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伴我成长

论语伴我成长

论语伴我成长
论语伴我成长

《论语》伴我成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初读《论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不仅仅是语句精炼凝神、饱含哲理,更多的是我被这句话所蕴含的坚强乐观、顽强追求的信念所打动。这也是《论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每一次经历挫折时,在每一次落魄失意时,在每一次得意自满时,我都会捧起《论语》细细品读。因为在这里,我的灵魂可以净化,我可以找到人生的方向。

《论语》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一个青春洋溢的女孩,一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而命运总是那样弄人,在这样一个花样年华,她被查出得了脑瘤。这个消息对她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但无论上天降临多大的噩运,我们只能默默承受。在她去北京做手术时,我紧紧抱住她,泪水湿了眼眶。但她却笑着对我说:“没事,我还要和你一起疯呢。你还记得你送我的那本《论语》吗?你不是最喜欢那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吗?我的理想还没实现,怎么能轻易向命运屈服?”是啊,人生路漫漫,怎能轻易地向世界缴械投降呢?我们要永远坚强乐观。当厄运降临时,或许我们不再有时间去抱怨与悲痛,剩下最多的就是坚强与抗争。直到那时我才明白,读《论语》原来可以给人那么大的力量。病情耽误了她的学习,而那时正是中考前夕,在那个紧要关头,所有人都觉得她不会参加中考,但是她却毅然决然地在中考报名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随之而来的,是她每日穿梭在各科办公室补课的身影,是她

上课认真做笔记的身影,是她脸上那透着坚毅的双眸,是她那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是的,她成功了,她以正榜的成绩进入了我们县最好的中学。作为一位目睹这一切的旁观者,更作为一个多年来的好友,我深深地为她骄傲。当我再次和她谈起这件事时,她只是淡淡地对我说:“这都要感谢你送我的那本《论语》,是它让我有了理想和追求,是它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当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以后,你别无选择,只有去接受,有些时候,只有你真正的去面对,你才有逆转与崛起的机会”。是啊,品读《论语》,可以让我找到理想的光芒。

我捧起《论语》,阳光透过书本洒在手上,再次看到了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心中的橄榄枝久久不能平息

《论语》与民族精神解析

《论语》与民族精神 作者:郭继承 论文摘要: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何实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造性转化,在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论语》为解读的范本,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不是拘泥于传统文化的典籍的具体的话语和结论,而是着眼于分析文化典籍背后所反映和体现的精神内核,及其对民族精神的贡献;在具体的结论上,本文认为《论语》一书所体现的强烈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反思的精神、兼容兼蓄、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精神、高尚的操守精神、对社会的责任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进步和发展中有着长久的价值。 关键词:论语文化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当前很多朋友们讨论的问题,尽管其中争议的问题很多,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精神的支撑力和原动力。民族精神更多的是从人的精神层面而言的,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中,一方面先进的优秀文民族文化滋养培育了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民族精神激励、促就了优秀民族文化的创造、学习和传播;二者是互动的关系。结合到中国的文化发展的实际,探讨民族精神的问题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分析,毋庸置疑的结论是: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几个文明悠久的民族,只有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历经风雨磨难而更坚强。这其中的究竟固然十分复杂,但有一点是可确证的:那就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创造和培育的动力与源泉,在中华民族的维系、整合与进步中起着独特而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使得我们有必要也十分有意义的从民族精神层面解读中华民族生命力和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以期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中华文化的体系与内容庞杂,在许多方面都有熠熠生辉的成就与贡献。在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儒家文化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而《论语》更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与源头,本文拟就把《论语》作为解读民族精神的一个范本,从《论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角度,解析《论语》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民族精神家园的滋养和贡献。 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优秀典籍,提供给人类的绝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知识或话语,不仅仅是一个带有历史痕迹的死的东西,因为具体的知识或话语受环境、时间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很大,往往会因为历史的变动而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优秀典籍更重要的价值是他所包涵体现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浇灌、滋养一个民族的精神,使社会的进步不仅有了面对困难的智慧,还有一种永不枯竭的厚重的精神的原动力与支撑力。这可谓写此文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鉴于文化的民族性,中国的文化形态与特质是同于西方的文化的,研究中国文化应该有适合自己特色方法和视角。比如:就古希腊的文化而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就开辟了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的先河;而中国的文化一直到近代以前,还是处于多学科杂糅的状态之中。这种不同就使得我们在思考中国文化的若干问题时不好就西方一些模式和学术习惯对中国进行研究。在学术的思考与研究中,也有一个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用当前时髦的术语也就是有个语境的问题。《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方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

