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肤癌细胞株p53基因及其表达蛋白质的分析

皮肤癌细胞株p53基因及其表达蛋白质的分析

皮肤癌细胞株p53基因及其表达蛋白质的分析
皮肤癌细胞株p53基因及其表达蛋白质的分析

细胞RNA的提取及鉴定、RT-PCR检测p53基因的表达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细胞RNA的提取及鉴定、RT-PCR检测p53基因的表达 报告人:张铨合作者:殷悦涵实验日期:2016.4.26 一、实验原理 1. 细胞RNA的提取及鉴定 细胞内RNA通常与蛋白质结合,以核蛋白(RNP)的形式存在。分离、制备RNA时首先须破碎细胞,使RNP释放到溶液中并与蛋白质分离,然后将RNA同其他的细胞成分分离开并保证RNA的完整性。Trizol法分离提取的RNA产率高、纯度好且不易降解,它是一种总RNA抽提试剂,可以直接从细胞或组织中提取总RNA。由于RNase能迅速降解RNA,所以需创造一个无RNase的环境,在各个环节避免它的污染。评价RNA质量的标准是RNA的均一性和完整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RNA的浓度和纯度,纯RNA的A260/280=2.0,实验室条件下一般在 1.7- 2.0之间,低于该值说明有蛋白污染,需要进一步抽提。 2. RT-PCR检测p53基因的表达 PCR是一种体外大量扩增特异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已知序列作为引物,将两引物之间的特定DNA片段进行复制,经过多次循环是模板上特定DNA拷贝数呈指数级增长。基本过程为变性、退火、延伸三个步骤循环往复进行,每一轮过后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数增加一倍。 RT-PCR将mRNA反转录合成cDNA后再经PCR进行大量扩增,实质上是对mRNA 的扩增,常利用此技术克隆cDNA或分析某一特异基因在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本实验先以Oligo引物来反转录合成细胞cDNA模板,然后采用p53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最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53在两种肺癌细胞(A549和H1299)中的表达水平。 二、实验材料及设备 材料:肺癌细胞A549(野生型)和H1299(p53缺失型)、p53引物、GAPDH 引物 试剂:Trizol试剂、氯仿、异丙醇、无RNase水、乙醇、、Promega RT-PCR 试剂盒、2*TaqPCR mix 、DNA染料:GoldView、5*TBE、6*上样缓冲液、DNA分子量标准、琼脂糖 耗材:Ep管、吸头、一次性手套、口罩 设备:5415R型冷冻离心机、NanoDrop2000超微量分光光度计、高压消毒锅、恒温干燥箱、制冰机、可调式取液器、PCR仪、电泳仪、电泳槽、紫外检测器、凝胶成像系统、冰箱 三、实验步骤 1. 细胞RNA的提取及鉴定 (一)RNA提取 取1*106个细胞与1.5mlEp管→加0.2ml氯仿摇匀→4℃,12000rpm离心

绿色荧光蛋白GF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

绿色荧光蛋白G F基因 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绿色荧光蛋白(G F P)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 南方医科大学 2011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 摘要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以及对其进行粗提取。方法:从 DH5ɑ中用碱提取质粒的方法提取质粒pEGFP-N3和质粒pET-28a。然后用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已经提取的产物进行电泳,确定从大肠杆菌中成功提取了质粒。再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NotI对成功提取的质粒进行酶切,并对酶切后的质粒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以确定已经提取了GFP基因。将含有GFP基因的质粒转化到感受态细胞 BL-21中,用LB培养基对转化后的进行扩大培养。用IPTG诱导GFP基因表达可以看到浅绿色菌落。最后对绿色荧光蛋白进行粗提取。结论:本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为进一步的实验奠定基础。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克隆重组表达转化粗提取 目录

1 前言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类存在于包括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当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GFP 发射绿

色荧光。它产生荧光无需底物或辅因子发色团是其蛋白质一级序列固有的。1962 年,下村修等分离纯化了水母中发光蛋白水母素,并发现一种绿色的荧光蛋白。1974 年,他们分离得到了这个蛋白,当时称绿色蛋白,以后称绿色荧光蛋白(GFP)[1] GFP 作为一种新的报告基因,其优点在于①荧光强度高,稳定性高;②GFP 分子量小,易于融合,适用于多种转化方式,对受体无毒害,安全可靠;③不需要反应底物与其他辅助因子,受蓝光激发产生绿色荧光,尤其适用于体内的即时检测; ④GFP 不具有种属依赖性,在多种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中都表达;⑤通过替换一些特殊氨基酸,可以使之产生不同颜色的光,从而适应不同的研究需要。近年来广泛用于基因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定位、转移以及相互作用、信号传递、转染与转化,以及细胞的分离与纯化等研究领域[ 2~3]。采用GFP 作为标记基因,可直接收集转化细胞供实验,缩短了筛选时间、减少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可作为活体标记,为研究发育的基因调控和分子机制提供了一种简洁有效的手段[ 4、5 ]。采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GFP标记的方法,可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免疫诊断技术[6]。 质粒转化进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受态细胞是分子克隆的关键步骤[7],是基因克隆以及DNA文库构建等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操作。目前,感受态 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重复性好、转化率 细胞的制备主要采用CaCl 2 高,可广泛应用于一般的实验室。其原理是Ca2+ 破坏细胞膜上的脂质阵列,并与膜上多聚羟基丁酸化合物、多聚无机磷酸形成复合物以利于外源DNA的渗入[8]。 大肠杆菌是第一个用于重组蛋白生产的宿主菌,它不仅具有遗传背景清楚、培养操作简单、转化和转导效率高、生长繁殖快、成本低廉、可以快速大规模地生产

