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宪法与行政法学》讲义

北大:《宪法与行政法学》讲义

北大:《宪法与行政法学》讲义
北大:《宪法与行政法学》讲义

第一讲宪法与行政法的基础概念

[教学目标]准确理解宪法与行政法的10个基础概念及其法理意

义,完成本课程的知识准备。

[基础概念]宪法宪政分权与制衡宪政时代立宪运动

法治民主行政行政法法治政府

一、宪法(constitution)

规定一国基本人权和权力分配结构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

①定义“宪法”的三种视角:A. 从“权与法”的实质意义上理解,如白芝皓(W.Bagehot)、布赖斯(J. Bryce)、戴西、詹宁斯(W. I. Jennings)等。认为宪法是确立政体和人民同政府间相互关系的权利义务的规则,因而,宪法非“宪法典”(constitution),而是“constitutional laws”。20世纪福利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还包括了更为宽泛的内容)。B. 从宪法与普通法关系的形式意义上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从形式上理解“根本”。C. 形式意义的一种最新解释,公共选择理论(尤指弗吉尼亚学派宪法经济学)的理解,“最基本的博弈规则”,布坎南、塔洛克(G. Tullock, 1962)。

②拉丁语“constitutio”及其复数形式“constitutiones”—主权者颁布的法律、宗教法。

英语“constitution”本意指“事物的本性或构造”,后演绎出“政体”、“章程”、“法规”、“宪法”等多种涵义。因此,“宪法”最原始的语义之一是“反映一个国家的性质及规定其基本制度结构的法规体系”,如《克拉伦敦宪法》(The constitution of clarendon, 1164),而1215年制定具有现代宪法意义的《自由大宪章》却称作“Magna charta”。

“宪法”一词在汉语界由来已久,如《国语》所谓“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该词系指“典章”、“法度”而言,现代意义的宪法及其观念是舶来品,中国官方和主流学界的移植始于内忧外患的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时期,后在民族自强和现代化的驱使下变为自主的探索。

③“宪法”语义从古代转向现代的文化发生学

文化发生学解释,汤因比(Amold Toynbee)《历史研究》(1946)、格尔兹(clifford Geertz)的《文化的解释》(1973),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和经验”的宪法。几种解释文本:

A、进化论——自生自发秩序(self-generating order)的演进,普通法传统,英国宪法,戴西(A. V. Dicey, 1885)、哈耶克(F. A. Hayek, 1960, 1973)的论述。

B、契约论——作为社会契约的宪法,两种传统:霍布斯、卢梭/罗尔斯(John Rawls, 1971)布坎南(J. M. Buchanan,1962),原初地位假设和制度设计,恐怖状态/“无知之幕”和“不确定性”,一致同意规则和“退出权”,宪法的实践(如美国)与难度。

C、自然权利论——宪法对“天赋人权”的重新发现和确认,文艺复兴,人的主体性与个体意识的认同和制度的变迁,新教伦理的解释,18世纪经典宪法蓝本的指导思想。

D、社会连带关系论——宪法作为一种人类交往行动中进行合作博弈的客观法,狄骥(Léon Duguit)的解释。

E、革命建构论——宪法的产生和更迭是现实政治斗争的逻辑结论,法国、中国、俄罗斯的经验,列宁、毛泽东,“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人民胜利果实的记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建构理性主义与进化论理性主义的区别,知识论基础与宪法的制度设计。

④“宪法”语义从古代转向现代的制度基础(现代宪法原则的生成)

A、人民主权原则,历史背景,两种传统:单一制民主中的主权原则(传统的法国、中国的“人民主权论”和英国的“议会主权”),多元民主中的“人民主权”,美国的例证。为什么说“人民主权”是一个伪命题?托克维尔关于“多数专制”的思考。

B、人权保障原则(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柏林论“两种自由概念”,人权模式发展的三个阶段。

C、有限政府原则

自由放任时期的政府→福利国家和计划国家的政府→全球化时代的政府改造,宪法模式的变迁。

D、法治原则,亚理士多德的定义,经典宪法蓝本的设计(法治政府),戴西和狄骥的“法治原则”,20世纪的歧变与法律至上的“权威”。

⑤宪法与其它法律的区别:A、它规定国体、政体、国家机构的权力分配、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国家的根本问题。B、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它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并从宪法派生出来。C、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必须经过严格的特殊程序,如全民公决、多重的投票、绝对多数票等。

⑥宪法可以通过一部宪法典体现出来,如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中国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宪法性法律(constitutional laws)体现出来,如英国的《自由大宪章》(1215)、《权利法案》(1689)。前者称为成文宪法传统,后者称为不成文宪法传统。

⑦对宪法文本通常有四种分类

①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documentary constitutions and unwritten constitutions)。

②刚性宪法(rigid constitutions)与柔性宪法(flexible constitutions),布赖斯(J. Bryce, 1884)分类。

③规范宪法(normative constitutions)、名义宪法(norminal constitutions)与语义宪法(Semantic constitutions),娄文斯坦(Karl Lowenstein, 1951)分类;保障性的宪法(真正的宪法)、名义性宪法与装饰性宪法(冒牌宪法)——萨托利(Giovanni Satori,1962)分类。

④自由主义宪法(liberalism constitutions)与权威主义宪法(authoritarianism constitutions)。

⑧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德]奥托·梅耶(Otto. Mayer):“宪法典是静态的宪法,行政法是动态的宪法”

“宪法消逝,行政法长存”。

二、宪政(constitutionalism)

指一国根据一部或一系列保障人权和确立分权与制衡的宪法或宪法性法律而治理的根本政治制度。

①宪政的基本内核是:基本人权保障和有限政府。

②宪政的标志:存在一个保障基本人权的法治政府。

③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宪法是实施宪政的依据和保障,但有宪法未必有宪政,如中国。

④宪政与民主、法治的关系。

⑤宪政是西方基督教新教伦理世俗化的产物,主要是针对人性——人类的尊严和罪恶,

而做出的以保障基本人权和建立有限政府的制度。

“政府的存在不就是人性的最好说明吗?”,麦迪逊(James Madison)指出:

如果人们都是天使,那也就没有设臵政府的必要了,如果如何治人是由天使来规定,那么也没有对政府进行控制的必要了。正因为政府是由人来治人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两方面: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治者,其次,就是要求政府控制其自身了。控制政府无疑要依靠人民,但经验教导我们:人类必须有其他的防备办法。

[参见Roy P. Frairfield(ed.),The Federalist Paper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1, Chapter 51, ?Structuring Checks and Balances.?]

“其他的防备办法”就是通过自由立宪实现一个“有限政府”:一个在某些领域永远无权做出决定的政府;一个象普通公民一样守法和负责任的政府;一个内部有分权和制衡机制的政府。

新教传统下的宪法和宪政排拒一切关于人类至善论和能够建成一个完善社会的乌托邦观念,并由此拒绝承认和支持为了实现一个美好社会的乌托邦观念而允许大政府或极权政府。

为什么现代宪政既以?保障人权?为宗旨,又有意识地回避?我们应当创造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的意义?在欧美宪法的一切经典蓝本里,从未明示特定的政党、意识形态和全社会的根本任务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提出必然包含着?我们能够建成一完善的社会?这个前提,?一个完善的社会?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从而导致政治与思想上的一元化,而?一元化?又总是体现着某种政治势力业已掌握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一人类理性上的?致命的自负?。宪法如果确信这种?自负?,必然会践踏?保障人权?的宪政初衷。

[参见包万超:?儒教与新教:百年宪政建设的本土情结与文化抵抗?,《北大法律评论》(1998),第1卷〃第2辑〃523页]

人类已经为这种“致命的自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J.利文斯顿指出:

《圣经》的末世论象征,指明了历史本身的非决定性的性质,还指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除非使用象征和福音的语言,否则有限的头脑是无法设想历史的完成的。……?最后审判?和?反基督?的象征,意味着拒绝一切关于历史中的道德进步的乌托邦观念,以及关于历史是其自身的拯救者的观念。恶总是被搀和在善之中,直到人类历史的终结为止。在上帝超验

的智慧和爱的光芒之中,一切人类成就最终都要受到审判。

[参见J.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926页。] 由此哈耶克中肯地表明了他的忧虑和对世人的告诫:

