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课 走向共和

第7课 走向共和

第7课 走向共和
第7课 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观后有感

《走向共和》观后有感 长达五十九集的《走向共和》昨天终于看完了,我能欣赏到这样好的电视剧首先要感谢三哥鸿德的推荐,这段时间因为既要熟悉新车又打羽毛球,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虽然我非常爱看这部连戏剧,有时也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应该讲我的欣赏效果不是很好,但即使是这样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多年来难得一见的非常好的电视作品。 如果说到《走向共和》后我最大的反应是什么。我会毫不犹疑的回答就是“气愤”。坦率的讲我从慈禧“辛丑事件”之后要“立宪”开始我气愤的心情一直没有平静不下来,我在这里也不和谁去争论慈禧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我生气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太后在二十世纪初都能要立宪,都能废除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可是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还有些人在说“议会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可以想一想从二十世纪初到今天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由此可以看到真正让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感到震撼和耻辱的不是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而是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后的满清皇朝的慈禧和光绪实事求是分析出是日本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战胜了自己的封建专制制度,

应该讲慈禧和光绪能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就非常的不简单。这部连续剧也就由此展开了“专制”“立宪”和“共和”三股势力相互争斗的大舞台。 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我忘了是谁讲的:“英国的君主立宪是国家拿钱给这些旧官僚,让他们同意了国家立宪的主张,而日本是全体国民都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同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所以这两个国家能够顺利的从封建君主制过渡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制度。”(我在这里插一句话,我觉得日本这个民族在民族的危机感,责任感,荣誉感,在工作中的务实和进取精神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在从《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从甲午战争到今天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中我们的国家要实现真正的共和或者立宪不知道要他们艰难多少倍,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中国的民主之路的确是困难重重,但有困难我们就是我们不实行民主的理由了吗?在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孙中山和宋教仁去乡下拉选票时和一个私塾老先生的对话给我印象很深,一开始这个私塾老先生对于在中国搞民选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国人现在根本不懂什么是民主。 孙中山对老先生说:“小孩不识字就可以是不让他们上学的理由了吗”老先生说:“不对不对,正因为他们不识字所以他们更应当上学”孙中山说:“同理,中国人民主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感想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感想 周三是武汉经历寒潮的第二天,在这天的下午,我们一行八个人,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在我们决定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后,我首先想了一下自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遗憾的是,我仅有的一点点常识都是来自于中学时期的历史课本。我只知道这个伟大事件的时间,地点,重要人物以及一些肤浅的认识。于是我在出发前对辛亥革命进行了一些搜索和了解。在文字的描述下,一百多年前峥嵘岁月的画卷仿佛就在我的面前展开。历史又一次发挥了她的独特魅力,呼唤起了我对革命年代英雄人物和人民的思念。 我们一群人走在去纪念馆路上,此时的武汉正在经历严寒,路上的行人个个都裹紧了棉袄,全副武装,只留出眼睛。因为没有充分的准备,我没有戴围巾和口罩,被冷风吹的瑟瑟发抖。我不禁想到,也就是在一百零五年前的秋冬时节,就在这个武汉三镇,一群有识之士发动了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那时的他们会感到冷吗?我想,身体是冷的,可心永远是热的。在他们想到自己能为饱受磨难的祖国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再冷的寒冬也抵挡不住他们心中的热情。 当我们到达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这位伟人挺拔在纪念馆之前。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真的鞠躬尽瘁的一生。满腔热血,积极革命。他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继续往前走,我们站在了纪念馆之前,十八星旗飘扬在风中,“鄂军都督府”展现在眼前。乱世出英雄,百多年前的仁人志士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创造了自己的辉煌,更造就了祖国的未来。进入纪念馆后,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主楼,因为是红色的,所以被称为红楼。红楼的主楼实际上是红色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通过讲解人员我们得知,整个纪念馆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而主楼面阔73米,进深42米。