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人与自然》电子表格教案第1课 雅俗共赏话楹联

四年级下册《人与自然》电子表格教案第1课 雅俗共赏话楹联

四年级下册《人与自然》电子表格教案第1课 雅俗共赏话楹联
四年级下册《人与自然》电子表格教案第1课 雅俗共赏话楹联

课题第1课雅俗共赏话楹联设计者罗冰

教学目标1.知道楹联的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

2.了解张贴楹联的要求。

3.知道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

知道楹联的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了解张贴楹联的要求。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大门两侧柱子上的对联吧!楹联,俗称对联。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

1.桃符是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雕着神像的

桃木板,用来祈福避祸,后来演变成春联。

2.书写楹联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必须

字字整齐、对称。

3.张贴楹联时,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4.楹联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内涵丰富,文辞精美,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用性。

5.楹联分哪些种呢?

楹联分春联、寿联、开业联、婚联、启迪联、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

全课总结说理联等。

6.体会对联的整齐、对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雅俗共赏话楹联

楹联对联

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教学反思

《论雅俗共赏》教案1

《论雅俗共赏》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 1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 老师做补充。 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 1 找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 (唐以前、唐、宋、宋以后) (“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 2 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 (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 3 找出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4 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出现的时代及特点头句子。 (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课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四、研读填表 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在课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五、作业 1 熟读课文,思考表格内容。 2 看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雅俗之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有感

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有感 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有感 《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书中国共产党收录文章十四篇,有三分之一谈诗歌,谈朗诵诗。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朱先生有其独特的用意。用现代”论雅俗共赏”的立场解读传统,充分体现了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更体现了人民的立场。同时,书中各篇论文都体现了人民立场,也向着人民说话。 雅俗共赏,语出自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具体讲的优美、通俗,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是雅文化和俗文化的最高境界。 学者刘双平说,人类文化是多元共

存、丰富多彩的。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文化”和”雅文化”.所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文章、艺术都属于”俗文化”,如新闻通讯稿、报告文学、民间艺术团体的各种表演等。雅文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雅文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雅文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服务,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书中的《百读不厌》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指出,人要多读经典,也要多读诗、文章、小说等。诗文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声调,因为人们的吟诵,可以让诗文给人以别致的感受。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故事或情节。在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很多。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

雅俗共赏:耐人寻味的对话

雅俗共赏:耐人寻味的对话 辜鸿铭当北大教授时,有一天,他和两个美国女士讲解“妾”字,说:“‘妾’字,即立、女;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这两个美国女士一听,反驳道:“那女子疲倦时,为什么不可以将手靠男人呢?”辜鸿铭从容审辩:“你见过1个茶壶配4个茶杯,哪有1个茶杯配4个茶壶呢?其理相同。” 女秘书在公司非常受宠,同事问她:“你不会打字、不会电脑、不会整理资料,为什么老板还会付你那么高的薪水?”女秘书镇定自若地说:“因为我还不会怀孕!” 公交车上,一个蛮漂亮的女孩忽然冲一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子大骂:“流氓!”好象是小伙手脚不老实了。小伙表现得很委屈,立即反驳。双方开始骂架。 稍候,听女孩骂道:“你是大流氓,从小就是流氓,你妈刚生你出来,你都不忘回头要看一眼。”满车乘客会意之后发出爆笑,还有的感叹这骂真是千古绝骂,大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时突然听那男的大声说到:“你才是大流氓呢!你还在你妈肚子里就一天看你爸三回!”众人听后,晕倒一片。 一初中同学好摸别人脑袋,一天摸人脑袋说“脑袋挺圆啊”,那同学烦了,一拨拉他的手说:“你少在这给我扯蛋。” 上学时,有一次生活费花超支了,便向同寝室的学友借钱,我的同学没说借不借,朝我笑了笑问我说:“你看我的脸干净么?”我仔细看了看说:“没脏,挺干净的。”同学笑着说:“我的兜比脸还干净。” 甲:“你不是东西!”乙:“我是不是不重要,只要你是东西就行!” “没认识你之前,还真没发现原来我有以貌取人这毛病。” “是吗?听你这话,真想咬你一口,可惜我是回民。” “上帝造就你是他的创意,你能活在这世上是你的勇气。” “我忍屎忍尿也忍不住你嘴里吐出来的东西了……” 今天阿Q醒来,枕边躺着一只蚊子,旁边有一封遗嘱:我奋斗了一晚,你的脸皮厚得让我无颜活在这个世上。主啊!宽恕他吧,我是自杀的! 老婆说:“你呀你,让我又爱又恨,天底下最可爱又最可恨的就是你了。”老酷说:“我觉得我名列第三。”“那第一第二是谁?”“镜子和体重秤。” 张飞威风凛凛的杀上阵来,大吼一声:“认得燕人张翼德否?”不料马超一句话险些把老张噎死:“吾家累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骂司徒王郎:“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汝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这一番骂酣畅淋漓,怎能不让司徒王朗那厮命丧黄泉? 相关链接: 应聘面试常见问题对答 语言艺术:亲身经历的一些巧事 心得断想:孩子,咱要学得自私 失而复得:池塘岸边对山歌

