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文学知识

旅游文学知识

旅游文学知识
旅游文学知识

《旅游文学知识》复习题(一)

一、填空题

1“旅游”一词我国最早见于南朝齐沈约的《悲哉行》“旅游媚年春,_____”

2.南朝宋___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认为是开创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3.《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集,经过___的订正后,共留下305

首诗歌,称之为诗“诗三百”。

4.唐代僧人___,游历黄山、建寺,成为黄山最早的开发者,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个攀登天都峰的人。

5.一般认为,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_____”是中国第一副楹联。

6.王安石《元曰》诗“千门万户瞳瞳日,_______”。

7.孔子名言“知(智)者乐水,_____”。

8.《蒹葭》:“蒹葭苍苍,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9.朱熹《天柱峰》“屹然天一柱,_____。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10.郦道元的_____,是一本地理学名著,也是一本著名的散文集。

11.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是在____时期形成的。

12.“天河挂绿水,_____。”(李白《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13.游记文一般包括游记,___,___,和___。

14.“一曲阳春,唤醒古今梦:两般面孔,演尽忠奸情。”这幅楹联描

述的是我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_____。

15.“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_____。”(李白《江上望皖公山》)。

二、请写出下列称谓指代的人名。

1、涞园吏

2、太史公

3、谢公

4、吴侯、吴主

5、云气

6、小杜

7、仙客、谪仙

8、北部故将军

9、淮海居士10、文公

11、于湖居士12、宛陵先生13湖海散人

14、轩皇15、包龙图16、淮南王

17、永叔18、白石道人19、诗圣

20、南施北宋21、苏黄22、苏梅

23、大小谢23、刘柳24、小李杜

三、判断题

1.“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是元朝旅行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

2.清朝的刘墉所题楹联:“此地有崇山峻岭,斯人如修竹幽兰。”描写的是天柱山的景色。

3.“东施效颦”的典故出自《战国策》。

4.“大相径庭”的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

5.旅游文学就是山水文学。

6.梅尧臣是开宋代诗风的一个重要人物。

7.曹操所作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最早

的一首山水诗。

8.明代是楹联最繁荣的时期。

9.汉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位于安徽省怀宁县境内。

10.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人,使中国山水诗的创作达到了成熟的境地。

11.欧阳修写的《采桑子·西湖》,此中的“西湖”在安徽省。

12.旅游文化主要是指以文化为特征的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意识形态及其物化物。

13旅游客体,也可以被称为“旅游吸引物”。

14.旅游活动中,异质文化对旅游者最具有吸引力。

15.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业应该是文化——经济事业;待其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应该把它颠倒过来,叫做经济——文化事业。16在国际旅游市场中,最受旅游者欢迎的是以人文资源为依托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

17老子讲“上善若水”是具有宗族性质的山水观。

18.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达到成熟的境地出现在晚唐。

19.古代在主要交通要道上修建供游人休息的凉亭。间隔距离长的叫长亭;距离短的叫短亭。

20.李白号称“诗圣”,杜甫号称“诗史”。

21.平山堂是刘原甫为欧阳修在扬州修的会所。

22“苏梅”是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和梅尧臣的合称。

23.吴山、吴种芳和张琴和都是清代安徽擅长山水诗的女诗人。

四、单项选择题

1.安徽山水诗兴起于___。

A.三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春秋时期

D.南北时期

2.清代安徽最有代表性的山水诗人是___。

A.方苞

B.姚鼐

C.施闰章

D.吴敬梓

3.著名词人姜夔的作品《淡黄柳》描写的是___的景色。

A.安庆

B.巢湖

C.合肥

D.黄山

4.“黟山”一词最早见于以下哪本书? ___。

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诗经》

D.《尚书》

5.东汉末年,著名的我国第一首五言长诗《孔雀东南飞》产生于今___一带。

A.庐江

B.东至

C.怀宁

D.太湖

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___的自撰堂联。

A.曹操

B.林则徐

C.李白

D.包拯

7.楹联作为旅游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大约开始于___。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8.“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与下列哪位名人有关___。

A.陶渊明

B.李白

C.谢眺

D.杜甫

9.“不敢越雷池一步”典故中的“雷池”位于哪个地方?___。

A.灵璧

B.含山

C.怀宁

D.望江

10.“风声鹤唳”描述的历史与下列那个战役有关?___。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垓下之围

D.官渡之战

11.清末,安徽出现了一批年轻诗人和女诗人,其中“不作人间字,长留天上文”一诗出自___之手。

A.陈世熔

B.潘奕书

C.吴山

D.吴仲芳

12.被称为“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盅”的文学家是___。

A.李白

B.苏轼

C.欧阳修

D.王安石

13.“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出自___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A.谢灵运

B.谢脁

C.李白

D.欧阳修

14.中国第一部讽刺小说是___。

A.《儒林外史》

B.《官场现形记》

C.《老残游记》

D.《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5.下列作家不是安徽籍的是___。

A.方回

B.郑玉

C.祖榭

D.庾天锡

16.李白诗“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中“菡萏”指下列哪类花_A.菊花B.莲花C.牡丹D.桂花

17.李白诗“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中的“一仞”是指___。

A.八尺

B.六尺

C.十尺

D.十二尺

18.“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出自___的诗。

A.萨都剌

B.施闰章

C.苏轼

D.黄庭坚

19.李鸿章的《姥山塔碑记》中的“姥山塔”位于下列哪个地区__

A.六安B芜湖 C.合肥 D.巢湖

20.施闰章的《游九华山记》中提到的“金地藏塔”即今日的___。

A.肉身宝殿B化城寺C百岁宫D.天台寺

21.旅游消费的实质是___。

A.物质性消费

B.精神性消费

C.文化性消费

22.___,著名作家郁达夫由浙江进入安徽,写下《出昱岭关记》、《屯溪夜泊记》、《游白岳齐云山记》。

A.1932年2月

B.1934年3月

C.1933年4月

23.1979年7月,邓小平黄山讲话后,黄山及周边景点为题材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发表,主要有___《山居谈往》等。

A.季羡林B王朝闻C陈从周

24.《淮南子?泰族训》反映了我国先民的___山水观。

A.宗教

B.哲学C审美

25中国山水诗的真正兴起在___之际,要比欧洲早___多年。

A.南朝晋宋1000

B.南朝晋宋1500

C.南朝晋齐1000

D.南朝晋齐1500 26.建安时期,曹操的___是一首比较典型的山水诗。

A.嵩里行

B.观沧海

C.却东西门行

27.唐代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是___时期的代表,表明山水诗艺术已达到成熟境地。

A.初唐

B.盛唐

C.晚唐

28.郦道元《三峡》中的“亭午”含义是___。

A.驿站

B. 正午C上午D.下午

29.吴均《八公山赋》中“华阆”指下列哪个城市___。

A.淮南

B. 亳州C合肥D.寿春

30.姜夔《满江红》:“相从诸娣玉为冠”中“娣”指___。

A.妇女

B. 未出嫁的女子C侍从的女子D.小女孩

五、多项选择题

1.下列搭配正确的是___。

A.谢灵运————《游敬亭山》

B.李白————《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C.苏轼————《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D.刘禹锡————《晚泊牛渚》

