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造有灵魂的课堂

打造有灵魂的课堂

打造有灵魂的课堂
打造有灵魂的课堂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深度的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课堂上,教学氛围紧张,教学内容封闭,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感情干涸,教学效率低下,缺乏对于教学内容所承载的价值观的深刻洞察,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灵魂的课堂,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何为有灵魂的课堂?

教育就是使人生活得更道德、更智慧。有灵魂的课堂起码应具备如下特征。

◆具有强烈使命感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这一职业的神圣不在于教师职业本身,而在于教师肩负的崇高社会使命。

教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传递者。正如学者肖川在其《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一书中所说,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富有灵魂,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使命与责任赋予教育以高度和灵魂。教育是开启心智、完善人格的光辉事业。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有灵魂的课堂必须是具有强烈使命感的课堂。引领学生追求人类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启发大众崇尚社会普适永恒,才是教师的终极价值。

◆高效交流

课堂是什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曾经给出如下定义:课堂是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课堂的定义修改为:“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交流的地方。”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一修改具有颠覆性的意义。为什么现代教育对交流情有独钟?因为人们理解的东西未必能充分表达出来。只有正确表达出来的理解,才意味着达到较为深刻的程度。

课堂交流既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是单向线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既有视觉的、听觉的交流,也有智力的、情感的交流。交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充分的交流,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所思、所惑、所感,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适时地进行知

识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感悟的传达、体验的分享,课堂才能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交流是课堂的本质特征。

◆充满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不是感知而是问题。人们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种子,是创造性学习、创新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创造适当的机会,鼓励学生提问;提供舒适的平台,引领学生提问;做好示范引领,帮助学生提问;教授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不仅要把书本内容转化成学生研究的问题,还要及时发现、充分利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错误以及教学中的“杂音”。当那些关键性的、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被及时捕捉并提炼成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会大大提高。课堂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更应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主阵地。一旦问题枯竭了,课堂也就死了。要让学生带着小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迈向社会。

◆开拓思维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课堂生活的内在品质是批判性思维。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美等许多国家就掀起了一场思维教学运动。在思维的教学与问题解决方面,人们从未显示出如此大的兴趣。为思维而教的措施体现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课堂教学要凸显新问题、新观念的诞生,凸显师生处理这些问题和观念的过程与智慧;要为学生创设问题生成的情景,生成和表达新问题和新观念的机会;要给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时间,培养与展现批判性思维。要加强对语言的分析,要教授形式逻辑,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思维的特点。要以启发诱导取代知识灌输,积极开展基于问题的教学,注重展示思维的具体过程。要改革教学评价的内容与形式。试题应偏向测量知识的灵活运用情况,偏向考察思维的品质。废除所谓的标准答案,真正突出发散思维的意义。

◆呵护心灵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教法的心理学化倾向是现代教学方法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能够滋养学生心灵、丰富学生情感、完善学生人格的内容外,还要运用

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知识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与方法、情感的培养。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因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等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自我观念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调控情绪和耐挫能力。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百倍的语言。”因而教育家提出:要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关爱、理解、包容、鼓励学生,真诚地捧出一颗爱心,是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更是灵魂工程师的内涵所在。课堂真正需要的不是太多的技巧和花样,而是对教育常识的坚守,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尊重,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尊严地享受教育。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张扬个性、释放潜能、愉快成长的乐园。

◆全面开放

开放式教育是一种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全面开放的课堂体现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的开放。全面开放的课堂,教学观念上,由教师教为主转向学生学为主;教学目标上,由过分注重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内容上,由单纯教教材向各学科、自然界和操作实践辐射,由单一学习经典知识到有计划地吸收前沿成果;学习空间上,由课堂内向课堂外辐射,向家庭、社会辐射;教学方式上,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单独学习转向合作学习,由单一学习转向多样化学习;教学手段上,由一支粉笔、一张嘴,到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学习时间上,由课堂内向课堂前后辐射;教学资源上,由比较贫乏、单一,到比较丰富、多样;教学评价上,由甄别为主转向激励为主,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课堂全面开放,方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高效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儿童成长

孩子的身心基础、智能结构、思维方式、生活背景各不相同。洛克指出,教育就是在人身上培养一些合乎人的天性的能力。卢梭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教育即生长”,要求我们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和理性思考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告诫我们不能用功利的尺度衡量教育。若用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目标规范学生的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古希腊斯巴达人的教育过于功利,实行工具化、军体式教育,扭曲了人的天性。雅典人的教育重视人本身,实行人性化、人道式教育。亚

里士多德更是明确提出“自由教育”理论。雅典成为希腊的经济文化中心,养育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伟大的人物与其人性化的教育密不可分。

如何创建有灵魂的课堂?