由于最初建立时为清末湖北省谘议局办公场所,因此建造型式仿照西方国家的行政大厦,风格典雅庄重:花岗石砌台基,红砖砌墙,廊前列柱起卷,檐下饰飞头,檐上压以女儿墙。外墙砖砌,间饰附加假柱、柱头和垂花、垂禾、束莲等图案。红瓦覆顶,屋顶正中矗立“圭”字形望楼,主楼平面呈“山”字形,门前有突出的门廊和回车道,前方及两翼为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 在纪念馆中,沿着革命的发展历程,我们参观了几个展厅。总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名称依次是“风动汉上”,“武昌首义”,“走向共和”,和“复兴之光”。在参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都是在我们的历史书上所看不到和体验不到的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亲身体验后,我们对辛亥革命又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革命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它的意义却历久弥新。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辛亥革命后,接受这场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继续顽强探寻救国救民道路。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有了用先进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出现焕然一新的面貌。在当代生活中,学习革命前辈的品质,继承他们的伟大精神,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永远的选择。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说案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说案 实验中学东校 赵素瑛 使学生熟悉法国共和制确立的历程; 记住《人权宣言》 、法 国 1791 法 国 1875 年宪法的基本内容;理解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特点。 通过比较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权力的异同,培养学生 通过分析探讨教材所引《 1875 年宪法》的原始材料,认识法 国 1875 年宪法与法 国共和制的特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与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拿破仑其人其事,培养学生辨证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与能力。 C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认识不同的历史 条件决 定了近代社会转型的不同道路; 通过分析法国共和制政体确立过程的漫长与曲折, 史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理解感受法 国人民为确立共和制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神,进行情感教育。 2、 重点、难点分析: 法国共和制政体的最终确立是本节课的重 点;与法国政体演变过程紧 密相连的几个法律文件为本节课的重点线索; 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对大革命成果的继承巩固 以及某些方面的倒退(如恢复旧制度)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它涉及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 何理解评价拿破仑在走向共和中的作用。 3、 本节教材的地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属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建立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近现代西方代议制度的典型, 也是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历程发展的不可 缺少的内容。尤 其是《拿破仑法典》的影响更为重要。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和学习方法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确定问题:围绕 学习主题设问,形成探究氛围; 利用媒体:历史图片、材料等,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师生互动:谈话法、讨论发言等。 三、学法指导: 1、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学生对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及几乎打败整个欧洲的 拿 破仑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 其间所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初中课本中 也都 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但对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后, 法兰西政体的演变过程却了解的不 甚详细, 因为初中课本关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的建立的史实, 是分散在其它章节 中介绍的,学生就 很难将他们联系起来掌握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 2、 学法指导: A 、自主探究方法指导: 依据教材所给出的四个法律文件即: 《人权宣言》 、《 1791 年宪 法》、 《拿破仑法典》 和《1875 年宪法》,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它们与法国政体制度演变的内在联 系。 B 、 对于合作学习的指导:指导学生讨论分析两大问题即拿破仑在走向共和中的作用、美 国与法国 的政体比较。 C 、 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拿破仑的有关内容, 包括其生平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A 、 知识与能力目标: 年宪法、《拿破仑法典》 、 B 、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而使大部分同学能够认识到历 体会其追求自由平等的奋进精 1、 2、 3、 4、

