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融合的案例

文化融合的案例

文化融合的案例
文化融合的案例

文化融合的案例

【篇一:文化融合的案例】

案例——以文化为魂,创新主题公园与旅游演艺双赢发展——宋城

集团 2011 年10 月15 日-18 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

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

文化产业的要求: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

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借此,文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而,在文化休闲旅游愈来

愈受到广大游客的亲睐的趋势带动下,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融

合发展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宋城集团经过多年的探索,将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将文化主题公

园与旅游演艺项目融合发展,成功打造了“宋城”、“千古情”品牌,

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经营之路,同时也成为旅游产业与文化

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2010 年12 日,由宋城集团直接控股的宋城

股份正式登陆创业板,成为国内旅游演艺第一股。根据宋城股份报告,2011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3.8 亿元,同比增长13%;净利润达1.9 亿元,同比增长32%。

1.模式为王,选择富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模式目前,全国约有2500 家主题公园,70%亏损,20%收支持平,仅有10%赢利;纯粹做演出

平均只有10%的利润,而单纯的主题公园平均收益只能达到30%,

但如果将两者融合,则会产生令人惊喜的叠加效应。因此,宋城集

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模式为王”,打破传统旅游行业经营模式

单一、成长性还不足的定律,选择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模式。一是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宋城景区秉承“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的

经营理念,打造了怪街、佛山、市井街、宋城河等景点,较好地还

原了宋代都市风貌,并通过铜锣说书、燕青打擂、捉拿武松、王员

外家小姐抛绣球招女婿等民俗表演,让游客亲身体验南宋时期的市

井民风,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地。《宋城千古情》则以杭

州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为基点,融合世界歌舞、杂技艺术于一体,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如梦似幻的意境,成为唯一获得国家五个

一工程奖的旅游演艺类作品。

二是将主题公园与演艺项目相融。2003 年,宋城集团兴建大剧院,

将《宋城千古情》由室外露天演出转为室内剧场演出,力图将旅游

文化演艺节目的高附加值依托于主题公园氛围得到实现。2006 年,

随着《宋城千古情》艺术水准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口碑的不断积累,《宋城千古情》成功摆脱从属于宋城景区的地位,与宋城景区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形成了深度融合的业务板块联动效应,宋城

景区的商业化运作手段也逐渐趋于成熟。如今,在宋城景区业务收

入结构中,景区与演艺联票收入占到了85%。

2.准确定位,契合杭州城市发展目标送货车呢过几天始终契合杭州

城市发展目标,把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国际旅游休闲中心”等作为企业的发展定位,其宋城景区、杭州乐园和《宋城千古情》的定位与创新都为杭州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提供了

有力的发展支撑,而杭州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也为宋城集团的发

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3.持续创新,形成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是创意企业的核心

竞争力,宋城集团在景区建设和项目推进中正是积极遵循了持续不

断的创新原则,把创意“金点子”不断融入建设和开发的改革中,才

使宋城景区和《宋城千古情》做到了长久不衰。以宋城景区为例,

基于2010 年宋城景区超过了380 万的客流量,目前景区的环境容

量和接待能力已经很难吸收未来可观的市场增量,为此宋城集团在2011 年投入巨资对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进行系统整改。新建失落古城、四大佛窟,新增十几项互动游乐项目,同时打造千年宋城河,

做到真正适合“全天候、全年度、全年龄段”游《宋城千古情》则每

年都会进行改编和提升。《吴越千古情》紧紧围绕杭州和萧山的历

史文化,以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西施范蠡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分为

情定湘湖、风雪囚途、西施浣纱、惊艳吴宫、复国之战、和平颂六幕。力邀国内一线编创团队加盟,打造美轮美奂的室内演出,给观

众前所未有的现场体验。这台演出和《宋城千古情》在文化和市场

上互为补充,一同占领杭州历史文化和旅游市场的制高点,成为杭

州旅游演艺文化的又一张“金名片”。

4.接轨市场,做游客最喜爱的主题乐园市场的反应,决定着企业发

展的未来。宋城集团在华东地区的13 个办事处,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网络,一方面加强与全国各大旅行社的合作,积极开拓终端和组

团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认真向游客搜集反馈信息,分

析市场调查和营运记录,随时对园区建设和定位进行整改,其中

《宋城千古情》的每次整改信息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到达指定的

目标客户群体。目前,宋城景区已形成新春庙会、泼水节、桂花节

等主题节庆活动。杭州乐园则依据四季变化,推出如春季狂欢节、

夏季嬉水节、秋季万圣节等各类文化主题活动,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让杭州乐园成为游客心中最喜爱的主题乐园。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

国经济出版社,2012. 2.张文建.旅游服务经济与业态创新[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

研究——以上海田子坊创意产业园为例摘要:产业融合并不是新名词,但其作用直至当代才被人们所重视,目前,产业融合已经成为

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均产生了深远而持续的影响。在此趋势的作用下,由于本质上的耦

合性,加之政策引导,我国的旅游业、文化产业“趋同”的趋势愈发

明显。创意产业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文化产业,近些

年来,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逐渐兴起,上海、北京、杭州、深圳

等地都将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

在现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驱使着旅游业与创意产业之间的融合成

为一种趋势呢?本文就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在对中国文化创意

产业园区的分布、类型及发展概况做了基本介绍后,以上海田子坊

创意产业园区为例,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了

探析研究。

关键词:产业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田子坊 1.产业融合理论 1.1 产业融合的涵义和特征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源于数字技

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早在 1978 年,麻省理工学院媒

体实验室的negrouponte 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

新最多的领域。进入 20 世纪80 年代后,哈佛大学的oettinger 和

法国学者nora 与mince 分别创造compunctions 和telemetriqu

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

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此外,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

书”(green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

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植草益给产业融合下的定义是: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

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这个定义是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及结果两方面

来揭示产业融合的意义的。因为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但从产业的严密定义来看,超出产业之外

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但是,一旦由于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的

产品或服务,或者由于放宽限制,积极地展开了相互介入,各产业

的企业群就会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产业融合的过程之中,必

然会导致原有产业的竞争激化,因而发生企业合并和企业倒闭,最

终直至产业合并,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

马健博士在2002 年综合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的论述,把产

业融合较为准确和完整地表述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

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

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

业界限的淡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学者厉无畏指出:产业融合的特

征在于融合的结果出现了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这一现象如同不

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会产生新的学科一样。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作用

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助推器,1+l>2 的生产效率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则是产业融合发展所追求的目标。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研

究了产业融合的某一个侧面,朱瑞博博士利用价值模块理论来解释

产业融合的本质及特征。韩小明从产业概念出发,分析了产业融合

的路径和作用机制。胡汉辉、邢华认为产业融合有助于促进我国各

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此外,陆国庆提出产业融合是

信息经济条件下产业演进、产业创新的重要模式,何立胜、李世新

等人认为产业融合己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2 产业融合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学者们对产业融合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划分。从市场角度分类可以分为供给方面融合和需求方

