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第一章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自然观

一、古代的科学技术

人类使用技术从原始时代就开始了。石器进代,原始人使用打制的石刀、石斧等砍砸器非常粗糙的石器。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磨制的细石工具,经历的岁月可谓漫长。在原始人类的诸多发明中,复合上具的发明表明了其智力的极大进步,特别是弓箭的发明可以说是人类发明的第一种机械。远古时代另一伟大的技术创造是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的发明。我们知道,世界各民族都有关于火的各种神话传说,这说明了运用和控制火的重要性。有了火,人类可以熟食,可以扩大食物范围,可以取暖、照明,可以防御兽类的侵袭,以及围攻猎取野兽,可以制陶,可以冶炼……大家可以想象火的各种用处。因此可以说摩擦生火以及火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第一次支配一种自然力:原始的人类除了上述技术外,还有许多技术创造,他们通过远求近取,仰观俯察,取得了另外一些重要成就,如:结绳记事和简单数学的诞生;农业的诞生;敬授民时,历法的出现;市场贸易的诞生;纺织、服装技术进步;舟揖发明,水上交通的开始;服牛乘马,动物的驯化及陆路交通技术;建筑技术的开始;从结绳到书契,语言文字的诞生等等。

经过极其艰难漫长的岁月,人类结束了蒙昧的时代,大约在6千多年前,首先在西亚的两河流域,接着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先后进入了文明社会。

在文明社会中,出现新的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和园艺技术,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并开始形成城镇。随着城市的出现,导致了运输方法的改进和革新,道路和房崖建筑也随之发展。冶金、木器制作、制砖、缝纫、皮革、宝石加工等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文明早期,古代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都有独自的重大成就。古希腊和——罗马则成为后来的集大成者。希腊人吸收了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和印度人在数学、天文学和农业、医学、手工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创造出辉煌的古希腊哲学和科学技术。在数学方面,毕达哥拉斯关于宇宙中“数的和谐”思想,开创了西方自然科学定量研究的传统。受毕达哥拉斯的影响,柏拉图认为“数学是认识理想世界的准备工其”,在其建立并维持了近800年的学园中积极倡导对数学的研究和学习;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把有

关直边图形的知识加以系统化,形成严格的演绎论证的体系,成为后世科学理论著作的典范。稍后,阿波罗尼乌斯的《圆锥曲线》,又把有关曲边图形的知识纳入演绎体系中。

在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继承欧多克斯的观点,提出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球宇宙模型。后来,罗马时代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发展了这种模型,引入数学方法,建立起其影响绵延千余年的“地球中心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博物学及修辞学和文学。古代方法论的最高成就是由他完成的,他建立了以“三段论”为中心的形式逻辑体系,对后世的自然科学发展和方法论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在静力学方面,罗马时代的阿基米得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发现杠杆定理、求物体重心的方法以及浮体定理。阿基米得开创了物理学从猜测到实验、从定性到定量研究的方法,被西方称为“物理学之父”。

古代人积累的自然知识综合地表现为自然哲学学说。古代的自然哲学反映着那时的哲学与科学还未分化,它既是哲学又是自然知识的特殊形态。

公元5 世纪末到公元14世纪的近千年,史称中世纪。在欧洲的这个时期,生产技术有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铁器,采用了轮换耕作法,形成了菜园、果园。手工业进一步分化发展,采用了水磨、畜力驭动,发明了染料、玻璃和眼镜,冶铁采用了高炉法,出现了锡铅等有色金属。由于生产和经济发展,城乡分离加快,有了大城市。

中国是唐宋盛世(公元7一12世纪)。唐代在经济和文化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宋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更高于唐代,并居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宋代完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指南针为打开世界市场做好了准备,印刷术成为了广泛传播思想文化的有效工具,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方式。明代的科学技术仍在稳步发展。徐光启完成了共60卷的《农政全书》,李时珍写出共52 卷的《本草纲目》,宋应星完成了共18 卷的《天工开物》。他推崇亲身见闻和认真观察,反对只讲空洞道理而不顾现实生活。中国古代的实用科学注重于工艺过程、实际操作和直接经验。明代中叶以后开始有了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也诞生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和方以智等这样的思想家、科学家。然而,由于清朝统治者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加之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木主义经济关系被扼杀。思想文化的专制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近代自然科学在我国没有成长起来,实用科学的成果也越来越少了。中国的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在这一时期却落伍了。直到19世纪清末的洋务运动,才开始引人近代工业和近代科学技术。

二、古代的科学技术的特点:

(一)实用性。

古代科学技术的实用性是植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而形成的。从简单石器到宫殿的建筑,从取火到制陶等等,都是围绕着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直接相关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简单性。

古代大部分技术成就都表现为简单的工具,复合器械也表现为若干简一单机构的复合;表现在科学理论形态上,也只是一些简单推理和计算,比如三段论的形式逻辑;代数中的一元低次方程。最复杂的要算平面几何了,也只是五个公理的形式逻辑的推演系统。

(三)直观描述性。

古代社会科学技术,包括文字,都直接与自然现象相关,是自然的直观描述,如圆的太阳是圆形器具的描摹原型;平面几何中的点、线、面的概念都有其直观的现实基础;天文学也与天然现象直接相关,是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

(四)基元整体性。

古代的自然科学理论,都试图用一元或少数几个基元去描述整个自然界,表现为某种整体性。如原子说、四元素说、五行说、阴阳说等,分别用原子,风、土、水、火,金、木、水、火、土,阴、阳来描摹整个自然界。

