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过程:

专题总论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

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

最杰出的代表:李白、杜甫

如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李白和杜甫各以自己的诗歌天才、广博而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运

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建立各自的艺术风格,从各方面表现了这个伟大而变动的时代,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这两个流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1)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山居秋暝》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说】一幅清新朴实的农家风景画,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将恬静乐观的生活情趣,诚挚亲切的友情,纯朴浓郁的农村风俗,熔为一体,表现出和谐的美。

(2)边塞军旅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例1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2•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望月怀远》

教学目标

1.注意诗中的用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诗歌的境界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

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指导诵读。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明确:“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7.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评点精粹:

《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板书设计

诗意:

首联. 望月怀远自然浑成

颔联. 流水对,自然流畅,古诗气韵

颈联. 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 构思奇妙,意境幽清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教学目标: 1、读懂鉴赏诗歌 ,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掌握形象意境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4、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1、读懂鉴赏诗歌 ,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例题归纳总结形象意境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体会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合作研讨、探究归纳、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一、专题总论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 ,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 ,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 ,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 ,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 ,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 ,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 ,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 ,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是流派纷呈 ,风格众多 ,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 ,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 , 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 ,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 ,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歌颂从军报国 ,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 二、形象意境类题型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 ,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

《声律启蒙》教学设计

麻湾坨小学《声律启蒙》教学设计 课题:第1课《声律启蒙》(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备注一、经典回放: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教学过程: 二、简介《声律启蒙》。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 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 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2页 七、活动广角:第3页 八、成长袋: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备注一、经典回放: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天浩浩,日融融, 佩剑对弯弓。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 故国对他邦。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 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 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 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页 六、活动广角:第7页 七、成长袋:第8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声律启蒙一东教学设计

《声律启蒙——一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其中的第一篇“一东”全篇压“ong”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韵味。 学情分析: 通过一二年级的基础积累,学生能感受到古诗文的节奏韵律,但难以用语言表达。学生朗读时能用心体会诗句意境,但头脑中缺乏想象。学生积累诗句数量充足,但不会学以致用,感受其中的内在联系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引经据典。在理解方面,三年级要求学生应该大致了解古诗文的意思。我校学生能够根据注释简单理解诗句意思,但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音调特点,了解“对对子”的基本特征,增强学生语感。 2、学生能带上节奏,找到韵味,想象意境熟练诵读《声律启蒙》“一东”的部分内容。 3、通过讲解《声律启蒙》书籍特点,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探索,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4、在一种典雅的国学氛围中受到熏陶,培养学生温文儒雅的气质,提高学生内在修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音调特点,了解“对对子”的基本特征,增强学生语感。 2、学生能带上节奏,找到韵味,想象意境熟练诵读《声律启蒙》“一东”的部分内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带上节奏,找到韵味,想象意境的熟练诵读《声律启蒙》“一东”的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播放《出水莲》音乐,静坐欣赏 一:师生礼仪展示,营造国学氛围,心平气和学国学。 (出示课件:音乐响起) 师:上课生:起立、鞠躬 师:请(还礼)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趣联引入故事,激发兴趣,了解对联基本特征。 1、师讲故事——《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声律启蒙 一东二冬教案

