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战略选择(1)

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战略选择(1)

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战略选择(1)
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战略选择(1)

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战略选择

按照产品价格或消费者购买能力,可以把产品分为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在所有行业中,都存在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企业在制定开发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策略时,需要注意其中的一些规律。

1.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的特点

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而且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的区别也带有很多共性。

性质高端市场低端市场

市场容量(销量)较小较大

市场增长潜力小大

利润率较高较低

技术含量较高较低

进入壁垒较高较低

价格弹性较小较大

品牌关注度高较低

售后服务较多较少

消费者购物体验重视相对轻视

受经济衰退影响较大较小

受经济繁荣影响正相关正、负相关都可能

对提升品牌的影响较大较小

主要地理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全国绝大多数地区

主要目标客户群中高收入各种收入阶层

渠道深度大中城市深入到三级城市,甚至农村市场

铺货率较低较高

终端管理要求较高相对较低

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之间最明显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品牌、技术和价格三个方面。

高端市场的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高于低端市场,高端市场的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程度也远远高于低端市场的消费者,这两点成为高端市场的进入壁垒,很多企业由于长年在低端市场拼杀,虽然获得了很高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品牌弱势,一直无法有效进入高端市场,即使在其产品并不逊色的前提下,仍然如此。而由于低端市场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使价格成为低端市场的“杀手锏”,价格战屡屡在各类产品的低端市场上演。

在我国,经常出现一种结构性过剩,即:低端市场产品过剩,高端市场产品短缺。在技术含量高的低端市场,大量企业蜂拥而入,产能急速放大,超过市场需求,导致价格战,企业盈利下降。在技术含量高的高端市场,国内企业由于没有突破技术壁垒,无法参与竞争;或者只有个别企业掌握了有关技术,导致高端市场完全或大部被国外厂商

占领。例如在彩电行业,低端产品严重过剩,但是在背头彩电、液晶彩电、等离子彩电这个高端市场,只有长虹能够占一席之地。

现在,在各个行业的低端,我国企业都已经基本打败了国外企业,但是,在大多数行业的高端市场,我们或者没有优势,或者处于很大劣势。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依靠品牌积累和技术突破。现在已经有很多中国企业开始把加强技术进步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内容,例如联想、华为等企业。只有走技术创新这条道路,才能使企业不仅实现低端市场的规模销售,还能获得高端市场的高利润。

2.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之间的关联

在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之间存在很多规律性的关联,这种关联特点成为企业战略选择的限制条件。

(1).市场重心会逐渐从高端市场向低端市场转化

几乎在所有行业都是首先出现高端市场,然后才出现低端市场。笔记本电脑、大屏幕彩电、汽车,所有这些产品从无到有进入市场的时候,价格都非常昂贵,有能力购买的消费者数量都非常少,后来价格逐渐下降,出现了低端市场,形成了从高到低的各个细分市场。

以彩电为例,一直到1996年,大屏幕彩电都是高端产品,但是1998年,出现了纯平彩电,后者成为彩电行业的高端市场,原来的大屏幕彩电成为普通产品,已经不能被认为是高端市场的产品,最近2年来,背头彩电、等离子彩电、液晶彩电相继进入市场,成为高端市场的主流产品,而纯平彩电和大屏幕彩电在整个彩电行业的细分市场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现在,25英寸以下的彩电已经成为典型的低端市场。

从彩电业的变迁可以看出,高新产品层出不穷,每当有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推出时,这些产品就成为整个行业的新的高端市场的代表产品,原有的高端产品下降为“准高端”市场,然后再逐渐成为低端市场。

当技术没有根本性的进步时,高配置、高性能的产品占据高端市场,低配置、低性能的产品占据低端市场,例如汽车业,每年都有高端豪华汽车上市,进入高端市场,也有低档车上市,占据低端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看到,原有的高端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大众化,又有新的、集成了更新技术的高端产品涌现。

这种现象就是“高端产品低端化”。推动“高端产品低端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技术进步,有新的高端产品涌现;第二、市场进入成长期或成熟期,产品技术趋于成熟,产品成本下降,导致高档产品的“低端”化趋势。

为强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02年,顺德不少的家电企业推出了高档产品“低端化”策略,即将高档产品的价格快速大众化。例如万家乐将属下的所有高档产品的价格下调,实现了高质低价的市场目标,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效果。

(2).低端市场在进入大众化时代后,低端市场会趋于细分

所谓的大众化时代,对应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当产品生命周期进入成长期后,特别是进入成长期的中后期,产品从少数高消费者向各种收入阶层普及,从少数时尚人士或成功人士引导潮流式的购买,变成大众消费者的日常购买,市场迅速扩大,销量快速增长,

这就是大众化时代。

由于消费群体大,所以存在丰富的消费需求,即市场细分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由于存在多个细分市场,所以对产品系列化提出很高要求,厂家必须推出多种规格的产品才能适应消费者的复杂需求;同时,在大众化时期,一款产品的产品生命周期会比较短,因此,厂家推出新产品的速度成为竞争的关键要素,西门子手机和TCL手机都是由于推出新产品速度太慢而在最近1-2年中明显走了下坡路。

例如传统的打印市场以中高端为主,行业用户和商业用户是主要用户群体。其特点是高技术、高投入、高利润,市场准入门槛高,由以惠普为主的国际大厂商占据。而以家庭用户、中小企业为目标的低端市场则一度处于边缘地位,其中多为一些试图以低端市场谋取突破的新打印机品牌。

随着市场的成熟,单薄的低端市场逐渐丰厚起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需要依靠IT技术来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和对市场的反映速度。而占中国企业总和9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日益活跃,其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大量的采购行为使中小企业市场成为最具增长空间的打印市场。低端市场的容量渐渐扩大,成为打印市场的主体。在中国的打印机市场,增长主要来自低端,2002年增长20%多,而中、高端市场则几乎是零增长。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分析,低端市场用户的需求的复杂性比较高端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是以打印机为例,以购买力为标准划分出来的低端市场,其组成跨度非常广泛。从普通的家庭用户到家庭办公的SOHO

一族,到行业各异、规模各异、IT基础建设水平各异的众多中小企业用户,低端用户的组成具有很强的多元性。多元化的客户组成就有多元化的用户需求。以中小企业为例,有的出于预算需要,必须选择某一价格范围内的产品;有的要求数个人共享打印;有的需要的彩色打印;有的需要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一体机。

面对这种需求多元化的市场时,如果厂家能够推出相应的系列产品,就可以差别化产品获取市场优势,但是多数厂家粗放式的产品策略无法满足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在无法形成产品差别化优势的局面下,价格战就成为商家们用以争取客户的主要手段。

(3).利润在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之间变迁规律

高端市场的利润率永远高于低端市场,这一点从无例外。但是利润总量的大小,则在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之间反复变迁。