面融合,供给方面主要是技术融合,需求方面主要是产品融合。

技术融合又可进一步分为技术替代融合与技术整合或补充融合。从

产品视角可以分为替代型融合和互补型融合以及结合型融合。

国内马健根据产业融合的程度和市场效果,将产业融合分为完全融合、部分融合和虚假融合。聂子龙、李浩提出产业融合有四种主要

形式: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产业内部的重组

融合、全新产业取代传统旧产业进行融合。胡汉辉和邢华将产业融

合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三种形式。胡永佳从产业融

合的方向上分为横向融合、纵向融合和混合融合;从产业融合的结

果上可分为吸收型融合和扩展型融合。

由此可见,国外主要是从技术与产品两个层面来进行分类,并通过

引进替代与互补两种作用机制,从技术融合与产品融合视角解释了

产业融合的产生;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产业视角来进行分类,从宏观

层面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了描述。

1.3 产业融合的动因关于产业融合的动因,多数学者归于技术进步与政府管制的放松。如lei 认为,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是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首先发生技术融合,才能够发生产业融合。

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源于技术进步和规制的放松。欧洲委员会绿

皮书也强调技术和放松规制是产业融合发生的基本原因。yoffie 认为,半导体、数字通信技术发展,政府放松规制以及管理创新是信

息产业融合的三个最主要驱动力,并强调在三者共同作用下,产业

融合才得以发生。

也有一些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产业融合产生的根本动因不在

于技术因素,而在于其它方面,如the australian convergence review 指出,产生融合的必要条件是数字技术。

国内张磊也指出,技术进步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电信业的放松

管制两者都未能导致融合,由于实业界清醒地认识了多以失败告终

的电话和电视的纵向一体化融合这一“死尸的融合” 的现象,进而创

新了传统经营观念,将管理创造性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相结合,

使得发生在电信、广播、电视诸产业的边界处的融合成为现实。

由此可见,产业融合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等两个方面。外在因素主要

有全球化与自由化、产业管制政策的放松、消费需求变化等;内在

因素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或战略联盟、企业基本组织原则的变

革 (模块化)等。

2.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最早出现于1998 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指“那些发源于个人创造力、

技能和天分,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

当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落地生根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率先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

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英国

的定义强调“个人创造力”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性,北京的定义

则凸显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作、创造和创新”三大本质特征。无论

是哪种定义,都突出了“创造性”,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文化产

业的本质所在。若承认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那么文化

创意产业则通过人的创造性去除文化产品中的工业化气息,为此注

入了内涵与灵魂。此外,从产品的属性及类型而言,文化创意产业

是对文化产业的超越。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分为两类:一是消费性

文化创意产品,即直接满足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

电子游戏、音乐及表演艺术等,提供此类产品的产业类似于传统的

文化产业;二是生产性文化创意产品,它们为文化产业在内的各产

业提供中间产品,如剧本、服装设计、工业品外观设计、广告方案、软件等。文化产业的产品仅仅局限于消费性的范畴,而文化创意产

业的产品则开拓了生产性的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

的物质载体,指“以创意生产为主要活动,主导产业明确、公共服务

平台和设施完备、产业链相对完整、示范作用明显的集聚区”。文化

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发展基地,不同于传统的工厂或

技术园区。首先,文化创意产业从事的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以

创意为核心要素,因此园区依靠创意人士来吸引企业的进驻,而非

像传统产业那样借助企业的平台来招募人员。其次,文化创意产业

园区是工作与生活、消费与生产的综合体,而不像传统产业基地那

样只是工作的场所。最后,传统的产业由于要考虑生产原料的获取

及产品运输的成本等问题,因此在地理位置的选取上以物质资源

(包括自然资源、交通资源等)为主;而文化创意产业从事的是精

神文化产品的创作,所以当地的文化资源就成了影响园区地理位置

选取的主要因素。

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3.1 园区总数及其具体分布截止2011 年年底,中国总共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846 座。其中,各个

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情况如图1 所示: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类型,尽管以创意人才与创意凝

聚力为核心,但离不开当地的经济基础。根据2011 年中国各省份

(直辖市、自治区)的gdp 总量排名可以发现,某个地区的文化创

意产业园区的数目与该地的经济水平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gdp 总

量排名前十位的依次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辽宁、上海、四川和湖北,除了辽宁、四川和湖北三省之外,其余的

七个省份所拥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目均位于全国前列。

2010 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六大区域,由此形成了

中国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北京)、长

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珠三角文化

创意产业集群(广州和深圳)、滇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昆明、大

理和丽江)、川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西安、成都和重庆)以及中

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长沙)。

相形之下,2011 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又进了一步,除了2010 年报告中的六大产业集群区域外,还新增了山东、安徽、福建、天津、河北和河南等地。短短一年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目迅

速增加、分布范围快速扩展,可见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蓬勃

兴起的阶段。

3.2 园区类型分析中国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分为五大类,即产业型、混合型、艺术型、休闲娱乐型和地方特色型,每一类型的园

区数目及比例如图2 所示:中可见,目前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以产业型和混合型为主,艺术型、休闲娱乐型以及地方特色型尚处

于起步阶段。

产业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在产业链的开发,该类型的园区又可

进一步划分为两类:独立型和依托型。独立型园区拥有大批富有创

造性的创意人才,以此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产业链相对完整,具有规模效应。如山东青岛的创意100 产业园、深圳的大芬村等。

第二类是依托型,该类园区依托当地的高校科研资源,形成了科技

含量较高的产业链。如上海同济大学周边的现代设计产业园区、杭

州下沙大学城附近的下沙大学科技园等。产业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区在中国各个地区的分布情况如图3-1 所示:图3-1 从图3-1 中可

以发现,产业型文化园区数目占据前五位的省份都处于中国东部沿

海地区。沿海地带多设有港口,因此与其他地方的贸易往来会较为

频繁,由此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

区能够更早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文化观念上较为开放,

这对于培养创意人士而言是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中国许多

著名的学府都汇集在这五个地区,尤其是北京和上海。

混合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科技园为依托,结合园区内的优势产

业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但并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如上海的张江文

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依托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借助中国美术学

院上海设计艺术分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等高校科研力量,以企业

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推动园区内的网络文化企业发展。混合型的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布如图 3-2 所示:图3-2 混合型文化创意产业

园区数目居于前五名的省份中有四个省份可归为广义上的江浙一带,即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广东虽然在江浙以南,但都处于东南

