一一归纳:

1、学生先自己逐一归纳;

2、同学互相交流,互相补充;

3、喊同学回答,师生一起明确;

4、投影出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⑴通假字泾通径辩通辨

⑵一词多义

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如,比得上,动词)

闻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听到,动词)

少仲尼之闻(学识,学问,名词)

始始旋其面目(才,副词)

始吾弗信(开始,动词)

以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作为┅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认为

輮以(之)为轮把┅做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是┅

师: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常见,所以大家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

⑶词类活用:(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本学期已学课文中出现过的字词来举一反三,强化记忆)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名词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⑷特殊句式:(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本学期已学课文中出现过的字词来举一反三,强化记忆)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b、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c、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六)课文分析

师述: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寓言故事)庄子想通过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请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评价

【板书设计】

景色神态态度体会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山外有山

河伯不辩牛马(骄傲自满)对比天外有天

东面而视望洋向若而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知错能改

不见水端(自叹不如)------

【当堂检测】

师:最后我们检查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投影出示《秋水》课堂练习;

《秋水》课堂练习

姓名得分

一、填空(5分/空)

1、《秋水》节选自作者是(时期)的思想家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空)

1、泾流()

2、两涘渚崖之间()

3、少仲尼之闻()

4、则殆矣()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5分/条)

1、望洋()

2、贻笑大方()

3、轻伯夷之义()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5、河古义()

今义()

6、闻闻道百()

少仲尼之闻()

四、翻译句子(5分/条)

1、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3分/条)

1、以为莫己若者()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六、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2分/条)

1、泾流之大()

2、不辩牛马()

七、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2分/条)

1、顺流而东行()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批改人

(2)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投影到屏幕上,同学互相批改,打

出分数并签名;

(3)选择一个组公布分数。

(七)若时间有多余则将课堂练习发下去让同学订正。

【教学反馈】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

2、课堂检测的目标达成度较好;

3、但学生与前面已学知识点的结合并不理想,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反映出学生对已学文言文掌握的程度还不够。

钱朝阳《秋水》一课的评课记录

我认为评价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老师讲得怎么样,而是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怎么样。钱老师注意了这一点:通过一份课堂练习来当堂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这份练习虽然量不大,但涉及到了注音、文学常识、字词句的译讲、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知识点。从公布的分数看,绝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在95分以上,最低的也有七十多分,证明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也证明了钱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

钱朝阳老师所讲的《秋水》这一课中,老师讲课的时间只有六七分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讲。我数了一下,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达五十多次,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达到了四十人左右,提问的面相当广。我觉得这真正体现了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

虽然钱老师的课上学生也有疑难问题,但钱老师并不是直接把

答案告诉他们,而是组织他们自己讨论解决这些问题。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从老师嘴里说出来而是由学生通过讨论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出来,我想学生这样学习的效果肯定要好于老师的满堂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钱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秋水》这一课寓意的体会。这就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我发现不少的同学谈得很不错,切合了自己的实际,有些观点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考虑到。从这节课上我觉得确实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之内。

钱老师这节课的一开始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注意到这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我们常说的老师的教学目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体现了课堂主体的不同;这节课的条理很清楚,课堂的容量也不少,像对庄子这个人和对《庄子》这本书的介绍就能使学生获得

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

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

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 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这说明庄子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常人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事物,而庄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怀的“超人”。 所以“人都会经受灾患、苦难和磨砺,但当种种坎坷,“功利”已全然无计、陷于无路可走的时候,惟庄子,才能给你以帮助、给你以心灵的栖息之地!”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应该也是一种智慧吧

《秋水》优质教学设计

《秋水》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

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 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 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 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 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 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 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 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秋水(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秋水(教案 设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秋水(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3、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对,这个人就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秋水》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秋水》在教材中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应着眼于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研习课文,加强语文积累,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讲述人生道理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秋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先秦诸子的部分优秀散文,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了解思想内容外,着重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品味先秦诸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学习其创作手法,感悟人生哲理。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文意浅显但包含的文言知识点集中,语言优美,是庄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秋水》,探究其文言知识和创作手法,对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进入高中后,《秋水》是学生在教材上接触的第八篇文言文。因此,此时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但所掌握的知识点还较为零散,需要集中整合。同时,作为古代经典,《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是有一定难度的。再者,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对文言文的兴趣缺乏、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的学习内在规律认识不足等原因,他们尚未形成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庄子本人及其思想,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成语,掌握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等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对比的手法,训练鉴赏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实词。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对策: 1. “四步阅读法”:字音、字形、字义、翻译是文言文在表面上的四大块内容。学生牢固地掌握并积累字音、字形,对答好高考的基础知识题很有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字词意思

