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

(总分:154.99,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6,分数:16.00)

1.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段话表明 ( )

(分数:1.00)

A.历史的进程与理论推理的进程是完全一致的

B.理论是历史的经过修正的再现√

C.理论的反映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全部内容的反映

D.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由理论推演出来的

解析:[注释] 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历史的修正的再现,而不是对全部历史内容的反映,理论与历史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D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因此,正确选项为B。

2.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 )

(分数:1.00)

A.科学推理的驳斥

B.实践的发展√

C.唯物主义在斗争中不断战胜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内在的矛盾

解析:[注释] 对不可知论的有力驳斥有两种:从理论上进行驳斥和从实践上进行驳斥;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就是通过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实验和工业的发展,通过这些发展可以向我们表明,原来人们不能认识的现象或者本质在新的科学基础之上,都变得可认识了。因此,正确选项为B。

3.“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造成上述现象最合理的原因是 ( )

(分数:1.00)

A.人的感觉能够得到抽象理论的指导√

B.人的感官从生理上优于动物的感官

C.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

D.人的感官具有和动物不同的认识对象

解析:[注释] 该命题表明虽然人的感官有局限性,但是由于人的感性认识得到了理性认识的指导,就能获得对世界各种现象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正确选项为A。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 )

(分数:1.00)

A.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加工和抽象的过程√

B.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应

C.认识是人类纯粹的主观构造过程

D.人类一切活动都是认识活动

解析:[注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要认识对象,首先要从对象获取足够的信息,同时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选择、变换和重组等,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因此,正确选项为A。

5.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的含义不包括 ( )

(分数:1.00)

A.某些理论不可能被证实或证伪√

B.一切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C.实践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的

D.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多次接受实践的检验

解析:[注释] 实践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随着人们对于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在新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新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而实践同时也受一定的客观和主观

条件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认识是否正确也需要通过多次的实践进行检验;没有不可检验的真理。因此,正确选项为A。

6.根据对认识源泉的不同回答可将认识论划分为 ( )

(分数:1.00)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反映论和先验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解析:[注释] 认为认识的源泉是物质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源泉是精神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因此可以从认识的源泉的角度将认识论分为唯物主义论和唯心主义论两种,即反映论和先验论。因此,正确选项为C。

7.先验论的主要特点有 ( )

(分数:1.00)

A.都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论√

B.都属于不可知论

C.都坚持形而上学,反对辩证法

D.都否认世界统一于存在

解析:[注释] 略。

8.客观辩证法的特点有 ( )

(分数:1.00)

A.是人们对自然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科学认识

B.是事物内部固有的√

C.是土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D.没有人就没有客观辩证法

解析:[注释]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是相互对立的,客观辩证法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而主观辩证法则是以理论形态或思维方式的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因此,正确选项为B。

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

(分数:1.00)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B.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对2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解析:[注释]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先验论是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因此,正确选项为D。

10.价值评价的对象本质上是 ( )

(分数:1.00)

A.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

B.价值客体的物质结构和功能

C.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D.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生产关系

解析:[注释] 价值评价是指价值评价主体对价值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评价或判断。因此仅仅考察一下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或者价值客体的物质结构和功能是无法作出价值评价的,必须对价值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因此,正确选项为C。

11.有人认为:“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这种观点属于 ( )

(分数:1.00)

A.反映论√

B.先验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解析:[注释] 该命题说明了客观物质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因此是一种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因此,正确选项为 A。

12.在近代科技历史上,随着蒸汽机的研制和投入使用,迫切要求对蒸汽机的效率进行研究,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热力学的建立和发展,这一历史事实最突出地表明了 ( )

(分数:1.00)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解析:[注释] 这个历史事实表明: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本质规律正确反映的理论体系。因此,正确选项为B。

13.在我们读书时,读到大象、房子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与此概念相对应,这表明 ( )

(分数:1.00)

A.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上具

B.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D.感性认识和瑚性认识相互转化

解析:[注释] 人们读的书是理性认识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大脑中的感性形象属于感性认识;命题中的现象表明了当人们在大脑中思考到理性认识概念的时候就会有感性认识的相应的形象与这一概念相对应,从而表明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总是相互渗透的。因此,正确选项为C。

14.有人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他们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唯物主义,这种对旧唯物主义的评论属于 ( )

(分数:1.00)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二元论的观点

解析:[注释] 这种观点是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评论。因此,正确选项为C。15.人们在思维中得到的关于具体事物整体形象的生动、活跃的认识形式属于 ( )

(分数:1.00)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解析:[注释] 感性认识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其中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形象的认识,而表象则是感性认识的记忆、联想和再现。概念则是理性认识的初级形式。因此,正确选项为B。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

(分数:1.00)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解析:[注释] 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致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实事求是。因此,正确选项为C。

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36,分数:72.00)

17.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特点及关系是 ( )

(分数:2.00)