三、朴素辩证自然观的内容

古代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它尝试对大自然做出统一的合乎唯物的直观的猜测性的说明。朴素唯物辩证自然观大体上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

(一)思索“自然”

对“自然”的思索的历史差不多与哲学本身的历史完全一致。在每种系统化的哲学中,不可避免地提到或暗含着某种对自然的解释。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章四中解释说,“自然”的含义,其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其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其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自身中。自然是自我运动的。在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中,除了具有自然过程的因素外,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即事物处于某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二)探寻万物的本原

早期的自然哲学是从探索自然界的“本原”开始的。至于本原是什么,有多少,古人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例如,泰勒斯以及中国的管子认为

万物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米尼以及中国的稷下派认为万物生于“气”,赫拉克利特则认为是“火”,恩培多克勒以土加于上述二者,主张“四元素”为万物之始,中国先秦形成的“五行说”,留基伯和德漠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认为万物的本原就是原子和虚空。

(三)追溯字宙的起源和演化

公元前 6 世纪中叶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被认为是“宇宙演化学的始祖”。他提出存在物的本原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限”、“无定形”,因为万物都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无数个世界连续地从它们的本原中产生,又复归于它们的本原。在中国,明确提出宇宙演化思想的是庄子。在《庄子·外篇·至乐》中,详细论述从“气”到“人”的演化过程,并且在《知北游》中认为人与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提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结论。古代自然哲学家关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思想,虽然有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但是他们将整个自然界看做是由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形成的,并且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于事物内在的力量,试图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揭示产生事物的根源,却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四、朴素辩证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一)直观描述性。

从某种有形体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如亚里士多德把自然界看做某种不动的原动力的终极因或目的因,激励自然界就其各种构成成分在可能的范围模拟神的活动,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生物生长的明显类比。

(二)朴素辩证性。

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相互交织起来的画面;如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永远是流动的,同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运动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对立。中国《易经》中“易”的思想等具有显著的辩证法特性。

(三)整体性。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有其整体的特性。

(四)猜测性。

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释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测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织自洽的理论。

第二节近代科学技术与机械唯物自然观

一、近代前期的科学技术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按其内容和特点可以划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16 世纪至18 世纪上半叶是近代科学前期;18 世纪下半叶至19 世纪中叶是近代科学后期。

在西方,从15 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

(一)近代前期的主要科学成就

在天文学领域,哥白尼经过30 多年的观测,不断验证和修改自己的学说,在临终时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天体运行论》,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其主要内容是: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各行星绕太阳运转;②地球在运动,绕太阳公转和自转,形成四季和昼夜;③月亮是地球的卫星;④行星按离太阳由近至远的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最外层为恒星天。

在太阳中心说提出之前,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在天文学领域已占统治地位有一千多年且被中世纪宗教神学绝对化和神化。日心说把颠倒的日地关系重新颠倒过来,这就超出了天文学学科的范畴,成为科学史上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此后,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定律,对自柏拉图以来一直认为天体运动都遵从完美的正圆轨道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因而也具有科学革命的意义。

在力学领域,伽利略不仅是哥白尼学说的积极传播者,并为此受到宗教裁判所的长期监禁,而且他研究并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牛顿学习了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重视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刻苦钻研数学,于1687 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部巨著中他以大量的实验观测数据为依据,通过严格的数学分析,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完成了力学的第一次大综合,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在数学领域,笛卡儿把动物与人体看做是精密的机械,发明了一些在物理科学上非常有用的数学方法,建立了笛卡儿坐标系,使得传统的代数学与几何学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解析几何学,为以后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奠定了基础。

帕斯卡开创了概率理论的研究。数学的进步是物理学发展的前提,因为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看,完全是数学性的。在医学、生物学和化学领域,塞尔维特在生理解剖的事实上,认为人体内的血液经过肺部在两心空闷(心室)形成循环(肺

循环),但他的见解为教会所不容而被判死刑。维萨留斯反对盖伦的学说,确认男女肋骨数目相等(《圣经》说男人少一根肋骨)而被宗教裁判所以巫师罪被迫到朝圣地忏海而死于途中。哈维提出了血液在整个人体内不断循环(即大循环)的理论。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与哥白尼的日心说互相映照,是近代科学革命中的两颗耀眼明珠。哈维的学说受到强烈反对,只是由于哈维是御医才免遭摧残。约翰·雷首先系统论述了植物分类。波义耳的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是化学走向现代观点的转折点。

这一时期在科学研究工具方面也有许多进展,主要有伽利略发明的温度计、望远镜;惠更斯制造了机械钟表;托里拆利和帕斯卡发明了气压计,等等。

17一18世纪的自然科学取得了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形成了崭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导致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这时的大多数哲学家、科学家都推崇科学的价值,坚信科学有益于人类进步,乐观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占据社会思想的主导地位。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认为通过科学技术可以控制自然界使之变成“人的王国”,霍布斯认为唯有自然科学和数学才能促进生活福利的增长。

(二)近代前期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在科学精神,尊重实验事实,反对传统权威结论。这个时期的科学家都具有这样的精神特点,即反对处于统治地位的结论,而注重独立思考,尊重事实。哥白尼反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伽利略反对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及太阳完美说;维萨留斯反对盖伦的学说,等等,都是如此。

在科学方法上,注取实验与数学逻辑的严格性,反对臆测性。在许多领域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如在天体运行的轨道方面,正圆形与椭圆形,在当时的观察条件下差别并不太大,许多天文学家接受了正圆形轨道的结论,但开普勒坚信第谷·布拉赫观测的准确性,根据数学计算的结果,确定天体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