现代报纸版面视觉特色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68708178.html, 现代报纸版面视觉特色分析 作者:罗华琛 来源:《科技传播》2013年第21期 摘要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完成基本、实用的价值和信息传递早已不是报纸版面的唯一目的,而是在此基础之上的一种视觉设计。所以,今天的报纸在版面编排方面强调创意、强调个性与风格、强调美感同时也强调易读性与视觉感受的舒适性,这种追求为报纸赢得了读者,同时也推动了报纸的发展。作为一名现代报纸的版式编辑,要进行报纸版面的编排,首要的就是树立现代报纸版面视觉设计的新理念。 关键词报纸版面;视觉设计;创意;风格 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2-0036-02 在报业竞争与科技发展双重作用力的推动之下,当今报纸版面的功能与意义、报纸版面的创造性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报纸版面编排早已颠覆传统组版的概念,而成为一种充满创造性与艺术性的劳动,它使报纸版面的内容得到了更好的表现,所以,现在更多地将排版叫做版式设计,将美编叫做视觉设计师。总体而言,当今的报纸版面呈现出四个明显的视觉特色。 1强调创意 现代报纸版面编排是技术运用与艺术思想的结合与统一,即用现代化的电子排版技术将版式设计者的思想、情感与意志进行艺术表达。创意是艺术创造的灵魂,版面编排的设计创意,就是将主题思想的设计创意与编排技术结合表现,使创意思想得到更大的发挥,更佳的表现。 总体而言,现代报纸版面大都呈现出多目的性的追求,完成基本、实用的价值和信息传递早已不是报纸版面唯一的目的,设计创新的满足感才是重要的。如图1所示的版面(《苏州日报》2006年3月10日A2版)就颇有特色,四个年轻人的灰色剪影用得十分有创意,它既体现了“宵禁令”的主题,在视觉效果上又体现了一种另类与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 再如图2所示的版面(《新民晚报》2010年11月1日A25版),它是《新民晚报》在上海世博会结束后制作的一组特刊的封面,版面首先用英文体现了上海世博会国际化的特点;而最有个性之处则在于编辑将图片嵌入到了文字的笔画当中,对图的运用可谓别具一格,展现了编辑的思考与创新。 2 强调个性与风格 风格代表了设计者的个性。如果一个设计理念始终贯穿于设计者的作品之中,并形成完整的表现方法和视觉元素,也就形成了设计师自己的个性风格。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教案 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教案岳麓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法国共和制确立的历程,记住《人权宣言》、法国1791年宪法、《拿破仑法典》、法国1875年宪法的基本内容,理解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2.比较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权力的异同。 3.通过课本所引《1875年宪法》的原始材料,认识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 4.通过学习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认识历史条件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法国1875年宪法 三、教学难点:认识历史条件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789年,在专制君主制统治下的法国,爆发了革命。这场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使整个欧洲大陆目瞪口呆。它遭致了几乎所有的欧洲旧王朝的联合武装干涉,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成为近代最深入人心的口号;因而这场革命以“大革命”的响亮称谓载入史册。但是,大革命却没能在法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新制度。法国政治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各派政治力量角逐国家权力,社会处于不断的紧张状态。回顾法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 歌曲引入 播法国国歌《马赛曲》制造气氛 师:同学们在谈到法国时就会想到巴黎铁塔,凯旋门,浪漫,在启蒙思想的指引下,法国人民对民主共和追求,不懈斗争,终于将法国建成资产阶级共和国,现在我们穿过历史的隧道,去探讨法国的民主共和政体时怎样一步步确立的?。显示法国国旗。 (电脑显示: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学生体会三色旗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师:结合课本内容共同探究法国大革命发生的背景。第三等级的代表为什么进行网球场宣誓?说明了什么?以问题教法开始,由易到难设计题目,引导学生把特定了历史事件放到宏观历史背景下分析,有利于化难为易 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到黑板画出法国在封建统治下的三个等级的关系,得出结论:封建统治和森严的等级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师: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大革命的进程? 学生操作:黑板画出革命的进程:爆发-通过-颁布-成立共和国 师:探究:《人权宣言》有哪些具体内容?体现了哪些理想和原则?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什么体制?后来为什么成立了共和国? 生:后来国王跑了,人民通过决议,决定成立共和国 老师解析讲解:1791年9月,制宪会议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 91年宪法。《人权宣言》是宪法的前言即指导原则。在正文中,宪法宣布要“坚定地废除损害自由和权利平等地制度”。公民享有《人权宣言》中规定的自由权利,还增加了迁徙、集会、请愿、信仰、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权利。宪法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君主立宪制。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规定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行政权归国王,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掌握,实行司法独立。在选举制度上,按照公民纳税额来确定选举权。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享有选举权,未达到者无选举权。 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得出结论:1)1791年宪法确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2)1792、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标志法国开始确立共和体制3)归纳:三个不同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三级会议――制宪会议――国民大会分析后培养学生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老师过渡: 大革命以来,法国的君主制和共和制是如何反复斗争的?拿破仑为什么能成功的将共和制转为帝制? 二、君主制于共和制的斗争: 电脑显示:放《拿破仑加冕》的录像,放《拿破仑传》的片断。结合直观影视录像营造情境 1、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804、拿破仑.波拿巴