在一个产品的导入期和成长期的前期,高端市场无论是利润率还是利润总额都高于低端市场,实际上此时还没有低端市场,高端市场几乎就是全部。电脑、笔记本、手机、汽车等产品,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前期,只有那些高收入阶层和商务人士才有能力购买,这些产品一度都是身份的象征。数字彩电崛起之后,整个数字彩电市场都可以看作是高端市场,虽然在这个高端市场内,既有8千元的普通背头彩电,也有3万元以上的大屏幕液晶彩电,但从整个彩电市场的角度来看,数字彩电市场就是一个高端市场。随着行业的演变,在这个高端市场内会出现分化。

到了成长期的中后期,低端市场才逐渐出现,其规模会大幅扩大,利

润总额逐渐超过高端市场。90年代后期的PC行业、最近几年的笔记本行业、汽车行业都处于这种状态,相信再过几年,部分低价格的背头彩电和小屏幕液晶彩电也不能再列入高端市场,而逐渐转化为低端市场,其价格也会大众化。

到了成熟期的后期或衰退期,低端市场的规模达到最大,但是由于价格战等原因,产品利润率降到非常低的水平,虽然销量巨大,但是利润总额却很低,很有可能会再次低于高端市场的利润总额。这个规律性现象在彩电行业有非常明显的体现,最近几年,以背头、等离子、液晶彩电为代表的数字彩电成为彩电行业的高端市场,50万台数字电视的利润甚至比1000万台普遍彩电的利润还高。

从行业内部来看,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成熟,是导致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这种演变的两个主要原因;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是导致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技术的快速进步使新产品层出不穷,并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下降,而消费者收入的快速提高使市场容量快速放大,同时使产品生产和销售能够实现规模效益,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几个后果,第一,高端市场很快就发生分化,高端市场持续时间短,很快就“低端化”了,伴随着就是利润率的快速下降,这使得企业能否从高端市场的销售中收回研发投资变得更加不确定,这就对企业持续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由于低端市场会出现一个爆发性增长,这无论是对行业内的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是难得的机会,所以经常爆发价格战以抢夺市场份额,价格战会进一步加速低端市场的增长,这就导致了低端市场的利润总额很快就

超过高端市场,但是这种状态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价格战又会使行业平均利润率下降到无利可图的状态,这种危机感会使企业更加唯恐错失爆发期的机遇,又反过来加剧价格战,使价格战呈现一种不理性的特点;第三,专注于低端市场的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别大,他们会由于低端市场的利润水平的快速下滑而很快面临亏损的危机,但是他们又缺乏足够的利润积累和相对稳定的时间来投入研发,这会导致恶性循环,使企业更加关注营销而轻视技术,从而使企业更难以升级到高端市场。

3.针对高、低端市场的战略选择

针对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上述关联特点,企业应该制定出符合这种规律性的营销战略,从而使自己能够在最好的时机、在适当的市场得到最大的利益。

(1).在高低端市场制定不同的战略目标

一个企业应该把市场关注的重点放在哪里呢?是放在高端市场,还是低端市场?

要在这个问题上作出决策,必须掌握前面讲到的利润在高低端市场之间的演变规律。在市场引入期,低端市场还没有发育,利润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这时企业的市场重点就应该放在高端,高端市场的魅力是高利润率以及对企业品牌的良好影响;而当低端市场出现高速成长时,就应该把市场重点转移到低端市场,低端市场的吸引力在于进入壁垒低、销售规模大和可观的利润总额。企业在高端市场的成功有助于树立企业的品牌,而适时地把重点转移到低端市场,能够在一段时

期内得到远超过高端市场的利润。

在产品进入生命周期成长期之后,为了抓住低端市场的利益,很多一线企业为了兼顾高端市场的品牌价值和低端市场的的利润潜力,提出了“高端树品牌、低端要份额”的战略。一方面争取在高端市场树立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又通过在低端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来攫取大量利润。

以笔记本电脑市场为例,笔记本厂商的思路,在1999年以前是“低端(市场)甩货、主流(市场)冲量、高端(市场)获利”,这个时期,低端市场的重要性还非常有限,市场容量小,经常被用作处理主流市场换代下来的老产品。在2000年以后,则改为“低端、主流冲量、高端树品牌形象”,低端市场逐渐成为市场重点。

当低端市场逐渐无利可图时,企业应该重新把市场重点转移到高端市场。最近两年五粮液不断地压缩其低端品牌,逐渐放弃了低端市场,很多人以为可惜,其实这既有利于五粮液更好地塑造其品牌的高端形象,集中资源于价值更大的高端市场,而且也几乎没有什么短期的利益损失,因为低端的白酒市场已经由于过度竞争而没有什么利润了。在一定时期内,策略性地放弃无利可图的低端市场是明智的决策,但完全放弃低端市场的企业非常少见,三星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公司。自1996年以来,三星几乎在各个产品领域都放弃了低端市场,采取了坚守中高端市场的战略,成为罕见的例外。无论是手机、笔记本电脑,或者其他产品,三星都明确地把市场攻击重点定位在高端和中高端,几乎没有低端产品。三星这么做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和三星整体的

品牌战略和发展战略相匹配。三星的整体品牌战略是把三星定位于各个产品线的高端,树立三星是世界一流品牌的形象。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三星必须在一定时期内,聚焦于中高端,放弃低端市场。三星的这种做法比IBM还要更激进,因为IBM已经是举世公认的名牌,IBM 进入低端市场不会影响IBM的整体品牌形象,而三星品牌正在建设之中,所以,需要更加小心翼翼地维护品牌形象,以免引起误解,防止消费者又回忆起三星低端品牌的记忆。

除了少数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既做高端市场,也做低端市场的,如果企业不能在能力或判断方面做好应有的准备就不能在两个市场都有良好表现。主要立足于高端的企业要进入低端市场,必须做好渠道和生产的准备,因为低端市场的海量销售对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有很高要求;而主要立足于低端的企业要进入高端市场,必须在技术和品牌方面多下功夫,否则,既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又会因为品牌弱势而遭到高端市场消费者的排斥。只有做好这样的准备,企业的市场重点才能在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之间自由、灵活地调整,始终把握最具盈利机会的市场,在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都具有优秀的竞争力。

(2).品牌战略和高低端市场

有些企业依靠单一品牌来应对各个市场的挑战,例如IBM、戴尔、联想、海尔、长虹等企业,他们无论在高端市场还是在低端市场,都采用同一品牌,这就是单品牌战略。

采用多品牌战略的企业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针对多元化需求的、不同

细分市场的多品牌战略,例如宝洁公司的各个子品牌;第二种是立足于购买力的、从高端向低端分布的多品牌战略,这种多品牌战略就是专门针对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特点的。例如科龙公司有科龙、容声、康拜恩和美菱4个冰箱品牌,组成3个梯队,其中科龙主攻高端,与海尔、西门子等品牌争夺高档冰箱市场;容声、美菱主攻中高端;康拜恩主攻低端,全面拓展县级市场,与各种区域性的低端品牌相抗衡。惠普公司的笔记本电脑有两个品牌,“惠普”牌笔记本主攻高端市场,“康柏”牌笔记本主攻低端市场。

