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现象 实验探究

声现象 实验探究

声现象 实验探究
声现象 实验探究

声现象实验探究

典型例题:

例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文和小丽、小华等同学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文把黄豆放在鼓面上,用鼓槌敲击鼓面发声时,看到鼓面上的豆粒在跳动;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两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他们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发声体在振动]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在桌面上放置一些沙粒] (3)小文、小丽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有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文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他们把打开音乐的手机放人玻璃瓶中密封,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__(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_________是正确的。[小,1]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提出猜想假设;B.得出结论;C.分析归纳;D.实验研究;E.发现并提出问题。你认为小文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E,A,D.C.B]

[例2]学校正在开秋季运动会,坐在操场中间学校指定位置的八年级三班同学小穆看到发令员发令枪冒出的白烟和听到的枪声在时间上不一致。一会儿,运动场上你追我赶,精彩纷呈。远处的对面传来阵阵鼓声和呐喊声,朝对面看去,总觉得对面的同学敲鼓的动作和听到的鼓声不太协调。经过思考,小穆还是不明白。

(1)你能解释敲鼓的动作和听到的鼓声不太协调的原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利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测量,验证你的解释吗?请写出你的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在空气中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略]

例3:图1—4所示是小明在学习了声学知识后制作的一个小竹笛,他用此装置来探究笛子发声的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当他在竹笛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就发出美妙的笛声。

(1)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____________。【空气】

(2)当他推拉铁丝环时;竹笛中的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用相同大小的力从竹管开口处吹气时,发现竹笛发出的音调就可以改变,吹奏歌曲。通过查阅资料,小明知道,在相同条件下,空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越低。由此可知,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________,音调最低的位置是____________.

【空气柱长度;a;c】

(3)他仔细思考和观察周围的生活中的乐器,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乐器也是根据此原理发声的。[ 笛子,箫]

[例4]小亮同学在学习了声音的三个特性之后,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1.实验过程:

(1)如图1—5所示,他将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然后在钢锯条的上端用力扳动一下,使钢锯条振动发声,把示波器的探头靠近钢锯条;

(2)记录示波器图形后,他用较小的力再次拨动钢锯条,两次记录的现象如图1—6(甲)、(乙)所示。

2.实验分析:

记录实验结果后,他把两张记录的纸片放混了,则请你帮助他判断,用力扳动时示波器所显示的波形图是_______图,你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亮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乙的振幅大;,发声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实验交流:

(1)在两次拨动钢锯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持__________________不变,以防止由于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改变而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钢锯条露出长度不变;频率】(2)示波器的探头距离钢锯条的位置应该________________(选填“不变”或“改变”),这是由于响度的大小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不变,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例5:小明同学在课余时间阅读报纸时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据珠海新闻网2009年3月26日报道:在珠海市五中第六届科技艺术节上,一名初三的学生巧妙利用矿泉水瓶盖消除了学校里铁腿桌椅板凳移动时总要发出烦人的噪声,把橡皮泥塞在塑料瓶盖里,然后再把盖子扣在桌椅的腿脚上就行了。矿泉水瓶盖的大小刚好合适桌椅腿,装上这种“消声器”的桌椅腿移动时绝对没噪音。由此他想到在一些大型建筑中,比如在国家大剧院中是如何消声的?由此引起了他对如何消除生活中的噪声的探究。

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他查找得知,国家大剧院等大型场馆内的墙壁和顶棚上采用一些凸凹不平的多孔的板材来装修。如图1—7的一种叫做消声尖劈的装置,其消声原理是什么呢?于是小明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研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

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______________传播的。【空气】

(2)如图1—8(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3)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玻璃板,调整玻璃板的角度的过程中,在某一位置发现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如图1—8(乙)所示,说明声音通过玻璃板的——进人了人的耳朵,由此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反射的声音不能进入人的耳朵,我们听到的噪声就会_______________。【反射;减弱】