A.认识主体不等于主观,而主观和客观是统一的√

B.认识的客体包括了一切物质世界

C.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首先是反映关系,然后才是实践关系

D.一切未知的物质世界还不是认识的客体√

解析:[注释] 认识的主体是指人,不等于主观。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的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依靠实践这个桥梁联系在一起。认识的客体不包括未知世界。因此,正确选项为AD。

18.一个人闻到苹果的香味,看到莱果的颜色,这种认识形式属于 ( )

(分数:2.00)

A.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

B.感觉√

C.知觉

D.认识的初级阶段√

解析:[注释] 命题中的认识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属于感觉,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形象的感性认识,表象则是指感性认识的联想、记忆和再现。因此,正确选项为BD。

19.在真理问题上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其绝对性,可能导致 ( )

(分数:2.00)

A.绝对主义的错误

B.过时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怀疑论的错误√

解析:[注释]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其绝对性”的观点是一种相对主义,这种观点往往会以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否认科学理论的确定性、稳定性。因此,正确选项为BD。

20.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主要特点有 ( )

(分数:2.00)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B.否认了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D.否认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析:[注释] 回答此题时请注意: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反映论两种,它们虽然不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可知论,但往往否认认识的辩证法,也没有提出科学的实践观。因此,正确选项为CD。

21.真理的特点有 ( )

(分数:2.00)

A.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客观的

B.是事物内部固有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C.真理都是具体的√

D.真理都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真理√

解析:[注释] 答案B是指规律,而不是指真理。因此,正确选项为CD。

22.某试验室正在进行复杂的化学试验,一个外行和一个内行都在观察,他们分别能获得的认识有 ( ) (分数:2.00)

A.外行只能获得感性的具体√

B.内行只能获得抽象的规定

C.内行既可以获得抽象的规定义可以获得思维的具体√

D.内行所获得的思维的具体的认识形式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解析:[注释] 外行和内行的区别是他们对一件事物的认识不同,外行获得的只是一些外在的感性认识,而内行既能获得外在的感性认识,又能获得内在的理性认识,可以获得抽象的规定和思维的具体,而这种思维的具体的认识形式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因此,正确选项为ACD。

23.下列哲学家中属于不可知论重要代表人物的有 ( )

(分数:2.00)

A.费尔巴哈

B.休谟√

C.康德√

D.黑格尔

解析:[注释] 这些哲学家中休谟认为感觉之外的世界不可知,康德则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可知。因此,正确选项为 BC。

24.绝对真理的特点有 ( )

(分数:2.00)

A.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B.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C.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绝对不变的

D.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最终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解析:[注释] 绝对真理也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它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从人类的认识能力、认识的趋向性而言,人类最终能够达到对整个感世界普遍规律的认识,达到真理性的认识。因此,正确选项为BD。

25.在辩证思维方法中,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方法的要求有 ( )

(分数:2.00)

A.逻辑的次序与历史事实的顺序必须完全一致

B.逻辑的顺序必须以历史的顺序为基础√

C.逻辑是历史的抽象与概括√

D.逻辑的顺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历史的顺序不一致√

解析:[注释] 所谓历史,一是指认识对象本身的发展史,二是指人们对认识对象的认识过程的发展史。所谓逻辑,是指理性思维以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逻辑的方法要求我们按照逻辑推理的需要来安排概念和原理的顺序;历史的方法要求我们在表达认识的时候,应该按照客观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来认识事物,表达认识;逻辑的起点和历史的起点也应当尽可能的一致,但是逻辑的顺序和历史的顺序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正确选项为BCD。

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大根本区别表现在是否承认 ( )

(分数:2.00)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唯物主义辩证法√

C.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D.唯物主义历史观

解析:[注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方面提出和坚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又坚持了认识上的辩证法,从而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根本区别开来了。但二者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也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而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故不选。因此,正确选项为BC。

27.唯物主义都坚持 ( )

(分数:2.00)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世界是可知的√

D.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解析:[注释] 唯物主义都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知论以及反映论,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并不坚持辩证法。因此,正确选项为ACD。

28.毛泽东指出: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有 ( )

(分数:2.00)

A.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就是由物质到精神的阶段√

B.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就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

C.物质和精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物质和精神的区别是相对的√

解析:[注释] 毛泽东的这个论述深刻揭示了认识的两次飞跃的过程,体现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其区别是相对的。因此,正确选项是ABCD。

29.感性认识的特点有 ( )

(分数:2.00)

A.直接性√

B.形象性√

C.是对事物表面联系的认识√

D.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解析:[注释] 略。

30.唯理论的特点有 ( )

(分数:2.00)

A.夸大理性认识的地位和作用√

B.在实践中容易导致教条主义的错误√

C.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D.也可能坚持反映论√

解析:[注释] 唯理论是指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的认识论,在实践中容易导致教条主义,既有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也有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因此,正确选项为ABCD。

