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有趣的数字地名历史(百字篇、千字篇、万字篇)

北京有趣的数字地名历史(百字篇、千字篇、万字篇)

北京有趣的数字地名历史(百字篇、千字篇、万字篇)
北京有趣的数字地名历史(百字篇、千字篇、万字篇)

北京有趣的数字地名历史(百字篇、千字篇、万字篇)百字篇

百花深处:菜园变花园

百花深处,在新街口南大街路东,堪称北京最为优雅的一处地名。

相传在明代,有姓张的夫妇在这里种菜为生,有了积蓄之后,将菜园改为花园,吸引了文人雅士前来游赏,文人们遂将这里称为百花深处。在光绪年间的《京师坊巷志稿》中,已有“百花深处胡同”的记载。

百子湾路:在东四环路四惠桥以南。

百合园胡同:在琉璃厂东街以北。

百果园:在左安门内大街以西。

千字篇

千福巷:清代的造币厂

千福巷,在北锣鼓巷路西,胡同中有元代古庙千佛寺,清代名为千佛寺胡同,胡同东北曾有清代铸造钱币的宝泉局西厂,因此地名俗称钱局。民国时期,没落的王爷祺少疆曾在这里组织票房,约票友唱戏。1965年改称为千福巷。

千竿胡同:在什刹海前海西街,旧称箭杆胡同。

万字篇

万明路:陈独秀游乐场发传单

万明路,在宣武区永安路北侧,因曾有明代古庙万明寺而得名。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在新世界游乐场散发传单被捕,即发生在万明路。

民国初年,在先农坛北面开辟了多条道路,兴建了许多洋式楼房,被称为“北京最新式之商埠”。那时在万明路中段有一个大转盘,仿照上海大世界建造的新世界游乐场就在大转盘的东南角。

新世界游乐场是一座轮船状的四层洋楼,内设剧场、影院、说书馆、杂技馆,装有电梯,是游人很多的新式娱乐场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北京大学任职的陈独秀亲自在新世界游乐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号召群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被警察逮捕关押。陈独秀出狱后,由北大教授李大钊亲自赶着马车,将他送出北京。从此陈独秀放弃北大职务,去了广州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新世界游乐场楼房于20余年前被拆除,原址现为居民楼房。

万泉寺村:金中都的南城墙

万泉寺村在菜户营桥以西的丽泽路南侧,因曾有古庙万泉寺而得名。1153年,金朝以今北京广安门桥一带为中心,建成了金中都城,是北京地区历史上首次成为国都的标志。那时的金中都南城墙,正在万泉寺一线。如今在万泉寺村附近的万泉公园内,还残留着一小段金中都的南城墙,是北京市级文保单位。

万寿路:李太后硬说自己是菩萨

万寿路,与复兴路交叉,因北端有一座永安万寿塔而得名。

《明史·李太后传》记载,李太后原本是个贵妃,她的儿子做了万历皇帝之后,被尊为慈圣皇太后。李太后崇信佛教,在京城内外建了许多佛寺,永安万寿塔即她所建。

李太后崇佛另有目的,因为她上边还有个当过正宫皇后的仁圣皇太后,总是压她一头。为了提高地位,出身卑微、自幼家贫的李太后,宣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世下凡。她在阜成门外八里庄建造了慈寿寺,后殿里供着九莲菩萨,是长有九个头的金凤凰。慈寿寺后来毁坏消失,但寺中的永安万寿塔一直保存至今。明代《帝京景物略》说这座塔是仿照天宁寺塔建造的,看上去确实十分相似。

