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第3节 羧酸酯教学设计

第3章第3节 羧酸酯教学设计

第3章第3节 羧酸酯教学设计
第3章第3节 羧酸酯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 从知识结构上看, 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即羧酸和酯, 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 酯是羧酸与醇的衍生物。本节分两课时完成, 其中第一课时按教材的编排体系, 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第二课时包含酯的结构、性质、存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 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 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 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 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 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 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3.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 乙酸和酯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 突出教学重点内容, 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 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乙酸的结构特点放在乙酸的性质之后去认识。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后, 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然使学生联想到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反映结构观点的认识, 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具体到抽象, 由宏观到微观。(2)为了突出酯化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化反应的条件理解, 将课本P.148的演示实验做了适当的改进(祥见教学过程设计), 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的分析推断能力, 达到了“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3)添加乙酸乙酯的水解试验, 让学生感受酯在不同条件下只得水解程度

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 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初步掌握酯

化反应。

(2).根据酯的组成和结构的特点, 认识酯的水解反应。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加强基本操作训练, 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 探讨科学问题。

二、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

在课堂教学构成的诸多要素中, 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 它是决定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 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手, 本课时主要采用研究探索式教学。过程可概括为:情景激学, 实验促学, 构建导学, 迁移博学。

三、学生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从知识结构上看, 学生已经学完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苯酚、乙醛等内容, 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 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 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有较强的求知欲, 师生间彼此了解, 有很好的沟通交流基础。

2.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 在教学中(1)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多种能证明乙酸酸性和酸性强弱的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化学实验设计和实施化学实验达到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通过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 突出了酯化反应过程、条件和实验装置特点的分析推理和研究, 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演示实验氛围, 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熏陶。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是以自然现象、科学实验为基础, 用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再提出问题)的方法展开探索的过程。教会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教学手段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乙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乙酸的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教学用具]

试管、导管、酒精灯、Mg条、Na2CO3粉末、乙酸、冰醋酸、饱和Na2CO3溶液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走进实验室, 有没有闻到什么气味?什么物质的气味?

(二)新课进行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乙酸

一、乙酸的分子结构

[演示]乙酸的分子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提问]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简式。介绍乙酸的官能团——羧基。

O O

‖‖

分子式:C2H402 结构简式:CH3—C—O—H 官能团:—C—OH(羧基)

二、乙酸的物理性质

师:乙酸又叫醋酸和冰醋酸。为什么叫冰醋酸?

[指导实验]观察乙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观察冰醋酸。并看书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生:乙酸是无色液体, 有强烈的刺激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

熔点:16.6℃沸点:117.9℃

[设问]北方的冬天, 气温低于0℃, 保存在试剂瓶内的乙酸凝结成冰状。

如何能安全地将乙酸从试剂瓶中取出?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探究]高一书上已简单介绍过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化学药品设计

实验方案:(1)证明乙酸确有酸性;(2)比较乙酸酸性的强弱。

[药品]Mg条、Na2CO3粉末、乙酸、石蕊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 叙述实验现象, 讲出设计方案。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酸性

[科学探究]

利用讲台上提供的仪器与药品, 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 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结论:酸性:乙酸>碳酸>苯酚

师:CH3CH2OH 、C6H5OH、CH3COOH中都含有羟基

醇、酚、羧酸中羟基的比较

2、酯化反应 CH 3COOH + HOCH 2CH 3 ==== CH 3COOCH 2CH 3 + H 2O

乙酸乙酯

思考1: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

方法:

1.加热;

2.用无水乙酸与无水乙醇做实验;

3.加入浓硫酸做吸水剂

4.思考2:这个酯化反应中, 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的羟基提供,

还是由乙醇的羟基提供?

[演示课件] 酯化反应机理

生理解: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的羟基提供。

知识运用: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 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 二者在浓H 2SO 4作用 下发生反应, 一段时间后, 分子中含有18O 的物质有( )

A 1种

B 2种

C 3 种

D 4种

生成物中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三)新课小结

[小结]

酯化反应的实质:酸脱去羟基, 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

作业:

第二课时

反应物

反应物

Na NaOH Na 2CO 3 NaHCO 3 CH 3CH 2OH

C 6H 5OH

CH 3COOH

[教学重点]

酯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酯的水解反应。

[教学用具]

试管、烧杯、酒精灯、乙酸乙酯、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温度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根据上一节的学习, 请写出乙酸与乙醇酯化的反应方程式?注意观察乙酸乙酯的结构

(二)新课进行

[自学]P62第1自然段。

[投影]

[试一试]3、填空:

酯的通式为:, 与互为同分异构体。分子式为。核磁共振氢谱有个吸收峰, 面积比为:。说明乙酸乙酯中有种H原子, 数目比为:。乙酸乙酯的结构简式为:

4、按溶解性和密度给乙酸、乙酸乙酯、乙醇、乙醛、苯酚、四氯化碳、苯分类?

