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物理重难点及易错点整理

初二物理重难点及易错点整理

初二物理重难点及易错点整理
初二物理重难点及易错点整理

测量与运动部分(平均速度及以前)

1.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每位学生需要记清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且注意以下两点:

(1)换算过程中究竟数值乘以10的正次方还是负次方:口诀:大变小便小变大,小变大便大变小。即一个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例由m换算成nm,数值应该由小变大,即乘以10的正次方,反之亦然。

(2)科学计数法的写法:应写成a×10的n次幂的形式,其中1≤丨a丨<10。

2.刻度尺的正常使用:

(1)刻度尺的读数:主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估读值必须存在;②看物体左端是否对准零刻线,如果对准的不是零刻线而是某一整刻度线,结果要减去那条刻度线的数值。

(2)分度值的反推:分度值的反推有两种方法:①数值中倒数第二位数所对应的单位即为刻度尺的分度值;②将数据换算成标准形式(即小数点后有且仅有一位的形式),此时的单位即为刻度尺的分度值。

3.刻度尺的非正常使用:

(1)当刻度尺膨胀时,分度值偏大,测量值偏小;当刻度尺收缩时,分度值偏小,测量值偏大。

(2)当涉及多个物体同时热胀冷缩时,两个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可以利用极限法,认为热胀冷缩程度小的物体不进行热胀冷缩从而简化题目。例如用铜尺测量玻璃,已知玻璃热胀冷缩的程度小于铜,我们可以认为只有铜进行热胀冷缩。

4.误差: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产生的,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对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偶然误差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但要注意三个问题:

(1)要去除错误;

(2)所得结果要与测量结果精确度相同,否则要进行四舍五入。

(3)只有针对同一事件才可以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例如测打雷的位置时,每次打雷的位置都不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没有意义。

5.特殊测量:只要记住常见的特殊测量方法并灵活应用即可。

6.运动和静止:要描述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选取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不一定相同。绝对运动或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7.速度:速度是一个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所以物体运动快,速度一定大。速度大小与物体运动快慢是等价的。但物体运动路程长速度不一定大,运动时间短速度也不一定大。因为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因此在研究一个变量对速度的影响时要强调另一个变量相同,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8.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不是各段速度的平均值。

部分运动及声音

一、运动部分

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对应时间段,瞬时速度对应时刻。

可以理解为能通过计算得到的往往是平均速度。

2.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不变是原则,而任意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为考察重点。

“任意”意味着无法列举,所以能列出来的一般都不正确。

例如“第1秒通过2米,第2秒通过2米,第3秒通过2米”不能说明物理做匀速直线运动。

3.运动图像

要注意给出的是s-t图像还是v-t图像。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为倾斜直线,直线越靠近s轴所对应速度越大,v-t图像是平行于t 轴直线。

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由振动产生。

要注意一些说法的逻辑顺序是否正确。

例如振动意味着发声但不意味能听到声音。振动停止意味发声停止但不意味声音消失。

2.传播

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声速度不同。

若几种介质同时传播,根据实际问题考虑听到声的次数和效果。

例如水管传声问题。计算原则为相邻两声想要分辨开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3.回声计算

考核重点,画图画图画图!重要的事说三遍。

将回声的运动具象化,熟练应用构建的物理模型,单障碍物模型、双障碍物模型、声音块模型。

注意往返路程跟距离的2倍关系。

声音三要素及噪声利用

一、音调

1、音调描述声音的高低。

2、音调的影响因素只有一个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频率描述的是物体振动的快慢,定义是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

4、音调的表征判断:当让我们判断物体音调高低而题中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频率时,就转化另一个物理量来看质量,物体质量越大,振动的就慢,频率低而音调就越低;而相反质量越小音调就越高。对于像琴弦涉及到松紧问题时,越松音调越低,越紧音调越高。

