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摄影院系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

高校摄影院系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

高校摄影院系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
高校摄影院系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

高校摄影院系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0-02-02

作者:宿志刚

在我们居住的城市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影像,几乎很少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这么满目皆是了。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这么密集的视觉影像信息。

自从摄影术发明以来,人类舍弃了文字而拥抱影像。21世纪被誉为“读图时代”,摄影不仅是创作的语言,也是社会体系联系自身的模式。人们对影像的诉求习以为常,它的重要性在许多方面正在取代文字。虽然影像在许多方面类似于文字,观察者可以用文字或用镜头纪录下他眼睛所及的世界,将其传达给其他人,缩短人与人、地域与地域之间的距离,天涯变成咫尺。但影像和文字这两者毕竟不同,影像提供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使它能对社会产生文字所无法相比的影响。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摄影通过光、化学记录世界;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摄影以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揭示着我们肉眼未及的世界。在这个资讯时代,伴随着突破视觉及造型领域的视觉传播系统,摄影已被用于多样化的媒体行业中,摄影已走向视觉工业的多元化。在传统摄影发展的160多年里,一直强调光学和化学技术的再现现实,而数字影像的发展是使视觉经验中的逻辑性得以再现,通过数字技术为摄影学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样式和可能性。

一、中国摄影教育发展

中国摄影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3年上海复旦大学最早在新闻系开设了新闻摄影课。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也开办了新闻摄影课,并在1964年正式设置了新闻摄影专业。此后的60年代南方一些大学也相继设置了新闻摄影课。

电影摄影专业在五六十年代也正式开始。1952年当时的北京电影学院专科学校中开设了摄影专业课,1956年正式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开设了摄影系(包括图片摄影课)。1960年,长春电影学院也开办了电影摄影课。新时期十年,随着摄影事业的迅速发展,摄影教学进入了全盛时期。1983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分校开办摄影专科。1984年鲁迅美术学院成立了摄影系。1985年武汉大学成立了摄影专业后,摄影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了,全国许多高校都先后开办了摄影专业教育。

二、德国、美国、韩国以及我国香港部分大学摄影教育的特色

从我访问过的一些西方大学了解到:这些学校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整套办学方式,尤其是他们具有能培养出视觉艺术家的教育方法。课程设置体现了融合多种学科,以视觉传播或平面传播训练为基础的办学理念。换句话说,他们接受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影像表现力。

以德国多哥蒙多大学为例,学生能在传播设计系重修摄影课。他们必修的专业课程有:平面设计、印刷学和电影,艺术摄影,商业摄影和纪录片。

当学生完成所有的视觉艺术种类的课程和毕业作品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足以在传播行业中生存。

美国的肯塔基州立大学相当重视影像和传播摄影技法,其课程是要求学生从技术性的心得中提炼出自己的艺术兴趣和创作方法。同样,纽约大学也着重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创作思维,而且,强调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来学习,诸如录像、电影、音乐、表演艺术等等。美国的摄影教育特别接纳其他学科开设的不同课程,使学生转换主修项目或选修其他学科的可能性空间很大。这些做法让学生能够适应如今越来越多元化的视觉艺术。

韩国、我国香港的一些大学的摄影课一般主修包括艺术摄影、广告摄影、摄影科学、纪录片等科目。由于新闻媒体的发达和多媒体的发展,视觉与数字摄影正在不断成长且越来越重要,每所学校都倾向于开始相关的课程。

三、与摄影教育相关的系科成立的趋势

最近几年,在各方面的支持以及社会的极大的影像需求下,出现了形式多样、教学方向多样的摄影教学。我尽自己所知,统计了2002年部分高校摄影专业的高考招生计划和全国设立摄影专业的情况,以下的调查数据足以看到摄影教育的发展速度之快。

1.2000年部分高校摄影专业(高考)招生情况

北京电影学院:

面向全国招收电影摄影和图片摄影4年制本科生,分别是6和15名。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

系面向全国招收摄影与数码媒体方向4年制本科生30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面向全国招收商业摄影专业4年制本科生15名。同时,培训中心常年招收半年制进修生,每期40名。

北京广播学院摄影专业:

面向全国招收电视摄影和电视照明方向的4年制本科生,分别是5和15名。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

面向全国招收4年制本科生40名。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

面向全国招收图片摄影和影视多媒体艺术方向4年制本科生各25名。同时,成教院摄影专业招收大专生80名和专升本生20名。

中央民族大学图像研究所现代图像艺术学院:

招收3年制大专生计划内和计划外各40名。

大连医科大学摄影系:

招收图片、商业、影视及多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向4年制本科生,辽宁省30名,全国部分省市30名。

大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摄影系:

面向全国招收广告摄影专业4年制本科生22名。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艺术系:

面向全国招收4年制本科生20名。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

面向全国招收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商业摄影、室内设计等方向4年制本科生共330名。

大连轻工学院:

招收摄影专业22名。

天津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招收影视摄影专业3年制高职生15名。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

招收商业摄影方向4年制本科生。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面向全国部分省市招收4年制本科生10名。

陕西雨果艺术传播学院:

招收专升本、大专、中专等各种生源的学生。

郑州大学新闻系:

招收摄影专业3年制成人大专。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摄影专业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事照相系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摄影学院:摄影专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摄影专业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摄影专业

哈尔滨师范大学:摄影专业

哈尔滨医科大学:摄影专业

燕山大学:摄影专业

南京艺术学院:摄影专业

许昌学院:摄影专业

济南大学:摄影专业

河南省经贸职业学院:摄影专业

河南省纺织工学院:摄影专业

太原理工大学:摄影专业

武汉大学:摄影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

山东艺术学院:摄影专业

山东轻工业大学:摄影专业

山西广播影视职业学院:摄影专业

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以各种层次招生的学校中,有几所高校是以独特院校专业特色为招生标准的,比如:北京广播学院招收电视摄影和电视照明专业,北京电影学院除了图片摄影方向以外,还招收电影摄影。另外,部分院校明确他们的专业方向是商业或广告摄影,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摄影系,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这些院校有相对明确的专业方向,在市场需求的指引下,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有部分学院把平面的摄影教育向影视和数字及多媒体教学方向发展,这无疑增加了传统的摄影教学的科技含量,把传统

摄影教学推向更广泛的领域。但是,绝大部分院校是在大的摄影专业的背景下进行自己特色的摄影教学,延展摄影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拥有多种选择的权利,并且也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摄影人才,但不知是否会因为教学方向的模糊性而有失自己的办学特色。当然,社会力量办学,也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人才,但必须要有办学条件以及相应水平和知识结构的专业教师队伍,方可以大规模的办学。当前,社会办学的招生人数大于正规大学的招生人数,这也是商品经济下培养人才的盲目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部分图片摄影教学院校的教学理念和他们的课程设置。

2.部分院校的教学理念及主要课程设置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建立以摄影光学、化学为基础,摄影史、艺术理论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以及实习拍摄为主的课程体系。以培养拥有丰富的艺术修养和知识结构完整的摄影家为目的。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应新摄影时代的要求,把影像和时代密切结合。

教学宗旨为“专业”二字,即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迅速培养起具有专业素养、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专业尊严的摄影家。

课程设置:基础部分、摄影专业部分、艺术学部分、DV短片、多媒体技术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商业摄影专业:

培养我国新一代既会商业摄影又会美术设计、电脑制作等全方位的高级摄影、设计人才。

课程设置:摄影基础理论、摄影技术基础、商业设计基础、创意摄影、广告摄影、CI设计、数码摄影、电脑美术等主要课程。

大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摄影系:

造型艺术语言和摄影技法为教学基础,以广告设计和广告教学为中心,使学生逐步完成由绘画基础向实用设计的过渡;由艺术摄影向广告摄影的过渡和由传统图像处理向电脑图像处理的过渡,从而具备当代实用美术特色的广告摄影能力。

课程设置:绘画基础、设计基础、艺术摄影基础、摄影史与摄影美学、计算机图像处理、产品与商业摄影、时装摄影与建筑摄影。

大连医科大学摄影系:

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业方向明确的未来人才的同时,扩大相关专业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使毕业生更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

课程设置:艺术理论、专业基础、专业技术等50门课,根据社会需求还曾设了纪实与报道摄影、印刷与数码摄影、多媒体与网页制作。

鲁迅美术学院:

从造型艺术的绘画基础向摄影基础的自然性过渡;从摄影的基本技能向摄影的艺术观察、思维和表现的强化性过渡;从造型艺术规律和表现拓宽艺术风格、培养艺术个性的升华性过渡。以艺术摄影和商业摄影为主题,发挥高等美术院校造型艺术教学的优势,建立体系而科学的教学大纲,形成独具

特色的摄影高等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素描、色彩、摄影史论、摄影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摄影表现技巧、纪实摄影、创意设计摄影、广告摄影、数码影像基础、传播学、影视摄影等。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

建立一门属视觉艺术类的、平面的、依靠专门造型工具进行形象创作的、含有传媒特征的一门学科。

课程设置:基础图形感知训练(包括:速写、素描、色彩、图案、构成设计、视觉表现手法等)、摄影基础知识和技巧(包括:感光材料、相机与镜头、摄影图形构成、光的造型、摄影控制技巧、影像语言训练、黑白彩色暗房、数码影像等)、审美理论基础(包括:美学、外国美术史、摄影史、艺术概论、广告概论、设计史)、图文设计及应用(包括高级平面设计、印刷学、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企业CI策划)、摄影与实践(包括:静物摄影、广告摄影、艺术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人像摄影、影视广告)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影像艺术系:

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广告和营销知识及美术设计基础的摄影、摄像人才的摄影专业。

课程设置:市场学、大众传播学、广告创意与策划、美术基础、平面设计软件、立体图、电视摄制、数码影像基础、广告摄影、风光建筑摄影、人物人像摄影、新闻摄影、专题摄影、电视广告等。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艺术系摄影专业:

针对社会对摄影人才的需求,以及西南地区人文地理、自然风光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摄影资源优势,该专业的办学方向是以商业摄影和人文地理摄影为主,同时也重视对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的研究。为新闻单位、杂志社、商业摄影公司和图片公司等文化单位输送专门摄影人才,也为其他高校摄影专业提供师资。

