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协调理论

协调理论

协调理论
协调理论

成本及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成功不再仅仅依靠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还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参与,项目利益相关者成为影响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

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不能有序互动、没有建立一种协调的合作关系是导致项目失败的重要因素,而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合作是项目成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如何加强对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互动有序,达成项目系统的协同状态,以实现项目的成功,成为当前项目管理中鱼需解决的问题。

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是指为了建立和维护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使之从无序向有序发展,达成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实现项目成功所设计或安排的规则和策略。该协调机制是一种主动型的、预防型的、高层次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它是对项目运行过程中预期的问题和冲突制定的解决方案。通过构建良好的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能够从制度层面实现有效的项目管理。

项目团队必须弄清楚谁是利益相关者,确定他们的要求和期望,然后根据他们的要求对其影响力加以管理,确保项目取得成功。利益相关者是否满意成为衡量项目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真正成功的项目是交付了预定目标、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并符合利益相关者期望的项目

大型项目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数量众多,他们之间异质性非常鲜明,关系错综复杂,所面临的环境动态多变。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多样化会导致项目的混乱与冲突,为此,需要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互动有序,达成项目系统的协同状态,以实现项目的成功。

系统论认为,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从本质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才使得系统具有完整性、动态性和目的性,才能使系统正常地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需要对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这种关系进行协调。如果不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则没有什么需要协调的,依赖性越强则越需要协调。

本文把协调定义为: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是为了实现项目的目标,对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管理的过程。

该定义的具体内涵是:

第一,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的着眼点是调整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不变关系的维持、可变关系的修改及辅助关系的取舍。

第二,协调的目的是实现项目的总目标。项目系统中,项目利益相关各方分别具有各自的子目标,这些子目标可能是相互影响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如何系统地处理这些子目标,保证系统总目标的实现是协调的任务。

第三,协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资源等约束条件下,通过交换信息、处理冲突等活动,以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的决策过程。

机制的实质是指系统内部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促进、维持、制约系统运行的内在工作方式

(l)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问题,主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协调什么?—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内容;

为什么要协调,——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必要性:

怎样协调?——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构建;

协调的结果怎样,一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状态的度量。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图1.3所示。

(2)本文研究的方法

①系统研究的方法

项目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系统,以系统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系统式思维的重要特征就是充分考虑系统元素的关联性以及它们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联关系,本文的研究自始至终遵循系统式思维,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对项目系统发展演化过程中的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展开研究。

②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由于项目系统具有动态性,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也具有动态的特

征。因此对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研究必须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考察,才能对项目系统发展演化与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研究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动态分析又要以静态分析为基础,对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静态分析能够深化动态分析的结果.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内容与作用机理。

③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除了常规的定性分析之外,还多处运用了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模型,运用自组织演化动力方程对项目系统协同状态生成的自组织机理进行分析,应用协同学理论中的协同度以及和谐理论中的和谐度的原理,对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

④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在采用抽象、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分析方法对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度进行测评,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协调机制方案,对项目系统进行优化,验证本文建立的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实效性,使理论研究逻辑性更强、更具说服力。

①系统地构建了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结构模型,弥补了复合型

组织协调机制研究的不足,能够从制度层面实现有效的项目管理②基于协同学原理和自组织理论分析了协调机制的作用机理,为项

目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指导,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理论创新意义

③建立了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度的测评体系,能够有效指导项目利

益相关者管理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项目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 (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最早起源于准时生产(Jrr)和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管理思想,经过众多学者和企业的研究和实践,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SCM强调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各参与方,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等所有和产品本身相关的各方进行集成化的管理,充分发挥产品制造核心企业的核心能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使企业绩效获得持续改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国际上关于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提出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第二阶段是形成阶段,主要侧重于研究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供应链

整体竞争力;第三阶段是合作伙伴关系阶段。

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

协调是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关键,研究者对这一领域投入了较多关注。协调、管理和控制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提高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作业效率和绩效非常重要,价值链中作业之间的依

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协调和管理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