万泉河路:在颐和园以东。万年胡同:在地安门外大街西侧。万明巷:在阜成门桥西南侧。

北京地名的来历

北京地名的来历 北京的由来 1、天桥 2、大栅栏 3、东四、西四 4、大北窑 5、亮马河 6、呼家楼 7、黄庄 8、保福寺 9、五棵松10、公主坟11、六里桥12、八里庄13、王府井14、象来街(长椿街)15、护国寺16、八王坟17、五大镇石18、北京的福禄财寿吉19、八达岭20、神路街21、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22、“花椒地”——“花家地”——“画家地”23、北京胡同名24、北京动物地名25、以“营”为名的地名26、铁狮子坟27、北京的大西天和小西天28、明光村29、索家坟30、西土城路31、蓟门32、积水潭32、学院路与学院南路33、冰窖口胡同34、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外大街与新街口豁口35、杏坛路36、小西门37、北京地名中的“居”38、北京地名中的“店”39、北京地名中的“百家姓”40、《论语》与北京地名41、北京地名的数字掌故42、北京街巷名称的由来43、北京的蔬菜地名44、京城地名的民俗情结45、北京地名中的“龙”46、被皇帝篡改過的北京地名47、北京城周边的“窑” 北京的由来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1、天桥 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这就是天桥一名的由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上老儿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龙须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续接上集】25、以“营”为名的地名北京以“营”为名的地方有很多。最资深的“营”,首推顺义区的“高丽营”,是公元六四五年唐太宗亲征高丽班师后,安置归顺唐朝的高丽将士及家属的地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辽、金时代,粮食经船运到京郊,在坝河码头换用骆驼驮载进城,因此在码头建有骆驼房。押运粮食的都是军人,他们的营盘叫“驼房营”,在今酒仙桥地区的坝河南岸。一二七二年,忽必烈建立元大都。如今在圆明园西侧有个“骚子营”,曾是蒙古兵军营,因汉人蔑称蒙古兵为“骚鞑子”而得名。一三六八年,明朝朱元璋称帝这年,大将军徐达拿下元大都,派副将军常遇春镇守通州,留下了“常营”,在今通州区西邻的管庄北部。常遇春是回族,常营至今还有不少回民。一四○六年,明永乐皇帝发兵征伐安南国(即古代越南),搜罗安南工匠七千多名参加营建北京城,安置在安南营居住,即今大栅栏地区的“大安澜营胡同”。其中有个安南人阮安,在正统年间还任过续建北京城的指挥官。明朝末年,四川女将秦良玉,曾两次入驻京城,防范八旗军的攻掠。四川兵的驻地叫“四川营”,今菜市口东有“四川营胡同”。如今在雍和宫西边,有个“五道营胡同”,明朝是“武德卫营”驻军之地,后转音讹变为

“五道营”。清朝是距今最近的朝代,留下的“营”字地名更多。一六四四年,多尔衮率清军占领北京城,于六月十五日下达“清城令”,将内城汉人全部驱赶至外城及郊外,将内城(除皇城范围)划分为八块,分驻清军八旗,号称“京旗”。清初的八旗军作战以骑马射箭为主,因此各旗都设有修造弓箭马具的工匠营。雍正八年曾有谕旨,“五匠俱系出征、行围所需,命定期考验,其技艺不精者勒限学习”。京旗五匠的构成为:弓匠一千一百一十八名,铁匠一千一百一十三名,鞍匠四百四十七名,盔匠二百二十二名,铜匠二十三名(雍正时的编制。“匠”指师傅,徒弟、助手人数在外)。现存的工匠营地名列举数例:东直门内海运仓有北弓匠营胡同,阜成门内福绥境有东、西弓匠胡同;福绥境有鞍匠胡同;蒲黄榆一带有东铁匠营,建国门内古观象台的附近有铁匠营胡同和盔甲厂胡同;东城区炮局胡同(清初的造炮厂)附近以前有铜厂胡同。至于城外留下的营的地名就更多了,例如:东营房胡同,在工体西里;西养马营胡同,在金融街以北;南营房胡同,在日坛公园以北;北营房中街,在阜成门外华联商厦以西;来广营乡,成了北京最大的居住小区———望京;勇士营,在朝来农艺园以北,是“九门提督”下属的五营之一;火器营,在海淀区蓝靛厂北路,是火枪手驻地;船营,在昆明湖南岸,是“昆明湖八旗水师”驻地。因水师教官是福建来的,旧时称南方人为“南蛮子”,所以附近还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西周蓟 东周燕京 隋涿郡 唐幽州 辽南京,又叫燕京 金中都 元大都(中都以北) 明北京 清北京 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 (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 “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

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郦道元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按这一说法,蓟城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始于城内西北角的蓟丘,如同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都是由于当地有一个显著的地理特点,即靠近一个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 琉璃河燕国墓地车马坑 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写过《蓟丘揽古》诗,其中有:“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时,蓟丘仍然历历可见,如此才可能有陈子昂蓟丘怀古的诗句。既然郦道元所说的蓟丘的相对位置是可信的,那么,根据这个重要线索,并参照有关的文献记载,我们便乐意按图索骥,来确定蓟城所在的位置。从地理方位及地理形势分析,郦道元所记载的蓟