基因测序案例

分析草案 项目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8个花绒寄甲转录组+18个小RNA+6个蛋白定量分析(iTRAQ)测序及分析合同 (无参考基因组) 委托人(甲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受托方(乙方): 签订地点: 签订日期:年月日 有效期限:年月日至年月日

1.项目描述 1)材料说明:研究对象为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实验方案是对4龄期L1、6龄期L2、蛹期L3、1年成虫L4、2年成虫L5、4年成虫L6共6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有3个生物学重复)的样本进行18个转录组测序、18个Small RNA测序、6个ITRAQ蛋白定量实验。其中,转录组、Small RNA测序使用同一样品。 2)项目背景信息与项目策略 3)测序数据分组、合并及符号 发育节点: 4龄期L1 6龄期L2蛹期L3 1年成虫L4 2年成虫L5 4年成虫L6 原始重复数据:(1-3) (1-3) (1-3) (1-3) (1-3) (1-3) mRNA合并数据: X1 X2 X3 X4 X5 X6 X1-X6合并=T ↓↓↓↓↓↓ 7组拼接数据:X1● X2● X3● X4● X5● X6●X1●-X6●合并=T●蛋白质翻译库X1d● X2d● X3d● X4d● X5d● X6d●Td● 按照链特异性文库建库strand-specific RNA sequencing(Directional RNA-Seq) Small RNA合并:Y1 Y2 Y3 Y4 Y5 Y6 Y1-Y6合并=U ↓↓↓↓↓↓↓注释比对库 Y1 Y2 Y3 Y4 Y5 Y6 U 蛋白质组数据: D1 D2 D3 D4 D5 D6 D1-D6合并=V ↓↓↓↓↓↓↓注释比对库 D1 D2 D3 D4 D5 D6 V 对比15次: L1-L2,L1-L3,L1-L4,L1-L5,L1-L6;L2-L3,L2-L4,L2-L5,L2-L6;L3-L4,L3-L5,L3-L6;L4-L5,L4-L6;L5-L6

红豆杉中MYB家族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开题报告 于凯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红豆杉中MYB家族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类别毕业论文 系别城市建设学院 专业班生物工程0701班 姓名于凯 评分 指导教师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癌活性,对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等疗效突出。但是由于含量少、提取困难等诸多因素,高纯度紫杉醇价格昂贵,每公斤200万元人民币左右。因此,近年来国内外许研究人员、实验室和公司一直试图通过生物合成、化学合成、微生物提取、组织和细胞培养、寻找类似物等途径来解决紫杉醇的药源短缺问题。 研究紫杉醇的生物合成,尤其一些限速反应步骤机理的阐明对于人为定向的提高合成效率,克隆重组形成关键酶基因从而提高紫杉醇的产量意义重大。从理论上来说这是一个好方法,但是紫杉醇的合成途径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酶以及很多分支途径,单纯依靠转化一、两种限速酶基因,只能保证转入的限速酶表达量提高,使之不再是限速因素,但其它阶段对于最终产量的限制依然存在,而且同时转入多种基因的可行性非常低,这种方法的缺陷很明显。 若采用化学合成,如从红豆杉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巴卡亭Ⅲ经过四步化学过程可合成紫杉醇,为合成紫杉醇提供了新途径[5]。但化学合成从实质意义上说还没有取得彻底的突破,目前还不具备应用价值。 如果从共生真菌中直接提取紫杉醇,能够利用真菌生长速度快的优势,但目前分离的菌株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都远不够工业化的要求,而且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1]。生产紫杉醇的微生物大多是与红豆杉共生的真菌,其紫杉醇含量极微,并且这些真菌的培养和大规模发酵困难,菌株衰退也是一个难题。 另外,红豆杉愈伤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工厂化大规模生产紫杉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运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仍处在实验室阶段,如何获得高含量、产紫杉醇稳定的愈伤组织一直都是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关键。 1.1.3关于MYB基因 ①MYB基因 目前,在几乎所有的真核生物中都发现了与禽类逆转录病毒癌基因和细胞原癌基因c-MYB相似的基因,它们的编码产物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高度保守的DNA结合域,是一类转录因子[6]。在植物中首先从玉米中克隆了含有MYB结构域的转录因子C1基因,之后在植物中发现的MYB相关基因的数量迅速增加[7]。