针对高效课堂的特点和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打造富有灵魂的课堂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用爱心浇铸课堂

教育是爱的事业。师爱作为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对待人,以丰富的知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教师要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师生间的沟通工作。师爱是一种高于友爱、异于母爱的伟大而纯洁的爱。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善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

◆用哲学统领课堂

哲学是爱智之学,古希腊人用“爱”和“智慧”为它命名,鲜明地表达了哲学的特征:哲学是给人以智慧的学问,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揭开生命的困惑,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著名教师于漪认为,没有哲学思考的教师,是盲目的教师。现在的教师太需要哲学的关怀了。作为一种整体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有利于教师从复杂的事物中,发现本质性、趋势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有利于教师澄清教育价值,唤起教师作为完整的教育人投入教育实践。作为思索时代、社会以及个人的局限性的学问,哲学有助于教师批判思维和正确教育观念的形成,使教师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教育和时代的变革,对教育实践给以深入、理性的反思,提升创新能力。作为以逻辑语言为分析手段的学问,哲学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思维、表达和做事能力。哲学是至高的,站在哲理的高度进行思考,才能深入本质,切中要害。缺少哲学的教育,既是没有灵魂的,因而也是永远不会到位的。

◆用智慧驾驭课堂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的智慧性表现为对学生的关心,并把这看作是教育者的崇高使命。”教师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学者成尚荣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变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

哲学指导和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上,教师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要求;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要充分体现合作性和开放性;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要遵循针对性、发展性原则,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要严格体现层次性和生成性;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既要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自己对教育工作规律的把握、创造性驾驭和灵活机智应对上。

◆用探究诠释课堂

知识是形成能力、培养情感的基础。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知识的个体性和情境性决定了知识来自于建构,智慧往往生成于学习者对知识探究的过程之中。

知识的情境特征——知识必须在规定的情景下起作用,要求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真实现象,感悟真情实感,开启思维之门;知识的隐性特征——知识具备较强的隐蔽性,要求教师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知识的动态特征——知识不断更新和修正,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应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知识。教师应科学创设探究式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新知过程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在交流探讨问题中巩固知识。教师要提供有价值的探索式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问题、辅助工具、辅助方法,减少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教师要拓展探究式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知识;让探究欲望由课本走向课外,让探究精神由课本走向自然,走进生活。

◆用生命升华课堂

课堂是社会交往的舞台,是文化生成的沃土,是生命活动的历程,是精神生活的空间。以人为本的课堂是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课堂。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必须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必须充分体现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以人为本的课堂是生命生长的田园。以人为本的课堂是生命享受的乐园。以人为本的课堂是生命创造的学园。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充分释放学生的天性,要求课堂教学要以美为突破口,以思想训练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以学生活动为途径,以周围的世界为源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有灵魂的教育让人知道生命前行的方向,帮助人寻找生命意义。这既是全部教育的理想,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追求。打造有灵魂的课堂,要求我们的课堂贴近生命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

教育用灵魂塑造灵魂

教育用灵魂塑造灵魂 教育者要做有灵魂的教育,必须先做一个有灵魂的教师,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灵魂的教育就是要做培养人的心灵、思想、人格、良心的教育。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应该像天使般,满眼看到的都是学生的长处、优点,不把学生看死,不抛弃、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视学生如己出。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老师应该努力做到学习型、反思型、科研型的新时代老师。 学科思想是学科教学的灵魂。学科思想是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是赋予学生“价值生命”的营养要素。道德课堂的教学,是有灵魂的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师要在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指导下,把长期颠倒了的学科教学重心重新颠倒过来,以学科的基本观念、方法为核心,把教学从浅表的知识教学和技巧训练的层面上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学科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做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寻找一切有利于教育学生的契机来教育学生健康成长。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学科都带有明显的人文性的特点,尤其是语文课文。以语文课本为例,大部分课文都有很强的人文气息。《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以及《将心比心》都是很好的能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课文。比如,我在执教《中彩那天》这篇课文后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一所名牌大学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他就去美国的一所非常大型的企业找工作,没有想到,那所大学的人事官员一口拒绝了他。他以为这家企业