[板书]二、酯

1、结构简式通式:RCOOR′分子式通式:C n H2nO2与同碳原子羧酸同分异构体。

[投影]酯类化合物的存在:

[填空]5、低级酯存在于______________, 是有____________________气味的液体。如梨中含有______________(其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苹果和香蕉中含有

_____________(其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

[板书]2、酯类化合物的存在:水果、饮料、糖类、糕点等。

[设疑](1)怎样设计酯水解的实验?

(2)酯在酸性、碱性、中性哪种条件易水解呢?

根据(1)、(2)两个问题, 讨论酯水解实验的设计方案。

[评价]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并指导学生按以下方案进行实验。

指导(1)温度不能过高;(2)闻气味的顺序。

分组实验

闻气味的顺序及现象:

Ⅳ中几乎无气味、Ⅲ中稍有气味、Ⅱ中仍有气味、Ⅰ中仍有气味

推理出Ⅰ、Ⅱ中乙酸乙酯没有反应;Ⅲ、Ⅳ中乙酸乙酯发生了反应。

[设问](1)酯的水解反应在酸性条件好, 还是碱性条件好?(碱性)

(2)酯化反应H2SO4和NaOH哪种作催化剂好?(浓H2SO4)

(3)酯为什么在中性条件下难水解, 而在酸、碱性条件下易水解?

思考后回答并互相补充:

(1)碱性条件好, 碱作催化剂, 它与生成的酸反应减少生成物的量, 使可逆反应向右进行的程度大。

(2)H2SO4作催化剂好, 浓H2SO4不仅起催化剂作用, 还兼起脱水剂作用, 使可逆反应向右进行。

(3)有机分子间的反应进行较慢, 许多有机反应需加热和催化剂条件, 与无机离子间反应瞬间即可完成有区别。

[板书] 3.酯+水酸+醇

CH3COO—CH2CH3+H2O CH3COOH+CH3CH2OH

H2O

让学生写出酯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通式表示羧酸和醇)。

[试一试]写出C3H6O2有可能的结构简式?

1、具有酸性的为:

2、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3、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有:

4、能和碳酸氢钠反应的是:

[思考与交流]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在制取的实验中如何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你认为应当采取那些措施?

[回答](1)采取加入过量乙醇及不断把反应中生成的酯和水蒸出的方法。

(2)浓硫酸除催化剂外。还起吸水剂作用, 吸收生成水, 使平衡正向移动, 增大产率。

(3)用长导管冷凝乙酸乙酯, 使之尽快脱离原反应体系, 增大乙酸乙酯产率。

(4)导管口位于碳酸钠液面上, 防止倒吸。增大乙酸乙酯产率。

(5)饱和Na2CO3溶液作用:中和乙酸;吸收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增大乙酸乙酯产率。

六、学案设计(见下页)

酯 教学设计

《羧酸酯》——酯的教学设计 王光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酯的概念、命名,同分异构体以及物理性质; (2)根据酯的组成与结构的特点,理解酯的水解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酯的水解反应原理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会运用观察法和实验探究法等方法研究问题;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养成团结合作的品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关注自身生活实际,体会化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分析以及重、难点的处理 本节课的重点是酯的同分异构现象以及酯的水解反应,同时酯的水解原理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在课程处理上,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羧酸、酯化反应等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归纳酯的结构特点以及分子组成,顺利导入到酯的定义和饱和一元酯的分子通式;通过对酯的分子通式观察分析,学生自然而然的联想到饱和一元羧酸的分子通式也是C n H2n O2,从而得出饱和一元羧酸与饱和一元酯互为同分异构体。 在处理本节的难点——酯的水解反应原理时,针对学生对酯化反应的理解(可逆反应),结合学生在必修2《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以及选修4中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有知识体系,由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入手,分析发现酯的水解反应是酯化反应的逆过程,根据平衡移动的基础知识推测能够使平衡逆向移动的因素,然后小组讨论、设计验证实验方案,然后学生动手实验验证酯在不同的条件下的水解程度,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原有的知识,并在实验中得出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程度大于酸性条件下的水解的结论,顺利构建了酯水解反应原理的新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将难点通过学生的参与与实践,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从而顺利的完成本节课程的三维目标。 三、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并进式实验教学法,比较分析教学方法等。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情境:展示水果(图片)珍珠奶 茶让同学回答,为什么会有香 味? 【引入】含有酯,这些香味的存在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这类有机物——酯。 【板书】酯【同学思考并回答】 创设情境,增强学生 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 生感到化学就在生活 中,生活处处有化学。 【问题设疑】同学们,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酯类物质? 【同学回答】生活中的各种空气清新剂、蔬菜、鲜花 以及食品中,还有上节课学到过的乙酸乙酯等 让学生以生活的有 心人出现在课堂上,培