(4)用泡沫塑料代替玻璃板,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泡沫塑料这一类材料对声音的反射能力比较_________,【弱】吸收声音的能力比较________。【强】在国家大剧院内,天花板用一些凸凹不平的多孔的板材吊顶,声音遇到这些板材就被_________,【吸收】达到减弱噪声的目的。

(5)国家大剧院内有演出时,当声音传播到如图1—9所示的尖劈上,声音经过一次次反射后进人到尖劈的内部,不能反射出来,即在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传播过程中】这与小明所阅读到的情景中减弱噪声的方法——(选填“相同”或“不同”),【不同】该情景中减弱噪声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源处减弱噪声】[巩固性练习]

1.探究:发声的桌面是否也在振动?

提出问题:

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但肉眼却看不见桌子在振动。桌子是否在振动呢?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桌子在发声的同时也在振动呢?

实验设计:

(1)如图1—10所示,在桌子上固定一小块平面镜,让太阳光(或手电筒光、玩具激光发出的激光)照射在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在墙上出现了一个小光斑。

(2)轻轻地敲击桌面,观察墙面上小光斑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用力敲击桌面,观察小光斑位置的变化。

收集证据:

轻敲桌面发声时,你发现墙壁上的小光斑_______,用力敲击桌面发声时,墙壁上小光斑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晃动;晃动幅度加大;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交流合作:

你认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桌子发声时在振动?请说出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桌面上放置一些沙粒]

2.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个或哪几个__________?【乙;丁】其他的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3.如图1—11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_.【固体能传声】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3)如果在使用“土电话”时,其中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棉线无法振动传声】(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________________听到对方的讲话。【不能】

4.[提出问题]何玲同学向暖水壶内倒开水时,发现暖水壶竟然“唱起歌”了。刚开始瓶内传出低沉的轰鸣声,随着水越来越多,声音逐渐变得尖厉。结合声音的三个特性,她认为,声音由低沉变尖厉说明“歌声”的音调越来越_____。她又想,一切声音都是由于发声体振动产生的,那么这个声音的发声体是谁呢?【高】

[猜想与假设】到了学校,经过和同学们的讨论,她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可能是暖水壶壁和里面的水振动发声的;

猜想2:可能是暖壶里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猜想3:可能是——振动发声的。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为了验证哪个猜想正确,何玲和同学们找到七个完全相同的空玻璃

瓶和一个小木棍。先将七个空玻璃瓶排成一排,然后在每个瓶内装入一定量的水,水量多少依次增加,如图1—12所示。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何玲先用小木棍从左到右依次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七个玻璃瓶,同学们听到声音变得越来越低沉;

(2)何玲又用对着瓶口从左到右依次用大小相同的力向七个玻璃瓶内吹气,同学们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尖厉。

[分析与论证]通过上面实验,你认为何玲倒水时听到暖水壶发出的“歌声”的发声体是___________。【空气】

[评估与交流]为什么吹瓶子和敲瓶子听到声音的音调变化正好相反呢?对此问题,同学们展开了交流,请你也来参与吧!

第(1)次实验时,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来越__________,这时听到“歌声”是由______振动发出的,水量越多,它们越_____________(选填“容易”或“不容易”)振动,振动的频率变___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而造成的。【低,瓶子和水;不容易;低】

第(2)次实验时,通过吹气时发出的声音音调的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频率越__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音调越高。【空气柱越短;高】

5.音乐会上各种乐器为我们演奏出了美妙的音乐。同学们在欣赏音乐会回到校后,他们就讨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种乐器发出的音调发生了改变? 请你就图1—13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一个猜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小林的做法是:首先拿一把吉他,观察吉他上的各琴弦有什么不同。他发现各琴弦的粗细不同,当他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时,发现声音的音调不同。然后,他又转动吉他上的旋钮以拧紧或放松琴弦,结果,他发现同一根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不同。最后,小超又用手指按在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以改变弦振动部分的长短,结果,他发现吉他发出声音的音调又改变了。

分析与论证: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弦的____、___、______有关。【粗细;松紧;长短】

