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镇化文献综述

城镇化文献综述

城镇化文献综述
城镇化文献综述

中国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城镇化的推动机制、与产业转移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道路,现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处理好城镇化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模式;产业转移;经济增长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与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课题。可见城镇化的研究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城镇化进行了许多有影响的研究。

城镇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城镇化的基本学科,以城镇化建设问题为研究重点,国外学者从区位理论方面开展;对于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广泛理论众多。国外的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就是城镇化过程,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唯有城市化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是一个次要因素。但对于我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来说,基于我们的社会实践,提出以城镇化城乡缩小城乡差距的理论,确定了解决我国城乡二元化的主要途径是农村城镇化(费孝通,1986;辜胜阻,李正友,1998)。这些文献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化的推动机制。

中国的城镇化之所以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是因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尤其表现在城镇化的推进模式方面。对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国内学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对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进行梳理。自上而的下模式的角度研究城镇化动力机制一般是从国家投资、政策、国家大型企业、重点项目带动以及大中型城市扩张等方面(薛凤旋,杨春,1995;刘红星,1987;齐康,夏宗玕,1985;张庭伟,1983);自下而上模式从农村富余的农副产品交换、乡镇企业、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推进城镇化发展(刘传江,1999;费孝通,1984);

李强等(2012)从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两个视角理解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特征,将我国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归纳为以下七类: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边雪等(2013)从人口城镇化、产业非农化、用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对关系角度,在三角模型中将城镇化的协调关系模式划分为六种类型。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六种关系模式在空间上临近、时间上趋同。从长期均衡结果看,各县市城镇化关系模式的差异主要源于自然条件、行政区设置等固有条件,城镇化模式的多样性并存未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别。

综上所述,对我国城镇化战略模式进行了多元化研究,但对中国为什么会有区别于发达国家独特的中国式城镇化道路的分析不足。

二、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关系。

产业转移,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既包括向农村的非农产业转移,其最终表现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产值比重提升。对于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还是很少,国内学术界的大部分观点认为,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陈甬军、陈爱贞(2004)认为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政府应该出台一定对策,引导产业区域转移,推动城镇化;周世军(2012)认为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动态耦合演进关系,他从两个角度阐述了产业转移是如何促进城镇化的:一是从产业承接角度,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地方产业结构,加速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使得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中转移出来。二是从产业转出地角度,东部地区转出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对低技能人员的需求减少,很大一部分劳动力会从东部地区回到中西部地区,从事从东部地区承接产业,城镇伴随产业发展起来;殷江滨、李郇(2012)从县域的角度研究城镇化与产业转移的关系,认为产业转移为县域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以县城为主导,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外出回流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但资本密集型产业限制了对人口的吸纳,不利于人口的城镇化进程。陈平(2010)以江西上高为例,指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吸引产业转移来推动本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认为集聚经济效应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由外向力向内生力转变,对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实证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使用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灰色关联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法等研究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问题(Johansen S,1995;陈维,2012;周世军,2012等),得出了以下结论: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一规律适用于中国现实;由于中国区域之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虽然大多数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趋于饱和,但是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仍然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和城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所做的实证研究基本都是以传统的单方程和联立方程模型方法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方法通常不足以对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给予较严密的说明。

三、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关系。

国外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的研究已有很长时间,大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如Berry(1965)对95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实证分析也揭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相关性;Northam (1975)通过panel数据分析后,提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周一星等(1982)通过对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呈十分显著的对数曲线关系;张颖、赵民(2003)在实证统计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模型与发展指标。但对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很明确,一些学者认为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Lampard(1956)认为,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镇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刘耀彬(2006)运用协整关系检验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是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互为推进的关系;朱孔来、李静静和乐菲菲(2011)通过建立反映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V AR模型,同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得出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维持7.1% 的经济增长。可以总结出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是由于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有溢出效应,即城镇化水平发展程度越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与此同时另一些学者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并不导致经济增长,如Herderson研究认为,城镇化本身对生产率的增长并没有很显著的影响,鼓励城

镇化并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蔺雪芹等(2013)采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多种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1978-2008年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更多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结果和现象,城镇化本身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源特征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虽然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明确,但两者存在相关性,从中国经济发展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协调性,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基本相适应。

四、城镇化协调发展

以上已经了解了众多学者已经对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总结出对于不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即使在相同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条件下,相对应的城镇化水平也表现不同,关键是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以及协调发展度如何。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就是调节好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Jun W (2003)认为快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必然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这种压力继续的累积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桎梏,这必然会导致经济的下滑;Liu G,Chen Y(2012)、Liu J,Li S(2008)认为中国加大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跟进,我国现正面临反哺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的时机,只有在快速提升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同时有效缓解对西部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压力,才能保证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曹文莉等(2012)以1998-2009年12年间江苏省为例,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角度衡量,结果显示所观察的12年间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不同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城镇化驱动力量不同,协调发展度也处于上升状态;吕惠萍等(2015)基于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佛山市顺德区2006—2012年产业发展特点及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关系,结果表明顺德的产业发展基本上是依据市场需求自下而上自由发展起来的,顺德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必须要融入珠三角城镇的发展体系中,实现产业由大向强。邓祥征等(2012)针对西部地区城镇化进行可持续研究,认为未来西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推行“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西部城镇

基础设施水平,预测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都将是其区域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要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意协调原则,在城镇化发展中尤为重视,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是人口、土地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处于中等水平地区需要注意内部各因素的发展关系;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的地区,首先需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城镇化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注意内部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才能够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结论

总的来看,对于城镇化这个课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供了众多研究成果同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文献中可以归纳出,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近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我们需要意识到中国镇化水平是滞后的。这种滞后不仅仅表现为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也表现为滞后于国外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或同样发展阶段的城镇化水平。因此,中国需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Henderson J V.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so-what ques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3, 8(1): 47-71.

