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600分冲刺第一部分专题整合突破专题六人口城市与环境第2课时课时练含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600分冲刺第一部分专题整合突破专题六人口城市与环境第2课时课时练含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600分冲刺第一部分专题整合突破专题六人口城市与环境第2课时课时练含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600分冲刺第一部分专题整合突破专题六人口城市与环境第2课时课时练含解析

专题六人口、城市与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2019·江西分宜中学段考)某大城市依山傍水,规划完整。下图是“该城市距市中心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百分比统计图”。据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三类用地分别为( B )

A.①商业用地②农业用地③居住用地

B.①商业用地②居住用地③农业用地

C.①居住用地②商业用地③农业用地

D.①居住用地②农业用地③商业用地

2.图示范围内的地形( D )

A.以山地为主,平原分布在西南外围

B.以山地为主,平原分布在东南外围

C.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在东南外围

D.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在西部外围

[解析] 第1题,读图,题图是该城市距市中心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百分比计划,图中①距离市区越远、用地越小,为商业区;②市区最小,郊区最大,边缘其次,为住宅用地;③距离市区越远,用地越大,为农业区,B正确。第2题,从图中看,城市空间形态大体呈团块状,且占地面积较大,地形以平原为主;农业区应以平原为主,从第三幅图中可看出,农业区东部面积大,西部面积小,可知山地分布在西部外围,D正确。

(2019·北京西城二模)“城市绿心”指在城市中央或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起来的绿色空间,通常兼顾有多种自然或人工绿地、水域、湿地等类型。从2013年至今,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一直致力打造“中国绿心”(图)。据此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打造“中国绿心”的优势条件是( C )

A.湘、鄂、皖之间,居全国中心位置

B.位于阶梯交界处,山林茂密

C.“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

D.城市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

4.图示“城市绿心”的生态效益表现在( C )

A.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

B.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

C.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

D.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

[解析] 第3题,根据图示,“中国绿心”位于湘、鄂、赣之间,A错;“中国绿心”位于第三阶梯,并没有处于阶梯交界处;“中国绿心” 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中国绿心”所在区域的农村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人口应小于农村人口,据此分析选C。第4题,结合上题可知,该“城市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该绿心主要是乡村、田园风光,周边是城市群,绿心是江、湖组成的湿地主体,建设绿心可以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周边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节区域小气候,C对;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属于经济效益,A错;绿心的建设旨在让城乡协同发展,使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目前城市提供的服务、就业、收入等远好于乡村,故该现象不会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这也不是生态效益,B错;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不属于生态效益,D错。据此分析选C。

(2019·黑龙江大庆一中第三次模拟)随着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通过开发“都市里的乡村”——推广社区农业化和城郊农业等方式,使农田散布于城市用地中,创造出一个清洁高效的城市。如日本筑波科学城保留了大片的农田,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法国在建设新城时引入农业景观,把农田作为绿地引入城内及城市周围,形成“没有郊区的新城”……在城市中有意识地引入农田,使农田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

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回归,也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新理念。据此完成5~6题。

5.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农田”与“城市公园”比较,突出的优势是( D )

A.景观丰富,可吸引附近居民到访

B.水域广阔,能有效减轻城市内涝

C.污染较小,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D.居民维护,可以降低运行的成本

6.农田融入城市的首要目的是( B )

A.保护原始的农业环境

B.增强城市自我服务的功能

C.提供居民劳动的场所

D.减少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

[解析] 第5题,“城市农田”与“城市公园”比较农田以种植业为主景观较为单一,而公园具有观赏功能景观丰富,故A错误。农田主要功能为种植农作物,以土地为主,公园既包含土地景观也包含水域景观,故农田水域并不广阔,B错误。与公园相比,农田在种植时会施放化肥、农药等,有一定的污染,C错误。农田主要是由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进行维护,而公园应由政府园林部门专人进行维护,故农田的运行成本低于公园,D正确。第6题,城市农田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绿化理念,并不属于原始的农业环境,A错误。农田虽然需要人们去通过劳动维护,但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居民劳动而存在的,C错误。城市土地即使不建设农田也可以变成其他用地方式,并不会导致土地被浪费,D错误。

(2019·黑龙江哈三中二模)“村中城”是指很多村落内或邻近村落间围绕特定市场或产业自发形成的“城”。新中国成立前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民乐地区凭借发达的水运成为华南地区的集散中心。改革开放初期,当地纺织业蓬勃发展,民乐迅速走上乡村城市化的道路。2000年以后,民乐纺织业转移到西樵科技工业园,其“村中城”的空间景观一直持续至今。读民乐地区图,完成7~9题。

