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化解决方案

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化解决方案

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化解决方

目录

1 项目简介 (1)

1.1 项目名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项目建设单位和负责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 (1)

1.4 主要结论和建议 (2)

2 需求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

3.1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4)

3.2 现有信息系统装备和信息化应用状况 (6)

3.2.1 现有信息化资源 (6)

3.2.2 环境管理现状 (6)

3.2.3 环保数据现状 (7)

3.3 信息系统装备和应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8)

3.4 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8)

4 需求分析 (11)

4.1 业务功能需求分析 (11)

4.2 功能性需求分析 (12)

4.2.1 污染源实时监控需求 (12)

4.2.2 环境质量实时监控需求 (12)

4.2.3 内外网信息发布需求 (13)

4.2.4 应急指挥管理需求 (13)

4.2.5 环境监察与移动执法需求 (14)

4.2.6 综合业务管理的需求 (14)

4.2.7 环保本地化数据管理需求 (15)

4.2.8 地理信息应用的需求 (15)

4.2.9 危险废物、放射源和机动车尾气的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16)

4.2.10 生态环境监管的需求 (16)

4.2.11 数据集成需求 (16)

4.3 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 (17)

4.3.1 运行效率需求 (17)

4.3.2 响应速度要求 (17)

4.3.3 容错稳定性要求 (17)

4.3.4 可靠性要求 (18)

4.3.5 系统安全性要求 (19)

4.3.6 系统灵活性要求 (19)

4.3.7 系统扩展性要求 (20)

4.3.8 系统易维护要求 (20)

5 总体建设方案 (20)

5.1 建设原则和策略 (20)

5.2 建设目标 (21)

5.3 建设内容 (22)

5.4 总体设计方案 (22)

5.4.1 总体框架 (22)

5.4.2 软件架构设计 (24)

5.4.3 网络架构设计 (24)

6 一期建设内容 (24)

6.1 标准规范建设 (24)

6.2 “一个云中心” (27)

6.2.1 数据资源库 (27)

6.2.2 数字环保共享交换平台 (28)

6.2.3 环境数据集成平台 (29)

6.2.4 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 (30)

6.3 “两个门户” (32)

6.3.1 外网门户 (32)

6.3.2 内网门户 (39)

6.4 “六大平台” (40)

6.4.1 全面感知平台 (40)

6.4.2 全过程监管平台 (64)

6.4.3 全过程审批平台 (68)

6.4.4 全过程交易平台 (76)

6.4.5 全面应急平台 (79)

6.4.6 辅助决策平台 (84)

7 二期建设内容 (92)

7.1 “六大平台”升级 (92)

7.1.1 全过程监管平台升级 (92)

7.2 服务器及存储系统方案 (115)

7.2.1 虚拟化设计思路 (115)

7.2.2 方案部署架构 (115)

7.2.3 服务器、存储虚拟化配置清单 (116)

7.3 监控监测设备及执法终端配套 (119)

7.3.1 噪声监控仪工程 (119)

7.3.2 移动执法箱 (120)

7.3.3 移动执法终端 (126)

7.3.4 航拍无人机 (126)

8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 (129)

8.1 组织机构 (129)

8.2 运维管理制度 (129)

8.3 系统运行安全保障体系 (130)

8.4 计划的项目招标方案或政府采购方式 (130)

8.5 项目质量、资金管理方案 (130)

1项目简介

1.1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国家环境信息化 2009-2015 年总体发展规划》

《全国环保系统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

《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2020 年)》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 8566-2001)

《环境信息标准化手册》(共三卷)

《环境信息术语》(HJ/T416-2007)

《环境信息分类与代码》(HJ/T417-2007)

《环境信息系统集成技术规范》(HJ/T418-2007)

《环境数据库设计与运行管理规范》(HJ/T419-2007)

《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规范》(HJ 460—2009)

《环境信息网络管理维护规范》(HJ 461-2009)

《环境信息化标准指南》(HJ_511-200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HJ/T352—2007)