31.价值的特点有 ( )

(分数:2.00)

A.体现了人的尺度√

B.表明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

C.体现了认识过程的统一性

D.多样性√

解析:[注释] 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即有用性,价值体现了以人为标准,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真理则体现了物的尺度,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也体现了认识过程的统一性和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制约性。因此,正确选项为AD。

32.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 ( )

(分数:2.00)

A.世界最高的真理只有一个

B.世界上的各种真理都有普遍性

C.在相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

D.真理具有客观性√

解析:[注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真理是一元的,因为真理的内容是惟一的、客观的,反对多元真理观,任何的真理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存在最高真理。因此,正确选项为CD。

3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有 ( )

(分数:2.00)

A.在认识论上是一种直观的反映论√

B.否认了世界的可知性

C.没有引入科学的实践观√

D.没有揭示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解析:[注释]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往往缺乏科学的实践观,也没有坚持认识上的辩证法,而往往把认识看成一种直观的反映过程,但它既然是唯物主义,就坚持可知论和反映论,而不会坚持不可知论和先验论。因此,正确选项为 ACD。

34.下列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

(分数:2.00)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坚持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就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C.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质的区别,但可以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解析:[注释]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是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目的;它们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统一起来了。因此,正确选项为 ABCD。

35.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有 ( )

(分数:2.00)

A.没有真理就没有谬误,没有廖误也就没有真理√

B.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C.真理只要越出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

D.真理如果离开它所存在的体系,独立出来,就会变成谬误,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

解析:[注释] 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互依赖的,真理都是具体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只要超出一步就有可能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全面的,只有在特定的体系中与其他的真理相联系才能成为真理,如果离开它原来的体系就会变成谬误。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人们在批判谬误的过程中才能发现真理。因此,正确选项为ABCD。

36.实践的两大优点是 ( )

(分数:2.00)

A.客观性

B.普遍性√

C.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解析:[注释] 实践的两大优点是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理论和认识往往是普遍的,但只有使实践在普遍性理论的指导下获得普遍性,才能对认识作出检验,因而实践可以具有而且必须具有普遍性的优点。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对象,产生现实的效果,但相比之下,思想、理论就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它们不能直接使对象发生改变。客观性、能动性是实践的基本特点,但并不是它的两大优点。因此,正确选项为BD。

3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有 ( )

(分数:2.00)

A.从无限发展的世界来讲,人们最终能够达到对世界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因而认识能力有至上性√

B.在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总是相对的,具有非至上性√

C.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不能把握事物的真正本质,囚而具有非至上性

D.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从非至上性向至上性的发展过程√

解析:[注释] 这里至上性就是至高无上性、绝对性和无限性,而非至上性则是指相对性和有限性,C是不可知论观点。因此,正确选项为ABD。

38.在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中第二次飞跃之所以更为重要,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 ( )

(分数:2.00)

A.才能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B.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C.才能对理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

D.才能对理论进行修正、充实和发展√

解析:[注释] 认识的发展在每一个周期内都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其中从实践到认识是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第二次乜跃。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对理性认识进行检验、丰富和发展,才能在理论的指导下改造世界。而答案A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属于第一次飞跃。因此,正确选项为BCD。

39.既然真理是相对的,那么就不存在 ( )

(分数:2.00)

A.终极真理√

B.永恒真理√

C.绝对真理

D.客观真理

解析:[注释] 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绝对性;客观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此,正确选项为AB。

40.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 )

(分数:2.00)

A.获得尽可能正确的理性认识√

B.将普遍性理论与具体事物、具体情况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

D.宣传和掌握群众√

解析:[注释] 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条件是:一要获得尽可能正确的理性认识,它是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前提;二是要把理性认识与具体的实践条件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三是要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和条件;四是充分宣传和掌握群众。因此,正确选项为ABCD。

41.下列关于辩证思维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

(分数:2.00)

A.辩证思维方法是一种主观辩证法√

B.从个别事实得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属于归纳√

C.从一般的原理出发合乎规律地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演绎√

D.在思维中将对象分解为各个局部,再加以研究的方法就是分析,将分析得到的结果在大脑中重新组织起来,得到关于事物整体性认识的方法叫综合√

解析:[注释] 辩证法作为一种方法论,就成为辩证思维方法,是认识论和方法论。辩证法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以及逻辑和历史等科学思维方法。归纳是指从个别事实上升到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原理出发推理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分析是指在思维中将对象分解为各个局部,再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分析得到的结果在思维中经过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达到对事物总体性的完整的认识的思维方法。因此,正确选项为ABCD。

42.下列选项中属于表象的认识形式的有 ( )

(分数:2.00)

A.触景生情√

B.睹物思人√

C.藕断丝连

D.浮想联翩√

解析:[注释]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一知觉一表象一概念的过程,感觉是对事物的某方面特性的感性认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特性的感性认识;表象则是在对事物整体的特性有所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记忆、联想、再现等感性认识;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因此,正确选项为ABD。