扬州地名的历史变迁

扬州地名的历史变迁——说课讲稿 扬州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一就为扬州。其余八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里的扬州并不是一个行政区划,而是指一片广大的自然区域。其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以及广东省的部分地区。至于为何叫?扬州?,《尔雅〃释地》里说:?江南曰扬州?,公羊疏引李巡云:?江南其气惨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释名云:?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释文引太康地记云:?以扬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明,故取名焉?。总之关于?扬州?二字来源的说法很多。 到了西汉,汉武帝刘彻在全国设臵十三州刺史部,作为地方的监察机关,其中就有扬州刺史部。其余十二州为交趾、并州、青州、兖州、荆州、幽州、徐州、朔方、益州、凉州、豫州、冀州。这里的扬州范围也很广,是指今天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以及湖北、河南的部分地区。而今天的扬州,在当时是属于徐州刺史部的。 东汉时期,州逐渐由地方监察机构演变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扬州也变成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治所先后从历阳(今安徽和县)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又迁到合肥(今安徽合肥)。 东汉末年分三国,在曹魏和孙吴分别都臵有扬州。魏的扬州治所仍在寿春,下辖淮南、庐江二郡,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安徽南部。吴国的扬州治所在其都城建邺,下辖丹阳、会稽、建安、庐陵等十四个郡,范围相当于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南部、浙江、江西、福建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 西晋统一后,两扬州也合二为一,治所仍在建邺,辖今浙江和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永嘉南渡后,又出现了扬州治所与都城同在建康的现象,并持续了整个南朝。此时,现在的扬州隶属于当时的南兖州。 与此同时的北朝,北魏和北齐也先后臵有扬州。北魏的扬州大致在河北项城东北,北齐的扬州仍在寿春。 直到隋朝,扬州才是指今天的扬州。 而早在原始社会,今天的扬州这一地方便有了人类活动。在西周时期,周公东征之后,淮夷便在此建立邗国。至于?邗?字,《说文解字》里说:?‘邗’,从‘邑’,‘干’音,国名?。在《诗经〃伐檀》里有?坎坎伐檀兮,臵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其中?干?是?河岸?的意思。所以?邗国?,意为?建立在岸边的方国?。 春秋时期,此地为吴国所有。出于吴晋争霸的需要,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在此地开邗沟,筑邗城。邗沟即为最古老的大运河,邗城便是扬州最古老的城池。 战国时期,此地为楚国所有,称为广陵。《史记》记载?楚怀王槐城广陵?。?广陵?意为?广被丘陵?,是对这里地貌的一种反映。 后来?六王毕,四海一?,秦一统天下,推行郡县制。其中九江郡包括今天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区,以及江西省。因此扬州此地属于当时的九江郡。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统治。高祖刘邦封其兄刘贾为荆王,在此地建立荆国。后来淮南王英布谋反,攻占荆国,杀死刘贾。叛乱平定后,刘邦封刘贾之子刘濞为吴王,定都广陵。此后刘濞发动吴楚七国之乱,后被平定。武帝

北京四个最难听的地名

北京四个最难听的地名 道路交通的飞速拓展,使这几个地处偏僻的小地方,迅速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继续沿用原来的地名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此外还有很多难听的地名,因为影响力不大,这里不提。 骚子营 上榜理由:就不用我提醒了吧!哈哈哈 位置:海淀区中部,北五环南侧,中央党校与圆明园遗址公园之间。 元朝建立之后,大批鞑靼(蒙古人)生活在北京,鞑靼多有狐臭,于是汉人就在鞑靼前加了一个“骚”字,变成了“骚鞑靼”,又渐渐演化成了“骚鞑子”。清朝时这里曾驻扎过蒙古兵,是蒙古人的兵营,老百姓就称这里为“骚鞑子营”,久而久之,莫名其妙地变成了现在的骚子营。 建议:恢复原称鞑子营或骚鞑子营。即美化了地名又保留了当时人民对外族统治不满的信息。 奶子房 上榜理由:见到这个名字,男人们想不想入非非都难! 位置:朝阳区北部,北五环东路以北,来广营北路。 元代在这里建有大型的养马场,是专门养马产奶的地方。因为蒙古人爱喝马奶酒,所以这个专门供给蒙古人养马产奶的地方就被称作了“马

奶子房”。后来被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奶子房”。启功先生家的祖坟就在这里。 建议:恢复原称马奶子房。 巴沟 上榜理由:这名字曾让很多外地人误会成、、、。 位置:海淀区中部,西四环和北四环内侧。此地原有八条河沟,称之“八沟”,后来误传为成今天的名字。1958年之前,泉水仍分八条沟北流为万泉河,并建有八座单孔石桥,后因水源枯歇,沟被逐渐填平,桥被逐渐拆除。 原来的巴沟村子虽然不大,但寺庙林立,有延寿庵、宝真观、观音庙、五圣庵、裕华庵等建筑。解放以后,这些寺庵观都被拆毁,改建为居民区。 建议:恢复原称八沟。 回民公墓 此地名特指北京四个回民公墓之一的海淀区西北旺回民公墓。 上榜理由:晚上路过,胆小的人会毛骨悚然。