一、《声律启蒙》 1、简介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声律启蒙》全书分上下两卷,上下卷各15篇。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明清以来,如《训蒙(pián)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2、作者: 车万育(1632-1705年),字双亭,号鹤田,湖南邵阳人。康熙甲辰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康熙二年(1663年),与兄万备同举湖广乡试,1664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性刚直,直声震天下,至性纯笃,学问(gāi)赅博。善书法,所藏明代墨迹最富,藏有萤照堂明代法书石刻十卷。 3、一东、二冬注释: 上:一东“东”指“东韵”,是宋金时期的“平水韵”(也叫“诗韵”)中的一个韵部。“东”叫韵目,即这个韵部的代表字。东韵中包含有许多字,它们的共同点便是韵母相同(当然是指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的读音),像下面的三段文字中,每个句号之前的那个字,即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融、虹等 15字,尽管在现代汉语中的韵母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同属于东韵,如果是作格律诗,这些字就可以互相押韵。“一”,是指东韵在平水韵中的次序。平水韵按照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分为 106个韵部,其中因为平声的字较多,故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东韵是上平声中的第一个韵部;“二冬”、“三江”等情况相同。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①。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②。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③。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送魏万之京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送魏万之京 一、诗人名片 李颀(?~约753),赵郡(今河南赵县)人,家居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735)考中进士,任新乡县尉,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 李颀的诗歌成就主要在边塞诗、描写音乐的诗和赠别诗方面。能写各种体裁的诗,尤以七言歌行和律诗见长。 二、诗词故事 魏万——李白的铁杆粉丝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754),因慕李白名,一睹李白风采,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扬州)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临别时专门为他写了一首长诗。 三、文题背景 魏万,是李颀的晚辈朋友。这首诗是李颀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 。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首送别诗,首联以“微霜”意象透露离别的伤感,后两联推想别后情景,“愁”字情语及寒天萧瑟之景,很伤感。尾联以长者口吻谆谆告诫,语重心长。

二、悟读,诗情画境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面对云山之景,也只有惆怅,前路茫茫,黯然神伤。凉秋的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人生也是这样啊!何不把握这宝贵的时光,成就一番事业?毕竟年华易老,时不我待。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和送别时的伤感氛围。“微霜”、“鸿雁”点出时令正是深秋时节,大雁哀叫着南飞;“游子”、“离歌”点出正是送别之时,友人即将远行。秋夜微霜,挚友离别,正因如此,“鸿雁”的叫声才“不堪听”。 2.试鉴赏这首诗的尾联的意蕴。 答案“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人以长者的语气,给魏万以亲切的嘱咐。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也不能放任自己沉迷其中;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3.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 答案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首联,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自“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尾联则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过来人对后来者的警诫。语句凝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声律启蒙教案

二年级经典教案 ——杏琪 《声律启蒙》(节选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将对子诵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容;《声律启蒙》(节选一)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对子的意思,能够主动积累词语。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一则对子,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大家喜欢对子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新对子。 二、师生合作,探究合作。 (一)经典回放 1、自己来读第一页的对子。要求将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桌朗读对子,互相检查,帮助纠正错误。 3、学生齐读。 4、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5、教师讲解不明白的地方。 6、教师读。 7、自己再次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讲究韵律。 8、抽生朗读,比比谁读得美。

三、温馨点击 教师讲解《声律启蒙》的好处。《声律启蒙》十分讲究对仗和韵律,它是清代车万育编著的,对于我们了解韵律、积累词语有很大的帮助。 四、活动广角 1、学生练习背诵。 2、开火车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语句?谁来背一背。 五、填写成长袋。 1、如果你能准确、琉璃地朗读,就将“四角星”涂红。 2、如果您能熟练背诵下来,就将“五角星”涂红。 3、如果你的积累和背诵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就将“八角星”涂红。 《声律启蒙——一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其中的第一篇“一东”全篇压“ong”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韵味。 学情分析: 通过一二年级的基础积累,学生能感受到古诗文的节奏韵律,但难以用语言表达。学生朗读时能用心体会诗句意境,但头脑中缺乏想象。学生积累诗句数量充足,但不会学以致用,感受其中的在联系并