在多品牌战略下,各个品牌不仅从购买力的角度,还要从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出发,来满足各个特定消费群体的特定需求。例如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使用了由凯迪拉克、Saab萨博、欧宝、别克、雪佛兰和五菱等六个品牌组成的多品牌战略,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处于在“金字塔”顶部的是凯迪拉克所代表的高档豪华车品牌。个性化的Saab萨博品牌作为另一款高档进口车,面向强调个性且崇尚内敛生活方式的消费者。欧宝则以德国传统的精湛技术面向中产阶级消费者。在“金字塔”的中上部,则是为主流社会精英推出的高档别克品牌,也是通用汽车最早引入国内,并最能体现“全球品牌精神如何融入本地市场”的精髓。体现“沉稳大气”、“积极进取”的公商务车的主流形象。它是目前通用汽车旗下在中国品牌中产品系列最丰富的一个。在“金字塔”底层的是雪佛兰和五菱,以具有高度性价比的产品满足希望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主流大众消费者的私人及家庭用车、微型车需求,并以此与定位稍高的别克品

牌进行区隔。

无论是单品牌战略,还是多品牌战略,都不是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到底是采用单品牌战略,还是采用多品牌战略,关键在于企业拥有什么样的、现实的品牌资源。

很多单品牌企业在向低端市场延伸产品时,对是否使用同一品牌抱有很大困惑,担心进入低端市场会破坏原有品牌的形象。这里的关键是判断产品特性,消费者是否把这种产品当作奢侈品,或者通过这种来表明身价。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是“是”,就不要采用这个品牌,而不妨推出新品牌或收购一个低端品牌,例如名车、名表、名酒、名牌服装等,这些行业内经常出现多品牌现象,原因就是为了区隔高端品牌和低端批派,维护高端品牌的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是“否”,企业就可以大胆地用同一个品牌向低端市场延伸,例如很少有人会试图用洗衣机等家用电器,PC机、服务器等办公工具来显示身份或炫耀成功,所以在这些行业内使用单品牌的企业很多,例如IBM、联想、索尼、三星、海尔、苹果电脑公司等,这些企业有时为了区分产品而推出一些子品牌,但总体是单品牌。如果这类企业出现多品牌,一般是因为发生了收购,为了保留被收购企业的资产,就保留了原有的品牌。例如科龙公司的容声、康拜恩和美菱三个品牌,都是因为收购得来的,该公司的原有品牌“科龙”被定位为高端品牌,而收购来的品牌则分别面向中高档市场和低端市场。再例如,惠普公司在笔记本产品方面是多品牌,使用了惠普和康柏两个品牌,因为它收购了康柏公司,而在打印机产品方面没有发生收购,所以从高端市场到低端市场

都是只使用了“惠普”这一个品牌。

如果企业有多个品牌资源,每个品牌都有一个稳定的客户群,当然不能浪费这些品牌资源,最好使用多品牌,否则还是应该优先使用单品牌战略,因为从无到有地塑造一个品牌难度很大、成本太高。只有当企业现有的品牌资源有明显的品牌“缺陷”,才可以考虑通过收购品牌或再推出新品牌。例如,森达鞋业原来只有一个“森达”品牌,后来在延伸产品线的时候,考虑到森达一直定位于高端,所以又增加了一个专门面向低端市场的品牌“好人缘”;又考虑森达的品牌名称给人一种比较“冷、硬”的感觉,所以在高级女士皮鞋这个市场内,又划分了几个小的细分市场,然后推出了“雅布迪”、“范诗迪娜”等几个新品牌,其中,“雅布迪”定位是青春,年龄在15-19岁之间的女士;“范诗迪娜”定位的是淑女,年龄在20-35岁之间;“森达”定位是白领职业女性,年龄在25-45岁之间,从而在高端市场也形成了一个多品牌家族。森达公司在高端市场内再进行品牌细分的做法,即使在普遍采取多品牌战略的鞋业企业中,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企业如果要推出新品牌,必须考虑市场竞争的态势。推出新品牌的时机应该选择在行业成长期,当行业快速增长阶段,在品牌上的投入会很快得到回报,森达公司品牌家族中的多数品牌都是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如果行业已经成熟、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结构,未来发展潜力不大,这时就不宜再推出新品牌了,因为新品牌的成长需要很大投入,成熟市场的利润水平和发展潜力使得建立新品牌的投入很难得到应有回报。如果我们把“新品牌”这个概念

的外延稍微扩大一些,就可以对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遭遇的品牌壁垒有深刻认识。我国企业的品牌在欧美市场可以说都是“新品牌”,而我国企业的这些产品都是利润率比较低的成熟产品,所以很难依靠自己产品的盈利、在陌生市场建立起新品牌,更何况在这些市场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高端品牌,而这些市场的消费者普遍对品牌非常敏感。

(3).做好高端市场,才能做强企业

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虽然已经达到世界第四位,但国内制造企业绝大多数“大而不强”,规模虽大,但是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牌美誉度低,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如果不进入高端市场,企业就无法真正做强,不仅不能更好发展,甚至连生存都会成问题。一方面低端市场本来就是价格战的重灾区,频繁的价格战导致制造行业平均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另一方面,具有高端市场优势的企业可以非常自如地决策是否进入低端市场,一旦他们进入到低端市场来,则那些只有低端市场的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会急速下降,直接危及生存。

此外,行业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使得技术含量高的高端产品的需求保持稳定的增长,例如,在轮胎行业上,用户对轮胎的安全、高速、智能等需求不断提升;在制鞋业上,轻量化、功能化、环保化等成为消费者的新诉求;在机械制造业上,只有推出精细高端产品,才能获取合理利润;在服装业上,进入品牌化、个性化的高级阶段,早已成为大势所趋。

高端市场最为可贵的是,其需求的增长始终与高利润相伴随,而在低

端市场,当销量上市的时候,利润未必上升,甚至还会下降。例如,车用润滑油80%的利润来自于高端产品市场,我国高端润滑油占整个车用润滑油市场份额的30%,但国内都市轿车用油78%是国外品牌,国产品牌只占有22%的市场份额。2005年,高端润滑油占整个车用润滑油市场份额的50%左右。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家用轿车的不断普及、车型的不断提升,高端润滑油在市场中的比例还会上升。如果国产润滑品牌不在现在做强,将来高端市场成为竞争的主要市场时,就更难以有所作为了。

