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扎染艺术的创新与应用

扎染艺术的创新与应用

扎染艺术的创新与应用
扎染艺术的创新与应用

扎染艺术的创新与应用

摘要主要探讨扎染艺术在工艺方面、图案设计方面的创新,以及扎染艺术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扎染艺术;创新;应用

传统扎染艺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扎染作为一种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浸润着我国传统的审美风格,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当代扎染设计致力于将古老的艺术样式与现代的审美需求相对接,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保留其传统文化的内核,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1扎染艺术的创新

扎染是一种民间传统的物理“防染”艺术, 它源于生活,体现着各民族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美的创造,是人类世界精神文明的财富。由此可见,扎染艺术在注重对民间传统继承的同时,必需注重时代精神,发扬创新,特别是与服装市场的结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扎染制作工艺的属性,决定了产业的性质:首先,传统服饰产品的审美趣味远离现代生活,单调原始的工艺表现和技术手段无法满足瞬息万变的时尚流行的需求;其次,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现市场竞争的激烈节奏;再次,由于扎染染料的单一性和染色工艺的局限性,染色质量得不到保证,制成品的使用性较差。过去国内曾有过扎染时装化的尝试,颇具实力的厂家还在国内大型展会举办过时装秀场,但终因原始的审美风格过于夸张,工艺趣味浓重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远离现代市场流行,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诞生于现代扎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艺术染整”是区别与传统扎染和工业印染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现代扎染丰富多彩的工艺技法和先进科学的生产流程,凸显出感性和理性相融的特点而具有边缘交叉学科的开放性,理应有着很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1.1扎染工艺方面创新

扎染工艺由传统向现代转轨,是一个漫长的求索之路,建立现代扎染观念,更需凭藉对未来服装产业发展走势的敏锐洞察和敢于对传统经典说不的特立独行的创新精神。现代扎染要发展,须要直面“国粹”工艺萎缩的现实,跳出民间传统工艺的老路,坚决实施市场国际化、工艺表现多元化和切入现代时尚服饰的战略调整。需融入丰富多彩的工艺技法和先进科学的生产流程后的改造,凸现出感性和理性相融的特点而具有边缘交叉学科的开放性,顺应着时代发展的工艺特征和服装流行趋势,如绞缬浸染、聚集浸染、吊染工艺、段然工艺、注染工艺、综合工艺等新手法有着很好的应用发展前景。现代扎染艺术并不满足和单纯追求传统工艺的手工味、精致感,而会更加侧重考虑快速响应市场、提高生产效率,尊重并满足现代人的个性、易变甚至快餐式、流行化的审美情感,这也是现代扎染工艺创

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的比较

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的比较 摘要:本文在对传统扎染技法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快节奏的需要,提出了现代扎染理念,介绍了现代扎染新工艺、新技法。新工艺、新技法较传统工艺更省时省力,染出的效果却很神奇、富于变幻。 关键词:扎染;扎染技法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e”时代的带来,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空前发展便利的同时,也经受着强大的竞争压力带来的精神压抑和人性异化,大家迫切需要心理放松和个性释放,渴望得到休闲慰藉和人文关怀。人们已厌倦日复一日的机器克隆和工业“一元化”商品,逆反近乎千篇一律的经典服饰。随着欧陆休闲风潮的全球盛行,休闲服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得到丰富和扩展。这既给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大批量的印染织物远不能满足当今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这也为现代扎染带来了新的商机。 扎染是通过针或线对纺织品进行缝缀捆绑后再经染色而形成花纹图案。它是我国古老民间传统手工艺园中的一枝艳丽奇葩,早在秦汉时期即已问世,并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新面料的开发,其花型图案、花色品种、染色工艺技术一代高出一代。在其他国家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在日本、印度等国。扎染所得的花样图案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其色彩和谐、富有层次,花型变幻无穷、令人遐思。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没有针线的刺绣”、“不经编织的彩锦”。 一、传统扎染技法 传统扎染在云南大理至今还保持得比较纯粹。扎染制品的图案是通过防染而得来的,它是先在白色棉布上摹绘画稿,用针线缝制:如手工平缝、折缝、柳缝等技法。扎的含意即是用线绳之类将不需染色的部分扎住不让其上色而达到防染目的,如果在织物上扎成花卉,就要先将事先绘好的花卉轮廓用线缝起来,再抽紧捆绑,染色时被扎住的花卉部分不上色,就形成花卉图案纹样,如扎成树叶形状,则最后形成树叶状。扎染制品在染色过程中,随着扎线的缝缀力度不同,织物承受压力的松紧不同,色浆浸渗于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同时多种扎法的巧妙运用及与多种染色技术的相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彩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幽雅而高尚,雅致而又富有趣味,这种独特的纹路肌理及晕色为扎染所独有,是任何机器印染都难以达到的效果,因而自古迄今,扎染丝毫没有过时的感觉,反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要求、追求个性的心理,使得扎染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销量成倍增长,其应用从服用布到各种装饰用布,特别是近年来被设计师们应用于时装领域而倍受人们的关注。 扎染的图案是由扎结而来,其的步骤为:选择面料→设计图案→将图案复制