要求高,他就到一家中等的企业去竞聘。没有想到,这家企业的人事官员也拒绝了他。最后,他来到一家小型的公司竞聘,得到的结果他还是没有被那家企业聘上。他着急了,问这位人事官员:“难道我的学历不够吗?”经过再三询问,他终于知道,不是他学历不够,也不是他不够优秀,而是他在美国乘坐公交车时逃了三次票。故事讲完以后请学生思考:这个优秀的学生本来在美国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吗?那他最后为什么没有找到工作?然后让学生联系《中彩那天》课文谈谈父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如此下来,用不着讲大道理,用不着赶鸭子上架,学生们都能在学习学科的同时深刻领悟应该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只要教师在实践中践行着自己的品质素养,何愁肩上的历史使命不能完成呢?何愁做不了一个有灵魂的教师? 有灵魂的教师始终着眼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每个孩子的未来负责,让每个孩子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能幸福成长”是他们不变的追求。有灵魂的教师坚持“育人至上”,始终把孩子放在心中,把孩子当作发展中的人和能够发展好的人,在他们眼中:孩子有差异,但是没有层次。他们用宽广的胸怀包容孩子,用崇高的人格陶冶孩子,用丰富的学识涵养孩子,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孩子,解放孩子,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生命的成长,为孩子夯就坚实的心路历程,让孩子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只有包容,才能成就“百花齐放”;只有尊重,才能塑造健全人格,只有倾心的爱,才能成就孩子美好人生。他们总是能在最让人伤心的孩子身上发现闪光点,也能为最令人自豪的孩子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情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解读

情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更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基石。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会对一个教学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也能提升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语言教学活动内涵,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对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等领域密切相关”,所以借助语言活动的开展渗透情感教育势在必得。 一、把握教材内涵,激发幼儿情感 教材中的每一个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大量的热情和心血,正确把握教材内涵对激发幼儿情感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我们拿到教材时,应该静下心来,反复地研究和品读教材,也可以用笔在教材的情感处做上记号,帮助记忆和梳理教学思路。特别是对于情感比较内隐的教材,则更应该深入地认真剖析教材,直到心中非常明确教材的情感脉络和线索,以及教材的情感挖掘点所在,才能开始构架教学活动的框架。很多语言教材隐含着丰富的教育情感因素,这类教材往往蕴含了作者丰富、多元的情感,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对教材单一的情感体验,把情感定位在唯一的脉络上,而应该多元地感受与把握教材所蕴含的丰富情愫,不但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语言学习的丰富性,而且往往还能在教学中产生“曲径通幽”的妙用。 1.情感细节。教师要努力提升对教材细节处教育价值的挖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敏锐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信息,并以细节为突破口,从细节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情感。 上海浦南幼儿园祝晓隽老师执教过小班语言活动《长大真好》,那天的展示活动是面向全市三、四百名教师开放的。当活动进行到一半时,有一个幼儿说:“老师,我要脱衣服!”祝老师说:“好的。”接着,又有几个幼儿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没过一会儿,全体的孩子都站了起来,喊着:“老师,我要脱衣服!”此时,台下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把目光投向了祝老师,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她的抉择。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是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可能会劝阻幼儿不要脱掉衣服。但是面对公开教学,这样做会显得不尊重幼儿,如果同意幼儿脱掉衣服的话,那么场面肯定会很混乱,而且会影响到课堂秩序。怎么办呢?祝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说:“孩子们,你们像鸡宝宝一样,真的长大了,知道热了,要把外套脱掉。

(完整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能够作为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素养,是影响、决定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和世界观的有机统一,是学生终身发展和成长的潜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遵循历史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为目标,确立教学中心、整合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问题、组织教学活动。 为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特将 一、教学设计要紧扣“中心”,实现价值引领 所谓“中心”,是统领一节课的灵魂,也是一节课应该达到的根本目标。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开展等,都应围绕这一“中心”。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来说,“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史实”是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解和认识教育与“国运”的关系是本课的中心,也是本课的“灵魂”。 因此,在设计导课环节时,以“一场逆转德法命运的战争”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阅读普鲁士是如何重视教育的材料,从而凸显教育与“国运”的关系,彰显本课中心。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为下面三个环节: 环节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展示“当前世界教育竞争力排名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排名表”,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教育竞争力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 环节二:“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主要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和教师的讲述,使学生基本上掌握新中国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理解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环节三:“中国教育‘冷思考’” 以两个关于中、美基础教育发展前景的“考察报告”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基础教育对中、美两个国家的影响,理解教育与“国运”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相关材料,以“中国诺贝尔奖的缺失”等现象为抓手,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深度思考教育与“国运”的关系。 这三个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教育与“国运”的关系这个中心,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重要影响。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整体预设和系统安排,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教学设计紧扣教学“中心”,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站在历史学科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形成价值判断,彰显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体现了历史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 二、教学设计要凸显“主角”,关注学生发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积极建设者。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是一个剧本,教师只是这个剧本的编剧或导演,学生才是这个剧本的“主角”。一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采用等,都不能忽视“主角”。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才能更好的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开发的教学资源适合学生实际 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开发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测和需要,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比较盲目、随意,无形中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教学《白杨》一课,朗读指导该如何进行呢?初步想法是:所设计的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意境,与作者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具体做法是: 1.指名读题:说说你眼中白杨的样子。 2.默读课文,根据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填空。 在去()的火车上,我们看到了()。 3.看文中的插图:学生默看一分钟,让生长在茫茫大戈壁的白杨清晰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然后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我开始范读课文,将学生带到遥远的边疆,让学生看到某一节车厢里有这么一位凝神望着窗外的白杨而出神的父亲,听到他的两个孩子为窗外的白杨争论的话。 4.小结:多么高大挺拔的树!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唯有一排排白杨从眼前闪过,这给旅客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难怪兄妹俩会展开争辩。 5.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 6.是啊,这到底是怎样一种神奇的树?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第12 自然段,想想:多么()的白杨! (1)指导朗读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地方?能换上它读读吗?(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个别读→评读→品读→齐读) 这样换地点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对白杨品格逐步有个认识。7.朗读指导 (1)用作者之心感受作品,理解文章内含的思想和感情。 (2)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转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