注意:在判断音调高低时还要注意谁是发声的主体,看发声主体的质量和松紧。

例如:水瓶琴问题,若敲击水最多的瓶子,音调越低。因为当敲击时,瓶子和水在振动,瓶子和水就是发声的主体,此时看水的质量,水质量越大的音调越低。若吹水最多的瓶子,音调越高。因为当吹时,瓶子里面空气柱在振动,空气柱就是发声的主体,此时看空气柱的质量,空气柱质量越小的音调越高。

二、响度

1、响度描述声音的大小。

2、响度的影响因素有3个:振幅、与发声体的距离、发散程度。而振幅是最本质的因素,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发声体距离越大,响度越小;发散程度越大,响度越小。

3、响度的表征判断:当让我们判断物体响度大小而题中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振幅或者振幅我们看不出来时,就转化力度来看,力度越大,响度就越大。

注意:不要看到高低就认为是音调,要看清词语的意思只要描述声音大小都指的是响度。例如:引吭高歌、高声大叫

三、音色

1、音色是判断物体声音特征的依据。

2、音色的影响因素有3个:材料、结构、发声原理。

四、噪声

1、单位是分贝(dB)

声音等级中最常考的90dB,超过90dB会影响健康。

2、减少噪声的方式: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中考考察内容)

五、声音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例如:通过声音获得的东西都属于传递信息。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例如:超声波碎结石。

六、多普勒效应

1、现象:汽车连续鸣笛靠近人时,音调变高;汽车连续鸣笛远离人时,音调变低。

2、常考题型是声音块模型,车靠近人声音块被压缩,车远离人声音块被拉长,声音块和人相遇相对速度是二者之和,声音块和人追及时相对速度是二者之差。

物态变化

一、物态变化与热量

1.物质的三种状态均可以相互转化,应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以及过程中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例如熔化过程是吸收热量由固态变为液态。

2.可以根据生活常识记忆物态变化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如冰熔化的过程会使周围温度降低,即需要吸热;洗完手后手表面的水蒸发时会感到手变凉,即汽化过程需要吸热;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需要吸热,液态变为气态也需要吸热,所以在升华过程中即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也需要吸热。而相反的物态变化过程凝固、液化和凝华则需要放热。

二、熔化与凝固

1.能够判断一些常考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晶体:冰、大部分金属、萘(樟脑球主要成分)、海波、明矾、水晶、钻石;非晶体:玻璃、松香、石蜡、沥青等。但水并不是晶体,晶体与非晶体是针对固体物质的分类。

2.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晶体中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具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持续上升,凝固过程中温度持续下降,不具有固定熔点。

3.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上升,如晶体熔化过程。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当温度达到熔点时,物质不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刚达到熔点时物质还处于固态,完全熔化时,物质处于液态。

5.晶体熔化与凝固都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能否达到熔点和凝固点取决于物质所处环境温度的高低。达到熔点和凝固点后能否持续吸热或放热取决于物质本身与外界环境是否存在温度差。存在温度差才可以发生热传递。

6.压强和杂质都会影响物质的熔点:对于一般的物质,压强越大物质熔点越高;而对于冰而言,压强越大熔点越低。在雪中加入盐会使雪的熔点降低,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雪也可以融化。

三、汽化与液化

1.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它们在发生部位、温度条件和剧烈程度上存在区别。

2.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液体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和空气湿度。记忆时可以以晾衣服为例,为了让衣服干的更快(蒸发快),应把衣服摊开(表面积),晾晒在通风(空气流动速度)干燥(空气湿度)有阳光(温度较高)的地方。

3.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也就是说液体沸腾时温度不会超过自身的沸点。所以用水煮鸡蛋时,当水沸腾后不管用大火还是小火煮,煮熟的时间相同(温度相同)。

4.沸腾时也需要同时满足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当把装水小试管套进装满水的大烧杯里,大烧杯里的水沸腾,能使小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但内外试管温度相同,不能进行热传递,小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5.气压会影响液体沸点,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与沸点的关系也是中考中的重要考点,经常考到的题型是水沸腾时温度小于100℃,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6.液化也存在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减小体积(加压)。

7.呼出的“哈气”、冰淇淋周围的“白气”和雾气不是真正的气体,而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