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知识点总结

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知识点总结 一、酸、酯的物理性质及酸性 知识点:①低级羧酸易溶于水,酯不溶与水 ②一元链状饱和羧酸的结构通式为C n H2n O2与酯为同分异构体 ③羧酸的酸性强于碳酸,具有酸的五条通性。 酸性排序:羧酸>H2CO3>酚>H2O>HCO3—>乙醇 能与钠反应的有:羧酸、酚、水、醇 能与NaOH及Na2CO3反应的有:羧酸、酚(与Na2CO3反应生成NaHCO3) 能与NaHCO3反应的:羧酸 1.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 和C6H5CH2OH 和HOCH2CH2OH 和C17H35COOH 和CH2Cl2 2. 允许用一种试剂鉴别溴苯、苯和乙酸,最好选用 溶液 C.蒸馏水 D.乙醇 3.下列分子式只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C3H7Cl B.CH2Cl2C.C2H6O D.C2H4O2 4.分子式为C3H8O的醇与C4H8O2的羧酸浓H2SO4存在时共热生成的酯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5.乙酸乙酯和丙酸的混和物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30%,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 % 6.下列有机物中,不能跟金属钠反应是 A.乙醚 B.甘油 C.苯酚 D.丙酸 7.下列物质中,与NaOH溶液、Na2CO3、溴水、苯酚钠水溶液和甲醇都能反应的是 =CH-COOH 8.分子式为C n H2n O2的一元羧酸克,恰好中和摩/升的苛性钠溶液20毫升,则n值是 9.某有机物与过量的金属钠反应,得到V A升气体,另一份等质量的该有机物与纯碱反应得到气体V B升(同温、同 压),若V A>V B,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10.某有机物结构简式为:,则用Na、NaOH、NaHCO3与等物质的量的该有机物恰好反应时,消耗Na、NaOH、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3∶3∶2 B.3∶2∶1 C.1∶1∶1 D.3∶2∶2 11.要使有机物转化为,可选用的试剂是 12.甲酸具有下列性质: ①挥发性②酸性③比碳酸的酸性强④还原性⑤能发生酯化反应 下列各实验中,分别填出表现甲酸相应性质的编号: (1)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甲酸有气体放出,说明甲酸具有; (2)在甲酸钠晶体中加入浓磷酸,加热后放出能使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说明甲酸具有; (3)与乙醇、浓硫酸混和后共热,能闻到一种香味,说明甲酸具有; (4)在甲酸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铜,能看到溶液变蓝色,说明甲酸具有; (5)在新制氢氧化铜中加入甲酸溶液,加热看到有红色沉淀生成,说明甲酸具有。 二、羧酸的酯化实验 知识点:①碎瓷片的添加是为了防止暴沸 ②加样顺序为无水乙醇——浓硫酸——冰醋酸(类似浓硫酸加入水、顺序不能乱) ③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 ④加热目的:蒸出产物,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产率 ⑤Na2CO3作用:吸收产物中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反应现象为:一段时间后Na2CO3上有一层油状液体、同时有气泡产生 1.下列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A.只用溴水一种试剂可鉴别甲苯、乙烯、乙醇、四氯化碳四种液体 B.将乙醇加热到170℃可制得乙烯 C.用乙醇、冰醋酸及pH=0的H2SO4加热可制乙酸乙酯 D.用酚酞可鉴别苯酚钠和乙醇钠两种溶液 2.下列物质中各含有少许杂质,其中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杂质的是 A.乙酸乙酯中含有少量乙酸B.乙醇中含有少量乙酸 C.乙酸中含有少量甲酸D.溴苯中含有少量苯 3.某课外小组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4-1所示,A中放有浓硫酸,B中放有乙醇、无水醋酸钠,D中放有饱和碳酸钠溶液。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五章 病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章病毒》 一、设计思路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病毒变“大”、变“活”,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2、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创新设计课前导学任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创新设计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⑵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能力。 ⑵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认同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⑵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⑶学习运用辩证法看待事物的利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⑵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不分节,本章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教学课时为一课时。通过本章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二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一是全面掌握生物体的构成方式,即生物圈中不仅有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二是全面认识生物圈中的生物类型,即生物圈中不仅有植物、动物、人、细菌和真菌,还有病毒。同时,本章教学也为学生之后学习传染病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

第5章 第3节 吸收作用教案

第3节吸收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2)阐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的生长与无机盐的关系,说出氮、磷、钾等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 2、能力目标: (1)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观察用土壤浸出液培养幼苗的演示实验中,学会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学习无机盐对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无土栽 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过程中,继续关注生物科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根毛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根吸收无机盐的条件;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们先来复习前面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我们知道植

物的叶绿体可以制造有机物,线粒体可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其实,这些活动都是需要水和无机盐的参与的,那么植物体又是怎样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节吸收作用。(板书:第3节吸收作用)2、新课讲授 我们学习植物的器官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是植物体的哪个器官?(根)没错,就是植物体的根吸收周围土壤的水分和无机盐。(板书:1、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那根又是用什么方式吸收水分的呢?我们一起看看85页的活动,我们看看盐渍黄瓜,把酱油或者盐水倒进黄瓜盘的时候,盘子里面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汤;盐渍萝卜也是一样的会出现很多汤,而且萝卜条会变软,但是放在清水里面的话会变得更硬。大家可以看到大屏幕上的图片,那为什么黄瓜盘里会无缘无故出现那么多水,这些水从哪里来?很明显这些水是黄瓜本身的。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知道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机制,也就是到底什么时候植物会吸水,什么时候植物会失水。我们先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萝卜块吸水放水实验)大家说水和盐水,哪个浓度大?很明显是盐水,甲的清水变少了,说明萝卜把水吸收了一部分,而乙的盐水变多了,多出来的水是来自萝卜细胞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细胞可以吸水,也会失水,到底是失水还是吸水,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