国外关于供应链协调机制有代表性的研究有:Williamson(1996)使用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对市场和一体化两种协调机制选择进行决策,市场或一体化对于传统功能性组织官僚制是有效的协调机制,而对于过程导向的组织则需要其他的协调形式,如介于市场与一体化之间的混合式协调方式[85]。Permy(加01)基于英国宇航部门的供应链比较了经济与正式契约两种协调机制在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效果[86〕。sallin&Robinson(2002)认为集中式的供应链往往可以采用集中决策来协调,而分散的供应链山于成员较多则需要选择合适的协调机制(如契约、承诺等)来满足绝大多数成员的利益187]。simatuPang(2002)把供应链协调机制分为同步物流、信息共享、激励联盟和集体学习。同步物流负责协调物流过程,运送产品和服务,完成客户需求和愿望;信息共享就是保证信息在供应链成员之间传递的一致性;激励联盟就是提供各种激励机制合理分配利润,共同分担风险,激励供应链成员的行为,使之协调一致达到供应链利润最大;集体学习主要是负责处理知识在供应链成员之间传递的一致性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新课改是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有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其 理论基础的。 建构主义在对待学习和教学方面的主张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 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认知 主体主动建构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后现代主义主张“非中心化”、“多元化”和“零散化”。 这二者作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在课改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主要表现为: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国家、地方 和学校三级课程开发模式;师生关系的平等化,师生关系变成一种全方位的交互式师生关系;教育目标多元化,教育目标提倡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人;教材的多样化,在 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提倡教材层次性、选择性,以适应不同需要;课程类型多元化,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把综合课程 作为一个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备课程;教育评价的理性化,改变国家评价机构大一统的局面,在评 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形式方面都走向多元化,评价内容更丰富和灵活。此外,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传统智 力理论,联系我国实际,以它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有助于转 变教育观,端正学生观,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的教学观,有助于促 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为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实施新课改,应该是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指 导思想,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 认识、体验和感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体验和感 悟也是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一个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会在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而且体验、感悟是知识后面更有价值的东西,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可能是挫折、失败,也可能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 但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学习态度和 责任对个人价值、人类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都与学生认知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成长必然要求。新课程目标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 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 次的革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 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学会生存》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就向我们

CCS控制原理

机炉负荷协调控制系统 一、任务 机组负荷协调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使机组尽可能快地响应电网对该机组的负荷要求,同时,应能保证主汽压力尽量稳定,以保证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单元机组对象的动态特性: 1.当其它输入不变时,改变汽机调门开度,例如,将调门开大,主蒸汽流量将迅速增加,这表明汽轮机能迅速响应负荷要求变化,但由于燃烧未能相应加强,主汽压开始下跌,蒸汽流量也渐渐下跌,最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值,没有能满足电网的长期需要,而压力则降到了一个相对较低的值如图1 (a)。 2.若其它输入不变,增加燃烧率,主汽压力将逐渐升高,主蒸汽流量也逐渐增加,负荷逐渐增加,说明锅炉改变燃料量后,负荷响应比较缓慢,如图1 (c)。 3.当外界要求增加负荷时,由于一个负荷特性快(汽轮机),一个特性慢(锅炉),就难以满足既快速,又稳定的要求,如果仅满足快速的要求,可通过不断开大汽机调门开度来实现,虽可保证负荷需求(也不可能长久),但压力将一路下跌,如图1 (b),会影响机组安全。 所以机炉两者之间应协调控制调门开度指令和锅炉指令。

图1 单元机组对象动态特性 三、运行方式 单元机组负荷协调控制系统一般有下列几种运行方式: 1.手动方式:汽机指令和锅炉指令都是手动发出,此时,运行人员兼顾汽压和负荷,手动调节汽机指令(调门开度指令)及锅炉指令,使压力基本稳定,并使机组负荷按照电网需要变化。 2.机跟炉方式(汽机跟随锅炉) 此时,锅炉侧根据电网负荷需求来调节锅炉指令(增/减燃烧率),而汽机则根据主汽压力的变化,自动调节汽机调门开度。 可以看出,这种方式下,当外界需要机组增加负荷时,锅炉开始加强燃烧,压力渐渐升高,汽机则根据压力升高情况,自动地调整汽机指令,