课程设置:素描、色彩、透视学、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摄影基础、摄影构图、摄影用光、中外摄影史、摄影美学、黑白摄影、黑白彩色暗房、计算机基础、数字影像摄录编技术、人像摄影、风光摄影、商业摄影、纪实摄影、新闻摄影、观念摄影、社会调研与实习等。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

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摄影艺术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文化艺术及科学领域、教育、设计、研究、新闻出版、商业、管理单位从事教学、创作、研究、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课程设置: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摄影器材原理、感光材料、摄影用光、摄影、新闻摄影、创意摄影、广告摄影、影视摄影、数码影像基础等。

中央民族大学图像研究所现代图像艺术学院:

在党的教育方针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下,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体教育与精英教育、高新科技与人文传统并重,强化培养技艺精湛、一专多能(能拍照、能摄像、能写作、能编辑、能设计、能运用计算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既具有动手能力,又富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复合型高级图像艺术人才。

课程设置:数字化图像技术和艺术、新闻摄影、纪实摄影、报道摄影、广告摄影、人像摄影、风景摄影、创意摄影、摄像技术与摄像艺术、图像历史、图像理论、图像评论与图像编辑等。

郑州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

课程设置:基础摄影、摄影构图、暗房技术、新闻摄影、广告摄影、艺术摄影、摄影创作、广播电视、新闻采、写、编等。

中国招收摄影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寥寥无几,摄影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培养同样也有职业化的倾向。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面向全国招收三年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摄影创作及理论研究。每年面向世界招收留学生,硕士研究生三年。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

以辽宁省为主,面向全国招收三年制硕士研究生。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

招收三年制硕士研究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商业摄影专业:

面向全国招收三年制硕士研究生。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

面向全国招收三年制硕士研究生。

中国的摄影教育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以教授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使用摄影器材及对传统感光材料为主要训练手段,注重培养他们对取景器中所见进行思考及创作能力为宗旨。加强数字化的教学课程,全方位的摄影教育对于中国的教育界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挑战,一方面,我们的摄影教育并没有为如此庞大的摄影人才的需求做好硬件(如:摄影器材、设备以及摄影场地)和软件(如:师资、教材)上的准备;另一方面社会快餐式的需求和教学积淀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与完善。

四、结语

倘若,我们的高校培养的只是能拍技术高超的照片的学生,但常常不知道他们想在和能在照片内和照片以外讲述些什么。我们的摄影界需要的不仅是职业摄影家,同样,而且更需要在人文与科学等方面具有知识储备的艺术家。对于一个摄影家来说,没有比装备心智武器更重要的了,

众所周知,摄影术从发明到现在不过160多年的时间,很多苦心经营于摄影事业的艺术家为摄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而努力着,同时科技的发展使社会的进程越来越快,观念与实质都在发生互为因果的急速改变;创作影像设备(相机)成像的方式、程序、甚至结果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和压力。

在这160多年的时间里,摄影常常纠缠于绘画和电影之间,一度以一种附属品的身份出现。今天,当我们放眼望去,全世界正在兴起一股摄影媒介热,摄影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出现,并且也被众多的艺术家作为新的创作手法和语言,所以摄影语言受到挑战的同时也是摄影语言向外延伸的时机。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合作的创作理念与实验成果成为摄影表现上另一发展形态。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在“资讯就在你指尖”的演讲说:“我们正进入一个

这样的沟通环境,视觉影像、声音与文学,广播与传播,个人沟通和公共沟通,所有这些都融合成一个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整体。”这将会是一个以用

者为中心的媒体环境,科技的综合性概念正带来艺术类别的重新组合,正在

改变那些既有各有不同表现媒体性的艺术,同时要求摄影艺术概念和大学摄

影教育系统的革新与进步。去了解该如何调整摄影作品的文化功能以迎合大

众传媒——它正扩张深入我们的文化,并对传统摄影艺术形成了威胁。另外,在消费时代,影像的重要性已不需重复叙述。面对市场需求和艺术追求,我

们的摄影教育该怎样应对呢?摄影的未来究竟会朝什么方向与方式演变?它

和其他门类的艺术会发生什么样的互动和发展关系?是盲目跟随市场匆匆上马,还是在艺术的各种可能性中坚守摄影本身的魅力呢?……这些正是我们

各位老师、摄影家、学者、专家以及在校同学共同关切和研究、探讨的课题。

2000年时的一次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研讨会在南京举办,全国有摄影专业教育的院校也就七八家,八年不到,今天参加会议的院校有近六十所,若加上没有到会的,应该接近一百所了。如此繁荣的摄影教育事业,充分反应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摄影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如何培养摄影专业的应用人才,是我们这些教学工作的从业者必须关心的话题,也是我们今天开会的目的。多年来,摄影的专业教育是存有诸多误区的,无法解释的话题一直困扰着我,摄影专业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它需要什么样的学科支撑?如何建构符合它发展的知识结构?新闻摄影、艺术摄影、商业摄影,它们可以生长在一个平台上吗?若在艺术学科中,视觉表现的训练,对新闻摄影的伤害会有多深?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理解摄影。