第三节羧酸酯教案

公开课教案 第三节:羧酸酯教案 克山三中贺成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羧酸的结构特点,掌握乙酸(羧酸)的化学性质2.能举例说明羧基、羰基、羟基性质的差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学会对羧酸分子结构及性质等方面的分析 2.体会官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乐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乙酸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乙酸酯化反应实验及原理。 3、教学程序 化学之于人类的生活有三个层面的意义,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和应用物质,对于本节内容,这三个层面是如何体现的呢? 认识——用于认识羧酸和酯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官能团—COOH、—COOR’的作用,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改造——控制条件“改造”物质,利用羧酸和醇制取酯类物质。 应用——知识的实用性和迁移性,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含羧基和酯基的物质有很多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我们常常会吃到一些酸味较浓的食物,这些食物为什么有酸味?你能举例吗?

【学生思考】【投影】如食醋含有乙酸,柠檬含有柠檬酸,苹果含有苹果酸,蚂蚁含有蚁酸,大家观察它们的结构,为什么它们都有酸味呢? 【学生回答分析】羧酸类有机物的官能团是羧基,羧酸有酸味 【电子板书】一、羧酸 羧酸:由烃基和羧基相连组成的有机物 【讲解并电子板书】 1、其中最简单的一类羧酸为饱和一元羧酸可用通式表示C n H2n+1COOH,如HCOOH,CH3COOH等、 2、按所含的羧基个数: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和多元羧酸 按烃基是否饱和:饱和羧酸、不饱和羧酸 根据烃基的不同:脂肪酸:如乙酸、硬脂酸(C17H35COOH)芳香酸:如苯甲酸(C6H5COOH) 【过渡】羧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大家知不知道醉酒时喝醋可以解酒?共同回忆它的性质 【电子板书】 3、乙酸: (1)物理性质:乙酸是_色的_体,具有_气味,沸点_,熔点_,_溶于水。 (2)分子结构 【设问】请同学们试说出几种可以检验醋酸具有酸性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板书】 1、能跟酸碱指示剂反应。 2、能跟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H2。 3、跟碱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4、能跟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5、能与部分盐(如碳酸盐)反应 (3)化学性质: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小组合作交流,知道病毒的种类;通过观看视频,具体深刻的理解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通过自学引导明确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病毒的认识,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难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二、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极度恐慌》中的片段,教师发问:除了埃博拉病毒,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预习课本的情况,说出“非典、流

羧酸的教学设计

羧酸的教学设计 作者:彭叔敏紫金县附城中学 摘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引领下设计完成“羧酸”课堂教学。进行教材分析,最后并做了教学设计的反思。 关键词教学设计羧酸教学反思 1 教材分析 羧酸是烃的含氧衍生物这一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在学习这之前,已经学习醇和醛,为学习烃的衍生物打下了基础。通过学习乙酸,让同学们掌握醇、醛和酸的联系。可以更系统,深化的学习整章内容。 通过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除了从生活经验中有感性的认识以外,也相对熟知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醇、酚、醛等内容,对有机物分子结构、官能团、化学性质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课充分体现了将生活寓于化学教学中,导入时用饮料——醋饮料创设一个情景,又提出生活中常见的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以醋的“醒酒防醉”这一功能来学习酯化反应。最后让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了解羧酸的分类。 (2)掌握羧酸的结构、命名。 (3)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酯化反应)。 (4)认识同位素示踪法。了解酯化反应的机理。 2.2 能力目标 (1)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麻烦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类推方法的能力。 2.3 情感目标 (1)认识羧酸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教学重点 羧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4 教学难点 酯化反应的原理 5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 6教学工具 多媒体电教设备,实验器材设备 7教学过程:

7.1 情境导入 【引言】: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饮料在冲击着我们的身体,不知道同学们平时都是喝些什么饮料的? 【生】:酸奶、牛奶、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冰红茶、………还有我喜欢喝苹果醋。学生们议论纷纷。 【展示】:图片 【讲】:这个醋饮料在近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大家家里面的厨房里都会配有醋作为配料吧。这个醋的也叫乙酸,是羧酸的一种。着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得内容—— 醋酸。 【板书】:第三节、羧酸。 7.2 羧酸的分类与通式 【讲】:羧酸是由烃基和羧基相连够成的有机化和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是如何分类的。【展示】ppt(羧酸的分类) 【思考】在无机化学里我们已经学过醋酸,请大家些出它的化学式, 并通过对羧酸定义的理解写出羧酸的通式。 【板书】:羧酸的通式(CnH2n+1COOH 或CnH2nO2)。 【过渡】:我们通过研究乙酸来探索羧酸的性质。 【板书】乙酸。 7.3 羧酸的物理性质 【问】:同学们通过在生活中我们对醋的了解,能感受到乙酸有哪些物理性质呢?清同学回答。 【生】:回答(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沸点:117.9℃(易挥发)、熔点:16.6℃(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 【板书】:乙酸的物理性质。 【展示】乙酸的球棒模型图片。 【讲】:现在来观察乙酸的球棍模型,写出乙酸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板书】:分子式,结构简式。 【展示】核磁共振氢谱图。 【明确】:图中有两个吸收峰说明有两种氢原子,且数目比为3比1。 【讲】:很明显羧基是官能团,大家都知道官能团是主要决定有机物的化学性质,那羧基是如何决定羧酸的化学性质的呢? 7.4 羧酸的化学性质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索羧酸的化学性质。 【讲】: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乙酸的酸性。提示:可用酸性指示剂来验证。 【学生实验】:往试管中加入2ML的乙酸,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回答】溶液变红 【问】从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明确】乙酸显酸性。 【板书】:CH3COOH CH3COO- + H+ 【讲】:老师有说过性质就将会决定用途。请问同学们,你们家的水壶会不会用久了就长有水垢呢? 【回答】有! 【再问】你们家事怎么处理的呢?如何洗掉水垢。 【回答】用醋来清洗

第5章第3节功能高分子材料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精品学案】 一、教材分析 当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 能源、 信息和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 材料是指 人类利用化合物的某些功能来制作物件时所用到的化学物质。 材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巨 大,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耐高温、 高强度的特殊结构材料, 就不 可能有今天的宇航技术;没有半导体材料,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没有光导纤维, 就不会出现信息的长距离传输, 实现高速、高容量的光通讯; 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人类的 生活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材料的发明和开发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也可以说是一部材料科学和技术的 发展史,材料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铁器时代 等,就是以材料作为标志来命名的。 可以相信,材料科学和材料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必将为 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层次。教学策略中可利用上网查询, 从历史的角度使学生体会化学材料的发展是化学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不同时期化学 材料发展过程的了解,使学生对化学科学发展的进程有所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⑵认识到功能材料对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自学和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的重要性。 难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学习的兴趣和投身科学事业的决心。 四、 学情分析 教材介绍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点是较常见的高吸水性树脂和一些复合材料, 教学中可 作适当的补充, 教师可以收集多方面的素材, 介绍用于印刷的感光树脂、液晶高分子、 磁性 高分子、高分子导体、高分子药物、高吸水性树脂、高分子智能材料等。如高分子分离膜、 人造器官的图片、 实物和视频提供给学生, 使他们能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以动员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 收集、阅读、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突出学生自主实 践活动,自己撰写有关高分子 材料的论文。 除走出去参观, 也可以请进来, 安排一两次专业技术人员作功能高分子材料的 科普讲座等 第五章 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 第三节 功能高分子材料 认识到功能材料对人类社会生活生产 也可

羧酸和酯教案

羧酸酯教案 【本节重点】 1.羧酸的结构特征、分类 2.几种常见羧酸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3.羧酸的化学性质 4.酯类的通式 5.酯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内容讲解】 一、羧酸 1.羧酸的结构特征、分类和通式 (1)结构特征:烃基直接和羧基相连接的化合物 官能团名称为羧基,结构简式为-COOH,结构式为 (2)分类: ①按羧酸分子中含有羧基的个数分为:一元酸H-COOH 二元酸HOOC-COOH 多元酸 ②按分子中所含烃基是否饱和分为:饱和酸C2H5COOH 不饱和酸CH2=CHCOOH(丙烯酸) ③按分子中是否含苯环分为:脂肪酸 芳香酸 (3)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C n H2n O2或C n H2n+1COOH 2、几种常见羧酸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1.甲酸: 俗称蚁酸,蚂蚁体内含有甲酸。是最简单的羧酸。它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有腐

蚀性,能跟水混溶。 2.乙酸: (CH3COOH) 俗称醋酸,是人们最熟悉的羧酸。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117.9℃,熔点16.6℃,易溶于水和乙醇。当温度低于熔点时,凝结成冰状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称为冰醋酸。 3.乙二酸: 俗称草酸,分子内有两个羧基,属于二元羧酸。它是没有颜色的透明晶体,能溶于水或乙醇。 3.羧酸的化学性质 羧基中含有羟基,所以可以和金属钠反应;由于羰基的吸电子作用,使得羧基中的O—H 键被削弱,H+容易电离出来,表现出酸的通性;同时羧酸也可和醇发生酯化反应。 (1)弱酸性(以乙酸为例) ①电离方程式:CH3COOH CH3COO-+H+,从电离方程式中可以看出,乙酸是弱酸,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 ②酸的通性:乙酸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与活泼金属、碱性氧化物、碱、某些盐发生反应。 ③乙酸的弱酸性 可以从乙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和乙酸盐溶液存在水解平衡两个角度来设计实验证明,如常温下,0.1mol/L的乙酸溶液pH>1 或CH3COONa溶液显碱性;也可以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来设计实验验证,例如用盐酸和乙酸钠反应能生成乙酸,即可证明。 ④乙酸酸性弱的程度 说明:大多数羧酸和乙酸一样,都是比盐酸弱,比碳酸强的一类酸。 ⑤醇、苯酚、乙酸中—OH的性质对比