7.与佛山市相比,民乐地区( B )

A.服务的范围更广

B.服务的种类更少

C.服务的级别更高

D.服务体系更完善

8.与周边村落相比,民乐乡村最先开始城市化的主要区位因素( C )

A.改革开放政策B.科技力量雄厚

C.水运交通便利D.国内市场广阔

9.2000年以后,民乐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变化可能引起( D )

A.产业布局靠近河流

B.户籍人口大量增加

C.纺织产业技术提升

D.当地就业结构改变

[解析] 第7题,民乐地区属于佛山市西樵镇,与佛山市相比,民乐地区等级低,服务的种类更少,B对、C错。服务的范围较小,A错。服务体系不如佛山市完善,D错。第8题,民乐地区凭借发达的水运成为华南地区的集散中心,与周边村落相比,民乐乡村最先开始城市化的主要区位因素为水运交通便利,C对。改革开放政策、国内市场对各地影响相同,A、D 错。乡村地区科技力量较弱,B错。第9题,2000年以后,民乐纺织业转移到西樵科技工业园,其“村中城”的空间景观一直持续至今。民乐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变化可能引起当地就业结构改变,大量农业人口从事第二、第三产业,D对。产业布局靠近河流是城市化主要区位因素,没有改变,A错。没有大量人口迁入,村中城的户籍人口不会大量增加,B错。纺织业转移,不能使纺织产业技术提升,C错。

(2019·四川宜宾第三次诊断)公园城市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而创新的一个概念,是高质量背景下的城市建设新模式。成都试点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着力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把“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堪称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筑基工程。下图示意成都市城市规划。据此完成10~11题。

10.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有利于成都市( A )

A.拓展发展空间B.形成单中心格局

C.奠定产业基础D.向四周逐渐扩展

11.龙泉山森林公园的环境效益主要表现在( B )

A.防风固沙B.美化环境

C.调节径流D.调节气候

[解析] 第10题,由材料可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把“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所以龙泉山过去是城市发展的空间障碍,而随着合理规划,将龙泉山建设成为森林公园,成为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城市空间的拓展,而使得市中心城区与东部城市新区形成多中心格局,A对,B错。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对于产业发展无关,C错。由于龙泉山城市公园的建设,城市向东部地区扩展,而非向四周,D错。故选A。第11题,成都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风沙较少,A错。森林公园位于城市内部,与调节径流无关,主要是美化了城市环境,B对,C错。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但不是城市森林公园的主要效益,D错。故选B。

二、综合题

12.(2019·江苏扬州期中)下图为“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图中_文教__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各功能区中_住宅__区占地面积最大。

(2)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_①__,理由是_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城市外围,地价低__。

(3)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从环境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建设新城的两种方案,你支持哪一种方案?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 (3)河流下游方向,对城市水源污染小;最小风频上风方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

(4)一:东北部。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靠近工业区,公用设施基础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

二:西南部。地势较高,河流的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任选一种回答即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1)在城市功能区

里,属于公共服务事业用地的是政府、医疗、文教。因此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有文教区。在城市功能区里,住宅区的占地面积最大,分布较广,是城市最主要的城市功能区。(2)建立大型批发市场的原则是:必须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即沿铁路和高速公路;位于城市的外围边缘,地价较低,批发市场占地面积较大,因此①地适合。(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工业位于河流的下游,因此对城市的水源污染较少;甲处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即最小风频上风方向,对城市的空气污染较小。(4)东北部:根据图中信息: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靠近工业区,基础设施较好,有利于工人的上班和下班。西南部: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西南部地势较高;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水质较好;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这里的荒地较多,因此可以有效的保护耕地。

13.(2019·天津红桥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非首都功能指那些与首都功能发展不相符的城市功能。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先导作用。

材料二北京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堵,房价持续高涨,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统筹谋划与分类施策相结合,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而河北省在京津冀经济圈中存在经济落后;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源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落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

(1)列举三项北京的首都核心功能。

(2)根据“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统筹谋划与分类施策相结合”的疏解原则,简述北京对于不同企业、产业所采取的疏解措施。

(3)阐释河北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带来的积极影响。

[答案] (1)政治、文化、(国际)交流(交往)、科技创新。(任答 3 点即可)

(2)禁止新建、扩建不宜首都功能发展的企业;就地关停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原有企业;对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等一般制造企业,实施整体转移;对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高端产业实施升级、调整。(任答 3 点即可)

