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拟行路难答案

拟行路难答案

拟行路难答案
拟行路难答案

《拟行路难》导学案答案

预习案答案

1、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愁”

2、诗人愁什么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

3. 诗人是如何解愁的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4、愁的结果是怎样吞声踯躅不敢言。

5.这首诗歌的主旨应该怎样归纳答: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探究案答案

1、诗歌开头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答: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用泻水平地自然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借此说明正像水依照地势的高低流向不同的方向一样,人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了他的人生际遇。表达了作者对士族门阀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慨之情。

2、“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表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第二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由:人生亦有命(宽慰自己)—酌酒以自宽(借酒浇愁)——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奔涌)。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答:“命”指由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这极端不公,却又无法改变,这里表面上认命了,实是愤激之辞,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控诉。

4、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第五六句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答:悲怆难抑。诗人以非常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酌酒原为排遣愁绪,但这愁岂是酒所能排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悲壮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5、第七八句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用反问句表明诗人的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意即能深切的感受到门阀制度所带来的愁闷。表达出作者抗争。第八句恰与之构成鲜明的对照,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训练案答案

1.案: C 2.答案: D

3.提示:“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都是直接抒情,只是没有明言“感”和“言”的是什么而已。答案:C

4、作者前面说“人生亦有命”,似乎他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案: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从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5、“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答案:“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消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感愤的深切。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写世路的艰难,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现实对诗人远大政治抱负的阻碍,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突出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7.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答:①、思想内容:都写怀才不遇,深感世路艰难的悲愎不平的感情。

②、语言风格: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8、比较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其一)》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的异同。

答案: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都写“愁”。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鲍照的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诗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更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