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评论 知识梳理

新闻评论 知识梳理

新闻评论  知识梳理
新闻评论  知识梳理

新闻评论知识梳理

●新闻理论

●新闻业务(新闻采访报道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新闻摄影学)

●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

(一)界说

1、内涵:是针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公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发表评说论证,以表达某

种看法、观点、思想的新闻文体。

包括社论、短评和专栏评论等。

2、外延:除社论、短评、专栏评论外,还包括政治性漫画、民意调查、读者来信等。

(二)特点

1、体裁性质:新闻媒体中的议论文,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

2、新闻性:针对新闻事实或热点问题发表意见、阐明观点;

3、倾向性:代表编辑部发表观点,引导舆论。

(党报的新闻评论代表同级党委发言)

一、媒体普遍重视新闻评论

《人民日报》社论、评论员文章

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及主

张的重任,其中言论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而倍受海内外读者关注及外

国政府和外国机构的高度重视。

《人民日报》目前24个版(周六、周日为12个版)中,一至四版为要闻版,五版为

评论版,其余为专版(经济、政治、体育、文化)和副刊。

除社论、评论外,还设有《人民论坛》、《人民时评》、《声音》、《思想纵横》、《今日谈》

等一批言论栏目,“任仲平” 、“钟轩理”、“仲祖文” 影响力日益彰显。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

任仲平项目组组长、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将评论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3--2003)——初成风格。每年一到两篇。选题上,偏重理论时政的大主题,宏观的理论性题目比较多。

第二阶段(2003至今)——创作进入了有规模、有机制、有影响阶段。其标志性事件

是2003年对非典的评论。

对社情民意、对社会热点事件,甚至群体性事件都很关注。

任仲平文章:

在一些重要时刻,对一些重要话题发表评论。

坚持主动设置话题,引领舆论导向。

行文之中,落笔之间,处处有排山倒海之感,时时有泰山压顶之势。

《中国青年报》本报评论员文章、评论专栏“青年话题”新闻评论版,以“意见广场”定

位。引领中国报纸从“杂文”转向“时评”潮流。

中央电视台1993年成立“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央视论坛》2008年加强《新闻联播》中的评论分量,创办直播评论栏目《新闻1+1》

《新闻1+1》选取当天或近期有价值的新闻,由主持人和本台评论员或特邀嘉宾一起评说分析。

围绕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进行探讨,辅以短片、现场报道、电话连线等

多元的电视手段。

二、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增强

新闻评论与其他评论的区别在于:依赖新近发生的事件、现象、问题进行评说,时效性

强。

新闻评论的时宜性是指当新闻事实清晰、反映问题明确,作者易于把握问题实质时,这

样的评论要追求时效;

有的新闻事实报道后性质还不是很明朗,或该事件涉及到一时无法定性、无法弄清的

问题,或写作者还不能准确把握事件的本质,此时不宜一味追求时效。

又或者有的新闻报道后还需要观察各方面的动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样的情况也

不宜即时配发评论。——时宜性

一、新闻评论的选题

(一)选题定义

选题:是新闻评论要评说论述的对象。确定评论什么问题,是评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选题的价值标准“该不该做、值不值得做”

1、新闻价值

2、宣传价值——符合所在利益集团的利益;社会影响力(社会效果)

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矛盾时,以宣传价值为选题标准。

二、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

邓拓谈报纸社论选题——

A 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和指示中选题

B 从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的情况和意见中选题

C 从党和政府的主管部门了解到的意见和材料中选题

D 从记者提供的题目和线索中选题

E 从读者来信提供的意见和线索中选题

不同媒体选题要求不同——

《人民日报》社论:政治和社会

《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政府执政社会生活法制治安反腐倡廉

1、从上级精神中选题

中央和地方召开的党政工作会议;颁布的法律、法令、条文和文件;领导人讲话等。

2、从社会实践中寻找选题

3、从新闻报道中选题

4、从探讨争鸣中选题

话题本身具有争议或蕴含冲突,不同评论者从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出发,表达相对

合理但相互冲突的观点。

三、新闻评论选题的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一、立意

1.定义:是作者对所评论对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立意的要求

1.立意要新颖(在正确的前提下力求出新)

2.立意要合情合理

3.立意要追求深刻

能揭示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使得读者能从评论中有所感悟和启发

论据:用来支撑论点的依据。

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领袖人物的思想等;

2、科学的规律、公理和常识。(有可能变动)

论据的要求——

1、论据要真实:事实准确;引用的理论无误、忠于原意

2、论据要典型:不要求把所有的论据出处都标注出来,但重要的论据在文中要有所说明。

论证是通过论据说明论点的过程。

一、论证路径:

(一)立论:正面、直接阐明事理,以证明作者的看法、观点、主张。

立论的论证思路(针对问题或现象的评论):

问题何在;

出现问题的原因(问题的性质);

应当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二)驳论:以反驳错误观点为主,在反驳中树立正确的观点。

进行驳论,事先必须占有材料,对错误言论进行周密的分析,弄清它的症结所在,一

针见血,击中要害。

1、驳斥观点

2、驳斥论据

3、驳斥论证

二、论证方法:

1、归纳论证:是将一件件具体的、个别的事例归纳在一起,找寻其中共同规律,由个别

到一般的方法。

2、演绎论证:用一般性原理推演出特殊结论的方法.

3、比较法(比较论证)

4、喻证法(比喻论证)

5、反证法:证明与己方观点对立的观点错误;

证明与对方观点对立的观点正确;

6、归谬法:先假设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是正确的,然后从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

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

1.按内容分:

2.按形式分: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

一、社论的定义

1、[美]史本沙尔《社论写作》:社论是一种事实与意见的精确、合理与有系统的表白,为

了娱乐并影响公众,也为了要解释新闻,使一般读者能够了解其重要性。

2、[苏]《苏联大百科全书》:社论是定期出版物中的最重要的论文。是编辑部的论文,

反映编辑部对某个问题的观点。是指导性的论文,它指出方向,表示报纸的方

针。

3、张友渔(《新华日报》社论委员、社长。):

社论者,代表报社之意见,对于时事,有所解释、批评及主张,以期指导读者之评论也。

4、邓拓:社论是最重要的评论,它涉及的问题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

社论是表明报纸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报纸必须有了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

社论:代表报社;(党报代表同级党委)

对当前时事和重大问题有所解释、批评及主张;

目的是指导广大读者。

社论:代表编辑部对当前的重大问题或事件发表观点的指导性论文。

与学术论文、理论文章的不同,有指导性、权威性;

四、社论的地位

是报纸的最重要的言论形式。是报纸的灵魂,体现报纸的立场和观点。

特点:1、权威性:代表编辑部(党报代表同级党委),引导舆论,指导实践.

2、指导性:对某个重大事件或问题表明立场、观点

.

五、分类

1、阐述型:是政策性、政治性、指导性很强的权威性社论。任务是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奋斗目标。

2、启迪型

3、评介型:对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人物或事件进行评介。

4、论辩型:以披露和批驳敌对言行的一种战斗性较强的言论形式。

对外:批驳霸权主义等破坏地区稳定,世界和平的谬论或行为;

对内:对重大违法乱纪行为、腐败行为、反动思潮等进行批驳.

5、礼仪、纪念型

源于中苏两党论战(50-6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

●编辑部文章,由社论发展而来,是比社论更有分量、更具有权威性的一种言论形式。

●就国内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领域的重大问题以及理论问题,比较

系统的阐述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型政论。

●代表编辑部和同级党委对某个重大问题的立场和观点。

●一般不轻易运用。

《深圳特区报》以“本报编辑部”的名义,从1992年2月20日至3月3

日“猴年八评”,及时向全国传播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精神。

一、概念

1、定义:评论员文章:仅次于社论的一种高规格的评论模式,是代表编辑部发表的权威评论。

评论员文章在论及国际或海外重要新闻时,实际上是代表我国政府发言。

2、特点

(1)论题比较重要——对现实生活中比较重大的问题发表看法。

短评< 评论员文章< 社论

(2)权威性小于社论,时效性强于社论;

(3)(与社论相比)论证更加细致深入。

社论的论述相对概括抽象、郑重严肃,评论员文章具体深入细致、相对灵活。

不少评论员文章是系列文章的组合,每篇着重论述一个重点。逐篇发力,形成合力。

(系列评论说明编辑部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二、种类

1、本报(本台)评论员文章

一般不署名(官方色彩:体现部门意图和集体意见)(署名评论员文章20世纪80年代出现)

2、特约评论员文章:是评论员文章的特殊形式,规格高于评论员文章。

(1)评论对象: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2)执笔者:党政机关或学术机构的权威人士。

(3)代表编辑部的观点

3、观察家评论:观察家评论是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极少使用,一般用于对重要时

事问题的评论。

抗战时期:新华社延安观察家评论

侧重“观察”,在“观察”中评析、论辩和预测,语言犀利,论述相对自由灵活。

编者按:是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媒体编辑用简明的文字对重要报道或文章的评议、提示或说明。

特点:依附性、简短、编者专用

不是独立的新闻评论文体,必须依附于新闻报道或媒体文章而存在。

一、历史渊源(文学评点)

《史记》“太史公曰”《资治通鉴》“臣光曰”蒲松龄《聊斋》“异史氏曰”

二、编者按的类型

1、说明性:编者对文稿所加的说明或提示性的文字。

2、评论性:编者对文稿所加的评介或议论性的文字。

观点不甚鲜明的文章,编者需要通过自己的分析加以凸现,以便于读者快速把握.