(3)抓住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形成经济新增长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脱贫致富。 (任答3点即可)

[解析] (1)所谓首都核心功能,即北京作为首都所承担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功能。(2)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北京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符合首都发展定位的企业、产业。根据材料“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可知对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要就地关停;禁止新建、扩建首都不宜发展的工业项目;对保障城市运行及民生的行业实行总量控制,如医院的搬迁、区域性批发市场等;疏解一般制造业(主要指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实施整体转移;由于北京的定位是文化中心,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北京的定位是科技创新中心,要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高精尖产业,但对高端产业中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制造环节实施调整等。(3)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并结合材料可以分析。产业转移的积极影响:①可以加快河北省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②河北相对于北京来说,地价和劳动力成本更低,北京产业转移会促进河北的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要吸引北京的企业入驻,就要完善基础设施,交通也要便捷才行。故产业转移到河北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河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河北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

2020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恐龙是地质历史时期的爬行类动物族群,在距今大约2亿3 500万年至6 500万年曾经繁盛一时,支配全球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读图,完成第1~2题。 图中数字表示距今年代(单位:亿年) 1.恐龙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在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于恐龙的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气候发生剧变所致,这些学说认为导致恐龙灭绝的共同原因是( ) A.气温变化 B.植物变化 C.降水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答案1.D 2.D (2018浙江金华十校高二期末)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4.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故选D项。第4题,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故选A项。 (2018浙江稽阳3月联考)下图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差异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丙地的自然带是( ) A.温带针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荒漠带 D.温带草原带 6.甲—乙—丙三地的自然植被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 B.干湿度地带分异 C.垂直分异 D.地方性分异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丙地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植被类型为草原。第6题,据图可知,甲—乙—丙的自然植被的变化是由于降水的差异引起的,故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018浙江11月选考,15~16)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8.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土壤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图可知,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为南北更替,故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故选C项。第8题,考查自然带的成因。由图可知,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下方自然植被为草原、荒漠,说明甲地相对其下方水分条件较好,故选C项。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在某一地质时期与近现代的植被分布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第9~11题。

高考地理一轮中国地理专题训练

高考一轮中国地理专题训练 据下图1,判断1~2题: 1.在我国五条南北铁路干线中,穿越长江的有() A.3条B.4条C.5条D.2条 2.沿江分布铁路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长江航运功能强B.沿江地形制约 C.沿江经济落后D.沿江人口稀少 【解析】1选C,2选A。该题组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五条南北铁路干线,都穿越了长江。第2题,由于长江航运功能强,是我国的黄金水道,所以,沿江铁路较少。 读下面“108°E的地形剖面图”(图2)。据图回答3~5题。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青藏高原 B. ①为四川盆地 C.①为黄河谷地 D. ①为喜马拉雅山 4.符合①地地形特征的是() A.有喀斯特地貌分布 B.具有广阔平原 C.海拔较高,起伏不大 D.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5.关于①地形区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 B.主要是冰川侵蚀形成 C.主要是断裂陷落形成 D.主要是受挤压凹陷形成 【解析】3选B,4选A,5选C。第3题,关键是通过空间定位判断①①①①①①分别位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汉江、秦岭、渭河谷地、黄土高原。第4题,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第5题,渭河谷地是一个地堑。 读“某区域示意图”(图3),完成6~7题。 6.图示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主要原因是() ①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①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不足①污染浪费严重①沙质土壤,水分渗漏严重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7.该河口段冬季容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暴雪 B.沙尘暴 C.咸潮 D.赤潮 【解析】6选D,7选C。第6题,图示地区为我国的珠江口地区,该地区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再加上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导致存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第7题,冬季,珠江注入南海水量少,海水容易倒灌,形成咸潮。 下图是“我国某省城市分布图”(图4),读图回答8~10题。 8.该省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 A.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B.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C.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D.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晚 9.该省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 A.以旅游业为主B.以轻工业为主 C.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D.以金融、贸易为主

2013 高三地理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专题七人口与城市 要点串讲 ②对迁入地的影响

A合理的人口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原先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不合理的人口迁移,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B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既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民工进城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促进了城市商业和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 ③人口迁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可调整人口分布,对民族和种族的融合起重要作用;改变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2.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状况 3.人口问题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①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本世纪,我国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总人口三大高峰。在人口问题现状中,五大难点相互叠加: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艾滋病呈蔓延之势;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 ②我国的人口政策: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掌握以下四个城市相关要点 1.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的方法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之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又称之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之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又称之为微观因素。下面以武汉市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②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③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