2.游记文包括___。

A.山水记

B.游记

C.亭台记

D.杂记

3.下列属于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有___。

A.《游敬亭山》

B.《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C.《江上望皖公山》

D.《独坐敬亭山》

4.下列诗句属于描写九华山风光的有___。

A.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B.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C.五钗松拥仙坛盖,九朵莲开佛国城。

D.滴翠峰前天柱高,云门清醮发仙璈。

5.小品文包括___为题的文章。

A.序

B.书

C.赞

D.碑

6.下列楹联出现在黄山地区古村落的有____。

A.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B.饶诗书气有子必贤,得山水性其人多寿。

C.慈孝后先人伦乐地,读书朝夕学问性天。

D.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7.下列典故发生在安庆地区的有____。

A.班门弄斧

B.王祥卧冰

C.孔雀东南飞

D.解衣敬酒

8.下列典故与项羽有关的有____。

A.竖子不足与谋

B.四面楚歌

C.瞒天过海

D.卷土重来9.下列典故说法正确的是___。

A.“刮目相看”出自《三国志》。

B.“草木皆兵”说的是淝水之战。

C. “亡戟得矛”选自《吕氏春秋》。

D. “望梅止渴”的主人翁是项羽。

10.下列典故选自《史记》的有___。

A.价值连城

B.百发百中

C.霸王别姬D东施效颦11.旅游具有其他生活方式所不同的___等特点。A享乐性B.欢悦性C.新奇性

10. ___是元代山水诗人的杰出代表。

A.元好问

B.马致远

C.萨都剌

11.下列关于成语典故说法正确的有___。

A.早在有文字记载之初,成语和典故就应运而生。

B.成语源于民间的熟语,是习惯使用的固定词组。

C.成语在汉语中多数由字组成,形式多样,来源也出自各个方面。

D. 成语大多有特定含义,有些从字面即可理解,而更多须知道它的来源才知其含义。

12.下列关于成语典故说法正确的有___。

A.典故形式多样,都具有固定的来源和出处,有一定的意义。

B.成语典故在形成过程中有着希翼达到激励、训诫等目的。

C.恰当运用成语典故,能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安徽历史,深层次地认识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

D.作为导游,准确而又熟练地运用成语和典故,不仅使语言富含哲理,形象生动、简练,而且不乏诙谐幽默。

六、根据诗词上句补充下句

1.明月松间照,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2.吴宫花草埋幽径,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4.无端陌上狂风急,______。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之二》

5.今朝试卷孤篷看,______。朱熹《水口行舟》

6.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7.声驱千骑疾,______。施闰章《钱塘观潮》

8.天柱一峰擎日月,______。白居易《题天柱山》

9.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可惜不当湖水面,______。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11.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白居易《忆江南》

12.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高适《别董大》

13.野旷天底树,______。孟浩然《宿建德江》

14.空山不见人,______。王维《鹿柴》

15.不知细叶谁剪出,______。贺知章《咏柳》

16.蝉噪林逾静,______。王籍《入若耶溪》

17.千山鸟飞绝,______。柳宗元《江雪》

18.随风潜入夜,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19.西塞山前白鷺飞,______。张志和《渔父》

20.绿阴不减来时路,______。曾几《三衢道中》

21.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苏轼《题西林壁》

22.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杜牧《山行》

23.会当凌绝顶,______。杜甫《望岳》

24.玉阶空伫立,______。李白《菩萨蛮》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年春媚游人

2、谢灵运

3、孔子

4、岛云

5、嘉节号长春

6、总把新桃换旧符

7、仁者乐山

8、白露为霜

9、雄镇斡维东10、《水经注》11、东晋12、秀出九芙

蓉13、山水记、亭台记、杂记14、花戏楼15、巉绝称人意

二、写出对应人名:

1、庄子

2、司马迁

3、谢眺

4、孙权

5、刘邦

6、杜牧

7、李白

8、李广

9、秦观10、朱熹11、张孝祥12、梅尧臣13、罗贯中14、轩辕皇帝15、包拯16、刘安17、欧阳修18、姜夔19、杜甫20、施闰章、宋琬21、苏轼、黄庭坚22、苏舜钦、梅尧臣23、谢灵运、谢眺24、刘禹锡、柳宗元25、李商隐、杜牧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10、√11、√12、×

13、√14、√15、×16、√17、×18、×19、√20、×21、×22、×23、√

四、单项选择题:

1、D

2、C

3、C

4、A

5、C

6、B

7、B

8、A

9、D 10、B 11、A 12、C 13、B 14、A 15、D 16、B 17、A 18、B 19、D 20、A 21、C 22、B 23、C 24、C

25、B 26、B 27、A 28、B 29、D 30、C

五、多选

1、BD

2、ABCD

3、BCD

4、BCD

5、ABCD

6、ABC

7、BC

8、ABD

9、ABC 10、AC 11、ABC 10、AC 11、ABCD 12、ABCD

六、根据诗词上句补充下句

1、清泉石上流

2、晋代衣冠成古丘

3、野渡无人舟自横

4、惊起鸳鸯出浪花

5、依旧青山绿树多

6、淡妆浓抹总相宜

7、气卷万山来

8、洞门千仞锁云雷

9、映日荷花别样红10、银山堆里看青山11、春来江水绿如蓝12、天下谁人不识君13、江清月近人14、但闻人语响15、二月春风似剪刀16、鸟鸣山更幽17、万径人踪灭18、润物细无声19、桃花流水鳜鱼肥20、填得黄鹂四五声21、只缘身在此山中22、霜叶红似二月花23、一览众山小24、宿鸟归飞急

旅游文学试题(二)

一、填空。

1、《诗经》曾写到“驾言出游,____。

2、《诗经·采薇》:“昔我往矣,____。今我来思,____。”

3、在《楚辞》里有大量描写山水的诗句,像《湘夫人》:“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______”。

4、南朝宋___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认为是开创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

5、唐代山水诗人名家辈出。以___、___为代表的山水诗人取得了巨大成就,表明中国山水诗的艺术已经达到了成熟的境地。

6、“____,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7、“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8、_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9、______,白蘋秋水雁来多。(萨都剌《秋风》)

10、宋代,安徽诗人大量涌现,宣城诗人___是开宋代诗风的一个

重要人物。

11、宋代,安徽和县词人___的作品在描述景物之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12、我国第一部讽刺小说是___的作品______。

13、骈文形成于____时期,其特点是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大量使用典故。

二、单项选择题

1、“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____所著。

A.曹丕

B.徐干

C.曹植

D.王粲

2、以下哪位属于“唐宋八大家”?____

A.韩愈

B.白居易

C.李白

D.杜甫

3、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中“处士”古时指____。

A.道教人士

B.佛教人士

C.年轻美貌的女子

D.不做官的知识分子

4、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

“绝胜烟柳满皇都”中“皇都”是指____。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北京

5“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____。

A.《离思》

B.《题李凝幽居》

C.《曲江》

D.《月夜忆舍弟》

6、以下诗词名句,是宋朝人所作的有__。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7、“归来不敢逢人说,生恐重寻路有叉”出自于泾县诗人____之手。