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2007年11月第29卷 第6期当代经济科学M odern E c ono m ic S cience N ov . 2007Vo.l 29 No .6 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党兴华,赵 璟,张迎旭 (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论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的PREES 系统模型,并构建城市群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模型,然后针对陕西关中城市群发展现状进行案例研究,在测度关中城市群内部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评价关中城市群1990年至2005年的协调发展程度,并就关中城市群的未来协调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6)-0110-06 一、引 言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涌现,区域内城市间联系的强化与网络功能作用的加强都促使城市群这种城镇密集区的高级形态愈来愈成为产业和经济竞争的重要平台 [1] 。国家发改委 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预测我国未来将形成十大城市群,我国政府在 十一五 规划中也明确提出 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目前环渤海湾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大增长极。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群集聚的广度和强度空前加剧,我国各城市群内部出现了很多不协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城市土地不断扩张和土地低效率利用、资源消耗加快和环境承载力有限、城市文明发展与城市居民享受公共服务不足与不均衡等矛盾共存,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城市群整体协调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针对我国城市群发展中出现的各类不协调现 收稿日期:2007-06-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06BJ L059)。 作者简介:党兴华(1952-),陕西省蒲城县人,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技术经济;赵璟(1982-),湖北省荆州市人,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张迎旭(1983-),女,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 象,大量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对各类问题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中大多是针对具体不协调问题进行展开,关于城市群协调发展问题本身并没有深入剖析,也少有文献明确提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涵,针对城市群发展协调性的量化评价研究更是少见。而城市群是一个明显的复杂巨系统,不从整体上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状态进行把握,而直接针对城市群发展中各类不协调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很可能挂一漏万或者顾此失彼,因此如何从整体上评价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是指导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基础问题。 国内外大量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城市群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从区域规划学角度研究城市群协调发展问题,学者们分别对穗港澳都市连绵区、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和空间规划等问题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没有明确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而是直接就区域整体规划中相关方面建立协调机制促进 110

劳动关系协调员理论有答案

理论知识题库(一) 一、判断题(将判断结果填入括号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X”): 1、劳动关系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的使用者(用人单位) 之间在使用劳动力的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受劳动法调整而形成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对) 2、劳动关系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关系。(错) 3、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具有从属性的状态下从事劳动是劳动关系的基本特 征之一。(对) 4、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条件是劳动关系的基本 特征之一。(对) 5、劳动者从事的属于职业性的无偿劳动是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错) 6、按现行规定,中国企业需要招用外国人的,无需经政府许可,可直接招 用。(错) 7、全日制劳动关系一般可以称为标准劳动关系,为最为普遍的劳动关系形 式。(对) 8、全日制劳动关系一般可以称为特殊劳动关系,为最为普遍的劳动关系形 式。(错) 9、全日制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律的基本规定,包括劳动标准、社会保险、 劳动合同等规定。(错) 10、全日制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的相关劳动权利义务一般按月履行。(对) 11、非全日制劳动者的社会保险费由使用单位与劳动者即时结算,不与工资 一并支付;劳动者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均依法予以保障。(错) 12、我国的劳动法的劳动标准包括:工作时间、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就业年 龄、法定经济补偿标准、劳动保护。(对) 13、劳动保护包括安全生产、女工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对) 14、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四项强制性的基本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错) 15、国家和地方有关基本社会保险的规定直接调整劳动关系当事人的权利 义务关系。(对) 16、在劳动关系活动中,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调节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关系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CCS控制原理

新疆东方希望热电部运行三部 机炉负荷协调控制系统 一、任务 机组负荷协调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使机组尽可能快地响应电网对该机组的负荷要求,同时,应能保证主汽压力尽量稳定,以保证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单元机组对象的动态特性: 1.当其它输入不变时,改变汽机调门开度,例如,将调门开大,主蒸汽流量将迅速增加,这表明汽轮机能迅速响应负荷要求变化,但由于燃烧未能相应加强,主汽压开始下跌,蒸汽流量也渐渐下跌,最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值,没有能满足电网的长期需要,而压力则降到了一个相对较低的值如图1 (a)。 2.若其它输入不变,增加燃烧率,主汽压力将逐渐升高,主蒸汽流量也逐渐增加,负荷逐渐增加,说明锅炉改变燃料量后,负荷响应比较缓慢,如图 1 (c)。 3.当外界要求增加负荷时,由于一个负荷特性快(汽轮机),一个特性慢(锅炉),就难以满足既快速,又稳定的要求,如果仅满足快速的要求,可通过不断开大汽机调门开度来实现,虽可保证负荷需求(也不可能长久),但压力将一路下跌,如图 1 (b),会影响机组安全。 所以机炉两者之间应协调控制调门开度指令和锅炉指令。

