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论文:连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350例临床分析

医学论文:连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350例临床分析

医学论文:连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350例临床分析
医学论文:连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350例临床分析

连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35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50例足月头位单胎、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作为观察组,采用盐酸罗哌卡因与芬太尼行连续硬膜外腔麻醉分娩镇痛,选择同期条件相同、已临产、无镇痛的350例初产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产程、分娩方式及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产妇产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娩镇痛可有效缓解产痛,缩短产程,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分娩镇痛;硬膜外麻醉;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1.019

产妇分娩过程是否痛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分娩镇痛是指利用某种方法将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减轻到最低程度。本院2008年3月-2009年9月采用盐酸罗哌卡因与芬太尼行连续硬膜外腔麻醉分娩镇痛,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本院2008年3月-2009年9月采用盐酸罗哌卡因与芬太尼行连续硬膜外腔麻醉分娩镇痛的孕妇3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同条件无镇痛的3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孕妇均为初产妇、单胎,年龄21~38岁,孕周37~41周。妇科检查、b超检查及辅助检查排除骨盆狭窄、异常胎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其他妊娠合并症。两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无痛分娩的麻醉流程

无痛分娩的麻醉流程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无痛分娩的流程 适应症 由妇产科医生判断产妇及胎儿适合自然分娩且产妇主动要求镇痛 宫缩较强和分娩过程疼痛剧烈者 产妇有心脏病或肺部疾患,不宜过度屏气 痛阈较低的初产妇 有轻度胎儿窘迫的产妇 禁忌症或相对禁忌症原发性或继发性子宫收缩无力 产程进展缓慢者 失血较多、循环功能不稳定者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已用过大剂量镇痛、镇静药者 前置胎盘疑出血 凝血功能异常 胎儿发育异常或宫内窘迫严重脊柱畸形,穿刺点有感染、肿瘤等不适合做椎管内穿刺的病人 具体流程: 1、做好分娩前检查,心电图、凝血四项、血常规等。 2、开放静脉,前输入500ML盐水。 3、宫口开到3公分时行椎管内阻滞。 4、椎管内穿刺前,穿刺后10、20、30、60分钟,各测血压一次,如有波动 明显者继续检测。 5、观察宫缩,防止阻滞后宫缩乏力延长产程。

6、患者如有什么特殊情况应第一时间通知麻醉医生。 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1) 瘙痒:可静注地塞米松5-10 mg,肌注异丙嗪25 mg 或纳洛酮0.4 mg 缓慢 静滴 (2) 恶心、呕吐:枢丹4~8 mg 静注,或氟哌利多1~2 mg静注 (3) 尿潴留:下腹部按摩、理疗或导尿 (4) 产妇低血压和胎心过缓:予麻黄碱和阿托品,输液治疗 (5) 产妇呼吸抑制:停止镇痛实施、给氧气,必要时进行呼吸管理及缓慢静滴纳 洛酮0.4 mg (6)局麻药中毒 另患者分娩结束后(可由助产护士)拔出硬膜外管,拔出硬膜外管时动作要轻柔,如遇到拔管困难的可先让产妇采取背弓姿势再拨,如还是困难则可放置到第二天由麻醉医师拨管。注不可勉强拔管。

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360例临床分析

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360例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和围生期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孕妇希望在安全无痛的情况下完成分娩。2008年3月-2010年6月,我们对360例初产妇施行自控硬膜外麻醉下镇痛分娩,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初产妇360例,年龄21~32岁。足月单胎头位,无头盆不称等高危因素。方法:麻醉方法:产妇官口开大至2~3指后,取左侧卧位,于腰椎2-3间隙按硬膜外穿刺常规行硬膜外腔穿刺,向头侧置管3cm,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5ml,确定麻醉平面在胸10至骶椎4水平,然后用0.125%罗比卡因、芬太尼(药液配置0.75%罗比卡因10ml枸橼酸芬太0.1mg+生理盐水10ml)8ml,排除全脊髓麻醉等并发症后,产妇再按需要追加注入5-15ml/次,直至宫缩痛觉消失,感觉减退平面在胸10以下。采用镇痛微泵续给药,剂量、速度可人为调节,宫口开全后可停止注药,若产妇宫缩不理想,可施行人工破膜及静脉滴注小剂量缩宫素,保持宫缩频率及宫缩强度在理想状态下。

2观察指标 2.1疼痛分类及判定法:按产妇主诉进行疼痛分级[1]无痛记0分。轻度疼痛记1分,易耐受记2分,强度疼痛记3分,极度疼痛几乎不能耐受记4分。 2.2整个产程中严密监测血压(BP)、心率(HR)、呼吸(R)、血氧饱和度(Sp(O2))和胎心率、宫缩、产程进展及分娩方式。 3结果 360例初产妇第一产程中疼痛为0~1级者360例,有效率100%。第二产程中疼痛为0~1级者320例,有效率90%,均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出现。其中34例改为剖宫产,多为产妇自已认为阴道分娩产程长,主动要求剖宫产术完成分娩。此法对总产程无影响,不增加产后出血量,不影响分娩方式,胎儿安全,无呼吸抑制等。讨论:在确保母婴平安的前提下,开展分娩镇痛以减轻母亲分娩时的痛苦,是国内外产科、麻醉科医师共同关注的课题。,无痛分娩时由于疼痛减轻,软产道放松,宫颈扩张加强,故不影响宫缩及产妇运动,对子宫胎盘血流无明显影响。明显缩短第一产程时间,无痛分娩孕产妇的活跃期时间较未采用镇痛而自然分娩的产妇明显缩短,剖宫产率明显降低,而对第二、三产程时间、胎儿窘迫、新生几窒息、产后出血、新生儿阿氏评分、产程中胎心率变化等无明显影响[2]。本组病例中,在实施硬膜外麻醉后5—10min起效,镇痛基本完全,总有效率达100%,满意率达90%以上。提示此麻醉