小敏的做法是:找音乐老师借来一只笛子,经过反复实验后,她发现笛子是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当用手指按住笛子上的不同位置的孔,就能改变管内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请你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1)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___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越______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松紧、长短相同时,弦越_____________,音调越高。(2)在吹笛子时,其管内空气柱的长度越长,它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_______【短;紧;细】

6.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10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ABC】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ADF]。

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EHJ]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一钢弦,改变琴弦的松紧进行弹拨比较音调的高低】

7 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把闹钟放人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时的位置与声源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进行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为:

(1)小明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比较材料隔音性能的。

【听不到响度相同的声音时距声源的距离】

(2)同组的小芳认为:比较的时候,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传播。请你想一想,还要保持哪些因素相同呢?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_。【听声音的人;听声音的位置等】

(3)按隔音效果好坏依次排列:___、_____、_、__ ____.【泡沫;木板;硬纸板;玻璃】

(4)由实验结果可知,在建筑中,为了达到更好的隔音效果,我们尽量使用________(选填“疏松”或“致密”)的材料。【疏松】

第1章《声现象》实验探究题历年试题汇编

第1章《声现象》实验探究题历年试题汇编 一.声音的产生 1.(2019秋?吴江区期中)用音叉和乒乓球进行如下实验: (1)如图1:①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也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②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有关 (2)如图2: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声波具有。 (3)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这两个实验,则图1实验(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图2实验(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2.(2017秋?园区期中)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由此可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利用乒乓球来反映音叉的振动情况,这种思维方法叫做(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 (3)若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加大敲击音叉的变化,会听到声音的响度更,以及看到乒乓球弹起的高度更。根据实验现象的这个变化,又可以总结出:声源的越大,声音的越大。 3.(2019秋?常熟市期末)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某物理兴趣小组做了几个实验:(1)甲同学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乙同学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分析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 (2)丙同学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3)小组成员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他们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为验证猜想,他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随着不断向外抽气,发现所听到的手 机铃声越来越小。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是正确的。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 有下列步骤: A.猜想与假设B.分析与论证C.实验研究D.提出问题 你认为上述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填字母序号)

第四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

第四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分) 1. 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A. 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 B. 所有传到人体中去了 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 鼓面停止了振动 2. 古代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活动,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3. 下列四个成语中都涉及声音,其中不强调声音响度这一特征的是() A. 如雷贯耳 B. 余音绕梁 C. 声如洪钟 D. 轻声细语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5.如图1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 (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6.医生用听诊器能够清楚地听到病人胸腔内的声音,是因为听诊器可以()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减少声音的分散,提高响度 C.降低声音的音调 D.增强音色 7.声波既传递“信息”也传递“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波传递的“能量”的是() A.用超声波碎石 B.用声纳探海深 C.利用B超做体检 D.利用回声定位 8.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 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C.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 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 9.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的歌声,小凡说:“是刘欢在演唱.”他的判断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10.如图2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会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 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1.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小 12.吉它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13.施工人员正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尽量将列车产生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的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14.下列措施中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一项是() A.把大音箱改成小音箱埋在草坪中 B.控制播放音乐的时间 C.种草植树 D.保持环境整洁 15. 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裁判员正确的计时方法是() A.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开始计时 B.看到发令员的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 C.听到发令员的最后一声口令开始计时 D.看到最先起跑的运动员起跑开始计时 16. 2010年5月,世博会在上海顺利举行,为向全世界充分展示“城市,我们的美好生活”这一主题,上海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止鸣笛,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音污染D.减少大气污染 17. 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A.“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次声波传播很远 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可以传播能量 18.如图3所示,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19. 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A.减弱回声 B.增强回声 C.增加声音响度 D.使墙壁更美丽 20. “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二、填空题(共31分) 21.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小明右手拉弓,左手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22.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24.渔民可以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引到网里来,表明能传声;“土电话”表明能传声.25.医生给孕妇做B超,说明声波能够传递;医生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 26.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_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 m/s. 27.现代城市里常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单 图2 C.回声定位D.超声波探查 B.敲瓶底,火焰摇动 橡皮膜 A.探测海深 图3 甲乙 图4 1