走向共和 观后感

走向共和读后感 108 04 陈昱同 俗话说:“乱世出枭雄”,清末,风起云涌,国家社稷风雨飘摇,是一个属于英雄豪杰的时代。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宋教仁,黄兴……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这段历史中,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的国家。而《走向共和》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走向共和》最为伟大的地方在于,这部剧很好地描绘了一群立体的人物。英雄不是完美的,历史的罪人也不是完全邪恶,而是迫于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慈禧不再是一个无恶不作,暴虐残忍的恶魔,而是一个外强内干,醉心权术的老妇人。对于政治一窍不通的她却强装事事都精通,竟然得出“要是我的生日过寒碜了,不仅我的面子没地方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同治中兴以来的气象都跑哪去了?这样一来,不单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敢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这等荒唐至极的结论!一个偌大的帝国,被此等目光短浅,却又权倾天下,内心懦弱的人掌握,会落得的悲惨下场,也不难预料了。 全片前三分之一的主角是李鸿章,他参与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要事件。在这些大事件的背后,是一个老人的身不由已。 他一边要在列强之间斡旋,保留清廷的最大利益;一边要在朝堂之中“欺上瞒下”,哄得慈禧开心,斥得将士卖命。腐朽到骨子里的清政府一再退让保安稳,仗打输了就推李鸿章出去签割地赔款的协议。李鸿章知道,自己签下协议就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得翻身,可不签又能怎么办呢?他只能不断和列强讲价,说“无论如何再少点,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而他以戏谑的口吻说:“老夫又要去卖国咯。”不知戳中多少人的泪点。 至于袁世凯,则更是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孙淳饰演的袁世凯堪称全剧最成功的角色,他演活了这位乱世枭雄的野心与恐惧。这个人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官场厚黑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发迹、鼎盛、再到没落都是中国社会的缩影。他靠着左右逢源、阿谀奉承、收买人心发迹,却也在发迹之后真的做了一些实事:废科举、办新学、训练警察、组建新军。是他亲手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却也是他一心想要再当皇帝。这里的袁世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独裁者”形象,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也有自己的精明算计。 袁世凯是乱世中的大才,可惜他只能看到自己的利益,看不到家国大义,他说他没见过人民,只见过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已,如此背离历史的潮流,无怪落得个悲剧收场。 《走向共和》里塑造的“国父”孙中山不仅只有意气风发、心怀大志,但更多时候他是郁郁不得志、甚至是失败的。 他满腔热血、一心想要治中国的病:愚昧、专制的病。可总是事与愿违,被同僚背叛、被清廷通缉,被旁人不理解。他为了躲避追捕在檀香山旅居数十年,一直都是靠哥哥救济,革命多年,却不见成效;孙中山甚至想要哥哥卖掉家里的最后一头牛去日本办学堂。推翻清廷之后他没看出袁世凯的狼子野心,放任袁坐上了大总统之位,也放任这么多年的革命成果付之东流。 但正是由于这些“瑕疵”才更显得人物丰满,自始至终,孙中山都心怀天下:他想要革除封建制度,想要建立一个新世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也许《走向共和》有许多考究不慎的地方,可是作为一部历史剧,它的使命更多是引起观众对于历史的兴趣,而不是单纯的讲述。从这点来看,《走向共和》无疑是成功的。

观十月围城的心得感想范文

观十月围城的心得感想范文 观十月围城的心得1 《十月围城》故事的背景发生在辛亥革命前,英租界的香港。内容很简单,如同预告片里说的一样:“他们舍生取义,为一 个素不相识的人。”为了保护孙中山,一群人在极短的时间里 完全卷入了革命,最终为着各自不同的原因与对手血战,义士 全部牺牲。 大腕云集也是本部电影的最大亮点,用半场的文戏细细的 讲了每个人物的前史。然而离孙文到港时间越紧迫,接下来的 节奏明显加快,越能够隐隐感觉到笼罩的死亡阴影。这是刻意 暗示我们危险的逼近。因而已暗自垂泪,为戏中人不知未来命 运而揪心。 只想让人记住他叫王复明而不是臭豆腐的大个子;一心为父报仇,父亲做什么她就做什么的方红;得知有一个女儿,想做一件有尊严的事的沈重阳;一心想娶阿纯,只要老爷少爷安全的阿四;为情所困但求解脱的落魄公子刘郁白,以及活了十几年只为这一小时的李重光。他们力量其实微弱,完全在用自己的血肉 与黑暗进行极不平衡的较量,最终只能是全部牺牲。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 革命。”为之文明,为之幸福,有此产生主义,每个人都是在 为自己内心中的主义,而每个人的主义共同构成推动革命进行

的动力。 窥其电影的本身,我觉得更突当每个人的主义站到一个共 同的立场时,所表现的力量是很震撼的。 观十月围城的心得2 于2016年04月14日(即上周四)晚修期间,我们班组织了 一场集体观看《十月围城》这部电影,它极大地突出了"缅怀先烈,弘扬爱国精神"主题,我受益匪浅,感动肺腑,于是,怀着激昂无比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观后感。 《十月围城》讲述的是清朝末年,一九零六年时,清政府羸弱,外墙侵略,民不聊生的国情。在水生火热中,国父孙中山 先生率领着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该片以时间为线索,拍摄了孙中山先生到香港前七天至达港之 日发生的刻骨铭心的事件。 影片用饱含深情的镜头,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刻 画了一群伪走向共和到死不顾,引颈就戮的英雄人物。他们以 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老板、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舅父孙中山先生 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兄弟,为了爱情,为了救赎,但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静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 崇高,值得所有的人仰望和铭记。 《十月围城》中所暗含的情感是无法简简单单用言语来表达的。电影中的父子情、夫妻情、兄弟情和儿女情在导演的拍摄