硬膜外分娩镇痛

硬膜外分娩镇痛 郑州大学三附院姜丽华 一、分娩痛产生部位和机制 1.第一产程:内脏(子宫)痛,因子宫平滑肌等长收缩、宫颈扩张和下段的退缩、产道的伸展和扩张而产生疼痛。部位:下腹部、背和肠。早期神经传导阶段T11-12,后期T11-12,宫颈/子宫的伤害性传入通过Aδ和C纤维传入,此时疼痛部位:直肠、下骶部、肛门甚至大腿部,类似第二产程。 2.第二产程阴道和会阴痛:先露压迫了盆腔的痛敏感,属内脏痛和躯体痛。部位:直肠和骶部,神经支配:阴部神经S2-4。 3.器械助产子宫、阴道和会阴痛,属内脏痛和躯体痛部位包括阴道、直肠和骶部。神经支配:骶神经,如果产钳进入子宫,则可涉及T10以下神经节段。 二、分娩疼痛对产妇和胎儿的影响 1.对产妇的影响:基础代谢率增加,氧需增加而引起过度通气,呼吸性碱中毒、脱水,心动过速、血压增高,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可致心血管失代偿,血糖增高,血脂肪酸增加,代谢性酸中毒。儿茶酚胺增加引起血管收缩,胎盘血流减少。 2.对胎儿的影响胎盘血流减少,胎儿氧供减少,造成胎儿缺氧、酸中毒。分娩过程中产妇高血糖可引起新生儿低血糖。 三、理想的分娩镇痛 1.对母婴影响小

2.镇痛效果可靠、起效快、易于给药,能满足整个产程的需要 3.避免运动阻滞,不影响宫缩和产妇运动 4.产妇清醒,可参与生产过程 5.必要时可满足手术的需要 四、硬膜外分娩镇痛优点 是目前国内外麻醉界公认的镇痛效果最可靠、使用最广泛、最可行的镇痛方法,镇痛有效率达95%以上。 优点:1、镇痛效果好,可做到完全无痛,尤其适合于重度产痛的产妇; 2、产妇清醒,可进食进水,可参与产程的全过程; 3、无运动阻滞,可下地行走; 4、可灵活地满足产钳和剖宫产的麻醉需要,为及早结束产程争取时间; 5、随着新的给药方式---CSEA和PCEA技术的出现及新的药物—罗哌卡因的出现,提高了分娩镇痛效果,使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和产程几乎无任何影响。 五.硬膜外分娩镇痛方法 1.推荐药物配方 选择药物原则:以低浓度的、有“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特性明显的局麻药物。首选局麻药物为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 配方一0.0625%-- 0.125%布比卡因+2μg /ml芬太尼 配方二0.1%--0.2%罗派卡因+2μg /ml芬太尼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对气管拔管期呛咳反应的影响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对气管拔管期呛咳反应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11-15T14:23:37.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6期供稿作者:李显才姜义张遇春张桂文[导读] 气管拔管时会出现喉痉挛、通气障碍等呼吸道并发症,而呛咳可导致高血压、心动过速、心肌缺血缺氧、支气管痉挛、眼内压和颅内压升高、伤口裂开出血等诸多问题,影响患者术后恢复[1]。 李显才姜义张遇春张桂文(辽宁省阜新市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麻醉科辽宁阜新 123000)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6-0201-02 【关键词】气管拔管期呛咳反应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气管拔管时会出现喉痉挛、通气障碍等呼吸道并发症,而呛咳可导致高血压、心动过速、心肌缺血缺氧、支气管痉挛、眼内压和颅内压升高、伤口裂开出血等诸多问题,影响患者术后恢复[1]。因此我们力求找到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呛咳反应的麻醉方法。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比呛咳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行胸腹部手术的患者100例,A组50例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B组50例行单纯全麻,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排除存在咽部不适的患者。 1.2 麻醉方法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术前30min肌注长托宁0.5mg,安定10mg,其他患者均肌注阿托品0.5mg,安定10mg。入室后连接心电监护,开放外周静脉。A组取相应的硬膜外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行全麻诱导,依次静注咪达唑仑1.5~2mg,芬太尼3~5ug/kg,依托咪酯0.2~0.3mg/kg,利多卡因1~2mg/kg,维库溴铵0.08~0.1mg/kg,诱导平稳,插管顺利,连接麻醉机控制呼吸。术中维持每隔50分钟硬膜外腔注入1.33%利多卡因与0.125%布比卡因混合液5ml,同时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05~0.1ug/kg.min、异丙酚2~4mg/kg.min,间断静注维库溴铵。B组全麻诱导,依次静注咪达唑仑1.5~2mg,芬太尼3~5ug/kg,依托咪酯0.2~0.3mg/kg,利多卡因1~2mg/kg,维库溴铵0.08~0.1mg/kg诱导平稳,插管顺利,连接麻醉机控制呼吸。术中维持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0.25ug/kg.min、异丙酚4~8mg/kg.min,间断静注维库溴铵。术后患者意识清醒,咳嗽、吞咽反射恢复,自主呼吸频率>12次/分,潮气量大于350ml以上,呼吸空气5分钟SPO2≥95%时拔除气管导管。 1.3 监测指标记录气管拔管期的拔管质量评分(1分为平稳拔管,无呛咳;2分为呛咳1~2次;3分为呛咳3~4次;4分为呛咳5~10次;5分为拔管困难,喉痉挛或呛咳>10/分)。 统计分析实验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统计,记量数据以x±s表示。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拔管质量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表1)。 表1 拔管质量评分比较 组别例数 1分 2分 3分 4分 A组 50 42 6 2 0 B组 50 5 36 6 3 3 讨论 呛咳常会引起机体内环境瞬间发生剧烈变化,胸膜腔内压明显升高,影响静脉回流,脑脊液压力升高。剧烈呛咳还可能损伤肺泡壁造成气胸,严重时会导致暂时性大脑局部缺血,颅内压升高,面部和颈部小血管破裂出血[2]。全麻患者气管拔管期,常因麻醉减浅、吸痰、气管导管刺激及伤口疼痛等,引起呛咳、呼吸急促甚至躁动,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围拔管期危险性明显增加,设法减轻全麻拔管期呛咳等反应及其引发的心血管反应一直是临床致力解决的问题[3]。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比气管拔管期呛咳反应率明显降低的可能原因:(1)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比苏醒更彻底。硬膜外阻滞可直接作用于神经根,降低外周与中枢敏感化,从而有效地削弱炎症与疼痛所致应激反应,因此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明显地减少了全麻药的用量,(2)硬膜外麻醉具有超前镇痛作用,有效的缓解了术后疼痛,因此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明显地减少了躁动的发生,从而减少了呛咳反应,(3)硬膜外麻醉有一定的镇静作用。临床麻醉中部分患者在接受椎管内阻滞后就表现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尤其在麻醉平面较广的患者,镇静作用更明显[4]。因此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气管拔管期很少发生躁动,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呛咳反应。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比呛咳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Gulerg,Akin A,Tosun Z,et al.Simple-dose dexmedetomidine attenuates airway and circulatory reflexes during extubation.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5,49:1008-1091. [2]余骏马,陶汉,董春山,等.瑞芬太尼抑制气管内表面麻醉时呛咳反射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558-559. [3]罗铁山,钱若筠,黄建成,等.帕瑞昔布钠术前给药对拔管期应激反应和耐管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137-139. [4]马汗祥,马妮娜,毛晶晶,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静脉全麻时丙泊酚镇静剂量的比较.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779-780