2019年高考地理大气专题对点练习(优.选)

高考地理大气专题对点练习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A.辐合上升 B.辐合下沉 C.辐散上升 D.辐散下沉 2.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 A.温室大棚气温较高 B.锋面暖气团的上升运动 C.秘鲁沿岸的上升流 D.库区比周边降水少 下图为2013年11月20日20:00我国两个地区地面天气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 对图中各地大气状况描述可能正确的是 A.①地气流下沉 B.②地出现降雪 C.③地晴朗高温 D.④地吹偏南风 4. 当A天气系统向东移动到B地时,该地 A.细雨连绵 B.风和日丽 C.大风降温 D.万里无云

图中n和n+4为两个不同纬度。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等温线的温度①<② B.甲地受洋流影响,降温减湿 C.受乙系统影响甲地吹偏北风 D.河口处右岸堆积作用明显 8.有关该河流水文特征和开发利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A处河流的含沙量比B处大 B.A处河流以搬运和沉积作用为主 C.B处因流速慢常形成冲积扇 D.B处以下河段适宜发展航运和灌溉 左图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某地某时刻近地面气压系统,右图为P地树影图。Q1、Q2是性质相反的两个气压中心,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读右图根据行道树及树影推断此季节 A.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B.图中耕作区油菜花黄蜜蜂忙,需从①处引水实现自流灌溉 C.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D.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10.30-48小时之间,P地可能经历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连绵阴雨天气 C.强降雨天气 D.沙尘暴天气 下图为某地各月平均气温累计柱状图及各月降水距平分布曲线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地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海洋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12.该地可能位于 A.非洲几内亚湾沿岸 B.欧洲西部北海沿岸 C.澳大利亚西南部珀斯港口附近 D.印度半岛西部阿拉伯海海域 下图是位于亚欧大陆30°N~50°N四地区1月和7月气温距平值(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之差)和降水距平值(该地降水量与同纬度平均降水量之差)。读下图,回答13—14题。

专题五人口、城市、城乡规划

专题五人口、城市、城乡规划 一、知识联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1-2题。 1.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 A.约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C.约8亿一9亿D.约14亿-15亿2.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D.国家人口政策 读“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回答3~4 题: 3.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4.图中甲一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 相关的是 (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由人口流动产生的人口增长,叫人口的机械增长。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5~6题: 5.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 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呈上升趋势 6.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 C.是由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7~8题:

7.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 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8.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减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图5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 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9-10题。 9.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 接反映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10.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 必备条件是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近几年,不断上涨的房价和拥堵的交通备受关注。下面 图甲是我国某城市平均房价等值线(单位:元/m2)分布示 意图,图乙是该城市某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地铁使用量统计 图。 据此回答11~13题。 11.图甲中P地房价明显偏高,其原因不可能是 ( ) A.依山傍水,临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B.附近有公路线交会,交通便捷 C.接近文化区,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下面是某个国家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人口增长模式演变历程,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2.该国可能是( )。 A.美国 B.芬兰 C.巴西 D.印度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一般经过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增长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增长减缓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但是出生率有所下降;低速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2题,由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应该是发达国家;18世纪80年代,该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不可能是美国。 答案? 1.D 2.B 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读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 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

C.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 D.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上升 4.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 )。 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 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 C.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 D.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 5.2014年后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了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国家加强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 B.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 C.国家实施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缩小 解析?第3题,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而图中总人口的变化趋势与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可以判断2005~2016年上海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相对平稳。第4题,总人口曲线与外来人口曲线的差值即为户籍人口数量,由此可知外来人口数量少于户籍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才能使总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市的外来人口以青年劳动力为主,因此会使人口平均年龄降低,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第5题,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上海以外的地区转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部分常住人口离开上海到其他地区谋生致使常住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 3.C 4.D 5.B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单位:分钟)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相连接的道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下列交通方式,对解决“堵城”问题作用较小的是( )。 A.市区快速公交系统 B.地铁 C.高铁 D.高架道路

