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

城市经济基本活动,指主要为本市以外地区服务的活动,如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工业企业、交通运输、行政机关、大专院校、文化和科研机构及重要名胜古迹等,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外向产业。城市经济非基本活动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称为内向产业。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通常认为生产力水平,社会分工,商品经济是城市产生的原因,因此城市是由某一种产业或活动发展到一系列产业和活动的经济体,这也是城市产生的一般过程。城市一旦形成,城市中的一些内向产业能够随着城市的发展来扩大自身规模,从而转变为外向产业,而城市外向产业的增加又会带动一批内向产业和事业的进一步增加和扩大,从而推动城市向前发展。但是如果城市的外向产业发展停滞不前,在没有新的外向产业出现的情况下,该城市的内向产业,尤其是与外向产业紧密相连的辅助产业也会马上缩减,带动城市其他内向产业的衰落,结果导致城市经济的衰落。

这种由于外向产业派生出一系列的内向产业,使得城市经济多样化,集中化,综合化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乘数效应。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衰落也是乘数效应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效果。因此我们说乘数效应是城市产生的一个客观机制。

城市的乘数效应不仅表明了一个城市如何产生,而且说明了城市的任何一个产业或活动都有赖于城市内其他所有的产业和活动。某一产业或活动都可以牵连其他产业和活动,反过来其他产业和活动也会推动或阻碍某一产业和活动的发展。

货币(政策)乘数效应

货币(政策)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即中央银行创造或缩减一单位的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 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

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 (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影响中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

利息与利率案例分析

利息与利率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2002年人民币存款利率 【案例适用】利率和利息的概念 【案例来源】北京市商业银行网站 【案例评析】 利息是借款者为取得货币资金的使用权而支付给贷款者的一定代价,或者说是货币所有者因暂时让渡货币资金使用权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一定报酬。利息作为借人货币的代价或贷出货币的报酬,实际上就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利息水平的高低是通过利息率来表示的。利息率通常又叫作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货币额或储蓄存款额之间的比率。用公式可表示为: 利息率=利息额/本金 进一步讲,利息是依据借贷资本价值(即本金)的一定比例(利息率)而计算的货币额。它可以看作是(也应该是)借贷资本的价格,或者说是借贷资本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由借贷资本价值(即本金)所带来的派生收入,也是借贷资本价值(或价格)的变动量(主要是增加量)。 利率一般可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Et利率。存款期限越长,意味着货币所有者放弃更多的资金和时间价值(或者说流动性),因而所应获得的报酬越多,从而利率也越高反之,则越低。不同期限存款利率的不同是利率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 利率结构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内各类金融投资工具的利率(收益率)、风险、期限以及流动性等方面的构成与匹配状况,它主要包括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利率的风险结构就是指相同期限的金融工具不同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这种金融工具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的大小对其收益率的影响。一般而言,利率和风险呈正比例关系,也即风险越大,利率越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则是指具有相同风险及流动性的投资工具,其利率随到期日的时间长短而不同。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保全价值的前提下快速变现的能力,这种变现能力越强,通常利率越低;变现能力越差,利率就越高。相对于利率的风险结构,利率期限结构更为复杂。一般而言,利率和期限也呈正比例关系,即期限越长,利率越高。 利率变动往往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商业贷款利率变动而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损益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受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波动较大,金融机构很少贷出利率固定的长期贷款,因为放出长期贷款需要相应的资金来源支持,而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贷款。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短期利率会不断攀升,借人短期贷款而支出长期贷款的机构自然要承受风险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在国际信贷业务中逐渐形成了长期贷款中按不同的利率计息,主要有变动利率、浮动利率与期货利率,这些利率具有随金融市场行情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因此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放出贷款的机构可由此降低损失。 案例2 【案例名称】欧洲央行坚持不降息 【案例适用】影响利率和利率政策的因素 【案例来源】《北京青年报))2001年4月19日 【案例内容】 2001年4月,欧洲央行在货币政策会议上,依旧固执己见,坚持不降息,令期盼欧洲央行大举降息的市场人士大失所望,导致欧元汇率大幅震荡。 由于一直期盼欧洲央行会跟随全球降息潮流降低利率,以应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所以欧