(3)读出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对某些特殊句式,如文中的反问句、排比句、设问句、比喻句,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8.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朗读。 第一组展示:读1至3自然段,读出白杨的生长环境。 第二组展示:读4至9自然段,读出兄妹争论的语句。 第三组展示:读12自然段,读出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句子。 第四组展示:读13至15自然段,读出爸爸所要表达的心。 第五组展示:读16自然段,读出爸爸所看到的几棵正在成长的小白杨。 第六组展示:读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设问和反问句。 案例分析: 1.思想重视。在构造高效课堂的教学中,由于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预习、展示、达标,而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并加强朗读训练,因为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2.制定计划。在制定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时,要辅之朗读计划。全书中哪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哪些是全文指导?哪些是片段指导?都要事先安排好。在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方面,本期要达到什么要求等,都要明确提出来。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3.重视指导。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 4.认真听读。组织学生认真听读,每次听读都要有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告诉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读的效率。

灵魂及其塑造的研究

关于有无灵魂的问题,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对信仰上帝和西天的人来说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对无神论者或者信仰共产主义的人来说就不一定。对自己心目中的好人来说不仅希望他的灵魂一定存在而且希望它能得善报升入天堂,而对不共戴天的坏人就说他没有灵魂或灵魂喂狗吃了。对严谨的科学家来说还在孜孜不倦的研究寻找灵魂存在的证据,对浪漫的文学家来说可根据需要安排灵魂的有无。对小孩子来说灵魂是可被人塑造的,对大人来说灵魂已顽固不化了。对普通常人来说,关键时刻希望他有以便得到帮助,而在平常时候又不那么在乎它以便让自己放松警惕。……这么多答案,其实也等于没有答案。 所以,究竟有没有灵魂,最准确的回答还是鲁迅大师回答祥林嫂那句话:“关于灵魂的问题,这个吗,或许有,也许没有吧,这个我说不清楚。”当然,这个回答并不意味着你我就是祥林嫂,或者一定要有祥林嫂那样的结局。 如此说来,灵魂就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用途而异的了。尽管这样说显得有点两面三刀,圆滑无骨,可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更体现了灵魂的本质:虚无缥缈没有定踪,而又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法力无边,影响一切。 想来,科学发展这么多年了,似乎解决了不少问题,可是也就更明白了地球的渺小,不管是在太阳系,银河系,还是河外星系,实在就如同海边的一粒沙尘。就现在的科学达到的极限,就是纯粹的物质世界,也还没有搞明白,哪里就明白和物质没有任何关系的灵魂问题了。 抛开这些不说,按照常规的了解,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经常遇到灵魂问题的。也就暂且承认灵魂的存在吧。 例如:那些人体炸弹们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灵魂早日解脱上天堂,才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当然这壮举对一般人来说不可理解,甚至说他们是被恐怖分子利用了的炮灰而已。 国外的不说,就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当年也一定是为了更好统一管辖下子民的灵魂,而采取一项伟大壮举。就是现在几千年过去了,记住他统一中国的伟大业绩的人多,也就淡忘了他残忍杀人、消灭思想和灵魂的独裁专制。 这些远了。远的不说,说近的。当年那些送子弟丈夫上前线的百姓,一定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能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完全平等的天堂才去战斗的。不知道那些为了这个理想而躺在低下的先烈们,如果真的九泉有灵,看着如今他们后代的生活,是否真的能够灵魂安息了? 死的不说,说活的。当年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时候,自己的灵魂也一定在每时每刻爆发革命,只是革命的痛快过后,那颗革命的的灵魂还是不能喂饱饥饿的肚皮。 这些也已远去了,可就在你我身边,不是还这样活生生的存在着一大批人,他们被尊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吗。试想如果灵魂根本不存在,哪还要这么多“工程师”来改造什么? 现实的情况是,那些挂着“工程师”头衔的和没挂工程师头衔的人们,还依然铺天盖地的站在你周围,不断实施着他们的塑造计划,改造着一代代人的可怜的“灵魂”。这改造的工具和改造的目的自然是要更好满足工程师或工程师们的教师的要求。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理念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理念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用心施教,用激情感化学生,用情感的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情感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教学过程是认知活动与情感变化同时进行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关系,情感投入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有重要影响。“事实上,认知成绩测试中多达四分之一的差异,是由入学时的情感特点造成的。”可见,情感教育在学生认知过程中不可低估,而且要注重培养。 1 注重情感,活跃课堂气氛 情感教学,应立足于教师情感的投入与学生情感的发展。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不仅会引起学生的认真思考,而且可以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有助于学生尽快达到“懂”的境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可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教学活动中突出的情感性。课堂教学如果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打动学生的心扉,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效果。 1 “用心”施教,活跃课堂气氛 快乐地当教师,这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舍弃功名利禄的追求,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把教育当成一种美学,在平淡中体会着愉悦。如此一来,倦怠的心理烟消云散了。渐渐地,收获就越来越多,也会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 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教师只有心情愉快,热情饱满地面对学生,才能让学生同样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课,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教师也会思绪纷飞,灵感闪烁。反之,如果教师心情不好,一站在讲台就流露出郁郁的神情,那学生也会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而使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这样,学生的反映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的心情,如此恶性循环,教学效果会如何?可想而知了。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常常把课堂气氛放在突出方面。常常评价某个老师上课缺乏激情,整堂课教学语气平淡无奇等等。因而学生觉得乏味,觉得厌烦;确切一点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老师缺乏情感的教学方式,勾不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激不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有时使学生产生恹恹欲睡的情