十月围城的观后感九年级

十月围城的观后感九年级 随着社会越来越专业化,全才便越来越少;我们的电影越来越类型化,不同的类型诉诸不同观众群体的喜好。正如世上确有全才,银幕上也能出现跨越类型的作品。《十月围城》便是这样一部佳片,它为纯感官的打斗注入了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追求,一种可贵的爱国精神,一种人文和政治理想。 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初孙中山到香港开会,发动全国各地的起义,清廷派人暗杀,各路仁人志士冒死为他保驾护航。很简单的故事线,但全方位伸展出一个复杂的世界。作为一部动作戏,《十月围城》属于上乘之作。它的铺垫紧凑扎实,绝不拖泥带水;下半部动作场景张弛有致,紧张但不腻烦。动作多,但每人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更值得赞赏的是,打斗风格跟人物塑造密切相关,没有为打而打的花拳绣腿。印象最深刻的是甄子丹的实拳实腿,和黎明的飘逸洒脱,一实一虚,相得益彰。作为一部群戏,影片在选角方面独具慧眼,不仅没有落入明星大展览的俗套,反而让每个演员都挖掘出自己的表演潜质。 几个老戏骨的戏好就不用说了,一些偶像派的表演也令人眼睛一亮:谢霆锋扮演的仆人当然有化妆的功劳,但小厮的气质完全是他演出来的;范冰冰的角色并不厚实,但她演出了立体感,把人物内心递进式呈现出来;王柏杰大概是该片阵容中唯一尚不能算明星的一员,而且这样的热血青年以往电影中多如牛毛,但他把忠和孝的矛盾处理得非常真实;最大的惊喜要数李宇春,虽然不如当年《卧虎藏龙》里的章

子怡,但身手洒脱,百分之百突破了她自己。 不能光夸演员,编导在角色塑造上所下的功夫之深,使得整部戏达到罗伯特·奥特曼的群戏水准。慈禧和孙中山的写意处理饱含深意,而反面角色虽然面目可憎,但其效忠朝廷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新生事物的强烈怀疑,使之有了可信的动机,增添了类型片反角罕见的厚度。有人说香港人只会赚钱,有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但每逢关键时刻,那些被嘲为没有文化只知道钱的香港人却成了祖国的良心。《十月围城》渗透出港人与祖国休戚相关、唇亡齿寒的关系。影片中的港人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有些是逃亡,有些是讨生活,他们暂时逃脱了清廷的魔爪,但并没有因此漠视祖国的安危。相反,他们利用殖民统治者提供的便利,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提供后方支援。 《十月围城》堪称十年磨一剑,本世纪初曾多次试图上马。我觉得,到09年才上画,不是坏事,反而更有意义。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浮躁,人们的目光只盯着眼前,或者遥远的古代,而对近代史现代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采用障眼法。带着脑子看一看这样的影片,在满足感官之余可以满足灵魂深处的渴求。 这是一部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怀的商业片,一部令人思索忠诚与叛逆的类型片,一部打完以后让人悲愤的动作片。影片的打戏固然好,但于我而言,开场和结局将主题升华,充满悲壮,更是不俗。这部影片是想告诉我们: 活,要有价值;死,要有意义。

最新初中信息技术上册《巧用自选图形美化版面》教学设计精编版

2020年初中信息技术上册《巧用自选图形美化版面》教学设计 精编版

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巧用自选图形美化版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三章设计应用文档中第一节中关于利用自选图形修饰版面的内容。这节课是建立在上节课学生已掌握了Word的自选图形和文本框的基础操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自选图形在版面设计中的合理运用而设立的学习任务。本节课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在版面设计中中灵活、合理的运用自选图形修,能自主创造性地将多个自选图形组合成一个新的作品,提高电子杂志的制作水准和审美水平。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选择圣诞节作为主题任务,迎合了他们的兴趣爱好。自选图形是word 制作电子杂志或小报时重要的帮手,学生都爱使用,但自选图形使用的是否合理是版面修饰成败的关键。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提高同学们对自选图形的使用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围绕主题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也为寒假后的校内电子杂志制作比赛打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利用自选图形绘制艺术性文本框。