古今地名对照表

古今地名对照表 二画 七星关——①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为诸葛亮祭旗处。②即望星关,今四川茂汶西南。七盘关——在今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间的七盘岭上。 七闽——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 八闽——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妇——在今缅甸掸邦东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汉郡。秦治寿春(今寿县),辖今豫皖淮南、鄂东一部分及江西省。汉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为匈奴所占。 三畫 三川——秦郡,韩始置,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汉改河南郡。 三户——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 三关——宋与契丹分界的三关指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益津关(今霸县)、瓦桥关(今雄县),一说无淤口关,为草桥关(今高阳东)。 三元里——在广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黄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头西,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齐——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于阗——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唐军镇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 下邳——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县名,今江苏宿迁西南,北齐废。 下蔡——今安徽风台。春秋时名州来。秦置县,明废。 下港——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一带的古国。十六世纪时国势很盛。 大宁卫——明初置,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乐仍称大宁卫,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后汉置,治今河北大名东。明移今大名。 大兴城——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即唐长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东北筑新城,北至今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南至东西长安街,东西界即今内城原城墙。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当时黄河离城很远,今开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阳等县均在南岸。 大仪镇——今江苏仪征东北,韩世忠破金兵处。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贵等在此为吐蕃所败。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归流后属美诺厅。1936年置靖化县,1953年改大金县,1960年改金川县。 大沫崮——山名,今山东费县西南。 大泽乡—一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

扬州历史

扬州历史 一、扬州建城之始 1、扬州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这部书记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地理情况。其中有一条记载:“淮、海惟扬州” P2 2、邗城建城年代: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邗沟、筑邗城。至今已经有近250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了 P6 二、刘细君(P13) 作为第一位名载史册的汉家和亲公主,刘细君被称为万里和亲的一人 三、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P26 )结合7下p3 扬州与大运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隋炀帝时期开挖的大运河,不仅造就了唐代扬州成为世界性开放性城市的繁盛,而且对我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都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鉴真东渡P33结合7下P33 鉴真(法号),俗姓淳于,江都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 公元742年,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来扬拜访鉴真,随后鉴真六次东渡,753年终于获得成功。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为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日本人为了纪念鉴真,为他立了塑像,1980年5月鉴真塑像回扬州“返里探亲”,成为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在扬州大明寺鉴真旧居修建了鉴真纪念堂。 五、崔致远P35、马可波罗P45 六、隋唐扬州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由于运河的畅通促进经济的繁荣。P27 表现:1、农业的开发 2、交通区位优势 3、手工业的发达 4、商业的兴盛 P29-31 七、明清时期扬州经济的兴P49衰P60 兴:1、扬州繁华以盐盛 2、千帆竞渡、万商云集 3、发达的服务业、首饰服装业 衰:1、支柱产业盐业的衰落 2、交通区位优势的丧失 八、张若虚和《春江花月夜》P36 张若虚,扬州人。唐著名的诗人。他的代表作为《春江花月夜》。 后人评价“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孤篇压倒全唐”。闻一多先生盛赞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九、郑板桥的书法P55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为人疏放不羁。因为饥民请赈得罪官吏,罢归后返扬州,有“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之誊。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的书法,自称为“六分半书”,俗称“乱石铺街”。他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穷极变化。郑板桥别县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十、史可法孤军坚守扬州城P48

老北京地名

老北京地名 大栅栏(大十烂儿) 说起北京地名读音特别的、最出名的,就是前门“大栅栏”念“大十烂儿”了。要是读错,可就闹笑话了。 不过据说还真有外地朋友跟这事儿较劲的,说凭什么让人这么念?时报君反问您一句,台州的“台”为什么发一声呢?对啊,入乡随俗,就得这么念。 阜成门(fǔ成门) 如果您较真,搬本字典,一定会说,第一个字4声,第二个字2声。话说汉语里有个“语流音变”现象,类似于英语 的连读。人在说话时,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个音节,而是把音节组成一连串自然的“语流”。因发音器官的制约和发音方 便的需要,音位与音位接续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比如说“选举”,应该都是3声,但读起来,“选”就会读成“悬”。而阜成门的阜字,因为后边跟的成字是2声,所以也 就变声了。