高考地理:等值线专题训练

高考地理:等值线专题训练 一、单选题 1.重庆年太阳年辐射总量数值约为:() A.80 B.86 C.95 D.107 2.受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影响:() A.重庆市应鼓励居民广泛使用太阳能 B.上海、福州可以太阳能取代常规能源 C.昆明四季如春,适宜发展花卉园林业 D.台北年降水量大,年太阳辐射总量小 3.与广州比,兰州的年太阳年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主 要原因是:() A.纬度高,昼更长 B.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更大 C.降水更少,多晴天 D.位于黄土高原,海拔更高 图为“非洲大陆局部区域某月份平均气温(°C)分布 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控制图中①②③三条等温线基本走向及数值递变的 主导因素是 A.纬度 B.地形 C.洋流 D.海陆位置 5.图中R地的气温数值,可能是 A.27 B.23 C.20 D.16 干燥度是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通常反映某地 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下图为海南岛等年 日照时数线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关于图示甲、乙、丙三地干燥度的叙述,正确的 是 A.干燥度甲>乙>丙 B.甲地太阳辐射强,降低了甲地的干燥度 C.乙地比丙地距海近,干燥度更小 D.丙地干燥度最低,最适合种植业的发展 7.关于图中盐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②沿岸暖流增温,利于晒盐③晴天 多,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 ④产盐最多的季节为春季⑤夏秋季 节多受台风影响,利于晒盐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下图为我国某月某日某时刻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此时, A.台北天气晴朗 B.西安西北风强劲 C.广州天气晴朗 D.渤海不可能有冰情 9.该日,我国北方出现大范围雾霾,据图推测此时雾霾最重的城市是 A.哈尔滨 B.北京 C.大连 D.青岛 读如图,完成下列各题。 10.根据图示信息,推断当地主要地形特征 A.地势起伏较小,以平原为主 B.东高西低,东部为山地 C.周边山脉围绕,应为盆地 D.地势起伏大,可能为高原 11.区域内沿-10℃等温线,自南向北走 A.自然景观由荒漠逐渐变为森林 B.自然带由亚寒带森林带逐渐变为温带草原带 C.降水中来自北冰洋的水汽含量比例增大 D.越往北土壤层越深厚,有机质含量越大 12. 读某区域小比例尺等温线分布图,若a>b,阴影部分为陆地,则图中所示为() A.北半球7月等温线分布 B.南半球1月等温线分布 C.南半球7月等温线分布 D.北半球1月等温线分布 图1所示区域陆地地势平坦,图2为图1 中河流甲、乙两处的年径流量曲线。读图 完成下列各题。 13.图中的河流乙河段河水补给主要是 ①湖泊水补给②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③冰川融水补给④雨水补给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4.关于图示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位于北半球 B.此时为1月 C.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 D.乙河段位于湖泊下游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与城市提升卷(20210210162152)

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提升卷 时间:50分钟满分:9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44分) (2017 ?皖东联考)读某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完成 1 ?下列关于该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0?14岁人口比例1953?1964年递减 B. 0?14岁人口比例2000?2010年增加较慢 C. 15?64岁人口比例1964?1982年增加较快 D. 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2000?2010年增加最快 2. 未来一段时间内,该市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 人口增长过快B .劳动力不足 C.文化素质偏低D .人口老龄化 (2017 ?陇西联考)读韩国1980?2005年不同年龄段生育率变化图,完成 每小题4分, 1?2题。 3?4题。 人口尅堆(万人1 人口 人口意截.414岁人.63岁且上人(万人) 口比例(%》口比M(%)

3. 此期间该国()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6. 影响贵州、湖南 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 A. 人口出生率 B .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 .人口密度 展夜均寒 (2017 ?成都二诊)读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示意图,完成 7?9题。 7?卧城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 ( ) A. 东部B .东南部 A. 各年龄段生育率均呈下降趋势 B .人口自然增长加快 C. 生育高峰年龄段发生明显变化 D .有推迟生育的趋势 4. 该国生育率变化将导致( A. 总人口数量减少 B .青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 C. 老年人口数量减少 D .人口迁移数量增加 (201 7 ?江苏卷)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 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 图。读图完成5?6题。 ?- 7 6- ' FJrr K 常噸 £末 河 帕和- 江唏M "1O tffl r * -■a ?ir 宁 5. 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 A. 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 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 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届我沟少 昼参夜少 居少夜直

高考地理复习—大气环境专题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教案要点(BY HXX 【课程标准】 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大纲】 1. 大气受热过程。 2.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网络】 r 能量来源:太阳短波辐射能 {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使地面增温 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传递热量 近地面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使大气增温 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一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温室效应原理的应用:温室农业等 I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维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的差异 形成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一大气的垂直运动一?同一水平面得气压差异 水平运动 原理应用: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Q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气的水J 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 平运动 风的方向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合力决定 下垫面是近地面 大气主要、直接 的热源;大气对 地面有保温作用 大气 的受 热过 程 热力 环流 ■?大气的 气压 带和 风带 的形 成 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输送热量和水汽,影响天气和气候 {前提条件: 形成因素: 形成过程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厂低纬环流:赤道-南北纬30°之间 -中纬环流:南北纬 30° -南北纬60。之间 .高纬环流:南北纬 60° -南北纬90。之间 L 分布特点: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Y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J 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