无痛分娩中连续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

无痛分娩中连续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07-31T12:32:55.1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第06期作者:潘峰于佳卉[导读]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对于无痛分娩有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310000 2树兰(杭州)医院 3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方法:抽取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某院收治的80例足月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0例孕妇采用无痛分娩中连续硬膜外自控泵入阻滞麻醉分娩镇痛,设为研究组,另40例孕妇未采用任何镇痛措施,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娩情况。结果:研究组分娩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对于无痛分娩有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关键词】无痛分娩;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观察 孕妇在分娩时会由于子宫收缩而受到剧烈疼痛,在分娩过程中胎头不断下降会使得孕妇的盆底有压迫感,从而加重了疼痛[1]。对于孕妇尤其是初产妇而言,这些疼痛会加剧她们内心的紧张、焦躁、担心的情绪,从而使得儿茶酚胺类物质显著分泌,这类物质会抑制收缩并且促进子宫动脉收缩,使得产程延长,胎儿在宫内滞留的时间过长,极有可能发生宫内窘迫,增加了剖宫产率[2]。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娩镇痛技术在临床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大大的减轻产妇生理和心理上痛苦,缩短产程,提高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性。某院就无痛分娩中连续硬膜外麻醉的应用进行观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抽取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某院收治的80例足月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0例孕妇采用无痛分娩中连续硬膜外自控泵入阻滞麻醉分娩镇痛,设为研究组,另40例孕妇未采用任何镇痛措施,设为对照组。研究组孕妇中年龄为24~36岁,孕周为38~41周;对照组孕妇中年龄为23~37岁,孕周为37~41周。这两组对象在年龄、孕周上都没有明显的不同(p>0.05),具有可对照性。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无痛分娩中连续硬膜外自控泵入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孕妇在第一产程时进入活跃期,宫口开大大约3cm时,可由麻醉师进行操作,在L3―4间隙处进针,穿刺成功之后,向头端放置3cm左右的硬膜外导管,在宫缩的间歇期注入0.2%的罗哌卡因和0.5%的芬太尼混合液共3ml,如果孕妇不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则可以在20~30min后再次注入大约7ml的混合液,之后要观察孕妇的实际分娩情况,可以每隔1.5h 给药一次,每次大约5ml。如果镇痛的效果不理想可以增加混合液用量[3]。当宫口全开进入第二产程时停止给药。至麻醉期间要对产妇进行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宫缩等情况的监测,若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则需要立即采取剖宫产结束分娩。对照组患者采用自然分娩方式,分娩期间不使用任何镇痛措施,但是同样要监测产妇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宫缩等情况。 2结果 研究组产妇活跃期时间为(1.81±1.32)h,第二产程时间为(0.53±0.51)h;对照组产妇活跃期时间为(2.75±1.82)h,第二产程时间为(0.93±0.67)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40例产妇中阴道分娩的有34例,占85%,剖宫产的有6例,占15%;对照组产妇中阴道分娩的有28例,占70%,剖宫产的有12例,占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和对照组产妇在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 3结论 某院对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展开研究讨论,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分娩镇痛的产妇在分娩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娩镇痛的作用在于阻断伤害刺激的传入和交感神经的传出,可以减少儿茶酚胺、β―内啡肽、ACTH和皮质醇的释放,降低产妇的应激反应,减少孕妇在分娩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而且很大程度上也能够避免母婴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的现象,避免子宫胎盘内的血流量减少,改善胎儿的氧合情况[4]。从某院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产妇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间明显低于未使用任何镇痛措施的对照组,而且在阴道自然分娩率方面,研究组也是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更加验证了采用分娩镇痛可以从不同方面对产妇分娩时的疼痛进行抑制,减轻产妇紧张、害怕、担心的负面情绪,对母婴的影响小,不影响宫缩和产妇运动。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麻药,具备低毒和感觉阻滞与运动分离的优势,对子宫胎盘内的血流没有影响作用。芬太尼属于阿片类的镇痛药物,与罗哌卡因协同作用,其镇痛效果更佳,并且减少了用量[5]。 综上所述,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对于无痛分娩有显著的效果,对母婴的影响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 王静.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2018,2(28):112―114. [2] 勒银龙. 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7,14(3):200―201. [3] 侯慧杰,李庆凯,王波. 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观察30例[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8,8(2):163―164. [4] 朱丽华,尚立新,曲东赖.等. 硬膜外镇痛麻醉72例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8,21(10):637―638. [5] 江絮萍,叶泓. 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观察[J]. 山东医药,2018,53(8):76―77. [7] 张雪群.妇产科护理感染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7,11( 10) : 32- 33. [8] 习改梅,张平.妇产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慢性病学杂志,2018,12( 1) : 80-81. [9] 吴萍.护理管理在控制妇产科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8,7( 6) : 166.