43.反映论都承认 ( )

(分数:2.00)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客观物质吐界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思维能够下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解析:[注释] 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的认识论,它承认物质的本原性和世界的可知性,把认识看成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反映过程。因此,正确选项为BCD。

44.从古希腊到今天,人们关于物质组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古代的原子论到近代的原子论,到现代的物质结构理论多次的演变,但仍然没有达到对物质最终结构的认识,这表明 ( )

(分数:2.00)

A.在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

B.事物的某些本质是不可认识的

C.认识必须经过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D.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解析:[注释] 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和历史性,在任何时代人的认识都要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对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积累而呈螺旋式上升的,最终将会达到对事物本质的彻底认识。因此,正确选项为ACD。

45.下列关于理性认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

(分数:2.00)

A.理性认识总是刘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反映√

B.在理性认识中概念是思维的细胞√

C.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加深刻√

解析:[注释]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其中概念是理性认识的细胞,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加深刻,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经过人的判断、推理、演绎可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认识。因此,正确选项为ABCD。

46.下面关于价值评价活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分数:2.00)

A.价值评价必须包括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价值标准二大要素√

B.价值评价的尺度完全是主观的

C.价值评价的尺度完全是客观的

D.价值评价的尺度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解析:[注释] 价值评价是由价值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对价值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评价或判断。必然要包括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价值标准(尺度)三大要素。价值评价不仅有主观性,还有客观性。主体在对客体的价值进行评价时,不仅要有主观的原则、标准,还要从事物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对象能够满足人类主体的客观状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考察,完全依靠主观臆断,是不可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因此,正确选项为AD。

47.下列关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错误的说法有 ( )

(分数:2.00)

A.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流”√

B.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

C.直接经验往往是感性认识√

D.间接经验往往是理性认识√

解析:[注释]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流”。因此,正确选项为ABCD。

48.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容易导致的错误有 ( )

(分数:2.00)

A.二元论

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

D.不可知论√

解析:[注释] 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就会夸大其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就会否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因此,正确选项为CD。

49.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因此观念和范畴的特点有 ( )

(分数:2.00)

A.观念和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

B.观念和范畴都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C.观念和范畴完全是主观构造的

D.观念和范畴都不能脱离人而存在√

解析:[注释] 观念和范畴都属于人的意识,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同时也离不开人的意识的创造性,随着人所处的环境和时期的不同,观念和范畴也不同,它们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不能离开人单独存在,是人的意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暂时的历史的产物。因此,正确选项是ABD。

50.相对真理的含义有 ( )

(分数:2.00)

A.真理都具有主观形式

B.真理的对象和内容往往是变化发展的

C.真理都有待于扩展√

D.真理都有待于深化√

解析:[注释] 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真理具有相对性,需要不断地深化和扩展,但并不是指真理具有主观形式,或真理的对象和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正确选项为CD。

51.下列体现了主观辩证法的有 ( )

(分数:2.00)

A.在人类社会㈩现以前星球就在联系着、运动着、发展着

B.反映世界联系、运动、发展的理论体系√

C.万有引力定律√

D.人们的土观思维方法√

解析:[注释] A属于客观辩证法。因此,正确选项为BCD。

52.经验论的主要特点有 ( )

(分数:2.00)

A.夸大了感性认识的地位和作用√

B.可能属于反映论√

C.否认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D.在本质上届于一种感觉论

解析:[注释] 经验论是指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的认识论,既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也有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而感觉论则是指夸大感觉的地位和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因此,正确选项为ABC。

三、{{B}}分析题{{/B}}(总题数:1,分数:67.00)

{{B}}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B}}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命尾:

(分数:66.99)

(1).

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都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分数:3.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在认识论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属于先验论,另一条是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属于反映论的路线。反映论不一定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由于没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没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因而这种反映论是形而上学的反映论,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只有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用辩证法全面论证认识的全部过程,才能真正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

实践高于理论因为实践具有普遍性的优点。

(分数:3.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是实践的两大优点。其中普遍性既是实践的特点,也是理论的特点,是指对理论进行检验的实践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共性,从而能够对普遍性的理论的正误作出判定。但是直接现实性则是实践所特有的,也是实践高于理论的优点。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现实,从而将理论预期的结果与实际取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对照,从而对理论的真伪作出判定,而理论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现实,也不是人的能动活动,因而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原理要求我们事事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分数:3.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主要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后的惟一客观的标准,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事事都通过实践来检验,另外有些认识是实践无法直接进行检验的。逻辑证明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逻辑证明是根据已有的理论按照逻辑推理,对未知的认识的真理性作出判定的检验方式,逻辑证明不仅能够对实践检验提供指导,而且还能够对实践尤法直接检验的认识加以检验。