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

子贡方人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子贡方人 【原文】 子贡方人(1)。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2)。” (《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释】 (1)方人:评论人物的优劣长短。 (2)不暇:没闲工夫;没多余时间。 【翻译】 子贡评论人物的优劣长短。孔子说:“赐啊,你这样做是贤能的吗?我可没那个闲工夫。” 【评析】 人不学习道理,不重视心性修养的话,大概免不了自以为是、度量狭小、好比较争斗、自满自大等。愈强的自我,愈是能分明计较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和利害得失,很是尖滑很会钻营,而为私为我并非人的纯真本性,是偏离宇宙规律的。我、人、他人、生死等,这些观念和真实感,对于注重心性修养的人而言,甚至是要愈来愈看淡的,如果人的真正生命是不灭的元神,那么要从人返本归真成神的状态,就不能像一般人那样,还去加强自我、人心和营私的观念。 当自我变得很强大而真实的时候,人就会很高傲自大而看不起别人,接着就是评论别人,看的都是别人的不对和缺点。评论别人的危险,就好比人不知不觉走进狂妄的国度,当上狂妄国的国王,看到的都是狂妄国的人民和狂妄国的风景,当然给人的观感和表现的言行也都特别狂妄自大,这真是一无是处又虚掷时光。反之,谦虚的人,心里踏实,言行让人受益。 说话应该是讲道理,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也可以善待他人,“忠告而善导之”,或找找自己的不是,而不知道的要“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子路》),有修养的人,不会乱发言论,更不会批评别人,当然基于维护正义良知、唤醒世人或救人于危难等大是大非的事,则言必有中。 【延展】 1、批评别人往往都有不大好的动机,例如维护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执着或情欲、伤害别人等。想想看:自己有没有批评或评论过别人?当时的动机是什么?那时为什么不采用和善的方式对待别人呢?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随笔

《论语》随笔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认为君子要致力于根本。那么,根本是什么呢?在儒家思想里,就是“孝悌”。儒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家里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那么他长大后也就不会犯上作乱。今天我们不主张孩子对父母盲目服从,强调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希望孩子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但有些人对此理解有误,有些家庭中长幼不分,孩子任意使唤父母,当起了“小皇帝”“小公主”,这样的家庭氛围显然不利于孩子成长、成才。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是取之不尽的情感宝库。一方面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她)的爱,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懂得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回报他人的爱。长幼有序、互敬互爱的家庭伦理关系像一片温暖的土壤,能滋养孩子的爱心,使孩子自然而然地懂得奉献,积极与人合作,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一章言辞简洁,却道出了人生的两种至高境界。一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因为对自己的言行品质很有信心,自己的言行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无论别人是否理解,都能淡然处之,这才有了控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自信与洒脱。因为在孔子心目中,一个人是否为君子,与他人知不知晓无关,关键在于自身。 另一种境界则是怕自己不了解别人。此话一出,真让人肃然起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做到,就算是自己的言行不能够被他人了解,也要尽力去了解别人,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了解别人,我们就要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立场、角度考虑问题。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是孔子治理天下的主张。怎样实现以德治天下呢?主要的是为政者自己不断学习、修炼,不断完善自己。只有你自己这颗“北极星”闪闪发亮了,群星才会来环绕,天下之人才会归顺与你,向你学习。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先秦时,国即是家,所谓家国一体。在这样的语境下,说“修己之德”就是“治我之国”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国不会很大,君之所为,民皆知之,这样私德与功德的吻合度很高。所以,儒家重仁政、主德治是有道理的,所以《大学》讲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主要是修德。 这章强调治国者的德行,隐含“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意思。其实,不管是治国者,还是政治家、治校者、治班者……道理都是相同的。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导读: 【解读】孔子高度赞扬了颜回的学习和为人。这里的关键是对“仁”的理解与践行,“仁”是孔子全部思想和学问的核心,它构成了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孔子讲“君子不器”,告诉弟子要做一个全人,不可以拘泥,其做全人的重要方面就是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与“仁”密切相关,因为“仁”又是多种美德的总和,因此其本身又是很活跃的元素,但另一方面孔子有主张不违仁,实际上是说不要违背人性向善的规律。但人性之中善与恶总是并存的,若要“仁”常在,就需克服内心里不仁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理想之高,而又对“仁”的把握理解之难。 【原文】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季康子问道:“仲由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仲由办事果断,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子贡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回答说:“子贡言辞通达,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冉求能从政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困难呢?” 【解读】我们可以把这一章看作是用人单位(季康子)来向孔子