基于文献挖掘和基因共表达网络的基因与疾病关联分析

基于文献挖掘和基因共表达网络的基因与疾病关联分析 近年来,高通量技术的发展和研究能力的增长带来了大规模的生物数据。生物信息学的主要课题之一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导致疾病的分子机制。本文基于PubMed文献摘要和由微阵列数据生成的基因共表达网络来挖掘疾病与基因的关联性,并应用于癌症和艾滋病这两种复杂疾病。随着生物医学相关文献的爆炸性增长,从文献中寻找需要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基于关键词的传统搜索引擎难以满足较复杂的搜索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语义搜索的广义匹配原则:蕴含检索查询输入语义的目标文本应出现在搜索结果中,并开发 了基于广义匹配原则的语义搜索引擎Sensehit。Sensehit整合了MeSH、Entrez 基因、UniProt、UnitProt Keywords、基因本体、HGNC、miRBase、HomoloGene等数据库中的生物医学背景知识,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PubMed文献摘要中的语义,可用于搜索基因调控模式、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修饰、因果关系等生物医学相关信息,为疾病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方便。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microRNA在癌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从PubMed文献摘要中寻找和评估microRNA家族与癌症的关联性,本文基于正则表达式识别文本中的microRNA,基于MeSH术语标注获得文献涉及的癌症类型,基于Fisher 精确检验评估microRNA家族和癌症类型的关联性,并建立了记录这 些关联信息的数据库miCancema,可通过Web界面供研究者免费查阅。miCancerna覆盖的文献数是同类数据库miR2Disease的两倍以上,并达到90%以上的精确度。同时,本文进一步将其中显著的microRNA与

P53基因的功能

P53基因的功能 1 阻滞细胞周期 在细胞周期中,P53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G1和G2/M期校正点的监测,与转录激活作用密切相关。P53下游基因P21编码蛋白是一个依赖Cyclin(细胞周期蛋白)的蛋白激酶抑制剂,一方面P21可与一系列Cyclin-cdk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复合物结合,抑制相应的蛋白激酶活性,导致低磷酸化Rb 蛋白(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堆积,后者使E2F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细胞因子)不能活化,引起G1期阻滞;另外P53的另外3个下游基因Cyclin B1,CADD45 和14-3-3σ则参与G2/M期阻滞。 2 促进细胞调亡 Bcl-2(调控线粒体外膜通透性的基因家族)可阻止凋亡形成因子如细胞色素C等从线粒体释放出来,具有抗凋亡作用,而Bax (促凋亡基因)可与线粒体上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相互作用,介导细胞色素c的释放,具有凋亡作用,p53可以上调Bax的表达水平,以及下调Bcl-2的表达共同完成促进细胞凋亡作用。P53还可通过死亡信号受体蛋白途径诱导凋亡,T NF受体(在真核细胞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和Fas蛋白(一种细胞膜抗原,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凋亡)。 3 维持基因组稳定

DNA受损后,由于错配修复的累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遗传信息发生改变。P53可参与DNA的修复过程,其DNA结合结构域本身具有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可切除错配核苷酸,结合并调节核苷酸内切修复因子XPB和XPD的活性,影响其DNA重组和修复功能。 4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通过自分泌途径形成促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营养血管在瘤体实质内增生。P53蛋白能刺激抑制血管生成基因Smad4等表达,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在肿瘤进展阶段,P53基因突变导致新生血管生成,有利于肿瘤的快速生长,这常常是肿瘤进入晚期的表现。ASDDA p53既可阻滞细胞周期,也可诱导细胞凋亡。两种作用方式都是为了维护基因组的稳定,但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为DNA的修复或某种应激状态的改善创造时机。即便不能完全修复DNA的损伤,只要还能容忍,细胞依旧可以存活,但可能会留下基因组不稳定的后患;后者则是从根本上去除造成基因组不稳定的因素,以绝后患。显然,p53的这两种作用方式不能同时并存,二者之间有选择。 究竟p53在被激活后选择何种作用方式,要由活性p53的数量与应激细胞的损伤程度两方面来决定。当通过暂时转染方式让p53在肿瘤细胞内高水平表达时,即可诱导凋亡;而采用温度敏感突变或可诱导系统让p53低水平表达时,则只能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但从根本上讲,应激细胞的DNA损伤程度等因素才是决定p53选择何种

【CN109872772A】利用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挖掘结直肠癌放疗特异性基因的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14252.X (22)申请日 2019.02.14 (71)申请人 辽宁省肿瘤医院 地址 110042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小河沿 路44号 (72)发明人 王哲 刘星吾  (74)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21107 代理人 史力伏 (51)Int.Cl. G16B 20/00(2019.01) G16B 40/00(2019.01) (54)发明名称 利用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挖掘结直肠癌放 疗特异性基因的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特别涉及 一种利用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挖掘结直肠癌放 疗特异性基因的方法。本发明利用权重基因共表 达网络挖掘结直肠癌放疗特异性响应基因的方 法,通过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为挖掘结直肠癌放 疗特异性响应基因提供了新途径,为预测结直肠 癌患者生存预后提供了新的依据。针对本发明的 方法发现的靶点基因的放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预后,降低结直肠癌患 者死亡率,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为广大患者提 供了更佳的选择。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7页 附图7页CN 109872772 A 2019.06.11 C N 109872772 A