3、建议性:一般用在编后语中。

三、编者按的形式

(一)文前按语:题下按语、编前话

为报刊常用

楷体,比正文大一号字体

功能:提示说明、评价强调

1、简明扼要

2、无标题、不署名

3、强调、提示

(二)文中按语

文中按语:文间按语,报刊独有,与文稿配合。

以“编者按、编者、按”起头

功能:诠释补正,评点批注

1、与文稿既配合又融合

2、有感即发,使用灵活

3、言简意赅

(三)编后

编后:编后小议、编余、编辑后记、编后话、编余短论

功能:补充深化报道主题,帮助受众领会

1、有标题、可署名

2、可展开一定的篇幅

3、引申、生发

编后与文前、文中的按语相比,独立性较强,接近配合新闻报道的短评。

1.定义: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使用灵便的编辑部评论。

2.类型:署名短评:个人观点

不署名短评:代表编辑部就事论理

(1)

(2)针对问题、事件发表评论

3. 特点:短小精悍新颖独到

1.1979 年央视成立专题部

2.1980 年7 月播出“观察与思考”——中国新闻评论产生的标志(电视述评),即通过电视

节目这个媒介对反映社会热点或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以事实为基础进行相应的评论。

(电视荧屏上首次打出主持人称谓)

3.1988 年7 月,“社会瞭望”+“观察与思考”= “观察思考” (电视述评)

加强了新闻评论节目的规模,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以后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1993 年底在“观察思考” 基础上组建了新闻评论部,在1994年推出了新的电视评论节

目——《焦点访谈》。

标志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开始进入兴盛时期。

5.1990年代中期《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开播兴起了第一轮新

闻评论节目热潮。

6.2008 年,央视《新闻1+1》、《今日观察》、《我的今日之最》等众多新型评论节目的开

播,迎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第二轮热潮。

类型:

1、以《新闻调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调查类评论节目,对焦点问题进行调查访谈,揭

露真相,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

2、以《新闻1+1》为代表的观点解析式评论节目.

《新闻1+1》VS《时事开讲》

●二者都是观点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且都采用直播的方式(后者是准直播,录制与播出

时间间隔很短,几乎没有剪辑,也算作是直播形式)

●二者都是每周周一至周五播出,但播出时间不同,《新闻1+1 》播出时间是每晚

21:30 ,而《时事开讲》调整之后为每晚23:05播出.

一、新闻题材

●CCTV和凤凰卫视的定位不同,决定了两栏目所关注的新闻题材的差异

●CCTV作为国家电视台,立足国内主要服务大陆受众,《新闻1 +1 》关注国内新闻热点●凤凰卫视立足香港,面向两岸三地,同时辐射海外华人.媒体服务于不同社会体系的华人

受众,力图为全世界华人提供高质量的华语节目,因此《时事开讲》关注的主要是

和大中华区利益密切相关的国际新闻热点

●《新闻1+1 》包括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

●《时事开讲》国际和两岸的重大事件、突发新闻,并从华人的角度与视野作出分析评论,

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和最新信息,使观众立体全面地了解和判断国际与两岸形势。

二、主持人的作用

●《新闻1+1 》

开创了一种“双人舞蹈”的新范式,主持人,对节目进行引导,对新闻意见进行有益的

补充和平衡,形成双人立体交互式评说模式。

一方面要分解话题不停发问,通过提问与互动,将话题一步步分解并推向深入;另一

方面要把握评论节奏和走向。

●《时事开讲》25 分钟的时长内有1 至3 个话题,主持人的作用在于开启和结束话题,中

间偶尔会有互动,其它时间全部由评论员自由地评论,主持人成为评论员假想的谈话对象。

评论员展开评论之后,主持人就成了聆听者。评论员完全掌握节目话语的主导权,他

可以等待主持人发问,也可以自己设置问题,自问自答。

三、评论员特色及评论视角

在以评论员为中心的电视时评中,主持人成为配角,成为代表观众参与言论的符号,

并且可以藉此补充新闻背景、分析新闻性质和走势、评价事件意义和影响等。

●《新闻1+1 》

专业/权威评论员:专家学者、官员作为节目评论员,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主流立场,适时