滴。这些小水滴的形成一般都是较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打开冰箱门后会出现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汽还是冰箱中的液化而成的呢?冰箱中的水蒸气温度较低,而空气中的水蒸汽温度较高,液化的应该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

四、升华与凝华

1.升华是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反之亦然。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升华,能升华的物质有:冰、碘、萘、钨和干冰。

2.干冰能制造舞台烟雾,这些烟雾不是液态的二氧化碳,也不是液化的空气,而是由于干冰升华引起温度骤降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光学

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强调能能不强调状态,与声源要有所区分,并且重点在于自行发光,很多我们看起来亮的东西其实是依靠反射其他物质的光那不是光源,如月亮不是光源。

光源可以进而分为以太阳为代表的自然光源以及以电灯为代表的人造光源。依据发光原理不同还可以分为冷光源和热光源。热光源是由于发热作用进而发光,典型为火焰和白炽灯。冷光源多数是由于荧光作用而发光,如荧光棒等。

2.光线

光线是我们研究问题所用的物理模型。实际中并不!存!在!而光是真实存在的。

3.光速

提到光速c一般就指的是真空中的光速,大小为3*10的八次方m/s。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于空气,空气大于液体,液体大于固体。

相对而言光速快的叫做光疏介质,慢的叫光密介质,注意一定要是相对而言,单独一种介质不能说光疏还是光密。

4.光的直线传播

光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要在同种均匀介质中。而直线传播重在各种生活现象的解释,总的来说但凡光被挡住了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比如影子,日食月食,激光准直等。小孔成像是直线传播的重要现象。小孔成像成倒立,实像。并且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要求会作图。

5.光的反射

作图是重点,画图要规范。注意反射定律的应用,三线共面,两线分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的描述要严格按照逻辑顺序)。

关于一些特殊模型可以当做经验总结直接记忆,如两个互成九十度的平面镜,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一定平行。入射光线经数次反射后原路返回,必存在一次垂直反射。转动问题中,若只转动入射光线,则反射光线的转动与入射光线是反向同角的,若只转动平面镜,则反射光线的转动与入射光线是同向倍角的。

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原理

物体发出的光在平面镜上会发生反射,由于人眼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物体在平面镜后所成的像。

二、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是这里的一个重点,实验中实验器材的作用也是必考点。

一对大小完全相同的物体: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等。

坐标纸和刻度尺:验证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玻璃板:1、透光,目的是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与水平面不垂直,物与像始终不能完全重合。

3、实验时尽量用“薄”的玻璃板,目的是避免二次成像。

如果实验中给的是平面镜而不是玻璃板,要想找到像的位置用成像原理来找,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像的位置。

三、平面镜成像特点

1、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2、物与像的大小相等(指的是物体的实际大小)

3、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四、平面镜成像作图

在作图时保留作图痕迹,一定一定要记得标注:垂直符号、等距符号、虚像用虚线画在作图时一定先找好像的位置,再来确定入射光线!

光的折射

一、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注:1.在两种介质交界面上,光一定会发生反射,若介质透明,则还能发生折射。

2.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水中,在交界面处发生反射,原路返回。还有一部分光不改变传播方向进入水中。

因此,可以说,能折射必反射,能反射不一定折射。

例1:下列现象属于折射现象的是()

A.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皮影戏 B.猪八戒照镜子C.唐僧脑袋berling berling亮闪闪 D.白龙马看到流沙河里的沙和尚

答案:D

例2: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站在游泳池边的人看到游泳池中的水很浅 B.清晨,我们看到地平线上刚刚升起的太阳

C.汽车在倒车时,司机利用后视镜观察车后的景物 D.护士用水银体温计为病人测量体温后观察体温计的示数

答案:ABD

二、折射定律

1、三线共面: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2、两线分居: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分居在两种介质中。

3、两角不等:一般空气里面的角度大。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夹角。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夹角。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注:1.光路可逆。

2.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变动趋势一样,即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会增大,入射角变小,折射角也会变小。