2020最新麻醉科分娩镇痛管理规范

Xx医院麻醉科 分娩镇痛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分娩镇痛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作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本规范所称的分娩镇痛技术,是指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主要包括硬膜外腔镇痛、蛛网膜下腔镇痛、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镇痛等诊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二级、三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或者妇产专科医院,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椎管内分娩镇痛相关的诊疗科目。 (三)对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医疗机构设备、设施的基本要求: 1.具备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临床工作的基本设施:具有完善消毒条件的独立操作空间,按照院内感染控制制度对产房的要求进行院感监测与管理。 2.具备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临床工作的基本设备:多功能监护仪;供氧设备包括中心供氧/氧气瓶、鼻吸氧管、吸氧面罩;吸引设备包括负压吸引器、吸引管、吸痰管;椎管内镇痛穿刺包、镇痛泵;胎心监护仪、新生儿抢救复苏设备;抢救车,包括抢救

物品及药品;气管插管设备包括喉镜、气管导管、口咽通气管、喉罩、困难气道器具等;医疗区域内具有麻醉机和除颤器等。抢救设备由专人负责维护、定期检查并做登记。 3.具有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基本药品和处理意外或并发症的应急药品:静脉输液用液体;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等);阿片类药物(芬太尼、舒芬太尼等);急救类药品(麻黄素、阿托品、去氧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咪达唑仑、脂肪乳剂等);消毒液。毒麻药管理按照国家规范要求执行。所有药品由专人负责维护补充、定期检查并做登记。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麻醉科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麻醉科专业,执业地点为申请单位。 2.3年以上高年住院医师及以上职称,经科室评估具备独立从事分娩镇痛的能力。 3.具有毒麻类药品处方权。 (二)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的相关护理人员、产科医师应当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产科医师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并经椎管内分娩镇痛相关系统培训。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操作规范,掌握椎管内分娩镇痛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胸腔镜肺癌手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观察