1.利用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挖掘5个结直肠癌放疗特异性响应基因,分别为CCNE1、CDT1、MCM6、DBF4、CENPK。 2.一种利用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挖掘结直肠癌放疗特异性响应基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下载GEO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将数据标准化后,使用方差分析筛选出在放疗前后在癌细胞与癌旁细胞中表达存在差异的基因,使用WGCNA对这些基因构建加权共表达网络,挖掘共表达模块,并对每一个模块做KEGG富集分析,观察每个模块的功能; 步骤2、计算每个模块与癌症放疗的关系,筛选出与癌症放疗最相关的模块,提取出这些模块的共表达网络,整合人类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共表达-互作子网,分析子网中的基因,最终筛选出最合适的目的基因; 步骤3、为证明结果的有效性,再次对目的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以及利用gepia在线工具定制化分析关键基因在癌细胞与癌旁细胞中的表达变化。 3.如权利要求所述的利用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挖掘结直肠癌放疗特异性响应基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GEO数据下载和数据预处理:从GEO数据库下载GSE15781结直肠癌的芯片,为了标记芯片中的基因,需要插入相应的基因探针首先将探针插入到对应基因上,去除掉空载的探针;然后下载数据集Quantile normalized signal intensity;当多个探针对应一个基因时取中位数作为该基因的表达水平; 2)筛选在各类样本中差异的基因:使用方差分析计算每个基因在各类样本中的表达情况以筛选出各类样本中差异的基因,选择p值小于0.05的基因作为后续分析的目标基因; 3)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WGCNA是使用基因表达数据来构建无尺度网络的系统生物学方法,首先构建基因表达相似性矩阵,即计算两两基因之间皮尔森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使用公式1计算基因i和基因j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其中i和j分别是第i个基因和第j个基因 的表达量; 然后使用公式2将基因表达相似性矩阵转换成邻接矩阵,网络类型为signed.,其中β为软阈值,即每对基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的β次方,这一步能够从指数级别强化强相关性、减 弱弱相关性; 下一步使用公式3将邻接矩阵转换成拓扑矩阵,拓扑重叠可以用来描述基因之间的关联程度;公式3: 权 利 要 求 书1/3页2CN 109872772 A

RT PCR 方法检测细胞中p53基因的特异表达预习报告

RT PCR 方法检测细胞中p53基因的特异表达预习报告 1310301315 张铨 一、RT PCR技术 1.基本原理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是利用DNA聚合酶在体外条件F.催化一对特异引物之间特异DNA片段合成的基因扩增技术。PCR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1)变性,在高温度条件下使双链模板DNA变性、解链,成为两条单链DNA; (2)退火,在较低温度时使加入的引物单链DNA模板特异性结合; (3)延伸,在适当的温度下,Taq DNA聚合酶从结合到DNA模板上的引物3’-OH 端开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按照DNA模板核苷酸序列,进行DNA链的延伸,合成与模板互补的新的DNA分子,,这三个过程组成一个循环周期;每个周期合成的产物又可作为下一个周期的模板,如此循环往复,经过若干次循环后,目的DNA片段的拷贝数大最增加。 RT-PCR方法由两部分组成: (1)cDNA的合成:以m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Oligo(dT)16或特异的下游引物合成与mRNA互补的cDNA片段 (2)PCR扩增:以已合成的cDNA为模板,使用上、下游引物在耐热的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标准的PCR扩增。1 2.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 1.试剂 (1)β-actin引物 上游引物:5 7一ATG CGA ATT CCC AAC CGT GAA AAG ATG A-3’ 下游引物:5 7一ATG CGG ATC CGA AGG AAG GCT GGA AAA一3’ (2)Promega RT-PCR试剂盒 (3)酚/氯仿:1:1混合 (4)醋酸钠:3mol/L,pH5.2 (5)无水乙醇 2.仪器 基因扩增仪(PCR仪),5415R型离心机,电泳仪,电泳槽,紫外检测仪,制冰机,低温冰箱,可调式取液器,解剖用具。 3.耗材 0.2ml、1.5ml Ep管,20μl和200μl吸头若干个。 【实验步骤】

基因克隆载体上的各种常用蛋白标签

基因克隆载体上的各种常用蛋白标签 蛋白标签(proteintag)是指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与目的蛋白一起融合表达的一种多肽或者蛋白,以便于目的蛋白的表达、检测、示踪和纯化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相继开发出了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标签。目前,这些蛋白标签已在基础研究和商业化产品生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GeneCopoeia(复能基因)为客户提供50多种蛋白标签,可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包括各种最新型的标签,如:SNAP-Tag?、Halo Tag?、AviTag?、Sumo等;也提供齐全的各种常用标签,如eGFP、His、Flag等等标签。 以下是部分蛋白标签的特性介绍,更加详细的介绍可在查询产品的结果列表里面看到各种推荐的蛋白标签和载体。 TrxHIS His6是指六个组氨酸残基组成的融合标签,可插入在目的蛋白的C末端或N末端。当某一个标签的使用,一是能构成表位利于纯化和检测;二是构成独特的结构特征(结合配体)利于纯化。组氨酸残基侧链与固态的镍有强烈的吸引力,可用于固定化金属螯合层析(IMAC),对重组蛋白进行分离纯化。使用His-tag有下面优点: 标签的量小,只有~0.84KD,而GST和蛋白A分别为~26KD和~30KD,一般不影响目标蛋白的功能; His标签融合蛋白可以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存在的条件下或变性条件下纯化,前者在纯化疏水性强的蛋白得到应用,后者在纯化包涵体蛋白时特别有用,用高浓度的变性剂溶解后通过金属螯和去除杂蛋白,使复性不受其它蛋白的干扰,或进行金属螯和亲和层析复性; His标签融合蛋白也被用于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研究; His标签免疫原性相对较低,可将纯化的蛋白直接注射动物进行免疫并制备抗体。 可应用于多种表达系统,纯化的条件温和; 可以和其它的亲和标签一起构建双亲和标签。 Flag标签蛋白 Flag标签蛋白为编码8个氨基酸的亲水性多肽(DYKDDDDK),同时载体中构建的Kozak序列使得带有FLAG的融合蛋白在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效率更高。FLAG作为标签蛋白,其融合表达目的蛋白后具有以下优点: FLAG作为融合表达标签,其通常不会与目的蛋白相互作用并且通常不会影响目的蛋白的功能、性质,这样就有利用研究人员对融合蛋白进行下游研究。 融合FLAG的目的蛋白,可以直接通过FLAG进行亲和层析,此层析为非变性纯化,可以纯化有活性的融合蛋白,并且纯化效率高。 FLAG作为标签蛋白,其可以被抗FLAG的抗体识别,这样就方便通过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对含有FLAG的融合蛋白进行检测、鉴定。