南师大是我国最早开设摄影教育的院校之一。过去,我们开设的课程应该代表着当今大多数院校的教学流程,诸如:相机与镜头、黑白暗房、摄影构图、新闻摄影、商业摄影等。用的基本上都是电影学院的教材。“决定性瞬间”、“抓拍光荣,摆拍可耻”是教师的日常用语。摄影的教学流程就如同一个分解了的生活复印机。二十年前,这台复印机的操作技术是有着相当高的门槛的。一百个人手中没有一台照相机。而今,一百个人中有一百五十个照相机,不用知道相机与镜头的知识也能拍出一张照片,就如同打开彩电时没有人愿意去关心它是电子管的还是晶体管的一样。因此,我们这些做教育的走到一起,谈谈我们的明天是十分必要的。

张大力先生的作品给我非常大的启迪——对于摄影真实性的期待有多重要。仅从近期的藏羚羊事件(使用PS重组了青藏铁路开通的画面)导致报社领导被撤职,拍摄者下岗的悲惨结果。由此,可以看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是多么认真地维系着摄影的真实性,希望摄影师与照相机一起承担起生活的复印机的作用。“摆拍与抓拍”的话题更体现出摄影者的执着。照片就是事件片段的冻结,基本上代表着过去对摄影的全部解释,而我们的大多数摄影教学流程,也正是以此为基础坐标的。复印机的工艺流程与艺术学院强调表现性、创造性的教学框架没有任何契合之处,进行摄影教学其实就成为一桩痛苦的事。

张大力先生花费大量心血收集到的比对照片,让我们发现我们苦苦厮守着的,仅是如此脆弱的信念。建国之初,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照片就有改变原作内容的例子,之后年年不断。“国家主席背后的随从更换成国徽”、“雷锋背后的小树苗

变成了青松” 等等。应该说,摄影的工作,按下快门之后远远没有完成,白话中的暗箱操作其实就是摄影环节中最重要的工具。根据人的愿望,改变影像,使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刻释放,是摄影为何如此迷人的真正原因。

摄影在一些行业中可以扮演复印机的角色,其史料及文献的特征是其主要的技术属性,但是,在艺术行业中,尤其在今天,重新审视摄影教学在新的层面上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认为,在摄影的快门按下之前,有大量的关注话题,如:拍什么,怎么拍,如何组织画面,如何使用光线,是否需要修饰对象等。而按下快门之后又有图像画面调整,图像色彩调整,多张图像吻合,数字化三维图像制造与二维图像的整合,交互式影像呈现,平面纸质或网络屏幕展示等。承早期暗房技术对摄影师的启蒙,在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毫无顾忌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影像。过去,我们教学可能更关注摄影的“摄”,而今天摄影的“影”则是我们的话题。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摄影教育的美学训练才能呈现承上启下的作用。摄影的从业者,才有可能展现出专业的特征。而“摄”的工作也因其低门槛,让人们轻易的享受获得“图像”带来的乐趣。当然,依据摄影的记录特性,复制生活、复制现场、复制自然的功能由来已久。“复制”这个技术也在不少非艺术的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一定会因为内容的原因使自己处于从属的角色。在这些学科中,摄影很难有自己的语言。

因此,分清摄影应用层面是非常重要的。在美术学院的艺术氛围中,强调摄影的表现性特征有着丰富的土壤。我们将摄影的教学工作分为“摄”与“影”两个大类,大量压缩传统摄影类的课程。通过分类,强调图像产生中的后期数字化影像处理的程序,称学科为“摄影与媒体艺术系”。不仅影像的表现,甚至音频处理技术,也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此的课程安排,让我多年的困惑得到了科学的解释,摆脱旧的摄影教学流程,让我们与时代的发展贴靠的更紧。只有此刻,我们才有可能去说“我们进入了读图的影像时代”。

当然,多元化的发展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所以如此呐喊,其实只是黑巷中的壮胆。全国从事摄影教育的院校都有着自己对摄影教育的理解,彼此欣赏,互相享受,是我们走到一起的目的。我们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是想让大家看到我们不仅仅在教学,同时我们还在思考。

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标准

专业设置与专业动态调整标准 一、专业设置标准 1、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应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职教特色,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2、学校设置或调整专业,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和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应符合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及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专业设置标准,并按有关程序办理。 3、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2010修订)设置专业。开设新专业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全面分析,以当地或相邻地区支柱或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通过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掌握专业职业领域的内涵与外延,确定专业范围,界定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要有专家论证报告,内容包括:拟设专业的人才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职业背景的调研与论证以及专业发展前景分析,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适应的职业岗位、专业知识和能力及素质结构,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分析等。每两年对老专业进行开展一次专业调研论证。 4、增设新专业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须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满足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优化需要,有相对稳定、数量足够的人才需求。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错位发展,形成优势,办出特色。 5、依据国家有关文件和部颁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建设规划,制定完整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相关教学文件。 6、专业年招生不少于两个平行班,其专业教学条件、专业教师配备不少于两个年级需求(特殊专业如体育、艺术专业一般不少于30人)。 7、根据专业设置标准或专业教学主要内容,具有开设专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以下简称高职专业)设置管理,指导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其他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四条教育部负责全国高校高职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受教育部委托,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负责对本行

