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潮剧的发展

潮剧的发展

潮剧的发展
潮剧的发展

(一)提纲

一、潮剧的渊源、分布及其他

二、基于潮汕民间风俗的潮剧演出

1、时令节日演戏

2、喜庆演戏

3、游神赛会演戏

4、神诞演戏

三、四十年代前潮汕潮剧班盛衰概况

四、潮剧艺术的现状

1、广阔的演出市场

2、一千多万人口一百多个演出团体

3、鱼龙混杂艺术水平参差不齐

4、剧团长期在固定的剧目模式之中滚动

五、有关潮剧生存环境的几点看法

1、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潮剧的兴衰

2、政府的扶持是潮剧发展的重要保证

3、加强艺术管理保护潮剧市场

4、培养潮剧演出市场逐步改变观众的欣赏习惯

(二)正文

漫谈潮剧的生存状态

一、潮剧的渊源、分布及其他

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特的戏剧文化,它既古老又年轻。世界上的几种古老的戏剧,如古希腊的戏剧、印度的梵剧,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唯独中国戏曲依然显示着不灭的活力,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城乡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舞台上。

潮剧是用潮洲方言演唱、潮州音乐伴奏的、极富潮汕地域特色的、古老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

有人认为南宋时中国东南沿海就形成了史称南戏的戏曲,到元末明初,南戏比北杂剧更为兴盛,南戏最迟到明初就已传入潮州。从在潮州凤塘出土的宣德七年(1432年)《正字刘希必金钗记》,正是宋元南戏《刘文龙》在潮州的演出本,揭阳渔湖出土嘉靖手写剧本《蔡伯皆》也是南戏《琵琶记》在潮州的演出本等有关史料及行当角色、音乐曲牌和艺人传语“正字母生白字仔”,认为潮剧是源自南戏;有人从演唱方面有帮腔、合唱,且有《扫窗会》等戏和弋阳腔剧目相同,认为潮剧源自弋阳腔;也有人从《桃花过渡》等民间歌舞性强,歌唱方面同调反复以及南宋以来有民间小戏活动的记载,认为潮剧是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成。从潮剧的发展规律及当代潮剧艺术创作实践来看,潮剧是擅于博取众长、用以发展和丰富自身的一个剧种,上述各说法均有道理,但潮剧源于南戏,则有较多的史料依据。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明嘉靖年间刊刻的《班曲荔镜戏文》中的曲牌如[驻云飞]、

[四朝元]等,都在曲牌名下标明[潮腔]。

潮调是剧种的名称,明代万历年间有《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刊刻本,清?蔡奭《官音汇解释义》有“做正音,唱官腔,做白字,唱泉腔,做大班,唱昆腔,做潮调,唱潮腔”等语。潮腔、潮调是明代的潮剧,指的是以“乡音搬演戏文”。这里的“乡音”是指潮汕本地的方言即潮州话。

明末清初,潮剧称为“泉潮雅调”和潮州戏,“泉潮雅调”从音乐唱腔而得名。福建泉州和广东潮州人文历史比较一致,潮腔、泉腔相互汲收,渗透融合形成“泉潮雅调”;入清以后称为“潮音戏”,“潮州戏”,在民间也称为“白字戏”。古代戏曲剧本中的曲文歌唱部分大都以中州音为标准,民间称这种剧种为“官腔”。在福建、广东沿海一带以闽南语系为主的地区,把这种以中州音系演唱的戏曲叫“正音戏”,而把用本地方言乡音演唱的戏曲叫做“白字戏”以示区别。

1949年以后,采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统一的称谓,称为潮剧。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潮剧班,艺术采用童伶制,戏班均属班主所有。班主多为乡绅、地主,或是商贾、财主。班主起戏目的各异。有的班主购置戏班,目的主要在于盈利,也有的班主购置戏班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或显示权势、财势或扩大自已的影响。

唐宋以后,出洋谋生的潮人不断增多,潮人在各个历史时期源源不断地移居海外,为潮汕文化在海外提供了传播的根基和条件。

移居海外的潮人,虽然远离故土,但他们始终认同包括潮汕在内的潮汕文化为他们的本土文化,自觉的加以传承和发扬。潮剧作为潮汕特定的地域文化产物在海外流传,最初是从早期移居南洋谋生的潮人自唱自娱开始,从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潮剧以戏班的形式进入南洋演出以后,潮剧开始在海外流传。泰国是潮剧最早到南洋演出的地方。目前泰国的多数知情者,都认为潮剧戏班最初到泰国演出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距今一百多年)以前。据有关资料记载,潮剧进入新加坡演出的时间也差不多开始于这一时期。相传于明代开始,潮剧进入了越南、柬埔寨等地演出。

潮剧戏班在南洋各地城乡演出,由最初季节性、游动性逐步向常年性、游动与固定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到20世纪20、30年代,有些剧团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各种不同渠道和方式取得了当地的永久居留权而变成了当地的潮剧班。

目前,潮剧广泛流布于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和福建南部、台湾、香港、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地讲潮州话的华人聚居的地区,并随着华侨、华裔的足迹,传播到欧洲、美洲、澳洲一些国家和地区。

二、基于潮汕民间风俗的潮剧演出

潮剧在进入戏院以卖票为主要经济来源之前,戏班和潮剧团的演出主要依赖于地方的民俗活动。据老艺人称:解放前,潮汕可供潮剧演出的剧场只有汕头的大同、大观园、百顺,揭阳的百乐,潮州(府城)的凤城、东凤等几家。潮剧六大班(元正、正顺、老三正、老玉梨、赛宝和老怡梨)在演出淡季(每年农历3—6月)进入剧场演出。土改以后,农村广场戏渐趋萎缩,剧团基本上都进入戏院演出。到了1986年,又开始有了农村广场戏。88年以后,各地戏院多数因为没有生意,无法维持正常经营而陆续改为商场、仓库或其他,潮剧团又开始了以演广场戏为主要经济来源(兼在戏院演出)的演出活动。

潮剧演出真正脱离民俗活动的时间,只是在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潮剧的演出活动始终是和潮汕的民俗活动紧密连在一起的。

潮汕民风淳朴,百姓心地善良、热情好客。逢年过节,或是喜庆、迎神谢神、宗祠落成,必请亲朋戚友到自己家中聚会,或是拖儿带女亲到亲朋戚友家中作客。经济较为富裕的乡里则或者由个人或者寨众出资,或者由乡民集资,聘请戏班到村中演戏。潮汕民俗活动十分活跃,潮俗祭祀之风甚炽,潮剧演出活动也比较频繁。

民俗演戏活动,多围绕时令节日、游神祭祀、施孤谢神、神诞以及五月龙船等。旧时如此,目前基本上也是如此。一年间的演出活动,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时令节日演戏

潮汕民间有“时年”、“八节”之谓,“时年”指除夕;“八节”一般指春节、元宵节(即上元节)、清明节、五月节(端午节)、施孤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节。

就潮剧演出活动来说,每年间一般有正月的灯戏、游神戏,五月的端午龙舟戏,七月施孤戏(盂兰盆会),八月中秋戏,冬节祭祖戏,十一、十二月谢神戏等。

《澄海县志》载:“十五日为上元节,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士女嬉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唱达旦……。十六日收灯,各乡社演戏,扮台阁、鸣钲击鼓以娱神。”《惠来县志》载:“元夜十一起,各家祖祠暨诸神庙张灯宴饮,逐队嬉游,花爆秋千……十五以后,各社鼓吹迎神,不分昼夜……仍扮演梨园,至二月乃止。”《揭阳县志》载:“促春,祭祖先,是月多演戏。谚谓:…正月灯,二月戏?”。指的是正月的演出活动。

端午节(潮汕俗称五月节)演龙船戏的习俗。明《东里志》载:明万历年间,饶平、南澳沿海一带,五月五日端午节“水乡竞渡,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戒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演戏竟日。”端午节演龙船戏,相沿至今,并未减弱。每年农历五月,多数乡里都是村旁赛龙船(村中的年轻人在村旁的江中赛龙船,村旁附近没有江的乡里,则在村附近的溪中或者较大的池塘中),村前演大戏。

七月十五,潮汕各地普遍有举行盂兰盆会(施祭孤鬼,简称“施孤”)活动,多数乡里也请戏班到场演戏。《揭阳榕城镇志》载:“中元节除谒祖外,自十三日起,民间醵资搭台建醮,请僧侣超度孤魂、各阶层孤,晚间放河灯。施孤仪礼毕,抛掷供品饭菜薯芋,供乞丐贫民抢食。”《普宁风俗志》:“(七月十五)施孤时,请戏班演戏,连演数天,民谣去:…有闲来看戏,无食去抢孤?”。