(2)掌握利用自选图形绘制装饰性分隔线。 (3)掌握利用自选图形绘制点缀性装饰物。 (4)掌握自选图形在排版中的合理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灵活应用自选图形相关知识进一步修饰版面的方法。 (2)以制作“圣诞版块”为主线,灵活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完成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作品创作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新精神。 (2)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组内互助、通过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行为与创新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创作出绚丽的word作品 教学重点: 自选图形的在版面修饰中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 如何合理利用自选图形修饰版面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任务驱动、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广播、课件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800字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800字(一) 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这个学期,语文老师推荐我们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让我们也了解一下华夏历史。刚好前段时间,爸爸在购书中心买回来了这本书——他自己也有兴趣看的书。因为爸爸要上班,除了专业书籍就没什么时间阅读其它的书,而我比较喜欢看一些童话和文学类的书,所以我和爸爸能有兴趣一起看的书就很少了。不过这次爸爸说好和我一起阅读,我感觉有点出乎意料。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记录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成就。从华夏始祖盘古天地开始,将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代,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辉煌灿烂和沧海桑田,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当我翻开书,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爸爸也读得津津有味,我也不甘落后,放学写完作业就静起心,认真地阅读每篇文章,觉得这本书很有吸引力,越看兴趣越浓。看了这本书也使我自己了解到了许许多多各个朝代的伟大的历史人物、令人讨厌的民族败类、中华的辉煌历史文化及灿烂文明,爸爸看完了这本书后更是深有感触,他说自己又重新温习了一遍中华历史。爸爸说,看到我读得津津有味,自己也越看越有趣味,并且看完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更多的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知识,并且还会跟他讨论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变化和历史人物的话题了,他感到很欣慰。 总之一句话,书使我们的知识增多了,阅读让我的视野拓宽了。如果你有时间,也读一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吧!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800字(二) 我翻开书册,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浪潮滚滚而来。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凝聚;民族的精神,在这里显现。 我阅读,我与历史人物共席对话。我阅读,我和时代风云同声呼唤。我思,我问:是谁推动着历史的车轮? 我掩卷沉思,我若有所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 然而,这就是答案么?历史,就是英雄好汉的演兵场吗? 伟人的话在我耳旁回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是那些无名的平民,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在虎门湾引水销烟……是那些朴实的百姓,将心血熔炼成兵马俑,用汗水铸就万里长城……是的,是人民的意愿造就了英雄,是人民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我感慨,我赞叹,那些威名远扬的英雄豪杰,因为他们演示着人民的壮举,所以他们才在历史的画卷上书写浓重的一笔;那些流芳百世的志士仁人,因为他们呼喊着人民的心声,所以

高中历史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教案 岳麓版必修1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法国共和制确立的历程,记住《人权宣言》、法国1791年宪法、《拿破仑法典》、法国1875年宪法的基本内容,理解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2.比较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权力的异同。 3.通过课本所引《1875年宪法》的原始材料,认识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 4.通过学习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认识历史条件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法国1875年宪法 三、教学难点:认识历史条件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789年,在专制君主制统治下的法国,爆发了革命。这场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使整个欧洲大陆目瞪口呆。它遭致了几乎所有的欧洲旧王朝的联合武装干涉,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成为近代最深入人心的口号;因而这场革命以“大革命”的响亮称谓载入史册。但是,大革命却没能在法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新制度。法国政治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各派政治力量角逐国家权力,社会处于不断的紧张状态。回顾法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 歌曲引入 播法国国歌《马赛曲》制造气氛 师:同学们在谈到法国时就会想到巴黎铁塔,凯旋门,浪漫,在启蒙思想的指引下,法国人民对民主共和追求,不懈斗争,终于将法国建成资产阶级共和国,现在我们穿过历史的隧道,去探讨法国的民主共和政体时怎样一步步确立的?。显示法国国旗。 (电脑显示: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学生体会三色旗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师:结合课本内容共同探究法国大革命发生的背景。第三等级的代表为什么进行网球场宣誓?说明了什么?以问题教法开始,由易到难设计题目,引导学生把特定了历史事件放到宏观历史背景下分析,有利于化难为易 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到黑板画出法国在封建统治下的三个等级的关系,得出结论:封建统治和森严的等级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师: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大革命的进程? 学生操作:黑板画出革命的进程:爆发-通过-颁布-成立共和国 师:探究:《人权宣言》有哪些具体内容?体现了哪些理想和原则?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什么体制?后来为什么成立了共和国? 生:后来国王跑了,人民通过决议,决定成立共和国 老师解析讲解:1791年9月,制宪会议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 91年宪法。《人权宣言》是宪法的前言即指导原则。在正文中,宪法宣布要“坚定地废除损害自由和权利平等地制度”。公民享有《人权宣言》中规定的自由权利,还增加了迁徙、集会、请愿、信仰、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权利。宪法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君主立宪制。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规定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行政权归国王,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掌握,实行司法独立。在选举制度上,按照公民纳税额来确定选举权。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享有选举权,未达到者无选举权。 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得出结论:1)1791年宪法确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2)1792、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标志法国开始确立共和体制3)归纳:三个不同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三级会议――制宪会议――国民大会分析后培养学生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老师过渡: 大革命以来,法国的君主制和共和制是如何反复斗争的?拿破仑为什么能成功的将共和制转为帝制? 二、君主制于共和制的斗争: 电脑显示:放《拿破仑加冕》的录像,放《拿破仑传》的片断。结合直观影视录像营造情境 1、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804、拿破仑.波拿巴