扎染艺术的创新与应用

扎染艺术的创新与应用 摘要主要探讨扎染艺术在工艺方面、图案设计方面的创新,以及扎染艺术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扎染艺术;创新;应用 传统扎染艺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扎染作为一种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浸润着我国传统的审美风格,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当代扎染设计致力于将古老的艺术样式与现代的审美需求相对接,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保留其传统文化的内核,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1扎染艺术的创新 扎染是一种民间传统的物理“防染”艺术, 它源于生活,体现着各民族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美的创造,是人类世界精神文明的财富。由此可见,扎染艺术在注重对民间传统继承的同时,必需注重时代精神,发扬创新,特别是与服装市场的结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扎染制作工艺的属性,决定了产业的性质:首先,传统服饰产品的审美趣味远离现代生活,单调原始的工艺表现和技术手段无法满足瞬息万变的时尚流行的需求;其次,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现市场竞争的激烈节奏;再次,由于扎染染料的单一性和染色工艺的局限性,染色质量得不到保证,制成品的使用性较差。过去国内曾有过扎染时装化的尝试,颇具实力的厂家还在国内大型展会举办过时装秀场,但终因原始的审美风格过于夸张,工艺趣味浓重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远离现代市场流行,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诞生于现代扎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艺术染整”是区别与传统扎染和工业印染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现代扎染丰富多彩的工艺技法和先进科学的生产流程,凸显出感性和理性相融的特点而具有边缘交叉学科的开放性,理应有着很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1.1扎染工艺方面创新 扎染工艺由传统向现代转轨,是一个漫长的求索之路,建立现代扎染观念,更需凭藉对未来服装产业发展走势的敏锐洞察和敢于对传统经典说不的特立独行的创新精神。现代扎染要发展,须要直面“国粹”工艺萎缩的现实,跳出民间传统工艺的老路,坚决实施市场国际化、工艺表现多元化和切入现代时尚服饰的战略调整。需融入丰富多彩的工艺技法和先进科学的生产流程后的改造,凸现出感性和理性相融的特点而具有边缘交叉学科的开放性,顺应着时代发展的工艺特征和服装流行趋势,如绞缬浸染、聚集浸染、吊染工艺、段然工艺、注染工艺、综合工艺等新手法有着很好的应用发展前景。现代扎染艺术并不满足和单纯追求传统工艺的手工味、精致感,而会更加侧重考虑快速响应市场、提高生产效率,尊重并满足现代人的个性、易变甚至快餐式、流行化的审美情感,这也是现代扎染工艺创

扎染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教案分析

一、教学方法:欣赏、讲授、演示与图案设计及手工制作相结合。 二、教学目的:中国手工艺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扎染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形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蕴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扎染手工艺的表现形式及其艺术特征,开阔眼界、陶冶情操,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欣赏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才能。 教学要求:正确掌握扎染的制作基本技法,了解扎染的历史及其发展动向;掌握扎染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重点:扎染设计制作工艺步骤。 四、教学难点:纹样的设计与制作技巧。 五、教具与学具的准备:扎染的实物及图片、白棉布或白丝绸、棉线、剪刀、染锅、电炉、水桶、染料、固色剂等。 六、课时分配 七、教学步骤 第一章扎染的概述 教学目的: 通过扎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引发他们对扎染的兴趣。 教学要点: (1)扎染的发展历史 (2)扎染的现状 (3)扎染的特色与成品欣赏 (4)扎染传承意义 学习方法: 以理论讲授为主。并贯穿扎染艺术的成品欣赏。

第一节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一、扎染的发展历史 1、扎染的简介: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先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进行染色。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另外由于在染色过程中被捆扎的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的艺术效果。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花”和“底”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扎染所得的图案纹样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没有针线的刺绣”、“不经编织的彩锦”。 2、扎染发展历史: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该工艺始于秦汉,兴于魏晋、南北朝,风盛唐代,至北宋仁宗皇帝,因扎染服装奢侈费工,下令禁绝,使中原扎染工艺一度失传。东晋时,此种工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隋唐时期,绞缬更是风靡一时,史料记载的绞缬名称就有"大撮晕缬、玛瑙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等。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绞缬织物上的针眼和折皱至今仍依稀可见,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绞缬技术。北宋初,绞缬工艺仍然盛行。但在宋仁天圣年间,惟有兵士方可穿戴缬类服装,民间禁止使用缬类制品,这项规定直到南宋时期才被废除。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达到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1959年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土了公元384年的扎染实物;1969年又在这里出土了公元683年的扎染实物,并且在这件扎染实物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缝制方法。而这件实物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扎染实物。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最古老的扎染技艺发源国。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了染色工艺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织物上呈现出特殊的﹑无级层次的色晕效果,它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一个巨大成就。现今,这种传统工艺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印染工作者的重视。他们在旧有的绞缬工艺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古老的扎染工艺重新焕发青春。