50年代以后,潮汕本土的施孤活动虽日趋减缩,但在潮阳胪岗一带仍很活跃。

香港潮州人比较集中的地方,七月盂兰盆会格外热闹。香港人很重视盂兰节,每年农历七月间,各区潮侨街坊,筹集资金,向香港政府借用场地搭建戏棚,聘请戏班演出。从初一至月底,在九龙城、牛头角、尖沙嘴、蓝田、黄大仙、石峡尾、黄竹坑等三、四十个演出点(每点一般演出三天)相继或同时上演潮剧节目。

盂兰盆会会场,竹搭的牌坊富丽堂皇,会堂四周,旌旗飞扬,场内搭有醮坛的正堂、天地父母堂、荐福台、附荐台等高棚。正堂为僧侣诵经超度亡灵之所;天地父母台前设神台,上设香炉烛台,棚内供琳琅潢目的奉神礼品,奉神礼品被视为吉祥物,从第二天起开始招标;戏棚上演出潮剧。在香港的盂兰盆会活动中,潮剧演出是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冬至,潮汕民俗称为“小过年”,民间也有演戏的习俗。《揭阳榕城镇志》载:“冬至前

后……聚宗庙演戏谒祖”。

2、喜庆演戏

潮汕各地有喜庆演戏的习俗。凡得子、寿诞、婚嫁、升官、新居、祠堂落成、行铺开张及至现代的学校落成剪彩、路桥通车等,多有聘请戏班演戏之举。其中有的是主人聘请戏班演戏以酬谢、宴请宾客,也有的是亲朋友好请戏演出作为相贺礼品的。《揭阳县榕城镇志》有载:“寿庆仪礼,视贵贱贫富而丰俭不同,富贵之家,演戏设筵,遍请亲朋,车马盈门,寿幛载道,笙歌鼓乐喧阗。”

3、游神赛会演戏

游神赛会演戏是潮汕各地规模最大、影响较广,潮剧戏班演出最集中的民俗活动。据《潮州风俗考》所载:清初,潮州地方的游神赛会十分隆重,“迎神赛会,一年且居其半,梨园婆娑,无日无之,放灯结彩,炎树银花,举国喧阗,昼夜无间也。”《揭阳榕城镇志》载:榕城每年“以游神赛会最热闹,正月游城隍,二三月游七坊(城区旧时设为七坊)地头爷,四月游关爷。中以正月下旬起,游城隍演戏特别多,城区各行业派款在城隆庙,韩祠广场演戏。城隍庙前二台,庙后一台,韩祠最多十八台。各行业公会按日轮流聘戏,各班通宵达旦,竟技夺标,谓之…斗戏?,如此盛况,足以叹为观止。”《庵埠志》载:民国三年农右正月二十三日,庵埠郭陇乡游三山国王,全乡共聘二十三班戏,二十二,二十三两天,共演出四十五场。潮州府城每年正月下旬游安济圣王,也十分隆重,不但近郊乡亲入城参与其事,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侨社也专程回乡设社参与活动。游神三天,每晚游花灯,各门头搭台演戏。

4、神诞演戏

天公、土地、佛、道、城隍、三山国王、关帝爷、妈祖、行业神等等,都是潮汕各地民众敬奉、崇拜的对象。遇有神诞(潮汕俗称神诞为老爷生)也有聘请戏班演戏的。如三月二十九土地爷生,五月十三关爷生(关羽诞),五月二十八城隍生,六月十三圣巧爷生(鲁班诞),六月二十招财爷生,十月十五五谷母生(社稷神诞)、三山国王生、佛祖生(玄天上帝诞),此外,也有纪念民族英雄的,如潮阳谷饶九月的宋朝大元帅诞(传说为纪念宋朝爱国英雄文天祥),多有演戏纪念之俗。其中一些神诞如三月二十三阿妈(奶奶)生(即天后娘娘诞)沿海乡镇仪式甚是隆重,被请的戏班在此连续演出数天之久。

据澄海潮剧志记载:清光绪末年,澄海苏南乡帝君庙(关羽庙)重修峻工既帝君神诞,苏南所属六大姓村民自愿捐款靖戏演出,一共请了五十二个戏班聚集于关帝庙周围及四方路口集中演出,鼓乐笙歌,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潮阳谷饶为纪念宋朝大元帅(即文天祥),该地人民主动集资,三年一次,请戏演出。每次聘请的戏班均在三十班以上,被潮剧人戏称为“谷饶潮剧大会演”。

陆丰碣石玄武山佛祖生戏,因玄武山历来烟火旺盛,由玄武山佛寺出资每年九月均聘戏演出,每次都连续演出十五天。香客游人,善男信女,戏迷戏沙和当地民众,熙熙攘攘,气象万千。

其他习俗的请戏演出如禁规戏、罚戏、赌博戏等。禁规戏是乡村为了施行某种乡规民约,以演戏的仪式为扩大影响,严戒乡众。据陈诗侯《揭阳演出习俗和演出设施》记述:揭阳是产蔗区,为了晋升禁偷蔗,所以多在每年八九月间,演禁蔗戏。罚戏是对违反乡规俗约

者罚其出钱请戏演出,或者乡村、宗族有纠纷或打官司,胜诉者对败诉者课以罚戏,罚戏又称赔情戏。赌博戏是由赌场老板出钱聘请戏班演出的戏,其出资聘班演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潮剧的演出以招徕赌客,这类戏一般是在戏班演出的淡季进行,戏金一般也比较低。此外,还有诸如游艺筹款等公益性的演出。

潮剧演出的形式一般是演出之前先演《五福连》,然后演出大戏。《五福连》有时也插在大戏演出中间。《五福连》也称为“五出连”是由“八仙〈或十仙〉庆寿”、“跳加冠”、“仙姬送子”、“李世民净棚”和“京城会”五个小节目串演构成。“《五福连》是吉祥戏,已成为彻头彻尾的仪式性节目。潮剧每班都有此戏,每个演出点都演此戏。

三、四十年代前潮汕潮剧班盛衰概况

潮剧自清末至本世纪40年代末,经历了盛衰的变化。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岭东日报》载:“岭东梨园,分外江与潮音,外江除四大班外,继起者廖廖,潮音则日新月盛,凡二百余班。”

据有关资料记载,自清末以来,揭阳县辖区内的曲溪、曲溪寨内村、渔湖塘埔、渔洲、京岗、燎原乡、江夏、陇上、西寨村、炮台新民村、龙头村、登岗港村、白塔古沟、桂岭龙岭、建谊村、月城、埔田牌边村、庵后村、锡场华清、东桥园、凤湖、河婆(客家);潮安辖区的庵埠、古巷、铁铺、彩塘、府城;潮阳辖区的棉城镇、金浦、成田、店后、金玉、河溪、谷馓、关埠、河浦、两英,澄海辖区内的外砂乡、(外砂)李厝乡、(外砂)凤窑乡、(外砂)林厝乡、(外砂)蓬中、华埠、凤窖、隆都等地都有潮剧班。

其中,部分乡里同时有潮剧数班,如:揭阳曲溪寨内有“老玉春香”班、“中玉春香”班、和“三玉春香”班,炮台新民村的“老源正班”、“老潮兴”班,潮安庵埠的“一新顺香”、“二新顺香”……“八新顺香”等8个以新顺香命名的潮剧班,澄海隆都的“古和轩剧社”、“南群剧社”、“章箱剧社”、“冠美剧社”、等十几个潮剧班。

当时的戏班班主一般都对戏班的艺术建设比较重视,如当时揭阳有名的大班“老怡梨春”其创办人张式宝1939年从曲溪寨内其舅父处习来已散班的中玉春得班后,重新投资,并将戏班改名为“老怡梨春”,买童伶,请有名的教戏先生陈巧仁、杨其国等人培训演员,艺术水平迅速提高,演出很受欢迎。后该班由张春丰接手,张双花重金聘请有名的编剧孙炎章为专职编剧,编写了《桃花寨》5集,由杨其国先生执导。后又请著名教戏先生徐乌辫教《拒父离婚》,黄钦赐先生教《八美图》,聘胡昭师傅任领奏(头手),聘沙浦先生任司鼓,演员拥有4生、5旦,艺术达到相当的高度,成为当时观众熟悉的名班。再如澄海王姓所建的“老正顺香班”,也是当时潮剧有名的大班。据陈炳光先生的记述,班主王立秀是光绪年间的武举,当地的豪绅。他在清末年间买下潮安官塘的中正兴班,另置戏箱服饰,聘请名师,培训童伶,班名改为老正顺香班。王立秀除创建老正顺香班外,还创立了新正顺香班。立下了严肃的班规。严禁使合用女童伶。注重聘请名师名角,注重排练有名的传统剧目。