2019年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五人口与城市专题整合(五)Word版含答案

专题整合 (五) 、人口容量 1?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强调点实质体现共同点人 口容量nn蛭济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 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 个 警 戒 值 人口 合理容量4 遨、 利用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 平条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 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 口) 个 合 理 值 环境 承载力 环 亍 人口規摸 邙济规绘 强调土地、淡水、森林等-一- 资源能够供给的人口数个 量和经济规模,承载量最警 小的因素成为该地发展戒 的限制性因素值 历史时期不同,制 约因素也不一定相 同(不确定),故 具有不确定性;但 在具体时期,制约 因素相对不变的情 况下,可进行相对 定量的估计,即具 有相对确定性 2?从影响因素及特性上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可由图示理解,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一低一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 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一低一低”型 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一高一低”型T“高一低一高”型T“低一低一低”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下左图青年男性人口所占比重异常偏小,最可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下中图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这是人口负增长的结果;下右图青年女性人口的比重异常偏大,这可能是由于当地发展了服装、纺织等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部门。

2020高考地理专题训练:人工岛(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人工岛 (附参考答案)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群(水下泥沙堆积体)位于现代长江三角洲以北、旧黄河三 角洲以南的江苏岸外浅海区,规模巨大。沙脊群由辐聚辐散的潮流将周边泥沙带至该 处塑造发育形成。该区域生物资源丰富,沙脊间的潮汐水道深而稳定。 2010年,“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空间开发利用及环境生态评价技术”项目启动,项目之一拟在“东沙”修建超大型人工岛。下图为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群示意图。 (1)指出形成该沙脊群泥沙的主要来源。(4分) (2)监测表明,东沙面积缩小,中部淤高,试分析其原因。(6分) (3)分析在东沙修建大型人工岛的优势及面临的困难。(8分) (4)依托该区域海洋资源条件,请你为东沙人工岛的产业开发提出建议,并说明理 由。(8分) 参考答案:(26分) (1)旧黄河所携带的入海的泥沙;现代长江入海泥沙;海岸及海底的侵蚀物。(每 点2分,满分4分) (2)黄河改道,泥沙来源减少;边缘受海浪侵蚀,面积缩小;部分侵蚀泥沙向东沙 内部推移,使中部逐渐淤高。(每点2分,满分6分)

(3)优势:潮间滩浅且面积较大,建岛相对容易(相对沙脊,填海工程量较小); 距大陆较近,建成后利用方便(建设过程中,便于设备及材料运输)。(每点2分,满分4分) 困难:多台风、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影响工程施工;潮滩环境,淡水资源缺乏。 (每点2分,满分4分) (4)沙脊间潮汐水道深而稳定,可修建港口,发展航运;区域生物资源丰富,可发 展水产养殖、捕捞及水产加工业;利用海岛发展临港加工贸易产业;利用独特的海岸 景观及优质天然环境,发展滨海旅游业。(每点2分,满分8分)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珠江口伶仃洋临近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地貌条件独特、 水沙条件复杂的敏感海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沿海航线最密集、船舶密度最大的水域 之一。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隧道的东、西两端各设置一个海中人工岛,选定在珠江口 的伶仃洋之上,以衔接桥梁和海底隧道。承建方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深插式钢圆筒 快速成岛技术,用120个巨型钢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到海底,然后在中间填土形 成人工岛。这种锁定结构可以固定钢筒里填埋的泥沙,也不用移走海量的淤泥。 材料二:在人工岛进入海底隧道前,先要经历一段白色天体顶篷的露天隧道。 在西人工岛隧道入口处一段300多米长的露天隧道徐徐而下,正式驶入海底隧道;在海底隧道东端的尽头,又通过一段露天隧道,从东人工岛隧道出口驶出不到200米就是大桥的香港段。 上图为港珠澳大桥的西人工岛 (1)根据材料,分析人工岛海上施工存在的困难。 (2)简析人工岛采用钢筒快速成岛技术的优点。