(6)扎染教案

(6)扎染教案 第一章扎染的概述 教学目的: 通过扎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引发他们对扎染的兴趣。 教学要点: (1)扎染的发展历史 (2)扎染的现状 (3)扎染的特色与成品欣赏 (4)扎染传承意义 学习方法: 以理论讲授为主。并贯穿扎染艺术的成品欣赏。 第一节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一、扎染的发展历史 1、扎染的简介: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先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进行染色。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另外由于在染色过程中被捆扎的织

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的艺术效果。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花”和“底”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扎染所得的图案纹样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人们通常把它称 为“没有针线的刺绣”、“不经编织的彩锦”。 2、扎染发展历史: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该工艺始于秦汉,兴于魏晋、南北朝,风盛唐代,至北宋仁宗皇帝,因扎染服装奢侈费工,下令禁绝,使中原扎染工艺一度失传。东晋时,此种工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隋唐时期,绞缬更是风靡一时,史料记载的绞缬名称就有"大撮晕缬、玛瑙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等。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

我国民间传统技艺-扎染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近代以来,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碾布等,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白族扎染品种多样,图案多为自然形的小纹样,分布均匀,题材寓意吉祥,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 大理白族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一千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应求。在此情势下,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大理传统白族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一、简介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尔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浸染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二、溯源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扎染技法

扎染技法 来源:湘西旅游网更新时间:2006-1-26 关键字:扎染,技法 扎染:古代称为“"绞缬”。一般来说扎法可分为两大类: ①针扎:是在白布上用针引线扎成拟留的花纹,放人染缸浸染,待干,将线拆去,紧扎的地方不上色,呈现出白色花纹。这种方法能扎比较细腻的图案。 针扎主要有扎花与扎线两项工艺。其中扎花最常见的一种俗称"狗脚花"(六瓣,呈尖形),还有菊花(八瓣,呈尖形)、蝴蝶花(六瓣,呈圆形)、双蝴蝶花(圆八瓣、呈双花芯)、海棠花(十瓣,呈尖形)等十余种。(图3、1)其扎法各有讲究。扎线也有绞扎和包扎等不同方法,绞扎因布的折法和针的绞法不同,能产生线的粗、细、强、弱效果,如粗蜈蚣线和单蜈蚣线等;包扎则在布中夹一根稻草,入染后能产生灰线条效果。(图2)

图1 凤凰县扎染艺人的几种扎花技法 图3-1 扎狗脚花的过程:折叠

图2 凤凰县扎染艺人的几种扎花技法 图3-2 扎狗脚花的过程:锁线 ②捆扎:将白布有规则或任意折叠,然后用麻线捆扎,人染后晾干拆线,由于扎有松紧,上色便有深线,呈现出多变化的冰纹,这种方法适合扎成段的布料。(图4) ① 将白布折成长条状 ② 再折成方块状

③ 用绳索捆扎 ④ 搁在木棍上准备入染 ⑤ 投入染缸浸染 ⑥ 染成后的冰纹效果 图4 扎染的方法千变万化,不同的方法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民间还创造出一些新的

扎法,如凤凰县沱江镇刘大炮在捆扎方面摸索出新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抓扎,即用双手抓着白布入染,即兴发挥,操作自如,有时能达到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在针扎方面,凤凰县的两名艺人刘桂梅和向云芳,各人均有一些独到的扎法,仅狗脚花一类,她们都能扎出5、6种以上。

(完整word版)扎染实施方案

扎染课程实施方案 1.主讲人:宋晓丽 2.总学时数:18课时 3.适用学生:小学生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1.性质:美术社团 2.教学目标:中国手工艺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扎染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形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蕴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扎染手工艺的表现形式及其艺术特征,开阔眼界、陶冶情操,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欣赏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才能。 3.教学任务: 通过扎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详细介绍扎染图案的设计要求与变形方法以及工具与材料的准备,使学生对扎染工艺的设计和扎制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要求学生正确地运用扎染的基本方法,根据自己所设计的图案进行实际操作。 二、课题和课时分配: 学时:18 1学时/周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电锅、燃料、水盆、夹子、纯棉白布、针、线、胶手套 学具准备:纯棉白布、针、线 四、课程内容: 第一章扎染的概述与欣赏教学要求: 通过扎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引发他们对扎染的兴趣。 讲授内容: (1)扎染的发展历史 (2)扎染的现状 (3)扎染的特色与成品欣赏