关于乘数效应的例子

记得有一篇文章《阳光灿烂每一天》①,作者描述了这么一件事: 作者与其朋友弗兰西斯下了计程车后,付钱时,弗兰西斯忽然对那位开计程车的黑人小伙子说道:“谢谢你,兄弟,坐你的车舒适极了。”那位黑人小伙子听了非常高兴,“是吗?谢谢您,先生,原上帝保佑您。”随即,弗兰西斯还送给黑人司机一块不干胶衣饰。作者对其朋友的举止颇为不解,费兰西斯解释说:“我想让纽约多点人情味儿,如果有可能,我想让世界每一天都阳光灿烂!” 朋友,您或许会对这位老兄的想法嗤之以鼻。“全世界每一天都阳光灿烂,”可能吗?这不是痴人说梦?的确,这位老兄的口气是大了点,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您先读完下面这则故事:《踢猫》②,或许您会对您原本看法有所改变。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主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老董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何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避开影响程度不谈,仅上述两件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种事情发生后对整个社会效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以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 经济学中有一个乘数模型,可以用来分析上述事例。那么什么是乘数模型?它是一个用来解释短期产出水平如何被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尽管如此,乘数模型的作用并不仅限于其定义,它可以用于分析任何具有同性质的事情。为了便于分析,现在假设存在一种个人效用边际传递倾向。并将其定义为:某一个人在某一特定场合获得某一定量的效用(U)后,其所愿意传出的效用(Up)与其所获之比。用MPU表示。依其定义用公式表示如下: MPU=Up/U 很明显,MPU是一个大小取决于Up、U的量,值得注意的是MPU并不一定总是小于1大于0,它也有可能大于1或小于0(因为某人所传出的效用的大小,并不取决于他自己,而取决于所获之人对它的评价)。由于以上原因,个人效用边际传递倾向千差万别,很难分析出一个结果。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分析更简洁明了,再抽象出一种社会效用边际传递倾向,并将其定义为:社会上任意一个人无论在任何场合获得任意量的效用后,都能够按某一特定比例将其所获得的一部分效用(UP’)传出,这个比例就称之为社会效用边际传递倾向。用MSU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MSU=UP’/U’ (这里UP’是大小取决于MSU和U’的一个量,即如果MPPSU为一固定常量,则UP’与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问题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问题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_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 和经济学教授魏尚进 2009年02月14日 《21世纪》:您之前提出,短期内美国经济的走势将与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有很 大关系。那么从现在已经公布的信息来看,您怎么评价这个方案? 魏尚进:实际上,即使没有经济刺激方案,奥巴马本身也会加大对新能源、教育和扶助贫困家庭等领域的投入。现在无非是发生了经济危机之后,奥巴马顺水推舟,把这些内容也放入了刺激方案中。从这个角度出发,奥巴马自己也知道,这个方案里并非所有的部分都是用来刺激经济的。 具体来说,减税现在是刺激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人认为减税对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可能并不会很好。原因在于现在民众和企业对经济缺乏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会把减税获得的资金存起来,而非用于消费和投资。这样一来,减税相对于政府支出来说,可能产生的新

需求会更少一些。由于目前的方案中有三分之一是减税,因此这方面的效果可能不甚理想。我想奥巴马本人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从政治角度来说,这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所以即使无法达到完全满意的效果,他也还是会去做的。 关于政府支出方面,我觉得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刺激方案中政府支出的项目分为三类,一是乘数效应比较大,效果比较快和好的,二是效果中等而见效慢的,三是乘数效应很小,基本上属于浪费的项目。对于政府来说,比较容易操作的是类似于修路这样的项目,但这个到底对经济的刺激效果有多快?现在还不得而知。 这里要谈一下美国的政治体制。因为只有了解美国的政治体制,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刺激方案要这么设计。按照美国法律,这个方案要生效就需要提交给国会两院表决通过。这意味着你需要在参众两院争取到法定的足够票数才能确保方案过关,但每一个议员都是各地的选民选出来的,他们需要从这个方案中去找一些内容以向家乡选民有所交代。所以尽管总统可以从全局出发提出这么一个方案,但国会议员往往会力争将本