在知识来源上,排斥信仰知识,强调实验知识。知识来源于信仰,是宗教的一个基本信条。弗朗西斯·培根认为:人的知识只能来自于经验,无论多么虔诚的信仰也不能获得真知。他比喻说,无沦修女怎样虔诚,上帝也不能让她怀孕。

在科学程序上,注重科学工具的精确性,强调单因素的因果性。科学研究工具的发明及精确化,使得科学实验可重复性增强,其结论的客观性也就越高,越能成为客观知识。望远镜的发明使人看得更远、更清楚;温度计的发明,使人摆脱了感官测温的模糊性。每种科学工具的发明都使我们的认识深入到一个新的层

次。

二、机械唯物自然观的内容和特点

机械唯物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或那些必须列入字宙清单的所有东西构成了一部机器。这部机器是由惰性物体组成,而与人的存在无关。这部机器的运转是由外力的推动引起的,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机械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一)机械唯物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从哥自尼到牛顿的整个发展过程,被恰当地称之为世界图景的机械化过程。哥白尼的天文学是根据数学简单性这一“先验”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伽利略却用望远镜去加以实际的检验,哥白尼与开普勒证明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运动可以用数学方式表达,伽利略觉得地球的各部分在“局部运动”中也是按数学方式运动的。许多人具有笛卡儿和伽利略那样的信念,认为自然界是用数学设计的。自然(宇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本大书,只要你去读它,就能读懂它。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符号是三角形、圆形和别的几何图像,没有它们的帮助,是连一字也不会认识的

按照机械论的观点,整个世界就如同一部结构严密,构件精妙,运行精确的机械装置,开普勒就曾把天体看做是和谐的机器。笛卡儿则认为自然图景是一种受精确的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他还试图论证“动物是纯粹的机器”。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宣称,所谓生命不外是肢体的一种运动,由其中的某些主要部分发动,犹如钟表中发条和齿轮一样;心脏无非就是发条,神经无非就是游丝,而关节不过是一些齿轮,它把动作传递给整个躯体。

18世纪牛顿体系哲学化,机械自然观占据统治地位。伏尔泰认为,牛顿以万有引力定律论证了字宙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如果制造一架良好的机器,需要极好的机器制造者才能把它制造出来,而这个机器制造者就是上帝。伏尔泰与牛顿一样认为,上帝只是这个巨大机器的最初推动者。自然神学。

(二)机械唯物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1 .超越朴素辩证自然观的特性

机械唯物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力图用自然的、物质运动的原则说明~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而排除一切超自然的神秘观念,对“上帝创世说”持彻底的否定态度,这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卞义的羁绊具有积极的意义。机械唯物自然观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并用实验证实重建的结果。因此,强调观察要专注,思考要深刻,

实验要准确,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理性精神的形成,是现代性诞生的开端。

2 .机械性

机械唯物自然观的另一突出特性是机械性,即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它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叨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这种观点否认了自然界有质的变化,只承认量的增减。它不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自然界看做是按某种必然规定的机械的构成,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只是具有严整的秩序机械运动,而运动只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的外部即外力的推动。

3 .静态性

与机械性特点相关联的另一特点是其静态性,这也是与它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特点相适应。这个时期所使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还原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事物和复杂的关系,还原为简单的事物(要素)和简单的关系,即把一个统一的整体分割为若干孤立的部分(要素),分别研究各个部分(要素)的属性、特征、结构和功能,然后再把这些部分合为一体。但是,这样所得到的一般只是各个部分的共同属性,而不是原有对象的整体性。想象一下切割成碎块,然后组装起来的猪,与切割前的猪的区别,就可理解这种特性了。“这种考察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儿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①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理论自然科学的出现,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便显得愈来愈不适用了。

三、近代后期的科学技术

近代自然科学从18 世纪下半叶,特别是19 世纪起出现了全面的繁荣。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19 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在这一世纪里,各主要的学科领域中都取得了一系列的综合性理论成果。这些成果都在不同程度上、在不同范围内揭示和展现了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辩证本性,强烈地冲击着人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在天文学领域,1755 年,康德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对哥白尼和牛顿来说太阳系是既成的东西。而康德提出了太阳系是从弥漫尘粒星云逐渐生成的观点。1796 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在《宇宙系统论》一书中用牛顿力学详细论证了太阳系的演化过程,从数学和力学上分析论证了这个体系的稳定性,星云说获得广泛承认。

在地质学领域,18 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采矿业的大发展,运河的开凿,使人们发现逐一形成的地层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从而推动了地球地质历史的研

究。一些学者认为地层是由一系列的“灾变”造成的。1830 年,赖尔出版了他的碳地质学原理》一书,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他认为地球表面的变化是风、雨、温度、水流、潮汐、火山和地震等自然力在漫长时期里逐渐造成的。赖尔的地质渐进论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有很大影响。

在物理学领域,19 世纪的许多学者如德国的迈尔和英国的焦耳等都在研究机械能向热能的转化,以及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的相互关系,并几乎同时独立地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特别是焦耳确定了热量和机械能之间转化的当量关系后,人们已普遍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能量形式,在一定条件都必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以固定的当量关系相互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会消灭。1 820 年奥斯特发现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使磁针偏转的效应。法拉第在“转磁为电”的设想引导下,在1831 年发现磁场的变化会感生电流,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1873 年,麦克斯韦发表《电学和磁学通论》一书,以严格的数学论证建立了电磁理论,并预言光就是电磁波。后来赫兹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理论的确立标志着近代物理学接近于完备,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宏观领域的基本规律有相当全面的认识。