(4)扎染传承的意义 第二章扎染设计与制作方法 教学要求: 通过介绍扎染图案的设计要求与变形方法以及工具与材料的准备,使学生对扎染工艺的设计和扎制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要求学生正确地运用扎染的基本方法,根据自己所设计的图案进行实际操作。 讲授内容: (1)扎染的图案设计 (2)扎染的扎染的工具与材料准备 (3)扎染的扎制工艺流程 (4)扎结的技法 第三章煮染及后期处理 教学要求:本单元要求学生正确地使用扎染的染色方法与程序,掌握扎染工艺的后期处理技巧。 讲授内容:扎染的煮染法

美丽的扎染教学设计

《美丽的扎染》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引入主题(1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扎染工艺的特点,知道是我国民间特有的印染方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2、在欣赏民间扎染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发现---认识---思考---动手制作---体验乐趣的过程,感受扎染的魅力。 【教学重点】 1、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难点】 1、理解扎染的概念。 2、了解扎染的制作过程。 【教具准备】: 1、载有“问题”的幻灯片。 【活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欣赏感受。 师:孩子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着的这块桌布,漂亮吗? 师:你看老师今天的这件衣服如何? 师:你们说的真好。那你们知道这种民间工艺叫什么?你想了解它吗?

师:今天,我想请大家效仿民间艺人的手法,制作扎染作品,品读扎染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扎染世界。 二、方法指导,拓展思维。 (一)、初步感知,自主探究 1、欣赏扎染作品,让学生讨论看完这些扎染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自己做,你想怎么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介绍扎染工艺。 扎染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是一种很古老的纺织染色工艺。 3、孩子们探究扎染的方法,并学会自己总结。 (二)、观察分析,深入领会 1、学生说出自己在扎染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探究扎染的基本方法,为制作做准备。 (1)、小组之间讨论查到的资料,讨论扎染方法。 (2)、请同学们说一说。 (3)、大家一起总结扎染的方法。 三、总结。 课后反思:大家对扎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五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在方法上已经能独立的思考。今年,我让同学们在新课题开始之前自己预习,提出问题,通过这第

扎染艺术工作坊建设实践研究

扎染艺术工作坊建设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03-31T08:39:01.973Z 来源:《教育学》2020年4月总第210期作者:吴丹[导读]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建设了名为“色染青花印韵工坊”的扎染艺术工作坊,选取“扎染”这一手工艺进行传承的研究,旨在根据扎染工艺的特点,创设人文教育的情境,着眼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江苏省南京市梅山第二中学223000 摘要: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建设了名为“色染青花印韵工坊”的扎染艺术工作坊,选取“扎染”这一手工艺进行传承的研究,旨在根据扎染工艺的特点,创设人文教育的情境,着眼于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在社团课程教学中,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进行良好品质的培养及人文精神的渗透。摸索出如何利用学校课程有效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 关键词:扎染社团课程艺术实践 一、教学背景 扎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在美术课程中所占比重很小。很多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也仅限于让学生拿一块布随意扎一下,放到锅里煮一煮。可以说课程是非常单一的,没有相对完整的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这使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我们迫不及待地需要研究开发出适合中学课堂的扎染教学方法与课程,以满足现今新课改下丰富多彩的综合社团课堂。 二、建设内容 课题选取“扎染”这一手工艺进行传承的研究,旨在根据扎染工艺的特点,创设人文教育的情境,着眼于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进行良好品质的培养及人文精神的渗透。摸索出如何利用学校课程有效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 1.校本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在对学生情况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扎染工艺校本教材的合理设计与编排,设计课程目标。感受扎染艺术的魅力,弘扬民族文化,激发对我国扎染艺术的兴趣,培养审美意识。 2.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扎染工作室。为学生扎染课程的开设建立良好的环境与设施,有利于学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作业的展示。 3.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社团活动。校扎染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化,如:艺术展演、校园装饰我来设计、“我设计的服装”秀等活动,增强扎染的实践运用,在活动中完成传统文化及人文精神的传递与渗透。 4.进行传统扎染手工艺进社区系列活动。带领学生进社区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传承。 三、实践探索 1.从学生社团课程入手,合理编写校本教材内容,凸显传统工艺的传承这一中心思想。 2.探索社团扎染工艺及其设计与应用的课程设计,请学生设计校园装饰物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3.开展“传统扎染工艺周”,把传统扎染手工艺带进社区活动。“传统扎染工艺周”时带领学生进社区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传承。 四、实践成效 1.扎染进入美术课堂。在美术课堂中本选取《民间艺术》一课,拓展扎染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中简单了解扎染的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对实施的实践研究成效进行分析、评估、总结、调整,为扎染社团的建设打下基础。 2.扎染社团的建设。初步完成校本教材的大纲设计,发现学生在扎染课程中实际操作的问题,调整课程可行性,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整合扎染实践课的开展经验,通过扎染课程的实践结果,总结中国传统手工艺如何在校园这一片土壤生根发芽,最终形成独特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 3.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1)邀请学生用扎染对校园路牌、门标、宣传栏、读书角、长廊等地方进行创意设计。 (2)在特定节日举办教职工扎染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传承传统工艺,形成梅山二中特色文化。 4.联合社区传承扎染工艺。联合社区进行传统扎染手工艺进社区的系列活动,在节假日时带领学生进社区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传承。