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 教案示例

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示 例 以下是关于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示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了解有关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阐明讲究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道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我们已经知道,通常我们所吃的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那么,怎样选择和搭配食物,怎样安排一日三餐,才能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

学习的内容: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 要做到营养卫生,首先要注意合理膳食。 提问:人每天都要吃食物,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知道的食物一般都有哪些? 回答:猪肉、牛肉、鱼、鸡、大米、面粉、蔬菜……。 讲述:我们所吃的食物,种类繁多,但一般可以分为谷类、肉类、蔬菜水果类、奶和奶制品类这四类。在这四类食物中,谷类含淀粉多一些,肉类含蛋白质和脂肪多一些,蔬菜和水果含维生素和无机盐多一些,奶和奶制品类含蛋白质、脂肪、部分维生素和钙等。因此,为了满足人体的需要,各类食物我们都应该进食,做到合理膳食,也许有同学会问,讲了这么半天,到底什么叫合理膳食?结合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合理膳食,就是指能够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和能量需要的膳食。由于这种膳食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互相搭配合理,因此又叫平衡膳食。 不仅要做到合理膳食,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请问在座的同学有谁今天没有吃早餐? 回答:有。 提问:不吃早餐的同学,在上午上完两节课后,有什么感觉? 回答:饿、心慌、注意力不集中…… ·

八年级上第五章病毒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

(三)病毒的结构和繁殖(重难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0~91页,完成下面问题: 1、课件展示动物植物细胞,病毒的图片,比较不同之处。(回顾认知) 2、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图,找出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自主总结) 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为什么还属于生物呢?(知识升华) 4、大屏幕动画放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来总结病毒要选择怎样的生活 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呢?(理解概括)学生分组交流问题。派出代表发言 (当同学理解有误时:你的回答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听听其他同学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精彩发言后:非常全面,准确,太精彩了。) 教师总结: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有生命,属于生物。病毒可以依靠其寄生的活细胞的 营养物质生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表达交流的能力。 『板书』三、病毒的结构、生活和繁殖 结构:没有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 繁殖: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附图(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学以致用 1、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H7N9病毒 B、草履虫 C、痢疾杆菌 D、酵母菌 2、2013年4月份以来,由甲型H7N9病毒引起的流感在全国多地爆发。下列对病毒描述正确的是() A、不含遗传物质 B、能独立生活 C、每个人都会得此病 D、没有细胞结构?重难点突破方法: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并利用练习题进行巩固记忆。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常提到病毒,人们的第一印象是有害的,不好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或者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思考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叙述:病毒对植物的危害。被病毒侵染的植物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使人类、动物致病。但随着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利用一些动物病毒,经过人工无毒处理制成的疫

337.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三节 羧酸 酯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5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第三节羧酸 酯 【教学重点】乙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酸的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教学手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走进实验室,有没有闻到什么气味?什么物质的气味? (二)新课进行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乙酸 一、乙酸的分子结构 [演示]乙酸的分子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提问]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简式。介绍乙酸的官能团——羧基。 O O ‖‖ 分子式:C2H402 结构简式:CH3—C—O—H 官能团:—C—OH(羧基) 二、乙酸的物理性质 师:乙酸又叫醋酸和冰醋酸。为什么叫冰醋酸? [指导实验]观察乙酸的颜色、状态、气味,观察冰醋酸。并看书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生: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 熔点:16.6℃沸点:117.9℃ [设问]北方的冬天,气温低于0℃,保存在试剂瓶内的乙酸凝结成冰状。 如何能安全地将乙酸从试剂瓶中取出?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探究]高一书上已简单介绍过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化学药品设计 实验方案:(1)证明乙酸确有酸性;(2)比较乙酸酸性的强弱。 [药品]Na2CO3粉末、乙酸、石蕊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 叙述实验现象,讲出设计方案。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酸性 [科学探究]利用讲台上提供的仪器与药品,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验证乙酸 、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结论: 酸性:乙酸>碳酸>苯酚 师:C H 3CH 2OH 、C 6H 5OH 、 CH 3COOH 中都含有羟基 醇、酚、羧酸中羟基的比较 2、酯化反应 CH 3COOH + HOCH 2CH 3 ==== CH 3COOCH 2CH 3 + H 2O 乙酸乙酯 思考1: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方法: 1.加热; 2.用无水乙酸与无水乙醇做实验; 3.加入浓硫酸做吸水剂 思考2:这个酯化反应中,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的羟基提供, 还是由乙醇的羟基提供? [演示课件] 酯化反应机理 学生理解: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的羟基提供。 知识运用: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 ,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 ,二者在浓H 2SO 4作用 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 的物质有( ) A 1种 B 2种 C 3 种 D 4种 生成物中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三)新课小结 酯化反应的实质:酸脱去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 第二课时 四、酯 反应物 反应物 Na NaOH Na 2CO 3 NaHCO 3 CH 3CH 2OH C 6H 5OH CH 3COOH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呈现(课标要求在教材中的体现)