在化学领域,18世纪产业革命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化学元素和化学反应的事实,促成了当量定律和定比定律的发现。1 808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根据他对气体压力、化合物构成元素原子量的研究发表了《化学哲学的新系统》一书,提出了原子的科学假说,并运用这假说圆满地解释了化学反应中的当量定律、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创认了科学的原子论,并计算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1811 年,阿伏伽德罗发表《原子相对质量的测定方法及其原子进人化合物时数目比例的确定》一文,提出了分子概念以及分子与原子相区别的重要问题。到19 世纪末,原子分子论的基本思想趋于完备:一切物质都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的最小质点;原子和分子都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原子和分子各自种类不同,其化学性质、质量不同。在19 世纪,人们发现的化学元索越来越多,不少学者在研究各种元素的关系和元素的分类。门捷列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他指出:按照原子量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化学性质上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以根据原子量和元素的性质预知没有发现的化学元素的性质户丁以根据元索周期律修正已有元素测定的原子量。1828 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制成了有机化合物尿素,在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架起了桥梁。

在生物学领域,基于新的生物学发现特别是显微镜的研制和运用,施莱登和施旺指出,动植物都是由类似的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按同样的规律形成和生

长,生命的共性单元是细胞,提出了细胞学说。

由于18 、19 世纪生物分类学、胚胎学、解剖学、古生物学和细胞学的发展,证明生物物种并不是始终如一的。拉马克提出了生物进化的思想,并从“用进废退”的法则来解释。达尔文在长期的科学考察和养殖实验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证了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逐渐进化而来的,在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由于繁殖过剩引起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会导致物种的自然选择;人工选择会造成新物种,在人工选择中可以把动植物的有利变异保留下来,让它留传给后代,而将无用变异淘汰掉;人类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它直接起源于猿。

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科学走到技术前面,开始成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19 世纪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主要是电能的发明和应用,电气技术的发展和实用化大致是按“通信一照明一动力”的序列实现的。1835 年,莫尔斯研制出最早的实用电报机。1876 年贝尔试制出电话机。1866 年西门子发明了效率高的自馈发电机,1882 年爱迪生研究所制成了实用的发电机并建成了直流发电站用于照明,爱迪生还发明了碳丝灯泡。由于电动机和三相交流的发明,电动力逐步改变了以蒸汽机为主导的动力技术体系,改变了原有的产业结构,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19 世纪的另一伟大技术创新,是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在改进蒸汽机的过程中,有人就曾试验使燃料在汽缸内燃烧来推动活塞。经过不断探索,奥托在1876 年制成实用的四冲程煤气机,戴姆勒研制汽油机成功。内燃机以其特有的机动性和高效率使人类进人了使用汽车、拖拉机和飞机的时代,对交通运输业、农业、军事等部门有重大影响。

以电气技术和内燃机技术为主要内容加上炼钢、合成化工等技术的变革形成近代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及与之相应的近代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和大幅度提高。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和特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和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其学说时,不仅深入地研究了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状况,批判地继承了以往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成分,在阐述新的世界观时还认真总结了他们生活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在《资本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创建了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写于1872 一1883 年,后来作了个别的补充。

这部书包括有关“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自然科学和哲学”、“自然界的辩证法”、“认识自然的辩证法”、“物质的运动形式”、“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等诸多方面的札记和论文。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距今已一个多世纪,其间科学技术发生了具有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所涉及的一些具体科学材料现在已经过时,但它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至今仍闪耀着光辉。主要表现在: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人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人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于以往各种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相对立,把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的优先性看做是人类研究自然界的认识前提,明确指出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即“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静态性和不完备性。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不完备性的克服并不是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就是一个绝对真理,而是说在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和理论的发展它自身也有充实和发展的可能性。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它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辩证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而且还明确地把人类社会看做自然界的一部分,指出人类的“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这就突破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把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从前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是人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界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而且强调了人的参与,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地方,正在于人能够按照美的原则来塑造对象性的自然界,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制约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消失;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性;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自然规律为人类能动性的发挥设定了边界。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重大意义(略)

首先,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而又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机械论,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自身发展的辩证法。不仅充分论证了在主观的层面上存在辩证法,同样严谨地、证据确凿地论证了在自然界的物质层面上也存在辩证法,较之前人的思想更为深人地理解辩证法的普遍性,是自然观历史上的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得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完整和完备。19 世纪40 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发现了经济活动中的剩余价值规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的理论设想变成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1848 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了撰写总结德、法两国革命经验教训的著作外,马克思还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着手撰写《资本论》;恩格斯则广泛、系统地开展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撰写《自然辩证法》手稿。这表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世界观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任何人从事科学研究,不管他对本体论采取何种态度,实际上总是有其世界观前提的。

这种观念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科学信念和科学预设,是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深厚根基和深沉动机。而科学家关于独立于人的外在世界等科学信念和科学预设,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观念和思想。固然,从时间上说,自然科学的发生是先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但从逻辑上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经形成,它的思想和方法也就成为自然科学所依赖的原初条件和理性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创一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来了科学方法论的重大变革,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成为科学方法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关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看成是外在于人类社会的独立存在,因此认为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关系,是对客观自然的纯粹描述,从而成为“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与此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自然史与人类史相统一的观点,强调自然与社会的相互联系,认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的科学是不能分离的,指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使自然科学真正成为人的科学。后来的科学发展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当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批判的、革命的,而不是僵化的、保守的。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其形式。”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现时代,它必然会以科学的新成果和自然界的新间题,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的观点。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论文题目: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专业物理