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诗人名片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官至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自天宝八年始,岑参两度出塞,经历了长达6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二、诗词故事 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请他题词、赋诗。岑参发现在他写完诗后,挤在士兵中的一个男孩随口吟了出来。他询问缘故。这个回鹘族放羊娃告诉他,他的爷爷早年流落到这里,用回鹘文教他读《论语》。岑参没吱声,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不料,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找到岑参,恳请他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很喜爱这个聪明的孩子,就收下了,并把小孩的原名也更改为“岑鹘”。就这样,岑鹘随岑参参军入伍,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岑鹘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为军队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 三、文题背景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于天宝十三年(754)九月,是岑参奉送封常清出师平叛的一首祝颂诗。当时作者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封常清奉命西征,岑参写此诗送行。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豪迈的气概,通过对西北边地艰险环境的生动描绘,热情地歌颂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征战的爱国豪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该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繁,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 △,车师/西门/伫/献捷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该诗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勇敢、坚毅的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和乐观奔放的感情。所以,朗读时应激情澎湃,豪迈有力,犹如一支战斗进行曲。 二、悟读,诗情画境 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塞外的雪夜里,狂风怒吼,飞沙走石。气候环境之恶劣令人望而生畏,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该诗可分为几部分?并概括其大意。 答案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西域环境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第二部分(七至九句):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 第三部分(十至十五句):描绘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 第四部分(最后三句):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 2.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一特点非常突出。诵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找出其中的“奇语”,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如“平沙茫茫黄入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象。“轮台……石乱走”,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与狂暴。“将军……面如割”,生动地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天气的恶劣。“马毛……砚水凝”,通过细节的描写显现了边塞天气的寒冷和将士们的豪迈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声律启蒙》第十四课《十四寒》教学设计景向月

《声律启蒙》第十四课《十四寒》教学设计 景向月青海省湟中县上五庄镇邦巴小学 教材分析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等等,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以及人格方面的渗透教育。 学生对《声律启蒙》的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从读、解、诵、拓四个环节进行学习,本课的教学放开手让学生去学习,教师适当时候进行点拨,做好调控课堂学习环节,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以“寒”为韵的字。会根据所学内容去填空。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讲解,能够体会词的对仗和押韵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中体会句子的韵味美感。积累对对子,写诗句中对仗的方法,感悟故事启示。 教学方法 阅读讲授交流诵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联引入。说说自己家门上贴的对联,对联中含有哪些对子。其余可作补充。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起对本课的学习,对对子的强烈欲望】

二、初读课文,读熟练 (一)初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 提出层次要求(多媒体出示):读正确、流利,熟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提出读课文的要求,学生有目标读课文,达到会诵读的目的】 1.学生大声自由地读课文。自己对照读,尽量达到要求。 2.小组内读。小组长组织组员读。正音。 3.小组展示读。读正确、流利、熟练。 三、再读课文,理解对子 (一)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懂之处教师可适当作解释。【学生自己边读课文边看注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从教师的适当解释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渗透教育】 (二)体会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韵味,知道押“寒”韵的词都有哪些。学生边读边勾画。【了解押韵的词,体会对仗和押韵】 (三)说一说押“寒”韵的词。多媒体出示。学生读一读。 (四)多种对读。在理解了押韵的基础上多种对读,对读中体会韵味。【从多种读中体会《声律启蒙》的韵味】 1.全体男女生齐对:全部男生和女生交替对读。交替拍手对读。 2.男女生单独对: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单独对读。 3.师生对:老师和全体学生或个别学生对读。 4.优秀生与全班对:读的好的学生和全体学生对读。 5.个别挑战对:自由组合挑战对读。击掌对读。 四、熟读成诵 (一)教师指导提示下的试背。教师出示每句开头,学生试背后面的句子。 (二)成诵。反复读中背会本课。 【通过欢快、愉悦的节奏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句子的韵味。】

声律启蒙.一东教案

声律启蒙(一东)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的诵读韵文。 2、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 3 了解课文内容中所含的典故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能背诵韵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故事导入:《夸父逐日》 师: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对韵歌,请大家看。 2.出示韵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燕对鸣虫。。。。。。 二、指导过程 (一)读准字音: 1、师:对照音节,自己轻声读一读,试着把字音读准,哪个字读不准,就多读读。 2、如果你练好了,就读给同桌听,让伙伴帮你检查,是不是能正确读下来。 3、学生互读,后指名读:谁来读给大家听? 4、听完他们的朗读,让我们自己再来读一读,一定要把字音都读准。(二)品读对韵: 1、孩子们,现在让我们都来看这一段对韵歌,里面藏着的对子可真不少,你 能找出来吗?(PPT,大屏幕)