胸腔镜肺癌手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3-16T14:01:51.6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9期作者:冯周恒 [导读] 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患者具有非常理想的麻醉效果,肺癌手术成功率更高。 (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观察与探析在治疗胸腔镜肺癌患者中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0月至2017年04月期间接收的58例胸腔镜肺癌患者,并将58例患者依据掷骰子法随机分为28例对照组与30例实验组。将应用全麻组作为对照组,将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作为实验组。观察与比较两组麻醉期间的相关指标(麻醉诱导时间、麻醉停药时间、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结果:实验组麻醉停药时间、手术时间与拔管时间经过统计学计算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苏醒时间经过统计学计算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患者具有非常理想的麻醉效果,肺癌手术成功率更高,麻醉起效快,恢复早,因此颇具临床应用的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胸腔镜;肺癌手术;全麻;硬膜外麻醉;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092-02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死亡率与发病率非常高,根据大量医学资料显示,肺癌发病原因与长期吸烟密切相关,手术治疗、化疗治疗与放射性治疗时肺癌的首选方法[1]。其中有效的麻醉方案能够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促进疾病的康复与痊愈。本文将观察与探析在治疗胸腔镜肺癌患者中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0月至2017年04月期间接收的58例胸腔镜肺癌患者,所有患者经过肿瘤标记物、肺部CT、肺部穿刺活检与纤维支气管镜等相关检查确诊。排除标准包括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等患者。 将58例患者依据掷骰子法随机分为28例对照组与30例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3.36±6.69)岁;非小细胞癌13例,小细胞癌15例。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4.47±6.98)岁;非小细胞癌14例,小细胞癌16例。经过统计学计算,58例患者在等基础资料方面不具有较大差异且P>0.05,有对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麻醉前禁食禁水8小时,取健侧卧位,将画着你和腋下胸部垫高。手术部位可以用消毒铺巾对备皮进行常规消毒,行胸段硬膜外抢置管。对照组胸腔镜肺癌患者给予全身麻醉,麻醉药物包括1mg/kg丙泊酚+2g/kg维库溴铵+0.2mg/kg咪达唑仑,静脉注射,行气管插管。实验组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硬膜外穿刺置管,静脉注射0.5%罗哌卡因控制麻醉平台T2-10。静脉地主5ug/kg、0.1mg/kg维库溴铵、0.5~1.5mg/kg丙泊酚诱导下,行全麻气管插管与单肺通气。术中静脉注射1~2mg的维库溴铵、吸入2~4%七氟烷维持麻醉效果。 1.3 护理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麻醉期间的相关指标(麻醉诱导时间、麻醉停药时间、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计算,计量资料(麻醉诱导时间、麻醉停药时间、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用(x-±s)表示,行t检验比较。比较二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 2.结果 实验组麻醉停药时间、手术时间与拔管时间经过统计学计算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苏醒时间经过统计学计算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讨论 胸腔镜直视下肺癌治疗手术时间较长,创伤性较大,开胸后肺癌根治术将会引发纵膈移动、肺萎缩与反常呼吸等剧烈的应激反应,常规静吸镇痛药与肌肉松弛药用量较大,将会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与内脏器官造成严重的影响[2]。 在本文研究中,实验组麻醉停药时间、手术时间与拔管时间经过统计学计算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苏醒时间经过统计学计算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如下:肺癌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气急、胸痛、咳嗽、胸闷、痰中带血等局部症状以及发热、消瘦、恶病质与贫血等全身症状,最终会引发肺外症状。胸腔镜直视下行肺癌手术,麻醉方法的主要症结在于保障双腔管完全分离,术侧肺充分萎缩,让术野充分暴露[3]。单纯应用全身麻醉不能够彻底阻断因为手术操作与插管等刺激而引发的肾上腺髓质与脑垂体分泌激素增加,提高患者血液皮质醇与茶酚胺含量,使得患者心率增加与血压升高,造成血流动力学异常。因此对于胸腔镜肺癌手术的麻醉深度要求比较高。而硬膜外麻醉能够对交感神经活性得以有效抑制,缩短免疫抑制时间。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可以实现完善的镇静、镇痛与肌松效果,减轻了肺癌患者对手术的应激反应,缓解免疫功能的抑制,提高手术安全性,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从而减少肺不张、肺炎与心血管意外发生。 综上,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患者具有非常理想的麻醉效果,肺癌手术成功率更高,麻醉起效快,恢复早,因此颇具临床应用的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忠民,冯趁霞,冯桂真,等.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联合术后镇痛对肺癌胸腔镜手术患者内分泌及循环功能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5):2315-2317. [2]李庆学,尹震.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肺癌患者行肺叶或肺叶部分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9):138-141. [3]高飞,金善良.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7):929-931.

分娩镇痛

“分娩镇痛”开展申请 都江堰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科: 妇产科拟于2018年开展产科新技术项目:分娩镇痛,俗称无痛分娩。分娩镇痛遵循自愿、安全的原则,以达到最大程度地降低产妇产痛,以最小程度地影响母婴结局为目的。我院选择持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 硬膜外麻醉是医师在待产的孕妇腰部硬膜外腔放置导管,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中,麻醉药的浓度只有平时剖宫产手术的1/8,安全性较高。一般麻醉10分钟左右,疼痛就开始降低,是目前大多数医院普遍采用的镇痛方法。 优点:大大缓解分娩时的疼痛,降低剖宫产率,准妈妈还可以下地自由行走。 缺点:会轻度降低盆壁肌肉的收缩功能,一部分产妇会出现第二产程延迟现象。有局部麻醉或脊髓麻醉并发症;但发生率极低(相对于手术发生率偏低)。 科室开展此项技术准备: ①向医务科申请了2017新技术。加大门诊及住院部孕产妇的宣教 ②人员配制:麻醉医师、妇产科医师、儿科医师、助产士都具有 相应职称,执业资格证。并先后派麻醉医师、妇产科医师,助产士到成都第五人民医院培训学习。