新疆东方希望热电部 运行三部 图 1 单元机组对象动态特性 三、运行方式 单元机组负荷协调控制系统一般有下列几种运行方式: 1.手动方式:汽机指令和锅炉指令都是手动发出,此时,运行人员 兼顾汽压和负荷,手动调节汽机指令(调门开度指令)及锅炉指令,使 压力基本稳定,并使机组负荷按照电网需要变化。 2.机跟炉方式(汽机跟随锅炉) 此时,锅炉侧根据电网负荷需求来调节锅炉指令(增 /减燃烧率), 而汽机则根据主汽压力的变化,自动调节汽机调门开度。 可以看出,这种方式下,当外界需要机组增加负荷时,锅炉开始加强 燃烧,压力渐渐升高,汽机则根据压力升高情况,自动地调整汽机指令, 渐渐开大调门开度,负荷随之增加,由于锅炉响应较慢,所以使负荷增 加得较慢,但是由于汽机调门变化对压力的影响较快,所以压力显得十 分稳定。 该方式的特点是:压力稳定,但负荷响应慢。 3.炉跟机方式(锅炉跟随汽机) 此时,汽机侧根据电网负荷需求来调节

月劳动关系协调师级考试真题

2014年5月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技能考试真题高分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1.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是什么?(15分) 【参考答案】 1、群体性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的,有10人以上(含10人)共同实施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公共事件。 2、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突发性和不可预期性。突发性和不可预期性是突发事件的典型特征;但又蕴含着内在的必然性,群体性突发事件都是潜伏的危险突然爆发。 (2)群体性。集体劳动争议以及其他突发事件,以群体性为外在特征。 (3)社会影响性。影响范围大,甚至造成国际性影响。 (4)利益诉求特定性。实质多是劳动关系领域中的利益矛盾或利益冲突,员工诉求目的明确,通常不超出基本保障的范畴。 2.三方机制的特征是什么?我国的三方机制的主体是什么?(15分) 【参考答案】 1、三方机制:指政府(通常是劳动部门代表)、雇主、工人之间,就制定和实施经济和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平等对话的机制,三方职能不能替代,相互没有隶属关系 2、三方机制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主体独立。为三方充分行使各自权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2)权利平等。是三方平等协商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三方机制的重要特征。 (3)民主协商。是三方机制产生的根源,也是三方机制的重要特征。(4)充分合作。在协商基础上,充分合作,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5)定期协商。每季度或每半年召开一次协商会议 3、我国三方机制的主体如下: (1)三方机制由以下三方组成:1)代表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2)代表职工的工会;3)代表用人单位的企业代表组织; (2)在中央层面由“三方四家”组成,分别是: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中华全国总工会;3)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4)全国工商联(雇主组织); (3)在地方层面的组成:1)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政府;2)企业组织代表呈现多元化,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商业联合会、民间商会、个体经营者协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女企业家协会等;3)由各级总工会代表职工。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70分) 1.谢某2007 年6 月2 日入职某公司,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担任部门经理,公司规定员工每年有15 天休假,如果未能休假,则按其未休假天数给予工资补偿,2013年6月2日谢某离职,向公司提出6年来没有休过一天假,要求补90天的工资。 公司提出,2008年1月1日出台《员工休假制度》,公司按《员工休假制度》不再给予休假补偿,因而不同意谢某的要求,但谢某说从没有听说过公司有《员工休假制度》,坚持要求给予补偿。 (1) 如何使《员工休假制度》有效?(15分) (2) 如果公司证明《员工休假制度》合法,请问劳动仲裁机构是否支持谢某的请求.?(15分) 【参考答案】 1、(1)根据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本案提供的证据,本案中该公司《员工休假制度》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因此是无效的。 (2)该公司《员工休假制度》属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根据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从两个方面符合法律规定:1)规章制度的内容要合法,即规章制度的内容不能与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相抵触;2)规章制度制定的程序要合法,即: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决定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