我谨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习知:正是形形色色的至善论,不时摧毁着各种社会业已获致的各种程度的成就。如果我们多设定一些有限定的目标、多一份耐心、多一点谦恭,那么我们事实上便能够进步得更快且事半功倍;如果我们自以为是地坚信我们这一代具有超越一切的智慧及洞察力,并以此为傲,那么我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事倍功半。

[参见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1页]

三、分权与制衡(checks & balances)

分权与制衡是宪政的经典原理,它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是指立法、行政和司法分立与制衡,后者包括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的分权与制衡。

分权与制衡原理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系统阐述的宪政原理: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

同一个机关,即是法律执行者,又享有立法者的全部权力。它可以用它的?一般的意志?去蹂躏全国;因为它还有司法权,它又可以用它的?个别的意志?去毁灭每一个公民。

[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3,156页]

在这个基础上,孟德斯鸠提出了自由和“以权制权”的经典定理:

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

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我们可以有一种政制,不强迫任何人去作法律所不强制他做的事,也不禁止任何人去作法律所许可的事。

[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54页]

四、宪政时代(constitutionalism times)

一个国家根据以保障基本人权和确立分权与制衡的宪法而治理的时代。欧美诸国,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晚期,陆续进入宪政时代,日本和中国等东方国家从19世纪末期开始宪政实践。

有关国家进入宪政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英国:1689年,光荣革命与《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开启了以人权保障和限制王权为重点的现代宪政历程。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1789年生效);1791年《权利法案》。

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1791年,法国宪法。

德国:1781年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开始步入宪政时代,其中,1918年的《魏玛宪法》开启了20世纪西方宪法的新传统。

日本:从维新变法开始到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标志着西方宪法的东方化。

中国:宪政运动的开端为1898年的戊戌变法,但直到今天中国仍只有宪法,没有宪政。

五、立宪运动(constitutionalism movements)

一个国家制定宪法,推进宪政化进程中,具有重大和深远影响的行动。

从世界范围看,立宪运动经历了五个阶段:

①1689年,英国光荣革命与《权利法案》,开启了现代西方宪政的进程。

②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的颁布,推动了整个欧洲大陆和北美国家的宪政化进程。

③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推动了西方宪法的东方化进程。

④1917年,苏联的成立和1918《苏俄宪法》、1924与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

志着一种与西方宪法与宪政不同的宪法传统的形成。

⑤1989年,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和西方市场经济与民主制度的引入,标志

着社会主义宪法在上述国家的终结和西方宪法和宪政的回归,由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联邦全民公决,通过了西方式的《俄罗斯联邦宪法》。

六、法治(rule of law)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的概念,区别两者的标志是:当一个国家或政府的决策面临分歧的时候,是由某个人说了算还是依法定程序解决。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法治。法治的标志是存在一个法律之下的政府。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经典定义: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199页]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了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意义:

若要求由法律来统治,即是说要求由神祗和理智来统治;若要求由一个个人来统治,便无异于引狼入室。因为人类的情欲如同野兽,虽至圣大贤也会让强烈的情感引入歧途。惟法律拥有理智而免除情欲。

[Aristotle, The Politics, Book III, Ch, 16. 夏勇译,参见《法治是什么?》,《公法》第2卷2000]

戴西(A.V. Dicey)在《宪法研究导论》里,对法治作出了三项界定:

构成宪法基本原则的所谓?法治?有三层涵义,或者说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看。

首先,法治意味着,与专横权力的影响相对,正规的法律至高无上或居于主导,并且排除政府方面的专擅、特权乃至宽泛的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其次,法治意味着法律面前的平等,或者,意味着所有的阶层平等地服从由普通的法院执掌的国土上的普通的法律;此一意义上的?法治?排除这样的观念,即官员或另类人可以不承担服从管治着其他公民的法律的义务,或者说可以不受普通审判机构的管辖。……作为其他一些国家所谓?行政法?之底蕴的观念是,涉及政府或其雇员的事务或讼争是超越民事法院的管辖范围的,并且必须由特殊的和或多或少官方的机构来处理。这样的观念的确与我们的传统和习惯根本相忤。

最后,法治可以用作一种表述事实的语式,这种事实是,作为在外国自然地构成一部宪法典的规则,我们已有的宪法性法律不是个人权利的来源,而是其结果,并且是由法院来界定和实施的;要言之,通过法院和议会的行动,我们已有的私法原则得以延伸从而决定王室及其官吏的地位;因此,宪法乃国内普通法律之结果。

[Albert. V. dicey,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1885), 1960, pp. 202-203. 夏勇译,参见《法治是什么?》,《公法》第2卷2000]

七、民主(Democracy)

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的概念,它的核心意义是指公民在自治权的基础上根据多数决策规则,决定公共事务和个人事务。

⑤①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民主=个人自治+法治

民主与自由(freedom)

民主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先定约束与民主的悖论

②民主的决策规则:A、一致同意(最高形式为全民公决)

B、绝对多数规则

C、过半数规则

D、相对多数规则

③有限多数规则:民主与对少数人的保护

阿克顿指出:?我们判断某个国家是否真是个自由国家,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检验一下少数派享有安全的程度。?

[The History of Freedom in Antiquity,1877年]

费雷罗也指出:?在民主制度中,反对派像政府一样,是对人民主权生死攸关的机制。压制反对派就是压制人民主权。?

[G.Ferrero, The Principles of Power , 1942年]

萨托利进一步指出:?每个人的自由也是全体人的自由,当我们属于少数时,这一点得到了最真实最具体的体现。抱歉得很,民主就是多数统治这一口号是不正确的,只有尊重和保护少数的权利,才能维护民主的力量和机制。总之,少数的权利是民主过程本身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信奉这一过程,我们也必须信奉受少数的权利限制的多数统治。使民主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存在下去,要求我们保证全体公民(多数加上少数)拥有权利,这是民主运行方式所必需的。?

[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37页]

④宪法改革与民主的最新发展趋势。

⑤民主与行政法的关系:现代行政法是民主的产物,行政法必须体现民主。行政法以保障人权为目标,要充分体现公民参与和政府的公开、公平、公正。现代行政程序法,如美国194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是行政法体现民主的集中反映。

八、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

①分权理论与公共行政在宪法上的界定。

②行政法上公共行政的范畴:形式意义的公共行政和实质意义的公共行政。

A、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

B、准政府组织的行政。

a. 政党(如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治性社团(如工会、青年团、妇联)。

b. 被授权的组织,尤其是事业性单位(如公立大学中的北京大学)。

c. 各种自治组织和行业协会,如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律师协会、注册会计

会协会、进出口商会、足球协会等。

d. 被授权的国营企业,尤其是民航、电讯、石化等垄断性国营企业,如中国电信、

中国石化集团。

C、私人组织行使行政权,如美国在放松管制和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兴起的私人监狱。

九、行政法(administrative law)

理解行政法的几个视角,“关于行政的法律”。

关于公共行政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原则的总称,它的核心是调整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与其它国家机关和公民的权力(利)义务关系。

①行政法的渊源(一):成文法渊源

A、国际公约、条约、协定

B、宪法

C、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D、行政法规(国务院)

E、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省府市所在地的人大及

其常务委员会,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经济特区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F、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G、部门规章(国务院的部委、行、署、直属机构)

H、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省府市所在地的政府,较大市的

政府,经济特区的政府)

②行政法的渊源(二):不成文法渊源

I、习惯法J、判例法

K、行政法的一般原则(如自然公正原则、正当程序原则、比例原则、公平负担原则)

③中国行政法中的潜规则

L、行政法与政策M、行政法与意识形态N、行政法与乡土社会的伦理规则

O、行政法与“批示”的法律意义P、宗族主义、单位制与内部规则

④行政法的三种理论传统,或关于法律与行政的三种理论传统

功能主义传统(管理论)规范主义传统(控权论)法社会学传统(平衡论)

十、法治政府(government of the law)

法治政府:是指一个具有合法性基础,建立在良法的基础上,遵守正当程序,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并对它的行为承担公平法律责任的政府。

法治政府的制度基础是:

①行政权具有合法性基础

②依法行政与“良法之治”

③程序正义,诚实信用原则和对信赖利益的保护

④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行使

⑤基本人权保障与责任政府

⑥存在独立和公正的司法审查制度

[进一步思考]

1.准确理解本讲10个基础概念的涵义及其法理意义;