③设备:已购电子镇痛泵,产房备麻醉机,抢救设备,心电监护仪、胎心监护仪。 ④孕妇的选择,术前充分评估孕妇,严格宫颈评分,无明显的头盆不称、胎儿窘迫等阴道分娩的禁忌症孕妇作为无痛分娩的对象。 ⑤加强对产房的院感监测,若在待产过程中出现胎儿窘迫等紧急情况,必须急诊剖宫产,立即转入手术室,进入剖宫产流程,可直接通过背部导管麻醉,减短麻醉时间,有利于及时救治。必要时在产房进行急诊剖宫产术。 ⑥加强对产程的严密观察,积极处理产程中的各种并发症,并配有各种抢救预案及流程。 ⑦定期对无痛分娩进行分析总结。 目前都江堰市各产科单位因各种原因未开展此项技术,我院率先开展此技术,具有产科特色,抢占都江堰市产科分娩镇痛的先机,更有力吸引更多的孕妇到我院分娩,提高科室业务,发展壮大科室的一项新举措。 申请科室:妇产科 2018年01月16日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两种麻醉方法对糖尿病腹部手术的临床方法对比研究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两种麻醉方法对糖尿病腹部手术的临床 方法对比研究 目的探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两种麻醉方法对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反应影响情况。探究何种治疗方式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以及最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疗效,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进行医学治疗,以为临床医学提供治疗经验。方法选择该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进行糖尿病腹部手术的患者62例,将在62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为31例,并分别命名为观察组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以及对照组的全麻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反应情况以及治疗状况,记录有关数据,以便结果分析。结果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优于全麻(90.3% vs 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认知障碍,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低于全麻(P<0.05)。结论全麻复合膜复合硬膜外麻醉以及全麻两种方式虽然都能够达到有效的麻醉效果,但相比较而言,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临床上建议广泛使用此种方式进行麻醉,帮助患者进行优质治疗。 标签: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全麻;糖尿病腹部手术 糖尿病患者的腹部手术是老年患者的常见手术之一,在手术的过程中具有出血量大、创伤刺激强的特点,加之老年人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较差,恢复速度较慢,而且糖尿病的患病通常会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等疾病,产生复杂的疾病交错情况。因此,为麻醉带来了极大的风险[1]。为了采用最好的麻醉方式,起到最佳的治疗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我们特选择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两种方式应用于糖尿病腹部手术,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的麻醉结果选择。在试验的过程中,该院特选择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进行糖尿病腹部手术的患者62例,采用分组对比试验的方式分别使用这两种麻醉方式进行手术麻醉,记录有关数据,最终通过实验结果得出有效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进行糖尿病腹部手术的患者62例,将在62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均为31例,并分别命名为观察组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以及对照组的全麻麻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病史、其它并发症史、家庭基本情况、精神状况等基本信息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确认不会影响试验数据以及试验结果,且所有患者均签署了本人以及家属同意书,确认清楚该次试验的调查内容并参与试验。 1.2 方法 于麻醉前30 min 肌注0.5 mg 阿托品,0.1 mg 苯巴比妥钠。观察组吸入异

分娩镇痛流程

分娩镇痛流程 1、入院宣教(产房) 2、入院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凝分析)(医师) 3、产妇或家属自愿申请 4、签署分娩镇痛麻醉同意书(麻醉医师) 5、规律宫缩,宫口开大2cm以上,行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 醉(麻醉医师) 6、监测并填写麻醉记录单(助产师记录,发现异常情况报 麻醉医师处理) 7、观察镇痛效果并调整用药(助产师记录,发现异常情况 报麻醉医师处理) 8、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助产士观察,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 时处理) 9、宫口开全停止用药(助产师处理) 10、胎儿娩出后恢复用药(助产师处理) 11、观察2小时拔出硬膜外导管并完成记录单。(麻醉医师)

分娩镇痛的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a 麻醉效果及副作用 b 生命体征:BP、P、R c 胎心、宫缩、宫口扩张、先露下降 护理措施: 1)按照正常分娩的护理常规。 2)向产妇详细介绍分娩镇痛技术及其利弊,让产妇 及家属进行充分的知情选择。 3)在操作前进行评估,排除禁忌症,签订知情同意 书。 4)建立静脉通道,选择粗大的血管同时协助摆好穿 刺体位。 5)麻醉后,先平卧半小时改自由体位,每2-4小时 翻身一次,防止褥疮的发生。 6)保持呼吸道通畅,麻醉后1小时严密严密监测R、 P、BP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记录,注意麻醉 平面过高和低血压的发生,如有异常立即与麻醉 师联系,积极处理。

7)鼻导管间断给氧,流量2-4L/分。 8)麻醉后1-2小时快速输入3-4ml/kg平衡液补充血 容量,防止低血压的发生。 9)注意听取产妇的主诉,观察麻醉效果。 10)严密观察胎心、宫缩及羊水情况,适时阴道检查 了解产程进展发现异常汇报处理。 11)观察膀胱充盈情况,每2-4小时祝产妇排尿一 次,必要时给予导尿。 12)产后2小时严密观察宫缩、阴道流血、膀胱充盈 和会阴切口情况。 13)做好产后宣教和指导。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下腹部手术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年龄>55岁的下腹部肿瘤手术患者86例,性别不限。ASAⅠ~Ⅱ级,手术时间120~180min。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所有患者行硬膜外阻滞成功后进行全身麻醉诱导,采用静脉咪唑安定0.05mg·kg-1,芬太尼3μg·kg-1,维库溴铵0.1mg·kg-1,依托咪酯0.2mg·kg-1。麻醉维持采用硬膜外1.0%利多卡因6~10ml·h-1泵注,异丙酚TCI靶控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泵注,适时追加芬太尼。对照组亦采用上述全身麻醉方式。两组术中BIS值维持在40~60。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术前C反应蛋白和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的C反应蛋白,IL-6差异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相同意识深度麻醉下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血流动力学平稳,术中、术后的炎性反应程度较单纯全麻为轻。 标签: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腹部手术;炎性反应 炎性反应是机体对外部伤害的积极防御措施,对抵御外部伤害性刺激,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减轻机体受损程度,并对组织损伤起到修复作用。但是过度的炎性反应常常对机体造成损害,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耐受力。最近的研究表明,过度的炎性反应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炎性反应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病理机制。所以对于有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倾向性的易感人群,我们有必要采用合理的麻醉方法来减少炎性反应的过度表达。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取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行下腹部手术的年龄>55岁患者86例(男39例,女47例),年龄60~79岁,ASA分级Ⅰ~Ⅱ级,既往无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听力及视力障碍者;排除合并有心、肝、肾脏和内分泌及凝血系统疾患者,以及术前使用抗胆碱药物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43):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 组)。 1.2方法全部患者均常规禁食8h,禁水6h,术前不给抗胆碱药物,术前1d 均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入室后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动脉压、ECG和SPO2。开放静脉通路,快速输入乳酸林格液10ml·kg-1·h-1。观察组依照手术部位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给予试验量2%利多卡因3ml,待出现平面后开始麻醉诱导。麻醉诱导:两组病例均采用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mg· kg-1,芬太尼3μg·kg-1,维库溴铵0.1mg·kg-1,依托咪酯0.2mg/kg。待意识消失,肌松完全后插管,行机械通气,设定呼吸参数:潮气量8~10ml/kg,频率8~12次/min,PETCO2 35~45mmHg。術中维持按照BIS范围(40~60)靶控调节异丙酚输注量,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利多卡因6~10ml/h微量泵硬膜外泵入,并适时追加芬太尼及维库溴铵。术中血压低于基础血压20%,心率低于70bpm给予麻黄素