TCGA的乳腺癌RNA-seq数据WGCNA分析示例

TCGA的乳腺癌RNA-seq数据WGCNA分析示例 WGCNA(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是一个基于基因表达数据,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方法。WGCNA 和差异基因分析(DEG)的差异在于DEG主要分析样本和样本之间的差异,而WGCNA主要分析的是基因和基因之间的关系。WGCNA通过分析基因之间的关联关系,将基因区分为多个模块。而最后通过这些模块和样本表型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寻找特定表型的分子特征。网上例子千千万,但是大部分都是从文档翻译而来,要用起来还是有些费劲,要深入的可以移步这里: https://www.doczj.com/doc/971664389.html,/~yandell/statgen/ucla/WGCNA/wgcna. html下面我将根据TCGA乳腺癌基因表达数据以及乳腺癌压型数据,一步一步的使用WGCNA来进行乳腺癌各个亚型共表达模块的挖掘#############数据准备#############首先我们需要下载TCGA 的乳腺癌的RNA-seq数据以及临床病理资料,我这里使用我们自己开发的TCGA简易下载工具进行下载首先下载RNA-Seq:下载之后共得到1215个样本表达数据进一步下载临床病理资料进一步点击ClinicalFull 按钮对病理资料进行提取得到ClinicalFull_matrix.txt文件,使用Excel打开ClinicalFull_matrix.txt文件可以看到共有301列信息,包含了各种用药,随访,预后等等信息,我们这里

选择乳腺癌ER、PR、HER2的信息,去除其他用不上的信息,然后选择了其中有明确ER、PR、HER2阳性阴性的样本,随机拿100个做例子吧样本筛选完了,现在轮到怎么获取这些样本的RNA-seq数据啦,前面下载了一千多个样本的RNA-seq,从里面找到这一百个样本的表达数据其实也是不 需要变成的啦,看清楚咯首先打开RNA-Seq数据目录的fileID.tmp(用Excel打开),然后可以看到两列:将第二列复制,并且替换-01.gz为空使用Excel的vlookup命令将临床病理资料的那100个样本进行映射然后筛选非N/A的就得到了这一百个样本对于的RNA-seq数据信息进一步删除其他的样本,还原成fileID.tmp格式保存退出:然后使用TCGA简易小工具“合并文件”按钮就得到表达矩阵了,进一步使用ENSD_ID转换按钮就得到了基因表达矩阵和lncRNA表达矩阵了#################R代码实现 WGCNA##############setwd('E:/rawData/TCGA_DATA/TC GA-BRCA') samples=read.csv('ClinicalFull_matrix.txt',sep = '\t',https://www.doczj.com/doc/971664389.html,s = 1) dim(samples) #[1] 100 3 expro=read.csv('Merge_matrix.txt.cv.txt',sep = '\t',https://www.doczj.com/doc/971664389.html,s = 1)