2.理解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分析现代宪政的制度基础;

3.理解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分析行政法的宪法基础;

4.理解民主与保护少数人权利的关系,分析行政法如何体现和保障民主;

5.理解法治与行政法的关系,分析法治政府的制度基础。

[进一步阅读]

1. [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第85—113、227—247、421—437页。

2.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第23—42、65—96页。

3.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基础理论部分。

4.夏勇:?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公法》第2卷2000年。

5.包万超:?儒教与新教:百年宪政建设的本土情结与文化抵抗?,《北大法律评论》(1998),第1卷〃第2辑。

第二讲百年回顾:晚清以来的立宪运动与行政法

[教学目标]展示戊戌变法以来中国重大的立宪运动及其推动下的行政

法变革,理解中国法治的历程与经验,分析中国宪法与行政

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确立本课程的国情分析与历史分析的

方法论基础

[基础概念]晚清戊戌变法中国立宪运动中国宪法典(草案)

中国行政法法律工具主义法治主义

一、戊戌变法与晚清的立宪运动(1898—1911)

二、民国时期的立宪运动与行政法(1911—1949)

三、苏联模式与法治的歧变(1949—1978)

四、转型发展中的中国行政法(1979—):从法律工具主义向法治主

义的转向

五、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宪法

六、百年中国法治化进程的经验与教训

一、戊戌变法与晚清的立宪运动

(一)戊戌变法(1898.6.11——1898.9.21)

戊戌变法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变器——变事——变政——变法”这一递进改革逻辑的最后阶段,其目标是在中国立宪法,开国会,仿效三权分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康有为在光绪24年(1898)戊戌五六月陆续进呈的《日本变制考》中,说明了他的变法主张:

购船臵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局,开矿务,可谓之变事,未可谓之变政。改官制,废选举(科举制度),可谓之变政,未可谓之变法。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康有为在“请定立宪法开国会折”中指出: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二)晚清新政与预备立宪

⑥1901年,慈禧下诏变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罔变之治法。大抵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并表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

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⑦1905.11——1906.7五大臣(载泽、戴鸿慈、端方、李盛铎、尚其亨)出洋考察15国宪政,五大臣向清廷提出的《奏请以五年为期改行立宪政体折》中总结了五项结论:“天下大计”,“全出宪法一途”;“救危亡之方只在立宪”;“立宪政体,利于君,利于民,而独不便于庶官者也”;“立宪当远法德国,近采日本”;兼取列强。

⑧1906年9月,清廷发表“上谕”,宣布预备立宪:“我朝自开国以来,列圣相承,谟烈昭垂,无不因时损益,著为宪典。……而各国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用,经画政务,无不公之于黎庶。……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政,以预备立宪之基础。”

⑨1906.11,颁布《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提出改定全国官制,为立宪之预备。

⑩1907.9,设资政院,10月各省设咨议局,为中国议会之前身。

?1908年仿《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此为中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未生效)。

?1911.7—9月,起草《大清宪法典》(草案)。

?1911年11月3日,清政府颁布立即生效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三)晚清行政法的完善与改革

1.敕修五朝会典,承《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和《嘉庆会典》,1904年,颁布《光绪会典》一百卷。该会典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行政法典。

2.修订六部则例,如《钦定工部则例》(1884)、《钦定吏部处分则例》(1886);加强民族立法,如《钦定理藩院则例》(1847)和《回疆则例》(1842)。

3.颁布新官制法与经济、文化等行政管理章程。尤其是1906年9月颁布《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和1906年11月颁布《厘定中央官制谕》后,制定了大量有关行政编制、组织和官员权利义务的法律和章程,及有关的行政管理法规,如《学部官制》、《警务局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

4.根据《钦定宪法大纲》,草拟《行政纲目》。

5.修订监察法规,如修订《钦定台规》和《都察院则例》。

晚清行政法改革,虽顺应立宪的时势,但并非以现代宪政为蓝本发展现代行政法(如确立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和行政赔偿制度等),而主要是完善传统的行政法体制。

二、民国时期的立宪运动与行政法(1911-1949)

(一)从君主立宪到民主立宪: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立宪(1912.1-1912.3)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1.12.3):借鉴美国宪法的三权分立和总统制。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提出“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政体倾向于责任内阁制,但总统也行使相当的权力,兼有美国和英国宪政的特点。根据“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天赋人权”的原则,比较具体地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总统发布《开放蛋户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

天赋人权,胥属平等。……凡以上所述各种人民(专制主义的底层贱民),对于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体享有,毋稍有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理。

3.《临时约法》是特定时期的产物,除国体外,未反映孙中山的立宪思想。孙中山说过,“临时约法”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兄弟不负这个责任。”(《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497页)孙中山批评,《临时约法》未规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直接民权,未规定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分立与制衡的“五权宪法”体制。

4.行政法的发展:

①初步确立了中国行政法的现代宪政基础;

②注重颁布政府组织法(如<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和《各部官制通则》),确立政府合法性;

③颁布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令,在国家公共领域广泛推行自由、平等、博爱观念。

④颁布了一系列新式的行政管理法规和社会改革法规;

⑤拟设立平政院(行政法院),发展民告官的制度。

(二)从袁世凯到曹锟等军阀:北洋政府的立宪运动(1912.3-1928.6)

1.《天坛宪法草案》(1913.10):宪法起草委员会试图确立责任内阁制来控制袁世凯的权力,是《临时约法》的进一步发展成果,是尔后十年制宪的主要依据。

2.《中华民国约法》(1914.5):取消内阁制,改行总统制。确立儒教为立国之本。

3.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改元“洪宪”,迈向君主立宪制。

4.“十年制宪”与《中华民国宪法》(1923.10.10,曹锟颁布):继承“天坛宪草”的精神,实行议会制与责任内阁制;采取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借鉴美国联邦与州的分权制衡)。。但此部“贿选宪法”在1924年曹锟被迫退位后即被废弃。

5.北洋政府时期的宪政思潮

①省宪运动,尤其以湖南省为代表,1922年1月1日公布经”全省投票”(1800余万票通过)表决的《湖南省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由省制定的联邦制宪法。

②“好政府主义”:1922年5月胡适、蔡元培、王宠惠等16人联会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阐明“好政府主义”宪政主张。

我们所谓的?好政府?,在消极的方面是要有正当的机关可以监督防止一切营私舞弊的不法官吏,在积极方面是两点:(1)充分运用政治的机关为社会全体谋充分的福利。(2)充分容纳个人的自由,爱护个性的发展。

③人权派运动 1929年胡适

6.北洋政府时期的行政法承袭了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改革成果,是中国移植西法的重要时期。

(三)孙中山的宪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政运动(1928-1949)

1.孙中山的宪政思想

①三民主义

②权能分治理论与”五权宪法”

③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④革命程序论:军政-训政-宪政

⑤训政时期实行“保姆式”的党治论

⑤宪政思想的两个阶段:1895-1921,倾向英美式自由宪政;1922年后明确仿效苏俄式宪政。

1922年,孙中山指出:“近来俄国新发明了一种政体,这种政体,不是代议政体,是‘人民独裁’政体,……当然比代议政体改良得多。”因此,“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唯俄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722页)孙中山认为,代议制不是真正的民权,直接民权才是真正的民权,主张人民具有“选举、创制、复决、罢免”四项直接民权。

⑥上述思想中,关于训政时期实行党治论和五权宪法主张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立宪运动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2.二十年立宪运动与行政法

南京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训政纲领》(1928),《训政时期约法》(1931),《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1936.5.5),《中华民国宪法》(1947)等四部宪法性大典,并完成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诉讼法典和行政法基本部门法等“六法全书”的建设,形式上一跃成为现代法治国。但这二十年,只有“法统”,没有法治;只有宪法,没有宪政;只有

行政法,没有行政法治。根本原因,在于训政和党治理论。

①《训政纲领》(1928):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训练国民逐渐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政权,以立宪政之基础。

②《训政时期约法》(1931):确认了《训政纲领》的党治体制,限制人民的公权。罗隆基在《对训政时期约法的批评》一文中指出:“这次约法,只有主权在民的虚文,没有人民行使主权的实质。”“是母亲骗孩子的把戏”。

③《五·五宪草》(1936.5.5):总统制(权力大于美国宪法的总统制),对人民权利采用吴经熊主张的“法律限制主义”而非“宪法保障主义”。

④《中华民国宪法》(1947.1.1颁布,1947.12.25实施),尔后颁布《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1948.5.10)——“战时宪法”(直到1991年5月才在台湾被废止)。1947宪法以三民主义为基础,体现“五权宪法”精神,实行责任内阁制和人权的宪法保障主义模式。但在中国大陆,本宪法未曾有效实施过。

⑤二十年行政法的发展

A.使行政法的理论和制度初步建立在西方现代宪政的基础上,中国行政法开始整体融入西方行政法的体系.