如何打造有趣的课堂

如何打造有趣的课堂 打造有趣课堂的技巧:掌握一些与学生相处的小技巧 盖森在申请美国年度教师的陈述中说,“我一开始选择当科学教师,是因为我对科学 本身的热爱。但是现在我明白,要当好老师,这还远远不够。” 他认为,师生之间首先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是教和学的关系,学生最重 要的进步往往源于师生之间的关系为非教学项目的设计。他相信,如果将学生联合起来, 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那么每个教师对每个学生而言都应该是温暖的、乐于接受的和吸引 人的。为此,他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 ● 要做到每天对进教室的学生打招呼。 ● 尽量记住并叫出学生的名字。 ● 利用幽默打破不同班级、不同种族、不同年级和不同能力的学生之间的隔阂。 ● 与每一名学生建立独特且有意义的关系,这是教学的核心。 ● 不要将学生视为小孩,抑或有待塑造的潜力股,要将他们视为平等的人。 ● 喜欢并欣赏学生现在的样子。 打造有趣课堂的技巧:一周内容唱出来 看似枯燥乏味的科学教学,盖森产生许多奇思妙想,然后带着同学一起“玩转”科学。他有一个秘密武器——吉他,借用吉他,将所要教授的知识编写在音乐里,这一招十分奏效。 第一次走进克鲁克县中学的教室,盖森并没有急于打开课本讲课,而是抱着吉他,演 唱了一首披头士乐队的《一起来》。原本漫不经心地打量这位新老师的男孩女孩,顿时来 了精神,有的随着节拍晃动,有的跟着哼唱。很快,就有人发现,老师对歌词动了手脚。 一曲唱罢,盖森说,“我唱的这首歌名叫《重力》,你们记住它,就记住了今天我们要学 的内容。”此后,只要他走进教室,便可以看到孩子们追随的目光。后来,盖森把更多的 科学课内容编成各种各样的歌曲,在学生中间广为传唱。枯燥难记的定义、公式,配上流 行的曲调,变得朗朗上口,一举征服了这群闲散惯了的青春期少年。 盖森的学生们还给他起了另外一个名字——电脑狂人。他会在课堂上让学生玩一些电 脑游戏,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公开演示学生玩游戏的过程,讲解取胜秘诀,当然游戏的内容 必须与课堂所学知识有关。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13-01-21T15:03:36.857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2年第9期供稿作者:撒元奎姜凤伟[导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撒元奎姜凤伟(滨州市滨城区第一中学,山东滨州256600)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授教材内容,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所用材料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讲者夸夸其谈,听者昏昏欲睡,课堂效率低下。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授课时间比原来少了,如果不能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性,有效教学成为研究课堂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这就迫切要求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精心设计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重要的备课环节,更应该是首要环节。教学目标是一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课程标准,选取一定的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经过一定的教学程序而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因此,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教学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政治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它和模块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框等目标的关系。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在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内容目标的指导下,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保证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科学性,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出现的随意性。 其次,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导引教师的教学活动。无论是在备课环节,还是在上课环节,教师心中有了这个“标准”,就有了教学设计的方向,有了“主心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而另一方面,对于课堂上学生“灵光一现”生成的好东西,也不会因为违反既定的教学环节而被教师不能灵活处置,扼杀掉了。 二、创设恰当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掌握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自觉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也能准确、深刻地对材料进行解读。借助创设教学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的落实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是否具有激趣性、科学性。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就会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从选材到设问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在感知中“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于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深刻的道理。 三、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扬长避短。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解决,是学生和学生的较量,不仅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更加乐于参与竞争,在讨论中端正了自己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讲述、质疑和释疑,最后由教师点拨,进行该课的基础知识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既让学生理性掌握知识,又让学生从感性体验过程中进行理性认识。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部电影中的演员和导演之间的关系一样。导演可以给演员说戏,但是不能够亲自下场演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在课堂设问的设计中,学生讨论的引导上,特别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启动、引导和点评过程中,都体现着教师对于一节课的“主导”角色。在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的矛盾中,教师创造性进行教学实践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突出表现。 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 思想政治课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有时很难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这给理解教材原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电教媒体形声并茂、视听结合,将抽象哲学道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使学生将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理解,化难为易,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案例理解体会深刻的道理。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为什么要构建自主导学高效的课堂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谁也代替不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高效率,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快乐。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似乎轻轻松松,大量作业压到课外,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现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摈弃“满堂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校语文组在教学中尝试自主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何为“自主”?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读书、充分理解、充分体会、充分讨论、充分思考……何为“导学”?是指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学生探索课文精髓的朋友和伙伴。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确立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自主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巧设练习、完成目标。 1、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鉴于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的,提倡学生课前预习。但预习任务要简明,仅局限于对课文有所了解,对困难尝试克服,能够正确地读下来。不应有过多过细的要求,更不能把课内的任务强加给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代背景,整理成小卡片。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5分钟) 新课的导入应具备三个要求:激活性,激活已有经验,引发学习动机;联系性,找准新课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连接点,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定向性,明确学习目标,定好探究路线,选择学习方式。