《论雅俗共赏》阅读及答案

《论雅俗共赏》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据我了解,《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的生前的最后一本书。 《论雅俗共赏》放在了本书的第一篇,并且被用作书名,我想朱自清先生对于此篇文章的意义是不同一般的。作者在文章中有意的提到了文学中的俗人、雅人。“‘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到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但就玩意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文章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来阐述观点,从唐朝安史之乱的门第垮台使得社会等级不再像先前的那么固定,“士”和“民”两个等级的划分也不再像先前的那么严格和清除,到中唐时期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再到宋朝出现的笔记和唐朝的传奇,作者罗列出这些,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文学正在逐步向大众化靠近。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更多的人来欣赏阅读,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一点是必须承认的,因为毕竟高文化水平的在群众中也是占少数的,文学作品,若在群众中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其价值将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发掘。群众,无论在哪个么方面都是规律发展所必须考虑的一个方向。毛泽东曾经就说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主要还是因为他认识到了群众的重要性,以群众为中心,积极拉拢群众,走群众路线,得到了民心,众心所向,成功也就唾手可得了。在我看来,“雅”与“俗”也并非有着不可跨越的界线。正如我们时时刻刻挂在嘴边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等这些诗句一般,都是古人在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所创造出来“雅”文化,而在如今,几乎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每个读了一点点书的人都可以哼上那么一小段,几乎达到了一种全民吟诵的地步了。这是一个好现象,这种现象说明我们正在被这些文学创作所影响着,全民的素质也在不知不觉地在提高,我们学的《西游记》《红楼梦》在现在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二,而在吴承恩、曹雪芹的那个时代,却只作为一种消遣的“闲书”而已……这种不断从俗到雅、从雅到俗的转变过程足以说明,“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的,而我们着实不应该划分得太刻板、太教条、太绝对。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也不能就因为迁就大众的需要,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就因为“雅俗共赏”,我们也不能销毁文学创作的精髓。一些文学作品能够达到雅俗共赏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这些作品一般都是被广为传颂着。当然,也不能因为一些粗制滥造的文学作品,打着雅俗共赏的口号,破坏了整个文化届的气氛。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论雅俗共赏

论雅俗共赏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论雅俗共赏》,我的说课分为以下环节: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下面一一展开。一说教材 本文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众所周知,朱自清是散文大家,本篇是文艺论文,让我们看到了朱自清先生才华的另一方面。文艺理论著作学生读得不多,而要想更好地学习这篇文章,应该具有这方面的接受背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成语导入法 点拨引导法 探究合作法 (二)说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我采用以下学法: 自主研读法 小组合作法 拓展思维法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相结合,据此,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放牧式教学转变,让学生根据各自兴趣,各取所需,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据此,我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豁然开朗。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二)文学常识介绍 学生课前交流搜集的作家资料及背景材料,老师加以补充,以便为理解文章奠定良好基础,而且我认为介绍作家时,不要仅仅当作枯燥的文学常识,要把每一位作者看成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物,用他们的人格和精神激励我们的生活。 (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