过去的戏班是由私人拥有,因而可以作为礼品馈赠,也可作为商品买卖。所以,同一个戏班在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班主,或因易主而易名,特别是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因战争不息,社会动荡,戏班多有易主,买卖变化甚多。

40年代末,由于物价飞涨,人心不安,日食难度,戏班经营十分困难,多数戏班只得以番

薯、大米为演出的报酬以换取充饥物品,勉强度日,不少戏班只得散伙。

从清末到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间潮剧经历了辛亥革命、北阀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个历史时期,班数由200多个减少到只剩10个。也就是参加1950年4月第一次潮剧座谈会的5个大班、2个中班和3个不能正常演出的小班。

四、潮剧艺术的现状

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潮剧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潮剧的发展历史已经十分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规律。但是,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下,由于行业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社会的需要,因而,必不可免地就形成了行业本身的不良竞争。

从近几年来潮剧演出市场的现状来看,总体来说,可以用这么几句话作一个大致的概括:演出市场广阔,市场竞争激烈,艺术鱼龙混杂,演出模式固化。

1、广阔的演出市场

潮剧有着广阔的潮剧演出市场。

虽然目前绝大部分戏院已被改为仓库或商店,但上面所说的潮汕的民俗民风依然沿习,历时不衰。且民俗活动大多数是以村、社(有的地方甚至是以村中的某一片)为基本单位。潮汕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一千多万人,分布在198个镇(街道)中。我们如果以平均每镇10个村(居委)30个乡里(自然村)来进行计算,那么,潮汕就有59400个自然村,以5%的请戏比率进行估计,每年请戏演出的乡里就有2970个。乡里请戏一般来说一次最少是两个晚上(2夜),多的有十个晚上甚至是半个月的(如玄武山和海陆丰一带沿海的乡里),但总的来说大致都以3夜居多。我们以每请3夜进行计算,那么每年的潮剧演出市场量就是2970×3=8910场;加上各地城镇戏院的演出以及海丰、陆丰、丰顺、东山等与潮汕接壤、经常有请潮剧到那里演出而行政区划又不属于潮汕的周边乡镇的演出,潮剧在国内市场的年度演出市场总量估计可以达到9000场左右,最少也有8000场。据有关单位的估计,潮剧的国内市场年演出总产值可达6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此外,潮剧还有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海外市场。所以,我们说潮剧的演出市场是十分广阔的。

2、一千多万人口一百多个演出团体

我们知道潮汕有一千多万人口,但我们有谁知道潮汕现在有多少个潮剧演出团体在演出吗?

前几天,市有关文化管理部门的几位同志到我们剧团去关心工作,我出于写这篇文章的考虑,就现在有多少演出团体在潮汕演出这个问题,斗胆向他们请教。同去的两位同志,其中一位说是有三百来个,一位说没有这么多,是一百多个。因为答案相差太大,我想问个明白,但出于其他考虑,我终于没有继续问下去。

那么,目前到底有多少个潮剧团体在演出呢?究竟该到哪个单位才能得到一个权威的、确切的数字?笔者无从得知,没办法,只好作个大概的估计。

据了解,福建省云霄县现有专业和业余共有20个潮剧演出团体!揭阳渔湖有一个经营潮剧的“世家”,他们目前父子两人,每人经营一个剧团……

我们当然不能以此类推去估计有多少潮剧团,但至少也可以作个参照。根据有关人士的探讨,目前潮汕所有的专业、业余潮剧团体,总量可以在一百个以上。

一千多万人口,一百多个潮剧演出团体,平均每十万人口就有一个潮剧团!

潮剧虽然具有广阔的演出市场,但市场容量是一定的。当潮剧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时,剧团的经营就会朝着良性的方向滚动,潮剧戏班和潮剧从业人员的日子就会过得潇洒一些。否则,各单晃 宋 志 苏 崾谐。 筒坏貌淮蛹鄹裆献魑恼拢 嗉潭 吹木突崾蔷合嘟导郏 白韵嗖猩薄薄?br> 去年以来,潮剧演出市场滑坡,一方面是由于诸如社会经济滑坡、部分人利用香港的六合彩进行赌博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潮剧演出团体太多,也是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因素。

3、鱼龙混杂艺术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在潮汕演出的潮剧团体有全民所有制的、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制的、职业性的、季节性的、专业的、业余的等等。其中有从事重点创作剧目、经营潮剧艺术精品的广东潮剧院所属剧团,也有艺术水平较高,演出态度比较严肃的各县、市的专业潮剧团;同时还有大量的其他职业剧团,半职业剧团以及一些个人投资兴办职业、半职业或者业余的,甚至是季节性的业余潮剧团。

在上述这些潮剧团中,艺术水平相差甚远。艺术水平高的潮剧团当然起着表率、示范作用,但是他的费用也比较高,相应其戏金也就比较高。而那些业余的则相应戏金比较低。然而,这些剧团的艺术比较粗糙,有的甚至十分低劣。这一类剧团对普及、推广潮剧艺术,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总体来说其影响是负面的。

4、剧团长期在固定的剧目模式之中艰难地滚动

从潮剧现行演出的剧目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固定的结构模式。

(1)宫廷内外的忠奸斗争首先就是奸臣陷害忠臣,忠臣合家(或者部分人)遭难,奸臣得逞一时,忠臣忍辱负重,社会上有正义之士扶持正气,后来奸臣阴谋败露,昏君清醒,邪恶被惩,忠臣平反。

(2)夫妻父子(母子)某种外因导致分离、失散,经一番磨折又得以重聚,此时或者是父平反、官复原职,或者是儿子高中状元、授任巡按(或其他官职)铲除了原来强大的对手,扬眉吐气合家团圆。

(3)经不住某种利益的引诱,不惜出卖别人。被出卖者受尽苦难,后来坏人遭惩,好人得好报……

当然,还有其他模式,但从总体来说,这几种是比较主要。

什么样的作品,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欣赏群体。在潮剧舞台上,长期以来,就以这么几种规格模式在舞台上一年又一年的不停滚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潮剧观众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潮剧的欣赏群体。这一批批,一群群潮剧观众又凭着他们的欣赏习惯,反过来要求你潮剧作品的结构模式,就应该是我要求的这个样子。这样代代相传,习习相因,形成了一种俗成的约定,构成了相对稳定的欣赏习惯,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圈子。造成了潮剧节目的结构只要离开了这个圈子,得到的就会或者是评价不佳,或者是被老百姓来一个“戏太深,看不懂”而最终遭到冷落,失去大批观众。

从剧团的角度来说,为了剧团业务和正常发展,为了团里的职工能够按月拿到工资,只能千方百计地去适应观众,谁都不敢冒险去违背“上帝”。因为他们知道,违背“上帝”将会遭到无情的谴责,甚至还会遭受灭顶之灾。

基于这种情况,剧团和观众之间相互制约并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默契。因而,潮剧也就长期地、无可奈何地在这个无形之间固定下来的模式之中艰难地滚动,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五、有关潮剧生存环境的几点设想

任何一个声腔的命运,其存活的长短,它的波及面的广狭,它在整个戏剧史上的影响大小,是有其非常具体的原因的。这中间也存在若干偶然性,但其中确也存在着某些根本规律。

1、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潮剧的兴衰

潮剧比其他潮汕文学以及其他姐妹艺术有很多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它要由集体来完成的艺术。潮剧团需要有一群人长年生活在一起,这个集体必须有物质保证,才能够进行创作。而潮剧团保证物质生活的方式,归根到底就是演戏必须有人看,有比较稳定的消费者。所以,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潮剧事业的兴衰枯荣起着重大的、根本性的影响。

潮剧属于民间艺术,演唱用的是潮汕本土的母语,伴奏用的是源于潮汕本土的潮州音乐和打击乐。因而,它是深深植根于潮汕民众之中的潮汕本土民间艺术。潮汕本土的老百姓喜欢潮剧,海外的潮人尤其喜欢潮剧,加上潮剧与潮汕的民俗活动的紧密结合,为潮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一定的经济保障。特别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撑。因而,潮剧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这个空间只不过是潮剧发展的外部条件。潮剧有了这样一个外部条件,并不等于潮剧就一定发展。