适当的评判。

●《时事开讲》

自由评论员:话题顾忌较少。评论员们的个性常鲜明,言论风格和语言表现不拘泥于形式,观点独特辛辣,尤其是站在世界华人的大角度去评析新闻事件,给内地观众不一样的解析和评论。

凤凰卫视“三名战略”——名记者、名主持人、名评论员

●《锵锵三人行》

凤凰卫视的谈话类节目,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两岸三地传媒界精英名嘴,针对每日热门新闻

事件,各抒己见,不追求问题答案的正论,属于俗人闲话,融信息传播、制造乐趣与辩析

事理于一身。

●《时事辩论会》

是凤凰资讯台的一档语言类节目,每天一个热点话题,聚集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背景迥

异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以深入探讨,小组辩论的形式,在时事辩论会展开观点交锋。

新闻评论的侵权问题

定义:新闻侵权:是公民或法人利用新闻作品的传播或评论,损害他人(公民或法人)人格权的行为。

第一,新闻侵权的主体新闻从业人员或新闻单位(公民和法人)

第二,新闻侵权的归责原则《侵权责任法》,已有立法规制。

第三,新闻侵权的方式、手段

新闻侵权是由于新闻报道内容的不实或侵犯他人隐私造成的,新闻侵权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仅限于“侮辱、诽谤”。

第四,新闻侵权的客体

广义的新闻侵权客体可以是公民和法人的一切合法权益,通常指的是公民和法人的人格

权。

一、新闻评论侵权的几种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新闻官司:——《民主与法制》《20年“疯女”之谜》案

1、新闻失实造成侵权指评论所依附的新闻失实。

总结:评论内所引用事实,必须经得起检验,决不能道听途说,有闻必录(包括报刊新闻)。

1988年高院在《关于侵害名誉权案件有关报刊应否列为被告和如何适用管辖问题的批复》

1993年高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条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这一规定已经在立法中明确了新闻评论侵权的主体范围,即新闻发布单位和新闻作者。

2、侵犯个人隐私

隐私权:公民依法享有的居住不受他人侵扰以及保有内心世界、财产状况、社会关系、过

去和现在其纯个人的不愿意为外界知悉的事务的秘密的人格权。

3、攻击、侮辱对方人格造成侵权

公正评论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发表意见是出于公众利益;

2、发表的意见基于一定的事实;

3、无恶意。

总结:有分寸的观点的争鸣是合理可行的,但使用的语言一定要有度。

4、评论失实造成侵权

总结:如果评论没有对事实作出正确的评价,使读者对事实产生错误判断,也有可能对他人名誉权构成侵害。

5、表达失误造成侵权

总结:评论立场一定要鲜明,观点一定要明确,模棱两可、语焉不详要不得。

二、新闻评论侵权的规避

1、选择新闻要谨慎,切忌道听途说,有闻必录。

2、遵纪守法、切忌越法律雷池。

3、斟酌用语,切忌用词不当、恶语伤人。

三、新闻评论侵权后的积极补救

1、主动更正:在可能引起侵权纠纷的情况下,对失实或不当内容的主动更正。

2、及时答复:当事人提出异议或说明时,媒体应在相同的版面和位置,以“来函照登”的形式刊发。

3、积极调解

4、争取和解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 学习议论文,首先了解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表达方式。 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5种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描写: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议论: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如:豆子发芽了。(记叙) 一颗颗圆润的豆子长出了代表着希望的瘦弱的嫩芽。(描写) 啊,豆子发芽了!(抒情) 豆子发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议论) 豆子发芽需要水分。(说明) 议论文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一般都由论点、论据、论证组成,称为议论文三要素。议论文是一种实用的文体,它的范围很广,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般性的政论文、评论、杂文、演讲稿、读后感、序跋等。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一、论点: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把握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怎样把握论点呢? 1.分清论题和论点。 例如:九年级上册《谈读书》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前者是议论的问题,后者是议论的观点。所以,阅读议论文,要纵观全文,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发议论的,然后再看作者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2.注意论点的位置。 有时文章标题就是论点。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例如: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在文章的中间。当然,也有少