(4).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发现不可知论的内在逻辑矛盾。

(分数:3.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不可知论是怀疑或者否认人有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能力的学说。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人类的实践。在实践中人们可以使人类的认识得到确证,积累知识,发展理论;人们可以在实践中制造出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弥补感官的不足,在实践中人们还能够提高主体的思维能力。人类通过实践充分地证实了世界的可知性,证伪了不可知论。发现不可知论的内在逻辑矛盾,只是对不可知论进行理论上的批驳,并不能真正驳倒不可知论。

(5).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流”和“源”的关系。

(分数:3.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类获得经验与认识的两大来源,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间接经验是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一切知识最终都是直接经验,因此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而间接经验最终也是来自于直接经验的,因此相对于直接经验而言,间接经验是“流”,该命题颠倒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错误的。

(6).

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认识的客体。

(分数:3.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认识客体是指进入实践范围内的各种事物,整个物质世界,既有人类已经认识和改造过的对象,也有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其中,进人人类实践范围内、人类已经认识和改造过的事物就是现实的认识客体,但尚未认识的世界虽然是物质世界,但还不是认识的客体,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将来这些未知世界也会变成已知和被人们改造的世界,才能成为认识的现实客体。

(7).

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

(分数:3.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这一命题深刻地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接触客观物质,反映客观物质,并且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能使物质变成精神。同时,还能够将所得到的意识和精神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从而将思想精神再变成物质。

(8).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分数:3.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基本阶段。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上的质变和飞跃,而不只是数量的增加,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能力对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定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不仅要搜集全面而正确的感性材料,更要运用认识主体的抽象思维能力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认识才能真正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理性认识看成是感性认识的总和,就完全否认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属于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9).

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分数:3.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在人类的辩匪思维活动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逻辑起点开始经过逻辑中介和逻辑推理而达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可见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在认识主体的思维内部进行的,是思维运动的过程。但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作为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将获得的理性认识在实践中通过改造物质世界,而变成现实的过程,因此已经超出了思维的领域,进入到了客观现实的领域。

(10).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要求逻辑行程必须是对历史行程的准确再现。

(分数:3.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的进程必须在总体上符合并反映客观事物的历史和认识的历史,因此逻辑概念的推理过程,应当总体上与历史的过程大体一致。但是逻辑反映历史并不是完全按照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完全精确地再现历史,而是经过修正以后对历史的反映,摆脱了历史偶然性干扰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以典型的形式再现客观对象发展的客观逻辑。

(11).

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经验组织形式就是真理。

(分数:3.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判断一个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关键,在于判明这一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相一致,具有苷遍意义的认识是以大多数人的同意为标准,而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则把认识看成是对认识主体经验的一种组合形式,完全是一种主观性的,而没有强调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一致。因此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经验组织形式并不一定是真理,宗教迷信就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经验组织形式,但它并不是对世界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因而不是真理,上述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12).

真理是相对的,因此每一个真理都包含有少量谬误。

(分数:3.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真理是相对的,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是指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的正确认识,因而有待于扩展;另一方面,真理都是对事物某一层次的正确反映,因而有待于深化。但是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类意识的客观内容,因而在确定的范围内,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和谬误有着质的差别,不包含谬误,把真理的相对性看成是真理包含谬误,就必然会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和客观性。

(13).

思维的具体是多样性的统一。

(分数:3.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在人类的逻辑思维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思维的基本方法。要上升到思维的具体,首先必须从感性的具体经过抽象的过程上升到抽象的规定,然后再.从抽象的规定经过具体化的过程到思维的具体。抽象的规定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行概括和规定,人们在进行抽象规定时,要将所获得的关于感性具体的各方面的属性、关系分别加以研究,从而得到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然后再将所得到的抽象的规定用来指导人们重新认识客观事物的具体,这时得到的将是思维的具体。思维的具体高于感性的具体,因为它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它还具有统一性,是事物内部各方面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再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 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是指()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切有知识素养的人 D.从事头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认识的客体是指() A.一切客观实在 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一切社会存在 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6?反映论是() A.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 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形象性 B.逻辑性、综合性 C.间接性、抽象性 D.真理性、主观性 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间接性和抽象性 C.客观性和实在性 D.具体性和历史性 9.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 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10.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A. 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1.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12. 真理是指()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

对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

对数学教学本质的基本认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要在数学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数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当儿童通过模仿学会计数时,当他们把两组具体对象的集合放在一起而引出加法规律时,这实质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2、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在学生那里体现,不懂得学生能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不考虑学生作为主体的教,不会有好的效果。实际上,教师的教总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与落实,是学生在吸收、消化、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教师讲得再好也会经常出现“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教学对于指导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应当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教

师教学工作的目的应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二、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題,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好朋友,而非居高临下的管理者。教师的这些作用至少可以在下面的活动中体现出来。 1、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缋,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2、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起到“解惑”的作用;教师要鼓励不同的观点,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 3、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经常启发学生思考:“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而不只是要求学生模仿和记忆。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_邓艳葵