现代报纸版面视觉特色分析

现代报纸版面视觉特色分析 摘要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完成基本、实用的价值和信息传递早已不是报纸版面的唯一目的,而是在此基础之上的一种视觉设计。所以,今天的报纸在版面编排方面强调创意、强调个性与风格、强调美感同时也强调易读性与视觉感受的舒适性,这种追求为报纸赢得了读者,同时也推动了报纸的发展。作为一名现代报纸的版式编辑,要进行报纸版面的编排,首要的就是树立现代报纸版面视觉设计的新理念。 关键词报纸版面;视觉设计;创意;风格 在报业竞争与科技发展双重作用力的推动之下,当今报纸版面的功能与意义、报纸版面的创造性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报纸版面编排早已颠覆传统组版的概念,而成为一种充满创造性与艺术性的劳动,它使报纸版面的内容得到了更好的表现,所以,现在更多地将排版叫做版式设计,将美编叫做视觉设计师。总体而言,当今的报纸版面呈现出四个明显的视觉特色。 1强调创意 现代报纸版面编排是技术运用与艺术思想的结合与统一,即用现代化的电子排版技术将版式设计者的思想、情感与意志进行艺术表达。创意是艺术创造的灵魂,版面编排的设计创意,就是将主题思想的设计创意与编排技术结合表现,使创意思想得到更大的发挥,更佳的表现。 总体而言,现代报纸版面大都呈现出多目的性的追求,完成基本、实用的价值和信息传递早已不是报纸版面唯一的目的,设计创新的满足感才是重要的。如图1所示的版面(《苏州日报》2006年3月10日A2版)就颇有特色,四个年轻人的灰色剪影用得十分有创意,它既体现了“宵禁令”的主题,在视觉效果上又体现了一种另类与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 再如图2所示的版面(《新民晚报》2010年11月1日A25版),它是《新民晚报》在上海世博会结束后制作的一组特刊的封面,版面首先用英文体现了上海世博会国际化的特点;而最有个性之处则在于编辑将图片嵌入到了文字的笔画当中,对图的运用可谓别具一格,展现了编辑的思考与创新。 2 强调个性与风格 风格代表了设计者的个性。如果一个设计理念始终贯穿于设计者的作品之中,并形成完整的表现方法和视觉元素,也就形成了设计师自己的个性风格。 如前所述,现代报纸版面拓展了组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它讲求信息传递与视觉艺术的双重效应,讲求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报业竞争如火如荼的时代,报纸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才能在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报纸要

读红色经典感想

读红色经典感想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红色经典感想(一) 今天我读了《红色经典故事》这本书,我被刘胡兰的勇气深深吸引,我仿佛看到刘胡兰与日本鬼子做斗争的情景。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1946年被分配到云州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委员,1946年12月12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州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名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当匪军逼问刘胡兰的时候,她一点也不慌张拼死不肯说出共产党的秘密,被匪军用铡刀当场刺死。刘胡兰当时15岁。毛主席听到,为刘胡兰同志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但她那宁死不屈的精神,却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中。 现在,我们说在和平年代,很多人觉得没必要学习英雄,人与人只顾自己,不为别人着想,他们变得冷漠,但他们是否想到,我们今天的这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献血换来的,我们不应该忘了他们,我们学习的是革命主义精神。 如果人们为人民服务,例如当人家进单元门车子推不进去时,帮忙推下门;捡一次垃圾;给灾区多捐一次钱,那都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小事。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品读红色经典的故事,怀念革命先烈,牢记革命先烈的精神并发扬光大,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 读红色经典感想(二) 我这几天读了《徐向前的故事》这本书。 从书中我知道徐爷爷是一位杰出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为革命事业历尽艰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解放了全中国,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能上学读书,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像徐爷爷一样热爱学习。她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都想方设法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我们在党的关怀下,老师的耐心教育下,父母的关心下,有何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积极锻炼身体,听党的话,继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做一个祖国需要的接班人。 读红色经典感想(三)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名叫《100个红色经典故事》的书,这本书讲述了在建立新中国之前的战乱时期,许多烈士为了建立新中国和抗击敌人。在敌人。qiang口下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面对死亡。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的脑中拂过,它们告诉了我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它们让我一生受益不尽。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这样的知识。中国近100年的历史,正是这样的时段。从帝国制,走向共和,高扬“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直到革命风暴卷席全国,再到近30年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华民族经历了