如果一个长期立足低端市场的企业要想进入高端市场,其最大的壁垒就是技术和品牌。技术方面的不足使企业很难推出符合高端市场需要的高价值产品;品牌方面的不足则很难吸引高端市场的消费者,因为这些人普遍有较强的品牌意识。如果要依靠降价来吸引消费者,则正好犯了大忌,因为高端用户对价格相对不敏感,低价格甚至会使消费者更加排斥,同时,企业自己也白白损失了利润。所以,低端企业要想进入高端市场还是要在技术和品牌方面下一番真功夫。

提升技术,肯定少不了研发投入。没有一流技术,就不会有一流产品,就无法进入高端市场,更不要提站稳脚跟了。国内企业中但凡能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普遍重视技术储备和技术创新,例如,双星鞋业一方面发挥现有的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优势,一方面在晋江等地建立鞋类技术开发分部,在济南等地建立机械设计研究分院,吸收众多专业技术人才,大幅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在此过程中,双星还不间断地组织技术开发人员到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考察制鞋市场,了解和

掌握新技术、新信息,带动双星在技术上快速升级。由于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大幅提高,使双星敢于与洋品牌同台竞技并逐渐崭露头角。

实际上技术并不神秘,多数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应用技术和工业设计方面的特色来推出高端产品,TCL钻石手机、夏新A8手机,都没有核心技术,前者是捕捉了一个概念,后者则是在工业设计方面有所创新,都在高端市场获得了成功。当然,如果企业要具备持续推出高端产品的能力,那就必须通过加强研发使技术底蕴厚实一些才行,否则,只能偶尔推出几个高端产品,那是很难在高端市场真正站稳脚跟的,企业也无法树立起高端品牌的形象。

进入高端市场的另一个壁垒就是品牌。在多数情况下,品牌壁垒比技术壁垒还难以克服,因为品牌需要长时期积累,低端品牌总是不能给人足够的信任,高端市场的消费者对低端品牌有一种深刻的排斥感,这使得企业即使拥有一切必要的技术和产品的前提下,仍然无法真正进入高端,而要获得客户信任,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投入和积累,这个成本非常高。

除了一点一点的积累之外,企业还是可以找到提升品牌的“捷径”的。“捷径”主要有两条,这两条捷径本质上是利用了别人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品牌资源。

第一条“捷径”是收购,通过收购别人的高端品牌来进入高端市场。TCL收购施奈德,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都可以使自己避免在国际化中的品牌劣势,从而进入一个欧美市场,这个市场相比于中国市

场来说,可以看作是高端市场。不仅象我国这样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有必要通过收购高端品牌来规避品牌弱势,就是世界一流企业也普遍使用收购高端品牌的战略。例如,福特汽车在1990年2年收购了英国的“美洲豹”(Jaguar)品牌,进入了欧洲高档汽车市场。“美洲豹”这个品牌是里昂斯和韦尔姆在1922年创立的边斗公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美洲豹在全球车迷中树立了典雅高贵的印象。现在,这款车包括技术在内的内涵都是福特的,但却保留了美洲豹(Jaguar)传统的外型和品牌。依靠这个品牌,“美洲豹”牌的车在欧洲卖的价格,就能比福特其它的欧洲车型贵一倍。所以收购高端市场的品牌这种战略,适用于国际上的一切企业,包括那些世界顶级企业。任何一个企业的品牌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包打天下,通过收购高端品牌的目的都是为了进入一个特定的、高端的细分市场,有时候是区域性的高端细分市场,例如,美洲豹(Jaguar)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就不是福特汽车自有品牌能够企及的。当企业在进入一个高端市场遭遇品牌壁垒时,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品牌积累来克服品牌壁垒,则投入大、时间长,很有可能错过最好的市场机会,一般是不划算的,这个时候就应该考虑是否可以收购一个现有的高端品牌。

第二条“捷径”是借用国家或地区品牌,由于茅台酒的美誉度,一切白酒只要和茅台酒、茅台镇挂上钩,就会身价倍增;绍兴黄酒、镇江香醋在国内的名声也都是历史悠久。意大利皮鞋、瑞士钟表在国际市场都有很高的品牌号召力,意味着高超的技术、可靠的性能、完美的工艺。巧妙地利用国家或地区品牌,对于快速建设高端品牌非常有利。

例如在北京高档商场销售的进口皮鞋中,意大利皮鞋占了72%,在品牌和数量上明显多于其他国家的进口皮鞋。意大利皮鞋在价格上也高人一头,平均价格在2000元左右,而其他国家进口皮鞋的平均价格只有1500元左右。意大利皮鞋的销路比其他的进口皮鞋要好得多。其销售额占国内皮鞋市场总销售额(含国产皮鞋)的35%左右。此外,意大利皮鞋品牌众多,在我国的市面上就有不下几百种。就单一进口商品而言,其进口的品牌数量在我国每年进口的上万种商品中位居前列。国内皮鞋与意大利皮鞋相比,质量相差无几,价格却不到意大利皮鞋的三分之一。有一些精明的生意人看准了这样机会,他们在意大利办厂,利用意大利的原料,在意大利设计、生产皮鞋,再返销回国内市场,虽然还是中国人制造的皮鞋,但这次就是正宗的意大利品牌了。利用意大利皮鞋的国家品牌,同样质地的皮鞋价格可以上涨3倍,成为高档皮鞋,而且非常畅销。虽然要付出一些关税,进口皮鞋的关税率2001年是24%,2002年降到19%,2004年以后降到10%。但是相比于丰厚的利润,这点关税实在是微不足道。

综上所述,由于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客观特征存在明显区别,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规律性,企业必须努力适应这种规律性,并使自己的产品、技术、品牌等战略选择符合这种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益,建立起竞争优势。

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概论(同名9861)