3.入射光线旋转,折射光线同向旋转。如: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则折射光线顺时针旋转。

例:(2004?河北)(多选)光从空气中斜射到一块水平透明玻璃板上,设入射角为α,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β随α的减小而增大

B.β随α的增大而增大

C.当α=30°时,β在120°到150°之间

D.当α=30°时,β可能大于150°

答案:AC

三、全反射

1.发生条件: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2.应用:光纤(优点:信息不会缺失,传输速度快)

四、作图(法线用虚线;法线标垂足;光速大的介质中角度大)

1.光斜射入上下表面平行的光学器件,出射光线平行入射光线。

2.光线斜射入三棱镜,出射光线偏向四边形一侧。(光线将三棱镜的面分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3.光线射入半玻璃球,由于圆的半径与切线相垂直,故沿着玻璃球半径方向的光线直接射入或者射出。

五、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1.鱼翔浅底

从岸上看水中物体,光线由被观察物体发出或者反射,通过水传到人眼中,位置变浅,看到的是虚像;

从水中看岸上物体,光线由岸上物体发出或者反射,通过空气进入水中,照到人眼,位置变高,看到的是虚像。

2.日出日落

由于大气层不均匀,所以太阳光射向地球时会发生折射。

若大气层均匀,人们看到日出的时间将延后,看到日落的时间将提前。

六、典型实例区分

1、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三点一线、身正不怕影子斜、井底之蛙、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一孔之见、立竿见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形影不离

2、原理: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水中捞月一场空、镜花水月、猪八戒照镜子、玉不琢不亮、湖光塔影、人的背影

3、原理:光的折射

鱼翔浅底、海市蜃楼、筷子变弯、人看到水下的冰山

光的色散与透镜的基本概念

一、光的色散

1.白光经过三棱镜后,由于不同色光偏折程度不同,会被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由上至下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1)光经三棱镜后会发生折射,并且折射方向偏向三棱镜底部(即入射光线的延长线会将三棱镜分割成三角形和四边形两部分,折射光线会向四边形方向偏折)。

(2)会出现色散是因为不同色光波长不同,波长越长偏折程度越小。

(3)白光经色散后主要被分为七种色光,但其间存在过度的颜色,颜色是渐变的。

(4)根据光路可逆的原理,这些不同颜色的光混合之后即可得到白光。

2.色光三原色与颜料三原色

(1)色光三原色:红、绿、蓝。这三种颜色的光根据不同比例可以混合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三种颜色若等比例混合将得到白光。

(2)颜料三原色:红、黄、蓝。这三种颜色的颜料根据不同比例可以混合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三种颜色等比例混合将得到黑色。另有一种说法,颜料三原色为品红、黄、青,两种说法均正确。但不能将两种说法混淆在一起。若选择题中出现颜料三原色为红、黄、青即为错误。

3.物体的颜色

(1)对于不透明物体而言,能吸收与其颜色不同的光,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光。

(2)人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进入了人的眼睛,对于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而言,其表面反射了什么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人就认为物体是什么颜色。如物体反射了红色光,人就认为物体是红色;物体反射了蓝色光,人就认为物体是蓝色;物体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都反射进入了人的眼睛,这些色光混合后得到白光,人就认为物体是白色;物体表面没有反射光进入眼睛,人就认为物体是黑色。

(3)蓝色光照到蓝色物体表面时,光的颜色与物体相同,蓝光被反射进入人的眼睛,我们看到的物体就是蓝色的;绿色光照到蓝色物体表面时,由于光的颜色与物体不同,色光被吸收,没有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我们看到的物体为黑色;白色光照到蓝色物体表面时,由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得到的复合光,其中存在蓝光,蓝光会被物体反射,其他各种色光被物体吸收,只有蓝色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依然看到物体是蓝色;蓝色光照到白色物体表面时,白色物体可以反射各种颜色的光,依然有蓝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物体为蓝色;蓝色光照到黑色物体表面时,黑色物体会吸收所有色光,没有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将看到物体为黑色。