坚持协调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二

坚持协调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二 2015-12-21 人民日报任理轩 当今中国,处理复杂经济社会关系如同弹钢琴,统筹兼顾各方面发展如同指挥乐队,只有协调,才能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响曲、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曲。?五大发展理念?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必将证明,把握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到协调发展,我国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协调与失衡相对立。历史上,失衡的发展、失衡的体制使一些国家落入?陷阱?、陷入灾难。协调发展理念,是认识把握协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是总结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提出来的,是正视我国发展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提出来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协调发展吸取世界发展经验教训,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之举。发展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需要各方面、各环节、各因素协调联动。需求无限性与供给有限性的矛盾、此消彼长或此强彼弱的矛盾、发展慢与发展快的矛盾长期存在。消弭这些矛盾,既要推进发展,又要搞好协调,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这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求发展、谋发展,但发展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发展进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陷阱,最棘手的是?中等收入陷阱?。二战结束不久,许多国家和地区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协调好的国家和地区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协调不好的国家则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拉美一些国家已在?中等收入陷阱?里受困挣扎长达数十年。它们除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还饱受就业困难、贫富分化、社会动荡、腐败多发、贫民窟乱象、公共服务短缺等的困扰。因此,发展均衡与否、协调与否,成为衡量世界各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把尺子、一道杠杠。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宝。有了它,就能补短板、强整体、破制约,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协同配合、均衡一体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路架桥。 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举。办成一件事,需要协调;推进一项事业,需要协调;成就一番伟业,更需要协调。协调是成事成功的一大规律、一把?金钥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一大核心理念。当前和今后五年,我们的中心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这个?全面?,既要城市繁荣,也不让农村凋敝;既要东部率先,也要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丰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现在,一些地方存在的只要城市这一头而丢

劳动关系协调师二级理论题第三章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

第三章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 36.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1)当事人不同;2)目的不同;3)内容不同;4)形式不同;5)效力不同;6)程序不同 ? 37. 集体协商中的资料收集包括: 1)企业外外部信息: 1. 国家和地方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措施,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规定?企业改制的政策规定和要求; 2. 安全生产和社会保险等涉及协商内容的各项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 3. 国家和地方有关物价指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市场价位和当地的职工生活消费指数等信息资料; 4. 地区和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工资增长水平和其他劳动标准?劳动条件的 情况?;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2)企业内部情况资料: 1. 本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包括上一年度状况和本年度预测 2. 近年来本企业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状况; 3. 本企业的人工成本状况;

4. 企业现行规章制度,特别是涉及职工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方面的规定? 38. 人际沟通的特点: 1)人际沟通双方均为积极主动 地参与互动的主体; 2)人际沟通能够调整双方的行为和关系;3)人际沟通是符号沟通 4)人际沟通是角色沟通? 39. 谈判的策略 : 谈判是指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相互协商并设法达成一致意见的行为过程? 1)开始谈判时 :先可提出较高的要求 ;要有耐心 ,循序渐进 ;在原则前提下灵活 ,掌握程度 ; 2)中间谈判时 :将谈判的决定权模糊化 ;替换策略 ;不要轻易提出平分差价应对困境 ; 3)结束谈判时 :学会运用好人坏人策略 ?施加压力 ,缓解紧张氛围? 40. 集体合同的主要内容 : 1)劳动报酬 ;2)工作时间 ;3)休息休假 ;4)劳动安全卫生 ;5)保险福利问题? 41. 订立集体合同的程序 : 1)经职代会审议通过;2)签署;3)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查及生效? 42. 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的情形: 1)用人单位因被兼并 ?解散?破产等原因 ,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 ; 2)因为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从事合同无法履行的 ;

指导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

指导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 1.终生教育思想。 2.学习化社会思想。3.大众教育的思想。。 4.主体教育的思想。 5.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让每个人选择到自己学习的入门方法。 6.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是师生共同参与和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有清晰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有一定的精确性,也有不确定性。 7.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教学应该改变灌输与机械训练的方法,应该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理念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什么?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1引言 产业结构协调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意味着产业结构本身的协调和优化,也意味着区域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合理的分工。以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例,区域是为管理社会、经济等活动的应用性整体,作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区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彼此相连,相互之间存在各种关系。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和谐则会对区域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摩擦和冲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国民经济却并不等于各区域经济的简单累加。区域经济协调则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若区域经济之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则结果往往是“1+1<2”[1]。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直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非平衡发展模式的实施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地区协调来实现。目前正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的干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产业结构区际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方利益抬头、产品的过剩与短缺并存、产业过度竞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研究探索产业结构协调的理论,以减少或协调产业发展的矛盾,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产业结构协调的重要性 2.1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在客观上都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对一国来讲,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国民经济要实现持续稳步增长,产业之间的发展必须协调,即在再生产过程中,应经常注意保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这种内在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每个部门和行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同类产品生产的各部门和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等,产业结构协调意味着从产业的角度看这些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协调的。 2.2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背景下,市场上的中间产品需求日益增多,产业部门之间彼此依赖程度日渐增大,结构效益的权重日益上升,以至于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支点。这种来自结构聚合的经济效益,其意义已大大超过个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效益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现代经济增长应该是速度与效率的统一,只有产业结构协调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否则社会商品要么是短缺与过剩并存,要么是以周期性的波动甚至经济危机爆发出来。对第二次产业而言,由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一系列数量比例关系,因此其发展必须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保证各