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概论 一、国内市场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渐增长,需求增长来自于: 1、富裕人群对医疗服务提出新需求; 2、医疗旅游的兴起, 3、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的日益丰 4、“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 5、对境外资本投资医疗机构的政策门槛降低等也有利于行业发展。 二、高端医疗服务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 1、高端全科医院(诊所); 2、高端专科医院(诊所); 3、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部门; 在全科医院行业,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已经有29个品牌、近百家高端医疗机构。其中90%是合资/合作企业。其中不乏共用公立医院医生资源的医院,以及公立医院委托外资医疗机构管理的高端服务部门。专科高端医院门槛也相对较低,特别是眼科、牙科、妇儿专科医院在国内发展迅速。但面临专家资源不足,这三类医院较依赖公立医院的医师资源。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发展最早,而且形式多样——干部保健、国际服务、一般特需医疗等,然而与普通医疗共用医师资源,而且从“满足特殊需求”走向单纯的“高端化、高收费”,引来了许多争议。 三、高端医疗服务市场的扩大,外资医疗机构加快在国内的扩张; 同时,一些民营医疗机构高端化趋势明显,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建设高端医疗产业园。服务对象和内容多样化,国内高端医疗机构的目标客户从国内工作的外籍人群转向国内高端人群。 随着高端医疗行业的发展,政府和各医疗机构共同投资加强高级医疗人才培训的同时,与外资医疗机构合作引进海外医师资源,以解决医生资源不足问题。为避免公立医院的高端化,应该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满足市场对高端医疗的需求。 四、高端医疗市场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高端医疗服务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高端全科医院(诊所)、高端专科医院(诊所)和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部门 –本文主要分析上海,北京,广州地区的高端全科医院、诊所和专科医院 –中国国内的高端医疗服务保险主要由三井住友海上、保柏、金盛、美国安泰、招商信诺、MSH 中国、美亚、中国平安、丰泰、安联等提供 (8 资料来源:钟恬(2011),高端医疗险方兴未艾宜量力选购,证券时报,2011年5月9 2010 年5月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 的安排》补充协议七) 高端全科医院(诊所) □北京、上海、广州已经有29 个高端医疗品牌10,有11 个品牌已经采用了连锁经营的方式,在多地设有诊所和医院 –新加坡百汇集团在上海已有7 个诊所(医疗中心),在成都拥有一个诊所,和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特征及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特征及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医疗服务的特点 医疗服务具有所有服务的共性,同时它又有其非常独特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对医疗服务的开展有不利的一面,但是也有有利的一面。扬长避短、发挥医疗服务的这些特点是我们医疗服务品牌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医疗服务具有以下10个特点。 (一)无形性 无形性是医疗服务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人们也以此来界定服务。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首先,服务的很多元素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尝不着、无形无质。其次,顾客在购买服务之前,往往不能肯定他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第三,顾客在接受服务之后,通常很难察觉或立即感到服务的利益,也难以对服务的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由于医疗服务是无形的,顾客很难感知和判断其质量与效果,他们将更多地根据服务人员、设施和环境等有形线索和医院的口碑来进行判断。顾客为了减轻购买的风险,通常相信亲朋好友和同事的推荐;医院的社会声望和顾客过去的消费经验也会对顾客对医疗服务的评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医院的有形展示和树立医院的声誉(无形展示)是我们医疗服务品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不可分离性 通常有形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环节:产品被制造出来后,先储存,通过多重转销者分销,随后消费。而服务与之不同,其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其生产和消费具有不可分离的特点,即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向顾客提供服务时,也正是顾客消费医疗服务的时刻,两者在时间上不可分离,而且提供者与顾客在医疗服务产生时是相互作用的,两者共同对服务结果产生影响。医疗服务的不可分离性是医疗服务营销管理的中心。医疗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医患双方合作意识、指导、接受能力与配合程度的影响。 1、顾客参与生产过程:顾客作为参与者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这说明医护人员的生产过程是在顾客的“监视”下进行的。 2、顾客参与消费过程:顾客在接受服务时不是被动的,他们在服务消费过程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消费过程中顾客必须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才能获得好的诊疗效果。 3、顾客的评价是质量的决定因素:一些营销专家通过大量的研究指出,顾客认为的质量才是质量。一次很完美的医疗活动,对某位顾客是成功的,但对另一位顾客来说就可能是不理想或失败的,很多医疗纠纷就说明了这点,由于沟通不足或顾客的期望值过高都会引起顾客对医疗服务评价的低下。

2019年高端医疗市场发展分析报告

2019年高端医疗市场发展分析报告

一、行业洞察: 市场定位决定发展路径 1、以高收入人群为目标市场 02 2、个性化、便捷化和深度化成为发展路径主要特征 02 3、私立为主,公立为辅 04 4、进入发展期,国际国内品牌并行发展 04 二、宏观环境: 消费升级、政策扶持、资本青睐成为主要驱动因素 1、收入水平提高,高收入人群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06 2、政策放开推动了高端医疗的发展 08 3、资本市场为高端医疗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0 三、市场格局: 医疗就诊服务市场呈现天秤形态分布,高端医疗与基础医疗齐足并驰 1、供给方:机构多类型发展,优质服务覆盖医疗全流程 17 2、需求方:医疗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高质量医疗服务成为核心诉求 22 3、第三方就诊服务平台:搭建中间桥梁,提升机构运营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24 四、数据透视: 北上广及江浙地区成为高端医疗需求聚集区,口腔科、儿科成为热门科室 1、医疗费用——医疗健康占到高收入人群财富分配的16% 28 2、患者来源——北上广及江浙地区人群规模大,金融及IT行业接受程度高 29 3、就医偏好——中资高端医疗品牌越来越受信任,医疗设施和医生资质成为就医选择主要考虑因素 30

4、科室设置——口腔科、儿科最多,且儿科领域市场规模最大 31 5、医生资质——甄选严格,38.2%的医生从业年限在30年及以上 32 6、诊费设置——50%的机构收费在800元以上,外资机构高于中资机构 32 7、诊疗人次——北京地区的高端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最多 33 五、未来趋势: 患者增量红利到来,健康管理和医疗旅游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1、高端私立医疗迎来患者增量红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34 2、家庭健康管理将成为高端医疗未来重点服务内容 34 3、高端医疗与保险的深度融合 36

国内高端医疗分析

国内高端医疗服务发展分析 一.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增长 富裕人群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 上海市卫生局保守估计,目前上海高端医疗服务市场容量在 106 亿元以上;但目前各大医院特需服务加上中外合资医院的收入每年还不足 40 亿元。富裕人群和在华外籍人士注重服务质量与私密性,不愿接受公立医院嘈杂拥挤的就医环境,他们对价格不敏感,或是享有高端的医疗保险,能够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 医疗旅游兴起带动中国高端医疗需求 医疗旅游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08 年行业总收入为 400-600 亿美元,预计 2012 年即可增长到 800-1000 亿美元。 随着入境、出境医疗的增加,国内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海国际医疗咨询和服务的公司,例如达达医讯、盛诺一家医院管理有限公司。 针对高端医疗的保险产品日益丰富拉动市场 高端医疗保险不限医院、不限就医区域、不限医疗服务、不限社保目录、直接赔付,成为在高端医疗机构支付、结算的主要方式。 从 2010 年起,招商信诺、永诚财险、平安、金盛等多家公司都在国内推出了高端医疗保险产品。 有利于高端医疗服务发展的政策环境 “医师多点执业”开放,使得盈利性医院能够获得公立医院的专家资源。2009年 9 月,卫生部明确了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允许医师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多点执业,地点不超过 3 个这让很多公立医院专家倾向于选择民营高端医院执业,获得更高的收入。 大连、上海、天津等城市提出建立多层次医疗体系,鼓励高端医疗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创建高端医院,使公立医院能更好服务中低收入人群。 对境外资本投资设立医疗机构的政策门槛降低 2010 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将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由限制类调整为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将逐步取消对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股比限制,境外资本独资医疗机构将进行试点,逐步放开。