染整工艺流程

第1章染整工艺流程 整工艺流程 染整工艺流程的选择,主要是根据织物的品种、规格、成品要求等,可分为练漂、染色、印花、整理等. 2.1练漂 天然纤维都含有杂质,在纺织加工过程中又加入了各浆料、油剂和沾染的污物等,这些杂质的存在,既妨碍染整加工的顺利进行,也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练漂的目的是应用化学和物理机械作用,除去织物上的杂质,使织物洁白、柔软,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以满足服用要求,并为染色、印花、整理提供合格的半制品.纯棉织物练漂加工的主要过程有:原布准备、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 2.1.1原布准备 原布准备包括原布检验、翻布(分批、分箱、打印)和缝头。原布检验的目的是检查坯布质量,发现问题能及时加以解决。检验内容包括物理指标和外观疵点两项。前者包括原布的长度、幅度、重量、经纬纱线密度和密度、强力等,后者如纺疵、织疵、各种班渍及破损等。通常抽查总量的10%左右。原布检验后,必须将原布分批、分箱,并在布头上打印,标明品种、加工工艺、批号、箱号、发布日期和翻布人代号,以便于管理.为了确保连续成批的加工,必须将原布加以缝接。 2。1.2烧毛 烧毛的目的在于烧去布面上的绒毛,使布面光洁美观,并防止在染色、印花时因绒毛存在而产生染色不匀及印花疵病。织物烧毛是将织物平幅快速通过高温火焰,或擦过赤热的金属表面,这时布面上存在的绒毛很快升温,并发生燃烧,而布身比较紧密,升温较慢,在未升到

着火点时,即已离开了火焰或赤热的金属表面,从而达到烧去绒毛,又不操作织物的目的。 2。1.3退浆 纺织厂为了顺利的织布,往往对经纱上浆以提高强力和耐磨性。坯布上的浆料即影响织物的吸水性能,还影响染整产品的质量,且会增加染化药品的消耗,故在煮练前应先去除浆料,这个过程叫退浆。棉织物上的浆料可采用碱退浆、酶退浆、酸退浆和氧化剂退浆等方法,将其从织物上退除。碱退浆使浆料膨化,与纤维粘着力下降,经水洗从织物上退除。酶、酸、氧化剂使淀粉降解,在水中溶解度增大,经水洗退除。由于酸、氧化剂对棉纤损伤大,很少单独使用,常与酶退浆、碱退浆联合使用。 2.1。4煮练 棉纤维生长时,有天然杂质(果胶、蜡质、棉籽壳、含氮物质等)一起伴生。棉织物经退浆后,大部分浆料及部分天然杂质已被去除,但还有少量的浆料以及大部分天然杂质还残留在织物上。这些杂质的存在,使绵织布的布面较黄,渗透性差。同时,由于有棉籽壳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棉布的外观质量。故需要将织物在高温的浓碱液中进行较长时间的煮练,以去除残留杂质.煮练是利用烧碱和其他煮练助剂与果胶质、蜡状物质、含氮物质、棉籽壳发生化学降解反应或乳化作用、膨化作用等,经水洗后使杂质从织物上退除。 2.1.5漂白 棉织物经煮练后,由于纤维上还有天然色素存在,其外观不够洁白,用以染色或印花,会影响色泽的鲜艳度.漂白的目的就在于去除色素,赋于织物必要的和稳定的白度,而纤维本身则不受显著的损伤.棉织物常用的漂白方法有次氯酸钠法、双氧水法和亚氯酸钠法.次氯酸钠漂白的漂液PH值为10左右,在常温下进行,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但对织物强度损伤大,白度较低。双氧水漂白的漂液PH值为10,在高温下进行漂白,漂白织物白度高而稳定,手感好,还能去除浆料及天然杂质。缺点是对设备要求高,成本较高。在适当条件下,与烧碱联合,能使退浆、煮练、漂白一次完成。亚氯酸钠漂白的漂液PH值为4~4.5,在高温下进行,具有白度好,对纤维损伤小的优点,但漂白时易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腐蚀设备,设备需要特殊的金属材料制成,故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次氯酸钠和亚氯酸钠漂白后都要进行脱氯,以防织物在存在过程中因残氯存在而受损。