学号 姓名+++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解

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

农村的历史演变

农村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时期的农村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依靠采集、渔猎为生,逐水草、居巢穴,无所谓村落。到了原始社会的中期,约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耕种土地、照管作物、饲养畜禽等生产活动,人类开始定居下来,从而出现了最早的村落。原始村落是以血缘关系形成的氏族部落的聚居之地,实行原始公有制,按自然分工进行生产活动,平均分配。至原始社会末期,交换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方便、位置适中的村落中,出现了集市。 唐代的农村 唐代贵族阶级,多养奴隶。庄园中之田地,当然使之耕种,然以地面辽阔,田多至千顷,自家奴隶,不敷应用,不能不利用佃户,耕种田地,收其租税,以供挥霍。此种佃户,称为客户,或庄客。......士豪大族,收纳逃户(既客户),留居庄上。结果致“客户”二字,可作佃农解,庄园之大者,收容客户,多至数百人,一家数口,集居一隅,于是庄园之中,发生客户所居之村落,后世称农村为“庄”,其义殆起於此。(黄现璠著:《唐代社会概略》) 奴隶社会的农村 在奴隶社会的农村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相继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在一些大的村落中,手工业者集中,商业集中,形成永久性市场。这些地方,逐步演变成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政权的巩固,则修筑城堡等,逐渐出现了城市。大商人、大奴隶主、官吏聚居在城市,奴隶、个体小农、少数小奴隶主则居住在农村。 封建社会的农村 在封建社会的农村中,主要居住着农民(雇农、佃农、自耕农)或农奴、中小地主等。土地等生产资料绝大部分为封建地主阶级(或封建农奴主阶级)所有,少部分归农民所有。在资本主义的初期,农村居民除包括封建社会遗留的各种成员外,主要是经营农业的小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的扩展,大批破产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业工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农村居民的主要成分是比例不等的大中小型农场主和受雇于农场主的农业工人。此外,由城市迁入农村的居民以及农村工商业从业人员也日益增加。鸦片战争后的农村 鸦片战争之后,农村逐渐演化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①大部分或绝大部分的土地归地主和富农阶级所有。②地主通过地租、高利贷和商业资本三种形式剥削农民。③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品输入中国,并在中国直接开办工厂,动摇了耕织结合的农村经济结构。④由于帝国主义势力控制了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并直接到农村收购农产品,致使中国农业商品化具有殖民地性质。 建国后的农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农村社会经济关系不断发生变化。1949年-1952年,全国绝大部分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经济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成分。1953年-1957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民加入合作社以后,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实行集体所有制和按劳分配制。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以及农村工业,商店、银行、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随之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58年-1978年,实行人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 ——以天文学为例

曲阜师范大学课程论文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概论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 ——以天文学为例 王院喜 2012414359 摘要: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悠久,当人类文明产生以后,天文学也随着产生和发展起来。天文学正朝着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文学发展对我们人类社会的贡献及重大意义。我们一起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创造幸福。 关键词:天文学进程人类社会重大意义贡献 引言: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探索天体演化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中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天文学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它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科技人才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方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当代推动高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当代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一、天文学的发展进程 天文学中发展最早的就是天体测量学。古代的天文学家在测量星星的基础上观测到恒星位置基本是没有变化的,据此就制出了星图,并对星座进行划分和编制出星表;再对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进行研究时,编制出了历法。在17世纪,不仅发明出了望远镜,微积分也被创立起来,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且还建立起巴黎天文台和格林尼治天文台。 当前,在天体测量学中用到的测量于段越来越多,山最初的可见光观测发展到现在的射电波段、红外、紫外、X射线Y射线波段等,而对天体进行观测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如星数多、星等暗的光学恒星、射电源及红外源等,并且对它们的观测精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提高。在16世纪哥自尼提出日心体系后,17世纪的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后来伽利略又在力学上进行了研究,这些为创立天体力学作下铺垫。17世纪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后,天体力学就产生了。 天体力学在天文学中也是发展较早的一个学科。它产生后,天文学家从对天体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研究生作业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上课老师:胡广丽 姓名:朱涛 学号:2012020180 学院:能源学院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姓名:朱涛学号:2012020180 任课老师:胡广丽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1]。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2]。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 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力求简单;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第三,整体直观性;第四,富于想象;第五,深信和谐;第六,相信守恒;第七,合乎常识[4]。 古代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概括起来,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的问