1.2主要结论和建议

环保智能化项目以环境管理需求为导向,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环境管理应用开发为核心,整合资源,夯实基础,提高环境保护部门监管和综合决策水平,对于业务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本项目经过技术方案的论证、经济方案的分析,在技术上有切实可行,并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建议尽快实施。

2建设目的

1、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参与配合起草全州环境保护的地方性规章,拟定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实施州政府确定的重点区域、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

2、负责组织实施全州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及机动车等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规章。

3、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恢复工作;监督检查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工作。

4、协调解决州内各地区、各部门以及跨地区、跨流域的重点环保局环境问题;调查处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协调与邻州环境污染纠纷;组织实施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负责环境监理和环境保护行政稽查,组织开展全州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活动。

5、审核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内容,监督执行国家各类环境标准;编报全州环境质量报告书。

6、组织实施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按国家规定审定开发建设活动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负责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全州生态建设。

7、负责环境监测、统计、信息工作;监督执行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负责管理州级环境监测网和环境信息网;组织对全州环境质量监

测;组织对各类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

8、负责全州核安全、辐射环境、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参与核事故、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工作;对核设施安全和电磁辐射、核技术应用、伴有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统一监督监理。

9、负责指导全州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协助各县、州、行委和组织部门管理环境保护部门领导干部。

10、承办州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1项目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

束日趋强化。

“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但是当前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环境权益的新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一些问题仍较为突出。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两高一资”型产业比重较大,结构性污染明显;二是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欠帐较多,城市排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饮用水源综合治理难度大;三是农村环境保护仍较薄弱,养殖业污染、农村生活垃圾、饮用水源保护等问题突出;四是影响环境安全的污染隐患仍然存在,个别地方还比较突出;五是环保监管能力与新形势下环境监管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部聚焦重点任务,谋划“十三五”时期环保工作。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谈到“十三五”时期环保工作思路时说,“十三五”时期,环保工作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战役,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环保信息化优势包括:

1、环保系统基础网络建设发展迅速;

2、环保应用系统建设力度加强;

3、数据资源管理和综合利用能力建设开始启动;

4、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全面开展;

5、全国性大型应用系统建设将带动地方环保部门信息化整体推进;

6、环保应急系统将陆续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7、信息资源标准化改造与整合将是环保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8、环境信息化相关标准建设将不断完善。

3.2现有信息系统装备和信息化应用状况

3.2.1现有信息化资源

近年来,通过国家、省厅相关信息化项目配套建设,环保局建成了一批信息化系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环境监察任务重与环境监察人员紧缺的矛盾,提升了环保局环境监察能力,环境监管方式也逐步由原来的现场监管为主转变成为网上监管为主、现场监管为辅的方式。

3.2.2环境管理现状

环保能力建设是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核心基础。环保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实际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环保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1、环境管理需要多部门协作和全社会参与

环保管理覆盖面非常广泛,社会影响比较大,国内很多城州都已经在从政府层面,统一协调各个职能部门来参与或者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并且更加密切的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实现“大环保”管理的要求,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需要环保部门能够动员社会力量和群体来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日常监督、宣传教育,能够把环保部门和全社会力

量发动起来,共同维护环境。亟需建设对公众、环保内部人员的门户网站,进行信息公开。

2、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社会关注度大

我国环境形势总体较为严峻,需要更加科学的体系来平衡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发的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只能针对省控企业,州控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监控手段。

3.2.3环保数据现状

随着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各级环保部门产生的数据量急剧增加。数据产生的范围也逐步扩大,涵盖环保科学研究、环保行政执法、环境监测分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以及其它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从数据形态上来看,涵盖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地理信息等结构化数据,同时也涵盖卫星遥感图片、影像资料、音视频资料等非结构化数据。

这些数据的产生对主管部门的决策至关重要,但是,长期以来,这些数据产生的部门非常分散,甚至可以说各自为政。大多数数据都以最原始的形态存在,对数据的充分利用造成很大的困难和障碍。同时,这些数据的存放缺乏统一的平台来支撑,缺乏对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决策、发布管理的统一平台和支持手段。环保应用系统的建设也以“烟囱”式的形式建设,造成各种环保信息“孤岛”,也造成了资金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由于数据来源各种各样,甚至同一个数据来自不同的系统,数据之间的差异性也很大,缺乏系统之间统一的共享、交换机制,特别是现在