最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实验探究A卷

声现象实验探究练习题 实验探究: 1、如图6-8所示的是小明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在竹 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 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 (1)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________. (2)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 最高的位置是_____,音调最低的位置是_______. (3)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还有哪些乐器的发声原理与竹笛 相似?请你举出一例_________. 2、请你找到鼓、小提琴、长笛,观察它们的发声. (1)鼓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________,音调越________. (2)小提琴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________. (3)长笛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长的空气柱产生的音调________. 3、如图4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 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 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 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第________次钢尺振动得 快,它的音调________(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 ________有关. 4、你试试能用哪些方法使下面的这些物体发声? 一根棉线或者橡皮筋;一个酒杯;一个笔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在发声时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述探究,可能知道声音是________产生的. 5、如图3所示,当敲响右边的音叉时,左边完全相同的音 叉________(填“会”或“不会”)振动,靠在左边音叉的小 球能弹起.这说明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 将右边音叉 的振动传给了左边音叉的缘故. 6、去掉罐头盒两端的盖子,在一端蒙上橡皮膜,用橡皮筋 扎紧,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这是因 为________________. 7、如图4,向暖水瓶中灌开水时,有经验的人通过声音就知 道水是否快满了.自己实际灌一次开水,再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8、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乒乓球(系细线)、皮 筋、鼓、纸张、小锤.请你任选器材,设计一个有关声现象的实验. 提出问题: 猜想或假设: 器材: 设计实验: 探究结论:。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只要能做到以下几点你的学习一定能有突飞孟进的提高:上好每堂课,用好每一秒。 练准每道题,迈实每一步。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同学们围绕着水瓶发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敲瓶(瓶内含水)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猜想与假设)A.瓶子振动;B.瓶内水振动;C.瓶内空气柱振动 (进行实验) (1)将瓶子装满水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 (得出结论)由上述实验分析可知,敲瓶发声,主要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 (提出新的问题) (1)瓶子发声的音调跟瓶内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2)随着瓶内水的增多,敲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和吹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又有何不同呢?(设计实验) (1)如图甲所示,先将8个空的玻璃瓶子放到桌子上一字摆开,再向瓶内注入不等量的水,从左到右,瓶内注入的水逐渐增多,最后用筷子从左到右依次敲击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2)用嘴从左到右依次吹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再得出结论) (1)敲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2)吹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拓展应用)如图乙所示. 用嘴分别对着5个高度不同的小瓶的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1)用嘴对着5个小瓶的瓶口吹气,5个小瓶均发出声音,则发出的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5个小瓶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C B瓶子低高瓶内空气柱空气柱的长短、粗细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1]将瓶子装满水后,瓶内没有空气,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可以将猜想C排除。 [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瓶内没有水,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瓶内水振动产生的。所以可以将猜想B排除。 [3]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敲瓶发声,排除由瓶内水振动和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则主要是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图3-1-1 一:声音的产生 (一)基础知识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3:如图3-1-1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巩固习题 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 .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在大鼓上放些沙粒,击鼓时,会看到_______现象,这说明 ______________.鼓敲击得越响,会看到________现象,又说明________________. 3:请从图中选择一幅图片,根据图片情景提出2个物理问题,并作回答. 示例:问题:以树为参照物小女孩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回答:小女孩与树的相对位置在改变,以树为参照物小女孩是运动的. 问题1: 回答1: 问题2: 回答2: 答案:1:B 2:沙粒被弹起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沙粒会弹得越高。说明声音的响度 是由振幅决定的,震幅越大,响度越大。 3:问题1: 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回答1: 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一)基础知识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2:介质不同声音的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 (二):巩固习题 1.右图是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 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2.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时,手机中的发声体在_____________。能判断出与我们通话的人是谁,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如图所示,把一手机设置为响铃状态,放进真空罩中,用另一手机拨打罩内的手机号码,罩内手机信号灯闪烁,但我们听不到手机的铃声,可见电磁波 _________在真空中传播,声音_________在真空中传播。(填“能”或“不能”) 3.在图2所示的装置中,敲响右边的音叉,会看到的现象是竖直放置的泡沫小球 __________。如将上述装置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实验,则会看到泡沫小球 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 答案:1:B2:振动;音色;能;不能3:泡沫小球被弹起;不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一)基础知识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①: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通过哪些实验体验乐音的音调。 (1)利用相同的钢锯条在不同长度用相同的力使其振动时的快慢,辨别声音音调的高低。 现象:锯条伸短时,钢锯条振动快,音调高;钢锯条锯条伸长时,振动慢,音调高;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质量不同的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空气柱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的越快,频率越