高端医疗器械市场, 外国品牌一统天下

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外国品牌一统天下 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万国牌”尽显市面,而国产货在自家门口却面临尴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如今医院里所用的高端医疗器械几乎是“洋货的天下”——不要说省市级的三级医院,就是大部分市县级二级医院都用起了进口医疗器械,街道、乡镇级的一级医院有的也在向进口医疗器械看齐。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没有形成标志性产品、核心竞争力、国际化品牌。有专家戏言: “只有棉花、纱布可能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品牌”。事实上,在国内医疗器械的出口结构中,手术用巾、按摩器具等仍是传统项目,而独资、合资企业出口则占有绝对的优势。 外国品牌一统天下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基本空白,发展到现在能够生产47大类3000多个品种 1."1万多种规格的产品,基本满足全国三级以下医院对设备的需求。可是,作为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医疗器械消费市场,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超过 1."2万家,市场集中度却比国内药品制造业更低,每年600多亿元的工业生产总值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要花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国内有近70%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核磁、MR、CT等医疗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G E、西门子和飞利浦等外资公司手里。在医用电子产品领域,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护仪市场、90%的高档多道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而国内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器等低附加值种类上。

在普及新型医疗产品方面也是“中不敌洋”。众所周知,心血管病突发后,如10分钟后未得到适当抢救,死亡率几乎为100%。由于美国大量装备了可供公众自行操作的“傻瓜型”心肺复苏器械,病人在医院之外的抢救成功率从过去的 1."4%提高到31%。日本也大规模普及这类医疗急救器械,规定每5000人社区配备1台,可与消防龙头的密度相比。而在这一领域研究,国内除了有高校涉足外,目前只有一家龙头企业做出了样机。 软肋突显先天不足 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缘何“西风尽吹”?笔者以为,内因和外因兼有。 内因上,自身软肋突出。 在我国,虽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规模小,科研力量弱。不少企业厂房陈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无力从事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因此在科技含量方面,国内企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相当大;而在产品质量方面,由于企业片面追求成本价格优势,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返修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内用户使用国产医疗设备的积极性。 此外,与制药行业一样,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缺乏新品开发投入资金。在国外,医疗器械新品开发投入的资金一般占到销售额的10%左右,而我国只占1%左右。很多企业长期以来生产不景气,状态低迷,经常连这个比例都难以保证。有些国产医疗器械即使有好的第一代产品,但苦于缺乏产品持续创新必需投入的资金而后劲不足,导致竞争力减弱,最终失去市场分额。 外因上,用户迷信洋货。 除了在产品性能方面不及国外,用户过于青睐进口货,也对国外高端医疗器械长驱直入我国市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思想支配下,很多医院总觉得国产医疗器械在技术和质量方面不如进口的,明确表示不用国产货。 行业潜规则也是造成国产医疗器械“俯首称臣”的因素之

大健康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概述

大健康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概述 大健康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概念及范畴 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包括医疗服务、医药保健

产品、营养保健产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大健康产业不同于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是一种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

"防——治——养"一体化模式。 我国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健康领域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市场现状和分析 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大健康产业仍处于初创期,在产业细分以及结构合理化方面需要更大的提升和完善。 目前利润率较高的领域有医药制造、医疗器械、保健行业,2010-2014年年均销售利润率达10.11%、10.61%、20.80%.

在发达国家及地区,健康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占GDP比例超过17%,而我国目前的水平还较低。我国的健康服务业刚刚起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据估算,201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预计接近2万亿元,2014年大健康产业规模达 2.5万亿元,2011-2014年均复合增长率16.03%,从国际比较看,未来大健康产业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包括儿童医疗、医疗美容等领域;到2016年,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达到全球第一。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超过8亿元。 2011-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 大健康产业中十大热点的市场规模和前景分析如下:

消费升级背景下的高端医疗市场发展报告

消费升级背景下的 高端医疗市场发展报告High-end Healthcare market development report under comsumption upgarding

前言 需求升级必然倒逼供给变革,高收入人群的增加推动了高端医疗市场的发展。在消费升级、政策放开和资本驱动的共同作用下,高端医疗市场已经进入发展阶段,2018年,高端医疗品牌数量已经达到近百个,服务范围覆盖全国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北上广等城市成为其主要市场。 高端医疗与基础医疗的市场定位不同,其提供的医疗服务内容和质量也就不同。那么,高端医疗的用户具有哪些特征,医疗服务机构是如何运营的,第三方就诊服务平台又能发挥哪些作用。本报告通过高端医疗市场相关数据的分析整理,试图拨开上述问题的迷雾。 报告中的数据主要来自对部分高端医疗机构的实地调研、动脉网·蛋壳研究院数据库以及育果医生后台数据库。我们相信,在数据的佐证下,将更加准确、有力地反映和论述高端医疗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报告说明: 高收入人群:是指年收入在50万元及以上或者总资产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人群。

一、行业洞察: 市场定位决定发展路径 1、以高收入人群为目标市场 02 2、个性化、便捷化和深度化成为发展路径主要特征 02 3、私立为主,公立为辅 04 4、进入发展期,国际国内品牌并行发展 04 二、宏观环境: 消费升级、政策扶持、资本青睐成为主要驱动因素 1、收入水平提高,高收入人群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06 2、政策放开推动了高端医疗的发展 08 3、资本市场为高端医疗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0 三、市场格局: 医疗就诊服务市场呈现天秤形态分布,高端医疗与基础医疗齐足并驰 1、供给方:机构多类型发展,优质服务覆盖医疗全流程 17 2、需求方:医疗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高质量医疗服务成为核心诉求 22 3、第三方就诊服务平台:搭建中间桥梁,提升机构运营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24 四、数据透视: 北上广及江浙地区成为高端医疗需求聚集区,口腔科、儿科成为热门科室 1、医疗费用——医疗健康占到高收入人群财富分配的16% 28 2、患者来源——北上广及江浙地区人群规模大,金融及IT行业接受程度高 29 3、就医偏好——中资高端医疗品牌越来越受信任,医疗设施和医生资质成为就医选择主要考虑因素 30