(4)对于透明物体而言,能吸收与其颜色不同的光,透过与其颜色相同的光。红光照到红色镜片上,透过的光即为红色;蓝光照到红色的镜片上,蓝光被吸收,没有光透过镜片,后方为黑色。

二、透镜的定义

(1)透镜即为透光的镜子。我们需要掌握的镜子有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

(2)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3)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三、透镜的基本概念

(1)凸透镜与凹透镜上均有一特殊点,所有经过该点的光线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即继续沿直线传播。该点为光心,用字母“O”来表示。

(2)过光心一条垂直于凸/凹透镜的直线,称为该透镜的主光轴。

(3)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该点称为凸透镜的(实)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有两个,关于光心对称,用字母“F”来表示。

(4)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经凹透镜后发散,所有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一点,该点称为凹透镜的虚焦点。虚焦点也有两个,且关于光心对称,也用字母“F”表示。

(5)光心到焦点/虚焦点的距离称为焦距,用“f”表示。

四、透镜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即光线经过凸透镜后靠近主光轴偏折。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及光线经过凹透镜后远离主光轴偏折。

五、三条特殊光线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过焦点(平行过焦)。根据光路可逆的原理,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过焦平行)。经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穿心不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平行反过焦)。根据光路可逆的原理,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透镜对面的焦点,其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过对焦平行)。经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穿心不变)。

(3)做特殊光线画图的题目时,一定要看清该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画完图后,再根据透镜的种类对光应有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进行检查,避免错误出现。

凸透镜成像规律

1.由物体上一点引一条平行过焦光线和一条过心不变光线,通过交点找到像点。

2.当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位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

3.当物体位于二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的像,像刚好位于二倍焦距处。

4.物体位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位于二倍焦距以外。

5.当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处不成像。

6.物体位于一倍焦距以内,在物体同侧会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7.关于透镜成像规律可以记住顺口溜:一倍焦距分虚实(以内虚像以外实像)二倍焦距分大小(以内放大以外缩小)

8.对于物体的移动也有顺口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大,物远像远像变小。

成像公式

成像公式可由成像原理图利用相似三角形证得,在解决很多问题时很实用:

1/u+1/v=1/f

u-物距v-像距f-焦距

成像推断问题

整体思路是,根据题目中描述的成像情况,求得焦距范围,由得到的焦距,判断新成像情况。

物像距

在物体由二倍焦距以外靠近透镜的过程中,开始时物大像小,类似于大人追小孩,物体跑得快。过了二倍焦距之后物小像大,类似于小孩追大人,像动的快。故物像距最小时候就是位于二倍焦距处,且u+v>=4f

非特殊光线作图

非特殊光线作图往往要借助特殊光线。

基础方法,模拟成像原理,认为光线是由其上某点出发,由该点引两条过心不变和平行过焦光线,找到像点,非特殊光线必过像点。

拓展方法,利用与光线平行的一条副光轴,再做过焦点与主光轴垂直的焦平面,焦平面与副光轴的焦点即副焦点,光线必过副焦点。

利用过二倍焦距的光线,逆用成像原理通过物像确定透镜位置,平面物体成像等等变型题目,都要围

初中化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全)