初二物理第一章第1章《声现象》实验探究题苏州历年试题汇编

第1章《声现象》实验探究题苏州历年试题汇编 一.声音的产生 1.(2019秋?吴江区期中)用音叉和乒乓球进行如下实验: (1)如图1:①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也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②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有关 (2)如图2: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声波具有。 (3)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这两个实验,则图1实验(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图2实验(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2.(2017秋?工业园区校级期中)小丽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由此可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利用乒乓球来反映音叉的振动情况,这种思维方法叫做(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 (3)若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加大敲击音叉的变化,会听到声音的响度更,以及

看到乒乓球弹起的高度更。根据实验现象的这个变化,又可以总结出:声源的越大,声音的越大。 3.(2019秋?常熟市期末)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某物理兴趣小组做了几个实验:(1)甲同学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乙同学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分析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 (2)丙同学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以下活动中所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 A.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时,引入了光线的概念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等大的两个棋子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C.测量人体体温时,利用体温计内水银柱的长度变化来显示人体的温度高低 D.在探究蒸发快慢与空气流通速度关系的时候,要确保温度表面积等因素相同 (3)小组成员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他们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为验证猜想,他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随着不断向外抽气,发现所听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小。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是正确的。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图3-1-1 一:声音的产生 (一)基础知识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3:如图3-1-1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巩固习题 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 .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在大鼓上放些沙粒,击鼓时,会看到_______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鼓敲击得越响,会看到________现象,又说明________________. 3:请从图中选择一幅图片,根据图片情景提出2个物理问题,并作回答. 示例:问题:以树为参照物小女孩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回答:小女孩与树的相对位置在改变,以树为参照物小女孩是运动的. 问题1: 回答1: 问题2: 回答2:

答案:1:B 2:沙粒被弹起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沙粒会弹得越高。说明声音的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震幅越大,响度越大。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一)基础知识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2:介质不同声音的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 (二):巩固习题 1.右图是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 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2.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时,手机中的发声体在_____________。能判断出与我们通话的人是谁,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如图所示,把一手机设置为响铃状态,放进真空罩中,用另一手机拨打罩内的手机号码,罩内手机信号灯闪烁,但我们听不到手机的铃声,可见电磁波_________在真空中传播,声音_________在真空中传播。(填“能”或“不能”)

机械运动声现象实验探究题集锦

机械运动、声现象实验探究题集锦 1、某同学为了测定物理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 A .量出一本书的厚度(封皮彩图除外),记录H ; B .选用学生用三角尺并检查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设:没有磨损); C .翻看物理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n ; D .用H/n 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h ; (1)上述各措施中错误的步骤是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措施改正后,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为(填字母序号)______________。 2、在图1中,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测得物体的长度是 cm 。如图2所 示用一把刻度尺和两块三角板测一枚硬币直径的示意图,由图示可得硬币的直径 是 cm 。 3、 为了探究误差产生的原因,小名和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 (1)找出几把不同的刻度尺(可以是分度值不同,也可以是制作材料不同),从中取两把 不同的刻度尺,将它们的零刻度线对齐,再看看它们的10cm 或15cm 刻度线是否还对齐;换 用其它尺子仿照上述方法再做两次。 (2)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根直线,由几个同学独立测量直线的长度,注意:使用的是同一把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直线的起点。 现在请回答下列几个问题:①15cm 的刻度线不再对齐说明了:________;②不同的人测量的结果的最后一位不完全相同,说明了:_______。③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引起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4、沿长廊AB 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lmm 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 块地砖的长度是 cm 。(2)小明 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 端走到B 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 示,他所用的时间是 s 。(3)根 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 = , 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为 m/s 。 5、同学们用图甲玻璃管做了“测量气 泡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 ;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分析乙图像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6、小新和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图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 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 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_ _高度由静止释放。要使小球能够通过E 点,释放小球的高度应_ _________水平段 BD 的高度。 (3).从A 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 、C 、D 、 E 各点时间,整理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v BC _ _________v CD ,这是因为小球在运动过 程中受到___ _作用;小球从A 点运动到E 点的过程中,在 ________点的速度最小。 (4).小球在BD 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完整版)声现象经典测试题带答案