乘数理论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

乘数理论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二、乘数效应的类型 1、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 它是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公共支出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 2、税收乘数效应 它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

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 3、预算平衡乘数效应 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 三、乘数效应的运用 比如激励政策来说,管理者采取了诸如结果激励方法,或者过程激励方法,但是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产生效果,而持续的激励或者自发的激励效果却不可能实现。这里面,管理者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 我国古代有很多乘数效应的例子,比如古代忠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乘数效应,对于忠孝者而言,君或者长辈对他们的教育或者激励也仅仅限于几次偶尔的说教或者奖赏,但是这种思想却一直延续下去。达到了很好的乘数效应。 管理者当然也希望使管理能达到乘数效应。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乘数效应不是一劳永逸。乘数效应是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在里面的。只有这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发挥了功效,乘数效应才可能发生功效的。所谓的配套措施是使当初的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发挥的配套措施,比如管理中的激励措施,如果单纯的激励是不可能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作用的。必须要相应的比如企业文化等的配套才可以的。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目录

编辑本段定义 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编辑本段概述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编辑本段应用 乘数效应以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它包括正反两个方面作用。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乘数效应的实际效果 乘数效应是制定宏观政策要考虑的因素。而在管理中某一政策的实施是否也具有乘数效应,且这乘数效应是正管理者所追求的。比如一个促进销售计划的实施,管理者希望这个计划可以成倍的增加,但是结果往往发现,如果没有其他的策略实施的配套,乘数效应很难实现。 再比如激励政策,管理者采取了诸如结果激励方法,过程激励方法等,但是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产生效果,而持续的激励或者自发的激励效果却不可能实现。因此,管理者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

WTO案例

第一讲 1、智猪博弈 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另一端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会有机会抢先吃到落下来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到另一半残羹。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 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在这个例子中,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去踩踏板总比踩踏板好。反观大猪,明知小猪不会去踩踏板,但是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2、补充知识点:有限产权之争 大产权指通过正式渠道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明,并依法开发的房地产项目,里面的每套住宅都能够依法获得完整的产权证明,这样的叫做大产权。 小产权是指利用集体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建成后分配给集体内部人员的住宅,这种住宅获得的产权是只有房屋所有权而没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权仍然归集体所有,这样的产 权叫做小产权,这里所说的集体通常表现是村集体。 现在小产权房的买卖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已经有明文规定,城镇户口的人不能买小产权房,村民将自己的小产权房出售后,不得再获批宅基地。所以买小产权房的风险很大。 经济适用房被称作有限产权,独立于大产权与小产权之外。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其中规定经济适用住房为政策性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 《意见》第十一条规定,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经济适用住房属于政策性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不得直接上市交易,购房人因各种原因确需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由政府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购房人可转让经济适用住房,但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具体交纳比例由城市人民政府确定,政府可优先回购;购房人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后,也可以取得完全产权。上述规定应在经济适用住房购房合同中予以明确。政府回购的经济适用住房,继续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 3、帕累托最优状态: 1