一、课堂设计 一、反射 (一)实验膝跳反射实验 让两个同学一组,完成膝跳反射的实验。 小组讨论,统一答案: 1、扣击韧带时,小腿出现什么反应? 2、如果有意识地控制膝跳,上述实验现象还会出现吗? (2)小组展示: 1、扣击韧带时,小腿会突然跳起。 2、如果有意识地控制膝跳,上述实验现象不会出现。 (3)拓展思考: 1、膝跳反射中小腿前伸是不是有意识的行为?还受谁的支配? 2、你能归纳出反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过什么系统发生的反应?反应有 什么特征? 3、列举生活中有关反射的事例,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一、反射弧: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膝跳反射示意图,了解膝跳反射中信 息传递和处理的途径,尝试写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小组讨论, 统一答案。 (2)小组展示: 感受器(股四头肌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纤维感受器(股四头肌效应器肌梭) (3)跟学生一起总结反射弧的概念及组成 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结构,叫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的建立: 1、吃食物流唾液是狗生来就有的反射,听铃声流唾液是狗在生活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反射。 2、条件是铃声刺激和食物的多次结合, 3、条件反射的建立,可以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1)学生通过巴甫洛夫给小狗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思考总 结: A、条件反射建立的原理 B、防止条件反射消退的方法 (2)小组展示: A、非条件刺激(食物)与无关刺激(铃声)多次结合。 B、经常用非条件刺激(食物)来强化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刺激(铃 声)。 2、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二者的区别列成下表。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

羧酸教案

《乙酸羧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乙酸的物理性质和俗称;理解乙酸的分子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掌握乙酸的结构式、化学性质和用途;了解羧酸的一般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对烃的衍生物的典型计算与推断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综合能力;通过以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入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的“思路教学”,使学生学会研究有机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目标:要充分发掘教材的教育因素,自然、贴切、适时地进行德育、美育及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渗透。 二、教学重点:乙酸的化学性质,如弱酸性、酯化反应,酯的水解等。 三、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请同学们写出各步转化的方程式。 分子烃基(或氢)和羧基相连而构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羧酸。本节将重点学习羧酸的代表物——乙酸。 二、新课讲授: (一)、乙酸的结构 [讲解]乙酸又名醋酸,它是食醋的成分之一,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有机酸。 分子式:C2H4O2;结构简式:CH3COOH 其结构简式:其官能团:—COOH(羧基) (二)、乙酸的物理性质 乙酸又叫醋酸,无色冰状晶体(冰醋酸),溶点16.6℃,沸点117.9℃。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少量的食醋除去在水壶里的水垢(CaCO3等杂质),请同学们试说出,这应用了哪一个化学原理。 [学生回答]醋酸和水垢(CaC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运用了强酸(醋酸)制弱酸(H2CO3)这一原理。乙酸分子中存在羟基,由羟基电离出H+。 (三)、化学性质

1、酸性 (1)与Na2CO3溶液反应。 2CH3COOH + Na2CO3 = 2CH3COONa + CO2↑+H2O (2)与Mg反应 Mg + 2CH3COOH → (C H3COO)2Mg + H2↑ [提问]如何证明乙酸是一种弱酸。 [回答]选择CH3COONa,滴加酚酞试液,试液变红,说明醋酸钠水解呈碱性。 (3)酸性比较:CH3COOH > H2CO3 > C6H5OH 2、酯化反应 (1)定义:醇和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2)本质: (1)反应机理:醇脱氢原子,羧酸脱羟基结合生成水。 (2)酯化反应可看作是取代反应,也可看作是分子间脱水的反应。 (3)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 A: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生成醋酸钠(便于闻乙酸乙酯的气味)。B: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C:抑制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D: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吸水性。 (四)、酯类化合物 1、低级酯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 2、主要物理性质:密度一般小于水,并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3、用途:可用溶剂,也可用制备饮料和糖果的香料。 4、水解反应: (1)在酸中的反应方程式: (2)在碱中反应方程式:

2019-2020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2)呼吸产物的检测 ①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②产物? ????有氧条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2.细胞呼吸的类型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 1.总反应式 C 6H 12O 6+6H 2O +6O 2――→酶12H 2O +6CO 2+能量。 2.过程