光明日报/2010年/7月/14日/第011版 理论综合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 西南大学邓艳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在世界各国早已存在,但关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却至今仍然是学界追问的热点。我们认为,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主要基于如下尺度:一是事物本质的理论的规定。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的规定。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在“人”基础之上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由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地位和其内在规定性决定。作为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宣传和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和稳定服务的,是思想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含了政治性,成为它自己的并区别其他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另外,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特殊的矛盾运动也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时必须充分加以考虑。 根据上述尺度,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了概括和抽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一种改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具体解读如下: 第一,从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首先,在人类社会生产整体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它为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三种基本形式。这三种生产形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其中,精神生产是人们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反映,它为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理论支持,既引导着物质生产的方向,又指导物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品德,净化人的思想,建设人的精神家园,它在社会科学中起着核心和基础性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脑力劳动,思想政治教育劳动的对象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劳动的产品是精神产品,即存在于受教育者头脑和心灵的内在的精神状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其次,从物质生产力构成要素所起的作用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众所周知物质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构成,而其中劳动者是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规范、调整、转化、提升劳动者的思想品德,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在生产力中起着一种“精神动力”作用,或者说,它是生产力中的精神力量因素。因此,“精神生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类本质,这符合事物本质理论的第一个尺度。有学者把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类本质,从而进一步认为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个方面的性质,若单把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类本质是不够全面的。 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所具有的现实性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精神生产,而且是一种实践活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不是单纯的头脑风暴,而是意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它为世界呈现出精神产品,从而使意识获得物质载体(人们的思想、理论表达在纸张或光磁等物质载体或通过主体物质身体的一些客观行为表现出来),具有了客体的性质,并成为一定群体或者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其现实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体现在内容上。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生产,所生产的精神产品在公开和传播的过程中,丰富、影响和改变了主体的精神世界,从而现实地改变了人的言语和行为,成为一种社会力量,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

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客体,只有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被认为是实践的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它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和大脑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语言 (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产生三种关系: 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 (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3)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认识就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作用中,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规定,就必须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前提和基础。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1.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固有的。

2.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立。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②主体的特征: A.自然性:B.社会性:C.意识性:D.实践性: ③主体的形式: 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 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 ①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②客体的特征:

教学本质的基本认识

关于教学本质的讨论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学专业 温馨 11033026

关于教学本质的讨论 一、教学本质的基本认识: 人们对于教学本质认识,一直以来就有着颇多的认识和争论.就我们国家而言,就有特殊认识说,实践说,发展说,多层次类型说,交往说等主要观点.以下我主要就其中的特殊发展认识说,交往说和实践说三种说法作简单的介绍: 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这种认识活动以人类已有的知识为主要对象,力求在较短的时期内传授大量的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使个人知识达到当代社会的知识水平。其主要特点是: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不同于人类历史总认识;有教师的指导;教学认识无论是方式还是内容都具有间接性;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和教育性。 该说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按照认识的普遍规律来把握教学的一般过程,确定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方法论前提。但批评者认为:(1)仅仅局限于惟一的特殊认识过程,不利于深入、全面地揭示多层次的教学过程的本质,违背了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2)认识过程是囊括不了教学过程的本质的,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导致教学实践中片面强调传授知识,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意、思想品德、体质等,忽视了学生多种心理的参与。(3)把教学过程的本质归结为认识过程,不能够概括和指导一切教学活动和学科教学,也无法解释教学过程的某些规律,如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该说只描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忽视了教师的教授活动。(5)它在教学实践中极易形成师生间的主客体关系,造成教学上的片面和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和谐发展。 要研究教学本质,首先须明确本质指的是什么,在讨论中人们有时对教学的“质”和“本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不进行明确分析,由此而带来的经常是以质代替本质,把多方面的质看作是多重的本质。事实上,质和本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质比质更深刻。质反映的只是事物的某一侧面的属性,而本质才反映了事物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事物存在的根据。本质通过关系而得到揭示。所以揭示事物的本质需要在揭示质的含义的基础上,将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统一起来,说明事物存在的原因,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 所谓教学本质,就是自在于教学这一事物本身使其既可成为其自身又可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它是教学过程的内部要素和特殊矛盾的整体的、集中的体现,是决定该类事物或现象是教学而非其他事物或现象的依据,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学的各种特征和属性的抽象与概括。以往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不少论者实质上是把质当成了本质来界定教学,对教学本质的概括要么把教学的任务、目的当作教学的本质,要么将教学的功能、价值当作教学的本质,都在向教学本质认识逼近,但还未达到教学的本质。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必须在正确把握“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对已有关于教学的质的认识进行综合抽象,才能达到目的。 二、关于教学本质研究的着眼点问题: 对教学本质的探讨,有的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有的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有的是从教学的角度;有的从一个侧面概括,有的从两个侧面概括,有的从整体概括;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归属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性质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功能的分析等等。比如,着眼于学生来考察教学过程,形成了“学习说”、“学生实践说”、“发展说”、“认识论”等诸观点;着眼于教师来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就产生了“价值增值说”、“传递说”、“教师实践说”等认识;而“交往说”、“知情统一说”、“审美过程说”、“多本质说”等由于其涉及教与学的两个方面,明显带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属性,因此它们是从师生双方的角度来论证教学过程本质的。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认识主体的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P97 2、认识客体的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P100 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4个方面)P93- 96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②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③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P94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P95 6、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P96 7、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人们去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P96