庄子《秋水》教案

庄子《秋水》教案 流渡中学严庄坤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 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再度课文。 三、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

《秋水》优秀教学设计

《秋水》优秀教学设计 《秋水》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 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 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 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 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 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 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秋水教学设计3_2

《秋水》教学设计3 华兴中学王海军教学目的: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2、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教学步骤:一、导语: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对,这个人就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

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好,下面我们就来研读文章,。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泾jìng涘sì渚zhǔ殆dài 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文章特别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比较浅显,所以下面就请大家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钟)五.文章讲解1.先看第一句: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2.再看第二句: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3.前两句分析:前两句给我们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象?秋天的雨水按季节一到了,“百川灌河”(板书)河水泛滥,气势如何?非常壮观,“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是说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么大,以至于河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请是牛是马了,“不辩牛马”(板书),这是

《〈庄子 秋水〉三则》教学设计

《〈庄子·秋水〉三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 欣赏《庄子》的幽默风趣,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 3 体味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 导入语: 庄子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他们俩的面貌截然不同,昨天我们学习了《〈论语〉五则》,感受到孔子的“仁”和儒家文化的含蓄隽永。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来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2 提问: 对庄子和他的《庄子》,大家了解多少? 指名回答后,投影关于《庄子和他的〈庄子〉》,学生自由读。(投影1) 二朗读课文 1 自由地大声朗读 2 开火车正音(9人)(投影2) 3 齐读9个词语 三研读《庄子钓于濮水》 1 积累文言词语,找出特殊句式(投影3) 字词积累(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句式是状语后置句 2 指名读 3 直译课文 4 思考问题(投影4) 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庄子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③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追求?(淡薄名利,追求自由) 5 课堂交流(投影5、6) 四研读《惠子相梁》 1 自由朗读翻译(同坐互读互译) 2 指名翻译(同坐,一读一译)

3 把握比喻的深意(投影7) 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表明庄子对朋友对做官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4 欣赏本文美点(投影8) ①比喻巧妙贴切 ②人物形象鲜明 ③情节出人意料 ④描摹(细节)生动传神 五研读《濠梁之上》 1 分角色朗读(三人一惠子、一庄子、一旁白) 2 分角色翻译(三人同上)(投影9) 3 思考: ①庄子坚持认为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景语即情语”——王国维,表现了庄子的豁达、快乐) ②你以为在这次辩论中,谁是胜者? ③比较庄子和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投影10、11) 六课堂拓展 阅读《徐无鬼》(节选),进一步感受庄子对惠子的友谊(投影12) 1 自由阅读 2 各自翻译(投影13) 3 共同分析 文中“匠石”指的是庄子,“颖人”指的是惠子。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庄子跟惠子之间的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样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七课堂总结 1散文《庄子》的艺术特点(投影14) 2《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投影15) 3 后学对庄子的研究 ①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庄子说——自然的箫声》对庄子思想、道家文化用漫画的形式加以阐释(投影16) ②央视10套“百家讲坛”《于丹说〈庄子〉》用演讲的形式阐发对庄子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比较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区别(投影17)

优质课高中语文《秋水》教学设计

优质课高中语文《秋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2、充分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为深入学习庄子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正确引导,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兴趣,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庄子思想来面对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出宽阔的胸襟。 学情分析: 处于本阶段的高二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些古代叙事性散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诸子散文等经典篇章,但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系统性。尤其是此时的学生思维不够成熟,既无高一学生的壮志满怀,又无高三学生的迫在眉睫,更不用说面对社会、面对人生的成熟心态。 重点难点: 针对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庄子思想中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并使之真正成为指导学生人生的智慧结晶。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融相对主义、天道无为和绝对的精神自由为一体的庄子思想,深入探究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2、充分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为深入学习庄子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正确引导,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兴趣,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庄子思想来面对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出宽阔的胸襟。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通过对庄子一生的简单总结:“看破生死界,识得天地心,梦里迷蝶知忘我;学来养生术,去做逍遥游,濠上观鱼能齐物。”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1、检测知识,夯实基础。 检测文言知识及作家作品的掌握情况。 活动3【讲授】2、解读文本,把握关键。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活动4【活动】3、合作探究,心灵感悟。 启发学生从课本中得到有益启示。 活动5【讲授】4、深入挖掘,发展提升。 挖掘深层思想,拓展视野。 活动6【活动】5、拓展迁移,思想升华。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人生。 活动7【作业】作业布置 读庄子作品,仔细体会融相对主义、天道无为和绝对的精神自由为一体的庄子思想,写出人生感悟。