A.陈世熔

B.潘奕书

C.吴山

D.吴种芳

8、李白的《江上望皖公山》中的“皖公山”是指___。

A.黄山

B.天柱山

C.九华山

D.琅琊山

9、黄庭坚的《书石牛溪旁大石上》中的“青牛驾我山谷路”中的“青牛”指___。

A.水牛

B.特指老子所乘之牛

C.山石的主人

D.石牛

10、李白《秋浦歌·十二》:“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中“罝”为___。

A.丝绸

B.竹子

C.木材D捕兽的网

11、宋琬《立春日游赭山》“浮生车马误,到此愧钟声”中“浮生”指___。

A.浮现的生物

B.万事万物

C.生命短促的人生

D.漂浮的物体

12、朱熹《天柱峰》“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东”中的“斡维”意思为____。

A.柱子

B.天涯

C.地面

D.转运之枢纽

13、谢脁《游敬亭山》:“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隐沦”指___。

A.隐藏

B.隐士

C.沦落

D.消失

14、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指__

_。

A.没有文化的人

B.家丁

C.做官的人

D.志向不同的人

15、王思任《游敬亭山》:“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中“觞”指___。

A.度量名词

B.书本

C.古代盛酒器

D.茶杯

16、“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哪个景点的楹联?___。

A.颐和园

B.杭州西湖

C.黄鹤楼

D.醉翁亭

17、乐府中有《碧玉歌》,“碧玉”多形容___

A.晶莹剔透的溪水B,美丽的少女C.绿色的林海

18.传说舜的妃子溺死湘江,死后为神,号___

A.虞美人B昭君C湘夫人

19.萨都剌《过宋石驿》诗中“蛾眉台上月,今夜照孤眠”的“蛾眉”是指__

A.峨眉山

B.梳妆台

C.养蚕室

20.最初写安徽山水风光的当数___

A.谢灵运

B.谢眺

C.韦应物

21.黄山最早的山水诗人是___,他也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个攀登天都峰的人。

A.释岛云

B.释冷然

C.释星云

22.___于宋光宗元年(1190)客居合肥赤阑桥,许多作品描述了合肥景色。

A.苏轼

B.姜夔

C.张孝祥

23.诗人___系安徽宣城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官至侍读。

A.施闰章

B.宋琬

C.潘奕

24.古时称___的知识分子为处士。

A.出家

B.做官

C.不做官

25.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二》“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中“陌”指___。

A.陌生

B.田间小路

C.岸边

D.沙地

26、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中有“开檐岸帻”句,其中“帻”指__

A.毛巾

B.帽子C鞋带D.头巾

27、李白《秋浦歌其八》中有“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其中“逻人”指_A.打渔的人B. 守卫的人C巡逻的人

28、陆游《小孤山》中“时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其中“潦”含义为___。

A.积水

B. 污水C海水

29、施闰章《游九华山记》中“化城”即今天九华山的___。

A.天台

B. 百岁宫C九华街D.肉身宝殿

30、朱弦《巢湖夜月记》中“机息”的意思为___。

A.机会失去

B.不再想方设法做损人利己的事C休息D为人加油

三、多项选择题

1、南朝谢朓出任过宣城太守,写过大量描写安徽山水的诗歌,以下出自谢朓笔下的有:

A.《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B.《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C.《宣城郡内登望》

D.《游敬亭山》

2、李白一生到过安徽许多名胜,留下了许多关于安徽的作品,其中有___。

A.《赠汪伦》

B.《望天门山》

C.《清明》

D.《小孤山》

3、下列作者与作品搭配正确的有___。

A.韦应物———《滁州西涧》

B.刘禹锡———《九华山歌》

C.张说———《深渡矶》

D.朱元璋———《燕子矶》

4、下列作家到过安徽的有___。

A.苏轼

B.苏辙

C.杜甫

D.陆游

5、下列作家属安徽籍的有___。

A.祖榭

B.左光斗

C.汪道昆

D.庾天锡

6、广义的的古文吧包括____在内的所有文章。

A.散文

B.戏剧

C.骈文

D.辞赋

7、小品文包括以___为题的文章。

A.序

B.书

C.赞

D.铭

8、游记文一般包括____。

A.山水记

B.游记

C.亭台记

D.杂记

9、以下属于游记体的文章有___。

A.《永州八记》

B.《入蜀记》

C.《蛾眉亭记》

D.《登泰山记》

10、游记最早出现在___时期。

A.秦朝

B.东汉

C.南朝

D.唐代

11、以下旅游散文属于杂记的是___。

A.白居易的《荔枝图序》

B.韩愈的《画记》

C.苏轼的《书杜君懿藏诸葛笔》

D.柳宗元的《永州八记》

12、下列关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描述正确的有___。

A.文章并未直接描述褒禅山险峭山势。

B.文章从游山泉洞穴着笔,突出洞穴之游。

C.文中通过自我反思,体会到唯有志者才能够领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进而告诫后来学者“深思慎取”。

D.文章的主旨在于表达“颓然放达”的情怀。

13、关于《醉翁亭记》说法正确的是___。

A.属于游记文中的游记,描写的是安徽滁州境内的风景。

B.不以记事为主,而从环滁州四周山景写起,侧重描写琅琊山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及作者与百姓同乐的场景,表现了其颓然放达的情怀。

C.重点在于对景色的描写,借助于景色表现其颓然放达的情怀。

D.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变化有序,语言流畅,文字注意骈散结合。

14、以下旅游散文属于杂记的是___。

A.苏轼《书蒲永升画后》

B.元结《右溪记》

C.苏轼《书杜君懿藏诸葛笔》

D.纪晓岚《阅微草堂歙砚铭》

15、下列属于居家楹联的有___。

A.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B.凭山脊以为堂,上品宜从高处立。借湖光而作鉴,文风须向上流争。

C.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D.饶诗书气有子必贤,得山水性其人多寿。16.“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句中“山寺”是指___。

A.天竺寺

B.灵隐寺

C.化城寺

D.净慈寺

17.朱元璋写的山水诗主要有___。

A.凤凰台

B.燕子矶

C.宿小孤山

四、根据诗词上句补充下句

1、______,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______,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3、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白居易《暮江吟》)

5、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李白《望天门山》)

6、_____,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

7、人烟寒橘柚,_____。(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8、______,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9、我欲一挥手,_____。(李白《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10、______,山色空濛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1、_____,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12、奇峰出奇云,_____。(李白《江上望皖公山》)

13、水清鱼读月,_____。

14、_____,马蹄催乘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楼》)

15、夕阳千里弄舟还,_____。(汤显祖《采石山》)

16、朝看石上片云阴,_____。(欧阳修《归云洞》)

17、九华秋色媚江滨,_____。(汪道昆《望九华》)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以写我忧

2、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3、袅袅兮秋风云霏霏而承宇

4、谢灵运

5、王维、孟浩然

6、空山不见

7、莫愁前路无知己

8、日出江花红似火

9、红树夕阳蝉噪急10、梅尧臣11、张孝祥12、吴敬梓《儒林外史》13、南北朝

二、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A

5、B

6、B

7、B

8、B

9、B 10、D 11、C 12、D 13、

B 14、A 15、

C 16、B 17、B 18、C 19、B 20、B 21、A 22B 23、

A 24、C 25、

B 26、D 27、

C 28、A 29、C 30、B

三、多项选择题:

1、ACD

2、AB

3、ABCD 4ABD 5ABC 6ACD 7ABCD 8ABCD 9ABD 10BC 11ABC. 12ABC 13BCD 14ACD 15ACD 16AB 17BC

四、根据诗词上句补充下句

1、千门万户曈曈日

2、碧玉妆成一树高

3、二水中分白鹭洲

4、露似真珠月似弓

5、孤帆一片日边来

6、赧郎明月夜

7、秋色老梧桐

8、借问酒家何处有

9、谁人可相从10、水光潋滟晴方好11、众鸟高飞尽12、秀木含秀气13、山静鸟谈天14、好山好水看不足15、一片秋声两岸山16、夜半山前春雨足17、片片芙蓉照水新

2018年10月自考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卷 (课程代码00531) 本试卷共7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睨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I页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小说《喜宴》通过知青视角描写的两个场景是 A.“喜宴”和“卖油绳” B.“喜宴”和“上门喝茶” C.“假结婚”和“卖油绳” D.“假结婚”和“上门喝茶” 2.小说《鞋》中守明将做好的鞋交给未婚夫并请他试穿,未婚夫的反应是 A.觉得有点挤脚 B.觉得有点大 C.觉得正合脚 D.没有试鞋 3.小说《广陵散》刻画人物时采取的描写方式是 A.生活细节与心理活动相结合 B.梦幻与现实的叠加 C.意识闪回与蒙太奇交织 D.正文与补记相互映衬 4.小说《马桥词典》中“宝气”一词的引申涵义是 A.民间正道和对权力的不屈反抗 B.友情的诚挚和爱情的忠贞 C.乐天知足的生活态度 D.对现代都市文明生活的向往 5.小说《送一个人上路》故事展开时采用的叙述方式是 A.第三人称叙述 B.第二人称叙述 C.青年“我”的视角叙述 D.童年“我”的视角叙述 6.散文《致傅聪》的作者傅雷与傅聪的关系是 A. 师生关系 B.兄弟关系 C.父子关系 D.朋友关系 7.“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是 A.汪曾祺 B.孙犁 C.丰子恺 D.阿城

《旅游文学》各章知识结构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各章知识结构 第一章: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 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旅游 1、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 2、“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 3、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 二、西方审美文化要点与旅游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赫拉克利特学派::美产生于对立面的斗争。 柏拉图:美是善。 直觉论:克罗齐、闵斯特伯格、叔本华等。 移情论:菲舍尔和李普斯。 内模仿:格罗斯。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和荣格。 格式塔学派:阿恩海姆。 心理距离说:爱德华·布洛。 接受美学:.姚斯、伊泽尔。 三、旅游文学作品与旅游审美 自然之美主要表现于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移情美等六个方面。第二章:旅游文学的孕育――先秦时代 一、先秦旅游文学的孕育与萌芽 《尚书?皋陶谟》书中关于“尧之子丹朱好游失德”之论述,为旅游最早的记录。 《庄子·秋水篇》 《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小雅·采薇》 二、先秦旅游文学与节事民俗文化 《诗经?郑风?溱洧》表现了先秦时重要的民俗――上巳节;

三、先秦旅游文学作品选读: 诗经《溱洧》等讲读 第三章:旅游文学的形成――魏晋南朝时代(3课时) 一、魏晋玄学对山水诗文的影响 竹林七贤士 二、魏晋旅游文学作品选读: 曹操、陶渊明等 三、南朝旅游文学作品选读: 谢灵运、谢眺等 第四章:旅游文学的发展――唐宋时代(6课时) 一、唐代旅游文学及其作品选读 1、踏歌民俗与节事文化 李白《赠汪伦》 刘禹锡《竹枝词》 踏歌在日本的流传与嬗变 2、山水田园诗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李白:《山中问答》、《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 杜甫:《望岳》、《后游》 韩愈:《山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王维:王维的诗与禅。《竹里馆》、《鹿柴》、《辛夷坞》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晚泊浔阳望庐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韦应物:《滁州西涧》 刘禹锡:《望洞庭》 3、旅怀别绪 崔颢:《黄鹤楼》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导游工作中对旅游文学知识的运用

导游工作中对旅游文学知识的运用 李志军 旅游活动不但是一种人类的物质活动,更重的是还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人们通过对自然美、人文美、社会美的亲身感受达到陶冶情操、愉悦精神这样一个目的。 要使旅游活动具有较高的智育功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真正收到获取知识,增添美感,鉴赏能力这样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应当充分地重视旅游文学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并且呢,能在导游讲解中运用好旅游文学知识。 一、旅游文学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神州大地遍布着众多的名山大川、古迹圣地,旅游资源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其间,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有的是题字书联,有的是吟诗赋词,有的撰文作记,名篇佳作是浩如烟海,千古流传、璀璨生辉。 这些丰富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旅游资源当中特殊的,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郁达夫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江山还要文人捧。我们都知道,以语言文字之美为山水景物来点睛述意,增添魅力,这是文学对于旅游的一种特殊贡献。 北宋诗人林和靖吟咏梅花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引得每年的初春,去南京的梅花山,无锡的梅园,苏州邓尉香雪海和杭州超山这江南四大赏梅胜地去探梅的游人如织。作家朱自清那片写的有声有色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得南京招牌旅游项目夜游秦淮河更有了一份诗情画意和人文气息。湖南长沙的爱晚亭,原来叫红叶亭,因为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著名的《山行》,后来就改名为爱晚亭,这样就更加有知名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又使得安徽滁州那本来并不起眼的醉翁亭身价陡增。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还有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这些著名的楼阁都是由于文学的媒介而出名的。无锡的惠山泉,被誉为“天下第二泉”北宋诗人苏东坡有这么两句名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两句诗无疑成了惠山泉现成的而且是经久不衰的广告语。 景以文名,景点因为诗文而闻名,文因景传,这些诗文由于景点而流传的更加广泛,山水景物一经文学的点染则名闻遐迩更加富有声誉而令人神往。我们说山水景观和文学作品的结缘,这是我国旅游资源独树一帜的特色所在,很多的风景名胜由于同优秀的文学作品结合的紧密相得益彰就能够使人在游览的过程当中得以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从而就获得意味无穷的享受。 这里我们就以楹联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楹联就是对联,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短小精致、韵味隽永,一副好的楹联往往就像神来之笔,能够使景点凭增姿色,具有一种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我国各地佛教寺院弥勒的佛龛前常常有这么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幅对联表面上看好像是在描绘弥勒佛的外部神态,袒胸露腹,脸上堆满慈祥的笑容。实际上是蕴含了与人为善和谐宽容的这样一种佛门教育。 游览杭州边上的中山公园,游客们来到西湖天下景这座亭子的前面,都会对亭子前的这幅楹联产生浓厚的兴趣: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经过导游的一番讲解这幅叠字回文联在游客认知行为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效果常常是十分强烈的。 山东曲阜孔府的大门口有这样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上联的“安富尊荣”的“富”字,头上少了一点,下联那个“文章道德”的“章”字最后一笔是出头的。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富贵没有头,文章可通天”。这幅对联就点明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历史文化场合中的深远影响和崇高地位。 慕名到云南的昆明大观楼去的不少游客与其说是去看那里的景色还不如说更是为了亲眼一睹清代孙髯所撰写的那副著名的180字海内第一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中国旅游文学知识及其他基础知识