用高尚的灵魂塑造人

用高尚的灵魂塑造人 进入新的世纪,我们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更应培养能够建设、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人才。教师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前世界发展的前沿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用自身完美的行为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所以,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教师就应该努力加强个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以高尚的道德为人师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乃至影响到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因此,在当前我校提出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之时,便把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放在了首位。 近年来,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及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勇于奉献,并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以及他们利用自身特长和优势为民办教育探索及创造出的令人称赞的业绩。但是,同其他学校一样,在一定社会环境的背景下,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队伍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和问题,诸如不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关心爱护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得失;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只教书不育人等,在教职员工中也产生了某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当前更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以充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探索师资队伍建设开辟出一条具有自我特色的道路。 一、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1、教育的专家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专家和学者。教师渊博的知识水平和丰富的个人内涵是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的这一角色是一种核心,也是一种力量,因此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具备教师必需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教育教学技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教育专家。 2、学习的楷模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所以,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甚至模仿他们的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并以此作为自己终身效仿的楷模。 3、公正的法官 在学校,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和评价更多体现在教师的教育公正方面,学生们更希望他们的老师是一个廉明、公正、无私的法官。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育公正当作教师的一种美德,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奖罚,并且能公平公正地处理好涉及学生的各类矛盾。 4、真挚的朋友 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倾向于同教师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真挚友爱式的师生关系。因此,作为教师而言,面对有情感有活力的一群,只有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获取爱之回报。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而如此则要尊重学生的人