第一节 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教学目的: 通过扎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引发他们对扎染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扎染的发展历史 (2)扎染的现状 (3)扎染的特色与成品欣赏 (4)扎染传承意义 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对扎染工艺的历史和相关文物进行分析。 学习方法: 以理论讲授为主。并贯穿扎染艺术的成品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 教师:出示漂亮的扎染服饰 教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的服装漂亮吗?它是由什么布料制作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漂亮,是蓝印花布,由扎染工艺制作的,这种工艺看起来古朴清新雅致,韵味无穷。 教师:是的,这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扎染工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扎染的历史吧。 三、新授: 1、学生分组讨论,你对扎染了解多少?你见过身边什么样的扎染? 2、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补充: (1)扎染的简介: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先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进行染色。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另外由于在染色过程中被捆扎的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的艺术效果。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花”和“底”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扎染所得的图案纹样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 ,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 ,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没有针线的刺绣”、“不经编织的彩锦”。

扎染艺术应用研究

扎染艺术应用研究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扎染在我国服饰方面的应用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扎染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应用方面反而涉猎的较少,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标签:扎染;绞染;绞缬 扎染,古称绞染、绞缬,是在中国三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的古老的防染工艺,用细线缝扎布帛,染完后去除细线,而缝扎处呈现出花纹,随著缝扎的松紧不同而出现白色的纹路。扎染艺术是一项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民间防染工艺,扎染织物以其特有的晕化的图案色彩和丰富的褶皱肌理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作为一种重要的织物品类至今仍受到人们的青睐。 一、扎染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扎染约有1500 年的历史,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手工艺品,古时称绞缬或绞染。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20 世纪70 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随着人们对扎染艺术及风格特色的钟爱,学者们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整理与挖掘,但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局限,一般纹样、色彩都比较的简单;再者由于战乱和等级森严的礼教制度,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生产工艺、技法和经验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从世界范围来看,扎染在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存在过,并且有其独特的工艺,在各自的地域里作为一种传统发展并继承下来。在美国、南美洲、非洲、印度、伊朗、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扎染的生产和制作。世界各地的扎染作品因其历史文化不同,而各自具有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征。尤其是日本,早在奈良时代,扎染由中国传入日本后,由于工艺的精湛和奇美,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因而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促进扎染艺术的发展,日本政府大力鼓励各地进行民间交流学术活动。日本在原有扎染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不少新的技法和纹样,形成了多种艺术效果和风格。 二、扎染艺术应用现状 随着服装产业发展的日趋完善化,单纯的模仿和抄袭已经无法在市场立足,挖掘传统文化中独特经典的“民族化”元素成为了许多国际服装大师的主要设计手段。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求自然清新的风格。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也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和纹样,作为一种时尚,又翻新流行起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度、认可度越来越高,中国元素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时尚T台和国际品牌

扎染教案 (1)

《扎染》教案 师大附中马丽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与比较,了解扎染工艺的 制作过程及方法。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和理解扎染工艺的美感、功用及人文价值; 2、能力目标:汲取扎染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巧用身边易于寻 找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民间扎染工艺方法,仿民间艺术制作一块方巾。 3、情感目标:着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对民间传统 工艺的热爱。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材料的特性,紧紧围绕“扎”字有序地进行设计制作活动,体验扎染过程中色彩的肌理和色晕所带来的自然朦胧的美。即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运用布料、和绳线等媒材进行实践操作, 并按自己的审美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 难点:染出美丽纹样的关键——扎 三、教具:多媒体,实物展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件,大家看这两块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教师出示几块扎染布,请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扎染布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将图案染上去的吗? (二)新课讲授: 1、这种技法有着悠久历史,现在以我们周城白族最为著名,虽然我们没有条件亲身去那里感受这种传统工艺的技法,但老师给同学们找到了相关的视频,我们先来通过视频,初步去感受这种传统工艺所带来的艺术魅力。(通过视频内容提高学生习兴趣,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给生活带来的美好感受) 2.通过这段视频,大家因该已经知道,今天我们所要了解的这种民间传统工艺技法叫---扎染并引出课题“扎染” 思考什么是扎染?课件出示扎染的定义。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由定义中了解扎染的工具材料、方法步骤。并使学生明确,扎是为了“防染”,扎法不同染后的效果也不同。) 2、历史发展: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 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目前,在我国以白族扎染最为著名扎染是最原始、最朴素的手工艺术,