演乐胡同(演耀yào胡同) 路牌说是le,但按字面意思,应该读作yue四声,因为这里挨着教坊(跟现在的文工团差不多,都是官办养活的音乐人才,你懂得)。 “乐”读yao是古音,比如《论语》里有一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里边的“乐”就读yao(四声)。估计这个教坊里很多的音乐人才在当时都是“北漂”,而在清代形成的昆腔之类的都会用到一些南方腔,比如京剧的念白就是徽白。那时,这些方言会用到许多古音,或许当时教坊里的人把“乐”字念yao(四声),大家追星,就跟着念了。 钱粮胡同(钱lòu胡同) 先说说这个地方的来历,有意思!早先是八旗子弟领低保的地方。当然,人家那低保,可比咱们现今儿多多了,特别体现封建社会优越性。那“低保”,不是银子,就是谷子。所以,当时才管领饷什么的,都叫领“钱粮”。 至于读音,北京人说话有一种吃字的情况,就是某个字都快了之后就发四声。比如派出所,读快了就是“派处所”。那么“钱粮”就成了“钱亮”,再读快一点、再读快一点……大概

古今地名对照表

古今地名对照表 1 都城谱系:先秦 涿鹿黄帝建都之地。今属河北省。 穷桑古少昊氏建都地。在鲁北,今山东曲阜附近。 帝丘颛顼建都地。该地在今河南濮阳市。 亳①帝喾建都地。其建都之地在亳(今河南偃师县境)。②商代都城之一至仲丁时迁都于隞(今河南郑州附近),后又有盘庚、武丁行都于亳。原居亳地之人在周初已人居三处,而皆以“亳”名地,故有“三亳”之称(此据郑玄及孔颖达说;另有唐张守节等以为在今河面商丘的南亳、今山东曹县有北亳、河南偃师为西亳,皆为汤所迁,称“三亳”)。周代此地称尸氏。汉代于此置尸乡,属河郡偃师县。其地遗有大沟,后世称尸乡沟。 平阳①帝尧建都地。今河北唐县境。②帝舜建都地。③夏禹建都地。④周代韩国都城。⑤周代秦国之都。 唐①唐尧的国都。②夏商时期唐国之都。③周代唐国之都。 蒲坂一作蒲坂。虞舜建都地。《帝王世纪》载:“舜所都,或言蒲孤。” 陶虞舜之都。 阳翟①夏禹的国都。②周代韩国都城。 阳城夏禹之都。在今河南登封县告成镇附近,当因临近古阳城山(今告成东北之东岭山)而得名。此外,禹都阳城之地望所在,尚有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市境)、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境)、泽州阳城(今山西晋城县境)、唐城(今山西翼城县境)等说,似均不如颖川阳城(登封)说证据充足。 安邑①夏禹之都。即今山西夏县禹王镇附近,古称“故夏虚”。②周代魏国都城。地在今山西夏县禹王镇附近。 观或称灌、斟灌。在今河南范县境。 斟灌或作斗灌。夏代斟灌国之都。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北。 斟鄩①亦作斟寻、鄩。夏代禹之后裔斟寻氏之都。在今河南巩县西南。②或作斗寻。 夏代斟寻国之都。在今山东潍坊市西南。 鉏夏代后羿之都。 穷石夏代后羿之都。在今山西南部,当临近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境)。 原夏代都城之一。①在今河南济源县境。②周代原国之都。在今河南济源县境。 老王夏代都城之一。在今河南沁阳县境,与原(今河南济源县境)相近。 老丘夏代都城之一。今河南开封市境有“老邱城”,或以为即夏都老丘之所在。亦有人以为“老丘”当为“老王”之误,“老王”即“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县境。 西河夏代都城之。地在今山西河津县境,临于西河。 顾①夏时顾国之都。在今河南范县东南。②战国时期中山国之都。在今河北定州市境。 缗夏代有缗氏之都。在今山东金乡县东北。其君为少昊氏后裔。 扈夏代有扈氏之都。在今陕西户县北。 豕韦亦称韦。古豕韦国之都。在今河南滑县东南。豕韦为彭姓国,祝融的后裔,夏帝少康时始受封。 仍有仍氏(亦作有戎氏、有?氏)之都。该地临近于夏都西河(今山西河泽县境)。 亦有学者以为仍地当在今山东济宁东南。 邾古邾国之都。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邾为曹姓国,颛顼的后裔,后改称邹。