2020届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 人口和城市

专题六人口和城市 考点一结合“综合思维”,从“人地协调观”角度 认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考情报告]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时空分布规律、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的人口问题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常以统计图表、区域图、文字材料为背景,侧重考查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C (2)B

1.巧用综合思维分析人口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人口问题的判断 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2.落实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考向1 人口性别结构 (2019·福建福州期末)下图示意2017年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其中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甲、乙两国2017年全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 A.教育水平B.产业结构 C.宗教信仰D.生育政策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西亚某产油国(甲国)人口性别比很高,南亚某人口大国(乙

高考地理大气专题例题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考向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1.(2019·全国Ⅱ卷,6~8)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回答(1)~(3)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2.(2015·四川卷,4)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图示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下题: 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3.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而且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

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右图示意北极地区海鸟。据此回答(1)~(2)题: (1)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影响的主要环节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2015·海南卷,2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 408平方千米。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 ℃,最高曾达57 ℃,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分析死谷夏季炎热的原因。 考向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1.(2019·海南卷,19~20)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

(浙江选考)201X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 专题五 人口与城市专题整合学案

专题五人口与城市 专题整合(五) 一、人口容量 1.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强调点实质体现共同点 人口容量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 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 口) 一 个 警 戒 值 生 存 历史时期不同, 制约因素也不一 定相同(不确定), 故具有不确定 性;但在具体时 期,制约因素相 对不变的情况 下,可进行相对 定量的估计,即 具有相对确定性 人 口合理容量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 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 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 人口(最佳人口) 一 个 合 理 值 发 展 环境承载力强调土地、淡水、森林等 资源能够供给的人口数 量和经济规模,承载量最 小的因素成为该地发展 的限制性因素 一 个 警 戒 值 生 存 2.从影响因素及特性上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可由图示理解,具体如下表所示: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二者与制约因素的相 关性表现 (1)不确定性:制约因素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2)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对人 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 二、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低—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低—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高—低”型→“高—低—高”型→“低—低—低”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下左图青年男性人口所占比重异常偏小,最可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下中图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这是人口负增长的结果;下右图青年女性人口的比重异常偏大,这可能是由于当地发展了服装、纺织等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部门。

2020届高考地理课标版二轮习题:专题八 人口与城市 (解析版)

专题八人口与城市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1950—205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曲线图(含预测)。回答下面三题。 1.(2019四川广元第三次适应性统考)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已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但80年代后期出生人数仍出现一个次高峰,主要的原因是() A.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B.多子多福生育观念 C.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成活率上升 D.60年代中后期出生人数多 答案D读图可知,60年代的出生人数高峰期与80年代后期相差20余年。到了80年代后期,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口已经到了婚育年龄,带来了出生人数次高峰。 2.(2019四川广元第三次适应性统考)在开放二孩政策的影响下,我国近年出现了一次出生人数小高峰。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实施时间可能是() A.2010年1月1日 B.2014年1月1日 C.2016年1月1日 D.2018年1月1日 答案C读图可知,自2010年以来,2016年出生的人口数量最多,据此判断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实施时间可能是2016年1月1日。

3.(2019四川广元第三次适应性统考)由图示信息可知() A.出生人数即将大幅度减少 B.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C.人口死亡率即将持续下降 D.人口总数即将大幅度减少 答案A读图可知,出生人数即将大幅度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变化;从图示信息中看不出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我国人口总数仍在增加。 下表为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前五位省区的排序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 甲湖南广西湖北四川江西 乙安徽江苏河南四川湖北 丙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黑龙江 4.(2019贵州贵阳适应性考试)甲、乙、丙分别为() A.北京、上海、广州 B.广州、上海、北京 C.上海、广州、北京 D.北京、广州、上海 答案B北京、上海、广州社会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人们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往往就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据此可判断甲为广州,乙为上海,丙为北京。5.(2019贵州贵阳适应性考试)近年来,上述省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回流现象,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省区() A.产业结构调整 B.生育政策的变化 C.生态环境优良 D.农业专业化发展 答案A随着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上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加,一些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就业。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城市问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城市问题 (附参考答案) 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草原皮都——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规模较大的皮草加工基地,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职能的机会,积极承接北京服装皮草部分的产业转移,在众多的竞争城市中,脱颖而出。下图为乌兰察布市位置示意图。 (1)指出北京非首都职能过度集中带来的城市问题。 (2)分析乌兰察布市承接北京服装皮草部分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3)预测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对乌兰察布市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交通拥堵;地价上升,居住困难;公共设施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 (2)地处草原牧区,皮革原料丰富;皮革加工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具有规模较大的皮革加工工业;距离京津、蒙古、俄罗斯等市场近;交通便利;劳动力廉价;土地租金低;西部开发的政策优势。(任答5点) (3)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加速城镇化进程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科教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还是重要的经济、交通、旅游中心。北京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过大,城市问题日益突出。京津与冀位置相邻,但在经济和城市发展方面差异巨大。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有利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图示意首都圈地区城市体系(2012年)。 (1)有专家建议把B城市培育为首都圈地区城市体系的新核心城市。请分析该城市的区位优势。 (2)分析北京城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 (1)靠近北京、天津,三者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或与京津之间的距离适当);靠近北京、天津,利于承载京津疏散的功能和人口;位于北京-石家庄发展轴的中间地带,(或位于城市圈中南部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对外有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方式,交通便利;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发展基础较好(任答4点) (2)北京城市问题主要原因:城市功能和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建设不够合理(任答2点)解决措施:控制城市规模;把部分城市功能和人口疏散到河北(或疏散城市功能和人口);合理规划,建设卫星城 3、(2019·莆田第六中学高一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某市1980-2009年城市化的过程。