旅游乘数效应

旅游乘数效应 1.旅游乘数的概念 (一)乘数: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变化引起的其他经济量的变化量与原变量的变化值的比率。 乘数=因变量变动量/自变量变动量 乘数=总收入增加10%/劳动力投入增加5%=2 (二)旅游乘数 1)马西森和沃尔在1982年提出的概念: 旅游乘数是这样一个数值,最初旅游消费和他相乘后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总收入效应。 2)英国萨瑞大学的阿切尔(Archer )认为: 旅游乘数是指旅游花费在经济系统中导致的直接、间接和诱导性变化与最初的直接变化本身的比率。 3)旅游乘数的完整定义: 旅游乘数是用以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的系数。 2.旅游乘数效应的发挥 (一)旅游乘数效应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直接效应阶段 旅游者原生旅游消费对于经济系统中旅游企业在产出、收入、就业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成为旅游消费的直 接效应。 2)第二阶段:间接效应阶段 直接受益的各旅游部门和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要像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购原材料、物料、设备,各级政府把 旅游中缴纳的税金投资与其他企事业、福利事业等。使这些部门在不断的经济运行中获得了效益,即间接 的从旅游收入中获利。 3)第三阶段:诱导效应阶段 为旅游相关部门服务的更广泛的层次带来的收入增加或产出增加。(旅游业——农业部门——工业部门等) (二)旅游乘数的计算 1)旅游乘数可以从两方面估算: 旅游消费中,留在经济系统内急需转手花费的数额。这部分数额越大,旅游乘数越大。反之亦然。 旅游者的花费能在本地内再次花费的次数。轮转次数越多,乘数越大。次数越少,乘数越小。 2)旅游乘数计算公式: ⑴假设旅游收入的漏损为零 MPM MPS K +=1或MPC K -=11 K ——旅游收入乘数 MPC ——边际消费倾向 MPM ——边际进口倾向 MPS ——边际储蓄倾向(1- MPC ) 例一: 假定旅游目的地1区的旅游边际消费倾向为50%,地区2的旅游边际消费倾向为35%。这表明两地的旅游收 入中,各有50%和35%的资金注入了本地区的经济运行中,而剩下的50%和65%的资金则被储蓄或用于进口 物资,脱离了本地经济的运行。试计算他们各自的乘数。 2%501111===--MPC K 54.1%351111=-=-=MP C K 3.旅游乘数类型 (一)、收入乘数

乘数理论作用的论述

乘数理论作用的论述 在宏观经济学中,乘数有广义上和狭义上两种含义:广义含义,是指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化量与引起这一变动的变量的变化量之间的比率;狭义含义,特指投资乘数,即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或减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即为投资乘数。 乘数理论指投资变化如何引起收入变化的理论,即一定量投资在已知边际消费倾向的条件下对收入的影响。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通过乘数原理,凯恩斯得到了国民收入(Y)与投资量(I)之间的确切关系,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货币效用的乘数理论:1、乘数指自发性支出增加一倍所导致的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2、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3.乘数原理:投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投资增加量的若干倍。 4、乘数作用的条件: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5、乘数的经济意义:经济各部门密切相连,一个部门、产业投资的增加,也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收入的增加会持续带来需求的增加。 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乘数效应包括:1、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公共支出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2、税收乘数效应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3、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 乘数效应的运用:1、如激励政策来说,管理者采取了诸如结果激励方法,或者过程激励方法,但是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产生效果,而持续的激励或者自发的激励效果却不可能实现。这里面,管理者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2、我国古代有很多乘数效应的例子,比如古代忠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乘数效应,对于忠孝者而言,君或者长

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和分配效应

1、什么是政府公共支出的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和分配效应?请结合中国财政政策实践说明上述效应的存在性。 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器”效应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工具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专门采取干预行动。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的作用。 1、累进的所得税制 累进的所得税制,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收支平衡,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生产就要减少,致使税收收入自动降低;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导致预算赤字发生,从而“自动”产生刺激需求的力量,以抑制国民生产的继续下降。 2、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 在健全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下,各种社会福利支出,一般会随着经济的繁荣而自动减少,这有助于抑制需求的过度膨胀,也会随着经济的萧条而自动增加,这有助于阻止需求的萎缩,从而促使经济趋于稳定。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很多人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必要的开支,从而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致过旺。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1、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 它是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公共支出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 2、税收乘数效应 它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 3、预算平衡乘数效应 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 奖抑效应 奖抑效应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各种奖惩措施,优惠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某些地区、部门、