GIS地图知识

GIS地图知识 1. 地图、地图制图学 . 2. 地图基本概念-特性、分类、用途、工艺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3. 地图数学基础 (椭球、投影、高斯-克吕格直角坐标、地形图分幅) 4. 地图符号 5. 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及表示方法 6. 专题地图的内容要素及表示方法 7. 传统测绘与“3S”、“数字地球” ------------------------------------------------------------------------------ -- 1. 地图、地图制图学: 一.什么是地图 地图是按一定的数学法则和综合法则,以形象-符号表达制图物体(现象)的地理分布、组合和相互联系及其在时间中的变化的空间模型,它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又是信息传递 的通道。 二.地图制图学及其理论基础 地图制图学属地球科学中的一门学科。主要是研究地图的实质(性质、内容及其表示方法)发展、制图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的一门科学。它的任务是获取各种类型的、高速优质的地图。是制作地图的科学。地图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反映自然的特殊形式。地图的制作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人类认识客观的能力和水平的反映。 三.地图制图学及其组成部分 地图概论:研究地图的发展规律、特点以及地图的性质、分类、用途、内容及表示方 法等。 地图投影学:研究地图上点的平面直角坐标(或极坐标)同地球椭球体表面上相应点的地理坐标(经纬度坐标)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投影的理论、性质、变形规律、计算方法投影的判别和选择,以及在编制地图中不同投影的转换问题。 地图编制学:研究制图资料编制地图的理论、技术方法和程序。 地图绘制学:研究绘制出适合于制印要求的出版原图的理论和技术。 地图整饰:研究地图内容的表现形式,如色彩、线划、符号、图名的设计、地貌立体 表示等

第二节___我们怎样学地理(地图三要素)练习题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地图三要素)练习题 ⒈地图上的比例尺及其三种表示方法;比较各图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大小及其与地图详略的关系;比例尺的有关计算。 ⒉地图上方向的三种确定方法及其实际应用;在地图上确定风向、河流的流向或其他两项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方向。 ⒊地图上的图例及常见图例的识别;地图上的注记及其标注方法;用图例和注记指导正确地读图。 一.选择题 1.“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适应看地图的情况是() A、所有地图 B、不带经纬网、指向标的地图 C、带经纬网的地图 D、带指向标的地图 2、杭州位于西安的东南方,则西安位于杭州的 A、东南方 B、西北方 C、东北方 D、西南方 3.当你到一个城市旅游时,你选择那种地图较为合适() A、世界地图 B、中国地图 C、城市地形图 D、城市旅游交通图 4.下列有关地图论叙不正确的是() A、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B、地图是对地理环境原封不动的缩小 C、地图三要素是指方向、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D、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5.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绘制中国地图比山东省地图比例尺大,内容较为详细 B、绘制山东省地图是,同中国地图相比范围小了,比例尺大了 C、绘制泰安市地图时,图的内容较山东省地图更为简略 D、绘制泰安一中中学地图,比例尺最小,内容最详细 6.比例尺为1:30000000的“中国政区和交通图”上,量得山东与北京的图上距离为5厘米,则两地实际距离为:() A、150千米 B、600千米 C、1500千米 D、6000千米 7. 地图是认识地理的重要工具,识别比例尺是基本技能之一,下列比例尺中,比例尺最 大的是() A.1:10 000 B.十万分之一 C.1:1000 D.1:1 000 000 8. 将数字式比例尺1:20000改写成文字式比例尺是() A.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0.5千米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0.2千米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日测内容:认识论 星期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观点D.唯物的观点 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5.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 7.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写作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写作知识点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写作知识点归纳总结。 知识点总结 课标和教材对文字这一考点的基本要求是: 1、能写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根据生活需要,能写常见的应用文。 2、准确、全面的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和写作要求写作。能中心明确、思想健康、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3、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 4、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

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和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5、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常见考法 中考作文大概有以下七种考查形式: 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 文字材料作文 自由命题作文 看图作文 话题作文 “文体不限”作文 误区提醒 中考作文满分为60分,可谓语文的“半壁江山”。时至今日,中考作文越来越强调对考生真实水平的考查,生搬硬套、弄虚作假、胡编乱造,几乎很难获得高分。针对中考作文,我们应该注意

哪些呢? 1.重视审题,强化“本我”。审题要一个词、一个词地读,迅速找到“关键词”。落实被找出的关键词,即把它们的要求体现在作文中。行文时学会“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善于“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写真情、抒真性、表真意、塑真我。 2.重视腹稿,防止“三边”。何谓“三边”?即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考场作文不宜见异思迁,边写边改。要给自己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最可怕的是文章写了一半,又想另起炉灶,时间没了,心情也坏了。切记:一旦构思已定,最好一气呵成。 3.重视拟题,扮靓“首尾”。作文要想考场中博得阅卷老师的“欢心”,就必须重视“拟题”,如果是命题作文,就要重视开头和结尾。当然任何作文都应注意“首尾”。文章首尾差了,得分一般都不会高。