雅俗共赏的意思_雅俗共赏皆相宜

雅俗共赏的意思_雅俗共赏皆相宜 关键词:普通读者期待视野精英读者摘要: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学规范和审美意识以及评价体系,而在作品的接受过程之中,普通读者和精英读者的期待视野也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张爱玲却奇异地化解了二者之间的矛盾,成就了她的文学史地位。本文则通过解读小说《花凋》,分析她何以能既得到普通读者喜爱,又能深得精英读者赏识的原因。 张爱玲,在1943年―1945年的上海和1980年代―1990年代的大陆文学界,都是一个影响力极大的作家,尽管其间批评的声音屡屡浮现,甚至也有不少人认为,“张热”有商业包装和学术包装的嫌疑。然而,“从张爱玲作品几十年接受历史望过去,肯定地说,长了我们一重浅近而重要的见识,就是让我们看到何谓可以传世的作家作品:无论岁月尘烟掩蔽多久,终究还是不胫而走。……要说有什么‘炒作’,‘作祟’者只能是她作品自身。”①如果我们承认这是一个跨越时空几十年的“文学事件”,那么其关联“首先是在同时代的和以后的读者、批评家和作者的文学经验的期望视野中沟通的”②。即是说,作品的生命力只有在阅读和再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构成历史延续性,任何外在的包装和炒作也许能够红极一时,但绝不能左右几代读者的选择。更何况,读者在具体的文学接受活动中,其阅读经验、历史

环境、教育素质以及道德理想和文学观念等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此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要求,即所谓的“期待视野”。而要同时满足不同受众的期待视野,并不是一个轻易就可实现的文学梦想,但张爱玲却奇异地化解了文学“雅俗”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雅俗共赏皆相宜”的境界。 本文以她的短篇小说《花凋》为例,分析该作如何满足“普通读者”和“精英读者”的“期待视野”。 普通读者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文学更多时候承担的是消遣、娱乐以及宣泄等等的功能,因此对文学作品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往往是遵从个人以往习惯的美的要求,以求能顺利地享受到阅读快感。一般说来,他们喜欢一种较为世俗化、日常化的故事情节,喜欢平常人、平常心的随意与亲和,喜欢一种民间戏谑的趣味与滑稽,而张爱玲正是通过“市井小说的色彩”紧紧抓住了普通读者。 首先,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是众多通俗作家的自觉选择,然而张爱玲通过对物质细节细腻的描写,使得“日常感”或“家常感”的捕捉更为浓厚。 《花凋》是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伦理故事。痴心等着爹爹有了钱送她进大学的川嫦,在窘困的日子里一点点埋葬了青春的梦幻,只好踏踏实实学做“女结婚员”,然而爱上一个章云藩,又因为她患上了肺病和骨痨,最终婚事影子似的沉没了。这里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大悲大喜,只有小人物无声的挣扎、无痕的泪水、无奈的哀怨,并不像《金锁记》、《倾城之恋》等充满戏剧性和传奇性,但也正是这种平淡而近自然的风格,让“日常感”的氛围更加浓厚,使人觉得亲切。