沿海地带。由于混合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需要以科技园为依托,所

以具有较强科技能力的省份便能建造更多的混合型园区。此外,因

为电子游戏业、动漫业等高科技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部分,

因此那些拥有优势产业同步发展的省份在建立混合型文化创意产业

时更具优势,如一些著名的国际游戏/动漫公司在江浙一带建有工作

室或基地。

艺术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创意人才为基础,但文艺作品的产业

化程度不高。由于投入产出比在目前而言不是很高,所以该类型的

园区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较低。中国目前共有 19 座艺术型的文化创意

产业园区,分布情况如图3-3 所示:图3-3 上海、浙江和广东均处

于东南沿海地带,该地区的文化氛围相对开放,现代西方艺术对此

地带的影响较为深远,因此出现了一些艺术型的园区,如浙江杭州

的a8 艺术公社、上海的苏河艺术中心、广东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北京作为历代王朝的都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现代西方艺术相融合,产生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文化艺术形态,如著名的北京798 艺术

区就是最好的体现。贵州、云南、甘肃等5 个省份地处内陆或西部,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造就了一种极富本土性的艺术园区,如贵州民族文化特色园、云南映象等。

休闲娱乐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旨在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目

前这类园区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的分布情况如图3-4 所示:图3-4 此类园区在北京和上海分布最多,这与当地的物质生活水平

密切相关。2011 年北京市的人均gdp 为78194 元,位于中国大陆

第三;上海市的人均gdp 则为93488 元,居于中国大陆之首。只有当物质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程度后,人们才有可能拨出一定的时间和

金钱来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典型的娱乐休闲型园区包括上海的梅迪

亚1895、北京的什刹海文化旅游区地方特色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主要依赖于当地特有的文化历史资源,借助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发

展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国内共有此类型的园区29 个,分布范围如图

3-5 所示:图3-5 地方特色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所在的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当地拥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或者秀美的自然风光。比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充分利用了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而西

双版纳民族风情园则依托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传统。北京作为一座历

史名城,目前所建成的三座特色型园区都以传统民俗为主题,即潘

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园区和百工坊传统

工艺。

4.上海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区与其他园区有显著不同的特征。它是集生活和工作、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于一体的场所,有多

样化的宽松环境,能给城市带来新异的地方。园区正是通过其创新性,为原有的城市景观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充满个性、富有艺术感

染力的特色街道;世界范围里被追捧的集居住、工作、展览三合为

一的新型时尚住宅形态。人们更多的喜欢在咖啡屋、酒吧、餐馆、

俱乐部、聚会点、画廊等公共空间进行工作和交友的特殊生活方式。这些新的景观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创意设计

独特的园区建筑风格、培育文化旅游与创意产业复合型的龙头企业等,依托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旅游的诸多举措,是近些年来北京、上

海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地区正在致力发展的方向。

4.1 田子坊概况田子坊是2005 年上海市第一批挂牌的文化创意产业

集聚区之一,最初仅指上海市卢湾区泰康路210 弄。该里弄原为始

建于1930 年的志成坊,现名源自中国古代画家田子方姓名的谐音,从中即可窥探出文化创意产业在其发展中的标志性意义。泰康路地

区在解放前属于法租界边缘,曾留有丁玲、沈从文、徐志摩等艺术

前辈的生活痕迹,这曾经的浓郁文化氛围以后也成为集聚文化创意

产业的有利条件。解放以后,泰康路210 弄主要分布着传统的上海

石库门里弄和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件厂等五家上世纪

50 年代典型的里弄工厂。

但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型,这

些里弄工厂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厂房也闲置下来。1998 年初,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看中此地合适的艺术创作空间、相

对低廉的租金和曾经的文化氛围,率先租用里弄工厂的闲置厂房作

为工作室。此后,在卢湾区政府与打浦桥街道的支持下,泰康路

210 弄里的旧厂房、旧仓库等逐步转让置换,成为国内外艺术家、

画家的工作室,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发展,田子坊由此成为上海新的

标志性地域。截止2009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旧厂房中共集聚了各类

艺术工作室40 家、画廊8 家、设计咨询公司30 家。文化创意产业

的发展和地域知名度的提升也使得田子坊的人气越来越旺,不少工

作室开辟出艺术作品展示和交易的空间,周边居民也开始将底层住

宅租借给商家或者自己经营。2007 年开始,田子坊及周边泰康路

248 弄、274 弄先后出现了不少酒吧、餐馆和精品小店,田子坊的范围也早已突破了泰康路210 弄,整个地区商业氛围日渐浓郁,成为

中外游客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田子坊自2001 年改造起步至今,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

步把旧厂房、旧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田子坊这片特色里弄街坊更成为上海文化和旅游的

重要地标。

4.2 上海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4.2.1 文化创意

产业、历史文脉传承、旧区软改造三融合作为上海历史街区中保存

历史文化遗产类型最为丰富的社区之一,田子坊在发展初期也曾遭

遇拆迁危机,但随着自发的创意园区日渐成型,经济价值凸显,石

库门自身的“造血功能”越来越完善,也让管理部门看到了另一种发

展可能,因势利导积极参与田子坊的发展。

2008 月,时任卢湾区区长徐逸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增强文

化创意辐射效应。发挥‘田子坊’品牌效应,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历

史文脉传承、旧区软改造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园区规模,推进园

区功能提升和健康有序发展,成为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亮点。”同年4 月,田子坊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意味着政府正式

涉入田子坊的管理。

在拆迁规划调整后,政府部门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为田子坊

保驾护航。区政府出资 1000 万元,铺设更好更完善的水管电缆、安

装抽水马桶等设备,210 弄改造工程逐渐向西面的274 弄、248 弄

和155 弄移动。商家们不再担心用电量过大而跳闸,居民的生活质

量也得到改善。另一方面,通过田子坊管理委员会,统筹各家建筑

改造、解决房屋租赁中产生的问题,规定装修中不能破坏结构、经

营中不能租给非创意产业的租客等,为此还成立了“石库门建筑保护

小组”来进行监督。值得一提的是,2006 年,由田子坊园区内的23

家文化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田子坊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是国内首

家由创意企业自发推出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着手探索建立健全政

府管理之外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发现机制、协调机制、评估

机制和快速处置机制。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田子坊的“溢出”效

应逐渐显现,浓郁的艺术和时尚氛围从老厂房蔓延到了附近的石库

门民居,园区从工业厂房向周边的居民“扩张”。当地居民的住房条

件得到了改善,历史建筑也得到了保护,历史文脉得到了延续,同时,“田子坊”的品牌也得到了提升,创意产业又得到了发展。

4.2.2 创意产业集聚地、里坊风貌居住地、海派文化展示地和世博主

题演绎地有机结合根据地区比较优势设定功能目标和主导产业定位,是田子坊初始创业阶段定位设计的“高招”。原因在于,根据国际贸

易理论的基本原理,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可以实现对地区资

源的最优配置。从这一考量出发,田子坊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的功能定位,是基于它特定的“人多地少”资源结构矛盾的考量,旨