小度写范文中国出口乘数效应:近二十年的理论和经验-乘数效应通俗解释模板

中国出口乘数效应:近二十年的理论和经验-乘数效应通俗解释 一、引言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出口促进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Balassa,B. 1979;Erkin Bairam.1988),然而在中国,近年来出口虽然以很快的速度增长,但是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和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两个指标的发展变化显示,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递减,而且波动剧烈(史言信,2009;张亚雄,陶丽萍,2009)。中国的外贸乘数效应弱化,对国民收入影响有限(罗静,李春明,2007)。对于中国出口乘数效应降低的原因,很多学者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胡钧民等对中国1953—2000年间的对外贸易与GDP增长进行了回归分析(胡钧民, 2002;高敬峰,2000),认为外贸增长对GDP的贡献率1978年前更高,后来反而更低。莫莎(2000)分析认为我国外贸乘数太小,主要原因是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不强,所以出口的拉动效应不明显。吕晓英(2003)、Fang, D.(2004)分析认为我国的外贸乘数波动较大,且与国民经济的波动不同步。吴国华、王佩等(2010)提出外贸乘数与被乘数概念,认为中国外贸乘数不大,是边际消费倾向过低、边际进口倾向过高及出口产品多以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等因素的影响所致。本文以开放经济为分析框架,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联系在一起,建立宏观经济模型。以国民收入和利率为内生变量,出口、政府支出和货币供给量为外生变量,利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考察影响我国出口乘数的主要因素。 二、理论模型开放经济是现代经济的常态,所以分析国际经济问题需要着眼于开放经济。市场经济不但是产品经济,也是货币经济,不但有商品市场,也有货币市场,这两个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这样的经济体中,商品市场的特征可以由以下几个函数规定:I=I(Y,i)(TY>0;Ii0)(2)M=M(Y)(0 T=T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知识型服务业的巨能 《首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是一个关于首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包括七个问题:知识型服务业的崛起;知识型服务业的理论解释;知识型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首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现状;首都知识型服务业的战略地位;首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战略;首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措施。 知识型服务业的崛起主要有四个动力:经济的服务化、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全球化。可以说,整个世界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都是服务化。目前,北京的第三产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接近60%,在国际上,类似的特大型城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一般是80%。知识经济的理论真正把服务业的知识化提到日程上,把第三产业当中的知识型服务业提到更高的位置。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的杠杆,而它自身的发展也不能离开知识型服务业。经济的全球化使知识型服务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用了四个理论来阐述知识型服务业的理论基础。第一,创新理论。创新在有形的方面可以理解成新产品的开发或上市,而在无形的方面是更多种新组合,而这些组合之所以能够成功,知识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第二,不确定性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人们掌握未来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只能依靠知识才能把握未来。第三,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的不断分解为知识、知识分子和知识服务开拓了很多新的平台。第四,需求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随着人们基本需求的满足,个性化需求会突显出来,这就要求知识型服务业提供更多的编码方式。 知识型服务业的提法由来已久。最早称之为专业服务业,自从有了人群的聚集,就有了专业服务。它更侧重于资质和人们公认的方式,如公证人、律师、会计师等等。二战之后,对知识产业的研究逐渐兴起,特别是在美国。在新经济提出之前,丹尼尔?贝尔就明确提出了知识型服务业的概念。 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报告中有认为人类需要花大约十年的时间来研究知识的测度。国内外的专家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产业结构、产业价值链和统计方法。其中对服务业的知识化、服务贸易中的知识服务的测度,也是这一领域中的探索。我们此次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判断服务业的走向,探讨知识型服务业能否作为一个单独的产业来管理和测度。 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各自的特点。高技术产业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现在所谓风险投资、创业、二板市场都是针对它的这三个特征。现在对于知识型服务业的特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我们经过研究认为,知识型服务业是一种低风险、长积累、高增值的产业。低风险,是指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知识型服务业的风险要低得多。长积累,是指知识型服务企业的知识存量、信誉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高增值,是指知识型服务业带来价值的大幅增值,其增值幅度已经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解释。 知识型服务业以知识服务来创造价值,具有很大的乘数效应,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较高,经常在大城市聚集,全球化趋势明显,高度的专业化和高交互程度。以知识服务来创造价值人类经济生活中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也是这个产业能够出现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知识型服务公司的营业额可能比较有限,但却能带动全中国许多行业的发展,所依靠的不是它的资金,而是它的方案,因此知识型服务业对经济结

