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_《荔枝图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荔枝图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荔枝图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荔枝图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章节题目:第五单元荔枝图序 1 课时

(二)学习目标:

1、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并能运用。

(三)重点、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难点: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四)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约2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吃过荔枝吗?好吃吗?生:不好吃。师:但是有的人就觉得很好吃,比如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有诗为证(出示PPT苏轼的《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作者如果每天能吃到这么多荔枝,就可以在岭南长期居住了,可见荔枝对他的吸引力之大。还有一位,出示《种荔枝》,“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这位白须太守也对荔枝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亲手栽种,还命人为荔枝画图,继而作序,也就是这篇《荔枝图序》。这位白须太守就是白居易。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四川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荔枝图序》是作者为《荔枝图》作的序。

【目标出示】

1、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并能运用。

【自学环节】

1.自学指导

(1)以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整理出来,出示后大家共同讨论。

2.自主学习

小组展示环节:分为组内合作和组外邀请两种形式。

得分规则:诵读+1 翻译+2 背诵+3

注:按人次加分,可根据流畅度、准确度酌情加减分。

【导学环节】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怎么围绕说明对象说明的?

明确:说明对象是荔枝,围绕产地(巴峡间)、形状(树形团团如帷盖)、树叶(叶如桂,冬青)、花(华如橘,春荣)和果实(实如丹,夏熟)等方面来说明。

详略得当:本文着墨较多的是荔枝开花及果熟季节,果核的形状,壳膜的颜色,果肉的颜色及味道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因为这既是人们关注的东西,又是画上传达不出来的。而对作画的时间、作者、及作序的目的次写之,简单交代就收笔。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先交代了荔枝的产地,再对荔枝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进行了细致具体的描述说明。开篇以“荔枝”二字领起、点题、统领

全文。然后紧扣“荔枝”二字,从其形、色、香、味诸方面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层次分明地介绍说明,层次清晰。

3、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打比方。如:瓤肉莹白如冰雪。

善用比喻:写荔枝的各部分特征时,用人们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东西作比,每个比喻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荔枝本身的特色,给人以直观的印象。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序言呢?

明确: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教师引导: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保鲜的时间特别短。虽然古人交通不发达,但是也有爱好荔枝的人大费周章的运送荔枝。大家请看这首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专门设置了荔枝使,不远千里从荔枝产地快马加鞭运送荔枝,足见荔枝的美味。

【训练环节】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写一种你熟悉的水果。

《荔枝图序》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对文言文和说明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经验。但是从平时学习情况看,学生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感到有些吃力,导致练习、考试时答题以词语为主,很难形成完整的句子。造成这种情况主要还是阅读能力薄弱,没有形成一定语言表达的习惯。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对语文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字迹潦草、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等,这就需要在课堂引导时重点关注,需要教授的知识和积极改变教学方法较多。

《荔枝图序》评测练习的效果分析语文写作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我

在平时注意适当安排一些写作练习,限定时间,由简短的句子,到简短的段落,最后谋布全篇。我想通过这些练习,让他们在写作中熟能生巧。在讲授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简洁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到写作中。通过今天当堂小练笔,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的参与其中,能够抓住写作的要求和要点,当堂完成任务。个别程度比较差的同学虽然参与,但是写作的速度与质量都不尽人意。有些同学在写作中语言生动丰富,句式

整齐,描写细腻,但是层次不太清晰,可能是匆忙习作的结果。以后还是多注重写作的练习,帮助学生提升构思框架、理清写作思路、组织语言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

《荔枝图序》教材分析

《荔枝图序》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

较探究课文,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

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

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

太难,只有一课时。文章最有特色的是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

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

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这篇课文和写作教学结合的非常紧密,对学生准确把握说明对象、

写好事物的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我给学生们设定了以下学习目

标:1、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2、学习简

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教学重点是掌

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教学设想是文章

结构简单,可重点把握说明的顺序,也没有什么难懂的字句,可让学

生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可将《过华清宫》介绍给

学生,使学生对鲜荔枝难以贮存加深印象。

《荔枝图序》评测练习

这篇课文和写作教学结合的非常紧密,对学生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写好事物的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堂的写作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而且学以致用。本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形象,把荔枝的形象描述的鲜活动人,直观可感。同学们经过了一节课的合作学习,被作者优美清新的文笔所打动,跃跃欲试。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当堂小练笔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大约100字的写作,仿照课文,写一种熟悉的水果。格式不用太严谨,把握住详略得当、层次清晰以及熟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这几点写作要求即可。

《荔枝图序》教学反思

在设计《荔枝图序》这节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班级都有小团队,如果能让学生团队合作学习,不仅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有意义的是,可以照顾到教师上课的盲点。教师上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每个学生都关注,这样时间就成了问题。如果采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具有团队精神,让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管理学生,让学生形成默契,那么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所以我设置了以下环节:自学环节、展示环节、探究环节,让小组合作

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的学习课文。学生已经适应了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形成了一种课堂文化,当指令下达时,他们会自觉主动的接受并解决任务。比如展示环节中有组内合作和组外邀请两种形式,得分规则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很快能明白规则并进入角色。

文言文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有的学生不积极思考,亦不愿主动记笔记。这个时候,利用小组学习这种合作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在黑板上展示出来,教师加以点拨。同学们在黑板上展示都非常踊跃,找的字词也很精准到位,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

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各个环节衔接比较生硬,最后升华主题的时候没有把握好。还有学生在当堂展示练笔作品的时候,评价的不到位,语言贫乏且没有感染力,这是本堂课最大的遗憾。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

《荔枝图序》课标分析

《荔枝图序》是一篇文言说明文,文章层次清晰、详略得当以及

比喻生动。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探究性阅读的意义,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我觉得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效果。

文章浅显易懂,八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能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并熟能成诵。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起到了引导和提示的作用。小组合作,组员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标的达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