业领域相关高职专业设置进行指导。 第五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校高职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 高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 第六条各地和高校应做好高职专业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设置专业,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 第二章专业目录 第七条教育部负责制定、修订和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是高校设置与调整高职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组织招生、指导就业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职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划、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就读高职专业、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第八条专业目录按专业大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划分。部分专业可设置专业方向。 第九条涉及医学、教育、公安和司法等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特殊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为国家控制的高职专业,应在专业目录中单独标注。

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满足市场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文章围绕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学校实际,着重从特色专业内涵、建设原则、内容和评价办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高素质人才 专业是高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单元,专业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折射出一所高校的全貌,可以反映出当今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办学校就是办专业,高校的专业建设不仅决定了学校的本科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还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而目前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尚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科专业的整体规划尚未整体到位,专业设置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论证不够,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不强,专业口径过窄,部分专业建设水平不高,有广泛社会影响和鲜明办学特色的专业不多等等。基于此,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 在高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建成一批办学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竞争能力较强、深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以特色标志水平,以特色证明质量,以特色显示活力,不但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基本建设,而且有利于提高办学实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从特色专业建设内涵、原则与内容的讨论入手,结合我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谈谈我们的几点认识与建议。 一、准确理解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高校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适应性和竞争性等特性与企业的经营十分类似,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专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学上的“差异化经营战略”。企业竞争理论认为,由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性,企业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途径之一是采取差异化战略,即生产或提供与竞争对手有所差异的产品或服务,实行“错位经营”,以避免正面的竞争,即所谓“最高明的竞争是避免竞争”。 借鉴企业差异化战略理论,特色专业应是专业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仅

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试行) 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我院高职专业设置和管理,优化专业结构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促进我院高职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以下简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高〔2004〕4号,以下简称《办法》)有关规定,及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豫教高〔2004〕222号)和河南省普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高〔2005〕486号)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我院的专业设置及调整,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线,有利于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学校专业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既要根据办学条件和相对稳定的专业,努力办出优势,办出特色,又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改造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第二条我院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应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行业经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体现我院的办学特点与资源优势。 第三条我院的专业设置及调整,应符合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的相关规定,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二章专业设置 第四条专业设置及调整的原则: 1、坚持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主动适应我省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原则。 2、坚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业务要求和工作方向,本着立足需要、确保质量的原则,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原则。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doc

附件3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教育部 2012年9月 -59-

-60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设置与管理,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以及相关的备案与审批等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专业目录 第四条教育部制定和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61 -

第五条《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其代码分别用两位、四位和六位数字表示。 第六条《专业目录》包含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基本专业一般是指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所设置的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T”表示。 第七条《专业目录》中涉及国家安全、特殊行业等专业由国家控制布点,称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K”表示。 第八条《专业目录》实行分类管理。《专业目录》十年修订一次;基本专业五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动态调整。 第三章专业设置 第九条高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 (三)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 (四)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六)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62 -

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思考_以广东省为例

摘要:广东省高校学科覆盖面广、专业种类齐全、综合性程度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专业重复设置、专业结构趋 热避冷、专业设置质量评估体系不健全、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有待检验等问题。文章从政府和高校两个维度分析问题的成因,并从目标定位、 生成机制、评估机制、预测机制四方面探讨两者关系重建的路径选择。关键词:高校专业设置;校府关系 教育发展研究2011.1 决策参考 陈小娟陈武林/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 510275)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迅速变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出口”,其专业设置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30年来,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发生了较大变化,专业口径不断扩大、专业种数得到控制,新兴学科蓬勃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广东省为例,探讨当前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和特点,并剖析其现实困境及问题成因,以期为今后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一、广东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现状及问题1.学科覆盖面广,专业种类齐全,目录内专业居多 目前,广东省共有54所普通本科院校,其中公立本科院校34所,民办本科高校3所,独立学院17所。至2009年3月,广东省普通本科院校学科门类覆盖了哲学、 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65个一级学科,264种专业,本科专业的布点数达到1849个(见表1)。其中,已设一级学科数占目录内71个一级学科的91.5%,已设目录内二级专业数占目录内249种专业 的73.9%。与此同时, 广东省高校还设有75种目录外专业,5个工科引导性专业,基本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广东省高校目录内专业和工科引导性专业共189个, 占专业种数的七成多,目录外专业75种,只占专业种数的两成多。可见,当前该省高校主要是依照全国专业目录进行专业设置的,换言之,以省域经济需要进行调整的灵活性相对欠缺。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中国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9版). 表1 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情况统计表(个) 2.专业布点激增,新增专业相对集中,专业雷同现象严重 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广东省高 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思考 ———以广东省为例 笮陈小娟 陈武林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基本条件(师资)说明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基本条件(师资)说明为规范我省本科专业管理工作,各高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专业设置基本条件设置新增专业,新增专业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目标发展一致。高校新增专业数,应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科学设置,避免重复设置和盲目扩张。 哲学类 师资规模 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哲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时数等具体情况加以确定。根据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师生比要求,哲学类专业的师生比原则上不低于1:16。 专任教师一般应不少于 12人。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任教师。兼任教师资格必须符合专任教师的水平和教学要求。 师资结构 5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专任教师中应有海外研修经历或海外学位的教师,具体比例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确定。 专任教师学缘结构合理,具有非本校最高学历背景的教师不少于5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少于20%,5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不少于30%。 经济学类 专业教师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各专业应配备不少于10名的专任教师。每门专业课程应至少配备2名专任教师。 专业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应合理。具有教授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生师比不高于18:1,鼓励降低