8、认识主体的特点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P97 9、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P98-99 10、认识客体的(特点)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P100 11、认识客体的性质是: 一、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或归根结底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二、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认识客体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自然而然地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构成认识的客体。P100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有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主体和客体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二,主体和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第三,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认识客体,客体对主体又有制约作用。P101 13、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102 14、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史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P102 15、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现实世界是可知的。哲学上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P10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 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93-96 答: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104 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进认识论中来,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从而使得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 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109 答: 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二,只有经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4. 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115-116 答: 一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不难看出,承认客观真理同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第二,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是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陷入神秘主义。 二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承认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也就是承认真理的相对性。 三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5.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18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有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4.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学习教育学的基本要求?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3.要坚持批判地继承和借鉴。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的本质存在于教育的内部,是教育各要素间的内资联系,是由教育过程的特殊矛盾决定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两个最重要的能动的因素,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教育过程不同于其他社会过程和持殊矛盾。教育者的教育要求反映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即教育目的),它总是高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通过教育者的培养和训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区分?教育宗旨,方针是宏观的。它反映一个国家或政府的教育政策和对教育的总体要求。教育目的是中观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是教育宗旨,方针内容的一部分。狭义的教育目标是微观的,他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目的制定出的不同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以指导学校进行各种具体的教育活动。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核?1.社会主义方向性2.培养劳动者3.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相统一。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主体性2.全面性3.全体性4.基础性5.发展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1.遗传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2.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主动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4.能动的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简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1.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性的制约,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2.教育受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制约,必须针对青少年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选择不同教育内容和方法;3.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制约,必须抓住身心发展的关键词,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发展;4.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制约,因材施教,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的制约,必须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以及与生产力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是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的集中体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政治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对政治有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必须受政治发展的制约。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教育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即:一方面教育影响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要受文化的制约。 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搞好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本质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满足社会发展与育人的需要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正确的教育理念 2多元的知识结构3完善的能力结构:言语表达能力、教育和教学能力。 教师扮演了那些角色,如何处理教师的角色冲突?1“教员”角色2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 在本质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唯心主义哲学点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不能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则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反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4、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就是任何真理都必然饱含着相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据优先股地形的真理,之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真理永远处在邮箱对象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反对格列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步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是相对和足以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6、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的认识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而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优势互相联系的。真理是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过程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这里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真理所取代。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想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梳理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理念。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里通过自由讨论,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正确方针,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和执行这个方针。 7、实践中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成功的时间必然是一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九大教学本质观讲课稿