中国旅游文学知识及其他基础知识 (总分:22.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11,分数:5.50) 1.著名散文游记《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沈括 (分数:0.50) A. B. √ C. D. 解析: 2.在对联的写作中出句与对句之间存在递进、转折、条件等关系的对联形式叫作( )。 A.正对 B.串对 C.反对 D.合掌 (分数:0.50) A. B. √ C. D. 解析:[解析] 串对也叫流水对,是指出句和对句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上下两联的意思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3.对联在( )时期发展到鼎盛时期。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分数:0.50) A. B. C. D. √ 解析:[解析] 清朝进入对联发展的巅峰阶段,对联的创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 4.词牌名《菩萨蛮》是以( )来命名的。 A.乐曲的名称 B.词的内容 C.人的名字 D.全词的字数 (分数:0.50) A. B. √ C. D. 解析:

5.安溪铁观音是( )中的珍品。 A.绿茶 B.红茶 C.乌龙茶 D.黄茶 (分数:0.50) A. B. C. √ D. 解析: 6.主要产于我国青海、四川、西藏、云南,味甘,性温,具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功效的中药材是( )。A.三七 B.鹿茸 C.冬虫夏草 D.阿胶 (分数:0.50) A. B. C. √ D. 解析: 7.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有100多种针法绣技,以“荚蓉鲤鱼”座屏等为代表作的刺绣是( )。A.苏绣 B.湘绣 C.粤绣 D.蜀绣 (分数:0.50) A. B. C. D. √ 解析: 8.中国传统工艺“三绝”指( )。 A.福建脱胎漆器、江西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 B.宜兴紫砂陶、德化瓷器、苏州缂丝 C.常州留青竹刻、洛阳唐三彩、福州寿山石雕 D.北京雕漆、扬州玉雕、南京云锦 (分数:0.50) A. √ B. C. D. 解析: 9.已故旅美i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取材自江南古镇( )。 A.乌镇 B.西塘 C.同里 D.周庄 (分数:0.50)

中国文学作品选

第一讲唐宋词概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 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诗词之别 一、外部形式的差异 格律诗的整齐划一(古体诗与近体诗)与词体的参差不齐 词的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琴趣、近体乐府……) 二、与音乐关系的差异 (1)汉魏以前的“雅乐”:《诗经》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从合乐到口诵 (2)汉魏时期的“清商乐”:乐府诗 南朝乐府民歌:《乐府诗集·清商曲辞》 北朝乐府民歌:《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 (3)隋唐时期的“燕乐”:声诗与长短句 燕乐:中国本土的传统音乐(主要是清商乐)和胡部音乐(主要是西域音乐)融合而成的一种新音乐。 唐声诗的流行 声诗:选词以配乐 《碧鸡漫志》卷一:李唐伶伎,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盖常俗也。 旗亭赌唱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曵,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辞多者,可以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妓讴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一乐府。”

中国旅游文学作品选自学考试大纲(11403)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本课程由“前言”和“作品选读”两部分组成。“前言”属绪论性质,它从理论上和文学史的角度阐明旅游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功能价值等诸多问题;“作品选读”(即课文)由三类不同文学样式组成,第一类是诗歌,包括诗、词、散曲,第二类是散文,包括赋、骈文、散文,第三类是对联,主要是名胜古迹联,包括它的短联和多言联、长联。“作品选读”是课程的重点,“前言”为次。“作品选读”中以旅游散文和旅游诗为重点,以“楹联”为次。 以下按教材编排顺序,对“课程内容”、“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等,做出具体说明。 一、前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前言”,要弄清旅游文学与社会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并掌握旅游文学定义的界定及其最本质的特征和一般特征;理解并掌握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理解并掌握古代旅游文学发展的四个时期以及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理解并掌握旅游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流派。重点是古代旅游文学发展的四个时期及其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次重点是旅游文学的本质特征和一般特征。 (二)课程内容 1旅游文学的提出与界定 2旅游文学的一般特征 3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 4古代旅游文学发展述略 (三)考核知识点 1旅游文学与社会发展状况二者之间的关系 P1旅游的兴起和发展 P2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 P2

P2 2旅游文学提出的三个依据5 3旅游文学定义的界定p6 4旅游文学的四个一般特征p9反映社会生活的片段性;浓郁的抒情性;强烈的美感性;丰富的知识性 5旅游文学三个方面的审美意义p20显示了人的自由;有利于发展人的个性;激励人的创造精神 6我国古代旅游文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7上述四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或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8上述四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 (四)考核要求 1、旅游文学的提出与界定 识记旅游文学提出的三个依据 识记旅游文学的定义 2、旅游文学的一般特征 识记旅游文学的四个一般特征 3、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 识记旅游文学具有的三个方面的审美意义 4、古代旅游文学发展述略 识记我国古代旅游文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①夏商周至两汉为“孕育期”; ②魏晋南北朝为“形成期”; ③隋至元为“发展期”; ④明清为“兴盛期”。 识记我国古代旅游文学在上述每个时期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①我国古代旅游文学在孕育期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旅游文学知识讲解

旅游文学

一、填空 1、我国当代诗人刘湛秋说:“中国文学有一半是旅游文学。” 2、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3、有评论家认为汉代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我国第一部游记散文。 4、清代方玉润称“开后世冶游艳诗之祖”的是《溱洧》。 5、文学史上第一首写景诗,也是旅游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的旅游诗诗曹操的《观沧海》。 6、南朝有两位姓谢的同族诗人,分别被后人称为“大谢”和“小谢”。其中“大谢”是指谢灵运,曾做过永嘉太守,我们学过他的《登池上楼》,其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小谢”是指谢朓,曾做过宣城太守,是李白最敬佩的诗人,他写过一首与南京有关的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其中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 7、我国最早的一位大量写作山水旅游诗的作家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8、韩愈的《山石》中所游的寺庙为洛城北惠林寺,是“三生石”故事的发生地。 9、“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出自苏轼《游金山寺》,高度概括了他十多年来的为官活动。 10、明代诗人高启诗“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是指南京市著名景点雨花台。 11、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旅游诗的诗人是孟浩然。 12、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而且大量创作慢词,其词多歌咏都市风光,湖光胜景的著名词人是柳永。

13、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14、“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唐代诗人韩愈,描写桂林的水的诗句。 15、自称“一生好入名山”的诗人是李白。 16、因善写五言诗而被称作“五言长城”的诗人是刘长卿。 17、唐代科举考试最有名的一首应试诗诗《终南望余雪》,作者是祖咏。 18、“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其中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 19、曾做过“太医院尹”的元代戏曲家是关汉卿。 20、建安时期的山水旅游文学的倡导者,首开宴游活动中临景作诗风气的是曹丕。 21、曹丕的《登城赋》代表了魏代旅游赋的最高成就。 22、苏轼的《前赤壁赋》中的赤壁在今湖北省黄冈县,而三国时赤壁大战的真正发生地在湖北省蒲圻县。 23、《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是作者旅游观的一个表述。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 24、明代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文学创作强调“独抒性灵”,教材选入了他的《虎丘记》。 25、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平山堂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醉翁亭在今安徽省滁州市。 26、楹联用于旅游大约在北宋,明初开始普及,清代达到鼎盛。 27、钟云舫的《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00余字,为“古今长联之最”,但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联”的是孙髯(翁)的《昆明滇池大观楼联》,180余字。