《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

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

秋水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 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这说明庄子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常人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事物,而庄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怀的“超人”。

高三语文:《秋水》学案(教学方案)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三语文:《秋水》学案(教学 方案)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三语文:《秋水》学案(教学方案) 郑光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

秋水 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 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 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 1.听录音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大 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 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 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 语前置,谓我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五: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有教师对“之”的用法提出质疑,有待查实我之谓 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于是焉河伯 欣然自喜(介词,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 水》经典教案(公开课)

秋水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及其文章风格 2.反复诵读,积累重点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3.理解、体会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 一、导入: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个人是谁呢? ---庄子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板书) 二、作者、作品、字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故事: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大体上是庄子的手笔;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庄子学派的人写的。此书是研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机智幽默见长,又包含很多寓言故事,常借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和表达人生感受。鲁迅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字音(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看图片。 2.自由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3.齐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体味文章的美感。(看画面) 4.集体再自由读,疏通文意。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第一层: 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文言词语积累是重点) 四、文言词语梳理(黑板)、翻译个别句子(下面通过几个问题加深理解) 五、问题研讨(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主要形象是谁? 2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

公开课《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公开课《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授课人:赖滢涛时间:2004年12月9日下午地点:高一2 班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 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 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 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 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 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 《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 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 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 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 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 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 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 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 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沪教版高二语文秋水教案

秋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重点: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含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2、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 ?此环节是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速读文本,把握线索 1、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泾jìng 涘sì渚zhǔ殆 dài ?本文以“奇”字立骨,因此抓住“奇”字,既可纲举目张、把握全篇,又能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力,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学生细读文本,探究文言语法现象 1、文章特别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比较浅显,学生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2、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至于北海(古:到了;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课文注释为北方的海,指东海的北部,其实应该是指渤海,当时的黄河是入渤海;今常义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修订稿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秋水》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秋水》在教材中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应着眼于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研习课文,加强语文积累,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讲述人生道理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秋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先秦诸子的部分优秀散文,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了解思想内容外,着重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品味先秦诸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学习其创作手法,感悟人生哲理。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文意浅显但包含的文言知识点集中,语言优美,是庄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秋水》,探究其文言知识和创作手法,对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进入高中后,《秋水》是学生在教材上接触的第八篇文言文。因此,此时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但所掌握的知识点还较为零散,需要集中整合。同时,作为古代经典,《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是有一定难度的。再者,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对文言文的兴趣缺乏、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的学习内在规律认识不足等原因,他们尚未形成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庄子本人及其思想,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成语,掌握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等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对比的手法,训练鉴赏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实词。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对策: 1. “四步阅读法”:字音、字形、字义、翻译是文言文在表面上的四大块内容。学生牢固地掌握并积累字音、字形,对答好高考的基础知识题很有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字词

大学语文教案02秋水

《秋水》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 能体会《秋水》文笔恣肆、论说雄辩的风格特点。 3.了解和掌握儒、道思想的精髓,并汲取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设想:[重点]类比和对比论证;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难点]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以景物描写来陪衬认识的不同境界。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二、作者简介 1.庄周(前369—前289),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当过蒙地漆园吏。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主要活动是从事著述。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含有辩证法因素,但他否定事物质的差别。他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是主张当时不必多事扰民。他鄙视功名利禄,拒绝与统治者合作,对当时的黑暗社会,作了较深刻的批判。 2.《庄子》(亦称《南华经》),《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现存33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7篇系庄子所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大都是他的门人或后学所作。 《庄子》多采用寓言形式,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夸张大胆,比喻生动,讽刺辛辣,语言铿锵,汪洋恣肆,艺术境界恢宏瑰玮,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鲁迅称“其文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作品串讲 秋水[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8]。” [1]本篇选自《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时:按照时令。灌:注入。河:黄河。 [3]泾流:水流。涘(Sì四):水边。渚(zhù主):水中小洲。崖:河岸。辩:通“辨”,分辨。 [4]焉:乎,句中语气词。河伯:传说中名叫冯夷的河神。 [5]端:尽头。 [6]旋:掉转。面目:(欣然自喜的)面容。望洋:仰视。若:即“北海若”,渤海的海神。野语: 俗语。百:泛指事物多。 [7]尝:曾。少:小看。仲尼:孔子,字仲尼。闻:见闻、学识。轻:轻视。伯夷:殷之诸侯 孤竹君的长子,武王伐纣时,他和弟弟叔齐认为伐君不义。殷亡后,他们为守节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弗信:不相信。 [8]殆:危险。长:永远。见:被。大方之家:犹言极有修养的人。方: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