北京高端医疗人群分析报告

北京高端医疗人群研究报告 撰写:私人医生网 概述: 由于中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长期缺位,中国医疗市场上形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这让中国3000万以上的高端人群(保守估计)的高品质医疗服务需求无法满足。近两三年来,随着政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外资和民资大举进入高端医疗行业,这些高端医疗机构高收费和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赢得了高收入群体的信赖,获得了快速的成长空间。 私人医生网的调研显示,这些高收入人群年家庭医疗或医疗保险支出,一般在2-5万之间,年家庭收入在60-100万以上,其中享受高端妇儿生育服务的人群基数更大一些,一般家庭生育支出在8-10万左右。这些高端医疗的消费群体,大多年龄在25-45岁之间,大多处于外资或国企中高管理层或为私营业主,他们积极向上,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观念,其中很大比例的人员有过海外留学经历。 私人医生网的调查还显示,这些高收入人群选择医疗服务通常有几个重要的途径:高端医疗保险、高端(外资)诊所或医院、三甲医院外宾部、私人医生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等。健康正在成为这些高收入人群热爱的话题,他们对此有比较强烈的认同感,一些高端医疗机构也开始了会员服务,定期讲座、发行内刊、举办旅游活动等,这些高端医疗会员都能够很好的响应和参加。 奥迪这样的高端品牌,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组织方式,相信也会被这些高端医疗人群认可与信赖 一、什么是高端医疗 高端医疗,在广义上还包括私人医生、健康管理等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1、高端医疗: 近年来,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张,但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国内市场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渐增长,这些需求增长来自于:富裕人群对医疗服务提出新需求,医疗旅游的兴起,以及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的日益丰富。 目前中国的高端医疗服务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高端全科医院(诊所)、高端专科医院(诊所)和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部门。在全科医院行业,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已经有有29个品牌、近百家高端医疗机构。其中90%是合资/合作企业。专科高端医院门槛相对较低,特别是眼科、牙科、妇儿专科医院在国内发展迅速。 2、私人医生: 私人医生在国外称为全科医生或者家庭医生,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私人医生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全科医学理论为指导,以家庭为单位,维护与促进个人整体健康,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健康的守门人”。注重提供私密、细致、耐心的服务是私人医生与公立医院医生的最大区别。私人医生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致力于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3、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提出的概念(Managed Care),其核心内容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其医疗保险客户(包括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显著降低出险概率和实际医疗支出,从而减少医疗保险赔付损失的目的。美国最初的健康管理(Managed Care)概念还包括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签

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概论(同名9861)

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概论(同名9861)

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概论 一、国内市场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渐增长,需求增长来自于: 1、富裕人群对医疗服务提出新需求; 2、医疗旅游的兴起, 3、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的日益丰 4、“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 5、对境外资本投资医疗机构的政策门槛降低等也有利于行业发展。 二、高端医疗服务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 1、高端全科医院(诊所); 2、高端专科医院(诊所); 3、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部门; 在全科医院行业,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已经有29个品牌、近百家高端医疗机构。其中90%是合资/合作企业。其中不乏共用公立医院医生资源的医院,以及公立医院委托外资医疗机构管理的高端服务部门。专科高端医院门槛也相对较低,特别是眼科、牙科、妇儿专科医院在国内发展迅速。但面临专家资源不足,这三类医院较依赖公立医院的医师资源。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发展最早,而且形式多样——干部保健、国际服务、一般特需医疗等,然而与普通医疗共用医师资源,而且从“满足特殊需求”走向单纯的“高端化、高收费”,引来了许多争议。 三、高端医疗服务市场的扩大,外资医疗机构加快在国内的扩张; 同时,一些民营医疗机构高端化趋势明显,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建设高端医疗产业园。服务对象和内容多样化,国内高端医疗机构的目标客户从国内工作的外籍人群转向国内高端人群。 随着高端医疗行业的发展,政府和各医疗机构共同投资加强高级医疗人才培训的同时,与外资医疗机构合作引进海外医师资源,以解决医生资源不足问题。为避免公立医院的高端化,应该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满足市场对高端医疗的需求。 四、高端医疗市场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高端医疗服务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高端全科医院(诊所)、高端专科医院(诊所)和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部门 –本文主要分析上海,北京,广州地区的高端全科医院、诊所和专科医院 –中国国内的高端医疗服务保险主要由三井住友海上、保柏、金盛、美国安泰、招商信诺、MSH 中国、美亚、中国平安、丰泰、安联等提供 (8 资料来源:钟恬(2011),高端医疗险方兴未艾宜量力选购,证券时报,2011年5月9 2010 年5月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 的安排》补充协议七) 高端全科医院(诊所) □北京、上海、广州已经有29 个高端医疗品牌10,有11 个品牌已经采用了连

大健康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概述[精编版]

大健康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概述[精编版] 大健康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概念及范畴 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包括医疗服务、医药保健

产品、营养保健产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大健康产业不同于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是一种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

"防——治——养"一体化模式。 我国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健康领域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市场现状和分析 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大健康产业仍处于初创期,在产业细分以及结构合理化方面需要更大的提升和完善。 目前利润率较高的领域有医药制造、医疗器械、保健行业,2010-2014年年均销售利润率达10.11%、10.61%、20.80%.

在发达国家及地区,健康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占GDP比例超过17%,而我国目前的水平还较低。我国的健康服务业刚刚起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据估算,201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预计接近2万亿元,2014年大健康产业规模达 2.5万亿元,2011-2014年均复合增长率16.03%,从国际比较看,未来大健康产业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包括儿童医疗、医疗美容等领域;到2016年,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达到全球第一。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超过8亿元。 2011-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 大健康产业中十大热点的市场规模和前景分析如下:

国内外成功医疗服务盈利模式

国内外成功医疗服务盈利模式 国内外成功医疗服务盈利模式:以患者为中心模式导语:医疗服务价格处在上升通道中。长期以来,我国医院的医疗服务“社会 公共产品色彩浓厚”医疗服务价格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上海2012年率先在4 家公立医院试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摘要 1、医疗服务价格处在上升通道中。长期以来,我国医院的医疗服务“社会公共产品色彩浓厚”医疗服务价格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上海2012年率先在4家公立医院试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2、我国高端医疗服务供应严重短缺、其市场需求远远未被满足。2009年原卫生部发文规定:公立医院提供特需医疗服务的收入占比不能超过其总量的10%,这就为民营医院经营高端医疗服务留足了巨大空间。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应运而生、今年将营业。 3、多年以来,医生定点执业,医生多点执业逐步推开后,医生群体的整体工作时间增多,将促使医疗服务总量上升。 4、多年以来,专家集聚在大三甲医院、导致三甲医院的患者人满为患,而大量的二级、一级医院门可罗雀。浙江省将从今年4月1日起,在全省推行“基层首诊” “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这将大大提高基层、一级、二级医院的医疗服务量。我

们预计照此趋势,全国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量都将上升。 我国医疗服务和药品市场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增长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医院“以药养医”医疗服务价格严重偏低,二者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畸形。发达国家医疗服务市场是药品市场的8倍,而我国仅1.2倍。 国内外医院经营模式: 1、泰和诚医疗(NYSE:CCM) : O2O 2、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亚洲最大高端私立医院,成功基因“私人诊所+酒店式管理” 3、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上海发展高端医疗的先行者 4、爱尔眼科:分级连锁、满足不同眼病不同层次患者的全部需求、创新激励 机制黏制医生 5、美国HCA医院投资管理集团:连锁、贴近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一、医疗服务行业发展前景 1、医疗服务政策 我国促进社会办医圈地运动浪潮发展的里程碑式政策是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非禁即入”即“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 2014年1月9日,由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要求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 各地正在和即将推行的医生多点执业政策为我国医疗服务大发展扫除了根本障碍。更多落地政策有望在两会之后逐步推出。 美国医疗服务市场与药品市场的比例是8:1,而我国2011年这一比例仅为5 : 4,2011年我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8296亿元,而当年医院终端药品销售收入规模6639亿元。 我国新医改政策明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并提高诊疗服务收入,我