前黄高中2018届第一学期期中试卷(文科)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18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选修)命题:蒋洪江审核:徐亚文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人们才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②.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 ③.“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④.“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王者不可以不知天……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这段史料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A.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B. 阴阳五行家:天人有别 C.老子:顺应天意 D.董仲舒:天人感应 3.在清人赵翼所写的《廿二史札记》中,作者提到“元末殉难者多进士”的现象。书中描写到: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族进士居多。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A.汉人被少数民族同化 B.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 C.理学对读书人的影响 D.商品经济发展对读书人思想的冲击 4.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A.完全否定传统儒学 B.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讥讽士人专注研究文字 D.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 5.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造纸术改进,利于信息的记录和传承 B.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 C.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海运的发展 D.雕版印刷出现,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 6.下图说明 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 7.“(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材料最有可能评述的是A.《海国图志》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新文化运动 8.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9.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事件与之观点相似的是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大革命 10.孙中山认为:“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对此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①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②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③认为可以吸收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有益因素④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11.北京大学在1923年时进行了一次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得51票列第二。这一结果,折射出当时中国知识界榜样转移的思想状态。“榜样转移”是因为 A.探索西方政体失败 B.西方文明渐趋衰落 C.民主共和渐入人心 D.国共合作初见成效 12.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是 A.实业救国 B.崇尚科学 C.政治共和 D.民族独立 13.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突发消息”是 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工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合成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14.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A.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 D.都公开反对信仰上帝 15.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16.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浅谈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工程学院 160304270213 归振翔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认知的总和,也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人们在想自然是什么?人们常常是从经验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多从物理生物化学的层面来解释自然。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然而自然观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行的哲学和哲学史出版物,把自然观简单的划分为“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1]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非常有限,人们的智力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比较低。因此,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变化既不理解,又无能为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往往用虚幻的想象去填补当时经验和知识所无法回答的空白,就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因此,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类所持的自然观都寓于神话或原始宗教之中。神话是远古人类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初步理解,它以故事和传说的方式世代相传。在西方有《神普》和《荷马史诗》等,在中国则有《山海经》和《淮南子》等。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主张存在着超凡世界,即现实的自然界与超自然的世界的划分。任何神话和原始宗教都主张,既存在着一个包括人和社会的现实的客观自然界,又存在一个各种神和鬼魂居住的超自然世界。相信自然界存在着秩序,而且这种秩序是超自然“实体”干预的结果。在神话和原始宗教那里,自然界不是处于变幻莫测的混沌状态,而是被划分为一些明确的区域,划分为一些行动的范围。其中,每一区域和范围都由一个专门的神来统辖,从而显得井然有序,主张人能够凭借精神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力。这是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核心观念,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祈祷、赞颂、占卜、祭祀、图腾崇拜等复杂的仪式活动,来达到人与神灵的沟通,并借助神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力量就在于人与超自然神力恰当联系和合作,人类通过服从自然力的方式达到控制和调节自然的目的。 生活中就处处存在着自然观。在我国苏轼作为宋代多能多产、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的自然观思想可以看作是对老庄思想的一种传承与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9课 随堂

第五单元第十九课 一、选择题 1.(2018·肇庆高一期末)《全球通史》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是(C) A.第一次世界大战B.俄国十月革命 C.俄国二月革命D.“四月提纲”的发表 [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机构倒塌下来”实际是指沙皇专制政权被推翻,推翻沙皇专制政权的是二月革命。 2.(2018·苏州高一期末)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后,对外宣布:“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将竭尽全力……去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该政治态度直接导致了(C) A.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B.反战、反沙皇专制的革命浪潮 C.七月流血事件的爆发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的发表 [解析]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苏维埃政权领导人民进行反战示威游行,遭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即七月事件,C项正确。A项是在七月流血事件后,B项是在二月革命前,D项是在十月革命时期。 3.(2018·广州高一期末)1917年加米涅夫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该言论的直接背景是(B) A.二月革命的结束B.“四月提纲”的发表 C.十月革命的胜利D.苏维埃体制的建立 [解析]根据题干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可知,这些话是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要求将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提出的。 4.(2018·南京高一期末)二月革命发生时,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和影响还比较小,但到十月革命时它已得到了民众广泛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D)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政治目标深得民心

第三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第三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宇宙基本构成和人类宇宙观的历史演变;了解天文领域的重大成就,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恒星诞生、演化、结局的规律。 教学重点: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的演化。 教学难点:宇宙大爆炸理论。 教学具体内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概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星系;恒星;太阳和太阳系; 第一节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一、古人对宇宙的认识 古代自然哲学家们对宇宙问题的探讨,大多是在大地和天空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随着科学的发展,后来又进入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上。 古代各民族都有自己对宇宙的认识和想象。它们带有深刻的民族特点。比如,中国古代就逐渐形成“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古代埃及人认为大地是漂浮在水上的;古希腊人则认为大地下有支柱支撑着;古印度想象大地是驮在大象背上的;……。 地心说: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对宇宙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地球中心说”的宇宙模式。 日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又建立了“太阳中心说”的宇宙模式。 二、人类的探索 当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就注意到天象与周围环境的变化关系,日升日落,月缺月圆,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形成了人们最初的日、月、季节、年的时间概念,并由此开始了对天的观测,专门观测天空的场所——天文台和各种观测仪器也随之建立和发明。从古老的观天遗址到现代的天文台,从最初的目视观测到现在巨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和射电天线阵,这期间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伴随着天文观测工具的发明和不断改进,以天文观测为基础的古老天文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天文台和太空探测器,为人类打开了一个个崭新的宇宙窗口,借助于这些现代化的观测工具,人类正在探索茫茫宇宙的奥秘。 三、人类宇宙观的历史演变 早期:宇宙图景、地心说 哥白尼:日心说

辩证法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 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 关键字:自然观、演变、启示 1、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等部分。在以系列讲座形式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自然观的演变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起源与产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自然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在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一、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人要适应它。在此阶段许多自然现象还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和对自然、图腾、灵魂、祖先的崇拜及巫术的发展。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其本质是对万物本原研究的探讨。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实