初中化学重难点 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酸 碱 盐

有机物 其他:氨气NH3常见物质的俗名

碳酸钠苏打、纯碱Na2CO3氧化钙生石灰CaO 碳酸钠晶体天然碱、石碱、口碱Na2CO3·10H2O固体二氧化碳干冰CO2 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一氧化碳和氢气水煤气CO和H2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硫酸铜晶体胆矾、蓝矾CuSO4·5H2O 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甲烷沼气CH4 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化合反应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4P+5O22P2O5 白磷自燃:4P+5O2=2P2O5 木炭充分燃烧:C+O2CO2 木炭不充分燃烧:2C+O22CO 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S+O2SO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 铝在氧气中燃烧:4Al+3O22Al2O3 铝不易生锈的原因:4Al+3O2=2Al2O3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2MgO 铜在空气中加热:2Cu+O22CuO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2H2O 将CO2变成CO:C+CO22CO 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CO2+H2O=H2CO3 用生石灰制取熟石灰:CaO+H2O=Ca(OH)2 一氧化碳燃烧:2CO+O22CO2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变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CaCO3+CO2+H2O=Ca(HCO3)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Cl22HCl 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2NaCl 镁在氮气中燃烧:3Mg+N2Mg3N2(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点燃2MgO+C 上面三个化学方程式给我们的启示是: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_____。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常用单位有____,____,____, ____, ____, ____, 3、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__、课桌高0.7__、篮球直径24__、指甲宽度 1__、铅笔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___、手掌宽度1 __、墨水瓶高度6__: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___、___、___。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___。(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___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___和___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___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___。 5、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____。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参照物 1、(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___。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 (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和_____。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分三种情况:①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 二、机械运动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____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1、什么叫做质量?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 2、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换算?答: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3、实验室常用什么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答: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答: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事项:1、首先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值(感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 5、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6、若被测物体的质量小于标尺上的分度值(即天平的感量),该如何测量?答:可采测多算少法(累积法)进行测量。(如邮票、大头针等m= m总/n) 7、常见物体质量的大约数值是什么?答: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8、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什么关系?答:同种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9、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式及单位是什么?答: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ρ=m/V 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单位符号是:kg/m3 其它单位有:克/厘米3(g/cm3)、千克/分米3(kg/dm3)单位换算关系是:1 g/cm3=103 kg/m3 1 g/cm3=1 kg/dm3 10、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是什么?答:水的密度为:ρ水=103 kg/m3 =1.0g/cm 3 其物理意义:1米3水的质量为103千克。11、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答: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12、ρ=m/V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答:(1)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变,是定值(但温度、物态、压强等条件变化时,物质的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但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是变化的。质量一定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体积一定时,密度与质量成比。13、密度有哪些应用?答:(1)ρ=m/V测量和计算密度鉴别物质的种类;(2)m=ρV计算质量(3)V= m/ρ计算体积。14、量筒(量杯)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读数?答:量筒(量杯)用来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和间接测量固体的体积。测量前应观察(1)分度值(2)最大测量值。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俯视时读数值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15、量筒(量杯)间接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是什么?答:(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1、能使固体全部浸没,2、放入固体后液面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测量值)的水V1;(2)用细线系住固体沿量筒壁轻轻下落到量筒底部,读数为V2;(3)则固体的体积为V固= V2- V1。上述方法为排水法。若固体溶于水则需要用薄膜包上或用排沙法;若固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用针压法或捆绑法。16、体积、面积、长度的物理量符号及单位有哪些?答:体积物理量符号:V,国际单位:米3(m3)。体积其它单位及换算关系为:1 m3=103 dm3,1 dm3=103 cm3,1 m3=106 cm3 1 dm3=1升(L),1 L=103毫升(mL), 1 cm3=1 mL 面积的物理量符号:S,国际单位:米2(m2)。其它单位及换算:1 m2=102 dm2, 1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知识点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_______。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_______米. 课桌的高度约0.75m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km=_______m=103m;1dm=_______m=10-1m;1cm=_______m=10-2米;1mm=0.001m=10-3m;1m=_______μm;1um=_______m1m=_______nm;1nm=_______m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约为:0.07 m m 、70微米地球的半径:6400 k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_______是否磨损、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物体放置,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_,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_______;(4). 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单位组成。 5、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 页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6、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 1h= 60 min=_________s. 7、误差:测量值与________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_______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_________而产生。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_________传播。_________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_________,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_________。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_________、响度、_________。(1)音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_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_,跟发声体的_________、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_________减弱;(2)在_________减弱;(3)在_________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_________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_________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_________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_________性好、_________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_________、_________、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_____,很容易绕过_________,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人教版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易错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易错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一、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选择题 1.向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得滤渣中可能含有铜和锌B.所得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铜 C.所得滤液中可能含有Cu2+D.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Ag+、Zn2+、Cu2+ 2.下列物质的提纯所用试剂和主要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3.下列各组物质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HCl、NaHCO3B.KCl、NaNO3C.NaCl、AgNO3D.H2SO4、NaOH 4.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A13+、Na+、Cl-、NO3-B.Cu2+、H+、SO42-、Cl- C.K+、Ca2+,OH-、CO32-D.Na+、H+、CO32-、OH- 5.下列各组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 B.B C.C D.D 6.有碳酸钠、硝酸银、氯化钡及稀盐酸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为鉴别它们设计实验如下:用三支试管各取少量其中的三种溶液,再分别加入少量剩下的最后一种溶液。下列推测的现象或结论中,错误的是 A.若三支试管中都出现白色沉淀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硝酸银溶液 B.若两支试管中出现气泡,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碳酸钠溶液C.若三支试管中的观象分别为出现气泡、白色沉淀、无明显变化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稀盐酸

