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PPT背景颜色的眼动实验研究_安璐

教学PPT背景颜色的眼动实验研究_安璐

教学PPT背景颜色的眼动实验研究_安璐
教学PPT背景颜色的眼动实验研究_安璐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 第八章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C 2.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政治思想教育 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D 3.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A 4.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 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 C 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B 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C 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B 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D 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D 10.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A

小学教育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八章 德育

小学教育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八章德育 [日期:2008-10-18]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字体:大中小] 云南省事业单位2010年定向招聘(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考试培训火热报名中,选择了千万不要错过... 文山州201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考前培训班招生详情查询红河州201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培训详细信息查阅 一、名词解释 1.德育 2.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3.德育的社会功能 4.德育的任务 5.道德教育 6.政治教育 7.思想教育 8.小学德育 9.小学德育过程 1O.爱国主义 二、单项选择题 1.( )是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4.学校德育内容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理想教育D.社会实践教育 5.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A.基础B.途径C.关键D.内容,

6.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7.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 A.手段B.方法C.途径D.内容 8.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B.政治思想教育C.政治课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9.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 10.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 )统一过程。 A.个体与环境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11.衡量小学生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行为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 12.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13.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14.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D.导向性原则 15.( )是为达到德育自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快速掌握考核精要第八章教学

第八章教学(下)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备课 (一)钻研教材;(二)了解学生;(三)制定教学方案。 1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2 ?课题(单元)教学方案;3 ?课时教学方案(课案)。? 二、上课 (一)课的类型与结构? 1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指依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可以 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另一种是根据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展开的程序、时限及相互关系。一般来说,综合课大体上由如 下五个环节构成。 第一,组织教学。第二,检查复习。第三,掌握新知识。第四,巩固新知识。? 第五,布置课外作业。? (二)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 ?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同时要精练、典型;2。作业的分量、难易要适 度; 3.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 4.对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具体说来,这些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及时复习功课,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第二,了解学生独立作业和自学的情况和学习条件。第三,查明学生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第四,与家长联系,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二是做好对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辅导工作。具体工作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对优秀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他们拓展学习的深度、难度。第二,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第三,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提高。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一)测验与目标 测验是要考查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所谓教学内容的目标是指学科中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的知识等,行为和发展的目标是指心理操作和身体发展方面的目标。 (二)试题类型 在目前常用的测验中,试题类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供答型试题要求学生对出题者编制的问答题、 解答题作出答案。选答型试题要求学生对试卷提出的若干答案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三)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3)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目标:理解班级组织形式的概念,了解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掌握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了解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重点:班级授课制 教学难点:如何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进程: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应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 教学组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 古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盛行个别教学的形式。如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些教育也是如此。 特点: ①教师只同个别学生发生关系, ②学生年龄不等,程度不齐,学习内容进度不统一; ③教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效果差。 这是当时政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相应地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加快教学速度。班级上课制应运而生。 (1)早在16世纪,西欧一些学校就出现了按班级编制进行教学的形式。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3)以原苏联教育家凯罗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教育学 第八章 课外活动

教育学第八章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含义: 答:课外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的特点:(J) 答:第一,组织上的自愿性。第二,内容上的广泛性。第三,形式上的多洋相。第四,活动上的自主性。 3、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J) 答:一,充实学生的活动,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三,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4、课外活动的内容分为六类 答:社会政治活动,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 5、课外活动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6、群众性活动包括:(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 活动)。 7、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学科小组活动),(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 小组)。 8、如何开展好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答: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9、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J) 答:一,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这是指导教师的地位能否在学生心目中真正确立的保证。二,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学生的了解。三,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四,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五,为了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经验,深入开展有关课外活动的教育研究,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10、小学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包括(计划、准备、实施、检查、总结)等基本环节。 11、如何组织和实施课外小组活动? 答:一,周密计划,精心设计。二,真人准备,抓好落实。三,认真实施,全面检查。四,及时总结,巩固成果。 12、认真准备,抓好落实要做到: 答:一,思想动员。二,落实任务。三,准备器材和场地。四,安全和纪律方面的准备。 13、(实施)是课外活动的核心环节,这个阶段,活动教师要做好(指导,协调,激励,检查,做好记录)

老教育学第八章-教学

第八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521页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253页 第三节教学原则264页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278页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教学-----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任务 关于教学任务的传统表述: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能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思 想感情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关于教学任务的不同表述: 科学知识的学习、思想感情的培养、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推行,各学术团体发起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对教学任务有了新的表述类似发达国家的表述方法:将思想感情和能力培养置于教学任务中居前的位置,同时把学习知识的任务放在靠后的位置。显然这样的变化,意在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