课堂教学的情感调控

课堂教学的情感调控 课堂是对幼儿实行教育影响的主要阵地,教师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融教与学为一体的情感激励和唤醒。所以,幼儿园的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情感的课堂,其教与学应是师幼情感的交融与互动。这样,幼儿在课堂中才能够切实感受到自我心灵力量的增长。 一、课前谈话,情在建立 课前谈话能够迅速拉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接下来的教学铺垫良好的情感基础。 一次,我园的陆梅老师去乡镇幼儿园支教。面对陌生的老师,二十多名大班幼儿怯生生地坐在板凳上一动不动。陆梅老师靠近他们,蹲下身来,亲切地说:“大家好,不好意思,因为路上耽搁,让你们久等了。”因为面前的新老师不是居高临下,幼儿的表情由紧张转变为好奇。她接着说:“我姓陆,叫陆梅,我们第一次见面,好好看看陆老师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谁最勇敢说说看。”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宽松自由起来。 幼1:陆老师胖。(引出笑声) 师:对,很有眼力,我长得确实胖。 幼2:陆老师的嘴破了。(众大笑_) 师:观察得很仔细,这是我前几天感冒,火气冲的。不过,我很勇敢,打针没哭。(掌声) 陆梅老师从自身的形象入手,让幼儿大胆地评价。幼儿是纯真的,他们把老师的“不好”特征说了出来。但老师非但没有责怪反而表扬他们:“很有眼力”“观察得很仔细”,并把自己变成了小孩:“我勇敢,打针不哭。”这样的情感调控,亲切自然,机智诙谐。老师自觉地与幼儿“相似”,平等地与幼儿交流,不知不觉间与幼儿亲密接触,融为一体。 二、理解尊重,情在深处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虽然有一定的计划性和规律性,但任何简单的教学过程都受制于很多难以预料的变数。这就需要教师能有站在幼儿的高度理解与支持幼儿的教育机智:需要教师能有对当前状态的信息实行即时加工和处理的水平;需要教师能在特定教育情境中创造性地发挥爱的情感和智慧,将教育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得灵活自如,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一次公开教学中,我园张莉老师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有两名小朋友在手工操作区太投入了,虽然全班其他小朋友都坐到座位上实行集体交流活动,但他俩却仍在埋头苦干。张莉老师的决策是“边交流边等待”。谁知,交流、讨论、观看录像等环节一个个都结束了,他俩还在手工区继续忙碌着。最后,张老师改变了原计划的结束活动方式,以和小朋友共同欣赏他俩的杰作结束了活动。 张莉老师从支持幼儿的自主选择到中途的等待再到最后的欣赏,充分体现了她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也充分体现了她极富睿智的情感调控之策。 三、表扬鼓励,情在激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受人表扬,能使人感受到动力和自身的价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有针对性地利用表扬鼓励的话语,让每一名幼儿都得到尊重和关爱。 大三班的桓桓小朋友是班里有名的调皮王,上课不听讲,小动作持续,但我却发现他的思维很独特,我便想从这个点切入来找时机表扬他,以激励他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专注的水准。在一次语言表演活动“龟兔赛跑”中,我先请几名小朋友分角色表演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他们都能按故事中安排好的情节“兔子骄傲睡着了,乌龟得了第一名”等实行表演。而桓桓小朋友上台表演时却执意要扮演兔子,并说:“兔子没有睡觉,得了第一名。”于是,小朋友纷纷说桓桓表演得不好,态度不认真、胡闹。我问桓桓:“你能说说兔子不在路上睡觉的理由吗?”桓桓大胆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前几次,兔子因为睡觉都输了,太没面子了,这个次,它一定要拿第一名。”我立即抓住这个契机,对全班小朋友说:“我赞成桓桓的意见,小兔子能总结出失败的教训和经验,不再骄傲睡觉了,所以得了第一。我们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个点,而桓桓想到了,好有想象力哦!”活动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桓桓小朋友喜欢上课了,而且在回答问题时总能给我一些惊喜。 任何一名幼儿都会有他自己的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并予以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出其强大的学习潜能。当幼儿的操作或发言成功时,教师要即时表扬。对那些表面上看似“失败”的幼儿,教师更要从幼儿的“失败”中找出亮点来鼓励幼儿,让其充满希望和阳光,养成良好的情感。

打造有生命力的高效课堂

打造有生命力的高效课堂 教育是有灵魂的,是生命性事业。多年来,四川省宜宾市二中高举“求真教育”的旗帜,立足“把人培养成人”的教育目标,大力弘扬著名校友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的精神——“漫漫求索,永逐真知”,努力打造高效“真课堂”,力求促进教师、学生生命健康发展。 宜宾市二中“真课堂”“四疑导学的课堂教学”的推出正是二中人立足学校实际,不断探索、不断求真的见证。以“个体质疑导学——碰撞激疑导学——师生析疑导学——过关解疑导学”为基本课堂教学范式的二中课堂,追求高效的课堂、生态的课堂、情感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合作的课堂、探究的课堂、互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始终以“疑问”为主线,通过教师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生成疑问,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不断解决疑问,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这样的课堂,力求解决学生“不想疑”、“不敢疑”、“不会疑”、“不善疑”的问题。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共同提高。这样的课堂,师生精神愉悦。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教师,寻回教育的生命的精彩! 理想是丰满的,然而现实却是骨感的! 2019年,学校课程与教师 发展中心牵头组织学校课堂教 学督导专家组进行了为期四个 月多的针对三个年级课堂教学 专项督导。专家组在我校两个校