蛋白体外表达与纯化

蛋白体外表达与纯化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蛋白质组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蛋白质作为生命机体的主要活动的承担者,其体外表达与纯化在研究相应基因的功能上有重要意义。 蛋白体外表达系统按其表达宿主可分为原核表达系统,真核表达系统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一:原核表达系统 原核表达系统的宿主菌主要以大肠杆菌为代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外源基因表达体系,这也是外源基因表达的首选体系。该表达体系的优点:遗传学和生理学背景清楚;容易培养;外源基因经常可以高效表达及操作简单、周期短、成本低等。其不足之处是不能进行典型真核细胞所具有的复杂的翻译后修饰;广泛的二硫键的形成及外源蛋白组装成蛋白复合体的能力也受到限制;另外外源基因产物在大肠杆菌中易形成不溶的包涵体;有时由于真核mRNA的结构特性及密码子使用频率与大肠杆菌的差异,而的不到足够的产物。二:真核表达系统 真核表达系统的宿主菌主要以酵母表达系统为代表,酵母基因表达系统的载体通常既能在酵母中进行复制也能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复制,形成所谓酵母菌――大肠杆菌穿梭载体。因以大肠制备质粒DNA较方便,通常利用大肠杆菌系统构建酵母载体以简化手续,缩短时间。作为基因表达系统的宿主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安全无毒,不致病;遗传背景较清楚,容易进行遗传操作;容易进行载体DNA的导入;培养条件简单;有良好的蛋白分泌能力;有类似高等真核生物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功能。 三: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由于本专业不涉及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的应用,故此不赘述。 表达载体的种类及相应的分离纯化方法 作为表达载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稳定的遗传复制、传代能力,无选择压力下能存在于宿主细胞内;具有显性的筛选标记;启动子的转录是可调控的;启动子的转录的mRNA能够在适当的位置终止;具有外源基因插入的多克隆位点。 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常用的表达载体有:PET-载体系列,用这类载体表达出的外源蛋白在N端或C端或两端均具有his tag。用该载体表达出的外源蛋白通过其末端组氨酸与Ni2+的结合以亲和层析的方法而纯化。PGEX-载体系列,用这类载体表达出的外源蛋白以GST融合蛋白的形式存在,以Glutathione Sepharose 4B 柱亲和层析得以纯化。 本实验将以PGEX4T—3为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表达外源蛋白OsWAK2为例介绍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目的蛋白的粗提 1.构建载体,转化BL21DE3宿主菌感受态细胞 2.挑单菌落于10ml 含有60ug/ ml的液体LB培养基中37℃200rpm摇培16—18小时3.取5 ml摇好的菌液加到250 ml备好的含有60ug/ ml的液体LB培养基中37℃200rpm 摇培,至对数生长中后期

RT PCR方法检测细胞中p53基因的特异表达

RT-PCR方法检测细胞中p53基因的特异表达 一、实验原理 细胞内RNA通常与蛋白质结核,防止RNA酶讲解,以核蛋白形式存在。分离制备RNA 是必须先破碎细胞,使得核蛋白释放到溶液中,并进一步与蛋白质分离,然后再讲RNA 与其他成分分离,并保证RNA的完整性。 1、Trizol法 该法分离提取RNA产率高、纯度好且不易降解,是目前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提取RNA 的方法。Trizol是一种总RNS抽提试剂,含有苯酚(蛋白质变性,膜蛋白变性、 膜磷脂溶解、RNA酶变性保护RNA)、异硫氰酸胍(蛋白质变性、RNS酶抑制剂)等 物质,可以迅速溶解细胞同时保护RNA完整性。之后再加入氯仿抽提,离心后,RNA 位于水相,用异丙醇可沉淀回收水相中的RNA。 2、RNA质量标准 RNA的均一性以及完整性,均一性在于有效去除其他成分,完整性在于最大限度减 少RNA酶对RNA的讲解。通常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RNA的浓度和纯度: A260/A280=1.7~2.0,低于该值表明有蛋白污染。PCR 3、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体外大量扩增特异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两段已 知序列度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将两引物间特定的DNA片段进行复制,经过多次循环,使得模板上特定DNA拷贝数呈指数级增长。其基本过程分为变性、退火、延伸三个 步骤。变性是高温加热导致模板DNA双链间的解离,退火是降低温度使得模板DNA 与高浓度引物间发生互补结合,延伸是在耐热DNA聚合酶参与下延伸引物。每次循 环可作为下一次循环的模板,因此每经过一次循环特定DNA的分子数目扩增一倍。 4、RT-PCR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是将mRNA反转录合成cDNA后再经PCR进行大量扩增。 RT-PCR实质上是对mRNA的扩增,我们常用此法克隆cDNA或分析某一特异基因在 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成熟的mRNA3’端有Poly尾可与Oligo特异性结合,然 后在反转录酶催化下以mRNA为模板合成一条互补DNA链称为cDNA。 本实验先用Oligo引物反转录合成细胞cDNA模板,再用p53特异引物进行PCR扩 增,最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53基因在两种肺癌细胞的表达水平。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克隆及表达结果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质粒提取 用醋酸铵法提取pET-28a 和pEGFP-N3质粒后,进行琼脂糖电泳检测质粒是否提取成功。得到电泳结果,如图一所示,3、4号泳道有明显清晰的条带说明pEGFP-N3提取成功。1、2泳道同样有明显清晰的条带,说明pET-28a 提取成功。 3.2 双酶切 用BamH1和Not1分别对pEGFP-N3和pET-28a 双酶切。1、2号泳道为pEGFP-N3的酶切结果,如图二所示,电泳会得到两条带,说明pEGFP-N3酶切成功。4号泳道为pET-28a 的酶切产物的电泳有明显条带,证明酶切成功。 3.3 抗性筛选 通过氯化钙法制备DH5α感受态细胞,用热激发将pET-28a-GFP 转入DH5α感 图 1 pET-28a 和pEGFP-N3质粒提取电泳图 1、2泳道为pET-28a 电泳结果 3、4号泳道为pEGFP-N3电泳结果 图 2 BamH1、Not1双酶切 pEGFP-N3和pET-28a 1、2号泳道为pEGFP-N3酶切产物 3号泳道为pEGFP-N3原始质粒 4号泳道为pET-28a 酶切产物 5号用泳道为pET-28a 原使质粒