B.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组织法(包括编制法和公务员法等)体系,全面确立了行政机构和“准政府组织”(如律师公会)的合法性基础,完善了现代公务员制度。

C.颁布了较完善的行政基本法,如《行政强制法》,《行政惩戒法》,颁布了较完善的行政部门管理法,使政府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D.颁布了比较完善的行政救济法体系,建立了行政诉愿制(复议),行政诉讼制和国家赔偿制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平政院(行政法院)。

E.在国民政府的“六法全书”中,行政法是公认兼容西方法治的特点和中国国情的,比较完善的部门法体系。

F.但由于受到训政理论和党治这一更高的政治和宪法体制的限制,国民政府时期,只有行政法,没有行政法治,只有党治政府,而无法治政府。

三、苏联模式与法治的歧变(1949-1978)

(一)引用苏联法制时期(1949-1957)

1.1949年2月废除六法全书,宣布英美模式已过时,拒绝了西方的法治之路,转向苏

联模式。

2.苏联模式:把法律视作巩固中央集权,推行计划经济和社会管制的手段,苏联只有

法律,没有法治。①在这种模式下,人民的基本权利是受到诸多的限制的,理论基础:

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极端集体主义与公共利益理论。②

在这种法律之上,建立一个强政府而不是有限政府,典型的特点是中央集权,没有

严格的分权与制衡,实行党治。③在苏联模式下,行政法是管理老百姓的法律,又

称“管理法”。④在这种模式下,对官员的控制不主要是通过法律,而是内部的惩

戒。⑤没有独立的司法审查制度,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行政程序制度。

3.1949-1957:严格学习苏联模式,提出依法行事,颁布行政法律、法规800多部,

主要是发展行政组织法、行政管制法和监察法。没有建立起民告官的诉讼制度、没

有行政复议、没有建立国家赔偿制度、没有注重公正的行政程序。

4.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本法没有有效实施。

(二)无法时期:1958-1978

1958年8月,毛泽东面对大跃进中群众的“冲天干劲”,明确提出“要人治,不要法治”,他说“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的一套,……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民法、刑法那么多条文谁记得住?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刘少奇当时也认为,比较法治和人治,看来还是人治可靠些,法律只是办事的参考。相应地,中央政法小组在《关于人民公社化后政法工作一些问题向主席、中央的报告》中提议,刑法、民法、诉讼法已经没有必要制定。自此20年来(1958-1978年),作为中国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全国人大除了在1975年、1978年为顺应当时“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形势而重新颁布两部宪法典以外,不再制定过一项新的法律或法令。关于中国这段“只有宪法,没有宪政,只有人治,没有法治,只有个人专断,没有普遍民主”的历史,中共中央已经结论性地写进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四、转型发展中的中国行政法(1979—):从法律工具主义向法治主义的迈进

(一)工具主义时代(1979-1989)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的法律工具主义思想

把法律视做保持社会稳定、推行改革开放的手段,强调以行政为中心,淡化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不注重对政府的权力控制,尤其是没有司法审查制度和公正的行政程序制度。80年代的行政法整体上是政府管理社会和老百姓的管制法。

(二)向法治主义迈进(1989—)

1.转向法治的标志是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

①第一次提出政府要依法行政,对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提出政府守法观念。

②体现了官民平等的思想,允许官民对簿公堂,确保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③体现了一种基本的人权观念:即个人通过诉讼的途径纠正政府的违法行为,保护个

人合法的权利。

④确立了行政赔偿制度。

⑤本法在中国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引入了有限的分权制衡制。

⑥本法直接推动了90年代一系列行政基本法的出台。

2.1989年以来,行政法的发展方向是完善行政救济制度,基本行政法有:

①1991年通过《行政复议条例》,1999年修正为《行政复议法》,建立了行政复议制度。

②1993年通过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③1994年通过了《国家赔偿法》,建立了国家赔偿制度,因立法不公正,戏称“国家不

赔法”。

④1996年通过了《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设定权和程序做出了规定。

⑤1997年通过了《行政监察法》,建立了行政监察的法律制度。

⑥2000年通过了《立法法》,试图对立法权的划分和公正的立法程序做出规定,但未成

功。

⑦2002年通过了《政府采购法》。

⑧2003年通过《行政许可法》。

⑨《行政强制法》(草案)。

⑩《行政程序法》(草案)。

(三)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行政法的改革方向是:注重发展行政程序法,改革行政管制法。

(四)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1988、1993、1999和2004年分别进行了修正,但本宪法主要是80年代政治经济体制的产物,尚未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有效回应国际人权公约和WTO的基本原则的要求。

五、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宪法

六、百年中国法治化进程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与西方走向法治的四大差别:

1.中国法治建设自戊戌变法到现在主要是从上到下的改革,是政府推动型的;而西方主

要是从下到上,是民间推动型的。

2.中国的法治改革都是既得利益者的运动,既得利益者既是改革的动力又是阻力。

3.中国一百多年来的改革是革命、对抗,强调一个中心;西方的法治强调对话、合作。

4.中国的法治是运动式的,西方则强调稳定的过程,强调积累。

总体上,今天中国只有宪法,没有宪政;只有法律,没有法治;只有行政法,没有行政法治。政府官员和老百姓通常只有法律的知识,而没有法治的意识。中国正处于从人治、乱治转向法治的关键时期。

总结:百年中国宪法典(草案)的制度设计模式

9)

和国(194 9—200 2)

制表说明:

○1“人权模式”考察四项指标:a,是否承认天赋人权和规定某些政府无权干涉的个人自治领域,即是否承认个人与国家、权利与权力的对峙,承认与否分别用a和ˉa表示;b,是否明确以保障人权,尊重人道尊严为宪法宗旨,是与非分别用bˉb表示;c,对公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基本人权是否规定“在法律的范围内”、“非依法律不受限制”,若有,称为“限制模式”,用c表示,若无,称“保障模式”用ˉc表示;d,人权与国家机构(权力)在宪法典中的先后位置,人权在前,用d表示,后用ˉd。根据上述四项指标的主次进行量化考核(a、c各占3分,b、d各占1分,其他综合指数占2分),对14部宪法典(草案)的“人权模式”,制度从优到劣按1,2……序号排列。

○2“政府模式”考察五项指标:A,权力的大小,政府的权力以宪法规定为限,并且对公民某些自由权利无权作出干涉,用A来表示,不以宪法为限或事实上可作出任何活动,称无限政府,用ˉA;B,有无权力立和制衡机制,分别用B,ˉB 表示;C,有无司法审查制度,分别用C、ˉC表示;D,有无规定中央和地方分权制衡或地方自治,用D,ˉD表示,E,有无规定权力(尤其行政权)应遵守公正程序,分别用E、ˉE表示。综合上述指标,分别入无限政府、强政府或有限政府。

○3“制度模式”,中国的宪政移植最初出于内忧外患的逼迫,既缺乏本土经验,又没时间好好权衡利弊和可行性,因此最初移植带有因时造法、应急立法的特点,宪法移植模式较明显,特别是清末民初的几部宪法;后从被迫转化为自主的探索,尤其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训政理论成为国民党政府的指导思想后,中国宪政建设就带有很强的民族化、本土化特征;共和国时期,除54宪法明显移植1936年苏联宪法外,后三部宪法主要出于自主探索、创造。表中列出各国模式都是近似的,主要以“政府模式”的制度设计划分标准,就人权保障而言,英美宪法差别并不大,因此忌以“模式”硬套。

○4“意识形态”,有宪法典(草案)明确规定,如中华民国宪法(1947);有的体现为法条外的指导思想,如中华民国约法(1914)。对儒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态度是其中心问题。