一、特殊认识说 特殊认识说是一种影响很大,认同者最多的教学本质观。该观点最初起源于前苏联凯洛 夫主编的《教育学》,是我国在解放初期学习苏联教育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它抓住教学过程中“学生领会知识”的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既基本一致又有其特殊性的 特点,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概括。这一观点最典型的代表是王策三教授的《教学论稿》中的论述。他认为人类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一致性表现为:认识主体的一致性;认识的检验标准的一致性;认识过程的顺序一致性;认识结果的一致性等等。但是,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识过程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有领导、有教育性”三个特点。还有的同志从教学过程的内容、任务、条件等方面揭示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以一定教材所规定的为主体的知识为对象,以有一定教师为主体的学校为条件的学生的认识过程。” 特殊认识说成功之处在于: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为指导,把教学过程看作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按照认识的普通规律来把握教学的一般过程,找到了一个有价值的组织具体教学活动的制高点,确定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方法论前提。 第二,指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为后继有关教学理论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确定了一个基本的维度和初步的基础,在这一方面特殊认识说的理论功绩与意义是必须肯定 的。 但是,同样应该看到特殊认识说及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尚存在许多问题。这突出表现在:第一,重手段轻目的。表现为重视知识技能的获得,轻视获得认识后的结果及发展。 第二,见特殊忘普遍。表现为在教学目的上重视条件性、直接性目标,如知识技能获得、分数增加、升学率提高等,而忽视其结果性、间接性目标,如整体素质增强,实际水平提高、综合质量改善等;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科体系忽视社会生产生活的普遍需要和活动课程; 在教学形式上,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其与其它可行教学形式的有机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过分强调传递与接受,而忽视其与探究、体验的联系,进而导致教师满堂灌输、学生机械接受的现象。 第三,以局部代整体,以认识代实践。把活生生的教学实践与学习生活简单地归结为“认识”,而不顾“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教学过程不只 是认识过程,从整体上看更是实践过程,是师生统一活动的过程,实践的观点应成为研究教学论的首要观点。 二、认识发展说 这种看法的基本观点是: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地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这种观点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不能局限于认识论的角度,因为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以个性的全部内容参加活动的。 认识发展说可谓源远流长,如“教学本质内在论”者认为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在力,教学 的本质就是要发展儿童的潜能。在内在论的行列中,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到 近代的夸美纽斯、斐斯泰洛齐、第斯多惠,以及现代的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科夫等, 都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教学的本质任务。在当代教学过程论中,有的从一般教学过程的角度进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作者:顾明远《光明日报》(2016年01月05日14版)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以来,继1972年发布的《学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简称富尔报告)和1996年发布的《教育,内在的财富》(简称德洛尔报告)以后第三份重要的报告。这份报告必定像前两份报告那样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 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 《反思教育》(下面简称报告)面对世界新的挑战,提出教育应负的责任和教育的变革,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总的精神如报告导言中说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报告提出未来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报告强调经济发展必须遵从环境管理的指导,必须服从人们对于和平、包容与社会正义的关注。报告认为,人文主义方法可以让教育辩论超越经济发展中的功利主义作用,应对全球学习格局的变化。 教育和学习要超越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要将通常受到歧视的那些人包容进来,包括妇女和女童、土著人、残疾人、移民、老年人以及受冲突影响国家的民众。这将要求采用开发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法。由此,报告提出,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 2. 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 关于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解,报告在最后一章作了详细的解释。我认为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报告强调教育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公正、平等,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报告提出:“根据当前形势重新审视教育权”。指出:“国际发展讨论常常会将教育作为一项人权和一项公益事业。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他各项人权”。这意味着国家要确保尊重、落实和保护受教育权,除了提供教育之外,还必须成为受教育权的担保人。报告批判了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报告认为,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报告说:“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讨论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 二是强调教育的共同利益。报告认为,“共同利益”可以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报告认为,共同利益的概念超越了个人主义的社会经济理论。共同利益不是个人受益,而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的事业。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时,强调参与过程,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指出,“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习得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报告批评了教育私有化,并为知识的私有化趋势担忧。报告说:“教育是社会平等链条上的第一环,不应将教育出让给市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国家要确保教育权的落实。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2.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D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6..感觉、知觉、表象是( A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8. 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 C )。 A.可知论 B.不可知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D ) A.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B.实践的绝对性 C.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D.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10.“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 )。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11.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D )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教学的本质

教学的本质:基于有效教学的分析 摘要: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鉴于人的生存实践具有本源性、优先性和第一性的特征和学生学习活动是他们最为主要的生存实践活动这一事实,现代教学本质可以认为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特殊的学习活动,是教师促进和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从发展的观点看,随着一个人不断地受教育,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也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及时把握信息时代学校教学任务的这一变化,有助于我们从有效教学的视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教学;学习;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教学本质 “我的教学有效吗?”这是教学一线老师经常反思的一个问题,它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不同选择所带来不同教学效果的自我审视,但在根本上,它涉及到人们对教学本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及学生、教师与教学材料(资源)的关系等多方面的认识,尤其是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作为教学观的核心部分,教学本质观是指人们对教学根本属性和根本功能的看法和态度,人们的教学目标观、教学内容观、教学方式观、教学结构观、教学价值观都是围绕教学本质观而建立的。 一、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历史的视角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教学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历史上,人们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反复追问过教学

本质究竟是什么,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观点。在现代教学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三次大论争,即“形式教育”学派和“实质教育”学派的论争、“主知主义”学派和“行动主义”学派的论争、“科学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论争,都涉及到如何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这一根本问题。这些论争各执一端,相互对峙,又都有可取之处,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引领着教学理论朝不同方向发展,并导致各种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体系的诞生。从现代教学理论发展的三次大论争中可以清晰看到,教学本质观既是教学理论发展的起点和基石,又是教学理论的灵魂和制高点,任何教学体系都无法绕过教学本质问题。又由于“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对于教学活动的本质,历来也就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认识说、发展说、层次类型说、传递说、统一说、实践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价值增值说等。在这些学说中,特殊认识论和交往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确实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任务、内容和整个活动,都是认识世界或对世界的反映。它的特点就在于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间接性的和有领导的、有教育性的。它在教师领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整个个性获得发展。”显然,把教学过程确定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在根本上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作为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认识客体的含义: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特点: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2实践性是认识的最显著的特点。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失败了的就是错误。 4认识主体的特点:①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5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9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

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10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11论述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次具体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12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限入神秘主义。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