扬州城市变迁原因

扬州城市变迁原因 关键词:城址变迁兴衰变迁功能变迁自然条件漕运盐法军事文化 摘要:扬州城有着2400多年的建城历史,其间数次被毁城,又数度重新兴起,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其城市变迁的过程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且各个历史时期兴起的原因会各有侧重。本文分别从城市规模、城市兴衰、城市功能三方面的变迁原因各有侧重地来反映扬州城市变迁的原因。 一.城市规模的变迁 (一)城址的变迁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左传》前486年记载:“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吴国在今扬州西北蜀冈建立了最古老的扬州城——邗城。 吴王夫差胜越后,一心要北上伐齐,为解决进军路线问题,决定从邗地开凿邗沟,利用相隔于江、淮间的天然水道和湖泊人工开凿一条贯通江淮的水道,连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建筑邗城主要用于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用来屯兵储粮。 2400多年前,江淮一带为长江的泛滥平原,地势低湿,只有蜀冈一带平坦宽广且地势较高,有利于军事防守。从周围环境看,南有长江天险,东有小茅山,西有观音山,用于屯兵储粮十分安全。另外,蜀冈周围河湖密布,既解决了城市用水问题,又便于航运,邗沟的开凿使军事补给品往来江淮的运输更加便利。 这些地理条件上的优越性使得扬州古城一直建在蜀冈之上一千多年,直到隋唐以后才逐渐废弃。 江岸南移,运河兴起 隋时,江岸已经移到扬子津以南,蜀冈下形成大面积平原,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的发展,蜀冈下平原也开始形成街巷,炀帝在扬子津筑有临江宫。但当时江都城的主要部分仍在蜀冈之上,不过其时已经开始向蜀冈下平原扩展,为唐代后扬州城的修建奠定了基础。 唐代,扬州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随着城市的繁荣,及安史之乱后北人大量南迁,扬州人口迅速增加,工商业发展迅速,其城区规模也不断扩大。此时长江北岸不断南移,唐中叶以后,由于瓜州的并岸,长江岸线一下向南推移了二十多里,人们纷纷向蜀冈下的大面积平原移居,这里迅速发展成繁荣的居民区和工商业区。形成了唐时扬州的上、下两重城——罗城和子城。子城仍蜀冈上旧城基础上修建。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商周秦汉(西汉,东汉)晋(西晋,东晋)北朝( 前秦,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南朝(宋,齐,梁,陈和后梁)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先后与辽、金,西夏并存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西周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 东汉 25-220 三国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晋 265-316 东晋十六国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朝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北齐 550-577 西魏 535-557 北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国 902-979

宋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西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中国古代史中一些人名地名等字的正确读音

中国古代史中一些人名地名等字的正确读音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同学因为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名和地名等不能正确读音,往往闹出很多历史笑话。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知识时,应首先将字读正确。以下就是对易读错的人名和地名的举例,以飨读者。 1、会稽(ɡuì jī) 2、岑参 (c?n shēn) 3、炮烙(páo lu?)之刑 4、大月氏 (r?u zhī) 5、女娲 (wā) 6、樊於期(fán yú jī) 7、苻(pú)坚 8、龟兹 (qiū cí) 9、可汗 (ka hán ) 10、吐蕃(bō) 11、帝喾 (kù) 12、万俟勰(m? qí xi?) 13、赤嵌(kàn )城 14、褒姒 (bāo sì) 15、范蠡 (lǐ) 16、焚(f?n)书坑儒(rú) 17、呼韩邪单于 (y? chán yú ) 18、金兀术 (wù zhú) 19、祖逖 (tì) 20、老聃(dān ) 21、汨(mì)罗江 22、淳(chún )于越 23、临洮(lín táo ) 24、鸭绿(lù)江 25、芒砀山 (mánɡ dànɡ) 26、缇萦 (tí yínɡ) 27、于阗 (tián ) 28、张骞 (qiān ) 29、谯(qiáo )县 30、应玚(yīnɡ yánɡ) 31、阮瑀(ruǎn yǔ) 32、拓跋珪(tu? báɡuī) 33、元昊(hào ) 34、郯(tán )城 35、暹(xiān )罗 36、蕲(qí)县 37、虞姬 (yú jī) 38、范滂 (pānɡ ) 39、鄯善(shàn shàn ) 40、蔡邕(yōnɡ) 41、许攸(yōu ) 42、刘歆(xīn ) 42、邗(hán )沟 43、范缜 (zhěn ) 44、鄄(juàn )城 45、郓( yùn )城 46、鲜卑 (xiān bēi ) 47、樵(qiáo )夫 48、大汶(wan)口 49、燧(suì)人氏 50、蚩尤 (chī y?u ) 51、有扈(hù)氏 52、亳 (b?) 53、镐(hào)京 54、夏桀 (ji?) 55、商纣 (zh?u ) 56、共(ɡōnɡ)伯和 57、藁(ɡǎo)城 58、蟠(pán)龙 59、郢(yǐnɡ) 60、李悝(kuī) 61、阖闾(h? lǘ) 63、公子虔(qián) 64、大宛(yuān) 65、邯郸(hán dān) 66、虢(ɡu?)国 67、弈(yì)秋 68、阿房(ē pánɡ)宫 69、骊(lí)山 70、胡亥(hài ) 71、垓(ɡāi )下 72、刘濞(bì) 73、主父偃(yǎn) 74、菑(zī)川 75、齐桓( huán)公 76、李膺(yīnɡ) 77、陂(bēi)塘 78、冒顿(m? dú) 79、阏氏(yān zhī) 80、王嫱(qiánɡ) 81、胡笳(jiā) 82、周髀(bì)算经 83、王粲 (càn) 84、迦毗(jiā pí)罗卫 85、蹴鞠(cù jū) 86、曹丕(pī) 87、刘禅(chán) 88、齐王冏(jiǒnɡ) 89、长沙王乂(yì) 90、河间王颙(y?nɡ) 91、遒(qiú)县 92、司马懿(yì) 93、疆埸(yì) 94、洧 (wěi) 水 95、钟繇(y?u)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朝代│ 起讫 │都城│ 今地┃ ┠────┼────────┼───┼────┨ ┃夏 │约前22世纪末至约│安邑 │山西夏县┃ ┃ │前21世纪初—约前├───┼────┨ ┃ │17世纪初 │阳翟 │河南禹县┃ ┠────┼────────┼───┼────┨ ┃ │约前17世纪 │亳 │河南商丘┃ ┃商 │-前11世纪├───┼────┨ ┃ │ │殷 │河南安阳┃ ┠─┬──┼────────┼───┼────┨ ┃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镐京 │陕西西安┃ ┃周├──┼────────┼───┼────┨ ┃ │东周│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阳┃ ┠─┴──┼────────┼───┼────┨ ┃秦 │前221-前206 │咸阳 │陕西咸阳┃ ┠─┬──┼────────┼───┼────┨ ┃ │西汉│前206-公元25 │长安 │陕西西安┃ ┃汉├──┼────────┼───┼────┨ ┃ │东汉│ 25-220 │洛阳 │河南洛阳┃ ┠─┼──┼────────┼───┼────┨ ┃三│魏 │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 ┃ │蜀汉│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国├──┼────────┼───┼────┨ ┃ │吴 │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 ┃ │西晋│ 265-317 │洛阳 │河南洛阳┃ ┃晋├──┼────────┼───┼────┨ ┃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 ┃十六国 │ 304-439 │ - │ -┃ ┠─┬──┼────────┼───┼────┨ ┃南│宋 │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中国地名的古代名称