2、生汇报: 预设: (1)云对雨 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2)指导朗读: 师:来,咱们把前面这一部分连起来读一读。 A、谁来试着读一读? B、讲授:这么简单的对子,如果我们能读得更加干脆利落,会更好听, 不信,你们试试看。(生自由读) C、指名读 (3)还有对子吗?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师:能试着说说这是几言对吗? (4)指导朗读: 这组对子,比起刚才字数多了,你认为我们该怎么读更好听呢? 讲授:读起来不能那么干脆,但我们读起来,既要流畅,还要让大家听出清晰的节奏。 A、教师范读 B、自己试试看 C、谁想读? D、小嘴角翘起来,头摇起来美美的读,就更好听了,自己再试试看 (四)讲授韵脚朗读方法 下面,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落在大屏幕上,再把这几句对韵连起来再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押韵了,我们读起来才会琅琅上口,你能找出押韵的字来吗?他们的韵脚是什么呢?你还发现了那些规律吗?(引导学生读文中的对韵诗词,感悟平仄规律) (五)朗朗诵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 (六)指导背诵 1、师:孩子们,怎么样,读了这么多遍,我们能不能试着不看着屏幕诵读 出来?自己试试看 2、能背诵的站起来,不能的可以对照文字,和大家一起读。

声律启蒙 四支教案

声律启蒙“四支”教学设计 执教:湟中县鲁沙尔第二小学马桂兰 教学目标: 1.诵读《声律启蒙“四支”》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美。 2.初步理解“菡萏、荼蘼”等词语的意思。 3.使学生尽力感悟“四支”所涉及的知识信息,欣赏对子。 4.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准备: 古筝曲:《高山流水》,伴奏曲《感恩的心》,感恩演讲视频。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诵读方法,练习说、写对子。 教学思路: 激趣——诵读、品读、积淀——拓展兴趣。 教学流程: 一.激趣(3分钟) 故事引入:听讲《豫让报恩》的故事。(今天这课就和这个故事有关,让我们一起来进入学习) 豫让为春秋末战国初期的刺客,曾事于智伯。赵襄子与韩魏攻灭智伯后,豫让漆身吞炭,以改变容貌音声,谋刺赵襄子为智伯报仇。 二、初读正音。(15分钟) 师:看题目,说说这一段押什么韵? 找出文中“i "韵的字,师:古人把带“i "韵的字归在“支”韵中,排列在第四篇,于是就是今天学习的“四支”了。提示,押“i " 的字就是韵脚,读音要拉长一些。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内容。(2分钟) 2.全班接龙读。(2分钟) 3、小组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读。

打快板读、拍手读、自打节奏、唱读…… 4、展示读。 5、习古人的读法。 平长仄短,声断气连,字正腔圆。 三、入文赏析 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注解,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补充文中的典故“四目颉”、“一足夔”和《堕泪之碑》。 四目颉:《姓氏谱》仓颉,上古人,生而神圣,传说为中华文字创造者,传说中仓颉(Cāngjié)生有“双瞳四目”。也就是说他有四只眼睛。 一足夔:夔是舜的臣子,据说只有一只脚。《孔子丛》鲁哀公问孔子曰︰吾闻夔一足,有异于人,信乎?子曰︰昔重黎举夔而进,欲求人佐焉。舜曰一夔足矣,非言止一足也。鲁哀公曰︰善。 羊公就是羊祜,字叔子,为西晋大臣,武帝时都督荆州诸军事,任内极得民心,死后百姓见到他的墓碑就流泪,时人称为堕泪碑。 3、读了这段韵文,你认为我们要有一种怎样的品质?(感恩) 4、看视频,想想我们该向谁感恩?怎么感恩? 学生讨论、交流。 四、多种方式熟读成诵 1、同桌练习背(拍手对背)2分钟 2、生生挑战背(2分钟) 3、师生挑战背(1分钟) 4、全班齐背(2分钟) 五、总结: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我们的汉语就是这样神奇,像成语、古诗、对联诵读多了,运用一定的韵律写诗,就会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希望同学们多积累。多写出优美的诗篇。