古代贺年卡的历史演变

【大历史】 古代贺年卡的历史演变 随着中央禁令的推行,新年期间,公款购买贺年卡的行为几近绝迹,更多的人采用电子贺卡的形式传递着朋友间的情谊。历史上,贺卡在汉代已出现,其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最早为木质名刺> 贺卡始于汉代,当时是木制的,称为“名刺”。有许多当官的因为投刺的太多,为免受干扰,干脆在门外挂个箱子(相当于现在的邮箱),用来接收各方投刺,称为“接福”。到了宋代,开始有人把贺年之词写到名刺上,从此名刺开始有了贺年的性质。 贺卡可以沟通情感交往,而此种交往往往以短句表达,久而久之,贺语出现言简意赅、互送吉语等特点。南宋人张世南的《游宦纪闻》里记载,其家藏有北宋元祐年间“敬贺正旦”的墨迹。“正旦”即正月初一,“敬贺正旦”就是指恭贺新年。 <宋代现商业邮递> 贺卡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由于士大夫交游广泛,四处登门拜年费时又费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一定亲自前往了,而是派仆人拿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始。《游宦纪闻》还记载,每逢冬至、

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这是邮政作为贺卡信使的最早记载。 <明清时出现拜匣> 唐宋以后贺卡被称为“门状”或“飞帖”。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不敢使用金箔,而是用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 明清时期,贺卡又叫“红单”、“贺年帖”等。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故发明了拜匣,其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到主人后,仆人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亲自取出。(综合北京青年报、中国网)

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说课案 一.课前准备: 1.明了课标课标: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深入分析教材:了解知识结构,分析章节地位,了解专题联系. 3. 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突破教学重难点: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 5.明了学情: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作分析.根据学生实际设计高效可行的导学案 6.做好课例设计 二.课堂导学过程: 1.提出课题.课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2.探讨理学创立的前景;理学的创立,成熟及发展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评价理学.(了解和分析概括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及话言表答能力) 3.思路引领;(突破重难点,引领学生思考) 4.思维体念;(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5.观念提升;(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6.知识巩固.(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分析,概括.思维和动手等综合能力) 三.课堂导学要求: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建高效课堂,实现三维目标. 2.具备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放能收,把握教育方向. 四.课堂导学内容: 一)、创立背景:儒学在困境中发展

自然辨证法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750字)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在计算机学科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的指导。 计算机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学科类别分为四个层次,从高到底分别为:哲学层次、科学层次、技术层次和应用层次。显然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层次,主要研究宏观问题;而计算机科学属于科学层次,研究微观的算法、程序及实际的硬件设备。但两者研究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计算机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思维规律和机器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和对机器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②自然辩证法与计算机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即是计算机学界的大师,也在哲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图灵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 2、什么是自然观,试分析所学专业或学科中所蕴含的自然观念,并分析其自然观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790字)首先,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大体包括人们对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我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的思想内容。用自然观来解决计算机科学问题将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自然观在计算机科学的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大致从下面几个方面体现: (1) 系统自然观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体现:在计算机领域,就拿一台通用的计算机来说,计算机的组成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这些设备组成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与其中的每一个部件都是密不可分的。 (2) 自然观的整体性体现在:任何一个软件系统的整体和软件开发的每一个流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上,无论开发什么类型的软件,无论要开发的软件规模如何,我们都要遵循软件开发的流程,从软件的需求分析,到软件的概要设计,再到软件的详细设计,代码编写,以及软件的测试、维护,这些步骤的完成最终实现了整个软件系统。所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任何一个流程出现问题整个软件的设计都不能完成,所以说我们应当遵循这个规律。 (3) 生态自然观与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随着我们对计算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从

自然观的演变形成

自然观的形成演变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自然是什么?这是一个纯哲学的问题。尽管我们常常是从经验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所回答的实际上是“自然的物理性质是什么?”或“自然的化学、生物学性质是什么?”而“自然是什么?”问的是:自然作为具有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诸多性质的整体,其本质是什么?它包含什么样的事物和过程?这是人与自然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其他方面的理解。反过来说,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为了展现这一逻辑的、历史的联系,我们将对自然观在西方古代、近代的演变做一个探讨。 形成演变 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活动于古希腊伊奥尼亚的米利都城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米利都哲学家思考的问题是: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一种虚拟物质),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是物质性的本原“浓聚”或“稀散”的结果。这种哲学是简单的、素朴的。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说:“这种最早的哲学思考,其一元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是如此强烈,以至使米利都学派的学者们从来一次也没有想到要去探索这宇宙物质永不停息的变化的原因或根源,反而假定这是一种自明的事实(当然之事),正如他们认为万变与生成是自明之理一样。”〔1〕然而,将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的原因或根源诉诸于自明性,并不是米利都哲学家们的疏忽或有意的回避,而是当时希腊民族对自然界的普遍信念使然。因此,只有将米利都学派的本原学说与这些普遍信念联系起来考察,才能看出早期希腊哲学的自然观的全貌。 按照希腊古老的自然宗教传统,自然界是充满灵魂的。这种观念被人类学家称为“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从文化人类学上说,“物活论”是原始人类基于对生命现象的自我体验类推自然的产物。米利都哲学家们的思考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开始的。泰勒斯就说过,万物充满神(灵魂)。然而,在泰勒斯,这并不是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重复;相反,他借助传统宗教的语言形式道出了全新的内容。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泰勒斯把灵魂看作一种能运动的东西〔2〕。因此,对于泰勒斯来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物质本原(水)构成,本原之所以化生出万物,是因为它自身是能动的。这一点,阿那克西美尼表达得更明确。他认为,本原(气)就是神,是不可测量的、无限的,并且在不断运动之中。所以,气又被称为“精气”(pneuma,又译“普纽玛”,包含气息和精神两层含义)。这样,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