中国地名的古代名称 北京:蓟、渔阳、涿郡、范阳、幽州、中都、大都、北平、北京 沈阳:盛京、奉天 洛阳:洛邑、洛阳、东都 开封:大梁、东京、汴州、开封 南京:石头城、建业、建康、金陵、集庆、应天、南京、江宁、天京 银川:兴庆、银川 西安:镐、长安、西都、西京、西安 杭州:钱塘、临安、杭州 九江:浔阳、江州、九江 南昌:豫章、洪州、隆兴、南昌 吉安:庐陵、吉州、吉安 宜春:袁州、宜春 赣州:虔州、赣州 合肥:庐州、合肥 扬州:广陵、维扬、淮扬、扬州 咸阳:渭城 北京(蓟,幽州) 南京(吴,建康,建业,金陵,石头城,采石矶) 太原(并州) 武汉(江夏) 广州(南海) 开封(大梁,汴梁) 成都(蜀) 重庆(巴) 邯郸(大名府) 大同(云州) 荆州(郢) 淄博(临淄) 延安(凤翔) 吴忠(灵州) 银川(兴庆) 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江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江右:即今江西。清魏禧《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何也?曰: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也有学者认为,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北面),也可指江北。以江左指代东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南面),也可指江南。汉中:古汉中,即今陕西省汉中市,二千余年未易其名,未移其地,位处汉水中上游。汉中城南门

外就是汉水,“汉”的本意就是:银河! 三秦:楚汉战争时,项羽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辖陕南及巴、蜀之地。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他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其实当年三秦之地不包括陕南,只是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变化,即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三秦”。 三吴:三国吴韦昭有《三吴郡国志》,其书久佚,所指“三吴”不徉。从《二国志》、《晋书》中有关记载看来,当从《水经注》的吴郡、吴兴、吴会为三吴,《通典》、《元和郡县志》的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二说比较符合原意。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以吴郡、吴兴、义兴为三吴。按义兴始置于晋,则三国时不应已有三吴之称。至于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以苏、常、湖三州为三吴,明周祁《名义考》以苏州为东吴、润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那更是后起之说。——《辞海》 1.地名。晋指吴兴、吴郡、会稽。 2.地名。唐指吴兴、吴郡、丹阳。 3.地名。宋指苏州、常州、湖州。 4.泛指长江下游一带。 河北---直隶 江苏+安徽-----江南 北京---燕京 洛阳---洛邑 西安---长安 开封---汴梁 南京---江宁 扬州---广陵 武汉---夏口 合肥---庐州