地图的三要素是什么(知识讲解)-word

地图的三要素是什么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复习建议 掌握地图上方向的判读方法及其应用; 掌握比例尺的计算、缩放及其应用; 了解常用图例、注记 知识清单 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或注记。 2.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方法:一般情况下,面对地图上北下南、________;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箭头指向________方,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方;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________方向确定。 3.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有________、文字式和线段式。 4.比例尺的分母愈大,比例尺愈________,表示的范围愈大,内容愈粗略;比例尺的分母愈小,比例尺愈________,表示的范围愈小,内容愈详细。 参考答案 2.左西右东、北、南、东西 3.数字式 4.小、大。 考点聚焦 地图上的比例尺 比例尺的概念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用公式表示为: 比例尺= 注意: ①比例尺只表示距离缩小的程度,而不表示面积缩小的程度; ②比例尺的本身是没有单位的,但数字式比例尺中的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均以厘米为单位,直线式比例尺的实地距离一般以千米为单位; ③学会应用比例尺的变形公式。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典型例题】 在某幅地图上,60°N 上甲乙两地相距11.1厘米,两地的时差为2小时,则此图的比例尺为( ) A.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米 B. 1∶15000000 C. 1/30000000 D. 解析:在本题中,图上距离已经给出,主要是要求出实际距离。要求出实际距离就必须知道三个知识点:一是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相差15°,二是纬线圈长度的变化规律:纬线圈的长度与纬度的余弦成正比。三是赤道上经度相差1对应的弧长是111千米。由两地相差两个小时可知两地经度相差30度,在北纬60度的纬线上经度相差30度,相当于赤道上对应的15个经度度的间隔,因此实际距离为15×111千米,两地图上距离为11.1厘米,则比 0 400千米 800千米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归纳.doc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6.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7.物质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 9.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 10.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高中政治常用哲学道理 (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反对孤立的观点和主观臆造的联系。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要有创新精神,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5)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6)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善于把握重点和关键,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同时要作到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10)要分析、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的性质、本质和主流。 高中政治记忆方法

初中作文知识点:话题作文考点分析

初中作文知识点:话题作文考点分析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以特定的话题为契机,引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这种说话的内容是自由的,是自在的,是自选的。 由于存在话题,人们就得谈话,这种谈话没有规定的题目,人们可以围绕话题自由自在地侃,海阔天空地侃,人人都想谈得中听,人人都在想法谈出点新意。让人们的谈话自由而又广泛,这就是话题的作用。由此可知,话题作文的作用是用一个话题来引出内容广泛、形式自由、带有自己创见、带有自己思想与情感特点的作文,这种作文形式与我们习惯了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相比,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话题作文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不是人们臆想的产物,它是多年来作文题型发展的结果,是人们探索与创造的结果。目前,话题作文有五种主要的表达形式。 第一种 是最为嫩稚的,就是命题式的话题,出题者直接指定一个话题,要求考生围绕此话题作文。如:

1.语文课是同学们在初中上过最多的一门课,请你以语文课(包含语文活动课)为作文内容的范围,把你想讲的故事、想提的意见、想抒发的情感写下来。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用哆来咪为题目,也可依据自己文章的内容,自拟题目,如能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可适当加分。②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某一角度,就音乐这一话题写下自己想讲的故事,想表达的感受,或陈述的见解。全文应在500字以上,800字以下。 第二种 是导语式或者说是引语式话题,出题者往往要铺叙一段话,这一段话不是材料,它的作用是把考生引到话题之上。与那种直接亮出话题的作法相比,这种话题多了一些情味。如: 1.梦是睡眠时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想象活动。人们常常做梦,有美梦,也有噩梦;有完整的梦,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 一、物质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运动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

诡辩论。 三、规律 1.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易变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意识 1.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1)特点: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论 一、实践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先抑后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以乐写哀等。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等。(4)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作者所要表明的对事物的观点、看法。在文章中一般要旗帜鲜明的提出来。一篇议论文,一般论点的提出方式有:题目就是论点、一开始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文章结尾概括论点、有时候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由几个分论点组合而成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与联系: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话题,也就是作者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论述的,论点是议论这个话题之后得出的观点。有时候,论点和论题是统一的,有时候是不一样的,需要自己去把握。(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一般的论据要具有典型性,是众所周知的、已经被证明了正确性的这样的人物或者事例,而不能是自己编造的一个事例,没有经过大家的认可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所列举的事例为事实论据,一般事例的叙述要简洁,不能太过于冗长,引用名人名言属于道理论据。 (3)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过程要严谨,论证要充分。 一般论证过程都是以三段论的形式展开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部分就是提出论点或者是论题的部分。分析问题部分就是证明论点的部分;解决问题部分一般是重申论点、发出号召或者是提出论点。 二:论证方法:常用的有事实论证、理论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在回答论证方法的作用的时候,要结合内容来回答。比如: 问:文章列举这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查找这个事例前后的内容,看看是围绕那一句关建话展开的,那么这句话就是问题的答案。 问:比喻论证的好处是什么?