招聘从政人才的对话。作为用人的一方询问的是这三位学生能不能胜任从政的工作,而作为老师的孔子给出的答复,则是实事求是的。孔子极力给出的答案都是学生身上的长处,或者说是特色或者是突出的才华。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子路性格刚毅,办事果断,而子贡这个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自贡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可见其言语的才华畅达。而冉求掌握了多种的技能,当然可以胜任他们擅长的从政工作的不同方面的需要了。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孔子个性化的教育结果,而从政只要用其所长,就一定会有成就。孔子介绍弟子的长处,也在告诫选人者要用其所长。不象今日推荐就业,常谈哪一个名校毕业、哪一个高人的学生、多高的学历,却很少问及所选的人的本事如何。 【原文】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季氏要请闵子骞做费地的总管。闵子骞告诉来的人说:“请替我好好的这件事吧!如果还来找我,那么我就一定会逃到汶水北岸去了。” 【解读】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因为季氏不忠于鲁国国君,所以闵子骞拒绝去他那里做官。孔门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谋取官职,赡养父母,以尽孝道。但在道义与富贵之间,孔子还是注重道义在先。闵子骞为此也会经过内心痛苦的挣扎,最终选择了道义,把老师孔子提倡的仁德理想,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标,并身体力行。

诵读《论语》,感悟成长

从四年级开始,我有幸接触到了传统文化《论语》,每天的第三节课时间是我们全校师生的经典诵读时光,想想刚开始那些日子读论语的感受,仍然记忆犹新。刚开始就是感觉有些难懂,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好多子曰、之呀、乎啊、者啊、也的,读起来很是绕嘴,读通顺都难。后来经过老师的带读和讲解,才觉得它确实有道理,也有意思多了。比如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且认真研究里面的知识,就可以明白更多的道理,这种学习方法就像老师似的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知识。”还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 这个暑假,老师布置我们每天诵读《论语》,每天在班级群打卡,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每次打开《论语》,就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仿佛和一个充满睿智的人对话,所以我特别珍惜诵读的时光,每次坐在靠窗的位置,呼吸着窗外清新的空气,开始大声读诵起来,不敢走神,生怕读错字的发音,每每读完,身心安定了下来,心平气和,有时,心情不佳、有点郁闷,读上几遍,便神清气爽,好象把内心的抱怨之气读出来似的,身体轻松许多。读久了之后,渐渐就会背了,不用看书,就能背下来。现在我能够背诵前五篇了。 每日坚持诵读,对我来说,不是负担,反而变成一种快乐的期待,内心一天天也有了变化,人也精神了,口齿也开始变得清晰。而且,似

乎信心也一天天地增长,心情也越来越快乐。 《论语》真好!它能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美好。我越来越喜欢经典诵读了,它会陶冶我的品格修养,成为一个浑身散发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文明人。让我们与经典同行,让经典伴随我们一生! 读《论语》 这个暑假,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在朗朗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 初读时,只觉晦涩拗口,那些古代的发音让我有些心烦意乱,可逐渐地,那些拗口的词句在嘴里变了味,一串串读下去,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古韵,以往在我眼前漂浮的字符,都变成了穿着黑白舞衣的小精灵,调皮地发出清脆的笑声。 读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仿佛看见一青衫男子端坐在朴素的木桌前,桌上一盏昏黄的油灯,忽明忽暗地映着他蹙眉低想的脸,月光温柔地流泻到他身上,撒落一地芳华。 读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论语中孔子说的话

论语中孔子说的话 篇一:论语名句 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名句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 孔子说:“管理国家要以身做则。如同北极星,安然不动而众星绕之。”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孔子说:“以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为政》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11、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1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1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六年级议论文 : 《论语》伴我成长_1000字