盛唐诗专题教案1

盛唐诗专题教案1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过程: 专题总论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 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最杰出的代表:李白、杜甫 如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李白和杜甫各以自己的诗歌天才、广博而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建立各自的艺术风格,从各方面表现了这个伟大而变动的时代,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这两个流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1)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山居秋暝》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说】一幅清新朴实的农家风景画,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将恬静乐观的生活情趣,诚挚亲切的友情,纯朴浓郁的农村风俗,熔为一体,表现出和谐的美。

声律启蒙教学设计

《声律启蒙》“三江”教学设计 张晓靖 教学目标: 1.诵读《声律启蒙“三江”》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美。 2.认识“斝、釭、稷、桀、逄”等11个生字,初步理解“蓉裳、蕙帐、玉斝、银釭、社稷”等词语的意思。 3.使学生尽力感悟“三江”所涉及的知识信息,欣赏对子,知道对子有正对和反对。4.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5.运用“江”韵写儿童诗或童谣 教学准备: 古筝《高山流水》。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诵读方法,培养运用“江”韵练习说写对子,尝试写儿童诗。 教学思路: 激趣——诵读、品读、积淀——拓展兴趣。 教学流程: 一.激趣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一起来温故知新“一东”和“二冬”。 练习东韵冬韵的对子,如“红”对——“珠江水美”对。“白云山上白云飘”对。 2. 学习《声律启蒙》“三江” ?个别读。(师提出要求:要求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 ?生提出疑问,生借助注释释疑(认识生字,初步理解对子内容,了解四个历史人物。) 二、初步练读。 1.听教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读:①注意停顿。 ②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检验自读情况。 ①指名读,男女生竞赛读,师生对读,齐读。 4.熟读成诵。 师:发现这一段中有什么特点?(押“ɑnɡ"韵) 5.找出文中“ɑnɡ"韵的字,师:古人把带“ɑnɡ"韵的字归在“江”韵中,排列在第三篇,于是就是今天学习的“三江”了。 6.师:觉得容易背吗?老师觉得不好背。我们一起来把教材改一改,让它易读易记,同时不改变它的节奏和韵律。 师生一起对对子,编对子,(展示PPT)。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 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对钟撞。 清风生酒舍,皓月照书窗。 夏日池塘,出没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 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声律启蒙(一东1)整理新版

声律启蒙(一东)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燕对鸣虫。 二、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的诵读韵文。 2.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 三、教学重点: 能背诵韵文。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故事导入:《夸父逐日》 师: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对韵歌,请大家看。 2.出示韵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燕对鸣虫。 (二)讲授新课 1.读准字音: (1)师:对照音节,自己轻声读一读,试着把字音读准,哪个字读不准,就多读读。 (2)如果你练好了,就读给同桌听,让伙伴帮你检查,是不是能正确读下来。 (3)学生互读,后指名读:谁来读给大家听? (4)听完他们的朗读,让我们自己再来读一读,一定要把字音都读准。 2.品读对韵: (1)师:孩子们,现在让我们都来看这一段对韵歌,里面藏着的对子可真不少,你能找出来吗?(PPT,大屏幕) 学生生汇报: 预设: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2)指导朗读: 师:来,咱们把前面这一部分连起来读一读。 A、谁来试着读一读? B、讲授:这么简单的对子,如果我们能读得更加干脆利落,会更好听,不信,你们 试试看。(生自由读) C、指名读 (3)还有对子吗?

