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师成人本科《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

福师成人本科《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

福师成人本科《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
福师成人本科《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

学号:学习中心: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答: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交易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基本要求。

3.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学习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答: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②以生成德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答: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有作共同发展的关系的,正所谓“教学相长”,所以,作为教师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题。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沟通,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的过程。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家里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关爱学生,其次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最后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二、通过互动建立共同共同发展的关系

首先,建立规则,学会倾听。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与思考。

三、善于质疑,共同提高

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将学生的质疑问难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提问,和自学检查,看看学生的难点和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设想的是否一致,然后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和梳理,然后引导学生一起解决。

通过与学生的共同研究与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起到了共同进步的作用。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

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是否能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反思一下学校的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的标准。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的往前挤名次。使得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普遍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的教育模式,而淡出优秀行列。

而第十名至二十名,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于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一类学生不会引起老师们太多的注意,因此有着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

如今学生突然成绩下降的例子不少见了。家长和教师在苦恼寻找原因时,是否会想过这可能是学生对分数教育的不满和反抗。我们总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新历想法和兴趣爱好的发挥。学前教育一直在提倡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挥。面对应试教育,我们将孩子的智力束缚在课本学习让他们感到厌烦。最后导致了他们厌学、弃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还是教师喜欢的人?社会所要选择的人,是能祖师的人,还是能背知识点的人?我们将孩子的兴趣收起,把他们束缚在课本上,最终做了应试

教育的傀儡。社会需要的是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兴趣是不断提高创造力的最好的老师。家长和老师收起的不仅是孩子的玩物,还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终孩子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厌学、要么成了空有理论木讷的书呆子。这是社会喜欢的人才吗?很明显,这不是!

所以,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锻炼他们的生活本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广泛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读课本的书,追究成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好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