大数据热潮下,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数据产生的价值,不能深入挖掘大数据给环保各级部门带来的价值,对环保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联动带来极大的障碍。

3.3信息系统装备和应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目前环保局环境信息化建设各个方面仍存在诸多提升空间,这些不足都有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管理观念、对信息部门的重视程度、业务流程、发展战略、协同管理等多方面。

未来几年,管理方面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保管理需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

2、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

3、信息化管理机构需要加强;

4、信息化人员技能需要加强。

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给环保管理树立了新理念,拓宽了新思路,利用信息化的先进手段,提升环保管理能力势在必行。诚然,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其间,有效的领导监管,健全的信息化机构,合理的资源利用,充分的信息沟通,是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基础扎实了,才能更好的推动整个环保信息化工作的进程。

3.4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

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力量。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对于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环保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弱,信息化平台只停留在极少数的企业监控和分散的业务系统上。业务不健全,数据不完善,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更不能对将来的“环保云”贡献自己的数据。综上分析,环保局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高效、智能的数据中心。

本项目建设的意义有:

1、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信息化正在全球范围内向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信息化水平愈来愈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纷纷将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深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将信息化作为“新四化”之一,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实现的目标。环境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采取有力措施,深入加以推进,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作为中国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加强环境信息化工作。

2、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机关的重要手段。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

务。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中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电子政务作为环境信息化的重要领域之一,承担着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通过电子政务这个载体,推行网上办事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环境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既开辟了新的为社会服务的途径,也便于广大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为推行电子政务创造更好条件,有利于提高环保服务网络化、办事便捷化程度,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建立更加高效、规范、廉洁的服务型机关。通过本次信息化建设,环保局将为推行电子政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3、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决策和提升监管效能的基本保障。

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环境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一个多层次、多纬度、多视角的复杂问题。从经济角度看,涉及三大产业的各行各业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从社会角度看,涉及行政机关、学校教育、科研院所和家庭生活的多个方面;从技术角度看,涉及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学科领域;从业务管理角度看,涉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环境监测、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执法监督等业务板块;从人文角度看,涉及生态文化和伦理道德;从国际角度看,涉及国际政治、国际贸易、国家外交和国家安全等等。环境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仍凭原有的人工模式开展环境管理工作,势必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只有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

智能化、网络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实践证明,环境信息化是环保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覆盖环保各领域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是环境管理决策的基本保障。离开环境信息化,势必影响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制约环境监管的效能和水平。通过本项目建设,将建设、完善、整合环境保护相关应用系统,有助于加强环境监管,为决策提供支持。

4、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能够为环保事业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推进环保智能化项目建设,采用虚拟化等技术搭建弹性的计算存储资源平台,为州局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避免今后出现大拆大改、重复建设的现象;在满足本次信息系统承载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因此,通过本次建设,可以为环保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摸索经验,建立统一的规范和科学的模式,合理确定各级、各部门的分工,确保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有形、无形资源,全面提升环保局环境监管手段和执法效率。

4需求分析

4.1业务功能需求分析

按照环保管理功能划分,环境保护管理可分为:环境监测监控、业

务管理、政务管理和辅助决策支持等。

监测监控包括:重点污染源监测监控、辐射在线监测、工况在线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等;

业务管理包括:固废管理、环境统计管理、污染源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申报管理、排污收费管理、环境稽查执法、信访举报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环境应急管理等。

局机关内部管理包括:党团、工会、行政办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辅助支撑包括信息化管理等;决策管理包括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管理等。

4.2功能性需求分析

4.2.1污染源实时监控需求

需要对现有监测站点和污染源监控进行升级改造,内容包括企业污染源视频同步监控,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查看,实时数据公布等。以及对现有视频进行部分改造,让视频监控系统能对异常事件自动识别并报警,提升监管力度和水平。