D.若两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一支试管中无明显变化时,则最后加入的是氯化钡溶液7.向一定量的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加入铁粉的质量和所得固体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过滤P点时的混合物,向滤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银溶液,加入的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点时,所得沉淀质量为14.35g B.M点时,上层溶液中溶质有两种 C.O点和P点所得溶液中溶质种类相同 D.R到M点过程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大 8.一定温度下,向碳酸钠饱和溶液里不断加水(V),溶液里碳酸钠的质量(W)、碳酸钠的质量分数(a%)、碳酸钠溶液的pH、以及碳酸钠的溶解度(S),随加水的质量变化图示中正确的是() A. B. C. D. 9.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除杂方法 A CaCl2溶液稀盐酸加入过量的CaCO3,过滤 B盐酸硫酸加入过量BaCl2溶液,过滤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八年级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 (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 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 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光 一、光的传播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学习物理不仅能学习到物理知识,提高生活的能力,而且能学到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出guo为大家归纳了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好好复习,期末考试考出好成绩。 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归纳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 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 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

初中化学各单元易错知识点

初中化学易错知识点的整理总结 一、化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基本化学概念 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及燃烧引起的爆炸都是化学变化。但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轮胎受压爆炸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空气 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时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水 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混合物,但一定不可以组成化合物 2.雨水、自来水、海水、河水、湖水都是混合物,新制的蒸馏水是纯净物,放久的蒸馏水不一定是纯净物,软水不一定是纯净物 3.汽化时分子体积不变,分子间隔变大 4.大部分物质熔化体积变大,但水例外,冰熔化体积减小 四、原子的组成、元素、化学式 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 2、S0 2 、Si0 2 中均没有0 2 分子 6.食品和**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详解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重难点易错点讲练《巧析溶液的形成》含解析.docx

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 巧析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特征 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处完全一样(指密度、浓度、性质等)。 稳定性:溶液形成以后,条件不变,溶质、溶剂长期不分离。 混合物: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3.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4.溶液中的质量关系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例如: 10 g 食盐全部溶解在 90g 水中,所得到的溶液质量为90g +10 g = 100 g 。 注意:食盐、蔗糖等加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而花生油、泥土等物质,因为放入水中之后 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不能叫做溶液。花生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泥 土与水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二、物质溶于水时的热现象 物质溶于水时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放热,例如氢氧化钠; 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例如硝酸铵; 有些物质溶于水无明显变化,例如氯化钠。 三、乳化作用 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常用的乳化剂有各种日用洗涤剂、化妆品等。 乳化作用的应用有:用洗涤剂除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清洗试管内的油污等。 注意:溶解和乳化是两种不同原理的现象。 例题 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