3.概念 (1)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条件:有氧参与、多种酶催化。 (3)物质变化 ①反应物:葡萄糖等有机物。 ②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4)能量变化:释放能量并生成大量ATP。 4.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的不同特点 (1)有氧呼吸过程温和; (2)有氧呼吸进行时有机物中的能量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 (3)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三、无氧呼吸 1.场所:细胞质基质。 2.类型和过程 (1)物质变化:有机物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 (2)能量变化:释放出能量并生成少量ATP。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可以生产食醋或味精。 (2)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使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避免肌细胞产生大量乳酸。 (3)及时松土有利于根系生长。 (4)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根系有氧呼吸,防止幼根变黑、腐烂。 2.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利用粮食通过酵母菌发酵可以生产各种酒。 (2)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 (3)破伤风芽孢杆菌可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大量繁殖,皮肤破损较深时,需清理伤口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等。 1.有氧呼吸每个阶段都产生ATP,但是产生的量不同。( ) 2.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释放了少量的能量。( ) 3.细胞呼吸的产物都是CO2和水。( ) 4.不同生物无氧呼吸所需要的酶都是相同的。( ) 5.储存蔬菜、水果时应隔绝O2,以减弱细胞呼吸。( ) 提示:1.√ 2.×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 3.×CO2和水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4.×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酶也不同。 5.×若隔绝O2,细胞无氧呼吸会加强,不利于蔬菜、水果的储存,而应低氧储存。 1.教材P91的装置图中A装置中用气泵间歇性地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什么?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用气泵间歇性地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保证酵母菌有充足的氧气,以进行有氧呼吸。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以保证第三个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B装置中,为什么要将B瓶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提示:B瓶刚封口后,锥形瓶中有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两瓶产生CO2的速度和量基本相等,所以需将开始产生的CO2排掉;一段时间后,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5《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在教材内容以外,补充了三种形态以外的其他形态、关于繁殖方式跟进补充了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分步动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门引入艾滋病内容贯穿整课 二、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怎样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并耐心的引导。另外,学生已学过植物、动物、人体、细菌、真菌,对于认识某一类具体生物的方法较为熟悉。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提高兴趣,然后“再学习”会较自觉。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知识方面 (1)、说出病毒的发现过程、形态、大小、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生活和繁殖方式。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阅读文本获得信息的能力、动手构建模型的能力、表达交流、比较分析、解决问题、判断推理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病毒的结构及生活方式时,联系到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2)、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3)、关爱艾滋病人,多一些科学理性的认识,少一些盲目恐惧和歧视。 四、本节渗透的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通过本节课主要渗透培养以下方面。 (1)、在文化基础方面,培养科学精神素养,尤其是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基本要点。 (2)、在自主发展方面,培养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素养,及其包含的乐学善学、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共五个基本要点。 (3)、在社会参与方面,培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素养,尤其是社会责任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要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中生物课标的课程内容包含10个一级主题,其中第2条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7条是生物体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羧酸--酯——羧酸》教学设计

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羧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的羧酸及分类; 2、掌握以乙酸为重要代表物的羧酸的结构特征和性质; 3、掌握乙酸酸的通性,并学会运用; 4、理解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在探究酯化反应机理方面的应用。 < 【过程与方法】 采用问题探究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类比归纳,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迁移扩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让学生领会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通过同位素原子示踪法的方法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情景激 学 【PPT】观看视频——蜜蜂蜇人,用蜜蜂分 泌物中的甲酸引入 【资料卡片】介绍羧酸在我们的生活中非 常常见,用途也很多,如生活中的食醋; 各种水果中的羧酸;在食品包装袋的配料 表上经常见到苯甲酸或山梨酸,他们是食 品防腐剂;一些消炎药中也含有羧酸。 # 学生广泛列 举,认真倾 听,观看投影 从生活走进化 学,让学生充分 感受羧酸与生活 密切关联,产生 浓厚兴趣

(二) 羧 酸的 结 ~ 构 和分 类【思考1 】 这些物质的组成、结构有什么共同点你能 由此总结出羧酸的定义和通式吗 【投影】1、定义:由烃基(或氢原子)与 羧基相连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 【板书】一、羧酸 结构 官能团-COOH 学生思考,展 示思考成果 , 问题的层层递 进,使学生通过 羧酸组成和结构 的异同比较,顺 利总结出羧酸的 结构特征和分类 依据,培养学生 比较归纳的能力 【 【思考2 】羧酸由烃基和羧基组成,烃 基有哪几种,由此形成的羧酸有哪几类羧 酸还有其他分类方法吗 2、分类: (1)烃基不同: 是否有苯环:脂肪酸、芳香酸 碳原子数目:低级脂肪酸、高级脂肪酸 。 是否饱和:饱和、不饱和羧酸 (2)羧基的数目:一元羧酸、二元羧酸 【思考3 】乙酸属于上述哪种羧酸呢你能 根据饱和烃的通式推出饱和一元羧酸的通 式吗 【投影】饱和一元羧酸通式: C n H2n+1COOH 、C n H2n O2 从不同角度 认识乙酸,并 归纳出饱和 一元羧酸的 通式 。 从不同角度认识 同一事物,体会 分类法的应用 (三) 羧 酸 ¥ 的 化 学【过渡】羧酸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呢我 们用大家最熟悉的乙酸为例来进行分析。 / 【复习回顾】乙酸(醋酸)的结构和性质 展示乙酸的模型 【学生回答】 联想到已学 的乙酸,回忆 乙酸的性质 通过对代表物乙 酸的学习,再迁 移到羧酸这类物 质的学习,体现 从个别到一般, 从结构学性质的 的科学学习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