活动中过于强调知识,以至忽视了感情和能力培养。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 一、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一)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发展说)“发展”说的历史代表人物: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 近代的夸美纽斯、裴斯泰洛奇; 现代的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 可夫等人,都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 教学过程根本任务。 发展观认为-----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培养人,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发展观不足-----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削弱的老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过程(教学活动实践说) 李秉德的观点-----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 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 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桑新明的教学观点-----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器 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引起了学生信 息状态的变化,并由此导致学生内在结构的发展变化。 马建生的教学观点-----教学实践是教师主体与学生客体之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2)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原则的涵义,明确各个教学原则的内涵及要求,理解各个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各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教学难点: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进程: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对教学原则的涵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基本已达成共识,一般认为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表明教学应当遵循何样的教育目的,教学要求;表明怎样依照教学规律而合理、有序、有效地组织教学。 (二)教学原则的涵义 1、合目的性 教学原则要与教育教学目的一致。不同类型的学校性质不同,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也不同,这会对教学原则有不同的要求。 2、合规律性 教学原则要符合教学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我们办好事情的前提,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学规律的指导,只有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实践才能取得成功,也只有以规律为前提才能提出正确的教学原则。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教学原则对于全面完成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等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经过不断的总结与归纳,逐渐形成了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育原则,主要有: (一)直观性原则 1、含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感性经验,获得生动、清晰的表象,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从而为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性、抽象认识能力的发展打直基础。这一原则既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也主要地反映了教学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地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具体的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2、贯彻要求: ①要恰当选择直观手段 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特点加以选择,要注意它的代表性,典型性。

小学教育学全本讲解

《小学教育学》教案 目录: 说明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教育与小学教育 第三章学校 第四章学生 第五章教师 第六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七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八章课程 第九章小学教学工作 第十章课外活动 说明 一、《小学教育学》学科性质 1、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专业必修课程及学位课程。 2、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小学教育现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

3、小学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相对于教育学一级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二级学科。 学好小学教育学,掌握小学教育规律,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教学目的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师范生,传授给学生有关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理论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实践能力] 3、结合知识教学,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受学生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道德品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体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精神,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国内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要联系小学实际,充分反映现代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及其

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质量要求。 3、实用性原则。在传授给师范生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培养,重视训练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并加强教学中的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适度性原则。从高师院校实际出发,照顾师范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论述教育理论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难点适当分散。内容力求充实具体,理论阐述既要通俗易懂,又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5、系统性原则。加强本课程与《心理学》、《教材法》的联系,本课程的教学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并为教材法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 根据高师教学计划规定,小学教育学课程一学期完成,教学时数共约为60学时,其中讲授时数为54学时,余6学时供见习、课堂讨论及自由伸缩之用。 在每章内容提要之前,对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作简要的说明,以帮助师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五、主要教学参考书 教材: 黄济等主编《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浙江小学教育学同步练习题:第八章 德育

官方微信:【zjjsks】https://www.doczj.com/doc/9713661409.html, 浙江小学教育学同步练习题:第八章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2.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4.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 B.政治思想教育 C.政治课 D.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6.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7.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统一过程。 A.个体与环境 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

官方微信:【zjjsks】https://www.doczj.com/doc/9713661409.html,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8.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 A.德育原则 B.德育途径 c.德育方法 D.德育模式 9.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基础,()是关键。 A.知情 B.知行 C.意行 D.知意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过程中,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思想问题,那就违反了()的原则。 A.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B.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E.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2.德育的途径是指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各种渠道或形式。我国小学德育的途径是()。 A.各科教学 B.班主任工作 C.说服 D.榜样 E.劳动 3.对不同的时间、地点、情境和对象发生的同类思想品德问题,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采取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A.应是相同的 B.应是完全不同的 C.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D.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E.以教育原则为主导 4.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下列属于说服教育法的是()。 A.讲解 B.报告 C.表扬 D.批评 E.参观 5.在德育方法中,()是陶冶法的典型特征。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小学教育活动 本章习题 一、填空题 1.皮亚杰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两个基本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代小学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与英国式三种。 4.洛克认为教育应包含的四件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智慧、礼仪和 ______________。 5.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________________、程序性知识和 ______________三类。 6.教师从事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掌握“勤于积累”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等主要策略。 二、选择题 1.小学教育活动的中心是() A.课程与教学设计 B.课堂教学 C.课外活动 D.管理与领导 2.提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这个观点的人是() A.洛克 B.皮亚杰 C.赫尔巴特 D.卡西尔 3.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吉尔福特 B.珀金斯 C.斯腾伯格 D.加德纳 4.合作学习的倡导者是() A.奥恩斯坦 B.约翰·布鲁埃尔 C.麦克唐纳 D.约翰逊兄弟