○5共和国宪法典(包括《共同纲领》)中的“强政府”模式区别于过去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否定个人和国家的对峙与制衡(1990年实施行诉法后在了改变),强调存在一个美好的社会形态,规定了全社会的根本任务。

○61911年7月3日至9月20日,清政府曾委托汪荣宝、李家驹等人起草过一部《大清宪法典(草案)》,全文共分十章:(一)

皇帝;(二)摄政;(三)领土;(四)臣民;(五)帝国议会;(六)政府;(七)法院;(八)法律;(九)会计;(十)附则。这个体系,除“摄政”一章是根据当时清廷摄政王执政的特殊情况而设外,其余各章基本上是仿照日本帝国宪法。但从未分布(中国法学界很少有人了解此事,现草案保存于故宫博物院),作者不拟列入本表考察。“重大信条十九条”是在武昌起义后清廷皇族应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等联名“通牒”(著名的“政纲十二条”,要求立即召开国会,制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作出的反应,先行公布“十九条”政纲(生效)作未来宪法的必备条款。因此关于人权保障等问题尚未规定,但从当时的时局看,指导思想接近《临时约法》(1921)。

○7“文化抵抗”以本文界定的“现代宪政”与基督教(新教)文化作参照,包括意识形态上的显性抵抗和制度设计中的隐性抵抗两种。

○8本表系作者根据每部宪法典(草案)的制度设计、指导思想及其宪政实践而制,仅代表个的的研究观点。

[进一步思考]

1.晚清主张的?君主立宪制?及袁世凯称帝后再次主张?君主立宪制?是否符

合国情?

2.理解孙中山的立宪思想及其对民国立宪的影响,如何评价孙中山的训政理论

和党治理论?

3.阅读百年宪法典(草案),分析各个时期政体、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你

认为中国是否可实行?联邦制??

4.分析苏联模式对中国宪法与行政法的影响。

5.结合1989年行政诉讼法及有关行政法,分析中国行政法从工具主义向法治

主义的转型。

[进一步阅读]

1.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

2.殷啸虎:《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王永祥:《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

4.苏力:?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法治?,载于《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

学卷》,第1-46页。

5.季卫东:?法治中国的可能性—兼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解读与反思?,载于《战

略与管理》,2001年第5期。

6.包万超:?儒教与新教:百年宪政建设的本土情结与文化抵抗?,《北大法律

评论》(1998),第1卷〃第2辑。

北大政治学讲义许振洲

导言 一、政治的定义与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何谓政治? 法国Littré字典的三种定义: 1)统治/治理国家的科学 2)治理一个国家及处理与别国关系的艺术 3)公众事务及政治事件 法国Robert词典的三种定义: 1)治理人类社会的艺术与实践 2)统治的方式 3)统治一国、处理国内事务及国际关系的方式 4)一切有关权力及其对立面的公共事务 根据美国出版的《政治思想百科全书》的定义: 政治是意见及利益均不相同的集团做出共同的决定、共同的选择的一种程序。这些决定和选择超越了各集团的界限,并象征着一种共同的政策。 柏拉图: 政治是统治人民的艺术。 Max Weber: "如果在一特定疆土内,命令之得以持续实行是凭借行政人员运用武力和武力威胁" ,则此社团便是政治性的。《社会与经济组织的理论》 Lasswell: "政治行为是为觊觎权力而采取的行为。""政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权力与社会》 Dahl:"政治体系是指人类关系各种稳定的整体,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指的是权力、政府和权威关系。"《现代政治分析》 David Easton:政治是价值在社会中的权威性分配。(一个政治体系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互相作用着的整体系统。通过这种相互的作用,价值在社会中通过权威的方式被重新分配。)《政治体系分析》 Almond/Powell: "大多数定义中有一个共同点,即把政治体系同合法的人身强制联系在一起"《比较政治学》。"政治体系并不只是包括政府体制,它还包括一切体系中的政治权力。"《一个发展的理论》 Goguel/Grosser:"政治是所有关系到一个国家公共事务的治理的机构、组织及行为的总和。这些组织及行为者试图组织一个政权,控制它的行动或在必要时替换它。"《法国政治》 Birnbaum:"政治从来都是各社会集团冲突的角斗场。其中每一个集团都力图把自己关于国

北大数学系本科课程

基础和专业基础必修课1301301数学分析(Ⅰ) 1301301 数学分析1301301 数学分析(Ⅲ) 1301302 高等代数(Ⅰ) 1301302 高等代数1301303 解析几何1301304 常微分方程1301305 近世代数1301306 复变函数1301307 微分几何1301308 拓扑学1301309 实变函数1301310 概率统计1301311 数学模型1301312 泛函分析1301313 偏微分方程 专业限定选修课1301401 整体微分几何1301402 计算方法1301403 运筹学1301404 组合学1301405 初等数学教学研究1301406 微分流形1301407 计算机应用(Ⅰ) 1301408 多复变变函数引论 专业任意选修课1301501图论1301502 模糊数学1301503 中学数学竞赛1301504 数学史1301505 数学软件1301506 计算代数1301507 初等数论1301508 交换代数1301509 偏微分方程数值计算1301510 数学方法论1301511 数学学习论1301512 模糊控制与模糊决策

1301513 矩阵论 1301514 微分方程定性及分岔理论基 础 1301515 代数几何 1301516 李群与李代数 1301517 控制论 另外一个版本: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课程 课程号 00130011 课程名数学分析(一) 课程号 00130012 课程名数学分析(二) 课程号 00130013 课程名数学分析(三) 课程号 00130031 课程名高等代数(上) 课程号 00130032 课程名高等代数(下) 课程号 00130051 课程名解析几何 课程号 00130061 课程名解析几何习题课 课程号 00130072 课程名初等数论 课程号 00130081 课程名常微分方程 课程号 00130091 课程名计算机原理与算法语言 课程号 0013010. 课程名计算机实习 课程号 00130110 课程名复变函数 课程号 00130120 课程名微分几何学 课程号 00130130 课程名抽象代数(A) 课程号 00130140 课程名实变函数论 课程号 00130150 课程名偏微分方程 课程号 00130161 课程名拓朴学(一) 课程号 00130162 课程名拓朴学(二) 课程号 00130170 课程名泛函分析

公共政策学相关资料

公共政策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马克思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2)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3)历史唯物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政策的本质,更加深入地认识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本质关系等问题。 9、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显著的影响。(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基本因素。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第一阶段、50年代) 1、学科形成的时间和历史条件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2、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第四节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 1、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的研究;(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2、[简答题]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继续受到关注;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受到重视。(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4、公共选择理论(35)创始人是布坎南。该理论假定理性人为经济人,并以此为起点研究集体决策;其研究范围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环保等政治和政策问题。 5、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 7、1983年孟繁森在《理论研讨》杂志第七期上呼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 8、1984年李铁映在《哲学研究》第四期发表《决策研究论文》指出决策须由硬结构和软结构组成。 9、1997年初北京大学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宁骚教授任所长,这是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所。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跨科学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它的显著特征是:可检验、可验证性(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跨科学或多学科交叉、渗透性(理论上的)和功利性等。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编号: 01 数学分析02 高等代数 03 解析几何04 实变函数 05 复变函数06 泛函分析 07 常微分方程08 偏微分方程 09 微分几何10 抽象代数 11 拓扑学12 概率论 13 数理统计14 数值分析 15 数值代数16 信号处理 17 离散数学18 数据结构与算法 01 数学分析(150 分) 考试参考书: 1. 方企勤等,数学分析(一、二、三册)高教出版社。 2. 陈纪修、於崇华、金路,数学分析(上、下册),高教出版社。 02 高等代数(100 分) 考试参考书: 1. 丘维声,高等代数(第二版) 上册、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003年。 高等代数学习指导书(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高等代数学习指导书(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蓝以中,高等代数简明教程(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03 解析几何(50 分) 考试参考书: 1. 丘维声,解析几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其中第七章不考)。 2. 吴光磊,田畴,解析几何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04 实变函数(50 分) 考试参考书: 1. 周民强,实变函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05 复变函数(50 分)

考试参考书: 1. 方企勤,复变函数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06 泛函分析(50 分) 考试参考书: 1. 张恭庆、林源渠,泛函分析讲义(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07 常微分方程(50 分) 考试参考书: 1. 丁同仁、李承治,常微分方程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王高雄、周之铭、朱思铭、王寿松,常微分方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叶彦谦,常微分方程讲义(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08 偏微分方程(50 分) 考试参考书: 1. 姜礼尚、陈亚浙,数学物理方程讲义(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 2. 周蜀林,偏微分方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09 微分几何(50 分) 考试参考书: 1. 陈维桓,微分几何初步,北京大学出版社(考该书第1-6章)。 2. 王幼宁、刘继志,微分几何讲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抽象代数(50 分) 考试参考书: 1. 丘维声, 抽象代数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聂灵昭、丁石孙,代数学引论(第一、二、三、四、七章,第八章第1、2、3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11 拓扑学(50 分) 考试参考书: 1. 尤承业,基础拓扑学讲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考该书第1-3章)。 12 概率论(50 分) 考试参考书: 1. 何书元,概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 汪仁官,概率论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

金融工程(北大光华)研究生课程讲义

课程说明 1.本课程为金融学专业硕士生的必修课程,系统地讲授课程说明1.授课方式:讲授 课程说明1.评估方法课程说明 1.授课教师:唐国正教学内容 1.什么是金融工程?

