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加真题-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加真题-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加真题-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加真题-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导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领会)(P3):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从广义上讲,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识记)(P4):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3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领会)(P6):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4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应用)(P7):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2)共同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其核心是,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发展观。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他的理论是“成熟优势论”,并提出了:“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3)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是皮亚杰。一、他假设个体天生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图式。二、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作用时,利用“同化”与“顺应”的机制,不断改变和发展原有的心理图式。

三、最后达到较高层次的结构化。使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

5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P9):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的影响也越大。

6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当着力做两件事:1)、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最优异的遗传素质。2)、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7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应用)(P11):

8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领会)(P13):关于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有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还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

会,因此又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9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P14):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10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领会)(P14):有三个时期:1)、20世纪早期。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3)、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现在。

11.20世纪早期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强调发展是成熟的结果。2)、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材料。3)、弗洛伊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兴起。

12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领会)(P17):20世纪20年代儿童心理学来到中国。陈鹤琴在1925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30年代肖孝嵘著有《实验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书。由朱智贤主编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于1962年出版,是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我国儿童教育实际编写教科书的最初尝试。80年代中期,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有两个特点:1、社会性发展和社会化的研究开始提到重要地位。2、结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性研究增强。

1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P19)一、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其优点是时间短、取样大,一般只需几天或几个月能迅速获得大量数据材料,省时省力。缺点不一定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二、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其优点或获得真正的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同时可以对儿童各个方面作细致的、整体的考察,以揭露心理不同方面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发展的机制和原因。缺点是:时间长,耗资多,被试容易流失,会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由于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的变化而影响研究结果。三、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结合:如研究3到12岁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取3、6、9岁三个样本,同时追踪四年,此时样本分别达到6、9、12岁,6和9岁各重复一次,研究时间由原来的十年减为四年,这样即省时又达到研究目的。

四、跨文化研究(识记)P20:又称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年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14染色体(识记):主要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这两类化学物质组成。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的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5减数分裂P26:是在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它的特点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二次,其结果是使原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16有丝分裂P28:是细胞染色体进行有规则的分裂变化的过程,每次细胞分裂都伴有染色体的复制。

17蛋白质的功能P29:一、是细胞结构的基础,许多种细胞的基本成分是蛋白质;二、细胞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组成蛋白质的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合成不是通过复制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翻译的过程,第一步是转录,是DNA将遗传信息传递到RNA(核糖核酸)的过程。第二步是翻译,RNA转录来的遗传信息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18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领会)P40:1、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的,在性状上能表现出来的基因叫显性基因,力量较弱的而没有表现出来的称隐性基因。当来自父母双方的一对等位基因中两个都是显性基因或两个都是隐性基因时,称为纯合子,否则就是杂合子。

19常见的遗传疾病(识记)P31:按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递的疾病有软骨发育不全症(矮小症)、杭廷舞蹈病、青光眼的某些症状、多趾畸形等。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造成的疾病有镰状细胞性贫血、家族黑蒙性白痴以及苯丙酮尿症。遗传病一般由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造成,基因突变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化学成分、DNA链上某一小段由于某种原因所引起的分子结构的变化。

20胎儿的发育过程(识记)P35:1)胚种期,也叫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2)胚胎期,又叫细胞和组织分化期。3)胎儿期,也叫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21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领会):(P36)1)孕妇的营养,营养与大脑发育有很大关系。初生婴儿的大脑细胞数目已接近成人的85%——90%。在妊娠期的最后三个月中母亲营养不良所产生的影响更为厉害。2)孕妇的疾病,在病毒感染中,风疹病毒对胎儿的危害最大。3)药物,。4)辐射.5)孕妇的情绪。

22儿童身体发展的四个显著的时期(识记):(P39),1) 从出生到两岁,发展十分迅速;2)、两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3)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孩约在13-15岁,女孩约在11-13岁),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4)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23儿童身体发展的原则(识记):(P41)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远近原则(由近及远)。

一、头尾原则,即身体各部分的发展必须从头部延伸到身体的下半部,次序是头部——颈部——躯干——下肢。二、远近原则,个体发展是从身体的中部开始,然后延伸到边缘部分。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

24脑皮层结构复杂化(识记)P43: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结果,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神经纤维的髓鞘化逐渐完成,这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3)儿童脑电图的特征(领会):脑的反射活动P45:1、足趾反射,2、抓握反射,3、惊跳反射,4、游泳反射,5、行走反射,6、强直的颈反射。

25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阶段(识记):一、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2)、由近及远,越接近躯干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3)、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生理发展从大肌肉延伸到小肌肉。二、动作发展的阶段:1)头部,发展的顺序是俯卧时能抬头,然后坐着时头能竖直,最后仰卧时能抬头。2)、躯干部,主要动作是翻身和坐。3)、手臂和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4)、腿和脚,先学会爬行,以后是匍匐爬行。5)、动作技能,学前期是儿童学习动作的最佳时期。

26动作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应用)P48:对婴幼儿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也有很大关系,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由地活动开扩眼界,增长知识。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间交往的工具,一个动作笨拙、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儿童往往不易和同伴打成一片,而动作技能发展较好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们的欢迎和好评。

28动作发展的训练:(P51)心理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格塞尔提出了“成熟——学习”原则,成就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成熟早期是开始学习训练的最佳时期或关键期。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29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识记):(P57)1)、反射行为,给予刺激就能引出相应的反应。2)、定向反射习惯和去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之为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个体又产生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婴儿的某些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与某种刺激物的出现相联系,而与别的刺激出现无关。4)、视觉偏爱,看到不同物体喜欢程度不同。