区共听课60余节。通过课堂教学督导听课,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敬业心强,有较强的专业素养,教学目标明确,讲课讲得精彩。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课堂,离我们追求的有生命力的“真课堂”,离高效课堂距离尚远,我们应有反思是:反思一:我们的课堂,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身动、心动、脑动? 反思二:我们的课堂是否存在学生心灵缺席、思维缺席的现象? 反思三:我们的课堂学生是否处于“被学习”的状态?学生是否只是扮演“教师教学活动配角”? 反思四:我们的课堂有没有做好“加和减”的关系?师生在什么问题上、什么时候做加法,什么问题、什么时候做减法? 反思五:我们的课堂是否真正把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任务? 新的时代,新的要求。习总书记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真课堂”要求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面向未来,聚焦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改革要走向成功,就必须突出一个“真”字。如何打造出真实、真效、真切的高效课堂。既要防止作秀式、重形式花样的表演课堂,也要防止无序、低效、无效、教师自说自话的课堂。高效真课堂需要关注四个基点:一是课堂中要有真实的思维活动发生。二是要有真心的师生交流互动。三是要有真格的展示和交锋。四是要有真正的教学效果。 其实我们的课堂与高效“真课堂”就差一个华丽的“转身”——

浅谈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浅谈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如何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创新教师评价机制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者,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为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做好相应的准备。在这里,就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先谈几点的感受。 一、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高效课堂”? 在谈“高效课堂”时,有的说:“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又有的说:“高效课堂就是在有效的空里,采取恰当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有效的知识与能力”;还有的说:“高效课堂就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资源,让学生明白丑与美,恶与善的客观真实”等等,而我的理解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空里里,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也就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 二、淡淡如何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认为“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因为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基础。“教学目标要有预设性”。没有充分准备的课,肯定是低效

或无效的。上课就好比打仗,备课就好比战前的备战。《孙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备课之关键在于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备知识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备方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本。古人说“学高为师”,故教师备课时,不能仅限于将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备好,还应该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本节课的知识背景掌握充分,将局部的知识放到整体的知识大背景来研究,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才能有“会当凌绝顶,一缆众山小”的感受,而不象是走进了一片大森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晕头转向,如果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关于教学方法的设计,应与学生的个体情况结合起来,孔子说:因材而施教,所以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它是根据知识的难易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的。 第二、教师必须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驶能力。这是课堂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要做到这点,我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过硬的基本功:既语言、板书、严密的逻辑思维。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试想教师没有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怎么吸引学生的听觉?没有一手漂亮的板书,又怎能吸引学生的视觉?没有对知识严密的逻辑分析,又怎能给学生的智慧的光芒,给学生以心智的启迪?学

立足家国情怀,打造有灵魂的历史课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7599867.html, 立足家国情怀,打造有灵魂的历史课堂 作者:周晶 来源:《文理导航》2019年第04期 【摘要】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历史教师要切实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从知识、能力立意的课堂转向素养、情怀立意的课堂,立足家国情怀,用心打造每一堂“有灵魂的历史课”。 【关键词】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价值取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凝练了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最高层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历史教育的根本旨归。然而,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存在只关注学科知识的教学,严重忽视学科教学中育人功能的问题。历史学科的价值不只是传授历史知识,更在于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塑造灵魂是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价值引领是中学历史教育的灵魂。如何打造有灵魂的历史课堂,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事关历史教育灵魂的“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生根?这些理应成为一个有时代责任感的历史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和担负的重要使命。 一、明确“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显然,这为高中历史教学设定了一个高端的育人目标。它既要求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树立家国同构意识;也要求学生注重德行修养,养成民族自强精神;更要求学生胸怀古今中外,形成包容开放的国际意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家国情怀”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历史认同感、文化归属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是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在历史教学中,把“家国情怀”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基于国际视野的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挖掘培育“家国情怀”的教学资源 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宝贵的人文资源,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无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谈语文高效课堂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谈语文高效课堂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摘要:语文作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急需认真思考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尤其是与正在进行的高效课堂改革相结合,使学生在提高应试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效课堂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高效课堂改革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我有幸参观了高效课堂的示范课,与很多同仁共同探讨高校课堂构建中各种课堂模式的优缺点,由此,深深感到,语文高效课堂改革需要“深思且徐行”。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又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化素养,从而既增长知识和才能,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层面,阐释语文为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还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

精神”的重任。 如今高效课堂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无论是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潍坊五中的“合作学习”模式,还是昌乐二中的“二七一”模式,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五步十环节”模式,都成为众多学校学习的经典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些经典模式被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重视教学环节设计的规范性,而忽视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展示,而忽视教师“传道”的深刻性等。就语文学科而言,这种改革无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试能力,但在普及中华经典、让学生深刻体悟传统文化精髓方面却陷入尴尬境地。 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缜密、重逻辑,中国传统文化重神韵和体验。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和长期的濡染熏陶,需要一个人成长到一定年龄才能融会贯通,深刻体会。所以,传统文化教学不能一刀切地用某种模式,而应重视引导和体悟。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的自主预习仅仅停留在字词章法等表层,无法真正领悟传统文化带给自己的精神力量;学生的主体展示侧重形式而忽视精神内质。随着学生竞争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