受态细胞。转化重组质粒后涂平板,进行重组质粒的抗性筛选。因为28a中含有 抗卡那基因,所以筛选后可以得到含28a的重组质粒。从图中可以看出1号平板 长出较多菌落,说明DH5α感受态细胞存活。2号平板无菌落生长,说明DH5α中 不含抗卡那基因。3号板生长出较少菌落,证明卡那有活性。4号板无菌落生长。 失败原因其一可能是在倒了第一个平板加入卡那后,由于倒平板速度太慢,导致 培养基凝固,影响了卡那的浓度和活性。其二可能是在转化过程中,离心后,弃 上清的过程中,将沉淀和上清混在了一起,影响了溶液的浓度。 图3重组质粒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 1号图为不含卡那的阴性对照 2号图为含卡那的阴性对照 3号图为含卡那的自提pET-28a的阳性对照 4号图为含卡那的连接产物结果 3.4PCR鉴定 经PCR扩增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是否扩增成功,得到电泳结果如图 四所示,结果表明,1、2泳道的条带约为700bp,说明成功扩增出含有GFP的基 因。DNA电泳检验扩增片段,选出能够得到700bp左右片段的阳性克隆。 图4阳性重组菌的PCR鉴定 1、2号泳道为重组质粒转化结果

转录因子功能预测新方法

TF-coEx:一种基于基因共表达网络的转录因子功能预测新方法 TF-coEx: Transcription Factor Function Prediction based on Gene Co-e xpression Network收藏本页导出题录 分享 作者:陈靖祺[1] 柳靓婧[1,2] 田卫东[1] CHEN Jing-qi,LIU Jing-jing,TIAN Wei-dong (1.Institute of Biostatistic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 2.Institute of Plant Biolog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生物统计研究所,上海200433 [2]复旦大学植物科学研究所,上海200433 出处:《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SCI CAS CSCD 2012年第51卷第6期 803-812页,共10页《Journal of Fud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摘要:转录因子在细胞内的各种生物通路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人基因组中有1000多个注释为DNA结合蛋白的编码基因,其中部分基因已被证明为转录因子,对它们调控的生物通路也相对比较清楚.其余的大多数DNA结合蛋白可能是潜在的转录因子,但它们的功能并不明确.鉴于转录因子与其所调控的靶基因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密切关联,本文从基因共表达网络出发建立了]。个预测转录因子功能的新方法——co-expression-based transcription factor function prediction(TF-coEx).首先,利用大规模高通量表达芯片数据建立了不同条件下人全基因组的基因共表达网络,并通过网络划分获得包含转录因子的一系列基因共表达模块.之后,通过对模块内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并整合不同网络的模块功能富集结果,对所有潜在的转录因子编码基因进行了功能预测.通过与已知功能的对比,我们证明TF-coEx的预测效果显著好于随机.此外,对预测分值最大的50个结果的文献验证显示,54%的预测有实验证据支持.方法的预测结果为进一步设计具体的实验来验证潜在转录因子的功能提供了方向.

P53基因概述

P53基因概述及应用实例 姓名;赵飞 1.P53基因概述 1.1 P53基因的发现 1979年,在大家都在研究SV40病毒的癌蛋白时,好几个科研小组都无意中分别独立发现了P53蛋白。当时在伦敦癌症研究所(London Research Institute)工作的David Lane和Lionel Crawford发现,用感染了SV40病毒的动物血清与SV40大T抗原发生免疫沉淀反应时能共沉淀下来一个分子量约为53kDa的宿主细胞蛋白。另外三个科研小组也都在1979年同时发表文章报道了同样的结论,他们分别是法国的Pierre May科研小组、美国纽约的Robert Carroll科研小组和英国的Alan Smith科研小组。 1.2P53基因的命名 在这个基因在发现之初,每一个发现它的实验室分别给这种分子量为53 kDa的蛋白质取了各自的名字,并且使用这些名字发表了很多论文,这样就造成极大的混乱。它的真正命名是在1983年在英国牛津举办的第一届国际P53蛋白研讨会上,来自各国的代表专门就这个蛋白的命名进行了讨论。经过一番激烈争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P53这个名字最为合适,自此被保留下来一直沿用至今。其实P53这个名字根本就不是一个名字,只是因为这个蛋白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中表现出的分子量大约为53 kDa才因此而得名。后来大家才发现,这个表观分子量其实也只是一个大概的估计,因为该蛋白富含脯氨酸,所以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中的迁移率偏慢,表现出来的分子量要比它实际的分子量大。该蛋白的实际分子量只有43.7 kDa,而小鼠体内P53蛋白的分子量会更小。 1.3P53 基因的功能 P53基因是因编码一种分子质量为53 kDa 的蛋白质而得名,是一种抗癌基因。其表达产物为基因调节蛋白( P53 蛋白) ,当DNA 受到损伤时表达产物急剧增加,可抑制细胞周期进一步运转。一旦P53 基因发生突变,P53 蛋白失活,细胞分裂失去节制,发生癌变,人类癌症中约有一半是由于该基因发生突变失活。因此说这个基因具有两面性。 1.4 P53基因三十年的发展史 最初10年里,P53一直被视为能够诱发肿瘤产生的癌基因。1979年,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Lionel·Crawford,David·P.·Lane等人首次追踪到了P53基因的踪迹,不久以后,俄罗斯科学家Petet·Chumakov从小鼠体内克隆到了这个基因的完整版本。但此时P53基因并未受到重视,甚至在最初的几年中,一直被视为能够诱发肿瘤产生的癌基因。导致这样南辕北辙认识的症结在于科学家在研究时并未找对P53基因的正确版本。十年之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分子生物学Bert·Vogelstein最终找到了正确的P53基因,即野生型P53。不但如此,科学家的发现还为这一基因摘掉了癌基因的恶名:与此前认识恰恰相反的是,P53是一个在人体内发挥广泛作用的强有力的抑癌基因。 第二个10年里,科学家发现P53蛋白实际上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以胁迫诱导。基于P53真正功能的重新认识,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对这些基因的深入挖掘不但

