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4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护理教育学: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2.身心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出生、成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而且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3.3.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莰基认为个体有两个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一种是个体尚未完成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在指导下,借助他人帮助所能达到解决智力任务的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过渡阶段称“最近发展区”。

4.4.继续护理学教育:是为正在从事实际工作的护理人员提供的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目标的、持续终身的在职教育。

1.教育机智:是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2.2.移情理解:是指教师应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觉察他们的知觉,体验他们的情感,从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3.3.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概念、定理、法则等的概括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知觉程度。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智力和体力、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统一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2.2.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3.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

4.4.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测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与学双方都应努力去实现的。

1.课程: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2.2.必修课:指每个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通常包括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基本专业课程。

3.3.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在广域课程的基础上,以比较重要的学科或内容为核心,其他学科或内容围绕核心组织起来的主体结构型课程。核心课程通常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为逻辑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

1.强化:指提高机体反应概率的任何事件。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类。

2.2.编码系统:是人们对环境信息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

3.3.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

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①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②学习内容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能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

4.4.同化:指新知识被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适当观念吸收,新旧观念发生相互作用,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并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5.5.认知策略:是指运用一些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来调节和控制人的认知行为和认知过程,并提高认知效率的能力。

6.6.过度学习:又称过量学习,指达到掌握标准以后的继续学习。过度学习的量应是达到掌握标准学习量,再增加50%为宜。

7.7.学习动机: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指使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

8.8.课堂群体动力:指课堂上人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1.护理教学:是在护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规范下,以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

2.2.实质教育论:是近代教育史上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之间关系问题的一种观点,其基本论点是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需专门训练。

3.3.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是根本。4.4.教学原则: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

本要求。

1.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现,即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是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2.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根据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3.3.课的类型:指根据完成任务的不同,把课分为不同类型,如一节课只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称单一课,一节课要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任务,称综合课。

4.4.临床实习:又称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是指全部课堂教学完成后,集中时间对学生进行临床综合训练的一种教学形式。

5.5.带教制:一名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固定跟随一位护理人员实习的形式。

1.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

2.2.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是一种以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该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自学动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3.3.微型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4.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一般可以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

1.护理教学评价:是从设置护理教学目标入手,并以护理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价值的判断,其目的是保证最大限度的实现护理教学目标,提高护理教学质量,以及对培养对象做出某种资格证明。

2.2.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护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目的是通过及时了解护理教学进展情况,发现教学方法、计划和教学进程的问题,及时反馈,通过调控促使教学不断完善。

3.3.区别度:是指试题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鉴别程度。用区别指数表示,区别指数高,意味着该题对学业成绩好、差的考生有较好的区别和鉴别能力。

4.4.效度:称有效性,是指一次考核确能测量到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常用内容效度和效标相关效度来表示。

1.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2.平行影响原则:教育者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学生所在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通过集体再去影响个别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