在导入物耗低、能耗低、污染少和就业多的都市型、知识型的微型

企业。截至目前,田子坊共有各类商户426 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

有297 家,占总量的69.7%,行业涉及美术业、出版业、影视业、

会展文化业、创意设计业及文化相关产业。

2010 年初,在原卢湾区对接世博园区的亮点项目中,有着百年海派

风情的田子坊被确定为“五大主题实践区”之一,迎来了自问世以来

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1 子坊,这个出身民间、富有上海特色的

新兴旅游地,终于“登堂入室”,和小陆家嘴等传统旅游景点并列成

为上海下一步重点推进的都市旅游集聚地。

4.2.3 政府、管理公司、原业主、艺术家四方博弈四方共赢观察田子

坊的开发过程,这是政府、管理公司、原业主、艺术家四方博弈四

方共赢的结果。政府站在城市规划的高点宏观掌控,进行政策上的

指导和扶持,保留了旧厂房、旧民居,同时,坚持“五变三不变”,

即产业形态、组织结构、人员、管理、文化要变,而在建筑形态、

产权关系、土地性质保持不变。这样政府只投入了少量资金进行道路、绿化、市政设施的改造,使得该区块面貌焕然一新。管理公司

则是具体的运作,为原业主和艺术家搭建沟通的桥梁。原业主对开

发进行合作和支持,出租房屋给艺术家及设计公司,他们从中获得

出租所赚取的差价。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意点缀着老区的旧面貌,为当地提升文化和形象上的价值。最终,田子坊开发取得“八个得到”的效应,即老房得到改造、风貌得到保护、居民得到收入、市民得

到就业、文化得到延伸、企业得到发展、旅游得到资源、国家得到

税收。

5.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借鉴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

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论是对于旅游产业还是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

要的意义。两者的融合发展能拓宽旅游资源范围,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从而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和

动力。同时,两者融合也能更好地将区域文化运用创意的手段促进

其产业化,而这为诸多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提供了思路。随

着我国部分发达城市创意产业的日益兴起,北京、上海、深圳等城

市都在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创意产业促进旅游业深化发展的问题。在

旅游商品的创意设计、旅游项目创意开发、旅游节庆、旅游演艺等

方面应该是两者结合的最好切入点。依托创意产业园区开发出的新

文化旅游景观会成为城市旅游新地标。此外,西方的实践与理论研

究揭示:创意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将导致创意旅游的出现。创意

旅游的成长,可通过与当地“创意产业”(尤其是艺术和手工艺)的

联接、当地政府的支持而得到加强。可以预见,作为创意产业与旅

游产业结晶的创意旅游将是未来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对

创意旅游的开发和研究,理所当然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关注的热点。

旅游文化案例分析

关于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 一、前言 人类自存在旅游活动以来,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何将商业旅游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至今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旨在和众多旅游研究者进行讨论和分享,为旅游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是一处被嘉陵江所环绕的风水宝地阆中古城。建成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四川保存最完好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名列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复原面积平方公里。辖个乡镇、个办事处,人口万,其中城区人口万。 阆中以风水奇特见长。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处,水绕三方,整个嘉陵江是呈“”形化绕着古城,呈龙腾虎跃之势,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还有建筑学、地理学各个方面等因素,风水文化无处不在,因而阆中古城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阆中天下稀”等美誉。同时,由于阆中在古代时盛行对风水文化的研究,所以阆中古城也被誉为最大的“风水古城”。 、交通状况

阆中古城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大约公里,国道线和省道线穿境而过,并交叉呈十字型辐射全市。成南高速、渝南高速的贯通和即将启动的广元—南充高速已列入阆中的“十一五”规划;嘉陵江环城而流,国家二级民用机场正在建设之中;兰渝铁路也在阆中设立二级站。 、旅游资源 阆中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战国中期为巴国国都。阆中作为由秦入蜀的交通要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势,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清朝初年,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达年。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阆中至今仍保存着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处精致的古院落。多处人文景观,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国家级文物余件。主要景点有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黄家亭子、状元洞、紫薇亭将相堂、明代白塔组成的东山园林。修筑阆中古城之时,颇讲风水,其选址、布局均契合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是龙、砂、穴、水、向等各种因素的结合,棋盘式的古城格局,是融合了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 四川常说巴蜀文化,而阆中则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阆中逐步形成了遐迩闻名的华夏本源文化;风水文化;以落下宏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汉恒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清代考棚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巴巴寺、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巴

文化旅游融合的十大趋势

导语 搞文旅产业,必须看清大趋势,这个行业有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运作常势,逆势而行往往会陷 入万劫不复之境。当下的许多文旅项目已经出现这种颓相:坏的情况,出师未捷,半途而废;好的情况,一堆建筑,一堆垃圾,不知何为。以下作者列出的几个趋势,仅作参考。如“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可能有夸大之虞,当下博物馆顶多是少数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没有大众市场的普及,更不会成为一种习惯,怎么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见仁见智,不可偏信,不可偏废。 【正文】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55亿人次,同比增长10.8%,国内旅游收入5.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苏州创博会”)上,文旅业内人士提到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经济变化。 今年1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旅游产业》预测,2019年“文旅融合”、“科技创新”等将有力推动产业投资,并将继续发挥强大动能。

苏州创博会期间,知名旅游互联网企业结合大数据统计,针对当前文旅目的地发展,对“诗和远方”的未来做出了以下十大预测: ?未来小程序将成为旅游目的地标配 ?文化复兴和自信将进一步激发国内游增长 ?顶天立地型营销推动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全民UGC激发或将成为目的地内容生产的重要方式 ?“跟着节庆去旅游”或将成为新潮流 ?以重庆轻轨2号线为代表的一切“网红”将引发目的地新一轮增长 ?创意内容或将引发旅游裂变式传播 ?旅游产业将成为全国扶贫中坚力量 ?跨界联合将为目的地旅游注入新活力 ?跨境(文化)交流也将推动全球旅游的重点合作 “文化的本质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价值和分享价值。”中央党校(国家行 政学院)行政文化委员会副会长祁述裕在“新业态·新经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论坛上这样谈到,“文化创意能为旅游注入鲜活内容,是旅游业的动力之源。” 祁述裕认为,当前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开始出现了五个融合趋向和五大需要重点落实的工作:从粗放发展到优质发展;从关注自然和历史到更多关注当下生活;从有限领域到无限空间; 从物理空间到多维空间;从观光到更加注重体验和分享。 如何促进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怎样进一步重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质升级;如何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空间布局和加强市场管理;如何进一步提升品牌建设水平和促进对外交流融合。