公共部门经济学案例集

《公共部门经济学》案例 黄新华 理论的内容必须有相应的实际来加以印证和说明,这样才有助于对理论的全面理解。为此,针对上述各篇的重点内容,选择一定数量的案例,期望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和分析,能够加深对公共部门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理解。案例基本上是结合以上各篇的内容进行选择的,但是各案例的分布以及案例的篇幅都不尽相同,也不是所有的章节都有案例来说明。 案例一、蚕茧价格的涨跌与市场的强制调节1 1995年秋,国内的蚕茧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蚕茧价格从1993~1994年间的每公斤24元急剧下跌到每公斤3~5元。价格的暴跌令广大蚕农损失惨重。据估计,蚕农养一纸蚕,合计支出为165元,而得出的蚕茧只售104元,因此蚕农除了浪费劳动外,还净损失61元。 蚕价的暴跌,打击了广大蚕农的积极性,导致蚕农大规模倒蚕毁茧。江苏省的盐城市,不少乡镇的桑园被毁,有的乡镇的毁园面积达20%。有些地方不仅新开发的桑咽被毁,连一些老桑园也遭毁坏。 造成蚕价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多样的。截至1993年,我国的丝绸行业一直是热销行业,当年出口创汇额高达31.5亿美元,实现利税14.38亿元,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其中,茧丝绸的生产与出口都居世界第一位。高额的利润,吸引了大量企业投入丝绸业,使得作为原材料的蚕茧变得相对紧缺起来,各个丝绸生产企业为了争夺蚕茧,引发了蚕茧大战。蚕茧大战使得蚕茧的市场价格高扬,众多的农民跻身于养蚕的行列,盲目扩大产量,结果造成蚕茧的产量远大于市场的需求量,世界茧丝需求量为6万吨左右,而我国茧丝产量就已达8.5万吨。 我国丝绸产品的最终市场在国外,但是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市场开始发生变化,我国的丝绸业出现困境,全行业当年亏损4.9亿元,是建国以来的首次。1995年,形势更加严峻,丝绸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出口创汇大幅度减少,据占全国丝绸生产75%的江苏、浙江、四川、安徽4省统计,1~9月份,丝产量下降14.2%,桑茧丝绸产量下降26.6%。 下游行业的减产,使原本已供过于求的上游蚕茧养殖业更加雪上加霜,于是便出现了1995年秋蚕茧收购价格大幅度下跌的一幕。 蚕茧大战还使丝绸行业大伤元气,不少丝绸生产企业在蚕茧大战中为了争夺蚕茧,投入1案例来源:王则柯主编.市场经济中国案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59~161

凯恩思的乘数效应理论

凯恩思的乘数效应理论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一、乘数效应的概念 乘数(Multiplier)又可译作倍数,是现代经济学中用于分析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种经济量的变化,可以导致其他经济量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一次发生,而是一次又一次连续发生并发展。如一笔原始花费进入某一经济领域系统后,会流通再流通,经过多次循环,使原来那笔货币基数发挥若干倍的作用。这种多次变化所产生的最终总效应,就称为乘数效应。 经济活动中之所以会产生乘数效应,是因为各个经济部门在经济活动中是互相关联的。某一经济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引起连带反应,从而增加其他部门的收入,最终使国民收入总量成倍地增加。由此可见,某一行业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一系列同该行业相关的间接部门的生产,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打个比方:你我是一群穷光蛋,突然有人给了我五块钱(别人投资),那我就可以去消费,买了你(生产)的东西,这样你也有五快钱了,你