生化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克隆及表达开题报告

题目: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李宏远 2014236053 立题依据: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内, 使外源基因进行表达、阐明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或者通过与染色体基因组进行稳定整合,将生物性状传递给子代动物的研究方兴未艾[1]。 1.选材: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第一个用于重组蛋白生产的宿主菌,它不仅具有遗传背景清楚、培养操作简单、转化和转导效率高、生长繁殖快、成本低廉、可以快速大规模地生产目的蛋白等优点。而且其表达外源基因产物的水平远高于其它基因表达系统,表达的目的蛋白量甚至能超过细菌中蛋白量的30 %,因此大肠杆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蛋白质表达系统。 2.基因标记技术 基因标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蛋白基因在标记基因方面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而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现已被普遍应用到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荧光蛋白是海洋生物体内的一类发光蛋白,分为绿色荧光蛋白、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2]。

3.绿色荧光蛋白 从水母(Aequorea victoria)体内发现的发光蛋白。分子质量为 26kDa,由238个氨基酸构成,第65~67位氨基酸(Ser-Tyr-Gly)形成发光团,是主要发光的位置。其发光团的形成不具物种专一性,发出荧光稳定,且不需依赖任何辅因子或其他基质而发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入宿主细胞后很稳定,对多数宿主的生理无影响,是常用的报道基因。 【实验目的】 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d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研究意义】 研究绿色荧光蛋白在大肠杆菌体内的基因克隆和表达。通过质粒重组形成所需要的重组质粒pET-28a-GFP,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体内,通过酶切、PCR及用IPTG诱导检测是否在大肠杆菌体内诱导表达成功。根据电泳结果及荧光现象得出结论,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体内成功诱导表达。 GFP的应用特点 检测方便:不需要外加底物和辅助因子,用内眼就可以观察到,在长紫外光照射下特别漂亮,以此作为标记,观察表达产物。

基因克隆和表达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peroxisomal Ascorbate Peroxidase gene from wheat Yaping Chen,Huazhong Wang,Xiue Wang,Aizhong Cao&Peidu Che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Germplasm Enhanc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210095,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Phone:+86-25-84396026;E-mail: pdchen@https://www.doczj.com/doc/971664389.html,) Accepted24October2005 Key words:peroxisomal ascorbate peroxidase,powdery mildew,SSH,wheat Abstract A full-length cDNA encoding wheat peroxisomal ascorbate peroxidase(pAPX)was cloned by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and in silico approach.The cDNA was1027bp in length and contained a complete ORF of876bp,which encodes a protein of292amino acid residues.Its deduced amino acids sequence had84%identity with that of pAPX from barley.The gene was designated as Ta-pAPX.The Ta-pAPX homologous genes were mapped on wheat chromosome7A and7D using Chinese Spring nulli-tetrasomic lines analysis.Norther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after inoculation by Erysiphe graminis Dc.f.sp. tritici,the expression of Ta-pAPX gene in Yangmai5was enhanced,but its expression in wheat-Haynaldia villosa6VS/6AL translocation lines changed a little.The results implied that Ta-pAPX may be related to susceptibility of wheat to powdery mildew.The complete coding sequence of Ta-pAPX was cloned into an expression vector pET32(a+)and a protein with the same deduced molecular weight(MW)was expressed in E.coli BL21(DE3),which showed ascorbate peroxidase activity. Abbreviations:APX–ascorbate peroxidase;ESTs–expressed sequence tags;IPTG–isopropyl-beta-D-thiogalactopyranoside;MW–molecular weight;ORF–open reading frame;pAPX–peroxisomal ascorbate peroxidase;SSH–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Introduction Ascorbate peroxidase(APX),found in higher plants,cyanobacteria,and algae[1],is the key enzyme in degradation hydrogen peroxide.So far, at least?ve APX isoforms have been identi?ed in plants:cytosolic isoforms,mitochondria isoforms, peroxisomal/glyoxysomal isoform and two chlo-roplastie isoforms,one in stroma and the other associated with the thylakoid membranes,all of which catalyze the reaction: 2ascorbate peroxidasetH2O2! 2monodehydroascorbatet2H2O APXs activity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a num-ber of stress conditions,such as drought[2],salt [3],high temperature[4]and pathogen infection [5].Relationship between di?erent stress condi-tions and changes of APX activity were observed. Powdery mildew caused by E.graminis DC.f.sp.tritici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of common wheat in China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The Triticum aestivum(‘‘Yangmai5’’)–Haynaldia villosa6VS/6AL translocation line carrying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21 confers e?ective resistance to all current powdery mildew races.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2006)33:207–213 DOI10.1007/s11033-005-4536-1óSpringer20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