文化与旅游融合

旅游业的发展要与文化相融合 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判断。近年来,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加强了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为贯彻党的六中全会的精神,我省再次注重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不断探索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途径,从而提升文化内涵。 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业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发展大趋势。 一、旅游与文化紧密相关 (一)旅游是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发展旅游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旅游与文化的的密切关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旅游应自觉承担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历史责任。与其他文化传播方式相比,旅游能够以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实际形式,来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据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显示,文化旅游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占40%,欧洲有超过50%的旅游活动都是由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拉动,美国有30%的国内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是被当地的某种艺术文化所吸引的。无论是为了审美、求知,还是为了养生、健身、交往等等,均属于脱离了日常基本生活需要的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同时,文化孕育着各类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这是一种特殊的、可利用的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

媒介融合案例【媒介融合时代的办学定位】

媒介融合案例【媒介融合时代的办学定位】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在本文中是指近三年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设立的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该专业在设立时就面临对口就业难的局面,但依托媒介融合趋近与文化产业兴盛的时代背景,又显示出高考招生易的特点。 笔者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必争论该专业应该上马还是下马。面对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的高考招生易与对口就业难的矛盾,如何通过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定位办学方向,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使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健康发展,是新闻教育界亟待探讨的课题。为此,笔者总结了创建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的粗浅认识,借此机会就教于各位同行。 发展背景:媒介融合与文化产业 媒介融合,是2000年左右在发达国家逐渐呈现出来的各种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包括“技术网络化、产品多媒体化、业务融合化、市场一体化、组织整合化,最终体现出来的是媒介产业融合”。由于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全球范围内加速了媒介融合的战略进程,“在集中和融合的媒体集团中,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某种流程控制实现资源重整,电视台帮衬报纸,报纸联动网站、网站呼应广播电视,利用各自的介质差异,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联手做大区域市场,并且在这一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 在国内,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如广播、电视、报纸纷纷上网,移动电视、手机电视、

手机报纸等相继出现,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合一的战略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在此背景下,社会对广播电视类人才的要求突破单一化而呈多样化的趋势,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培养的人才类型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而且,在媒介融合的大势驱动下,特别是近年来数字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许多以媒介传播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新兴文化业态,如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所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的价值在人类创造文明历史和实现人们各自追求的各项生活目标中凸显出来。以文化价值为灵魂,以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载体为支撑,由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所构成的产业链已经形成。”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强调的八项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第七项则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因此可以推断,社会公众对广播电视类职业的热衷必将受到这一文化产业振兴走势的影响而持续升温。 这些来自业界学界和政府高层的信息,给开拓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办学思路提供了启示:在媒介融合加速与文化产业振兴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有了新的变化,为该专业新建本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机遇和创新空间。 培养目标:新闻专才与媒介通才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文|王晓华(北京晓月旅游咨询有限公司010-640132087) 一、项目资源背景 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的漫川镇接壤,南临汉江,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古城南北跨306米,东西宽约261.15米,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上津古城,东距十堰12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进的桥头堡、陕西东出的东大门。境内交通、通讯便利,省道郧漫路、上湖路、建设中的银武高速、西汉光缆及汉江最大的支流金钱河穿境而过。经济繁荣,政治发达,历史上曾2次置州,6次设郡,14次建县。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上津千百年来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兵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 “上津”地名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民间传为“圣上渡口”和“最上的渡口”之意。水路运输十分便利,南通楚,北通秦,是武汉至西安的交通要道,南方商队至此要弃舟登陆,北方马队到这儿要乘船东进,因此古时此处舟楫云集,商队如潮,十分繁荣。南北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长达1700余年的悠久历史,数十次频繁的政权更替和繁多而残酷的战争,为上津留下了大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上津历史文物极其众多,但受战乱和水患影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馆(南会馆)、北会馆、天主教堂、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10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现存完好)。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明清古街和四合院)等最有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1.古城内民居建筑的残破:古城虽有着千年的历史,但随岁月的推移,古城的空间结构遭到人为破坏严重。古城的城楼、雉堞、护城河等急待保护性恢复。城内沿街多处具有民居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由于保护不到位,已经残破。2.与古城建筑风格不协调的建筑随处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城内与古城文化和历史信息极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建筑随处可见,如:卫生院、小学、中学等。3.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由于旅游开发的滞后,目前古城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古城内、金钱河畔都未形成针对游客的旅游产品。另外,旅游六要素所涉及的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备。 三、创意思路过程

关于推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盟地域辽阔,区位独特、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具备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目前我盟旅游文化产业和我盟旅游文化资源相比,旅游与文化融合水平低,旅游景区、景点中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单一,千景一面。文化部门和文学文艺工作者融入旅游业不紧密。乌兰牧骑等文艺团体的演出舞台在旅游景区景点中搭建的少、演出的少,旅游景区中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不到位,给外地旅游留下的影响不深刻,一流的旅游文化资源与落后的旅游文化产业极不匹配,潜在的吸引力和发展力很大。近年来,我随同盟政协科教文卫的委员多次深入我盟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公司等)调研,他们都十分希望文化部门的文艺团体和文学工作者融入到旅游事业中,与他们共同合作,打造我盟旅游文化产业。因此,本人就我盟旅游和文化结合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乌兰牧骑”先行,把演出舞台搭建在我盟旅游景区景点中,做到文艺为旅游产业服务,为游客和基层群众服务。 “乌兰牧骑”享有草原红色文化宣传队的美称。多年来,他们深入基层,轻车简从,为我盟广大基层群众演出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歌舞,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称赞,在全国享有盛名。近年来我盟各地文工团、乌兰牧骑集中精力编排上演了一批大型民族歌舞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我盟旅游产业的全域性快速发展,很少在旅游景区、景点中见到乌兰牧骑的舞台和演出。乌兰牧骑要坚持为基层群众服务,要发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深入到旅游景区中为游客演出,率先践行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乌兰牧骑演员多为一人多艺多技,团队可分成分队和小组。深入到景区、景点,甚至餐厅,小型那达慕会场,篝火晚会现场演出民族歌舞、民族乐器、民族服装、民族风情、民族习俗、民族历史故事等,助推我盟旅游文化产品的融合发展。 二、宣传文化部门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组织文学界人士和文艺工作者挖掘我盟民族文化,草原文化、蒙元文化要素,创作和演出优秀作品,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宣传文化品牌,把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科学地注入到旅游景区景点中形成旅游特色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者的融合,让旅游者体验和收获到草原特色文化。 三、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要加大旅游景区文化建设和乌兰牧骑等文艺团体的条件建设,在确保正常事业经费的同时,要根据工作任务保证一定额度的旅游景区演出专项补贴经费,对从事义演的文艺工作者给予奖励补助。 四、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创办文化团体,有条件的文化团体创办旅游景区景点。有关部门对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旅游文化团体从事旅游文化产业的要一视同仁,予以同样的政策,资金支持,助推我盟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案例:全媒体融合——企业品牌传播的法宝利器