扎染优秀教案

《扎染》教案 师大附中马丽娜一、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与比较,了解 扎染工艺的制作过程及方法。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和理解扎染工艺的美感、功用及人文价值;2、能力目标:汲取扎染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巧用身边易于寻找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民间扎染工艺方法,仿民间艺术制作一块方巾。3、情感目标:着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对民间传统工艺的热爱。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 二、教案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材料的特性,紧紧围绕“扎”字有序地进行设计制作活动,体验扎染过程中色彩的肌理和色晕所带来的自然朦胧的美。即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运用布料、和绳线等媒材进行实践操作, 并按自己的审美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 难点:染出美丽纹样的关键——扎 三、教具:多媒体,实物展示 四、教案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件,大家看这两块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教师出示几块扎染布,请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扎染布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将图案染上去的吗? (二)新课讲授:

1、这种技法有着悠久历史,现在以我们周城白族最为著名,虽然我们没有条件亲身去那里感受这种传统工艺的技法,但老师给同学们找到了相关的视频,我们先来通过视频,初步去感受这种传统工艺所带来的艺术魅力。(通过视频内容提高学生习兴趣,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给生活带来的美好感受) 2.通过这段视频,大家因该已经知道,今天我们所要了解的这种民间传统工艺技法叫---扎染并引出课题“扎染” 思考什么是扎染?课件出示扎染的定义。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由定义中了解扎染的工具材料、方法步骤。并使学生明确,扎是为了“防染”,扎法不同染后的效果也不同。) 2、历史发展: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 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目前,在我国以白族扎染最为著名扎染是最原始、最朴素的手工艺术,它的扎结方法很多,效果也很多样,不到最后工序不知道它的真面目,致使扎染手工艺被倍受关注。

扎染艺术资料

扎染工艺手帕的制作 吴江市南麻中学钮烨烨 一、制定框架计划 二、课时安排与内容衔接 首先用4课时作授课与调查:向学生讲授扎染工艺历史,扎染制作工具和材料等,让学生研究性地学习、试验扎染的基本技法。然后可安排此项目活动的开展,课时数根据实际情况(包括活动条件水平、学生活动进展、课程生成深度)而定。最后安排项目展示和学生参与项目评价各一课时。

三、教法和学法 采用项目引导教学法和行为引导教学法,通过学生制作手帕的“行为”,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积极情感和重视技术应用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学生的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经济意识,注意渗透染整行业的职业引导。 1、导入 首先展示丰富多彩的项目实物,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该项目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授课 ·扎染手帕成品欣赏和扎染特色 ·扎染的原理、发展 ·扎染制作工具和材料 ·扎染工艺流程和基本技法 …… 3、调查研究

4、学生分组活动 按组员不超过五人的规定让学生自由结成小组。按以下流程工作: 5、课堂评估 请各组代表依次展示自己的活动和作品,课前可引导小组分别侧重于实物、计算机辅助、图文、表演、赠送礼品、出售商品、装饰品等展示形式。让小组作一些关于项目活动、分工情况、制作方法、设计意图的介绍。可安排其他学生提问,请代表作答复。 教师作好各组的展示记录(包括产品是否优秀、分工是否合理、工作是否有实效、形式是否新颖、语言是否流利、语态是否自然、活动过程是否有违纪、不参与、安全卫生问题的发生等方方面面),作为对项目活动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学生根据“劳技课学生参与评价表”(见附件)进行自我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外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教师汇总各途径的评价,对个人和小组作总结性的评价。

扎染相关制作步骤与捆扎技法及其图示

扎染相关制作步骤与捆扎技法及其图示Ⅰ.制作步骤: 制做扎染一般需三个步骤:染前处理,捆扎染色,染后处理 一、染前处理: 为保证扎染制作过程中染色均匀,需对织物进行染前处理。因为织物上常带有浆料、助剂及一定成份的天然杂质。染前处理有: 退浆:目的是除支浆料,可用碱液、氧化剂或淀粉酶等药剂加水沸煮布料退浆。 用量:药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精炼:目的是除去纤维上的天然杂质及残留浆料,右用烧碱加水沸煮。用量:烧碱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漂白:用于除去色素及残留杂质,常用次氯酸钠或氧化氢加水沸煮。用量:漂白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另外,丝绸的染前处理是用皂液加碳酸钠加水煮精炼。 熨平待用:用电熨斗将漂洗过的布熨平以备描绘图案及捆扎用。 二、捆扎染色: 将已设计好的图案纹样用画粉在布上做记号或用绘稿液描上,然后捆扎或缝结布料。完成后浸入水中湿透,取出稍晾,待不滴水后放入已备好的染液中或浸染或煮染一定时间,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三、染后处理: 晾后的捆所物可在不完全干透时解开扎结处,并用熨斗趁潮湿熨平整,完成。 附:(在扎染制成品完工后,还可采用了一些其它的技艺让产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这些技艺有手绣,手绘,刺绣,刺字,挑花。) Ⅱ.染色技法: 一、浸染法(冷染法): 将扎好的织物放入配制好的染液中浸泡一定时间,染完后用清水冲洗,解结,熨平。常用纳夫托染料和活性染料。 纳夫托染料及使用方法: 工艺程序:溶解色酚==>织物打底==>晾水备用==>配显色剂==>放入织物==>显色==>配碱液==>碱洗==>冲洗晾干 使用方法: 1、配制色酚打底液(配方如下):