外企独占高端医疗器械市场 国产品牌遭弃

外企独占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国产品牌遭弃 2014,卫计委和工信部联合召开会议称,将建立三甲医院主动使用国产医疗设备激励机制。 但是,记者经过近一个月调查发现,所有接受采访的医院都使用进口医疗器械,在这些医院很难觅到国产器械的踪影。进口医疗器械的强势,很大程度上跟本土品牌的孱弱有关,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取代进口品牌的道路仍然漫长。 此外,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外资公司完全垄断了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的定价权。他们还通过对设备售后服务的垄断,使得中国医院不得不支付高昂的后期维护费。 国产品牌不被认可 对于绝大多数本土医疗器械厂家来说,尽管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只有一字之差,但这其中的征途却相当坎坷。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13年,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4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0.07%。其中,34个品种进口额达到亿元规模,以通用诊疗设备、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弥补生理缺陷的康复用具、X射线断层检查仪、内窥镜、医用导管、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而国产医疗设备的出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为193.05亿美元,同比增长9.92%。但出口规模最大的是按摩器,为15.73亿美元。尽管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全球市场份额逐年扩大,但民营企业仍以出口医用敷料、医用高分子等低附加值的大宗无源产品为主。而境外售后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形成限制,多数出口部分有源产品的企业尚无法克服售后技术服务短板。 先健科技首席执行官赵亦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对全球市场的贡献占到60%~70%,但以初级产品居多,出口最多的是棉签、纱布,中国制造是低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在风控等级最高的植入性医疗器械领域,“中国制造”很难西方国家认可。 谈起六年前在德国进行心脏缺损封堵器CeraFlex临床实验的一场手术,先健科技的张博士仍耿耿于怀。他告诉记者,当时医生与患者都已经准备好进行手术,包括他在内的几名先健科技工程师在记录产品使用情况,患者在手术台上突然听见他和同事的中文对话,立马拔掉了身上的仪器,拒绝手术。“这件事情对

国内外医疗器械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只占世界的3%,不仅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需求,与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7%的水平也不相称。目前,国内市场上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被国外或跨国公司占领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到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的市场容量将达到1200亿元,但目前国内生产的医疗器械90%以上为中低档常规产品,加快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一、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 (一)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医疗器械产业是事关人类生命健康的新兴产业,许多医疗器械是医学与多种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高技术医疗设备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仅大型医疗设备每年的市场规模就达100多亿元,但国际高技术医疗设备市场,主要被美国、日本、德国等少数国家的几个跨国公司垄断。 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竞争能力不足,我国的医疗器械研发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只占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年容量的50%~60%,进口产品大量占据国内市场。相关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药品与器械人均消费比例仅为10:1,而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医药卫生消费药品和器械的比例已达到1:1。(剩余2664字) 阅读整篇文章 国外医疗器械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日前发布报告称,2008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约3360亿美元,比2007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了12%。尽管2008年金融风暴 席卷全球,但世界医疗器械市场总体销售情况良好,反映出医疗器械增长动力强劲。其中,排名前25位的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占全球医疗器械总

销售额的60%,而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数万家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只占40%的份额。可见,医疗器械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报告发布数据称,2008年,全球医疗器械产品销售额合计约占国际医药市场总销售额的50%。这一数据表明,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日益壮大、增势强劲的产业,已经成为医药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2010年医疗器械销售额增幅会有所下降,但增长率仍可保持在10%左右。其中亚太区、中东区仍为增长的主力。 中国、日本、印度在西方经济学家眼中属于“远东三大工业经济强国”。这三个国家的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合计约占亚洲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的70%。 高技术医疗器械及设备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它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精密加工技术、激光技术、放射技术、核技术、磁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化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及影像处理技术等相结合而研制的高技术产品,其竞争的核心是嵌入式计算机软件。高技术医疗设备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和计算机化,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此类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是各国和国际大型公司相互竞争的制高点。 目前高技术医疗器械市场由美国公司的产品占据统治地位,其次为德国和日本,其他欧洲国家只是在一些专业项目上有一定优势,包括美国的G E、皮克、强生、美敦力、锐珂等,德国西门子,日本的东芝、岛津、日立、奥林巴斯等和荷兰的菲利普。 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中,市场化程度高度集中,美国占到40%左右,欧洲占30%左右,日本占15-20%。 一、医疗器械现状分析 1.医用耗材 (1)一次性医用耗材市场介绍

(完整版)高端医疗惹争议

高端医疗惹争议 今年5月底,位于浦东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下称SIMC)正式对外营业。乳黄色的大理石地面、胡桃木的家具、足有三四层楼高的大堂、无处不在的舒缓轻音乐置身其中,倒有种星级酒店的感觉。 两个月前,SIMC对外试运营,由亚洲最大的医疗集团百汇医疗集团负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及上海长征医院旗下的8所附属医院提供技术支持。近100多位顶尖专家在此尝试多点执业,一周时间里,他们有四天在公立医院上班,另有一天在SIMC看病。 最为百姓所关心的看病价格也随之公布:挂号费最少300元,看顶尖专家最高1200元,普通病房每日收费1800元,医保暂时不能使用。 作为上海第一家医疗改革催生的国际综合性非公立医院,SIMC承载着上海医改“试验田”的角色。然而,医生多点执业、数倍于公立医院的诊疗费引发“占用公共医疗资源”、“倒逼公立医院涨价”等种种质疑。 SIMC医疗院长、大内科首席医师缪晓辉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采访时强调,理论上,该中心仅仅承接了从公立医院剥离出来的特需医疗,不会占用基本公共医疗资源。国

家卫计委主任李斌表示,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还是要啃公立医院改革这块硬骨头。 以技养医 “我觉得价格挺合理的,这里的服务值这个价。”体验过后的王先生表示。 和常规看病不同,该中心医生仅接受预约看诊。每名医生每天最多看24个病人,每个病人至少20分钟,超声波检查至少20分钟以上。病房都是单人间,床护比1:2,相较而言,不少公立医院连国家36年前制定的1:0.6床护比指标都难以达到。 缪晓辉介绍,该中心参照新加坡同等医疗水平定价,“但实际上比新加坡收费要低2%左右,比中国公立医院收费高3%-5%。收费高是必然的,但不会过度医疗。” 近日,国家发改委、卫计委、人社部联合发出《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所有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由非公立医疗机构按照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合理制定。 诊疗费是对医师技术服务价值的定价。缪晓辉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上海三甲医院专家门诊(教授级)挂号费20元/人,医生能拿到的不过1/3,按照看诊病人50人来计算,医生到手的门诊费300多元/天,相比医生背后的付出,这个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