30视敏度(识记):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研究婴儿视敏度的方法:视觉偏爱法、视动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31测定婴儿辨别颜色的方法有(识记):视觉偏爱法、记录脑电活动、去习惯化、配色法。32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趋势:(P75)1)、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2)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3)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4)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33思维的结构(识记)P79: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组织的内容是动作的或概念的,而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格式(识记)P79:是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同化(识记)P81: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顺应(识记)P81:是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34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或相互作用论:(P78-82)1)、思维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2)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3)、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沿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35儿童认知结构或组织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1)、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这就体现出认知发展的阶段性。2)、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需要对个体构建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组和重建。认知结构的变化是按一定次序进行的,因此认知发展的阶段也是不能改变的,只是每个儿童达到相应认知结构的阶段的速度存在很大的个别差异。

36思维发展的阶段(识记):P82:一、感知运动期(0-2岁):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有六个小阶段。二、前运算时期(2-7岁),它与感知动作期相比有一个质的飞跃,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三、具体运算阶段(7、8-11、12):运算的含意(识记):1、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

2、是一种可逆的动作,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也能向相反方向运转。

3、具有守恒性,在变换体系中恒定不变的量称为“守恒图式”。

4、是系统性,运算格式是一个系统,它不能单独进行,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四、形式运算阶段:它又称为命题运算阶段,特点是儿童思维此

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以想象沿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37客体永久性(识记):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38对皮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应用):P90:1、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影响是划时代的,他用新的发展观取代了传统的发展观。皮亚杰提出的相互作用论具有辩证法的因素。2、第一次最为详尽地论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即一、感知运动期。二、前运算时期。三、具体运算阶段。四、形式运算阶段。缺点:1、皮亚杰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在研究思维中过多地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贬低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贬低了语言的作用。2、由于皮亚杰在思维发展研究中引进了大量的生物学、数理逻辑的语言,整个理论体系十分庞大,文字又较晦涩难懂,常常造成对这个理论的误解。3、皮亚杰的研究在方法上有缺陷,他彩的临床法往往把许多变量混淆起来,影响了结果的真实性。形式运算思维并非思维的最高形式,柯瑞默概括出辩证运算阶段的三个特征:1、对知识相对性的意识;2、接受矛盾;3、在辩证的整体内整合矛盾。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39图式的含义P93(识记):图式不同于皮亚杰的格式,它是由一个场景重点性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图式使记忆更为有效,因为它保留了场景的基本内容。

40认知单元的构成(识记):1,图式:图式不同于皮亚杰的格式,它是由一个场景重点性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图式使记忆更为有效,因为它保留了场景的基本内容。2,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一幅图,一个声音,或一种气味,也就是心理上的再产生,映像常常在图示中出现,而且是有意识地制作。3,概念或范畴,图式和映像真实地表征着场景或事件的物理特征,但概念是对一组对象或事件的符号表征,语言是基本的符号表征形式。信息加工心理学家经常采用检查加工信息花了多长时间的方法,来判定儿童是在用映像还是在用概念表征世界或某个对象。4,判断,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被联结起来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判断。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儿童能完成对命题更加复杂的认知操作,把两个或几个命题协调起来解决一个问题。

41信息加工的阶段(识记)P97:一、感觉登录:感觉登录是一种照相式的记忆,是极为初步的忠实的记录,但它很快衰退,除非感觉登录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不然就会全部消失。感觉登录的大量信息容量涉及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收集的资料信息。二、注意,年幼的孩子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刺激的特征(新颖、新奇、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

所吸引而分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采取的记忆策略更能适合特定的任务要求和情景。三、知觉,一旦儿童注意到特定的刺激,就必须对知觉的材料加以解释。知觉定义为对感觉刺激的觉察、识别和解释。四、短时记忆,是一种暂时的,主动和有意识的记忆,是核心的加工单位,在那里个体把直接来自环境的信息与来自长时记忆贮存的信息结合起来。五、长时记忆,是贮藏着更加长久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了所有曾在记忆中被代码的材料。克瑞克实验表明首因效应反映了长期记忆,而近因效应反映了短时记忆。我们的记忆在不断地改变,改造和变形。

42工作记忆的含义(识记)P100: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的一个方面,他表征在一定时间里到达的信息,是对来自环境的信息暂时加以协调和加工的机制。有人将工作记忆和短时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称为M空间(记忆空间)。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也增长了,M 空间中操作的信息单位数也在增加。

43短时记忆操作的局限性(识记):P100:1、短时记忆一次所包含的符号数量,它的广度是7+-2项目或信息块,2、短时记忆的另一个局限性是信息衰退的速率,通常短时记忆贮存的材料在半分钟左右丧失

44儿童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变化(领会)P103: 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变化主要是复述,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长时记忆的变化几乎完全是由于代码(把信息放进记忆中)的变化及提取策略(信息的再恢复)的变化。1、复述,实验表明年幼儿童即使利用复述的记忆策略,其效果也不如年龄大的儿童。2、组织,是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加以程序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3、元记忆,就是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儿童的记忆策略越是多,回忆的水平也越高。 4、信息加工的水平,深加工的信息比浅加工的记忆更容易恢复。5、提取,儿童逐渐地发展起需要提取线索的知识。

45元认知的含义(领会)106: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儿童能利用他们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利用执行过程来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元认知还涉及儿童调节自己认知过程的能力,如计划、搜寻、监控和控制他们的注意、记忆和其他认知过程。

46简评儿童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领会)P108: 1、从事信息加工理论研究的心理学专家已用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在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方面取得了大量知识。2、信息加工研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3、将人的认知活动比喻为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使用了看似清晰、简易的流程图模式,但不能完全解释在人脑内发生的复杂的认知活动。4、没有描述认知单元和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