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80 例临床观察

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80 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80例我院行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患者,以及同期未行镇痛经阴道试产的产妇80例,对其疼痛情况、产后出血量及产程等方面进行观察与相关数据统计,然后分析其结果。结果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产妇在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短于未行镇痛经阴道试产的产妇,而在第三产程时两组产妇无明显差异,软产道裂伤发生率前者明显低于后者;产后出血量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新生儿Apgar评分也无显著差异(P>0.05),但无痛分娩产妇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行镇痛经阴道试产产妇(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药行无痛分娩,使产妇在自我感觉舒适的情况下分娩,能促进全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儿无不良后果,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无痛分娩;硬膜外腔注药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 对分娩过程的管理日臻完善和科学,由产痛给母儿带来的不良影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分娩时消除产痛. 已成为国内外产科工作者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无痛分娩是指在分娩过程中,使用药物或其它方法减轻或消除孕妇在分娩时疼痛对身体和心理的伤害。硬膜外分娩镇痛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多,效果确切,母婴相对安全的一种镇痛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鉴于此,我们对80例产妇进行了无痛分娩且与同期未行分娩镇痛经阴道常规分娩的产妇进行了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自愿接受无痛分娩产妇8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随机抽取这2年内未行镇痛经过正常试产80例病例.入选产妇为初产,18~35岁,头位,胎位、胎儿大小、骨盆正常,自然临产或正常引产临产,无明显阴道分娩禁忌、无椎管内麻醉禁忌。两组孕妇的年龄、孕周、体重指数、孕产次及新生儿体重差异均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2 方法对照组:未采用镇痛,阴道试产。观察组:在宫颈口开大3cm ,宫缩规律、产痛明显时,由当班的产科医生进行详细的宫颈内口探查,无阴道分娩禁忌证及硬膜外麻醉禁忌证者,告知患者及家属分娩镇痛的利弊,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由麻醉医师会诊、签署麻醉同意书后,产妇取左侧卧位,于L 2-3或L 3-4间隙穿刺人硬膜外腔,注人2 % 利多卡因注射液2~3 m L ,向头端置管后连接PCA 泵。泵内用罗呱卡因针90 mg ,芬太尼0.lmg ,生理盐水100ml ,产妇在产程中可根据产痛情况自行调控,用药量控制在5 ~10 m L/ h。从开始实行分娩镇痛到分娩结束后2h ,由专人守护,实行助产士一对一陪伴,详细记录产妇的疼痛感觉、产程的进展,胎心监护到分娩后,随时观察胎心情况及宫缩情况。对产妇行心电监护到产后2h。如宫缩欠佳,可静脉滴注缩宫素。

胸腔镜肺癌手术中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

胸腔镜肺癌手术中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8-02-02T09:16:18.38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作者:范明威 [导读] 分析后建议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接受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一定程度上控制手术危险性,且可减轻术后疼痛感。 辽宁省辽河油田妇婴医院手术室,麻醉科,主治医生 124010 摘要:目的:分析研讨胸腔镜肺癌手术中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用1:1随机数字法分2组讨论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胸腔镜肺癌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区分两组麻醉方式,40例对照组接受全麻,40例研究组患者接受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清醒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研究组药物用量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对比两组患者各时间点HR、DBP、SBP指标,T0时P>0.05;T1、T2、T3时,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且 P<0.05。结论:分析后建议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接受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一定程度上控制手术危险性,且可减轻术后疼痛感,对疾病康复存在有利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全麻;肺癌手术;胸腔镜 人体患恶性肿瘤疾病后,体中免疫功能可能发生异常,而此时给予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可能会因手术所带来的应激反应而降低人体免疫功能,进而增高细胞微栓存活可能性,对肿瘤细胞转移和生长存在有利作用,并和围术期发生并发症等存在密切关系[1-2]。而确保麻醉方式的适当性可减低术中应激状况,改善人体免疫功能,进而促进术后康复。近年来,我院将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应用到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中,其效果突出。现纳入80例患者分2组进行讨论。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1:1随机数字法分2组讨论80例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33-78岁,平均为(56.7±4.2)岁,体重(65.8±3.2)kg,右肺癌19例,左肺癌21例;研究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为33-77岁,平均为(56.9±4.1)岁,体重(65.9±3.1)kg,右肺癌18例,左肺癌2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全麻,静脉注射2g/kg芬太尼、1mg/kg维库溴铵、0.2mg/kg咪达唑仑,直至药物发挥作用后,给予气管插管,并用麻醉机辅助通气。术中可静脉泵入4mg/kg异丙酚维持麻醉,追加分提阿尼和维库溴铵,确保其异氟醚吸入足量。研究组接受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前给予镜检、MRI和CT检查,全面分析病灶部位,选择氯化琥珀胆碱、阿曲库铵、瑞芬太尼、咪唑安定、阿托品、苯巴比妥钠、异丙酚、芬太尼等麻醉药物。诱导前需给予硬膜外麻醉,在其椎体间隙T6-7部位穿刺,并置入硬膜外导管,从导管注入5ml利多卡因1.5%,将阻滞平面控制在T3-11后,则给予利多卡因8ml。,术前0.5h肌内注射0.2g苯巴比妥钠、0.5mg阿托品,给予祛痰和面罩吸氧,静脉滴注0.1mg/kg咪唑安定、1.5mg/kg异丙酚、0.3mg/kg芬太尼、95mg氯化琥珀胆碱进行诱导麻醉,诱导后,给予气管插管。术中可给予异丙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维持麻醉,间断性追加芬太尼。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硬膜外镇痛泵或静脉镇痛。 1.3 指标判定 记录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药物用量(全麻药物用量,如维库溴铵、芬太尼、异氟醚、异丙酚),并比较。 用VAS疼痛量表判定患者恢复意识后疼痛状况,在白纸上画10cm横线,左端表示0分(无痛),最右端表示为10分(剧烈性疼痛),让患者按照自我实际状况在横线上做记号,则表示疼痛状况。 监测患者插管后(T0)、切皮时(T1)、手术探查时(T2)、拔管时(T3)患者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指标,并比较。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计量、计数资料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表示方式(±s)、(n,%),若P<0.05,则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清醒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详见下表1: 2.3 HR、DBP、SBP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各时间点HR、DBP、SBP指标,T0时P>0.05;T1、T2、T3时,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且P<0.05。详见下表3:

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80例临床分析

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8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3-04T16:29:18.0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9期供稿作者:苏大勇1 裴昌录2 [导读]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和围生期质量的提高,娩妇对分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苏大勇1 裴昌录2(1沈阳市皇姑区妇婴医院 110036;2沈阳建筑大学医院 110031) 【中图分类号】R61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9-0128-01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和围生期质量的提高,娩妇对分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分娩过程中除保证母婴安全外同时也要求减少分娩过程中的痛苦。2010年6月以来,我们对80例初产妇施行硬膜外麻醉下镇痛分娩,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初产妇80例,年龄21~32岁。足月单胎头位,无高危因素及妊娠并发症。方法:麻醉方法:产妇宫口开大至2~3cm后,取左侧卧位,于腰椎2-3间隙按硬膜外穿刺常规行硬膜外腔穿刺,向头侧置管3cm,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5ml,观察5分钟,无异常现象,然后用0.125%罗哌卡因、芬太尼(药液配置0.75%罗哌卡因10ml枸橼酸芬太0.1mg+生理盐水10ml)8ml,5分钟后再追加注入8ml/次,直至宫缩痛觉消失,感觉减退平面在胸10以下,根据产妇需要每1~1.5小时加药一次,每次5~8ml,宫口开全后停止注药,娩出胎儿后继续使用2小时,产妇离开产房前,拔出硬膜外导管。 2 观察指标 2.1疼痛分类及判定法:WHO疼痛分级标准:1级无痛稍感不适。2级轻度疼痛可忍受。3级中度疼痛勉强忍受。4级重度疼痛不可忍受。 2.2整个产程中严密监测血压(BP)、心率(HR)、呼吸(R)、血氧饱和度(SPO2))和胎心率、宫缩、产程进展及分娩方式。 3 结果 80例初产妇第一产程中疼痛为1~2级者80例,有效率100%。第二产程中疼痛为1~2级者72例,有效率90%,均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出现。其中7例因产程进展缓慢改为剖宫产完成分娩。此法对总产程无影响,不增加产后出血量,不影响分娩方式,胎儿安全,无呼吸抑制等。 4 讨论 在确保母婴平安的前提下,开展分娩镇痛以减轻母亲分娩时的痛苦,是未来发展趋势。无痛分娩时由于疼痛减轻,软产道放松,宫颈扩张快,故不影响宫缩及产妇运动,对子宫胎盘血流无明显影响。明显缩短第一产程时间,无痛分娩孕产妇的活跃期时间较未采用镇痛而自然分娩的产妇明显缩短,剖宫产率明显降低,而对第二、三产程时间、胎儿窘迫、新生几窒息、产后出血、新生儿阿氏评分、产程中胎心率变化等无明显影响[1]。本组病例中,在实施硬膜外麻醉后5—10 min起效,镇痛基本完全,总有效率达100%,满意率达90%以上。提示此麻醉方法效果好。在此方法中,待产妇在宫口开全停用麻醉药,暂停镇痛恢复腹肌及盆底肌张力,防止产妇在分娩时不配合,影响分娩[2]。胎儿娩出后重新给药,直至会阴伤口缝合完毕。罗哌卡因与芬太尼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3],降低了麻醉药量及浓度,减少了不良作用,提高了母婴的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和芬太尼。作用于分娩镇痛,可解除分娩疼痛,缩短产程,提高产妇的生育质量。在产程中有产科和麻醉科医师的双重监护,更好的保障母婴安全。对分娩结局及新生儿评分等无明显影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镇痛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永祥,张美荣,胡文晟et a1.分娩硬膜外镇痛应用不同镇痛药物配比伴多普勒超声观察对子宫~脐带动脉血流速率的影响.中国麻醉与镇痛,2002,4;173 [2]徐世元.产科镇痛方式选择与并发症.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06;545. [3]张渺.杨慧霞等.蛛网膜下腔阻滞加硬膜外阻滞与单纯硬膜外阻滞对产程进展影响的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6:365. 36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