A. 盐酸 B. 少量的粉笔灰加入水中 C. 少量碘溶于酒精中 D. 少量的锌粉溶于稀盐酸中 解析: A. 盐酸的溶质是氯化氢气体,属于化合物而非单质, B.得到的是悬浊液,是混合物 C.得到的是碘酒溶液,其中的溶质是碘,而碘属于单质; D. 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溶质是氯化锌和过量的盐酸中的氯化氢气体,属于混合物 而非单质。 答案: C 例题 2 小军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做了一个有关物质溶解和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能 量变化的探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小试管 A、B 中分别盛有两种不同的无色液体,U形管内 均为滴有红墨水的水。 ( 1)若试管 A 中的无色液体是稀硫酸,向 A 试管中加入镁条,看到试管中产生大量无 色气泡,且 U形管 a、b 两端液面,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 2)若试管 B 中的无色液体是水,向试管 B 中加入一种固体,且U形管的a、b两端液面的变化与( 1)相反,则所加固体可能是(填下列序号)。 A. 氯化钠 B. 氢氧化钠 C. 硝酸铵 解析:( 1)镁条和稀硫酸的反应除了生成气体,还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集气瓶中气体温 度升高,体积膨胀,所以 a 端会下降, b 端会上升; (2)要与( 1)中相反,即 a 上升, b 下降,则瓶内温度会降低,硝酸铵溶于水时,温 度会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放热,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 答案:( 1) a 下降, b 上升镁条和稀硫酸反应放热,且产生气体,集气瓶中气体 温度升高,体积膨胀( 2)C 【易错警示】 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判断 要正确地判断溶质、溶剂,需明确以下几点: (1)只有溶液中才有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中不存在溶质、溶剂的说法。 (2)液体并非都是溶液,如蒸馏水,则属于纯净物。 (3)溶液并非都是无色的,可以有颜色。 (4)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多种。 (5)某些溶液发生反应后溶质会发生变化。 判断溶质、溶剂通常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 1)如果是固体、气体溶解在液体里,通常把固体、气体作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 2)如果是两种液体相互溶解,通常把量少的作为溶质;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

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定义: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

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题汇总含答案解析

第 1 页 共 30 页 中考化学重点难点考点练习及经典易错题汇总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碳酸氢钠用于焙制糕点,在270℃时分解:2NaHCO 3△Na 2CO 3 + H 2O+ CO 2↑。现取NaHCO 316.8g ,在敞口容器中加热到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减少的质量为()。 A .4.4g B .6.2g C .8.8g D .10.6g 2.X 元素原子的第三层比第一层多一个电子,Y 元素原子的第三层比第二层少一个电子,它们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 .XY 3 B .X 3Y C .X 2Y 3 D .X 2Y 3.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三号”于今年5月27日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用R 表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R+2N 2O 4 === 3N 2+4H 2O+2CO 2。则偏二甲肼的化学式是 A .C 2H 8N 2 B .N 2H 4 C .CH 4 D .C 6H 7N 4.在太空舱里,为了保持舱内的CO 2气体含量相对稳定,常用NiFe 2O 4作催化剂,

将宇航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 NiFe2O4中铁为+3价,则Ni的化合价为()A.+1 B.+2 C.+3 D.+4 5.今年5月28日央视《每周质量日报》报道,市场销售的一批劣质奶瓶,其酚含量严重超标;酚有毒,少量食入也会产生积蓄,慢慢中毒。苯酚是酚类中的一种,苯酚的化学式 的是() 为C6H6O,下列关于苯酚的说法不正确 ...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苯酚属于有机物 C.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6:1 D.每个分子由6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6.下列化学符号正确的是:() A.1个—氧化碳分子:Co B.2个碳酸根离子:2CO32- C.3个亚铁离子:3Fe3+D.4个氢原子:2H2 7.达菲是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药物,合成达菲的重要中间体为莽草酸(化学式 C7H10O5)。下列有关莽草酸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莽草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B.莽草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C.莽草酸由三种元素组成D.莽草酸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7∶10∶5 8.(2011?广东佛山)在汽车尾气排放口加装“三效催化净化器”,可将尾气转化为无毒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2CO2 +N2。该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 催化剂 化的元素有() A.只有C B.只有N C.C和O D.C和N 9.含有稀土元素的萤石,经日光照射后可持续发光数十小时,民间称之为“夜明珠”。萤石的主要成分氟化钙(CaF2)中氟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1 D.-2 第 2 页共 30 页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图 随着新课标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初中物理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是X为你整理的初物理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一)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1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1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