案例案例::全媒体融合 全媒体融合 ————企业品牌传播的法宝利器企业品牌传播的法宝利器 企业品牌传播的法宝利器 2018年08月27日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媒体业态,其形式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四局)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的脉搏,在战略上确定了以新媒体开展企业品牌传播的思路,在战术上有效融合自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在策略上精准定位品牌传播的受众群体,走出了一条全媒体融合推动集团品牌战略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 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 激活企业品牌传播新的激活企业品牌传播新的““能量源能量源”” 中铁四局高度重视新媒体建设与运用,积极作为,掀起了运用新媒体传播企业品牌的热潮,形成了新媒体平台引领示范、各子分公司新媒体平台各放异彩的良好态势。 营造氛围,激发运用新媒体的动力。集团率先搭建企业网站群,开通认证官方微博、微信平台;集团下属各子分公司也相继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微博账号。“两微”平台具有信息即时性、传播广泛性和推送针对性的特点,为企业品牌传播带来了极大便利。集团时刻关注新媒体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主动与国内短视频平台——梨视频、新华社客户端、央视新闻移动网等多家新媒体平台建立了联系紧密的非商业战略合作关系,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有深度的视频及稿件。先后策划了“武九铁路拨接千人大会战”“中国高铁首次集体出海亮相迪拜展会”“中国高铁亮相俄罗斯”等新闻报道,媒体平均阅读量数以亿次计。编辑推送50余个高质量原创视频,点阅量均在100万次以上,其中有多个视频点阅量超5 000万次,累计点阅量破5亿次。 培训提素,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集团建立了新媒体业务交流微信群,提供互相交流提高的平台;建立局无人机训练基地,提供能力提升的平台;定期举办新媒体宣传培训班,邀请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清华大学公共安全学院以及梨视频的专家讲授新媒体宣传业务知识;选派优秀人员赴梨视频学习互联网短视频的策划、拍摄以及剪辑制作技巧;参加国资委新闻中心新媒体运营官培训班,培养运用新媒体的骨干力量。目前,集团已拥有超过2 000人的影像及文字新媒体创作团队,活跃在全国各地以及全球10多个国家;组建了无人机航拍大队,拥有无人机300多架,分布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多个国家的重点工程项目。 完善机制,焕发运用新媒体的活力。在集团系统内率先成立了网宣办,整合开拓局内外新媒体资源,打通局与子分公司横向联系网络;每季度和重大节假日要求各子分公司上报品牌传播题材,由集团网宣办整合梳理,策划组织,在自媒体发布传播的同时,提供给集团外新媒体平台进行多渠道传播;每年对新媒体工作进行整体策划布置和安排,对子分公司和职能部门的具体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定期公布各子分公司新媒体工作动态,每年底进行统计考核和情况通报,督促各子分公司加大运用新媒体的力度。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江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

江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弘扬的重要渠道。“十三五”期间,作为江苏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文化产业,和同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已经越发凸显融合发展的趋势,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江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正在经历着实质性的转型升级,两大产业的融合方式越发多元化、融合广度逐步扩大化、融合深度进一步纵深化。对当前江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现状作了概述,分析了二者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建议。 标签: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1 引言 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是经济结构、消费需求升级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融合可以使产业间相互带动,互利共赢。旅游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更具有强示范意义和较强可操作性,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和融合功能对于经济转型发展非常重要。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现实需求基础,符合产业融合发展的几乎所有条件,将旅游产业的发展嵌入至文化产业的框架之下规划,一定会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本文在国家战略发展基础上,以江苏为例探索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问题,对于两者更好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江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程度较浅弱,产品创新能力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正越来越多的倾斜到精神层面的需求,这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并由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衍生带动的其他相关需求,也必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因而发展江苏文化旅游产业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是江苏的旅游、文化资源一方面由于旅游资源分布较分散,南北跨度大,地域性特征明显,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存在整合能力弱,整合方式方法落后,产业产品创新能力差等诸多困难。 2.2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 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对于与旅游资源相关的文化没有深入挖掘。政府文化部门、旅游部门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沟通互动互促欠缺。旅游企业开发旅游产品时缺乏挖掘旅游资源背后文化价值的意识,政府文化研究部门只研究文化产品、在研究成果的开发利用上短板明显。作为旅游业灵魂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缺乏一批在全省有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富有江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目前江苏的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依靠自然资源开发景区产品的初级阶段,既无法与南方省份的特色自然景色相比,又缺少北方省份的厚重历史文化元素,多数景点“有景无文”的情况比较明显。

国内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梳理

国内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梳理 世界各地文化旅游的体系大体都是通过文化资源、旅游消费与供给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几个方面来体现的,而各个地区又略有不同:在自身文化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美国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由、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鼓励地方及产业自主发展,联邦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及经济补助;欧洲则通过合作框架或者政策性引导措施的出台,鼓励国家或是内部城市间的合作与联合,继而强调欧盟整体在国际的竞争地位;日韩等亚洲国家则是通过突出发展自身在资源、交通或产业等某些方面的优势条件,并且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每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应该说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只能将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及部分亚洲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希望能将文化旅游的主要方式有所体现。 一、国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 (一)美国文化旅游产品的象征:“米老鼠”与迪斯尼 2003年11月福布斯公布了“全球十大虚拟人物财富榜”,米老鼠与哈利波特、皮卡丘等十个虚拟人物登上了荣誉榜并名列榜首。当今世界凡是媒体可到达的地方,尤其是少年儿童,80%以上都知道“米老鼠”、“唐老鸭”和著名的“迪斯尼乐园”。我们回顾它的发展史并分析其营销手段和策略,对新世纪建立文化的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和文化发达的中国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米老鼠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拥有对新事物、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浓厚兴趣和永不间断的创新能力,这是推动米老鼠从一个普通的动画角色发展成为世界娱乐业帝国形象的根本动力。他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他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独特的迪斯尼动画电影造型特征原则。主要表现在迪斯尼动画电影经由米老鼠及系列片的尝试,逐步建立出写实与卡通化为原则的造型特点。第二,迪斯尼和同事对于新技术的不断采用也是“米老鼠”受到欢迎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体现一是由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二是由黑白片到彩色片。 沃尔特·迪斯尼的可贵,就在于他不满足做一个出色的动画片画家,而是在一群志同道合伙伴的参与下,成立了一家专业的动画制作公司,从“创意内容”核心层出发,逐步扩大到“产业基地”,用现代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大批量制作动画片并把它们销往世界各地;同时,又为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申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最新范文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黔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地理位置也就有很大的特色,近年来其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黔西南地区文化,走进黔西南地区了解民俗民风,旅游度假。这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慢慢的带动了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让黔西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研究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重点的探讨了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根据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