七年级地理地图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地理地图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地理地图知识点整理 1 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 a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b大小: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c表示方法:文字式-图上1c代表实地距离40 数字式-1:4000000(1=1000=100000c) 线段式-(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 ⑵方向: 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与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地形图 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5.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地形: 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高原:海拔较高>500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平原:海拔很低<200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山地:海拔较高:>500米,地面起伏程度大 s(); 【七年级地理地图知识点整理】

初中记叙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 一、概念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二、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 2.感知文章主要容,概括主题思想;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三、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四、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容悟出。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a.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b.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

与刻画。按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c.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六、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容。 七、记叙的顺序 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开头倒叙,然后再用顺序写出整个过程。通常是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容,或是对叙述事件中的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的介绍,或是对事件的发生做某些解释说明,以深化形象。 八、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为主,有时也有第二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围。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但在小说中,“我”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塑造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 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在文中用“他”或“他们”来叙述,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用这种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写

《地图知识》系统知识点汇总

《地图知识》系统知识点汇总 《地图知识》系统知识点汇总 第六单元地图知识 [知识要点] 一.地图上的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式子表示就是: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达方式: 1.线段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注明1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如图, 2.字式:用字写成图上1代表实地距离100。 3.数学式:用数字表示图上的比例尺大小。例如:1:1000000

根据比例尺,可以在地图上量算出图上两个地点之间的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的大小衡量,即比例尺的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反之比例尺愈大。 二.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一般把它的上方定为北,下方定为南,左方定为西,右方定为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我们就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如图2 3.经纬网地图: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批示东西方向,在经纬线成圆弧形的情况下,确定方向时要特别注意。如图3 三.图例和注记 1.图例:它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含义的说明,即地图上用表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各种符号和颜色叫图例。

2.注记:在地图上用说明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字,以及表示高、水深等的数字,都叫注记。 四.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表示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它们均是表示地面高度的方法。 五.等高线和等深线 1.概念: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图可以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在一同幅图上,等高线愈密集,表示地表坡度愈徒;等高线愈稀疏,表示地表坡度愈缓。 把海洋中深度相同能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在地图上,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2.地形图: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状况的地图,为地形图。用等高线绘

初中语文阅读作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语文阅读作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记叙文详解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地图的基本要素

《地图的基本要素》 一、教材分析: 《地图》是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这一节内容分为二课时,第一课时是地图的基本的要素,第二课时是地形图的判读。地图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传递工具,在生产生活中有着极广泛的用途。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科学素质。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下面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②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以及在地图上辩认方向。 过程与主法目标: 通过读图、绘图、计算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用比例尺量算两地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地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应用地图中的基本要素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地图三要素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故确定比例尺的运用和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中辨别方向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方法为主,最终达到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具准备:各式地图(学生每人自带)、直尺、米尺、地球仪。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或“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各城,浑身绚丽多彩”,学生猜地球仪或地图。 再设问:假如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旅游,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为了不迷路,你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比较地球仪和地图的优缺点。 这样引入新课的目的是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2、新课教学 关于图例和注记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认识图例。我设置了一个小组竞赛的活动,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常见的图例,然后我用课件展示一些图例让学生说出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记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关于地图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创设情境:播放视频《“桑美”台风的威力》,观察“桑美”的台风路径图。 思考:(1)、台风现在位于福建的哪个方向?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 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过程中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解释和预见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在认识活动中则起到动力、引导和诱发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一初二多涉及记叙文(散文、小说)、说明文(包含说明文): 散文阅读技巧指导 A表达方式 1、叙述: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2描写 描写指用语言文字等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具体来说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把表述对象的状态,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按照描写对象不同,描写主要有对人的描写和对景物的描写。 (一)人物描写 1.考点解析 历来对人物的描写的考查,通常情况下能考查的是人物描写手法,以及这样写的作用。2.知识储备 描写手法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细节描写的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二)景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1.考点解析 我们讲的描写是狭义的描写,近年来单纯考查描写的并不多,描写景物,主要考查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等。 2.知识储备 景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虑观察的角度、顺序等,如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等。或者从时间的顺序。 采用对比方法写景。 采用象征手法写景。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景衬托人物心情;写景点明时令、地点;写景表现人物关系;写景