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说明书历史回顾篇

第一部分历史回顾篇 本部分旨在客观、系统地总结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编制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明确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可操作性。 一、城市发展历史沿革 (一)解放前的城市发展 扬州是一座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沟通江淮,并在蜀岗上修筑了邗城。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的基础上第二次筑城,名“广陵”。秦亡后,项羽曾准备在广陵建都,故又称“江都”。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在此燃起战火,使广陵变成一片废墟,因而扬州别号“芜城”。 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子城,亦称牙城。官衙多集中城内。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 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清代沿用明城。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清末,由于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运河的淤塞,封建统治的衰落和战争的摧残,扬州的繁华逐步消失了。 至解放前,扬州系江都县政府所在地,城区范围包括明清老城区及其外围地区,面积约6.7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人。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20130119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 总则 (2) 第二章 名城特色分析与保护内容 (3) 第三章 市域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4)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 第五章 市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 第六章 名城重点保护区保护规划 (9) 第七章 历史城区整体保护规划 (11) 第八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17) 第九章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19) 第十章 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21) 第十一章 文化遗产展示利用规划 (22)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实施时序 (23) 第十三章 附则 (2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切实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持和延续扬州古城的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传承历史文化特色,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并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化和补充。在本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中的各项规定。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 (6)《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10 (7)《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2008 (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9)《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 (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2005 (11)《扬州市扬州古城保护管理办法》,2010 (12 )《扬州市市区历史建筑保护办法》,2012 (13)《扬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2 (14)《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2012 (15)《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隋至宋)保护规划》,2010 (16)《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2010~2030)》,2009 (17)《扬州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2001 第四条规划原则 (一)遵守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文物古迹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切实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真实的物质实体及其所携带的历史信息。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维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的外形与设计、实体与材料、用途与功能以及背景环境的真实性。 (二)遵守历史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色,继承发扬地方的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历史城区的景观特征及周边环境关系,维护和发扬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空间格局特征,突显名城的传统文化特征和自然生态景观。 (三)促进人文资源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积极采取各项政策、措施改善古城区的生活环境条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全面提升古城区的环境品质,以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挖掘和研究扬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历史人文资源的积极保护、合理利用,促进扬

中国历史地名对照表

中国历史地名对照表(之一): 表1:【先秦】 古地名或国名所属时代今地名或范围 1、【涿鹿】:黄帝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 2、【阪泉】:黄帝河北涿鹿县东南 山西河津县西北禹、3【龙门山】:浙江绍兴一带 4、【会稽山】:禹山西运城安邑镇北【鸣条】: 夏5、安徽巢县西南 6、【南巢】:夏河南商丘7、【亳(音bo2)商】: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8、河南淇县 9、【朝歌】:商 陕西岐山县东北周:、10【岐山】河南汤阴县一带【羑里(羑音、you3)】:周11河南孟津东北【盟津】12、:周 河北卢龙周:、13【孤竹国】陕西省沣水县 周:【崇国】、14. 15、【首阳山】:周山西永济西南 16、【牧野】:周河南淇县西南 17、【镐京】:周陕西西安市西 18、【洛邑】:周河南洛阳市 19、【彘(音zhi4)】:周山西霍县东北陕西临潼东南 周、20【骊山(骊音li4)】:山东淄博21、【齐国(都城临

淄)】:春秋山东曲阜:春秋、22【鲁国都城】山东树东莒县【莒(音23、ju3)国都城】:春秋春秋商丘南 24、【宋国都城】::山东东阿县北春秋、25【北杏】 【郑国都城】26、:春秋河南新郑春秋山东莱芜东北:、27【长勺】【燕国都城】28、:北京春秋春秋:、29【楚国都城】湖北江陵西北河南郾城县春秋:)sha4【召陵(召音30、】 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春秋】【方城(楚国的长城)、31. 32、【葵丘】:春秋河南兰考东 33、【宋国盂(盂音yu2)】:春秋河南睢县西北 34、【泓水(泓音hong2)】:春秋河南柘城西北 35、【晋国都城】:春秋山西翼城东南 36、【五鹿】:春秋河南濮阳东南 山东鄄城西南:春秋 37、【城濮】河南原阳西南 38、【践土】:春秋河南省【滑国地界】:春秋 39、河南洛宁县北春秋、40【崤山(崤音yao2)】: 河南嵩县东北41、【陆浑】:春秋 河南郑州市东、【邲地】:春秋 42河南襄城西春秋、43【城父】: 湖北江陵西北44、:】春秋)【郢都(郢音ying4江苏苏州 【吴国都城】45、:春秋 安徽含山县北春秋:、46【昭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