《声现象》过关测试题 姓名 总分 一、 请你选一选(20×3分=60分) 1.在唱歌时,演员发出的每个音的音调不同,这是因为发音时声带振动的( ) A .频率不同 B .振幅不同 C .频率和振幅都不同 D .响度不同 2.如图1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 A .声音的反射使原声增强 B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 .声音的音调不同 D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3.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 .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 B .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确诊 C .比赛场上发令员的枪声 D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4.我国已进行“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景海鹏、刘旺、刘洋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 ( ) A .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 .太空中噪声太大 D .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5.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有效、可行的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 A .堵塞感受噪声器官 B .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C .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 D .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6.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2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A .鼓号乐队不能进入 B .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C .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D .乐器商店的标志 7.人们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这是利用了( ) A .固体能传播声音快 B .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C .无线电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D .固体传播声音传播得慢 8.在运动场上的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准确,在计时时( ) A .听到枪声同时按下跑表 B .看到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 C .听枪声和看到白烟都有可以按跑表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图2 图1

(完整版)《声现象》练习题

第二章《声现象》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 C.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一样快 2. (2016海南)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打击乐器,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声速 3. (2016河源)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 .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C .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品 D .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4.下面形容声音的“高”,指音调的是( ) A.引吭高歌 B. 高声喧哗 C.这首歌声音太高,唱不上去 D. 听不见,声音高些 5. (2015?益阳)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 的是( ) 6. (2016东营)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B .用泡沫盒罩住发声体减弱噪声的做法是控制噪声的产生 C .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音能传播信息 D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7.(2016陕西)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用不同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 .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 .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 .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8. (2016呼和浩特)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 1500 m/s A .发声扬声器旁的 烛焰晃动,说明声波 能传递能量 C .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 .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 介质 D .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探究题

1.如图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 2.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2所示。 (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 (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 。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 3.在下图中,小红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 “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 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 (2)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 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4)如果把细棉线改成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 象表明:________。在把细棉线改成细金属丝进行试验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其他 因素的影响,他们应保持在前后两次实验时两人的________一样,讲话者以同样 的________(填“声音的特征”)讲话,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叫________。 4.如图所示,用牙轻轻咬住铅笔上端,用手指轻敲笔下端,注意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使牙齿不接触铅笔,手指用与前同样的力轻敲铅笔下端,比较这两次听到的声音,区别: (1)这两次声音的最主要的不同点是______不同(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这一实验,你认为你从中知道了什么,答:______. 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声现象》实验题专项训练

2019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声现象》实验专题训练 1、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 下列问题(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_________;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 2、小丽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进行实验, 并将系在细线上的轻质小球靠近音叉来探究“声音的产生 与传播”.实验中通过观察小球是否被弹开来显示实验现象. (1)若在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只敲击了乙音叉,听到乙音 叉发声同时也看到小球被________弹开,说明它也在振动 发声,由此说明________ (2)轻质小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答_________. (3)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____(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枝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1)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两个实验现象是。 (2)_________说明了声音传播需要的条件是声音一定要在介质中传播。 (3)_________说明了发声体振动频率不同,声调不同。 4、“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说明 ________,其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________.利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完成的实验是探究与 ________的关系. (2)如图乙所示,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___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________有 关.该实验中用到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__.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_________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_________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可以传声。在月球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_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 知 _________。 6、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 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 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 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 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 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____(选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_____(选填“好”或“差”),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______(选填“强”或“弱” ).