2018国家劳动关系协调师一级模拟题和答案解析

2018年劳动关系协调员(一级)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晚婚年龄是男( C )周岁,女( C )周岁。 A.23,21 B.24,22 C.25,23 D.26,24 2.国际劳工标准中,( B )一经批准,成员国必须遵守和执行。 A.建议书 B.国际劳工公约 C.国际贸易协定 D.推荐标准3.以下( D )没有正确描述国际劳工立法的目标。 A.只有以社会正义为基础,才能建立世界持久和平 B.全人不分种族、信仰和性别都有权在自由和尊严、经济保障和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谋求物质福利和精神发展 C.确立和保障世界范围内地工人权利,改善各国工人的劳动条件 D.消灭贫困,促进社会平等与公平 4.核心劳工标准一共有( C )个公约。 A.6 B.7 C.8 D.9 5.判断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可以使用( B )方法。 A.对比法 B.打分排队法 C.加权平均法 D.中位数法6.以下关于薪酬和福利标准说法中错误的是(B )。 A.用人单位的薪酬和福利标准要配合用人单位的战略 B.用人单位的薪酬和福利标准要具有外部竞争力就可以,不一定要具有内部公平性 C.用人单位的薪酬和福利标准要是成本节约的 D.用人单位的薪酬和福利标准要是有效率的 7、劳动标准是指对劳动领域内的( B )事物、概念和行为进行规范,以定性形式或者以定量形式所做出的统一规定。 (A)标准性 (B)重复性 (C)自然性 (D)常见性 8、《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己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 B )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A)15日 (B)1个月 (C)2个月 (D)3个月 9、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 D )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A)劳动争议监察机构 (B)劳动行政部门 (C)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D)劳动争议仲裁机构 10、通过危机的事前监控、事中处理与事后恢复,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消除危机带来的损害的一系列过程被称为( A )。 (A)危机管理 (B)危机干预 (C)劳资冲突管理 (D)民主管理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五大发展理论

五大发展理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6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同时,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协调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劳动关系协调师理论知识模拟试题2019.3.14

一、单项选择题(共 60 题, 每题 1 分) 1、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 )。* ?A)劳动者与工会 ?B)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C)用人单位与行业协会 ?D)劳动者与政府主管部门 2、薪酬调查的目的主要是( )。* ?A)提高职位评价准确性 ?B)用于职位分析 ?C)解决薪酬的对外竞争力问题 ?D)解决薪酬的内部公平性问题 3、劳动权的本质是( )。* ?A)生存权 ?B)发展权 ?C)劳动保障权 ?D)社会保险权 4、在工资集体协商中, ( ) 是确定工资水平的底线。* ?A)工资指导线 ?B)社会平均工资 ?C)上年本单位工资标准 ?D)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5、人口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人口规模 ?B)人口性别比例 ?C)人口年龄结构 ?D)人口城乡结构 6、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 用人单位应支付不低于工资 ( ) 的工资报酬。* ?A) 150% ?B) 100% ?C) 200% ?D) 300% 7、绩效考核的内容不包括( )。* ?A)业绩考核 ?B)态度考核 ?C)学历考核 ?D)能力考核 8、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最根本区别是()。* ?A)再生性 ?B)时效性 ?C)资本性 ?D)能动性 9、下列关于劳动争议仲裁收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

?B)提起仲裁一方付费 ?C)双方平摊费用 ?D)败诉方负担费用 10、有权制定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是( )。* ?A)用人单位 ?B)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C)用人单位和工会 ?D)用人单位、劳动者和工会 11、下列关于“工资” 的表述, 正确的是( )。* ?A)工资既可以法定货币支付, 也可以以实物替代货币支付 ?B)工资既可以法定货币支付, 也可以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 ?C)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 不得以实物和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 ?D)工资既可以法定货币支付, 也可以实物和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 12、下列关于职务分析的表述, 正确的是( )。* ?A)职务分析的关键内容是职务说明 ?B)职务分析是对某项职务的工作内容的描述和研究过程 ?C)职务分析是对某项职务规范(任职资格) 的描述和研究过程 ?D)职务分析是对某项职务的工作内容和职务规范(任职资格) 的描述和研究过程 13、劳动者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 用人单位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并以( ) 方式告知劳动者。* ?A)书面通知 ?B)书面通知或电话通知 ?C)书面通知或当面口头通知 ?D)当面口头通知 14、安全生产教育的“三级教育” 不包括( )。* ?A)入职教育 ?B)厂级教育 ?C)车间教育 ?D)班组教育 15、用人单位劳动标准是指( ) 遵守的劳动方面的办事规程或行为规则。* ?A)劳动者 ?B)劳动关系双方 ?C)用人单位 ?D)劳动者团体 16、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 ) 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视为用人 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A)三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二年 17、下列属于劳动合同可备条款的是()。* ?A)补充保险 ?B)劳动合同期限 ?C)休息休假