大理扎染文化简述

扎染古称扎缬,俗称扎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扎染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制作者的艺术匠心,因此好的扎染制品便是一件极好的美术作品。 云南大理扎染是由中原传入的,目前主要在大理周城、巍山大仓和庙街等地制作。其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植物蓝靛。 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折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内地扎染的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圆型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大理扎染则取材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蜜蜂、蝴蝶。 云南大理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制品,图案古朴典雅、线条飘逸洒脱,颜色朴实素雅,质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扎染心得体会

扎染心得体会 扎染学习心得报告 近日学校为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传承非文化物质遗产特意邀请了非文化物质传承人来我校指导教学,有幸我接触了一种我以前听过、看过,但从未真正体验过一种艺术扎染。现将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的基本情况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扎染大致分为四个步骤:扎染制作、染前处理、捆扎染色、染后处理。当我切身体验扎染的整个过程时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更让我深深地懂得了扎染的价值,我想扎染独特的工艺表现效果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二、深入探讨扎染的制作技法及经验 《一》制作扎染技法 捆扎法: 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 圆形扎:将织物揪起一点,用线绳扎紧,可扎成同样大小的花纹,也可由小到大排列,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折叠扎法: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法,对折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正多次

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 平缝绕扎法:即可形成线性条纹又有圆形扎法的机理,是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平针绕扎法五角星 1、缝绞法 缝绞法是用针线穿缝绞扎织物以形成防染,针法不同形成的效果不同。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可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自由。 平针缝绞法:平针缝绞法可形成线状纹样,可组成条纹也可制作花形、叶形,用大针穿纯棉线,沿设计好的图案在织物上均匀平缝后拉紧。 卷针缝绞法:利用针与布的卷缝可得到斜线的点状纹样。将织物对折,如图卷缝。用画笔画圆形,捏起双层卷缝后拉紧。 成品 《二》扎染技法所得经验 1、若染出后视觉冲击力不强 解决办法:需要改进的就是轮廓使用两排紧密的平缝,使得线条变粗,来增强视觉冲击力。 2、面与面的构成混入了轮廓线 解决办法:这是由于捆绑时没有捆到缝线处,改进方法就是轮廓线用两排或三排紧密的平缝,之后就要细心捆绑。

扎染图案

扎染图案 小学五年级第九册美术第四课“扎染图案”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了解扎染图案的特点和掌握一般的扎染 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 扎染图案制作的方法和步骤。扎染图案 教学难点: 制作一件图案新颖,美观的扎染图案工艺品。扎染 图案、扎染图案 教学准备: 教具:扎染图案作品实物,示范用的布料、彩色水、绳、投影仪。 学具:白布、绳、彩色水。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课题。 1、(教师身穿扎染图案的衣裙步入教室),今天教师的打扮美不美?(学生回答:美)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些美丽的图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 3、教师讲解:扎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染色工艺,主要盛行于我们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地。

它是用线、绳对织物进行紧固结系、捆挷、缝扎,然后放进染液中进行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织物染色不匀拆除扎线洗去浮色后,织物上即可显现奇特的彩色花纹。其作品色彩朴实,自然大方,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4、板书课题:扎染图案。 二、新授扎染的方法和步骤。 1、捆扎:将白布从中间提起,然后把下方四周的布握拢,再用绳子打活结。 2、染色:将捆扎好的白布放进彩色水中浸染,注意要浸透。 3、展开:将浸透的布拧干,松开捆扎的绳子,展现布上的纹样。 4、学生欣赏范作1、2、3,并说出这些扎染图案是采用什么捆扎方法制作出来的(学生回答) 小结:1、将白布交替正、反折叠,然后用线绳分段扎紧可得到条形边疆花纹,如图1 2、将白布对白、再对折,以折点为顶点,在其下部用线绳绕绑缚,染色后可得到放射状方形或菱形花纹如图2 3、把白布的四角分四次折叠成折扇样再扎,染色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