5.小学管理与领导过程的中心是() A.工作计划 B.工作实施 C.工作目标 D.工作检查 三、简答题 1.小学德育活动有哪些内容? 2.教师教学实施活动方案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3.学生自我管理与领导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请结合自身体会论述小学智育活动。 2.请谈谈你对合作学习活动的认识。 第八章小学教育活动 本章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同化”、“顺应”; 2.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时代要求; 3.德国式、瑞典式; 4.德行、学问; 5.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6.“敏于发现”和“善于捕捉”。 二、选择题 1.B 2. A 3.D 4.D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 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 5.总学时: 140学时(其中理论120 学时,实践20学时) 6.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二、课程目标 小学教育学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其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该门学科,因此,它在师范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我们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对课程目标进行阐释和说明: (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小学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懂得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在头脑中构建有关小学教育学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有关结论的表述上,而应该深入到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内部,揭示获得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思维过程,亲历、体验和感受这些思维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优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智力,增强教育教学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集合。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5)

第六节教学手段 第七节小学教学工作的实施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掌握分析一堂课的技能。 教学重点:教学基本环节 教学难点:分析一堂课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进程: 一、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教学工作又是以上课为中心环节的。若从教师的教的方面分析,上课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评课几个主要的工作环节。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教学工作又是以上课为中心环节的。若从教师的教的方面分析,上课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评课几个主要的工作环节。 (一)备课(教学设计) 备课按什么样的程序进行呢? 教学设计可以有不同的模式,所包含的程序也不尽相同。不过,最重要、也最简明的还是当代著名教学和培训专家马杰曾经表达过的一个意思,即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1) 你想到哪里去?——确立目标(2) (3) 你怎样到那里?——导向目标(4) (5) 你是否到了那里?——评价目标(6) 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运作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 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教师钻研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要弄清楚;“透”,是指透彻地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以及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自如应用;“化”,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他们的方法和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回有那些困难,可能产生那些问题,要采用那些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和预见,才能使教学工作有成效。 3、设计教学过程。 (1)学期(学年)备课——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包括:学生情况简要分析;本学期(年)的教学要求;教科书的章节或课题;各课题的教学时间所应采取的教学手段,等等。 (2)课题(单元)备课——课题(单元)计划 即对教学大纲上的一章,一个较大的题目或教科书中的一课进行备课。课题计划包括:课题名称;本课题的目的要求;课题的课时划分;上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的运用等。 (3)课时备课——课时计划(教案)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八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八章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八章教育法 第一节教育与法律 一、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的产生 19世纪下半叶,由于教育向世俗化的过渡和公共的国民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开始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社会性事业,这就要求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更有效地发挥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作用。因此,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教育管理的国家化和国家教育权力的产生标志着教育权结构的一次历史性转换。在这之前,教育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父母的一种自然权利。学校产生以后,父母的教育权就委托给了学校和教师,从而构成了学校、教师、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具有私事性质的社会关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教育的国家责任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通过法律的手段确立国家的教育权力,加强教育管理的集中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行政系统,是有效地实现教育的国家责任的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复杂的教育运行过程要做到有序化、科学化,仅仅依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依准,体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教育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立法领域。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它不仅表现为法律数量的大规模的增长,而且表现为法律地位的增强,法律调整的扩大,以及法律向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的愈来愈大规模的功能扩张。 二、国外教育法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西方国家教育法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零星立法阶段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某些国家,特别是德意志的某些公国,就已颁布关于强迫教育的法令。而在现代工厂制度的推动下,才产生了教育向现代化的过渡,并产生了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因此,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是在工厂法之中。从19世纪初叶起,英、法、瑞士等国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工厂法规,其中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 4.课程地位: 5.总学时:××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 6.总学分: 7.先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师范生学习本门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掌握小学教育目标,运用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手段,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三、课程内容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绪论主要阐明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和如何学习教育学这三个问题。通过学习,让学习者了解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育基本理论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概述 二、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和任务

第二节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育学的地位 二、教育学的作用 第三节怎样学习教育学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四、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第一章教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教学阐明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功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使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教育的功能 第二节现代教育 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第三节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学》 - 第八章

《小学教育学》 第八章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教学的组织 一、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 西方班级授课制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形成了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理论。 经过赫尔巴特的补充,得到进一步完善。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P139 (二)教学的其他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 2、复式教学 3、导生制(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的贝尔-兰卡斯特制,也称“导生制”) 4、分组教学(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5、协作教学 6、现场教学 7、开放教学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评价。 (一)备课(个人备课、集体备课) 1、备课的内容 (1)全面了解学生。 (2)深入钻研教材。(要达到:一“懂”二“透”三“化”) (3)恰当选择教法。 2、备课的形式 (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课题(单元)教学计划。 (3)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 根据一节课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课的类型分为单一课、综合课(混合课)。 根据主要教学方法,课的类型分为:观察课、讲授课、问答课、讨论课、 阅读指导课、实验课、参观课等。 2、课的结构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3、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课堂活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抓好关键。 (2)内容正确。讲授内容要科学准确,思想性强,注重新旧知识联系。 (3)方法得当。要选择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 (4)语言清晰。讲课要通俗生动,提倡用普通话讲课,讲课时要注意速度、音量适 中,富于感情。 (5)组织有序。课堂进程要有高度的计划性,讲练、演示、板书要安排妥当,以活 跃课堂气氛。 (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1)作业的布置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学复习第八章