六年级议论文:《论语》伴我成长_1000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朗朗上口的诗文,这深奥朴素的语言,都出自于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 《论语》中。 小时候,每天晚上,妈妈都给我念《论语》。不过,那是我什么 也不懂,只能牙牙学语的跟着妈妈摇头晃脑的朗读。 现在,我长大了。从这个段智慧的话语中,我也明白了很多。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它揭示了人间 的两种快乐“悦”和“乐”,这种快乐无处不在,只要善于发现,你 就会获得。这段话告诉我:学习并时常实行复习,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也很值得高兴;别人不了解你而自己并 不愤恨,这样的人才是君子!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的不但仅学习,在成长方面我也懂很多。其实,一个人的成长,都不外乎三种事。就 是对于别人,自己和社会要学会实践。我们首先要先学会学习,这是 一定要做好的。不过,单纯的学习也是不够的,因为人是要在社会上 生活的,很难脱离群体。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很重要,要做到 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我们交到一个益友时,既提升了学习,又 增加了个朋友,何乐而不为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准确的理解 自己,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真正的做到提升修养,接受磨练。 成为真正的自己。 去年,我在班中成绩不错,导致太自以为是,认为我总比他们强。不过,当我洋洋得意时,一个小小的三乘三魔方吸引了我的眼球,只 见同桌只用一会儿的功夫,便毫不费吹灰之力把打乱的魔方拼成了六面。这让我看的眼花缭乱、心服口服,我顿时知道了原来我并不是什 么都在行,什么都会,还有很多比我厉害的人。这时,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脸不觉已经羞的像煮熟的虾 似了。于是,我拜了那个考试总是倒数第一的同桌为师傅来教我拼魔

《论语》克己复礼 教案

克己复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背诵12.1、3.1、16.2章和13.3章部分内容;重点掌握“敏”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归”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 深刻的领会孔子所提出的礼与仁、礼与孝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理解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说说孔子提出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12.1、3.1、16.2章和13.3章部分内容;重点掌握“敏”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归”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理解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较深刻的领会孔子所提出的礼与仁、礼与孝的含义. 教学设想 在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本,并积累重点字词,同时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评析和归纳要义,并用练习加以巩固和强化,最终明白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教学方法 以串讲为主,辅以讨论和争辩.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问:“克己复礼”的含义?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 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补充: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问题: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原因?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是诸侯有私欲所造成。大国、强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于是便有了不顾礼义的侵吞兼并。在此基础上,便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或拒绝向周王室依礼进贡。有一位周天子,就是因为讨伐拒不进贡的楚

论语课后答案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 一、《为政以德》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 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 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 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 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 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 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 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存天理,灭人欲”则将“克已复礼”推向极端,无视人的正当需求,无视人的存在。(2)“君君臣臣”强调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即言行要符合身份,对两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而宋儒将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了,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对服从。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1.对陈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1)“沐浴”即戒斋,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2)“不敢不告”既说明孔子在齐国虽然得不到重用,但仍以一位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虔诚。“反复”则体现了孔子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心理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2.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答: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他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孔子以天下为已任,“匹夫兴亡,天下有责”的伟大抱负,他的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悲壮色彩的精神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利益、民族兴亡前仆后继,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战国时的屈原,面对佞臣当道的楚国,两次遭遇流放,但仍尽心竭力,为楚国的振兴“上下求索”;南宋的文天祥,在风雨飘摇之中,仍一心牵挂大厦已崩的南宋王朝,九死一生而不悔,慷慨悲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清末谭嗣同,变法失败,为激励后人,明知危险却毫不退缩,振臂高唱:“有心杀贼,无力回开。” 四、《仁者爱人》 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11

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1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与现代教育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孔门弟子所著的《论语》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作为21世纪的我们,要积极从古人身上吸取宝贵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教育孔子古代现代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生活与春秋诸侯割据的时期,其时王室衰微,百家争鸣,私学兴起,而儒家成为百家之中重要的一派。孔子广收弟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平民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在长期的从事教育工作中,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由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儒家思想对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即使在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不能抛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仍有许多闪光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儒家的教育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是一种君子教育,人文教育。这种教育思想,是德智统一,然后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孔子教育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以“文、行、忠、信”(《述而》)为“四教”。以仁爱为核心,发挥道德与智能的作用,在社会上立足。这种人才观也成为许多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参考依据。诚然,道德是人依以立足社会的基本准则,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准绳,使得社会安定和平。 人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必须要过强的才干,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作为六门课程,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教育三部分。这三部分是人们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今天,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古代的儒家教育思想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的。 一个人要成材,与他的理想是有很大关系的,孔子非常注重立志的作用,他以自己为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为政》),可见孔子对自己的成就归功于他早年的立志,并说明了学习的最佳年龄。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因此他要求弟子要有远大的志向,甚至骂请教学稼、圃的樊迟为“小人”,这虽是他历史与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君子教育在物质贫乏的古代社会尚且有颜渊等人去实行,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候,我们更不能贪恋物质上的享乐,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为理想而奋斗的学习实践中去。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单元,有一定的交际圈子,因此要学会与人相处,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交友,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