生师比。 财政学类 专业教师队伍应满足教学需要。各专业应至少配备8名及以上专任教师。原则上,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应至少配备1至2名专任教师,每位专任教师每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一般不超过10篇。 专业教师队伍应保持合理结构。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90%,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应均衡合理。 金融学类 开设金融学类本科专业的高校,教师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每个专业应至少配备10名及以上专任教师,每门专业必修课应至少配备2名专任教师。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鼓励聘请金融业界专家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团队。 专任教师队伍应保持合理结构。讲授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8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采取积极措施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将最后学历为本校的教师比例保持在合理水平。 经济与贸易类 第一,教师数量。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鲜明特点,为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确保教学质量,需保证有充足的教师资源,专业的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10人,18:1生师比仅为基本要求,提倡降低生师比。 第二,职称结构。教师队伍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重不低于10%;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量的

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院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年)>的通知》(教职成[]号)有关规定,结合我院专业建设与发展状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原则 、设置的专业必须符合学院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统筹考虑生源市场、就业市场,必须有相对稳定的人才需求量。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布局,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以职业岗位、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依据。同时,应对所属专业群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或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结合区域产(行)业结构的特点,积极建设与当地产(行)业尤其是主导产业和行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专业,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专业的示作用,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专业设置 (一)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 、有详实的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应基于充分的市场

调研,明确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指向、就业前景、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专业定位等要素。 、有科学、规、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案。专业人才培养案应符合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省教育厅公布的相关专业技能抽查标准、毕业设计工作和成果要求等质量监控文件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工学结合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作;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完整。 、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辅助人员,且“双师型”专业专任教师比例达。有本校的副高以上职称专任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和名以上专业核心课教师。 、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和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满足教学要求,实训项目开出率能达到。 、有保障开设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专业设置申报程序 、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由学院提出当年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指导性意见; 、各系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每年月日前向教务处提交设置新专业的报告和相关材料; 、学院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根据《学院新设专业评审标准》(见附件)进行评审,确定拟设置专业。

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

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 (1998年颁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宏观管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第三条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 通过现有专业扩大招生,拓宽专业服务方向或共建、合作办学等途径,能基本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应再新增设专业。 第四条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应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有关要求,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二章专业设置条件 第五条普通高等学校新设置专业必须具备下列要求: (一)符合经学校上级部门批准的学校发展规划,有稳定的人才需求的论证报告,招生规模一般为每年六十人(个别特殊专业如艺术类专业执行具体规定); (二)应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 (三)应有学校已设相关专业为依托,能配备完成该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及实验技术人员; (四)具备该专业必需的开办经费和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馆及图书资料、实习场所等办学基本条件。 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申请由原有专业改设新专业者,应符合新专业设置所需条件。 第七条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在核定的专业数内,学校年度增设专业数一般不超过三个。 第八条普通高等学校原则上按其分类属性设置专业,以形成优势和特色,设置学校分类属性以外的专业数一般不超过本校设置专业总数的30%。 第九条高等师范院校增设非师范专业(系指不以中等学校教师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应依据本部门和所在地区的人才供求状况及学校所在地区的相关专业设置情况统筹考虑。凡学校所在地区义务教育任务重,中等学校教师数量尚供不应求的原则上不增设非师范专业。 第十条未达国家规定标准或本科教学工作未达标准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得增设新专业。 第三章审批权限 第十一条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由学校、学校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管理机构,下同)和教育部分工负责审定、审批和备案。

第七章_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学科:两种内涵,一种是指学术的分类(广义)。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狭义)。 ●专业:指专门职业(广义)。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 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狭义讲)三层涵义: 1、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 2、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3、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课程(斯宾塞——最早提出使用课程这一概念): (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即:隐性课程)。 ●课程的分类: 1、按侧重点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分为课程和核心课程。 3、按层次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选课形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5、按课时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按内容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7、按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 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专业的形成: 1、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的重复建设; 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课程编制的工作包括:确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 教科书。 ●教学计划:由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学时(学 分)的分学期分配。 ●学分制教学计划: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编写原则(或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 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 量的重要保障。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要为学生服务,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和调整优化分析 报告.docx