2、政府的扶持是潮剧发展的重要保证

潮剧的主要市场,说到头来还是在农村,而农村的潮剧市场主要是基于潮汕的民俗活动。由于农村市场演出场地、舞台表演条件、民众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地影响潮剧向高层次,高品位方向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潮剧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影响力和披覆面。要使潮剧在这个层面上取得发展,光靠潮剧在农村市场获取发展资金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地方政府的支撑和扶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

要发展潮剧艺术,就必须提高潮剧艺术本体的整体素质,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创作、表演、伴奏队伍。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潮剧艺术事业从人们就业的角度来说,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就严重地影响、缩小了潮剧艺术单位对从业人员的选择空间,影响了行业从业人员的来源,甚至造成行业内部人才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制约着潮剧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加强艺术管理保护潮剧市场

再大的市场也有一定的容量。“一千多万人口,一百多个演出团体”。过多的潮剧演出单位,造成了潮剧演出市场的壅塞,过量的供给造成买方过大的选择空间,产生了“劣饵垂钓、愿者上钩”的聘戏心态;演出单位为了争取市场则不得不“降格以求”;由此而来的便是个别潮剧经纪人(演出介绍人,也叫“戏抛”或“戏媒”)乘机向潮剧团敲竹竿,拿回扣……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对潮剧演出市场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

此外,演出团体艺术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优劣并列。质量低劣的演出单位,其演出将严重地影响、破坏了潮剧艺术的社会声誉,同样也对潮剧演出市场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

为了保护潮剧演出市场,发展潮剧艺术事业,提高潮剧事业单位作为就业单位在社会上的吸引力,提高潮剧艺术单位的整体素质,我们要大声疾呼有关文化行政单位,制止劣质剧团进入潮剧演出市场,加强对音像制作单位的管理,严格制止劣质音像制品污染市场,另外也希望传播媒体多播放一些具有较高品位的潮剧节目,最好是不放水平过低的潮剧节目,以免倒了观众的胃口,以利于保护潮剧市场。

4、培养潮剧演出市场逐步改变观众的欣赏习惯

人的生活习惯、生活嗜好、以至于某一时期的生活时尚,无一不是首先由个体在生活中有意或者无意地产生某种感受,然后经过共同生活的群体成员的认同(有时是扭转)、强化、而逐渐形成的。

潮汕人都喜欢吃咸菜,并未发现有哪一位潮汕人因为咸菜是潮汕的土特产嫌它“土”而不愿意吃。为什么呢?是因为咸菜特别好吃?不错!咸菜味道的确很好。但并非人人都喜欢,只有潮汕人是个例外。因为潮汕人从小就有吃咸菜的习惯,吃多了也就喜欢上了。德国人的那句名言:“要吃才有胃口”有着深刻的道理。

吃多了就有胃口。为了培养潮剧观众,我们要想办法让人们多“吃”潮剧,如果条件许可,我们应该举办廉价的潮剧常年演出点,定时上演具一定质量的潮剧节目,作为普及潮剧、培育潮剧市场的基地,让人们“吃”,让小孩从小就“吃”。儿时的记忆是铭心刻骨的,“吃”潮剧长大的人,一定不会不爱潮剧。

至于要如何改变潮剧观众的欣赏习惯这个问题,我认为也应采取类似的方法。简单的例子如工夫茶和抽烟。潮汕人都喜欢喝工夫茶,但并不是每位潮汕人都是一离娘胎时就喜欢喝工夫茶。外地人刚来潮汕时,喝工夫茶都说太“苦”,但现在汕头住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也喜欢上了工夫茶,家里也都有了工夫茶具。再如抽烟,可以说,没有一个第一次抽到烟的人会说香烟很香。但他或者由于同伴的鼓励,或者由于自已的兴趣、或者由于其他的需要,他慢慢地也就上癮了。

要改变潮剧观众的欣赏习惯,打破他们原来的欣赏模式,必须采用逐渐渗透,潜移默化的方法。首先引导观众接受一点他们以前未曾接触过的东西,让他们先感觉感觉,然后再加一点,慢慢渗透。切忌操之过急,在他们还没感觉到什么的时候,你就下了结论,说他们不会接受,而硬要作者修改剧本。这种现象的形成由来已久,决非一蹴就能够成功。是慢性病,就要用慢性病的治疗方法。

生存环境决定生存状态,愿我们共同为营造潮剧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共勉!

关于潮剧的生存发展现状与在其源生地的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更新中)

关于潮剧生存发展现状及其源生地的传承保护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项目研究 (一)研究问题 研究潮剧的生存发展现状及其在源生地的传承与保护,探寻其发展出路。(二)研究背景 当今,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娱乐生活形式多样化,城市化发展稳定而高速。在这发展快速的二十一世纪,传统文化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传统戏曲所受打击尤为突出。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戏曲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368种减少到21世纪初的267种,且种数仍在减少。中国戏剧种类在半个世纪里缩减了近百种,可见其面临着及其严峻的生存危机。潮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戏种之一,属于三大剧种之一,拥有400多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潮剧一直以来在潮汕、南部、以及港澳台、东南亚等潮人聚居地区都比较活跃,有着一定的生命力及影响力,但生存状况依然不太乐观。因此,调查潮剧的生存发展现状及传承保护情况,探究其发展道路,对推动潮剧这一传统文化的发展、弘扬与传承潮汕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深远意义。 (三)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问卷、文献查阅及剧场参观等形式,调查潮剧在的发展、传承、保护状况及在其他地区认知情况,探究其发展现状出现的原因因素并针对其现状探寻潮剧的发展道路,同时,让潮汕地区的人们更加重视潮剧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让更多的非潮汕地区的人了解潮剧这一优秀文化。 二、调查样本及调查方法 (一)确定样本量原则 1、确定样本有效性

我们调查小组为保证样本的有效性,我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实地考察了、,以网络电子问卷的形式,收集了全国各地的网友的意见。最初确定的计划总体样本量为250份。 2、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实际共完成300个样本,并且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研坚持“发言权来源于真实科学的调研”为原则。以线下问卷和实地走访座谈相结合为主要调研方法,并结合文献分析法和咨询专家展开调研活动,使本次调研真实科学,全面客观。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浏览大众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知网等里有关潮剧发展与继承状况的文献,及中国新闻网、戏剧网等深入学习潮剧的生存现状及在其生源地的传承与保护,对所搜集到解读“潮剧的生存发展现状及在其源生地的传承与保护”的文章进行整理总结,是本调研报告立足最新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 2、问卷调查法 为了获取大量的调研数据,使调研的结果量化且真实,也为了方便调查结果的准确。本次调研分为线上问卷和线下走访。问卷调查法只要分为三个过程:前期准备,中期调查,后期分析。 前期准备:在确定好调研主题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通过学习与讨论,对潮汕传统戏曲“潮剧”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研究,将着眼点放在现代社会人群对于潮剧的认知情况上,所编排出了13道问卷调查题目。 中期调查:在潮汕市区各处走访调查,随机对过往路人进行问卷调查(为了方便统计及调查,走访以扫码在网上问卷进行回答来完成)其中接受问卷调查的人包括潮汕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调查结束后将问卷回收整理,为后期分析数据做准备。 后期分析: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复查审核,确保每份录入的数据都是真实有效的。线上问卷共收集307份,有效份数300份,数据有效率为97.7%;本次线上问卷调查共收获300份有效问卷。录入数据后,我们将会利用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并进行横向和纵向、多维度的分析,用所得数据初步总结本次调研结果。 3、访谈法 在走访潮剧院,潮剧演出地时,我们都会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入手,再不断深度挖掘,除了预设的问题外,我们还根据采访者所回答的问题中衍生出更多的问题,以获取更详细全面,更真实的资料,不断深化我们对潮剧的认知,对潮剧的生存发展现状及在其源生地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访谈过程中,我们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谈话记录。同时为增加调研的活力,提高调研客观性,我们还通过拍摄访谈现场的图片来反映部分调研结果。 因为我们的问卷的填写者为青少年居多,为了调查的全面性及可靠性,我们采访重点偏向于中老年人群,分别对潮剧爱好者、唱剧人及普通市民进行了采访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专题 文化传承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专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核心考点)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态。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二、基本信息 1、中文名称 中华传统文化 2、内核 以儒家为内核 3、起源时期 神农时代以前 4、主要包括 思想、文字、语言 三、文化起源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华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四、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等。传统