《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学习心得 孔子的人才成长观: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至打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也就是个人的价值观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

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一一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论语》学习心得2 《认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里的“天命”,不妨理解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即所谓万事皆有定数,佛家有皆有因果也是此意。“大人”可以解释为长辈、长官、长者或也可以理解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点“敬畏”的常识。这种敬畏,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对自己、对世界的清醒认识,始终保持一种谦虚求实的态度。阿q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子 先前比你阔得多了。”那是无根据的妄自尊大。比较起来,手里有权,口袋里有钱,或者有那么一技之长的人,更容易犯狂妄自大、忘乎所以的毛病。思想家王夫之说得很是透彻: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二 克己复礼

话题链接——主张礼治天下归仁 1.教材赏悟 “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一切非礼的视听言行都必须加以克制,这就算有了仁德。礼,指周礼,其实就是孔子认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克己复礼”是孔子主张道德上达到的自由自主的境界。孔子注重自身修养,严于律己。我们从“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来。“克己复礼为仁”里面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克己”,即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孔子经常用“君子”的标准对照自己,力求完善。因为“君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仁”与“礼”的化身,“仁”即君子的“质”,“礼”即君子的“文”,文质彬彬的君子就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2.名句赏记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谷梁传》 ◆唯宽可以宽人,唯厚可以载物。君子以厚德载物。——《易传》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德必报,怨不仇。——赵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旧唐书》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许衡 ◆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们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培根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洛克 3.典例赏析 礼之所起 《礼论》 原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4.时文赏读 守住人生的底线 王蒙 老子讲的无为实在是深刻极了美妙极了,那是因为人的各种各样的轻举妄为胡作非为无效劳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自讨苦吃的为太多太多了。也许我们不

论语全文及注释

. 【原文】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 畔:同“叛”。 【大意】 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仪来约束自己,也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了吧。”【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大意】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做的正相反。”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大意】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做到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注释】 道:开导,引导。 【大意】 子贡问对待朋友的方法。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委婉地开导他,他不听从就算了,不要自找侮辱。”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大意】 曾子说:“君子通过文章学问来交朋友,通过朋友互相帮助培养仁德。”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大意】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的品行端正,不用发布命令,百姓也会去照着做;统治者自己的品行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注释】 莒父(jǔfǔ):鲁国城邑,现在山东莒县一带。【大意】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如何为政。孔子说:“不要想求快,不要只看见小便宜。想求快反而却达不到目的,只看见小便宜就成不了大事。”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注释】 危:正直,高峻。 孙:同“逊”。 【大意】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要说话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正直,说话要谦逊。”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大意】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有好的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大意】 孔子说:“贫苦却没有怨言是困难的,富裕却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从《论语》中感悟成长

从《论语》中感悟成长 《论语》我想大家同学应该都知道吧!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主要经典著作,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主要记录孔子论道,教学,政治,思想,或发感慨,答弟子及时之问,或告弟子和评时事。时人,古人,以及弟子之间的论谈,全书共二十篇。前十篇为《上论》,记录孔子日常生活及态度琐事;后十篇为《下论》,记录孔子之言外,并记其弟子之言;第十篇《尧田》,为读《论语》者所附记全书形式为简短回答,语言精练,浅近易懂。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南宋列为“四书”之一。 在读完《论语》之后,我觉得它主要以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还有个人修养为主要内容的。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要“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还应做到“不耻下问”,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也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要感到厌烦,帮助别人时不要感到劳累,疲倦。正如伟大的毛主席所说:“学习的敌人是自满自足,哟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而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做人方面,我们应该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也应该“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人家。《论语》中的这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亲情、友情伴随着我们成长。 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亲情是河,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支流,让它用不干涸,澎湃向前;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木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亲戚是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他永远陪你同行,伴你一生。 友情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是我们压力的流泄口,是我们遇到困难时的庇护所,是我们犹豫时的商议者,更是我们脑子的清醒剂,思想的散发口。 只有学习才能获得新的知识,我们的知识来自于老师的贡献,老师,您是黑暗中的火种,点亮了学生心灵之光;您是山峦的阶梯,承受学生攀登的脚步。 人生岁短,但我们不能虚度光阴,要让人生过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然而,人生就像一场旅途,在前行的脚步中,道路注定不会平坦,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你相信自己,成功的光芒将会为你照亮人生的道路,那一个个坚定的足迹,会成为你踏上成功之路的有力见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