乌鲁木齐市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和调整优化分析报告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进程,乌鲁木齐市已进入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要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访谈等方法,分析研究了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成因,并对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提出若干思考建议。乌鲁木齐市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对市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和调整优化问题展开调查,分析研究,形成《乌鲁木齐市市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和调整优化分析报告》。 报告力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我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布局的原则;2、我市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现状与趋势;3、我市职业学校专业布局优化调整的思路。 特此说明 一、我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布局的原则 1.两大逻辑 (1)“政府主导”逻辑。地方政府以政策文件或科研项目与课题形式,引导学校进行专业布局。如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对职业学校提出专业布局调整要求。又如国家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自治区职业学校纷纷建成大数据应用等专业。 (2)“市场主导”逻辑。各种专业排行榜和就业排行榜诱使甚至迫使职业学校调整专业布局,砍掉一看无望取得较好专业和就业排行声誉的专业,从而集中有限的各种资源(智力、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时间、空间等),重新加强建设已经取得和有望取得的较好专业和就业排行声誉的专业。其好的一面是集中有限资源加强特色专业,不好的一面是功利主义使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贴合实际,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2.五大原则 (1)控制专业规模。一方面职业学校的资金、空间、师资力量等资源有限,办学历史和发展定位具有决定影响;另一方面专业有限才能凸显特色。集中资源,专业才会专业、正规、强大。 (2)加快专业转型升级。专业转型升级是指由定位与发展目标不明确导致的粗放发展、低质发展,向定位与发展目标明确的集约发展、高质发展、理论和实践共同进行转向。 (3)突出专业建设重点。建设重点专业和优势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可能有一批,优势特色专业一般只有少数几个,需要将优势特色专业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打造。 (4)打破专业壁垒限制。专业要与经济发展接轨,有必要与当今主流专业尽可能保持一致。2016年以来,能排在前几位的几乎是跨学科专业。 (5)优化专业资源配置。专业的各种资源共享和对重点专业加大各种资源投入。 3.特色职业学校专业调整的主要导向 (1)培养复合型人才。人才类型结构的变化,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与其匹配对应,以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职业学校符合行业的最崇高理念是优化行业人才类型结构。因此,职业学校应该通过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和人才类型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实施大类招生,形成“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专业培养模式。 (2)对接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职业学校存在的基础就是具有能够培养所需要的特殊人才的不可替代的职能,这类人才的培养应依托专业结构。我区各行业领域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实质是对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迫切需要形成相匹配的专业结构,形成专业调整与行业转型升级联动互动互促机制。 (3)专业设置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要求相符合。为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需要,必须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在教育教学中,引入行业和企业项目,重点推进交通、旅游、贸易等专业的教育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立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模式,

高等教育学谢安邦-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拟题

高等教育学谢安邦-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拟题

一、选择题 1.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 )。 A.学科的发展潜力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2.1 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类》中确立的专业数是( D )。 A.5 10个B.671.个C.504个D.249个 3.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共设( B )个学科大类。 A.10 B.11 C.12 D.13

4.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受下列哪项因素的制约?( C ) A.学科自身发展的学术性B.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 C.学生发展水平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A.具有创新精神B.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C.具有竞争意识D.具有法律意识 8.下列有关高等学校专业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专业划分的依据越来越向学科分类标准靠拢 B.专业的划分与职业分工区别越来越明显 C.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直接指向某一具体的行业

D.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立足于为某一大的行业类别提供人力资源 二、填空题 1.( )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及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 2.学科是一个( ),专业是一个教学范畴。 3.专业的划分,主要以社会职业分工、( )、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 )为依据。 4.我国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在( )年开始的院系调整过程中形成的。 5.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 )。

2012教育部新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教育部)

2012教育部新颁高校本科专业目录 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至12个,新增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至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新旧专业对照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等文件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我部对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为便于新目录的实施,我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以下简称对照表),现将新目录、新规定及对照表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新目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本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工作按新目录执行,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工作自2013年起按新目录执行,在校生的培养和就业工作仍按原专业执行。 二、对普通高等学校现设本科专业,我部拟在近期按新目录和对照表统一组织整理。整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三、各高校要依据新目录和新的专业介绍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行全面修订,积极借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以来的教学改革理念、措施和经验,及时将其固化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过程之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新目录和新规定的印发实施,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带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举措,关系到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各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我部。 目录全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 教育部 2012年9月 说明 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它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本目录根据《教育部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11号)要求,按照科学规范、主动适应、继承发展的修订原则,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设置与管理,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以及相关的备案与审批等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专业目录 第四条教育部制定和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其代码分别用两位、四位和六位数字表示。 第六条《专业目录》包含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基本专业一般是指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所设置的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T”表示。 第七条《专业目录》中涉及国家安全、特殊行业等专业由国家控制布点,称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K”表示。 第八条《专业目录》实行分类管理。《专业目录》十年修订一次;基本专业五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动态调整。 第三章专业设置 第九条高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 (三)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 (四)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六)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调整与二级学院设置方案(征求意见稿)

兰州城市学院 学科专业调整与二级学院设置方案 (征求意见稿) 自2006年升本以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学科专业发展,学校由校-系二级管理模式逐渐过渡到校-院-系(部)三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主阵地。2014年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从而确定了学校今后发展中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和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层次两项关键任务。为此,开展新一轮的学科专业调整显得尤为必要,而二级学院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层单位,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现状与问题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2个,在校生招生专业(方向)56个,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和31个一级学科,初步形成了服务城市相关专业、教师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专业三大专业群(服务城市相关专业16个,教师教育专业14个,工程教育专业12个),基本体现了“突出服务城市功能,优化教师教育结构,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指导思

想。(见图1) 图1一体两翼三集群学科(专业)建设布局 2014年10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在肯定我校“初步实现了专业结构的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建议学校“重新审视专业规划,厘清专业建设思路,构建符合地方发展和学校实际的学科专业体系”。为积极落实专家组的意见与建议,持续优化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二级学院设置,学校在学科方向凝练、专业结构调整以及相应的学院设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第二次党代会以来,通过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的调整、合并,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设置趋于合理。(见表一)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教育部 2012年9月 -59-