关于潮剧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广东金融学院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关于潮剧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系保险系 年级专业大二保险实务 学号: 091531422 姓名:高晓纯 提交日期: 2011 年 2 月 28 日

学生姓名高晓纯成绩 评语: 评阅教师(签名) 年月日

关于潮剧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目录 导言 (1) (一)调查计划 (1)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1.问卷基本情况 (1) 2.影响潮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2) 3.传承潮剧的途径 (3) (三)对潮剧未来的展望 (3) (四)调查结果的反思 (4)

导言:潮剧,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用潮州话演唱,以大锣鼓及潮州管弦乐器伴奏。我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潮汕人,从小便听着身边的爷爷奶奶唱潮剧长大的。听说我的爷爷小时候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便去唱潮剧,即使后来生活改善了,仍然喜欢听听潮剧,看看戏。而我的奶奶和妈妈也是潮剧的超级粉丝,有空的时候总喜欢守着电视等着那熟悉的乡音或是哼着熟悉的曲调,就连我爸爸现在也还喜欢在网上下载一些潮剧片段来听。我从小身处这种氛围,对潮剧也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它曾经是那么辉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看着潮剧逐步走向衰落,心里有很大的感触。这次回家乡过年,我向周围的长辈和同辈人,由于我家附近刚好有一个老人院,所以地理因素也加强了我想做这次调查的决心,另外也通过访问、网络等方式咨询了解其他人对潮剧发展前景的看法。以下是我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 (一)调查计划: 1.调查目的:为了了解潮剧在群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了解潮剧的发展现状,归纳出阻碍潮剧发展的重要原因,激发新一代人们对潮剧的兴趣,寻找挽救潮剧发展的新途径。 2.调查对象:长辈、小部分潮剧工作者、学生。 3.调查方法:走访、口头调查、网络途径 4.活动流程:首先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共有13道单选题和2道多选题,以及一道开放题;然后分好年龄段所要调查的人数后,一般同龄人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填写问卷,而长辈们则是我通过咨询、走访方式,让他们做口头调查;最后便进入资料的整理以及分析阶段。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回收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总共回收了50份,并且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3%。由于收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能发放的调查问卷数量很少,这一点很遗憾,但这么高的回收率在部分人中的代表性还是挺高的,能大概地看出大家对潮剧看法以及发展的展望。

中国戏曲介绍与欣赏礼仪

一、中国戏曲介绍: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中国戏曲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戏曲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戏曲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戏曲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中国五大戏曲加潮剧

潮剧 潮剧(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是用潮汕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1],系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2]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它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中文名 潮剧 外文名 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Chao ju 荣誉 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南国奇葩 分布 粤东、闽南及海内外潮人聚居地 别名 潮州戏、潮调、白字戏、潮曲 代表人物 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陈玩惜 代表剧目 辞郎洲、柴房会、狸猫换太子 行当 4生角、7旦角、3净行、10丑角 豫剧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有观点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1]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除河

南省外,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豫剧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豫剧 外文名 Yu Opera 流行区域 中国大陆、台湾 腔调 中州韵 发源地 河南开封及周边地区 文化价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归类 中原文化 黄梅戏(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其发源地为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黄梅戏 外文名 Huangmei opera 发源地 湖北省黄梅县

对潮剧的调查了解

对于潮剧的调查与了解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潮汕人,从小便是听着爷爷奶奶唱潮剧长大的,然而作为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的潮剧,今天却面临生存空间的萎缩,观众群体的锐减,以至陷入靠农村游神民俗“唱戏”才能生存下去的窘境。做为一个大学生,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为家乡的这一艺术瑰宝做点贡献,为此我通过查阅资料和观看演出,整理出如下文章。 据了解,整个潮汕地区现在有近百个潮剧团,除了十几个公办的国营剧团外,其余都是私营剧团。其运作方式大同小异,都是到各农村演戏为生。农村各地游神赛会的日子就是潮剧团最忙活的时候。靠民俗吃饭,是潮剧发展历史上一脉相传的特点。潮汕地区的农村每年都要举行游神赛会的活动,潮州话俗称“营大老爷”,是一种祭祀土神的社区性节日,时间集中在农历的正月、二月,颇为隆重。“大老爷”作为神庙所供奉的神明,承担着某个社区的社坛功能,成为这个社区的社神。“营老爷”的营,是潮州方言词,保留着“回绕”(《汉书颜注》)和“畛域”(《文选薜注》)的古义,指的是祭祀过程中土地神巡土安境的仪式。在某个社区“营大老爷”的时候,社区内分设多个神坛,神坛前一般都要演戏酬神,就是在正对神坛的前面空地搭建戏台,演戏给神看。 通常来说,比较富裕的村子会请潮剧大戏来演,而不太富裕的村子则请俗称“纸影戏”的木偶戏,后者的戏金只有前者的一成左右,便宜得多。当采访到各个潮剧团的负责人的时候,他们都对潮剧市场的前景很看好,不悲观。他们都认为民俗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这种游神赛会的活动会年年传承,只会壮大不会消亡。而游神赛会一天不绝,则潮剧市场一天不衰。对于有能力的村子,都希望请到水平质量更高的剧团,一个原因是村民们希望看到高水平的表演,另一个是请了好剧团来,村子也脸上有光,比起别的村子来更觉得荣耀。这也刺激了剧团提高演出水平,是一种良性循环。潮剧戏班往往都与不少村子结成了固定的关系,每年在这个村子游神赛会的这几天固定来这里演出。潮州市潮剧团曾经在潮阳的一个村连演了14年。连演几天的,几天剧目不能相同;连续几年演的,每年的剧目也不能相同,不然观众就不答应。这促使每个剧团都要不断推出新戏。剧团每年要推出4部新戏,每部都是将近6个钟头的,这样才有可能明年继续被各村请。剧本的来源多是由别的剧种移植过来,改编成为潮剧剧本,客观上对潮剧自身的发展有一定推动。 潮剧团靠演酬神戏能够保证市场,但无法保证观众,甚至市场与观众还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关系:越是经济发达的有钱的农村,越有能力请好的剧团,但是看戏的观众就越少;越是经济不发达的穷村子,看戏的观众就越多。这是因为经济发达的农村娱乐活动也发达,观众普遍都不喜欢这样拖沓陈旧的表演。所以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来一个戏班,水平质量都不错,但看的人却不多。久而久之,请戏的东家也就不太讲究了,随便请一班水平一般但便宜些的戏班,反正高音喇叭一架上去远远听着也热闹,效果差不多。为满足酬神戏的市场要求,潮汕地区甚至还派生出一种奇怪的戏剧品种:哑戏。哑戏不用乐队奏乐,直接放潮剧录音带,演员穿着戏服在台上比划和对口型,只“做”和“打”,不用“唱”和“念”,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的戏剧。这种哑戏戏班只要二三十人就能表演,比正式的戏班少一半以上的人,成本低廉,甚至1000多块就可以演一场,当然水平相当不堪,演员多未受专业训练,参差不齐,敷衍了事。但哑戏远远看上去,与真正的潮剧表演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声音还更加洪亮优美,完全可以满足酬神戏“体面热闹”的要求,所以自然有存在的空间。据潮州市潮剧团的外联负责人黄利民介绍,目前在潮汕就有约60班哑戏戏班,大部分来自福建的诏安县。哑戏戏班对潮剧团也有很大的冲击作用,抢占了部分市场,也压低了潮剧的戏金。 潮剧团到各处演出,除了服装、道具、布景等表演的东西外,还要带床铺、被褥、桌椅、炉灶、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甚至还有洗衣机。每次出外演出,一个剧团都要动用一辆大客车和四五辆货车才搬得动。东家提供煤气和大米,每天由剧团炊事自己买菜做伙食。东家请戏的戏金多少,是由剧团演出的质量决定的,按每场多少钱计,每晚五个半钟头左右的演出