又去买别人的东西,这样不就穷光但们都有过并花过五块钱了吗,加起来就是 5n 块钱了。这就是联动效应。 当然人们并不会把钱都用光,所一花到后面钱就没了(极限),再比如说,我花费1000元购买了一套衣服,服装加工者和布料生产者因此增加了1000元收入。如果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均为0.75(或者说边际储蓄倾向为0.25)他们会支出750元购买他们需要的消费品。这些消费品的生产者也会增加750元的收入,如果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0.75,他们又会支出750*0.75=625.50元。如此继续下去,每一轮新支出都是上一轮收入的3/4(即0.75)。这样,最初的1000元消费就导致了一系列次一轮的再消费支出。尽管这一系列的再支出永无止境,但其数值却一次比一次减少。最终的总和是一个有限的量。 即: 1000*(1+c+c2+c3+......+cn)=1000*(1/s)=1000*(1/0.25)=400 0 二、凯恩斯的乘数 (一)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的含义注入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注入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必定大于最初的注入量,乘数正是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率,如果注入是投资,则该比率称为投资乘数,如果注入是净出口,则该比率称为外资乘数,我们以投资为例来判断乘数。

西方经济学例题

西方经济学例题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课程:西方经济学A卷 考试形式:开卷,90分钟 本试题满分:70分,共 3 页 学号:姓名:成绩: 一、判断题(在括号内打√或×,如果判断为×,在有问题的文字下面划线--- ,20分) 1、价格原理。川菜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川菜市场”上竞争引致“要素市场”上川菜厨师工资、川菜馆场地租金和贷款利息增加。所以,是川菜的价格决定其成本,不是成本决定价格。() 2、边际原理。边际产量(收益、效用)为零时,总产量(收益、效用)最大。( ) 3、交换原理。收入和福利主要来自创新、生产和市场交换,但也来自公平分配。() 4、均衡移动分析原理。对消费者征税使产品的需求曲线右移,结果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下降。() 5、均衡移动分析原理。对厂商补贴使得产品的供给曲线右移,结果均衡价格上升而均衡数量下降。() 6、均衡移动分析原理。供给曲线右移表示生产者在每一种价格水平上愿意提供更多的产品。() 7、激励反应原理。“棋子谬误”和激励反应原理要表达的思想是:个人不是被动的棋子,个人有目的、偏好、计划、意愿,是趋利避害的行为主体。确定性预期是稳定投资和消费的前提。() 8、交换原理。漆黑的路上,禅师问一个打着灯笼的盲人:“你是为了照亮别人?”,盲人:“也是为了我自己-避免被人撞倒”。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此乃交换的涵义。() 9、供求定理。商品的价格与人们对它的需求量成正比、与人们对它的供给量成反比。() 10、均衡稳定分析原理。均衡价格随着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11、均衡原理。有人说:供过于求时,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供给减少会导致价格上升。所以,无论供求状况如何,商品的价格都不会改变。 () 12、均衡原理。有人说: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会上升,涨价抑制需求量,需求下降导致价格下降。所以,长期看价格是稳定的、不变的。无论供求状况如何,商品的价格都不会改变。美国前总统卡特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们说得对吗() 13、市场理论。垄断企业是指行业或本区域存在唯一的一个企业。某村镇只有唯一一家理发馆,该理发店属于完全垄断。() 14、机会成本原理。张先生利用自有商铺经营,无论他如何经营,他无论选择何种项目,其选择成本都不受他人影响,即私人产权意味着选择成本始终为零。()