区的这一特色,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产城融合案例

(一)产城融合 1.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没有活力。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且产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因此,“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健康、可持续、有活力的发展模式。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具体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 2、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 3、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 4、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2.产城融合的方式 有产城融合发展需求的区域可归纳为两大类: (1)有产无“城” 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例如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开发区等原以生产

为主导的区域,这类区域受制于土地成本和交通需求,一般处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边缘。因前期多以通过链家的土地和劳动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土地利用方式粗放,规划缺少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功能相对单一。但由于多年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居住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单一的居住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导致职住严重失衡,潮汐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通勤的时间距离,并将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 这类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在产业、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难点在于人口基数有限,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使得配套设施的健康运行面临挑战。 图:潮汐交通 (2)有城无“产” 城市在过去依托某种大型产业已发展成熟,但过去的产业(例如炼钢厂、纺织厂、废弃铁路站场等)模式已被产业链淘汰或者面临严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创新——以“澎湃新闻”为例 第一、二章 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媒介的发展影响着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每一种媒介技术的重大更替都会改变新闻的面貌和受众的接收方式。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国内报业在新媒体竞争、受众需求变化、技术革命等因素的冲击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新媒体凭借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旧有的单向线性的消息传播方式,转而以个性化、交互性、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取悦”用户,这种天然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传统媒体要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单纯依靠平面媒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突破传统纸媒的定位。 作为国内报业体制改革的先锋,都市报对社会环境和市场趋势的变动有着天然的感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当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大影响力时,都市报敏锐地发现纸媒的危机与挑战,认识到只有借助新技术实现自身经营方式的转型,才能使自身走出困境。拥抱新媒体、开拓新市场也成为许多都市报的战略共识。作为国内较为成功的都市报,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东方早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上线的“澎湃新闻”具有很显著的特征,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对地方报业探索成功转型的合适道路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1.1研究目的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当今的新闻传播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由此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来自新媒体的强大冲击。在具有较强互动性、即时性、便捷性的新媒体面前"传统媒体的受众在不断减少。互联网终端已经成为当前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创新是时代的必然,而其主要表征则体现在媒介融合上。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澎湃新闻”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来总结出一条试用于中国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进行转型与创新的道路,从而把握和舆论的中心,引领舆论的方向。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系统并深度研究媒介融合的含义与特征,对其现状及其形成原因经行分析,为传统媒介的创新与转型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总结并分析传统媒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进行的转型方式与特点,使对其现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第三、本文对媒介融合的转型与创新将以“澎湃新闻”案例为基础,结合现

(完整版)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2012-08-22 | 阅:6 转:2 评:0 | 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旅游文化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旅游界和文化界的共识。于光远教授也曾提出,旅游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行业,同时也是经济性较强的文化事业。然而,如何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其融合发展的路径如何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 1.旅游产业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不同之处在于其没有明确的边界。为了充分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由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以及两地的连接体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结合,组成了生产和服务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称为旅游产业(张辉,2002)。其定义是以同一服务市场(游客市场)为集合划分的,是从满足旅游需求的角度进行界定的。因此,其产业涉及的范围也会根据旅游需求形式的演化而变化,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产业,这就决定了旅

游产业具有开放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游客的旅游活动得以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开展,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旅游产业的内涵。因此,从根本上说,旅游产业具有对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本质上即具有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2.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起源于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和西奥多·阿道尔诺(TheodorAdorno)在1947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中的“culturalindustry”,亦被称为“文化工业”。但是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产业都无统一定义。戴维·思罗斯比(DavidThrosby2001)认为:文化产业就是“在生产中包含创造性,凝结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他在《经济学与文化》一书中用同心圆对文化产业的行业范畴进行划分。处于同心圆核心层次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意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手工艺等,此外,还包括更新一点的艺术形式,如表演艺术等;围绕这一核心的是那些具有上述文化产业特征同时还生产其他非文化商品和服务的行业:图书和杂志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报纸业和电影业;而处于同心圆最外围的则是那些有时具有文化内容的行业:广告业、旅游业和建筑服务业。 我国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标准中,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部分,具体包含新闻服务;出版发行与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等九大类。 三、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主要基于资源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渠道融合和企业融合

文化旅游双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汇报

文化旅游双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汇报我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富,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最近几年来,松潘县在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重视植入文化旅游元素,不断提升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获得了明显成效。但文化和旅游融会发展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还远远不够,仍存在1些问题。为加快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会,在今后工作中需采取以下几方面推动措施。 1、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状态 目前,全县文化旅游市场共有文娱场所18家,书刊零售6家,音像制品7家,网吧11家,演出团体4家。文化旅游用品销售8家,基本构成了文化旅游演艺、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娱、新闻出版、印刷、文化旅游用品等6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 (1)创意设计业 我县在川主寺传子沟村设立唐卡画院和旅游业有机的融会发展,该项目的实行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构成有中国文化旅游特点的创意设计发展路径。增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为创意设计推行、交易和交换合作提供平台。 (2)演艺、文娱业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了松州艺术团演艺企业创作生产,编创的《天地松州》剧目增强面向市场服务大众的能力。支持了开发具有民族文化旅游特点、健康向上的原创文娱产品和新兴文娱方式,增进文娱业与休闲产业结合。 (3)重视文化旅游建设与人居环境相调和 在松潘古城A、B标段建设中鼓励文化旅游创意和设计服务

单位参与新型城镇化中提升城乡居民宜居水平。强化文化旅游传承创新,有效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和历史建筑,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计划水平和设计品质,完善图书馆、文化旅游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功能,提高展陈水平,努力使城市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期特点鲜明的人文空间。鼓励装潢设计创新,突出文化旅游内涵,创造舒适优美的个性化家居环境。 (4)增进文化旅游融会发展 鼓励文化旅游创意和设计服务进入旅游业,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水平,建立完成的川主寺民俗风情街道,上磨藏寨等增进发展特点文化旅游,增进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鼓励文化旅游创意、演艺、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支持建设富有文化旅游特点与内涵的休闲街区、特点村镇、旅游度假区,加快培养文化旅游精品。 (5)增进文化旅游与体育产业融会发展 鼓励文化旅游企业向体育领域拓展,完成了山巴乡赛马场的建设支持发展体育比赛表演,提升体育用品及衍生产品附加值。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各地依托自然人文资源举行特点体育活动。 (6)突出区域文化旅游特点,增进产业发展 1是多元的地方民俗文化旅游:在古城里,生活着藏、羌、回、汉4个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传承着数量浩大、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点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衣饰、等文化旅游的珍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财富,构成了独具特点的民族风情不同的文化旅游交相照映,民间文化旅游艺术源远流长。藏、羌、回、汉各民族艺术多姿多彩,锅庄、舞龙、舞花