教育学复习笔记 发布: 2009-7-27 01:50 | 作者: guilin365 | 来源: 湖北教师资格网 | 查看: 424次 第八章教学 考点纲要 一、考试内容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中庸》中有关学习过程的观点;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教学原则的概念;中小学的几个主要教学原则的概念及其要求;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要求;传授一接受教学的概念、特点和优缺点;问题一发现教学的概念、特点和优缺点;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班级上课制的概念及其优缺点;道尔顿制的概念;分组教学制的概念和类型;特朗普制的概念;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师备课要写的三种计划和做的三项工作;教师上好课的要求;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教学评价的原则;教学评价的方法;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评分标准;百分制和等级制记分。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教学的概念;(2)教学原则的概念;(3)各种教学原则的概念;(4)教学方法的概念;(5)常用教学方法的概念;(6)传授——接受教学的概念;(7)问题——发现教学的概念;(8)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9)班级上课制的概念;(10)道尔顿制的概念;(11)分组教学制的概念和类型;(12)特朗普制的概念;(1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2.理解:(1)教学的意义;(2)教学的任务;(3)《中庸》中有关学习过程的观点;(4)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5)杜威的五步教学法;(6)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7)传授一接受教学的特点和优缺点;(8)问题发现教学的特点和优缺点;(9)班级上课制的优缺点;(10)教学工作的环节;(11)教师备课要做好的三项工作;(12)教学评价的概念;(13)教学评价的意义;(14)教学评价的种类;(15)教学评价的原则;(16)教学评价的方法;(17)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18)评分标准;(19)百分制和等级制记分。 3.应用:(1)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2)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3)中小学的几个主要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4)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5)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 (6)教师备课要:与的三种汁划;(7)教师上好课的要求。 知识点讲解

小学教育学知识要点

《小学教育学》知识要点 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3、赫尔巴特于1860年发表了著作《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4、传统的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5、教育学的作用:①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念,指导教育实践。 ②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③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第一章 1、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一原始社会的教育二奴隶社会的教育三封建社会的教育四资本主义教育五社会主义教育 2、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①贯彻“三个面向”②实施“科教兴国”③推进素质教育 3、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5、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

本大计。 6、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7、小学教育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第二章 1、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物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3、我国小学管理基本内容: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②教育工作管理 ③教务行政管理④总务工作管理 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4、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社会化学习”正逐步成为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第三章 1、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四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①儿童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可以概括得了。②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③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 2、儿童发展的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协调性。 3、教育过程中尊重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必须遵循的原则: ①要尊重儿童的感受②要尊重儿童的选择③要尊重儿童的创造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 4.课程地位: 5.总学时:××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 6.总学分: 7.先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师范生学习本门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掌握小学教育目标,运用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手段,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三、课程内容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绪论主要阐明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和如何学习教育学这三个问题。通过学习,让学习者了解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育基本理论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概述 二、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和任务

第二节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育学的地位 二、教育学的作用 第三节怎样学习教育学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四、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第一章教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教学阐明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功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使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教育的功能 第二节现代教育 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第三节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第八章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第八章教学(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 A ) A 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B 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目用百分制较方便 D 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2、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C ) A 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 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 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 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3、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D ) A 组织教学 B 检查复习 C 巩固新教材 D 讲授新教材 4、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 A ) A 相对评价 B 绝对评价 C 个体差异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5、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纪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 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由一位老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D ) A 分层教学 B 合作学习 C 小班教学 D 复式教学 6、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B ) A 个别教学 B 班级授课 C 分组教学 D 道尔顿制 7、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 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 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 备课 B 上课 C 布置批改作业 D 成绩考评 9、为了分班、分组的目的所进行的测验是( D )

小学教育学核心考点精粹:第八章 德育

第八章德育 1.德育和学校德育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历史继承性、全球性特征。 2.小学德育的构成 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政治、思想教育是目标,是方向,它完成的是儿童发展的定向性任务,而道德教育则是基础,是关键,它完成的是教人做“人”的思想及行为上的准备。 3.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4.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

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具体包括:首先,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泊我教育的能力。 5.小学德育的内容 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小学德育过程 (1)概念及构成要素 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