案例 第十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十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案例1: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 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问题: 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案例2:老百姓为什么喜爱储蓄 高储蓄率往往是高 GDP增长的后果。道理很简单,普通老百姓收入增长后,会小心地“奖励”一下自己,但不愿大量花钱。日本在上世纪 70年代 GDP增长很快,在那个时期的储蓄存款率也是很高的。到了 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变缓,储蓄存款率也随着下降了。中国目前还是处在高 GDP增长期间,较高的储蓄存款率其实是正常的。 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渠道是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不光老百姓缺少投资渠道,近来很多企业也因缺少投资欲望而把资金存入银行。在中国,企业存款增加后,广义货币M2(定活期存款为主)就会随着增长。2005年的 M2同比增长18.3%,很多人推测这个增长主要来自企业高达1.2万亿元的利润。所以,老百姓不投资不是孤立的现象。 中国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老百姓把收入的40%放在银行里。但是,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说,15万亿元存款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如果让 13亿人平摊存款余额,人均不过只有一万多元。假定那些存款都来自 5亿城镇居民,人均不过三万元。一个典型的城镇三口之家,也就是大约 10万元存款。这个平均家庭存款数,购买房子不足,供养车不够,不断上涨的医疗费和教育费也让普通家庭不敢轻易花费银行存款。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在平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形成的。 老百姓储蓄多是对养老风险和医疗风险没有信心。美国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国人储蓄较多。随着经济改善和各种社会保险机制的建立,大多数美国人对未来的担忧没有了。2005年,美国人的储蓄率是负数,说明他们不光不存钱,而且开始花过去的存款。不过,美国人并没有过度担心。储蓄是个复杂的现象,需要把居民存款余额放到更大的图像里去看。美国的老百姓只想花费,不愿储蓄,而中国的情况稍稍不同,老百姓感到银行里有储蓄,心里才能获得一些安全感。 目前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而培养一个孩子上到大学需要 19.1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钱不敢花就不难解了。消费低并不是“节约的习惯”,而是未来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问题: 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含义。 2.中国老百姓偏爱储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经济学各种效应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 量反而会直线上升。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另一方面,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低收入者,改变他们攒钱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计划,反而能腾出一些“小闲钱”,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所谓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 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这是书上的定义,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上面说到的交通,学校是放假的行为主体,放假了,老师同学都高兴,这是它的可预期的内部收益;由此,家长不需要再在城里开着车七拐八绕地送孩子上学,交通畅通了,这就是外部收益,是溢出来的,所以和学校无关的人也分享到了交通改善的好处。 ●“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 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是根据边际成本递减推导出来的,就是说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 和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则可以分解为这两种成本,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上升。规模效应因此又称规模经济,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但是规模过大可能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 ●辐射效应是指射线同物质的相互作用。所有的射线,不管它是带电的或是不带电的,也 不管是粒子还是电磁波,它们都能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当它们穿过物质时,或者是被物质部分地或全部地吸收,或者是从一定厚度的物质中穿透出去。经济辐射效应是指以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围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 ●阳伞效应,指由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却效应。有自然原因 和人为原因。前者如火山喷出大量尘埃和海水浪花飞溅将各种盐分带入大气中;后者如工业、交通运输和生活中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烟尘。此外,农业生产和植被破坏等,产生许多灰尘由地面进入大气环境,使悬浮在大气中的颗粒物大大增加。这些气溶胶粒子会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减少紫外线通过,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大减弱,导致地面温度降低。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加,增多了凝结核,使云量、降水量、雾的频率增多,对地表亦起冷却作用。由于这种作用宛如阳伞遮挡太阳辐射而使地面温度降低,故取此名。 ●丁蟹效应,股票市场的一个奇特现象。从香港艺人郑少秋于1992年在《大时代》中饰 演丁蟹开始,凡是播出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恒生指数或A股均有不同程度下跌,股民损失惨重的现象。从科学角度来说,这只能算是一连串的巧合;但仍有不少人认为丁蟹效应真有其事,甚至连跨国证券经纪里昂证券也于2004年3月曾为此发表研究报告。2013年4月4日郑少秋新作电影《忠烈杨家将》清明节上映,加上今年欧债危机火头春风吹又生,香港股民更是胆战心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