声现象 实验探究

声现象实验探究 典型例题: 例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文和小丽、小华等同学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文把黄豆放在鼓面上,用鼓槌敲击鼓面发声时,看到鼓面上的豆粒在跳动;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两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他们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发声体在振动]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在桌面上放置一些沙粒] (3)小文、小丽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有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文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他们把打开音乐的手机放人玻璃瓶中密封,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__(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_________是正确的。[小,1]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提出猜想假设;B.得出结论;C.分析归纳;D.实验研究;E.发现并提出问题。你认为小文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E,A,D.C.B] [例2]学校正在开秋季运动会,坐在操场中间学校指定位置的八年级三班同学小穆看到发令员发令枪冒出的白烟和听到的枪声在时间上不一致。一会儿,运动场上你追我赶,精彩纷呈。远处的对面传来阵阵鼓声和呐喊声,朝对面看去,总觉得对面的同学敲鼓的动作和听到的鼓声不太协调。经过思考,小穆还是不明白。 (1)你能解释敲鼓的动作和听到的鼓声不太协调的原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利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测量,验证你的解释吗?请写出你的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在空气中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略] 例3:图1—4所示是小明在学习了声学知识后制作的一个小竹笛,他用此装置来探究笛子发声的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当他在竹笛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就发出美妙的笛声。 (1)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____________。【空气】 (2)当他推拉铁丝环时;竹笛中的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用相同大小的力从竹管开口处吹气时,发现竹笛发出的音调就可以改变,吹奏歌曲。通过查阅资料,小明知道,在相同条件下,空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越低。由此可知,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________,音调最低的位置是____________. 【空气柱长度;a;c】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

图3-1-1 一:声音的产生 (一)基础知识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3:如图3-1-1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巩固习题 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 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 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 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在大鼓上放些沙粒,击鼓时,会看到_______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鼓敲击得越响,会看到________现象,又说明________________. 3:请从图中选择一幅图片,根据图片情景提出2个物理问题,并作回答.

示例:问题:以树为参照物小女孩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回答:小女孩与树的相对位置在改变,以树为参照物小女孩是运动的. 问题1: 回答1: 问题2: 回答2: 答案:1:B 2:沙粒被弹起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沙粒会弹得越高。说明声音的响度是由振幅决 定的,震幅越大,响度越大。 3:问题1: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回答1: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问题2: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声源是什么? 回答2: 猿声带的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一)基础知识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2:介质不同声音的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 (二):巩固习题 1.右图是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 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 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2.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时,手机中的发声体在_____________。能判断出与我们通话的人是谁,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如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声音的产生 (一)基础知识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3:如图3-1-1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图3-1-1 (二):巩固习题 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 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在大鼓上放些沙粒,击鼓时,会看到_______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鼓敲击得越响,会看到________现象,又说明________________. 3:请从图中选择一幅图片,根据图片情景提出2个物理问题,并作回答. 2

示例:问题:以树为参照物小女孩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回答:小女孩与树的相对位置在改变,以树为参照物小女孩是运动的. 问题1: 回答1: 问题2: 回答2: 答案:1:B 2:沙粒被弹起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沙粒会弹得越高。说明声音的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震幅越大,响度越大。 3:问题1: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回答1: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问题2: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声源是什么? 回答2: 猿声带的振动 3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一)基础知识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2:介质不同声音的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 (二):巩固习题 1.右图是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 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2.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时,手机中的发声体在_____________。能判断出与我们通话的人是谁,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如图所示,把一手机设置为响铃状态,放进真空罩中,用另一手机拨打罩内的手机号码,罩内手机信号灯闪烁,但我们听不到手机的铃声,可见电磁波_________在真空中传播,声音_________在真空中传播。(填“能”或“不能”)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