地球环境的演变1地球的起源与演化1中国古代宇宙观盘古

第一章 地球環境的演變 1-1地球的起源與演化 1中國古代宇宙觀 盤古開天地 歷代對宇宙的論說中,較著名的為蓋天說、渾天說,這些說法在戰國時代已有,漢代又再度興起討論。 蓋天說:天圓地方;天如車蓋(半球形)、地如棋盤(正方形)。 渾天說:天是圓球狀;漢代張衡比喻天地像雞蛋,天是蛋殼、地是蛋黃,並製作了渾儀。 2西方宇宙論 A.西元前340年亞里斯多德認為宇宙是球狀,以地球為中心。 B.西元一世紀托勒密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提出地心說。 C.西元1543年哥白尼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提出日心說。 D.西元1609年伽利略以望遠鏡觀察,支持哥白尼的理論。 E.西元1687年牛頓提出萬有引力,解釋宇宙中各星體彼此間的運動關係。 F.西元1929年哈伯提出星系奔離、宇宙膨脹的動態系統。 G.西元1948年核子物理學家加莫夫提出大霹靂學說。 3在地表可以找到地球起源的線索嗎? 可能相當困難;因為地表的風化作用、侵蝕作用及地殼變動常常把這些線索都清除了。 想探討地球的形成,就必須從太陽系天體中去找尋線索。 4太陽系考古(或尋找地球的起源)應從哪裡著手? A.形成後即不再演化的小行星和彗星。 B.隕石,因其可代表類地行星的整體成分。 C.行星的密度,因其可探討行星的化學成分。

5太陽系的形成 目前最被接受的太陽系形成理論為太陽星雲學 說。 A:星雲因重力作用而開始塌縮,星雲由氣 體、塵埃和金屬組成。 B:星雲收縮成旋轉圓盤,原始太陽形成,引 發氫核融合反應。 C:圓盤上產生由岩石和金屬的固體微粒所形成的 微行星,氣態元素被太陽風吹向太陽系邊緣。 D:重複碰撞使微粒逐漸變大,碰撞和結合增 大的現象稱為吸積過程。 E:經過數百萬年後,大行星形成;形成順序是 微行星→原形星→大行星。 6固體地球的演化 原始地球在不斷碰撞集結過程中形成了,剛形成的地球溫度很高。 A.熱的主要來源有三 (1)小行星撞擊時產生的熱能。 (2)外層質量增加使地球內層壓縮產生的熱。 (3)地球內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產生的熱。 B.地球內部產生分層的過程 (1)原始地球是沒有成層的,是由微行星碰撞形成,岩漿海所覆蓋。 (2)原始地球構成物質中的鐵與鎳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以鐵為主的地核; 比較輕的物質浮到表層,形成地函。 (3)地球分化成層,核心密度最大,向外密度愈來愈小。微行星碰撞減 少,地表溫度下降變成固態;中心部分的熱與放射性物質放出的熱,使部分地函熔融,而較輕的物質浮到表層,形成地殼。 (4)地球內部至今尚未完全冷卻,因而造成地殼不斷發生變動。 7大氣的演化 A.地球大氣的演化可以分成以下階段 (1)剛開始時是原始大氣,原始地球表面有太陽星雲最豐富的氫和氦,這

中国古代纹样的变迁

中国古代纹样的变迁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艺术大国,装饰纹样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恢宏的成就。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 早在几千年前的陶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运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彩陶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一种卓越的创造。它的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的出色成就在装饰艺术领域中放射着灿烂的光彩。从彩陶图案整体看,是以丰富多彩的集合图案为主体,但也有山纹、花瓣纹。 几何印纹陶的制作,有手制、模制和轮制集中,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十种。这些几何纹连续反复,系那个成了一种规律的图案美。所以被誉为是最优秀的东方沿海的古代文化。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例如,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等。其主纹常见的饕餮纹,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商代青铜器的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多采用对称的格式。尚待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后期出现了三层刻画,即除主纹和地纹外,还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 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一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形,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周代盛行鸟纹,环带纹应用也较多。另外,还有重环纹、瓦纹等。周代的装饰特色是不用地纹,装饰画纹中,在商代成为主体花纹的饕餮纹已退居次要地位;装饰格式御用二房连续的带状纹样以取代商代的单独适合对称形式。周代早期的装饰大体与商代相似,而后期才形成自己的特点,趋于质朴的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装饰纹样中最主要的是蟠螭纹,后期则流行蟠虺纹。到了战国后期,出现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纹样,例如宴乐渔猎攻战纹、水陆攻战纹。 规矩镜在汉镜的发张中,是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在这类痛经山,一般有用青龙、白虎、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资料讲解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他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很多的 阶段。从最初的神论、唯心主义到最后的唯物辩证主义,其发展都历经曲折,研 究自然观的演变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演变、启示 1、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等部分。在以系列讲座形式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自然观的演变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起源与产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自然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在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

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一、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人要适应它。在此阶段许多自然现象还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和对自然、图腾、灵魂、祖先的崇拜及巫术的发展。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其本质是对万物本原研究的探讨。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实上肯定了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但它的局限在于它无法解释宇宙的秩序问题。继而毕达哥拉斯学派将自然由什么构成转化为了自然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问题,突出了数学方法的意义。随后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俩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论断,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真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促进了唯心主义的发展。 三、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自然界及万物是由上帝创于虚无之中;地球是宇宙不变的中心,这是上帝的创造和安排;自然界万物自己是不能运动的,而是在上帝的推动下运动的,运动又服从造物主的目的;人类由上帝创造,人类既不能理解上帝的目的,更不能改变上帝的意志,一切只能服从。此阶段是利用哲学来为神学服务,用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