师:能试着说说这是几言对吗? (4)指导朗读: 这组对子,比起刚才字数多了,你认为我们该怎么读更好听呢? 讲授:读起来不能那么干脆,但我们读起来,既要流畅,还要让大家听出清晰的节奏。 A、教师范读 B、自己试试看 C、谁想读? D、小嘴角翘起来,头摇起来美美的读,就更好听了,自己再试试看 4.讲授韵脚朗读方法 师:下面,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落在大屏幕上,再把这几句对韵连起来再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5,朗朗诵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 6.指导背诵 1、师:孩子们,怎么样,读了这么多遍,我们能不能试着不看着屏幕诵读出来?自 己试试看 2、能背诵的站起来,不能的可以对照文字,和大家一起读。 提示:嘴角翘起来,表情美起来,手儿可以拍起来。 (三)作业 回家把今天学的韵文背给父母长辈听。 声律启蒙(一东)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二、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的诵读韵文。 2.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诵读背诵韵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一东的中间两句。 出示韵文: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声律启蒙》教学设计

《声律启蒙“一冬”》教学设计 成寄校李拴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声律启蒙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 二。重难点 重点:理解生僻字的意思 难点: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领悟能力,教会学生欣赏 三。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讲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教师给大家讲“推敲”的典故 2.教师导读:古人作诗写词一字一句都很是讲究,现在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看能发现字句之间存在什么特点?教师相机引导、总结:押韵、对仗 (二)互动合作 1.朗读: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文中的注音读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强调相对的两个词语,并且注意节奏与停顿,读出对仗的感觉同时让学生多读(自己练习读、同桌对读、全班男女生对读、比赛读、出上句对下句)

2。品读解意,参考课文译解,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体会词语的意境 (三)展示交流 1.完成我会填:小组评议,然后推荐出最佳作品参与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2.成果展示 3。拓展:体会声律启蒙的魅力 (四)巩固拓展 通过再次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谁先背下来,激发学生兴趣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古人能出口成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特殊的训练,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大多是韵文。《声律启蒙》就是教人作诗吟对的入门教材,认真学了它,说不定很快你们也能自己作诗了 (六)作业布置 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课文最后两句的意境 (七)板书设计 押韵 声律启蒙对仗 意境

《声律启蒙“十五删”》教学设计 成寄校李拴琴 教学目标: 1、诵读《声律启蒙“十二真”》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美。 2、认识生字,初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使学生尽力欣赏对子,知道对子可以表情达意。 4、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诵读方法,培养吟诵作对的兴趣。 教学思路: 故事引入——诵读、品读、积淀——练习对对子,拓展兴趣。 教学流程: 一、故事引入、交代目标 1、故事“狐假虎威”。 2、温故知新: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复习(对子及常识)。 3、出示《声律启蒙“十二真”》,交代目标: 熟读成诵。 认识生字。 初步理解对子内容。 二、初步练读,学词、识字。 1、听教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读完后请学生画出长对子的停顿。 2、学生自读:①注意停顿。 ②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作业纸

扬州市弘扬中学高二语文作业纸 编写人:张舒审阅人:薛加功编号: 4 日期:2011—5—15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一)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2009辽宁卷)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糸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6分)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闪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3分tw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5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是对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具体答出景与情的关系,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2009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3分) 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3分)

声律启蒙教学设计

声律启蒙教学设计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声律启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其中的第一篇“一东”全篇压“ong”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别有韵味。 学情分析: 通过平时的基础积累,学生能感受到古诗文的节奏韵律,但难以用语言表达。学生朗读时能用心体会诗句意境,但头脑中缺乏想象。学生积累诗句数量充足,但不会学以致用,感受其中的内在联系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引经据典。在理解方面,要求学生应该大致了解古诗文的意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音调特点,了解“对对子”的基本特征,增强学生语感。 2、学生能带上节奏,找到韵味,想象意境熟练诵读《声律启蒙》“一东”的部分内容。 3、通过讲解《声律启蒙》书籍特点,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探索,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4、在一种典雅的国学氛围中受到熏陶,培养学生温文儒雅的气质,提高学生内在修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音调特点,了解“对对子”的基本特征,增强学生语感。 2、学生能带上节奏,找到韵味,想象意境熟练诵读《声律启蒙》“一东”的部分内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带上节奏,找到韵味,想象意境的熟练诵读《声律启蒙》“一东”的部分内容。 声律启蒙 第一课一东 教学内容: 声律启蒙第一课《一东》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的朗读韵文。 2、初步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 能熟练朗读韵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故事导入:《夸父逐日》 师:今天,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对韵歌,请大家看。 2.出示韵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燕对鸣虫。