潮剧简介

潮剧又名潮州戏、 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 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 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 潮剧形成于明代嘉靖之前。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通志·御史戴景<正风俗条约>》载:“潮属多以乡音搬演戏文”,并用挂黑牌、逐出境的办法严禁止;嘉靖丙寅年(1566年)《荔镜记》坊告日:“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标志着乡音即潮州方言演出的戏已占主要地位,并有方言剧本《荔枝记》、《荔镜记》刊行,一些曲牌还注明“潮腔”,潮剧己确为形成。接着万历辛已(1581年)潮州东月李氏编集《乡谈荔枝记》和民间《金花女(附<苏六娘>==刊行,《金》剧且用"潮调"冠于书名,说明那时潮剧已有相当发展。 潮剧的形成或说来自田元帅;或说民间小戏发展而来;或说弋阳腔衍变而成;较多人认为“正字母生白字仔”,系南戏在潮州方言区的地方化。 民间父老和潮剧艺人皆谓“正字母生白字仔。”考宣德七年六月写本《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和嘉靖写本《蔡伯喈琵琶记》是宋元南戏和元末 高明著作的艺人抄编的演出剧本,和嘉靖万历刻印的 潮调、潮腔本《荔镜》《颜臣》《荔枝》《金花女》《苏 六娘》五本戏文,在剧本体制、音乐曲牌、行当角色 方面,基本相同。这是明代潮腔、潮调寻源的主要证 明。正字本渗杂一些潮州方言,如“宋合为人好风梭, 说话甚痴歌”、“好物”、“恁都不识宝玉”、“来到海丰 地面,共伊去见我口”等,到《荔》剧等完全方言化, 历百多年,易语而歌痕迹在《金花女》中仍可见到, 有正(官音)白(潮音)混杂使用,正、白同唱的遗 留,但五本戏文皆方言化、地方化了。音乐曲牌大都 是南戏常用的,在联套、句格上已有出人;由于语言、 押韵是方言,格律、腔板也产生变化。潮腔、潮调成 为与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腔同一时期的另一声腔, 可考文字记载是1535年、1566年,比祝允明《猬谈》 (1526年版)徐文长《南词录叙》(1559年作)记四大声腔,相差不过七至九年。 佐证较丰:至清末仍有“半夜反”的演出,上半夜演正音戏,下半夜演潮音戏;至今潮剧仍保留同场各角皆唱,二三人递唱一曲,同场角色齐唱,前后台合唱曲尾,是为帮腔所由来;传统剧有不少宋元旧篇和早期南戏如《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琵琶记》、《苏秦》、《韩湘子》、《朱文》等全本或锦出;开台吉祥戏《净棚》、《庆寿》、《送子》、《京城会》等仍用正音演出;剧本体制也是南戏旧规,名称与南戏相同,称剧目曰“戏文”,以主角命

浅谈潮剧的发展现状

浅谈潮剧的发展现状 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在我的家乡,每年农历六月十二城隍诞,城隍庙都会请来潮剧团,演出三天,观看潮剧演出的信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其中占大部分的是老人,会看到深夜1点多剧场结束才回家休息。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她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潮剧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已有400多年历史,曾经辉煌一时,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它为许许多多人提供了观赏及娱乐的舞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对应着地域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成为潮汕文化的载体。潮剧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但是潮剧在为潮汕平原大众所普遍喜欢的大环境下,表面繁荣,却隐含着危机。 依我看来,危机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 第一、潮剧后劲不足,人才匮乏,后继无人,创新性也不足。 1、演员文化素养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就拿我个人来说,我和我周围的潮汕人知 道的著名潮剧演员就只有国家潮剧一级演员方展荣,其他演员都不怎么出名出众。 目前潮剧演员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靠一些戏曲培训学校。戏曲学校招收的学生年龄 一般在14-16岁左右,学习时间为2-3年。由于学生的文化程度大多是小学水 平,学校又很少给学生上文化课,造成学生普遍的文学文化素养较低。这就造成 了:一是限制了演员文学鉴赏能力,使得其在演出过程中难以真正领会潮剧编剧 人员对潮剧剧目中人物、场景、环境等的意蕴的描写。 2、编剧、导演人才匮乏。没有好的编剧和导演,就没有好的点子,没有创新,导 致没有好的剧本,无法促进潮剧向前发展。潮剧是潮汕文化的一个高度的综合 体,它融合了潮州音乐、民间文学、舞台布景、工艺美术等文化精髓。因此, 作为编剧、导演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更要对潮剧文化有深入透彻的理 解。目前潮汕地区的编剧和导演人才匮乏,而能保有文学的纯洁性的学者型的 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3、剧团本身的制度弊病。潮剧团内部普遍机构庞大,职责不明,办事效率低,这 是制度本身所带来的弊病。剧团普遍实行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不能 保证相当数量具备优良潜质的新生力量加入到演艺界中来,也不能激发剧团内 部现有的演艺人员通过勤学苦练和争取尽可能多的舞台实践机会,不断提高自 己的艺术水平。 4、潮剧过度依赖民俗生存使得潮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依赖民俗而生存,有 其利于潮剧发展的一面,但弊端也显而易见。潮剧目前绝大部分的市场在农村, 由于农村演出条件非常简陋,很多演员便放松了对自己专业训练的要求,只在 舞台上做做样子走过场,敷衍了事,失去了表演热情。另外,观众的欣赏水平 的局限也令潮剧逐渐失去了本该具备的艺术含量。这些是潮剧“广场戏”最大 的局限,潮剧演出成为祭神的一种仪式,只是“应付神事”了。 第二、观众数量萎缩并呈现老龄化现象。 虽然潮剧在潮汕文化这片土地上,曾有着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然而,这古老的 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的冲击。潮剧与其它绝大多数戏曲一样受到了 现代多元化文化的无情冲击,大部分的受众群体和市场份额都被无情的瓜分,潮

潮剧研究性学习

一、课程提出 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这个信息化的世界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奇的事物,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人疯狂地追逐哪些新奇的事物,二护绿了存在与我们身边的的,富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作为一个潮州人,我们应该队本土文化有所了解,比如说我们潮州文化的精髓——潮剧。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人们痴迷地追捧日剧韩剧,却对潮剧一无所知,所以我们小组对潮剧文化做了研究,希望能更深地了解潮剧的内涵,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 二、研究目的 1.了解潮剧的基本情况 2.了解潮剧的艺术特点。 3.弘扬潮剧文化,对潮剧的发展提出建意。 三、研究方法 1.搜查资料(上网) 2.讨论分析总结成文 四、研究成果 (一)潮剧简介 潮汕山川灵秀,气候宜人,大岛小屿,错落海中,碧波荡漾,虚无缥渺,堪称阆苑仙乡!千百年来,踏潮土、弄潮水、聆潮声、说潮话的潮汕儿女就生活在这里,一代接着一代。古老的潮汕人杰地灵,富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潮人的衣食住行,无不带着潮汕文化的独特色彩。 而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源远流长的潮剧,更是潮汕文化之中的奇珍异宝,独领风骚!南宋时中国东南沿海形成了戏曲——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的形成和发

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浓。 (二)发展历史 潮音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 “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 “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 (三)潮剧唱腔

潮汕地区简介英文版

Chaoshan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Cháoshàn(潮汕) refers to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region in the east of Guangdong, a southeastern province of China. This region is the origin of the Min Nan dialect Teochew. The area is known as Teochew (spelt Chiuchow in Hong Kong) for most[who?] people overseas, although it also consists of the cities of Shantou (sometimes spelt Swatow) and Jieyang. It differs from the rest of Guangdong province which consists of Cantonese and Hakka speakers.[1] Contents [hide] ? 1 Origin ? 2 Geography ? 3 Culture and language ? 4 Climate ? 5 Economy ? 6 Maps ?7 Related links ?8 References [edit] Origin The name "Chaoshan" (潮汕) is a contraction of the names of two of its administrative areas, th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Chaozhou(潮州), and Shantou (汕头). [edit] Geography Encompassing the cities of Chaozhou, Shantou, Jieyang and Shanwei, the Chaoshan region, with a permanent population of 13,247,400 at the end of 2007, covers an area of 10,028 km2 that stretches from Shanwei on the coast to the border of Fujian.