什么是金融工程?定义 1.包括设计、开发和实施具有创新意义的金融工具和金什么是金融工程?创新1 什么是金融工程?金融工程产品作为金融创新活动的结果,金融工程产品可能是教学内容 1.什么是金融工程? 金融创新的动机税法与监管的变化1.Merton Miller认为:金融创新的动机减少金融约束 1.Silber认为金融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公司试图放松面

金融创新的社会价值 R. C. Merton认为金融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经济公司(RJR金融创新的社会价值零和对策? 1.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以绕开监 教学内容 1.什么是金融工程?金融工程的创新标准 1.一种金融工具或者金融策略成为一项金融创新的条件 金融工程的创新标准 1.如果用Van Horne的标准来衡量,那么一些过去被认金融工程的创新标准 债权-股权互换的税收套利1.A公司:

金融工程的创新标准 债权-股权互换的税收套利1.这笔交易对A公司来说是有意义的教学内容 1.什么是金融工程? 推动金融工程发展的因素 在综合了Miller、Silber与Van Horne的研究成果教学内容 1.什么是金融工程? 应用领域综述1.开展金融工程活动的主体应用领域融资 1.在融资方面,一种类型的金融工程活动是:在各种约

应用领域融资 4.另一种类型的金融工程活动与公司并购有关,在并购应用领域投资与现金管理 1.在投资方面,金融工程师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中长期 应用领域管理发行人的风险1.在风险管理领域,金融工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领域管理投资者的风险1.挑战性 q90年代市场上出现的与股票指数挂钩的债券 应用领域风险管理 管理投资者的风险与管理发行人的风险迥然不同应用领域套利 1.开发交易策略来利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工具

2013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考研状元笔记.doc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五年积淀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即决策分析) 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就是设计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础是科学完善的决策体制,然后根据一定的原则,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完成。所以我们先要研究“公共决策体制”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 1.定义:简单地说,要实现政策的目标,决策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分工与合作的 基础上,基于各自的权力与责任,进行互动与合作的集体行为,这就是公共决策体制的概念。或者说,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2.构成: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 决断子系统 1.决策体制的核心,由决策首脑机关及其领导者组成,对决策负责。其完善应着力于两个方面:对行政 首长负责制的正确认识和决策者素质的提高 2.行政首长负责制:决策权力归一,责任明确,效率较高,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首长做出决定,但不 意味着家长式领导,要注意加强监督,防范权力滥用 3.决策者素质的提高

咨询子系统 1.思想库,智囊团,由专家组成的专门从事开发智力,协助中枢系统进行科学决策的辅助性机构,提供 政策信息,科学知识和备选方案。现代决策离不开咨询系统的原因是: 2.现代社会分工精细,领导者无法搜集庞大的信息;复杂多元的政策目标,需要各行业的知识;瞬息万 变的政策环境;现代政府机关的编制有限,人才有限 信息子系统 1.公共决策的过程是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利用的过程,对信息的掌握和处理程度直接关 系到决策成败 2.我国决策信息系统的建立要做到三点:建立和健全信息网络组织;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实现新手段 现代化 监控子系统 1.决断子系统之外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决策内容和程序进行监督控制,检查其是否合法的机构 2.监控子系统包括:立法司法的监督;正当的监督;利益集团的监督;公民的监督 执行子系统 决策与执行很难两分,执行子系统也分担着细化决策,补充决策和追踪决策的任务,下一章详述 二、公共决策的择案规则 1.就是投票规则,这里被看作是“基本决策规则”:全体一致规则;多数裁定规则 2.全体一致的缺陷:成本太高;无奈的选择和策略行为 3.多数裁定的缺陷:多数暴政;投票悖论(决策结果随投票次序的变化而不同) 第二节:政策方案规划的综合分析 有了一个科学的决策体制,有了投票规则,就是政策方案制定的实际过程了,本节先介绍政策方案规划的特点和一些原则,下节开始就是具体的程序 定义:政策方案规划的定义就是狭义的政策方案制定的定义(李永军把政策制定的概念扩大化,在方案规划前加上议程确立;在方案选择后又加上政策合法化) 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目标导向;变革导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群体取向(群体参与决策,追求群体利益) 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 1.美国学者卡普兰:公正无偏;个人收益;弱势群体利益最大化;分配普遍;持续进行;人民自主;紧

北京大学数据科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大纲草案2015072501

数据科学专业 一、专业简介 数据科学是运用概率统计、分布式计算、现代软件等综合知识探索来自商业贸易,生物医疗,金融证券,社交网络等众多领域的较大规模或结构复杂数据集的高效存储、高效管理、高效概括、深入分析和精准预测的科学和艺术。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 运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分布式处理等技术,能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对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意义的信息,以可视化等技术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传达给决策者,并创造出新的数据运用服务的人才。 三、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134学分,其中: 1.必修课程75学分; 2.选修课程41学分; 3.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 4.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12学分; 并须同时满足下列选课要求: 1)全校公共必修课程:32学分

2)大类平台课程:43学分,其中非本院系课程不低于8学分 必修:35学分 选修: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可以在下面由外院系开设的平台课程中选修8学分,其中在表1中至少选修3学分 表1 表2

3)学院课程41学分必修:8学分

4) 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12学分 A.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至少2学分 B.社会科学类:至少2学分 C.哲学与心理学类:至少2学分 D.历史学类:至少2学分 E.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类:至少4学分,其中至少一门是艺术与美育类课程 5)毕业论文和实习实践 6学分 每个学生在第三学年或第四学年里须参加概率统计系开设的毕业论文讨论班或者经批准的其它形式的科研训练,并在导师指导下写出论文、读书报告或实习实践报告,通过考核后获得6学分。 参加毕业论文讨论班的学生须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或者到经批准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或学校实习实践至少100小时。进行科研训练或参加实习实践活动不应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学院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进行科研训练或实习实践活动。 五、其他 1.保研要求: 以下成绩按学分进行加权平均,作为确定保研资格和各方向招收研究生的参考:大类平台课程中的全部必修课,学院课程中的全部必修课,大类平台课程中的物理类课程中选一门,必选课程以及其它选修课程中选两门。 2.读研准备: 保送为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在硕士生入学前的两年内选修的数学学院研究生课程,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上,且学分没有计入本科毕业学分的,可以计为研究生阶段成绩,获得相应学分。但需本人申请、导师同意、主管院长批准。这种成绩不能超过9学分。