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是雅文化和俗文化的最高境界 刘双平说,人类文化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文化和雅文化。美国拉斯维加的“show”、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的马戏、法国巴黎“红磨房”的歌舞等是典型的俗文化;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盛行于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地的歌剧、芭蕾舞等则是典型的雅文化。 雅文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雅文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雅文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服务,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俗文化大致可以分成低俗、通俗、雅俗三个层面。盛行于西方的脱衣舞、三级片等是典型的低俗文化。类似于二人转、相声、小品等老百姓喜闻乐见,与老百姓不隔音、不隔心的艺术门类是典型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化以俗为根,以众为本,通俗而不低俗。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是俗文化中的垃圾,不但与高雅文化格格不入,也与通俗文化背道而驰。通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以俗为根、以众为本,在于它不脱离群众、不脱离生活。俗文化的最高境界是雅俗共赏,也叫大俗。 刘双平认为,俗文化与雅文化的区别是相对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雅文化源于俗文化,是俗文化的升华,源于民间又高于民间。发源于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戏曲的国粹京剧,原来就生存于民间,属俗文化。1890年徽班进京后,逐步受到宫廷欣赏,经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努力,成为民族特色鲜明、影响巨大的雅文化。 因此,无论俗文化还是雅文化,二者同根同源,发展路径虽异,终须殊途同归,“雅俗共赏”是它们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大雅也就是大俗。 小沈阳的节目形式和内容,是这样的代表,是“雅俗共赏”。 “繁荣高雅艺术”与“二为”方向的搏弈 刘双平说,在中国家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认真反省一下国有院团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特别是对多年高呼的“繁荣高雅艺术”口号、对“繁荣高雅艺术”与坚持“二为”方向是否有冲突等进行认真的反思。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艺工作都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如:“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文艺作品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这些论述,实际上是强调文艺工作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与此相对照,“繁荣高雅艺术”口号就显得十分片面。如果我们的文艺工作不偏离为大众服务的方向,国有院团不仅不会排斥深受大众欢迎的通俗艺术,而且还能找到将高雅与通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融合的雅俗共赏之道。

雅俗共赏是不是褒义词

雅俗共赏是不是褒义词 导读:典故出处 明·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近义词 喜闻乐见、有口皆碑 反义词 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英文翻译 appeal to both the more and the less culture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成语举例: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雅,不能读作“yā”。 成语辨形:赏,不能写作“党”。

成语辨析:雅俗共赏偏重在“共赏”;含有被欣赏赞美的意思; 无论文化水平高低的人都能欣赏。“有口皆碑”;偏重于“皆碑”; 含有被接受称赞的意思;“皆碑”指的是所有能讲话的人。 词语解释 yǎ sú gòng shǎng 雅俗共赏(雅俗共賞) 谓兼具优美、通俗之品格,能为不同文化水平者欣赏。明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红楼梦》第五十回:“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纔好。”朱自清《论雅俗共赏》:“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 成语词典已有该词条: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是不是褒义词】 1.憨厚是不是褒义词 2.文从字顺是不是褒义词 3.通权达变是不是褒义词 4.安如泰山是不是褒义词 5.连帙累牍是不是褒义词 6.自豪是不是褒义词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讲课人: [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过程方法 筛选有效信息,从而发现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对雅俗进行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教学难点] 作者思路的把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筛选有效信息,了解作者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研究家。其主要著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辩》、《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1948年6月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因严重的营养不良,是年8月6日,胃病复发,12日病逝北平。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毛泽东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知识延伸 《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篇文章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欣赏、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不按写作的先后;最后的写作是《论老实话》。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象、开展思考与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

本开卷有益的好书。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上半年出版的,书中共收文章十四篇。 《论雅俗共赏》一本书的力作自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两篇具有创见的学术文章,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论雅俗共赏》一文。 四、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 1 什么是“雅俗共赏”? 答:“雅人跟俗人或俗人跟雅人在一同欣赏”。 2、哪些人要求雅俗共赏呢? 答:安史之乱后,门第垮台,来自民间的新的知识分子,对雅俗共赏提出了新的尺度或标准。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 3、文本探究 ①都是哪些朝代的那些文学形式,哪些诗人名家? ②这些文学形式的特点是什么,结果如何?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4、造成“雅俗共赏”的原因有哪些? 答: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五、延伸讨论: 你认为下面的文艺作品或形式在生活中,哪些能雅俗共赏?哪些则不能?谈谈你的看法《西游记》《海子的诗》东北二人转赵本山小品豫剧芭蕾舞剧《天鹅湖》 六、课堂小结 作者从文学的发展史上告诉我们“雅俗共赏”产生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外因又有文学自身的因素,从而表明了雅俗共赏是文学发展的一条规律,对十九二十世纪的大众文学有重要意义。我们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但雅和俗仍然是文学争论的问题,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探讨“雅俗共赏”。