4.2.2环境质量实时监控需求

需要对现有环境质量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远程对空气质量、地表水、噪声实现监测数据查看和分析。需要将环境质量变化与污染源排污情况建立关联分析,要定量地说清排污情况变化对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定量地说清要达到某种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需要削减多少污染量或采

取哪些措施,为环保管控提供措施层面的具体指导。

4.2.3内外网信息发布需求

办公环保办公门户将新旧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另外门户实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权限管理,统一关键信息资源管理,包括应用系统、用户、权限、日志、审计等;通过办公门户的建设,建立一个基础的应用支撑平台,确保后续软件系统有效地接入门户系统,对所有用户和权限统一管理,实现各系统通过 SSO 方式登录。

全体环保工作人员及有关领导,都能通过使用本内网门户系统,直接参与环保业务的管理,可根据相应的使用权限各负其责,各处室根据各自任务的不同,按照项目的处理流程,形成业务的管理流程,保证各处室之间的业务流畅交接。

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随着环境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公众对于环境信息公开的需求与日俱增。环保部已发布通知,对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提出明确要求。各地要在政府网站上设置专门的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栏目,细化公开内容为重点污染源基本情况、污染源监测、总量控制、污染防治、排污费征收、监察执法、行政处罚、环境应急等八大类 31 小项。因此,通过环保局公众服务门户建设,将环境信息化发布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落实与开展。

4.2.4应急指挥管理需求

需要对海量监测监控数据、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深度解析,为

科学决策和智能管理提供辅助支持。引进先进环境数学模型,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应急事故污染物扩散等进行科学准确的模拟和预测,改变现在几乎完全依靠人为经验预测预报的现状。科学调度、及时处理全州范围内发生的重大污染事故、因环境污染问题引起的重大事件,提高监督管理、应急响应及处理能力应急保障技术系统。

4.2.5环境监察与移动执法需求

需要建立移动办公系统,要求涵盖环境监察部门的所有相关业务,以污染源一厂一档管理为核心,以排污申报收费管理、环境执法管理、环境信访管理、考核评价管理应用为内容,同时集成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移动执法系统,为州环保局及各区环境监察大队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统一的工作平台。

4.2.6综合业务管理的需求

1、建立污染源企业的一厂一档,将污染源从建立的消亡的所有信息管理起来,实现对污染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一厂一档信息与环保管理业务信息动态更新,实现对污染源的动态管理。

2、根据环保局“职责清、情况明、数字准”的工作目标,为说清新增污染源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建设项目管理业务提供技术支持,利用物联网络前端感知设备提供的数据为建设项目审批提供依据,实现建设项目管理从项目申请、受理、审批、三同时检查、项目验收和公示等进行全过程网上管理,通过外网申报和内网处理的有机结

合,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管理,提高办事效率。

3、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环保局业务流程相结合,以环境信息数据库为核心,以环保设施传感设备监测采集的数据为依据,实现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发放、年审、维护和注销等全过程的动态化管理。

4、实现对监测业务流程化得管理、样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实验室质控管理、仪器设备一源一档、各类资源统一管理等,同时针对环境监测业务工作的特色制定监测计划、业务管理、报告报表等模块,满足各级环境监测站业务和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需求。

4.2.7环保本地化数据管理需求

从数据广度上和深度上进行升级,重点解决本地化数据杂乱无章,各类系统间“信息孤岛”等问题,实现环境资源的分类及存储,在环境信息框架数据分类体系以及环境信息资源目录指导下,对环境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分类管理,提升环境信息资源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也为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打下坚实基础。加强数据统计分析与深度应用,以环境大数据整合为基础,以数据挖掘与仿真模拟为手段,实现环境信息资源的综合深入利用,挖掘数据价值,为环境决策与管理提供支撑。

4.2.8地理信息应用的需求

环境资源“一张图”系统是基于已建设环境地理信息平台之上的深层次应用。环保局在目前的应用场景下,尚无一套能够描绘全州污染源情况、环境质量、生态情况、污染防治情况等内容的统一信息化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