文化旅游营销案例分析

文化旅游营销案例分析 作者:未知来源:中国旅游策划网添加日期:10年02月24日 “文化龙游·生态龙游·和谐龙游”旅游营销 一、何为文化旅游 不同尺度的旅游地在进行自我定位时,一定要搞清“你是谁?你来做什么?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这两个主体和客体最核心的问题是分析的基础。本文所指的文化旅游是旅游城市或景区以个性文化为卖点,创造旅游价值的一揽子旅游产品形式。龙游的旅游营销策划是此意义上的文化旅游营销实践。 二、龙游旅游资源浅析 (一)文化龙游 1、龙文化:城厢龙文化主题公园、龙舟赛、龙洲塔、翠光阁等 2、商帮文化:龙游商帮等 3、古民居文化:龙游民居苑、三门源叶氏建筑群等 4、石窟文化:龙游石窟地下古建筑群等 (二)生态龙游 1、两江——衢江、灵山江; 2、两山——凤凰山、鸡鸣山 3、竹海——浙西大竹海 三、龙游旅游创意策划构思 总体思路:打造“联合国生态与人文和谐示范城市”----龙游 分步进行:龙游文化旅游提升品牌之路 单个吸引物品牌:龙游石窟→区域品牌:衢州旅游龙头→国内品牌:世界第九大奇迹→国际品牌:和谐示范城 (一)名称资源:龙游县 龙游城市主题口号:“龙的传人相聚龙游!”;“有龙则灵神秘龙游!”

(二)水上资源:衢江灵山江 常规:龙舟赛、游艇、漂流、渡船、荡舟等 非常规: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水上摩托车锦标赛等体育赛事 (三)岛上资源: 1、张家埠江心岛(7平方公里)-----世界和谐公园 硬件:和谐广场、和谐大道、和谐文化长廊、世界和谐文化展览馆、和谐社区、和谐庄园、国际和谐大厦等 软件:世界和谐文化论坛、首届中国国际和谐文化节等 2、船厂江心洲(2.5 平方公里)-----世界船文化公园 硬件:中国及世界船历史文化展、各国名船模型展“泰坦尼克号、郑和下西洋号、甲午战争静远号、小鹰号航母”等,一个船一段历史一个感人的故事 软件:首届中国国际船文化节,荡舟衢江浪漫水乡游活动等 (四)龙游商帮/古民居/鸡鸣山----创造“世界财富公园” 硬件:中国十大商帮展馆、世界五百强企业品牌展、世界个人财富排行榜、财神文化、财神庙、钱币馆、财富山(鸡鸣山)、财富塔(鸡鸣山塔)、财富公寓、财富会馆等 软件:世界财富论坛,企业训练营,国际著名企业CEO论坛等 (五)畲湖竹海会所----创造“浙江最高档的会所” 理念:“非常遗憾,只能为少数人服务!” 硬件:中医学+欧美富人俱乐部=富人养生休闲基地 软件:国际最科学的养生体系 (六)红豆杉景区----打造“浙江自驾游休闲基地” 硬件:配套服务设施 软件:联系国内“自驾游俱乐部” (七)破解“龙游石窟千古之谜” ——“龙游石窟”营销之解 1、联姻品牌:组建“中国石窟旅游联盟”

产城综合体的成功案例分析

产城综合体的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一、深圳市通过产业布局规划实现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 一、传统产业布局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要素认识不足 伴随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改善、交通通讯技术发展及生活消费观念变化,传统理论中影响产业布局要素,如地租、交通、基础设施等已不再是决定性要素;技术创新环境、政策法规和行政绩效、生态、人力资源供给、地方文化等新要素影响日趋增强。而目前产业布局规划大多还依据传统理论编制,对新趋势关注较少,也缺少从空间供给需求角度进行的产业分类研究,使得产业布局缺乏清晰的空间指向,布局规划对新增产业门类缺乏兼容,难以保证空间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降低了空间供给效率。 2、缺乏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研究 传统产业布局规划重视产业规模扩张与效率提升,立足产业需求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最大化挖潜,缺乏对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关系的协同研究,不能满足步入工业化中后期、以“质量提升”取代“增量扩张”为主要发展目标的城市需求。 3、缺乏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调控管理街接统筹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各类功能(包括产业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的法定依据,然而当下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规划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衔接,导致难以落地实施。一是总体布局上,部分新设产业园区游离于城市规划区之外,与城市总体布局相分离,脱离统一的规划管理监控。二是产业布局规划虽位于城市规划范围内,但无法与城市规划在用地指标、功能安排、设施配套方面进行对接。三是在编制思路和技术手段上缺乏协调,产业布局规划以引导性为主,缺乏强制性内容,与作为管理实施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缺乏接口,分头编制的控规汇总到全市层面后往往出现各种走样;如产业规划判断制造业向服务业升级地区,由于基层政府短期利益驱动向居住功能置换。 二、产业布局影响要素 结合国内外案例研究,笔者将当前产业布局的主要影响要素总结为科技要素、成本要素、服务要素、特色资源要素、生态资源要素等五种类型。 1、科技要素

[媒体融合] 分享成功经验 加快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 分享成功经验加快融合发展 集聚行业智慧,分享成功经验,探讨发展方向……9月12日,随着“百家媒体老总看西海岸”暨“直播中国·重走丝路”大型融媒体报道活动启动,首届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报业新媒体发展大会圆满闭幕。本届大会全面展示了中国传媒业融合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总结发展经验和模式,探讨融合发展的方向和态势,成为国内媒体融合战略研讨、经验交流、技术展示的权威平台,将极大地促进中国传媒产业媒体融合发展步伐,更好地服务、推动、引领全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本次大会吸引了全国160多家中央及地方媒体的360多位负责人和互联网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网络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等省级媒体以及广州、深圳、成都等副省级城市媒体均派代表参会。两天时间里,与会嘉宾分享成功经验,集聚行业智慧,围绕“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 体融合发展”的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展开广泛讨论。在思想与智慧的交融中,凝聚了发展共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等学术机构的知名专家,作了主题演讲,发布了重要研究成果,为加快推进

媒体融合发展和全国媒体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路径。 会议期间举行的主题演讲、圆桌论坛、内容创新与融合发展论坛、新媒体与技术应用论坛、传媒经营与融合发展论坛等,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紧扣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难题,着力探讨了融合发展的未来和新技术支撑。会议期间,与会嘉宾围绕《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一周年来的成果与展望、问题与对策、案例与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大会还特邀腾讯、搜狐、今日头条等知名互联网公司嘉宾介绍了媒体融合时代的新技术、新应用。 为了让更多受众及时了解大会盛况,青岛日报/青报网、青岛早报、青岛晚报、青岛新闻网、掌上青岛等青岛日报社、青岛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各媒体首次以“中央厨房”的新闻制作方式全程报道大会,为受众提供全景、多维、立体的新闻报道产品,成为本次大会的精彩看点和媒体融合的“微亮点”,赢得与会媒体大咖的一致“点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