各美其美 雅俗共赏

各美其美雅俗共赏 2011年11月19日,贵州师范大学迎来了70岁的生日。对于一个人来说,70已是古稀之年,但对于一个学校来说,70却正值壮年,之后辉煌将一路继续。贵州师范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成立于1941 年的贵阳师范学院。解放前的贵州师范大学,名家如林:尹炎武、谢六逸、蹇先艾、向义等辉映前后,炳耀学界。1947年,该校音乐专业开始正式招生,这时候的艺术科便是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前身。之后经历了几番变革,直到2003年,正式更名为音乐学院,开始了新的征程。 多年来,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始终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地域性”的结合,重视多学科整合与渗透,发觉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为贵州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做出

了贡献。学院为社会输送了近万名合格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他们中不乏优秀者:著名学者、音乐教育家石应宽,著名声乐教育家宋树秀,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胡大舜,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龚吉尔,著名钢琴教育家李秀美等等。音乐学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音乐学院的发展之路也是清晰坚定的。 在本场专场音乐会上,音乐学院的师生、各级校友一起合作,为大家献上了一次时空交融、雅俗共赏的演出。既有带着浓厚贵州原生态风韵的《情姐下河洗衣裳》,又不乏充满艺术技巧与魅力的《夜莺》、《威尼斯狂欢节》,更有别具一格的民乐表演和独特风味的合唱艺术。在内容选择上,本次演出的作品都选择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审美对象,尤其是民乐演出篇,更是凸显了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民族器乐文化的传统,起到了促进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创新和发展的

积极作用。而在乐器组合的表演上,更是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应有的审美形态和艺术特质。整场演出均是在无音响伴奏的情景中完成的,更是考验了演出者的真实功底。可谓是各美其美,美不胜收。 几代人励精图治,薪火传承,积淀了厚实的基础。今天的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稳步推进。以学校70年校庆为新起点,学院传承历史荣光,凝聚智慧力量,一定会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新的辉煌。

用雅俗共赏造句雅俗共赏的解释及造句大全

用雅俗共赏造句雅俗共赏的解释及造句大全 小编为您提供最全的成语造句、成语解释、成语典故等,目的是为 了帮助各位同学造句无忧,无论你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欢迎访问。 1雅俗共赏成语介绍词目雅俗共赏发音yǎsúgòngshǎng解释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出处明·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示例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回)近义词喜闻乐见有口皆碑反义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成语造句,是我们从 开始上学后就会接触到的一种知识类型,准确的说就是用指定的成语来组织 句子。各位小学生和初中生网友如果遇到了自己不能掌握的成语,在造句的 时候就可以查询给出的例句当作参考,小编不鼓励同学们直接照搬原句子,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最终达到学习进步的目的。 1雅俗共赏成语造句1、新的工笔花鸟画除具有时代感外,还要求品位高,能雅俗共赏,为更多的观众所喜爱接受。2、当然,论深度和代表性,金鸡或许难和该片相比,但编导能做到雅俗共赏,好笑之外不乏值得反思的场面,已经算是成功了。3、在她一剪一刀下,都能刻画出一个个可亲可爱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新境界,因此她剪出了许 多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4、“蒙娜丽莎”这幅画可不是雅俗共赏的哟!5、其次,“两个翅膀论”故意在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与低俗文学之间制造混乱,故意曲解“五四”新文学一步步民族化通俗化,雅俗共赏的历史,为低俗文学鸣锣开道。 6、它是中国维吾尔歌舞艺术形式中最杰出的代表。它铸就了一种视觉与听觉空间与时间融会贯通雅俗共赏老幼皆宜的崭新的民族文艺形式。 7、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它们的雕刻独具匠心,各具特点和行态,真是雅俗共赏的杰出文

论雅俗共赏

《论雅俗共赏》导学案 设计人:罗宏涛审核人:刘增杰使用时间:2012.09 班名: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雅俗共赏历史发展的实质以及雅俗共赏在今天文艺发展中的意义。 2、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3、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学习重点】 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学习难点】 领略文章风味,感受文章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学习方法】 诵读讨论辩论 【学习时数】 两课时 预习导读单 一、预习导言 “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那么就请同学们认真细致的阅读文本,用作者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2、文学常识 演讲: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大众场合的宣传形式,特别讲究现实针对性。它要求演讲者根据听众的特点设置演讲内容,回答听众关心的问题。 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