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地球上的大气(练) 1?练高考 (八)台风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它既给人们带来甘露,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下图为某次台风路径图。 ①受山体阻挡影响②与盛行偏西风叠加③受地面增温影响④与盛行东北风叠加 A .①② B .②③C.③④ D .①④ 18 .如图示台风中心向北移动,在浙江北部沿海登陆时,上海地区的地面天气状况是() ①气压降低②风向偏西③雨势增强④风速减弱 A .①③ B .②③C.②④ D .①④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屿。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摧毁导致该岛淡 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

-1 - / 21

10 ?大气降水是该国的淡水来源之一,图中所示区域降水类型多为( ) A .台风雨 B .地形雨 C .对流雨 D .锋面雨 图3表示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下图中北纬 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下列各 3.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相对应的是( ) 9.“帕姆”( ) A .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 C .移动路径受控于西北漂流 10 .该气旋( ) A .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 C .造成的灾情可以用 GPS 滥测 B .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D .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 B .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 D .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 UO* 120f ■ d ? Vi il ■ ■ 题 甲 乙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练习题 地图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二讲地图 课时冲关二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平顶山模拟)土地下陷速度是指土层平均每年下陷的深度,下图是某城市土地下陷速度等值线图。据此回答1~2题。 1.若将该图比例尺扩大到原图的4倍,同时保持实际范围不变,则( ) A.新图比例尺为1∶800 000 B.同一地点,土地下陷速度变大 C.新图面积变为原图面积的16倍 D.相邻两条等值线间差值比原图扩大 2.甲区域的面积接近( ) A.1平方千米B.2平方千米 C.4平方千米D.8平方千米 解析:1.C 2.C [第1题,若将该图比例尺扩大到原图的4倍,新图的长和宽都变为原来的4倍,因而面积变为原来的16倍。第2题,结合图例可知图中甲区域的面积与一个边长为2千米的正方形面积相近,由此甲区域的面积接近4平方千米。] (2019·广东佛山模拟)下图为山东省沂源县西南某局部区域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图中的东周河因溯源侵蚀,袭夺了沂河上源。读图,完成3~4题。

3.袭夺发生后,河水流向出现倒转的河段是( ) A.AB段B.BC段 C.CE段D.EF段 4.沂河上源被袭夺后,会导致( ) A.BC河段水流速度变缓慢 B.FG河段宽谷内水流变细小 C.CD河段河流径流量减少 D.大张庄夏季暴雨洪涝增多 解析:3.C 4.B [第3题,河流袭夺前,沂河上源向东北方向流向大张庄。袭夺发生后,东周河地势低于沂河上源(A至E段),则CE段河水流向东周河;由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判断东周河流向西南;则出现倒转的河段是CE段,注意AB段、BC段没有改变流向;图示EF段没有水流,成了分水岭。第4题,沂河上源被袭夺后,会导致FG 河段缺少水源补给,宽谷内水流变细小;因FG径流量减小,大张庄夏季暴雨洪涝减少。因流速受地势落差影响,则BC河段水流速度不受影响;CD河段汇入了BC段水量,河流径流量增加。] (2019·河南濮阳模拟)湖岸是指湖盆边缘与四周陆地相邻的地区,湖岸线是湖水面与湖岸的交线。读某地等高线(单位:m)图和湖岸线变化图,完成5~6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