地图制图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地图的定义:按照严密的数学法则,用特定的符号系统,将地图或其他星球的空间事象,以二维或维静态或动态可视化形式,抽象概括、缩小模拟等手段表示在平面或球面上,科学地分析认知与交流传输事象的时空分布、数量质量特征及相互关系等多方面信息的一种图形或图像。 地图的基本特征:严密的数学法则2)科学的地图概括3)特定的符号系统 现代地图学的定义:以地图信息传输与地图可视化为手段,以区域综合制图与地图概括为核心,以地图科学认知与分析应用为目的,研究地图的理论实质、制图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大众化科学。 现代地图学的学科体系:三大方面:1)理论地图学2)技术地图学3)应用地图学 现代地图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与地球科学的关系:现代地图学是研究地球科学的依据/工具;是地球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达手段 二、与测绘学的关系:测绘学为制作地图提供理论依据 三、与3S技术的关系——虚拟现实,将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到现代社会中去。 遥感:为地图内容的修编与更新、专题地图的编制和影像地图的制作等提供价廉而实时的资料。 计算机地图制图:极大的提高了地图制图的速度,使大量的制图工作者从繁琐的手工制图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地图制作的技术水平,丰富了地图的内容,使由模拟地图迈入数字地图时代成为可能 与GPS的关系:提高了地图的空间数据质量。 延伸:三代语言——一代:文字二代:地图三代:地理信息系统 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地图制图提供必要的题材计算机与信息工程技术:不断的改进制图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水平 艺术和色彩学:为地图学的表现手段和感染力提供营养数学:实现地图模型理论和计算机地图制图、数字地图的基础。 现代地图的分类: 1)按地图功能和内容分类: 功能: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专用地图、特殊地图内容: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普通地图——以同等详细程度全面表示地面上主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能较完整地反映出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包括水系、地形、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网、境界线、以及独立地物等。其可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 专题地图——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分布,或强调表示这些现象的某一方面的特性的地图。其主题多种多样,服务对象广泛,按专题内容可进一步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和环境地图等不同专题类型的地图。 2)按地图比例尺分类:大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万的地图中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小于1:10万,且大于1:100万的地图小比例尺地图——1:100万和更小比例尺的地图 现代地图的组成要素:1)数学要素2)地理要素3)辅助要素 数学要素—大地控制(控制点)缩小程度(比例尺)地图投影(经纬度、方里网(平面坐标网))指向标志(环境污染和保护、灾害、航行等)地理要素(内容要素)—自然地理要素(水系、地形地貌、土质植被)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线、独立地物) 其他要素 辅助要素——说明性辅助要素(图名、图号、接图表、文字说明)工具性辅助要素(图例、分度带、比例尺、坡度尺) 最古老地图:现在能看到的最古老地图,是距今大约4700年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和4500年前制作在陶片上的古巴比伦地图 现代制图技术的进步: 1. 地图测绘技术方面 2. 专题制图方面 3. 地图编制与出版技术方面

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

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形状和大小、纬度和经度) 1.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是一个赤道略鼔、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2.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北纬、南纬各有90°。 低纬、中纬和高纬:0°—30°(低纬),30°—60°(中纬),60°—90°(高纬)(2)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南北半球划分: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南北半球的判断:度数后面跟N是北半球 度数后面跟S是南半球 东西半球的判断:小于20°,一定在东半球 大于160°,一定在西半球 大于20°,小于160°,看度数后面跟W在西半球,跟E在东半球 经纬网的应用:A利用经纬网定位 B利用经纬网判方向 地理方向确定的基本原则

①两点若位于同一条经线上,距北极点近者在正北方,距南极点近者在正南方 ②两点若位于同一条纬线上,它们只有正东方或正西方的关系。具体比较时,应将两地置于经度差小于180°的范围(劣弧)内比较东西方向。 ③两点所在的经纬线均不相同:可将其先按纬度数进行南北方位比较、按经度和进行东西方位比较,然后叠加综合。 两地分别为东、西经时,若经度数之和<180度,则东经在东,西经在西;若两地经度数之和>180度,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 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读方向 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离北极点近的地方为北方,从北极点看各个方向都为南方;离南极点近的地方为南方,从南极点看各个方向都为北方。 2、根据南北极点,在图的边缘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3、箭头所指方向为东,箭尾所指方向为西 C利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的距离 赤道上经度1°的实际弧长约是111km 任意经线上纬度1°的实际弧长为111km 任意纬线上经度1 °的实际弧长为111×cos纬度km D利用经纬网确定对称点: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其经度相等,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2) 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其纬度相等,经度相对,和为180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相对,和为180°, 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E最短航线 原则: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近(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大圆的劣弧。 明确两点:一、最短航线——球面大圆的劣弧段; 二、球面大圆——以球心为圆心的大圆 1)、若两地都在赤道上,赤道便是过这两地的大圆,最短航线,即为向正东或正西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