-60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设置与管理,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以及相关的备案与审批等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专业目录 第四条教育部制定和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60 -

第五条《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其代码分别用两位、四位和六位数字表示。 第六条《专业目录》包含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基本专业一般是指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所设置的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T”表示。 第七条《专业目录》中涉及国家安全、特殊行业等专业由国家控制布点,称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K”表示。 第八条《专业目录》实行分类管理。《专业目录》十年修订一次;基本专业五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动态调整。 第三章专业设置 第九条高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 (三)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 (四)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六)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60 -

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院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年)>的通知》(教职成[]号)有关规定,结合我院专业建设与发展状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原则 、设置的专业必须符合学院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统筹考虑生源市场、就业市场,必须有相对稳定的人才需求量。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布局,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以职业岗位、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依据。同时,应对所属专业群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或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结合区域内产(行)业结构的特点,积极建设与当地产(行)业尤其是主导产业和行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专业,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专业设置 (一)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

、有详实的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应基于充分的市场调研,明确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指向、就业前景、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专业定位等要素。 、有科学、规范、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符合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省教育厅公布的相关专业技能抽查标准、毕业设计工作和成果要求等质量监控文件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工学结合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作;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完整。 、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辅助人员,且“双师型”专业专任教师比例达。有本校的副高以上职称专任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和名以上专业核心课教师。 、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和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满足教学要求,实训项目开出率能达到。 、有保障开设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专业设置申报程序 、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由学院提出当年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指导性意见; 、各系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每年月日前向教务处提交设置新专业的报告和相关材料; 、学院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根据《学院新设专

国内外高校专业设置的对比

国内外高校专业设置的对比 “专业”是指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规定,是联系学科和课程、学校培养规划与社会需要的中介,决定着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方向,是高等院校办学的关键。进人9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在专业设置上均进行了大的调整,旨在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本文试图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当代中、日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1专业调整的社会背景 1.1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最初也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且课程内容自明治n年(1878年)至80年代中期均无明显变化,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国民的生活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人口组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给体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1、12一17岁中学生占日本人口的比例在逐年下降;2、18岁人口从1992年的峰值2肠万人开始逐年减少,1999年减少到153万人[lj,因此参加大学人学考试的人数也在逐年减少,体育专业人数也不例外,减幅近15%;3、体育人口大幅度增加。据文部省调查,日本体育人口已从197。年的40%增加到1992年的66%,社会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在日益高涨。因此,当前日本体育师资的供求处于过剩状态,同时社会对体

育专业人才需求则不断增长和日趋多样化,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教师的毕业人数逐年减少,就职于企业的则不断增加。每年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仅占30环左右闭。因此现行的专业教育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以培养体育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计划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多种体育人才的需求,提供多种教育计划,培养多方面专业人才已势在必行。日本体育大学在其学校概要中明确指出:“本学校在100年的历史中,尤其以学校体育指导员培养为使命左发挥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一使命也发生了变化。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在各行业都能出色工作,具备实力的毕业生是我们当前的教育目标。”鹿屋体育大学则以“掌握娱乐经及武道基础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运用能力和优秀的实际指导能力的体育指导员”为其办学宗旨。 1.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掌握竞技运动技术 为主的运动教育论和以锻炼身体为主的体质教学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各个时期的中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方向,加之我国学校体育师资的严重缺乏,致使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始终局限于体育师资。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专业目录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共设置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体育生物科学、体育保健康复、武术、警察体育、中医骨伤科字,体育新闻八个专业川,呈现出多领域、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但深人分析不难发现,此专业设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附件1: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以下简称高职专业)设置管理,指导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其他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四条教育部负责全国高校高职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受教育部委托,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负责对本行业领域相关高职专业设置进行指导。 第五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校高职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 高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 第六条各地和高校应做好高职专业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设置专业,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 第二章 专业目录 第七条教育部负责制定、修订和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是高校设置与调整高职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组织招生、指导就业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职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

划、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就读高职专业、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第八条专业目录按专业大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划分。部分专业可设置专业方向。 第九条涉及医学、教育、公安和司法等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特殊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为国家控制的高职专业,应在专业目录中单独标注。 第十条专业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每5年修订一次;每年增补一次专业。 各高校和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可对增补专业提出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提交的增补专业建议汇总,于每年6月1日前向教育部提交本地区增补专业建议材料,内容包括:专业相关行业(职业)人才需求报告、专业设置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报告、专业简介等。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可直接向教育部提交建议材料。教育部组织专家研究确定年度增补专业,并于当年9月1日前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专业设置条件与要求 第十一条高校设置高职专业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详实的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 (二)有科学、规范、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辅助人员,且“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一定比例; (四)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和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 (五)有保障开设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各地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各专业特点,进一步明确上述基本条件的相关细化指标,使专业设置条件要求具体化。 第十二条高校设置高职专业应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注重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重点发展与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相一致的专业。 第四章 专业设置程序 第十三条高职专业设置实行备案制,但设置国家控制的高职专业须依法经过审批。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教育部设专门网站作为本项工作的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