潮汕文化传承

○潮州歌册与潮汕文化传承初探 天爱晶儿(我的毕业论文)发表于2007-6-313:41:00 潮州歌册是以潮州方言写作的长篇叙事唱本,是流行于潮州方言区即今汕头、潮州等市所辖各县以及福建省南部漳州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可归属于弹词的一种。它是潮汕平原地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俗称“笑(唱)柯(歌)”。作为一种在广大妇女群众中流传歌唱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属于女子文化、俚俗文化而难以载入历册,但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逐渐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歌册的传播与流传对文化传播起重大作用,被誉为是潮汕民间文学之花。 一、潮州歌册的历史渊源 潮州歌册内容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有历史故事、古代小说、词话、弹词、本地时事、民间传说等。主题思想以宣扬爱国主义、歌颂清官、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为主流,但也宣扬因果报应。歌册既可以阅读,也可以朗诵、歌唱。叙事性歌册多以七字句为主,四句为一首。句式和字韵比较严谨,早期作品多数是全篇一韵,较长篇幅的才转韵。后来则较为自由,句式也开始丰富,有四字句、五字句和六字句,较为灵活。潮州歌册唱腔丰富多样,有轻快的轻六调唱腔;有委婉哀怨的活五调唱腔;有恳切激动的反线调唱腔;还有三、三、四句式唱法、插白唱法等。这种易学好唱的特点得到了广大群众尤其是妇女群众的欢迎。 歌册起源于何时,典籍和野史都没有记载。有学者根据各种资料推断,从现存的200多种册本看,潮州歌册“产生年代最晚也不会超过明代,但产生的作品还只有极少数,绝大多数作于清代,直到民国初年还有人在写作”[1]。关于歌册的渊源,有学者认为是由弹词、木鱼书、宝卷、畲歌、俗曲等唱本形式流入潮汕地区后发展的说唱曲艺[2],作品多是移植各种外地说唱文学,或改编自各通俗演义小说、杂剧话本、民间故事,或利用本地题材加工创作而成。歌册以其通俗生动的形式,在特定的社会中流传了几百年。 关于“歌册”的定名,历史学家以及文学家对此都做出各自的看法。这可能因为早期较短的歌文凭记忆朗唱,没有稿本,而较长一些的歌文只抄写在纸张上,凌散而未成册,当有了整齐而规格统一的印本之后,就称之为歌册了。也有学者直接称是“唱歌本子”,为避免与潮州歌谣和潮州唱曲混淆,“称为潮州歌册,一听了然[3]”。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的产生应该不晚于明代中叶潮剧的形成时间。因为地方戏曲的形成,一般都需要有地方的说唱曲艺为基础。”[4]这样,“歌册”的发展虽然没有正式记入史册,但是其传播却是得到人民群众尤其是民间艺术家的鼓励与帮助。其间,潮剧这一属于高雅艺术的戏曲,对歌册的完善与传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论如何,歌册能够作为文化艺术之一并形成自己无可替代的特色,是当它在潮汕民间妇女间传唱开始的,此时它才正式确定了它的“社会地位”和“历史责任”,其文学样式也基本确定。一般认为晚清有了歌文册本至解放约100年间,是潮州歌册广泛流传的兴盛年代。歌册曾长期牢固占据潮汕农村文艺阵地,作为一种民俗活动独特形式。之所以能扎根并吸引广大群众尤其是妇女群众,一是因为歌册用方言口语表达,妇孺老少皆能听懂;二是富有故事性,地方色彩浓厚,又不需任何乐器伴奏,调子平直易于掌握朗唱,演唱歌册可说是一种文化娱乐习俗,而非表演,因此十分适合潮汕地区文化不高、以做手工度日的妇女作为自娱活动,形成当时潮汕地区很有特色的社区文化现象。 有比较固定的内容,有基本稳定的歌唱方式,加之有一定的传播方式,歌册便逐渐成为了潮汕地区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二、潮州歌册艺术特点与潮汕文化的契合 面向民间且主要在民间流传的文学样式,为求得大众的接受和喜爱,总是在题材来源、主题构成、故事模式、人物和情感类型等方面尽可能适应或迁就于大众的欣赏口味和接受水平,

曲电影大全 经典戏曲电影版详细介绍

曲电影大全经典戏曲电影版详细介绍1 黄梅戏《春香闹学》电影版 43 锡剧电影《孟丽君》1 44 锡剧电影《孟丽君》2 45 锡剧电影《孟丽君》3 46 锡剧电影《孟丽君》4 54 黄梅戏红楼梦A 55 黄梅戏红楼梦B 56 双凤奇缘1(黄梅戏电影) 57 双凤奇缘2(黄梅戏电影) 58 双凤奇缘3(黄梅戏电影) 59 黔剧电影《秦娘美》 60 沙家浜之智斗1973年版(红线女) 61 京剧杨门女将王晶华杨秋玲梁幼莲京剧电影艺术片 62 越剧老电影-云中落绣鞋1 63 越剧老电影-云中落绣鞋2 64 晋剧老电影《打金枝》上 65 晋剧老电影《打金枝》(下) 66 越剧老电影:卖婆记 67 锡剧电影-珍珠塔-上 68 锡剧电影-珍珠塔-下

69 (老电影)[黄梅戏]天仙配-严凤英 70 奇袭白虎团(上) 71 奇袭白虎团(下) 72 香港邵氏公司:黄梅调电影-花木兰 73 香港邵氏:女巡按1967 74 京剧节振国上 75 京剧节振国(下) 76 京剧:苗岭风雷A01 77 京剧:苗岭风雷B02 78 京剧:苗岭风雷A02 79 京剧:苗岭风雷A03 80 黄梅戏《龙女》马兰黄新德主演. 81 越剧电影《碧玉簪》全1962年 82 越剧电影【盘夫索夫】金彩凤毕春芳[全剧] 83 越剧《王老虎抢亲》1 84 越剧《王老虎抢亲》2 85 越剧电影【王老虎抢亲】 86 越剧电影【金枝玉叶】丁赛君夏梦 87 豫剧电影《武当仙袍》上 88 豫剧电影《武当仙袍》下 89 豫剧《武当仙袍》-下 90 豫剧《杨乃五与小白菜》-上

91 豫剧《杨乃五与小白菜》-下 92 晋剧《金水桥》(全剧)郭兰英马玉楼梁小云冀萍演唱 93 电影河北老调《忠烈千秋》 94 白蛇传京剧电影张火丁宋小川徐畅 95 潮剧wxb-苏六娘{全剧}电影版 96 潮剧wxb-荔镜记{全剧}电影版 97 潮剧wxb-三家福{全剧}香港版 98 秦腔电影(火焰驹)全本 99 潮剧【荔镜记】戏曲艺术片 100 潮剧【张春郎】戏曲故事片 101 潮剧【刘明珠】戏曲故事片 102 秦腔电影《屠夫状元》上 103 秦腔电影《屠夫状元》下 104 川剧【变脸】舞台艺术片 105 老电影沪剧【罗汉钱】(上) 106 老电影沪剧[罗汉钱] (下) 107 老调【潘杨松】电影戏曲艺术片 108 眉户电影《屠夫状元》- 1 109 眉户电影《屠夫状元》2 110 眉户电影《屠夫状元》3 111 评剧电影《小姑贤》 112 评剧电影《丝线姻缘》1

戏曲文化论文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德行与读书活动课题研究论文 课题名称: 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兴趣小组: 素质拓展和兴趣小组 学生姓名: 单正涛 专业班级: 自动化10102 完成时间: 2011/12/7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 (3) 1.1什么是戏曲文化 (3) 1.2戏曲文化的种类 (3) 1.3戏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 1.4中国的戏曲文化和外国的舞台剧有和区别 (4) 第二章对戏曲文化的思考 (4) 2.1 戏曲文化的文化功能 (4) 2.1.1 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4) 2.1.2 现代传媒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5) - 2 - 2..2如何将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6) 第三章中国戏曲文化的特点和主要代表 (8) 3.1 戏曲文化的特点 (8) 3.2 主要代表—京剧 (9) 第四章中国戏曲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和个人学习的影响 (10) 4.1 中国各大戏曲代表作和对社会产生的意义 (11) 4.2 戏曲文化对我个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典型代表的戏曲,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媒介化和视觉化也产生了戏曲舞台演出、戏曲电视、戏曲电影、网络戏曲flash等不同的戏曲媒介形态,这些戏曲媒介形态的共存和农村观众的戏曲审美和文化创造有着深层的联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这篇论文从戏曲文化的种类、起源和发展以及与外国的舞台剧作比较等方面来对中国戏曲文化做初步的介绍,粗略的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戏曲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潜在影响能力。为什么戏曲文化能久经不衰?在其他几大文明古国逐渐衰落后却依然传承?本论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单介绍戏曲的由来和发展经历;第二章则讲述了戏曲文化所产生的文化功能;第三章则概括了戏曲的特点和以京剧为代表的相关信息;第四章阐述了戏曲文化对社会产生的意义和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戏曲文化文化功能现代传媒戏曲特点戏曲代表人物代表社会意义个人影响