《进京城》影评观后感

《进京城》影评观后感 《进京城》影评观后感 电影《进京城》讲的是清代乾隆年间徽班进京的故事,也是京剧前身的故事。拍的很好,值得一看。 一个时代的没落,向胡玫致敬 不过,京剧目前已经很难吸引到年轻观众,京剧前身的故事 也很难吸引到年轻一辈的观众。古装的电影一直就没有古装剧那 样爆火的命,这部又是戏曲题材,要吸引年轻观众进影院怕是很 难了。 但我想说,电影确是一出好戏,像明清的世情小说,才子佳人、悲欢离合。可能这种故事会给人一种“有点老”的感觉,还 有点像电视剧,但这都不影响电影的好看。 导演胡玫和编剧邹静之都有深厚的创作历史剧的经验,胡玫 的《雍正王朝》和《汉武大帝》都颇有格局,现在的某些网红宫廷剧和网文都有从中偷偷取经;而邹静之也是蛮全能的,戏谑的《铁齿铜牙纪晓岚》能编,沉痛的《归来》也能编,接地气的《爱情宝典》能编,文艺的《一代宗师》也能编。说真的,这两位编导能在一起创作,对观众来说是幸福的。 但是,又不得不说的一个现象,就是属于胡玫的时代已经过 去了。不仅是胡玫,还包括张黎、李少红、赵宝刚、张纪中等一 代人,全都flop了。他们曾经在正剧市场上呼风唤雨,尽责尽职,

用心用力,每个人都贡献出了经典作品。张黎的《走向共和》自不在话下,李少红的《橘子红了》《大明宫词》,赵宝刚的海岩系列,张纪中的金庸系列等,都是用心考究,经得起考验,都是上乘佳作。不过,转脸再看看他们近些年的作品,已明显跟不上市场的 变化了,电影市场上文牧野、郭帆等人来势汹涌,出手不凡,正 在取代老一代影人的市场地位,两项比较,让人嘘唏不已,一声 长叹。 胡玫拍摄《进京城》,依旧是《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的路数,努力贴近历史,从外景到服饰,都做工细致,细节考究,严 丝合缝,符合历史的节拍,对于资深影迷来说,或者对于文化爱 好者,依旧行之有效,会看得津津有味,并深受感动。但是,对 于年轻观众来说,恐怕就不再吃这一套。在偶像化时代,他们一 旦follow了某人,那怕是抠图攒起来的作品,也能看得兴趣盎然。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尽管《进京城》看起来一点不差,但就是无法吸引年轻观众去看。唯一能说的就是,真的是一个时代已经 过去了。就像诺基亚的产品质量并不差,手感也好,但是在iphone、三星的冲击下,还是败的溃不成军。不是输给了自己, 而是输给了时代,而且输得毫无尊严。 胡玫是一位不错的影视工作者,她的努力大家看在眼里,绝 对值得尊重。《进京城》挺不错,还是希望对文化带有敬意的人去看一看这部影片。设想一下,如果这个故事不是影片,而是话剧,大概率可以成为一个爆款。论故事设定,比田沁鑫的“禅意三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战国七雄、知道商鞅变法、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商鞅变法。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情景导入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问题思考(p.34)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商鞅变法 背景、内容、意义。 1.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及商鞅其人其事。 2.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p.35)。 3. 变法的意义:(p.35)。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 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 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 了封建社会时期。 材料研读(p.3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师以《都江堰示意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

初中信息技术上册《巧用自选图形美化版面》教学设计

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巧用自选图形美化版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三章设计应用文档中第一节中关于利用自选图形修饰版面的内容。这节课是建立在上节课学生已掌握了Word的自选图形和文本框的基础操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自选图形在版面设计中的合理运用而设立的学习任务。本节课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在版面设计中中灵活、合理的运用自选图形修,能自主创造性地将多个自选图形组合成一个新的作品,提高电子杂志的制作水准和审美水平。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选择圣诞节作为主题任务,迎合了他们的兴趣爱好。自选图形是word制作电子杂志或小报时重要的帮手,学生都爱使用,但自选图形使用的是否合理是版面修饰成败的关键。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提高同学们对自选图形的使用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围绕主题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也为寒假后的校内电子杂志制作比赛打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利用自选图形绘制艺术性文本框。 (2)掌握利用自选图形绘制装饰性分隔线。

(3)掌握利用自选图形绘制点缀性装饰物。 (4)掌握自选图形在排版中的合理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灵活应用自选图形相关知识进一步修饰版面的方法。 (2)以制作“圣诞版块”为主线,灵活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完成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作品创作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新精神。 (2)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组内互助、通过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行为与创新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创作出绚丽的word作品 教学重点: 自选图形的在版面修饰中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 如何合理利用自选图形修饰版面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任务驱动、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广播、课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