协调控制基本原理

第一节协调控制系统CC S概述 CC S就就是一种连续得调节系统(C 0 ntinu i ous C o ntrol Sy s t e m),被控得变量就就是模拟量。 电站得最终目标就就是满足电网负荷要求,要靠锅炉与汽轮发电机共同配合,由于两者特性有较大差异,所以为了既满足电网需求,又能使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协调锅炉与汽轮机之间得运行,所以需要一种负荷协调控制系统(Co 0 rd i nate d Con t r o 1 Sy s tem)o 这种系统往往就就是将被控量与设定值进行比较,经调节器运算后输出控制信号,使被控量发生变化,最终使被控量等于或接近设定 fit系统就就是一个闭合得回路。所以又称其为闭环控制系统(Close d Io opCo ntr ol System)。 狭义上讲CCS只就就是指负荷协调控制系统,广义上讲,单元机组上所有得连续调节系统都属于CCSo 电厂生产过程釆用自动化技术已有较长历史,相对于其它工 业部门具有较高得自动化水平,而且仍以较快得速度发展。促使这种发展 得主要因素有: (1)随着大容量、高参数汽轮发电机组得出现,要求监控得参数越来越多,因此,自动控制系统已成为锅炉。汽轮发电机组不可缺少 得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机组得安全.经济运行对自动化设备得可

靠性,以及对自动控制系统得性能都提岀了更高得要求。 (2)电子技术得发展也为自动化提供了越来越完备得仪表与设备。 特别就就是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得发展,微机分散控制系统 (DCS),以其功能全面、组态灵活、安全可靠得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火电厂得自动控制。 下面先介绍一些基础知识。 1.自动控制得基木概念及术语 被控对象一一被控制得生产过程或设备,也称为调节对象或简称对象。例如汽包水位控制系统中得汽包。 被控量一一控制系统所要控制得参数,又称为被调量,例如汽包水位。 设定值一一被控暈所要达到或保持得数值。例如汽包水位定值O 扰动量一一破坏被控量与设定值相一致得一切作用,例如汽包水位控制系统中得蒸汽流暈乙给水量。 调节器一一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中得控制装置、或具有相似作用得软件。例如P、PI、PID调节器。 控制指令一一或称调节指令。一般就就是调节器得输出信号,也可就就是运行人员手动给出得控制信号,该信号被送往执行机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学习体会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学习体会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广东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从8554亿元、8338亿元、10741亿元增加到21548亿元、21847亿元、25969亿元;而西部的青海、宁夏两省区分别从264亿元、295亿元增加到641亿元、707亿元,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但差距也是明显的。只有不断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一、深刻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把握区域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其方向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分析协调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防灾减灾、促进就业、扶贫济困、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这类服务不应因地区的不同、人群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十七大报告明确提 2内。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地区之间的协调性。不能把促进区域协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缩小地区间规模的差距,这也是不合实际的,但区域间人均GDP的差距却是可以缩小的。笔者认为,十七报告提出的努力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应该是指人均GDP的差距,把它定为我们长期要追求的目标,是符科学规律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这个时期往往也是区域差距趋于扩大的时期。因此,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要遏制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扩大的趋势,并努力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3 一。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最早是讲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比较优势到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再经过后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比较优势现在也被称为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讲,不同地区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关键是看能不能把它挖掘出来。而只有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才能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才能有效消除区域间的利益冲突,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这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 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4 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许多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不强,既要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同时也要做到开发有度、开发有序、开发可持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处于协调和谐状态,是衡量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又一个重要的标志。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和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实际上折射出来的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和重大原则。 二、把握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实现区域发展向社会均衡发展与和谐发展转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