潮剧起源

潮剧的起源 潮汕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溯源可追至秦、汉。其中,潮剧其婉转的唱腔和独特的魅力,成为潮汕民间艺术代表。潮剧是潮汕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广东省四大剧种之一,距今400多年历史。我国现有335个戏曲剧种,其区别主要是唱腔音乐。潮剧的唱腔,包括曲牌、对偶曲和小调。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过去又叫潮腔、潮调、潮音戏,潮剧的称谓,最初在清末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定称为潮剧。用潮州方言演唱,是形成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是中国古老传统剧种之一。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明代戈阳、昆山等腔流播潮州,清代西秦戏、外江戏(以二黄西皮为主)也在潮州演出,潮剧兼收戈、昆、梆、黄和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说唱、歌舞,深化成具有潮州乡土特色的地方戏曲。 潮剧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我国戏曲向受歧视,可资查证的文献不多,而潮剧尤甚,故要说明其确切的年代,颇不容易。不过,这个“四百多年”年限的推算,还是有所依据的: 其一,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编定的《广东通志》(初稿)所收《御史戴正风条约》第十一“禁戏”条,便有“访得潮属多以乡音搬演戏文”的记载,并谓曾对它“屡行禁约”。“乡音”即指潮州话。用地方语言演唱戏文,是地方戏形成的主要标志。据此,可以推知在一五三五年以前潮州就有“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戏剧存在,而且屡遭禁止。 其二,有流传在英国、日本的三个明代潮州戏文,其中最早一个《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是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此本既为“重刊”,便有原刻(即“重刊”本中所指“前本荔枝记”),前本刻于何时,虽无可考,但其在1566年之前,是明确的。上述两项资料,距今皆已四百多年,故可推算出潮剧大约的历史年代。又《宋元翰传》中还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0)潮阳有“椎结戏剧”之俗。“椎结”即“椎髻”,“谓髻形如椎也”,引伸当为“打头”(束发)即化装,是戏剧的表演形式。因其未注明是否以“乡音”演戏,不能断定其为潮剧,只能作为明正德年间潮阳有“演戏”之俗来理解。 那么,“潮州的演戏”之俗又始于何时?根据目前发现的材料,可以确知不会后于明宣德七年(1532),至于还可上溯若许年,估计或许可以推前至《永乐大典》编成的十五世纪初叶。因为1975年在潮安西山溪排涝工地出土

潮剧典型角色表演艺术的解读

潮剧典型角色表演艺术的解读 发表时间:2018-12-21T13:17:35.607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作者:颜志伟 [导读] 剧,是我国现有传统民间戏剧表演剧种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潮剧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艰难前进,并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潮州市潮剧团广东潮州 521000 摘要:潮剧,是我国现有传统民间戏剧表演剧种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潮剧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艰难前进,并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本文以潮剧表演艺术为研究重点,介绍了潮剧表演艺术发展背景,从旦角表演艺术、老生表演艺术、丑角表演艺术等方面对潮剧表演艺术进行了分析。并对潮剧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进一步探究,以期为潮剧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潮州;潮剧;表演艺术 前言 潮剧又可称为潮州白字、潮州戏、潮调,其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阳、揭阳、潮州、澄海等地,其在演唱过程中主要采用潮州话演唱,是潮汕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初期,潮剧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20世纪,潮剧就因其优美悦耳的唱腔、独特鲜明的表演形式,获得了“南国奇葩”美誉。而为了进一步推动潮剧的传承发展,对潮剧表演艺术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潮剧表演艺术发展历程 1.1潮剧起源 广东潮剧主要起源于宋元时期,其为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梆子、戈阳腔、皮黄等地方唱腔。结合潮州地方音乐、歌册、地方语言等民间艺术的融入,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戏剧文化。 1.2发展繁荣期 在后续几百年发展过程中,广东潮剧达到空前繁荣,《陈颜臣》、《刘希必金钗记》、《蔡伯喈》成为地方广为流传的曲目,也是广东潮州地方演唱南北曲目的主要证明。 1.3发展低迷期 在抗日战争时期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我国特殊国情,潮剧不断衰落,陷入了传承发展困境。 1.4创新发展期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潮汕地区在传统潮剧剧目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素材,从动作设计、人物塑造等方面,创设了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潮剧剧目。如《芦林会》、《闹开封》、《袁崇焕》等[1]。 潮剧表演艺术解读 2.1潮剧旦角表演艺术 潮剧旦角主要包括彩罗衣、白毛、武旦、蓝衫、乌衫等几种类型。在潮剧表演过程中,旦角具有唱腔清丽优美、做工含蓄练达的特色。如彩罗衣旦主要扮演聪明的丫鬟、天真的村姑等角色,其主要采用丑味三分、眼生百媚、身宜曲势、轻似飞燕的身段表演方法,具有小巧、伶俐、轻盈的特点。在具体表演过程中,旦角表演人员需要将人物内心冲突作为重点,结合潜在台词的挖掘,进行角色深入解读。如在潮剧短戏《扛石》表演过程中,对于邱孝母这一角色具体人物背景,表演人员就需要适当压低声音,压弯腰,脚步虚浮,展现一个体力衰弱、生活困苦的老年人物形象。 以青衣为例,在潮剧青衣表演过程中,潮剧青衣表演具有唱腔优美、发音纯正的特色。即潮剧青衣唱腔需要在传统唱腔的前提下,融合京剧唱腔特色,进一步突出音量强弱变化。而为了展现青衣任务复杂的心理变化,青衣表演人员就需要采用真假声相融合的表演方法,结合细腻多变的唱腔,演“活”青衣人物。如在《井边会》李三娘这一人物表演过程中,在“别郎容易见郎难、、、”等表演过程中,表演人员需要采用富有节奏感的表演动作,结合旋律感强的拉腔演唱,有效展现李三娘哀怨、悲伤的心境[2]。同时在青衣表演过程中,对于青衣语言、心理、形体的详细分析也非常重要。即在具体青衣角色表演之前,相关表演人员需要对剧本进行认真分析,详细了解具体人物性格及与其他人物之间的联系。 2.3潮剧老生表演艺术 在潮剧老生表演过程中,需要遵循程式化、地方化、夸张化、人物化等几个原则。首先,程式化主要是在常规动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形成一套规范的潮州戏剧老生表演动作。潮剧戏剧老生程式化具有约定俗成舞台美及表演美的特点。通过简单通俗的角色分类及动作特征,可以体现相应的动作内涵,如潮剧老生抖袖、蹉步等。在具体表演过程中,单一的程式化表演,并不能有效展现潮剧人物思想感情[3]。 其次,地方化主要是依据潮州地方特色,如著名潮州表演艺术家张长城表演《闹开封》中王佐表演经验,从老生表演做工、唱功两个方面不断提升,提高潮剧老生独特表演艺术特点。 再次,夸张化主要是在潮剧老生表演过程中,采用超过生活动作的本质特征,强化老生人物特点。如在武老生表演过程中,若需要表现哭、笑等动作,主要以“起霸”、“倒僵”等动作展现,通过夸张的动作特征,可以呈现对比鲜明的戏剧效果。 最后,在人物化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表演人物形象进行适当分析,如对于文老生主要以唱、念为主,而对于武老生则以舞、打为主,文武老生需要将文老生、武老生突出特点进行提炼分析,扮演不同的老年男性角色。在具体表演过程中,由于舞台人物形象塑造时行当分工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据潮剧表演剧目的区别,潮剧老生表演人物需要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并根据具体人物形象塑造关键点,通过以情带声的表演,展现具体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在新编潮剧《德政碑》中,石大山这一人物具有嫉恶如仇、刚直公正的特点,而在新编潮剧《东吴郡主》中,孙权这一人物具有骁勇善战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人物形象,就需要在传统人物表演的基础上,采用花脸塑造的方法,结合潮剧花脸横喉发声,以“工架”为重点,在以静制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展现良好的人物形象。 2.4潮剧丑角表演艺术 在潮剧表演过程中,丑角是最具表演特色的角色之一,其主要包括长衫丑、裘衣丑、女丑、官袍丑、老丑、小丑、武丑等几种类型。由于潮剧丑角主要扮演品行不端,或者滑稽诙谐的人物,一般在演唱过程中大多采用小调反腔唱法,或者悲调喜唱的方法。结合多样的表演艺术,可生动展现人物形象,并推动剧情发展。其中官袍丑、长衫丑、裘衣丑等角色主要以模仿皮影及动物造型为主,如螳螂、老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