2017-2018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师用书: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含答案 精品

送王昌龄之岭南 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内容赏析】这首是王昌龄被贬岭南时的送别诗。诗从洞庭秋意写起,给人以萧瑟之感。接着用羊祜、贾谊作喻,赞叹王昌龄的政绩和才华,对王昌龄远谪未开化的岭南,深表同情和忧虑。最后写二人友情之深,现在要天各一方,预想以后相思时只能以“望斗牛”来解。全诗语调低沉,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友谊。孟浩然把王昌龄比作被贬长沙的贾谊。诗中说:“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乡情。 《望月怀远》 [识作者] 为李、杜开先的诗人——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世称“张曲江”。任职时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 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刚正不阿,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 被贬为荆州刺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 张九龄的诗早年辞藻淡雅清丽,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他的五言 古诗,以凝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 推动作用。有《曲江集》。 [探背景]

因李林甫进谗言,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迁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后不久又因他举荐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刺史。此诗就是作者被贬期间所作。 [巧识文]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表达了诗人对所怀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竟夕难眠,又觉得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整首诗情意缠绵,却不流于伤感。语淡情深,清丽婉转。 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该诗为怀人诗。首联意境雄浑阔大,读时最好能读出这种意境。后面几联语浅而情深,宜用深情语调款款读出。 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衣,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寄远方的亲友,倒不如复回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1.“海上生明月”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此句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明月与海潮共生的雄浑阔大的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的胸襟。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声律启蒙教案

二年级经典教案 ——潘杏琪 《声律启蒙》(节选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将对子诵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声律启蒙》(节选一)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对子的意思,能够主动积累词语。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一则对子,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大家喜欢对子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新对子。 二、师生合作,探究合作。 (一)经典回放 1、自己来读第一页的对子。要求将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桌朗读对子,互相检查,帮助纠正错误。 3、学生齐读。 4、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5、教师讲解不明白的地方。 6、教师范读。 7、自己再次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讲究韵律。 8、抽生朗读,比比谁读得美。 三、温馨点击 教师讲解《声律启蒙》的好处。《声律启蒙》十分讲究对仗和韵律,它是清代车万育编著的,对于我们了解韵律、积累词语有很大的帮助。 四、活动广角 1、学生练习背诵。

2、开火车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语句?谁来背一背。 五、填写成长袋。 1、如果你能准确、琉璃地朗读,就将“四角星”涂红。 2、如果您能熟练背诵下来,就将“五角星”涂红。 3、如果你的积累和背诵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就将“八角星”涂红。 《声律启蒙——一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其中的第一篇“一东”全篇压“ong”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韵味。 学情分析: 通过一二年级的基础积累,学生能感受到古诗文的节奏韵律,但难以用语言表达。学生朗读时能用心体会诗句意境,但头脑中缺乏想象。学生积累诗句数量充足,但不会学以致用,感受其中的内在联系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引经据典。在理解方面,三年级要求学生应该大致了解古诗文的意思。我校学生能够根据注释简单理解诗句意思,但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音调特点,了解“对对子”的基本特征,增强学生语感。 2、学生能带上节奏,找到韵味,想象意境熟练诵读《声律启蒙》“一东”的部分内容。 3、通过讲解《声律启蒙》书籍特点,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探索,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