18春北大《离散数学》在线作业

------------------------------------------------------------------------------------------------------------------------------ 2018春课件作业 第一部分集合论 第一章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1-1 设集合 A ={{2,3,4},5,1},下面命题为真是(选择题) [ ] A.1 ∈A; B.2 ∈ A; C.3 ∈A; D.{3,2,1} ? A。 1-2 A,B,C 为任意集合,则他们的共同子集是(选择题) [ ] A.C; B.A; C.B; D.?。 1-3 设 S = {N,Z,Q,R},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是非题) (1) N ? Q,Q ∈S,则 N ? S,[] (2)-1 ∈Z,Z ∈S,则 -1 ∈S 。[] 1-4 设集合 B = {4,3} ∩?, C = {4,3} ∩{ ? },D ={ 3,4,? }, E = {x│x ∈R 并且 x2 - 7x + 12 = 0}, F = { 4,?,3,3}, 试问:集合 B 与那个集合之间可用等号表示(选择题) [ ] A. C; B. D; C. E; D. F. 1-5 用列元法表示下列集合:A = { x│x ∈N 且 3-x 〈 3 }(选择题) [ ] A. N; B. Z; C. Q; D. Z+ 1-6 为何说集合的确定具有任意性 ? (简答题) 第二章二元关系 2-1 设 A = {1,2,3},A 上的关系 R = {〈1,2〉,〈2,1〉}∪IA, 试求:(综合题) (1)domR =?; (2)ranR =?; (3)R 的性质。 (4)商集 A/R =?(5)A 的划分∏=?(6)合成运算(R 。R)=? 2-2 设 R 是正整数集合上的关系,由方程 x + 3y = 12 决定,即 R = {〈x,y〉│x,y ∈Z+ 且 x + 3y = 12}, 试给出 dom(R 。R)。(选择题) [ ] A. 3; B. {3}; C. 〈3,3〉; D.{〈3,3〉}。 2-3 判断下列映射 f 是否是 A 到 B 的函数;以及函数的性质。最后指出 f:A→B 中的双射函数。(选择题) [ ] (1)A = {1,2,3},B = {4,5}, f = {〈1,4〉〈2,4〉〈3,5〉}。 (2)A = {1,2,3} = B, f = {〈1,1〉〈2,2〉〈3,3〉}。 (3)A = B = R, f = x 。 (4)A = B = N, f = x2。 (5)A = B = N, f = x + 1 。 A.(1)和(2); B.(2)和(3); C.(3)和(4); D.(4)和(5) 2-4 设f(x)=x+1,g(x)=x-1 都是从实数集合R到R的函数,则f。g=[ ] A.x+1;B.x-1;C.x;D.x2。 2-5 关系型数据库与《关系与函数》一章内容有何联系?(简答题) 第三章结构代数(群论初步) (3-1),(3-2)为选择题 3-1 给出集合及二元运算,判断是否代数系统,何种代数系统? (1)S1 = {1,1/4,1/3,1/2,2,3,4},二元运算 * 是普通乘法。 [ ] A.不构成代数系统;B.只是代数系统。;C.半群;D.群。 (2)S2 = {a1,a2,……,an},ai ∈R,i = 1,2,……,n ; 二元运算。定义如下:对于所有 ai,aj ∈S2,都有 ai 。aj = ai 。 [ ]

北大半导体物理讲义整理

第一章晶体结构晶格 §1晶格相关的基本概念 1.晶体:原子周期排列,有周期性的物质。 2.晶体结构:原子排列的具体形式。 3.晶格:典型单元重复排列构成晶格。 4.晶胞:重复性的周期单元。 5.晶体学晶胞:反映晶格对称性质的最小单元。 6.晶格常数:晶体学晶胞各个边的实际长度。 7.简单晶格&复式晶格:原胞中包含一个原子的为简单晶格,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称为复 式晶格。 8.布拉伐格子:体现晶体周期性的格子称为布拉伐格子。(布拉伐格子的每个格点对应一 个原胞,简单晶格的晶格本身和布拉伐格子完全相同;复式晶格每种等价原子都构成和布拉伐格子相同的格子。) 9.基失:以原胞共顶点三个边做成三个矢量,α1,α2,α3,并以其中一个格点为原点, 则布拉伐格子的格点可以表示为αL=L1α1 +L2α2 +L3α3 。把α1,α2,α3 称为基矢。 10.平移对称性:整个晶体按9中定义的矢量αL 平移,晶格与自身重合,这种特性称为平 移对称性。(在晶体中,一般的物理量都具有平移对称性) 11.晶向&晶向指数:参考教材。(要理解) 12.晶面&晶面指数:参考教材。(要理解) 立方晶系中,若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相同则互相垂直。 §2金刚石结构,类金刚石结构(闪锌矿结构) 金刚石结构:金刚石结构是一种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复式晶格,它是由两个面心立方晶格沿立方对称晶胞的体对角线错开1/4长度套构而成。常见的半导体中Ge,Si,α-Sn(灰锡)都属于这种晶格。 金刚石结构的特点:每个原子都有四个最邻近原子,它们总是处在一个正四面体的顶点上。(每个原子所具有的最邻近原子的数目称为配位数) 每两个邻近原子都沿一个<1,1,1,>方向, 处于四面体顶点的两个原子连线沿一个<1,1,0>方向, 四面体不共顶点两个棱中点连线沿一个<1,0,0,>方向。

《实变函数》课程教学大纲

实变函数 (一学期课程,周学时4) 一.集合与点集 (20课时) 1.集合及其运算,集合列的极限,集合的直积。(3课时) 2.映射,满射,单射,双射,集合的对等,Bernstein定理*,基数,可列集及 其性质,连续基数,基数运算*,无最大基数定理。(5课时) 3.n维欧氏空间,点集的直径,矩体与球,邻域,距离,收敛,极限点,导集 及其性质,Bolzano-Weierstrass定理。(5课时) 4.闭集,开集,闭包,内点与内核,开集的构造*,Cantor闭集套定理,Lindelof 可数覆盖定理*,Heine-Borel有限覆盖定理,函数的连续性,紧集,Borel 集, F集,δG集,Cantor集。(5课时) σ 5.集合与集合的距离,点与集合的距离,连续函数延拓定理*。(2课时) 二.Lebesgue测度 (12课时) 1. 外测度定义,外测度性质(非负性、单调性、次可加性),距离外测度性质*, 外测度的平移不变性。(4课时) 2. 可测集与测度的定义,可测集的性质,关于递增可测集列及递减可测集列的 测度问题。(4课时) 3. 矩体是可测集,分别用开集、闭集、 F集,δG集来逼近可测集,集合的等 σ 测包,测度的平移不变性,不可测集的存在性*。(4课时) 三.可测函数 (10课时) 1. 可测函数的定义及等价刻画,可测函数的运算性质,简单函数逼近定理,函 数的支集。(4课时) 2. 几乎处处收敛与测度收敛的定义,Egoroff定理,Lebesgue定理,Riesz定 理。(4课时) 3. 可测函数与连续函数。(2课时)

四. Lebesgue 积分 (14课时) 1. 非负可测简单函数的积分,非负可测函数的积分,Leve定理,积分线性性质, 逐项积分定理,Fatou定理。(4课时) 2. 一般可测函数积分的定义与初等性质,积分的线性性质,积分的绝对连续性, 积分变量的平移变换,Lebesgue 控制收敛定理,逐项积分定理,积分号下求导数*。(4课时) 3. 连续函数逼近可积函数,积分的平均连续性*。(2课时) 3. 有界函数在区间上Riemann 可积的充分必要条件,Riemann 可积函数与 Lebesgue 可积函数的关系。(3课时) 4. Tonelli 定理*,Fubini 定理,积分的几何意义*,分布函数*。(3课时) 五. 微分与不定积分 (8课时) 1.单调函数的可微性*,Lebesgue 定理*,有界变差函数,Jordan 分解定理。 (4课时) 2.不定积分的微分,绝对连续函数,微积分基本定理。(4课时) 六.p L空间 (8课时) 1.p L空间的定义与基本性质,共轭指标,Holder 不等式,Minkowski 不等式。 (4课时) 2.p L是完备的距离空间*,p L收敛,p L空间的可分性*。(4课时) 教材或参考书: 1.周民强编:实变函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周性伟编:实变函数,科学出版社,2004 3.胡适耕编:实变函数,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曹广福编:实变函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盛世清北】2021北大公共政策考研备考指南及高分经验分享