2017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课程代码:0053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结尾处叙写潘先生赞颂军阀这一细节所反映的是【】 A.小市民苟且偷安的心理 B.普通民众淳朴宽厚的秉性 C.小市民爱憎分明的立场 D.普通人坚韧顽强的生存力 A 解析:潘先生形象分析 (1)性格:刻画潘先生自私、卑琐的性格, 苟且偷安、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 对其全部心思只在“四条性命,一个皮包” 的庸俗卑琐人生的批判, 体现了小市民、小知识分子灰色而卑琐人生的典型形象。 (2)形象意义:刻画潘先生的病态人生,

既是对潘先生自私卑琐人生的批判, 也是对军阀混战社会的批判。 2.小说《小城三月》中故事的叙述方式是 A.第三人称叙述 B.第一人称叙述 C.第二人称叙述 D.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叙述交织 B 3.小说《铸剑》叙事的核心线索是 A.黑衣人为眉间尺复仇 B.眉间尺为黑衣人复仇 C.眉间尺为父亲复仇 D.黑衣人为王复仇 C 4.最能体现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诗篇是 A.《天狗》 B.《凤凰涅槃》 C.《天上的街市》 D.《静夜》 B 5.下列选项,出自诗歌《死水》的一组意象是 A.烂铁破铜铁罐 B.桃花菊花青荐 C.青蛙花蚊苍蝇 D.珍珠泥土青蛙 A 浙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第1页(共7页)

旅游文化试题

一、概念题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是崇尚自然的情感人文主义,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澄怀味象:就是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化(半)隔离机制: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发展和文化交流中使本民族文化定型、传承、发展并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的制恒系统。 塔: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形成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后塔也指高耸的塔形建筑。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 二、问答题 2、印度佛教壁画以本生故事为主流,而汉地佛教壁画(包括石刻)由隋唐起转向以经变故事(净土变、维摩诘经变、报恩经变、地狱变等)为主流。 (1)请举例说明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两者的差异。 答:本生故事是讲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前世中无数次修行转世的故事。有关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大多是以古代印度、东南亚诸国优美的神话、童话、民间故事为底本。如世尊的初发心、悉达多太子出游遇生老病死四种人。 经变就是以图像的形式来说明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经变画与北朝时期流行的本生、因缘与佛传故事画不同,它们不是提供给僧侣们坐禅观想用的,而是为了向信徒们宣扬佛经的真正内涵。如《观无量寿佛经变》、吐蕃时期的《报恩经变》、莫高窟的《劳度叉斗圣变》。 (2)通过这种转变,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四大大河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世界唯一一个没有断绝的文化,始终有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转化,常常能够为我所用。不管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我学习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还是民间的各民族相互交流,如历史上屡次出现的北方民族大融合。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如同佛教之于中国,发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为我所用的智慧。当然,壁画主题的转变除包容性和为我所用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空洞的说教,同样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而且中华文化善于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这种转变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为我所用,实用性,和通俗性。净土变、观音变——中国民众对世俗幸福的追求 维摩诘经变——汉地知识分子独特的世俗心理 地狱经变、报恩经变——世俗的伦理教化,描写父母养育及地狱景象,进行世俗伦理教

旅游文学审美

旅游文学审美 旅游文学语言是指旅游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体现文学性与审美性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旅游文学语言所呈现的世界是超越现实主客二分、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旅游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 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反映, 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旅游文学语言的诗性是指在诗情画意中达到的一种身与心游、物与神游的完美; 旅游文学语言的哲理化境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性的哲思, 是一种较高级的审美境界。 旅游文学是旅游过程中主体旅游者对客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反映所作的文学描绘,即旅游者以文学形式吟咏、记述旅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描绘壮美河山、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内容。它的种类甚多,有诗、词、曲、散文、赋、楹联、碑帖铭文、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等。在这些反映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作品中,以诗歌和游记为常见。有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山水诗,有咏叹淳朴怡静的农家生活的田园诗,有描绘塞外大漠风光的边塞诗,还有历代文人登临览胜凭吊古迹时发思古之幽情的怀古诗。游记散文在我国源远流长,历代涌现出的名篇佳作甚多,有的写景抒情,富有诗情画意;有的议论、说理,耐人寻味;也有描述、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光彩夺目。不少著名的旅游文学作品使山川、名胜、古迹更加引人入胜,真是文以景传,景以文传,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些资源以其固有特色吸引着旅游者。为帮助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在观赏时激发起感情的波澜,产生丰富的联想,获得美的享受,就要借助旅游文学的有关知识和语言艺术魅力来满足旅游主体的审美需求,从而提高旅游活动的文化艺术水平。 旅游文学作品作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在因素渗透到各类旅游资源之中,赋予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和人文品位。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反映,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旅游文学语言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凭借风光、风情、风物、风俗,以探求和透视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底蕴及人生真谛。作家的人格精神使山水富有灵性和魅力,使思想、形象和意蕴在旅游文学语言中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这种人格精神投射到旅游文学语言中,是一种生活理念、崇高信仰的发散,是人的情感、心志、气质的震荡与鸣响,这种精神内涵是支撑旅游文学语言文化品格的骨质。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在字里行间弥散出来,这种文化味的流动和含纳体现着作者的精神气质和理性光辉。如:

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

《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三、学时:72学时 四、学分:4学分 五、课程管理系部: 六、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主要介绍与导游工作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其中主要是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古汉语诗词和楹联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和旅游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使导游员能在导游工作中较为熟练地加以运用,以达到丰富导游讲解的文化内涵,增强导游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艺术性,提高导游工作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之目的。 六、课程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古汉语诗词和楹联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和旅游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高导游工作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3.能力目标:能在导游工作中较为熟练地加以运用与导游工作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七、教学要求与内容 (一)汉字文化、汉语表达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 1.了解:汉字文化基本知识。汉字的起源和性质、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导游工作中容易读错的字。 2.理解:汉语表达基本知识与导游语言能力。汉语表达与导游语言艺术、书面语表达与导游应用文写作。 3.掌握:导游词写作知识。 教学内容: 1. 汉字文化基本知识。 2. 汉语表达基本知识与导游语言能力。 3. 导游词写作知识。 (二)中国文学常识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2.理解:中国近代文学常识。 3.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常识。 教学内容: 1.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选介。 2.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概要;中国近代文学作家作品选介。