【盛世清北】2021北大公共管理(应急管理)考研备考指南及高分经验分享 以下内容由盛世清北搜集整理,主要针对北大公共政策考研进行说明。 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专业代码为120423,所属院系为北大政府管理学院。 初试时间安排 2021届北大考研初试将于2020年12月26日-28日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2月26日上午8:30-11:30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2月26日下午14:00-17:00外国语 12月27日上午8:30-11:30业务课一 12月27日下午14:00-17:00业务课二 12月28日考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上午8:30开始,不超过14:30结束 研究方向及初试内容 方向: 不区分研究方向 科目:② 201 英语一或 202 俄语或 203日语或 253 法语或 254 德语③ 615 公共管理基础④ 871 行政管理 近3年招生人数 PS:北大公共政策专业招生人数2121和2021人数一样。 2020年分数线 参考书目 615 公共管理基础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李永军笔记 4、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黄恒学主编:《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袁方《社会学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871 行政管理 复试形式及安排 复试时间 5月15日 13:00-18:00 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专业 复试方式 采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具体形式为视频面试。 提交复试材料 缴费完成后,考生须提交以下复试材料电子版: 1、《诚信复试承诺书》。落款处须本人签字。 2、《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3、个人陈述。 4、初试准考证复印件。 5、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正反面印在一页A4纸上)。 6、学历学位证书原件 7、本科学位论文复印件(应届毕业生可提供开题报告、论文摘要和论文目录等)。 8、本科成绩单原件(须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公章)。 9、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 10、可以反映考生科研能力和潜质的其他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本科阶段专业排名证明、科研成果、专家推荐信、获奖证书、攻读硕士学位阶段的研究计划等。 11、《报考202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原件。 资格审查 远程复试平台测试时,考生须在线展示以下材料原件: (1)统考考生 ①初试准考证原件; ②有效身份证原件; ③《诚信复试承诺书》原件(须与前期邮件提交的复试材料电子版一致); ④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供学生证原件及所在院校开具的在读证明原件;持国(境)外学位证书者,须提供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原件); ⑤外语水平证明原件;

北京大学2017秋课件作业【离散数学】及答案

2017秋课件作业 第一部分集合论 第一章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1-1设集合A={{2,3,4},5,1},下面命题为真是(选择题)[A] A.1∈A;B.2∈A;C.3∈A;D.{3,2,1}?A。 1-2A,B,C为任意集合,则他们的共同子集是(选择题)[D] A.C;B.A;C.B;D.?。 1-3设S={N,Z,Q,R},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是非题) (1)N?Q,Q∈S,则N?S,[错](2)-1∈Z,Z∈S,则-1∈S。[错] 1-4设集合B={4,3}∩?,C={4,3}∩{?},D={3,4,?},E={x│x∈R并且x2-7x+12=0},F={4,?,3,3},试问:集合B与那个集合之间可用等号表示(选择题)[A] A.C; B.D; C.E; D. F. 1-5用列元法表示下列集合:A={x│x∈N且3-x〈3}(选择题)[D] A.N; B.Z; C.Q; D.Z+ 1-6为何说集合的确定具有任意性?(简答题) 答:按研究的问题来确定集合的元素。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当然是随意的呗。之所以,集合的定义(就是集合成分的确定)当然带有任意性哪。 第二章二元关系 2-1设A={1,2,3},A上的关系R={〈1,2〉,〈2,1〉}∪IA, 试求:(综合题) (1)domR=?;(2)ranR=?;(3)R的性质。 (4)商集A/R=?(5)A的划分∏=?(6)合成运算(R。R)=? 答:R={<1,2>,<1,3>,<2,3>,<1,1>,<2,2>,<3,3>}; (1)DomR={R中所有有序对的x}={3,2,1}; (2)RanR={R中所有有序对的y}={2,1,3}; (3)R的性质:自反,反对称,传递性质.这时,R不是等价关系。 (4)商集A/R={{1,2,3},{2,3},{3}}。由于R不是等价关系,所以,等价类之间出现交集。这是不允许的。请看下面的划分问题。 (5)A的划分∏={{1,2,3},{2,3},{3}};也由于R不是等价关系,造成划分的荒谬结果:出现交集。试问:让“3”即参加第一组,又参加第二组,她该如何分配呢!!! 所以,关系R必须是等价关系。至于作业中,此两题应说:因为R不是等价关系,此题无解。 2-2设R是正整数集合上的关系,由方程x+3y=12决定,即 R={〈x,y〉│x,y∈Z+且x+3y=12}, 试给出dom(R。R)。(选择题)[B] A.3; B.{3}; C.〈3,3〉; D.{〈3,3〉}。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内部辅导讲义

政治学十五讲燕继荣 第二讲政治研究:历史与现状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 中国古代各家之政治学说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以政为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施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朮”、“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政”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秦汉到晚清的政治学说 1.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糅合了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面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想结合,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至秦于完善。 2.守旧派: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办殖民地社会,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出现巨大变化。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大厦。他们被成为“守旧派”。 维新派: 民主派: 革命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可以被视为“革命派”。

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伦理与政治不分,政治儒家思想的特色。 二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 1.古希腊/罗马时期:被称为“古典政治学时代 (1)时间:公元前500-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00-公元476年。“古典政治学时代”被分为两个阶段: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2)研究主题: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和城邦的理论,而后转变为关于世界国家的观念和理论。古希腊以城市国家为政治共同体,这种城市国家的特点是:小国寡民,市民朝夕相见,彼此熟知。 随着罗马帝国的日渐扩张,希腊各国最终被征服统一,代替城市国家观念而兴起的就是罗马帝国的世界国家论。这种观念由于后来基督教思想的渗入和传播而逐渐完整,成为整个中世纪的主导思想。 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则区分了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界 及早期的基督教的思想史西方政治研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体现。 2.中世纪时期:被称为“神学政治学时代”

金融学概论讲义(北大光华管理学院)lecture06

Principles of Finance Lecture 06 Forward and Futures Contracts

The Nature of Derivatives ? A derivative is an instrument whose value depends on the values of other more basic underlying variables ?Examples of derivatives -F orward -F utures -O ptions -S waps ……

Derivative Markets ?Exchange Traded -Standard products -Trading floor or computer trading -Virtually no credit risk ?Over-the-Counter (OTC) -Non-standard products -Telephone market -Credit risk

Forward Contracts ? A forward contract is an agreement made today to buy or sell an asset at a certain time in the future for a certain price (referred to as the forward price or the delivery price) ?The delivery price is usually chosen so that the initial value of the contract is zero; No money changes hands when contract is first negotiated and it is settled at maturity ?An OTC agreement between two parties and both parties are subject to credit risk ?Both parties have the obligation to honor the contract

北大半导体物理讲义整理Word版

晶体结构 晶格 §1 晶格相关的基本概念 1. 晶体:原子周期排列,有周期性的物质。 2. 晶体结构:原子排列的具体形式。 3. 晶格:典型单元重复排列构成晶格。 4. 晶胞:重复性的周期单元。 5. 晶体学晶胞:反映晶格对称性质的最小单元。 6. 晶格常数:晶体学晶胞各个边的实际长度。 7. 简单晶格&复式晶格:原胞中包含一个原子的为简单晶格,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称为复式晶格。 8. 布拉伐格子:体现晶体周期性的格子称为布拉伐格子。(布拉伐格子的每个格点对应一个原胞,简单晶格的晶格本身和布拉伐格子完全相同;复式晶格每种等价原子都构成和布拉伐格子相同的格子。) 9. 基失:以原胞共顶点三个边做成三个矢量,α1 ,α2 ,α3,并以其中一个格点为原点,则布拉伐格子的格点可以表示为 αL =L 1α1 +L 2α2 +L 3α3 。把α1 ,α2 ,α3 称为基矢。 10. 平移对称性:整个晶体按9中定义的矢量αL 平移,晶格与自身重合,这种特性称为平移对称性。(在晶体中,一般的物理 量都具有平移对称性) 11. 晶向&晶向指数:参考教材。(要理解) 12. 晶面&晶面指数:参考教材。(要理解) 立方晶系中,若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相同则互相垂直。 §2 金刚石结构,类金刚石结构(闪锌矿结构) 金刚石结构:金刚石结构是一种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复式晶格,它是由两个面心立方晶格沿立方对称晶胞的体对角线错开1/4长度套构而成。常见的半导体中Ge ,Si ,α-Sn (灰锡)都属于这种晶格。 金刚石结构的特点:每个原子都有四个最邻近原子,它们总是处在一个正四面体的顶点上。(每个原子所具有的最邻近原子的数目称为配位数) 每两个邻近原子都沿一个<1,1,1,>方向, 处于四面体顶点的两个原子连线沿一个<1,1,0>方向, 四面体不共顶点两个棱中点连线沿一个<1,0,0,>方向。 金刚石结构的密排面: {1,1,1} 晶面的原子都按六方形的方式排列。每两层{1,1,1}原子层完全相同,A B C A B C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