旅游文化试卷A及答案

旅游文化试卷(A) 答卷说明:1、本试卷共6页,5个大题,满分100分,120分钟完卷; 2、本试卷考试形式为开卷; 3、允许携带教材和相关资料。 一、单选题:(在以下备选的4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入右边的括号内,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5小题,合计15分) 1、“旅游文化”一词最早是由哪个国家的学者提出?()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2、距今70-20万年的(),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A、北京山顶洞人 B、北京猿人 C、元谋人 D、蓝田人 3、下列宗教中,哪种宗教起源最晚()?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4、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沟通了()。 A、安阳和杭州 B、洛阳和南京 C、洛阳和杭州 D、开封和南京 5、八卦指《周易》中的8种符号,象征8种基本自然现象。其中象征泽、火、水、山的是()。 A、兑、巽、坎、离 B、坎、离、兑、震 C、坎、离、艮、兑 D、兑、离、坎、艮 6、北方四合院中作为待客的客房和男仆使用的的房屋称为()。 A、厢房 B、耳房 C、正房 D、倒座房 7、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苏轼 8、卢舍那佛、阿弥陀佛、弥勒佛依次是()。 A、三世佛之一、三身佛之一、三方佛之一 B、三方佛之一、三身佛之一、三世佛之一 C、三身佛之一、三世佛之一、三方佛之一 D、三身佛之一、三方佛之一、三世佛之一 9、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又称为四阿顶。 A、歇山顶 B、悬山顶 C、庑殿顶 D、硬山顶

10、北京妙应寺的白塔属于佛塔中的哪种类型?()。 A、密檐塔 B、金刚宝座塔 C、阁楼式塔 D、喇嘛塔 11、古代把每月初三叫()。 A、晦 B、胐 C、望 D、朔 12、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考试中,被称为春闱和甲榜的是()。 A、院试 B、乡试 C、会试 D、殿试 13、登上杭州花港观鱼的藏山阁,远处的南屏山尽入眼帘,这是()。 A、借景 B、透景 C、对景 D、障景 14、我国七大茶类中,()属于半发酵的茶。 A、绿茶 B、乌龙茶 C、红茶 D、花茶 15、三套鸭是以下哪种菜系的代表名菜?() A、鲁菜 B、苏菜 C、湘菜 D、浙菜 二、多选题:(在以下4个备选的答案中选择2-4个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少选、多选、不选、错选皆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5小题,合计30分)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干支法纪日最早用于春秋战国时期 B、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天为一年 C、古代把每月的第一日叫做望 D、天干地支是一种记录时间的方法,可以用来记录日、月、年 2、中国古代宫殿外部陈设有()。 A、华表 B、轩辕镜 C、鼎式香炉 D、门海 3、我国著名的楼阁式塔有()。 A、西安小雁塔 B、云南大理千寻塔 C、陕西西安大雁塔 D、山西应县木塔 4、对粤菜的描述正确的是()。 A、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 B、主要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组成 C、以麻辣、鱼香、怪味等擅长 D、用料广博,讲究鲜、嫩、爽、滑 5、下列是皇帝的庙号的有( )。 A、周文王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唐太宗 6、旅游客体文化主要包括有()。 A、旅游民俗文化 B、旅游饮食文化 C、旅游消费文化 D、旅游宗教文化 7、下列事件或举措发生在秦统治时期的有()。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和货币 D、郡县制 8、私家园林中的“岁寒三友”指的是()。 A、松 B、竹 C、菊 D、梅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试题3.

旅游文学试题(三)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诗经: 2.山海经: 3.旅游文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北魏郦道元的___是一本地理学名著,也是一本著名的散文集。 2、楹联起源于___时期。得到社会承认,在___时期。 3、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______”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副楹联。 4、楹联作为旅游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大约开始于___时期,而___时期是楹联最繁荣时期. 5、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6、1917年,新文化运动举起_____的旗帜,提倡___,反对___,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一般认为真正的山水诗是在___时期形成的。 8、诗坛上人称“小李杜”的是___和___。 9、安徽宣城诗人___,诗歌造诣极深,他的山水诗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与山东莱阳诗人宋琬齐名,时称“南施北宋”。 10、“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最初描写安徽风光的诗人是__。 A.谢灵运 B.谢朓 C.李白 D.岛云 2、“客悲不自己,江上望归舟”(《慈姥矶》)出自以下哪位诗人之手?___。 A.姜夔 B.王安石 C.何逊 D.杜牧 3、“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乘月明归”(《池州翠微楼》)是__的作品? A.王安石 B.岳飞 C.方回 D.白居易 4、宋代与梅尧臣齐名,号称“苏梅”的诗人是___。 A.苏轼 B.苏辙 C.苏洵 D.苏舜钦 5、“不作人间字,长留天上文”(《雁字》)的作者是安徽怀宁诗人___。 A.潘奕书 B.吴山 C.施闰章 D.陈世熔 6、_____时期是散文发展第一个空前繁荣时期。 A.春秋 B.秦汉 C.南北朝 D.唐宋 7、“黟山”一词最早见于___。 A.《汉书》 B.《世说新语》 C.《史记》 D.《水经注》 8、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于以下哪种体裁? A.山水记 B.游记 C.杂记 D.亭台记 9、游记成熟于___时期。 A.唐代 B.宋代 C.南北朝 D.明代 10、“此地有崇山峻岭,斯人如修竹幽兰”属于哪种楹联? A.春联 B.居家楹联 C.门联 D.书院楹联 11、“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属于哪种楹联? A.春联 B.名胜古迹联 C.庙宇楹联 D.书院楹联 1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中的“翁”指哪位?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 一、填空: 1、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2、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3、被称为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人。 4、《水经注》是北魏时期一部地理巨著,具有较高文学价值,作者是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作者是 6、《袁家渴记》作者是 7.潮两岸阔,风一帆悬。 8、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好音。 9、山重水复疑无路, 10、“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作者是 1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话出自于 1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作者是 13.《游褒禅山》的作者是 二、选择题 1、中国最早描写大海的诗人是: A、谢灵运 B、曹植 C、曹操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的中国古代名楼是: A、黄鹤楼 B、滕王阁 C、岳阳楼 3、柳永的《望海潮》描写的是的城市为: A、扬州 B、杭州 C、南京 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作者是: A、常建 B、王维 C、李白 5、作为中国旅游文学特有的题材的是: A、诗歌 B、对联 C、游记散文 6、“池塘生春草”这句诗的下句为: A、澄江静如练 B、江春入旧年 C、园柳变鸣禽 7、“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此句出自: A、《与宋元思书》 B、《滕王阁序》 C、《前赤壁赋》 8、《游黄山日记》的作者是: A、陆游 B、袁宏道 C、徐弘祖 9、〔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 A、关汉卿 B、马致远 C、张可久 10、《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 A、朱尊彝 B、姚鼐 C、张岱 11、《过香积寺》中“过”的意思是: A、经过 B、访问 C、路过 12、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诗标题中“值”的意思是: A、值得 B、算得 C、遇见 13、“山石荦确行径微”中“荦”的发音是: A、mou B、mu C、luo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01910真题(含解析)

2019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考试试题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晨报副刊》以连载的形式刊出的鲁迅小说是 A.《阿Q正传》 B.《铸剑》 C.《彷徨》 D.《狂人日记》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阿Q正传》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小说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P25 2.下列各项,关于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表述正确的是 A.最早表现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 B.最早表现女性冲出家庭,实现婚姻自由的小说 C.最早表现留学生活的小说 D.最早表现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小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于1923年,是最早表现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小说里的“我”和女工人陈二妹同住在贫民窟里,两人由相识、猜疑最后走向相互了解相互同情。P34 3.小说《萧萧》描述的生活场景所在地城是 A.东北农村 B.江南农村 C.湘西农村 D.广州郊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萧萧》写于1929年,表现的是湖南湘西农村的生活场景。小说塑造了萧萧这一悲剧的形象。P52 4.小说《春蚕》揭示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是 A.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榨和盘剥 B.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 C.民族资本家对农村自有经济的破坏 D.农民自身的懒惰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春蚕》反映了“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貧困化的现实,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渍的根本原因。P65 5.被茅盾称赞为“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作家是 A.废名 B.路翎 C.台静农 D.叶圣陶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茅盾曾称赞叶圣陶:“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借助人物自身动作和心理过程,在冷静的描写中寄寓着讽刺、批判的含义,这是小说的另一艺术特色。P44 6.小说《断魂枪》中,王三胜的性格特征是 A.固步自封,偏执狭隘 B.豪爽磊落,与时俱进 C.争强好胜,目光短浅 D.老成持重,处事周全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王三胜是沙子龙的大徒弟,性格外露,争强好胜,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他对武艺没有超功利的追求,只是拿武艺混饭吃,当武艺“被狂风吹走了”之后,他便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练起了武艺,但不白练。他对沙子龙由崇拜、吹嘘到后来的贬低、蔑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对沙子龙前后态度的变化中表现了他们肤浅短视的一面。P86 7.小说《小城三月》中翠姨的性格特征是

旅游文化考试试题及答案

旅游文化考试试题及答案

旅游文化考试提纲 一.名山的类型及其代表性名山。简述名山的作用和价值。 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 作用: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健身活动场所、上水文化源泉、天然博物馆、游览对象 类型及其代表性名山:花岗岩名山(黄山、泰山、华山、衡山、天柱山);岩溶名山(路南石林、织金洞、九寨沟、龙宫、桂林山水、太极洞、肇庆七星岩);丹霞名山(丹霞山、武夷山、云台山、金湖);其他名山(武陵源、雁荡山) 中国佛教和道教部分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嵩山、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三清山) 二.简述山岳形象美的表现形式。 雄伟、奇特、险峻、秀丽、幽静、奥妙、空旷 三.简述传统民居的特点。徽派民居的基本特征。徽派民居的最明显的特征。 传统民居特点:区域性、民族性、历史文化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徽派民居的基本特征:高墙围合的方形封闭空间、天井、粉砖黛瓦马头墙、屋饰多采用“三雕”、

厅堂陈列讲究 四.简述自然景观南北差异的主要表现。 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 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五.牌坊的功能?有徽州第一坊之称的是什么牌坊? 功能:纪念表彰功能(功名坊、忠孝节烈坊、寿坊)、教化功能、空间分界与标识功能、装饰美化功能 徽州第一坊:歙县“大学士”坊 六.按照旅游“三体”,旅游文化可以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什么是旅游活动。 旅游是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离开居住或工作环境,短暂的到旅游目的地所从事的休闲活动 七.简述文化的形态,及其构成要素。 物质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额文化事物。物质性、基础性、易变性是其最基本特征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 班级:___姓名:___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______》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 2.《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_的形象,把丰富的想象之情和壮美的自然之景有机的结合起来。 3.《登鹳雀楼》是历代被传诵的___名篇。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作者山水行旅中的名篇,也是一首___诗。 5.在《山居秋暝》中写山间夜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得境界阔大,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这首诗是《______》。 7.《望庐山瀑布》是一首纪游___诗。 8.《______》全诗突破格律,不事雕琢,起伏波澜,一片神行,被推为黄鹤楼的绝唱。 9.在《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

_。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勇登绝顶、俯视一切的心胸气魄,成为鼓舞人们攀登自然高峰和生命高峰的千古绝句。 10.《______》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1.在《赏牡丹》中,芙蕖也称为______。 12.描绘西湖早春景色的名篇是《_________》。 13.《山行》描绘了一幅动人的______图。 二.按原文填空。(每空2分,共26分) 1.白日依山尽,_________。_________,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使至塞上》 3.日照香炉生紫烟,_________。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望庐山瀑布》 4.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望天门山》 5.会当凌绝顶,_________。《望岳》 6.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__。《绝句四首(其三)》 7.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滁州西涧》 8.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姑苏城外寒山寺,_________。《枫桥夜泊》 9.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钱塘湖春行》 10.夕阳无限好,_________。《乐游园》

中国旅游名胜

中国旅游与名胜介绍 ——关于旅游的知识和中国一些名胜介绍我一直都很喜欢旅游,也很向往能四处旅游,因而我选择了这门选修课——《中国旅游名胜介绍》。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 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大致知道了旅游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的特点有:空间上——异地性,时间上——暂时性。后来我又在网上查了一下,还有审美性和能流动性。实质上旅游就是一种动与静或者说是行与游相结合的活动。旅游的本质属性有:1、旅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2、旅游具有文化性质。3、旅游具有多元系统。4、旅游是非物质实体形象。 5、旅游因运动而存在。 旅游有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即是这六要素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 一吃: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但在目前的旅游环境下,出于旅行社的低价竞争和绝大多数游客贪图旅游价格便宜的现实,旅游团队餐只能保证游客吃的饱而已,想要旅游团队餐吃的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想要旅游团队餐吃的好,只能是游客增加旅游费用的支出,提高旅游团队餐的标准,标准越高,档次越高,响应的卫生条件越好。所以在旅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适当的改变自己饮食习惯,注意荤素搭配、多食水果。2、各地名吃一定要品,但量不可太大,注意消化能力。3、各地都有风味小吃,特产瓜果,大家

吃时勿忘考虑服不服水土问题。 二住:住宿宾馆不需要太贵,因为出来主要是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另外还要注意:1、只有睡眠充足,才能确保第二天旅游时精力充沛。2、进入房间先检查房间的设施和所配物品是否齐全和正常,发现问题立即与总台联系。3、如果因换环境不能入睡,睡前洗个热水澡会有助睡眠。4、床具要干净,洗梳用品自带,尽可能不要用宾馆提供的毛巾牙刷等洗梳用品。 三行: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特别注意:1、不要脱离团队单独行动。2、乘交通工具应注意安全并记住旅游车的号牌颜色及集合的时间地点等。3、所到处宜购买一份当地地图,记住路途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等以防迷路。 四游:游是核心,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这样方可领略到更多乐趣和知识。还应该注意:1、去游览景点之前,找些有关介绍读一读,把读书和游览结合起来,会提高旅游档次。2、因旅游交通费是主要开支,为此,最好能将目的地附近的景点顺便一游。3、不要只游览,也顺便考察一下当地和自己行业有关的状况,则可能会受到启发,使旅游具有更大意义。4、紧跟团队,注意守时。 五购:异地他乡购些物品是乐趣,但应注意:1、购当地独有的。 2、购当地非常便宜的,可以节省旅游费用的开支。 3、小摊小贩兜售的物品多为假冒伪劣商品,应尽可能远离。 4、千万别购太重的物品,防止行李超重。 六娱:娱乐乃人之常情,但注意:1、不要入迷,适可而止。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