[2]Northam R M. Urban Ge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75.

[3]Jun W.Land Degradation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Karst Areas of Gui zhou Province,South Western China[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3,18( 3) : 447 -453.

[4]Liu G,Chen Y,et al.China’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Coing Rural and West[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012,A 44 ( 7 ) :1657 -1660.

[5]Liu J,Li S,et al.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Effects of China’s Policies for Ecosystem Service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8,105 ( 28) : 9477.

[6]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

[7]张庭伟.对城市化发展动力的探讨[J].城市规划,1983(5)

[8]周世军.我国中西部地区“三农”困境破解:机理与对策——基于产业转移与城镇化动态耦合演进[J].经济学家,2012(6):72-79

[9]蔡继明等.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城市化进程[J].经济纵横,2007(7):2-5

[10]朱孔来,李静静,乐菲菲.中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9):80-87

[11]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张春梅.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

展度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141-146

[12]费孝通. 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J]. 中国农村经济,1996(3):3- 5.

[13]周一星. 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J]. 人口与经济,1982(1):28 - 33.

[14]吕惠萍,匡耀求.基于产业发展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5(1):82-88.

[15]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28-39

[16]蔺雪芹,王岱,任旺兵,刘一丰.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J].地理研究,2013(4):691-700

[17]邓祥征等.中国西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24-30

[18]陈平.产业转移推动下的欠发达地区城镇化——以江西上高为例[J].城市问题,2010(5):22-29

[19]刘耀彬,王启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4,24(5):600-603.

[20]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21]宋元梁,肖卫东.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9)

[22]刘耀彬. 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 2006, (24): 23-26.

[23]沈坤荣, 李剑. 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 2003, (5): 12-18.

[24]徐雪梅, 王燕.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4, 11(2): 49-52.

[25]郑元凯.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以东部10省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 2008, (1): 1-3.

[26]陈德宁,沈玉芳. 广东城市化的动力特征与发展方向探讨[J].经济地理,2004,24(1):76 -80,90.

[27]H·钱纳里.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28]顾朝林. 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29]姚三军,匡耀求,熊海仙. 珠三角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34 - 37.

[30]吴玉鸣,张燕.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08,30(1):25 - 29.

[31]刘传江.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潜力与创新[J].城市问题,1998(3):11 - 14.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未来 姓名:李里 摘要:在阅读多篇文章以后,总结出中国目前新城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追求快速城镇化,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都存在问题,同时建设时并没有考虑保护环境这一方面。目前,生态城市成为最新的城市改造建设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城镇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 一、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城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新城求洋求新,导致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特色危机;大拆大建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历史文脉隔断;部分新城人气不足,活力缺少,建设成效与期望差距甚远;过于关注形象和规模,新城认为不足,配套缺失;不够重视经济测算,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前期投入多,后期收效不大。 不少城市的领导为了追求任期业绩,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资金的回收问题。对老城区部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到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的破坏,是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甚至完全消失。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是城市的文脉收到认为的破坏和割裂。城市正在走向雷同,特有风貌消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但是由于各地“追风”现象十分严重,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是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领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个性和灵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保护建筑视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捷径,千方百计的肆意

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现状与趋势

板块一: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现状与趋势 知识点整合 1.最近,城镇化成为了热点话题,新型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与镇集中的过程。城镇化过程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 二是各城镇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2.我国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二中,主要是推动的四化相互间的关系包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二——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中,“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4.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5.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 6.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有:

①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②基本原则二:四化同步,统筹城乡; ③基本原则三:优化布局,集约高效; ④基本原则四: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⑤基本原则五: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⑥基本原则六: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⑦基本原则七: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7.城市化三大标志:第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第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8.新四化”关系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9.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10.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三是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11.新型城镇化战略举措二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12.新型城镇化战略举措四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2.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3.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题目:一般应采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前言: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正文: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论文(设计)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2.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一致,原则上不少于15篇,并且要有外文文献;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一般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3. 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如果在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中已有详细、清楚的说明,只需说明文献的作者和名称,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引用文献要加以标注。4.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论文(设计)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论文(设计)保持一致。1. 文献综述应始于选题,要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撰写,原则上要在毕业论文(设计)正式开题之前完成。2. 文献综述与毕业论文(设计)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保存文档,学生应同时提供纸介和电子文档。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现阶段,我们更应继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文献综述。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Overview on our state folk cultural developmentAbstract:Folk custom culture

毕业设计评分标准

毕业设计成绩按四级分制,即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一般以指导教 师评定的成绩为主。评分标准如下: 1.优秀——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内容符合任务书和指导书要求,无重大原 则问题,并在某些问题上有独立见解,说明书条理清楚,图纸整洁,计算无错 误。 2.良好——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基本符合任务书和指导书要求,无重 大原则问题,说明书有条理,图纸整洁,计算无错误。 3.及格——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基本符合任务书和指导书要求,设计 基本无较大问题,说明书一般,图纸基本整洁,计算基本无错误。 4.不及格——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设计成果有重大原则问题,说明书 较乱,图纸不整洁,计算错误较多。 (指导教师及评阅人使用) 评

注:优秀(90-100),良好(80-90),中等(70-80),及格(60-70),不及格(60以下) 路桥工程系毕业设计、毕业答辩要求及评分标准 1、设计内容齐全,按要求完成; 2、方案可行,参数合理; 3、实事求是,符合逻辑; 4、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工整;无错别字,不准请人代写; 二、毕业答辩要求 语言精简,中心突出。 三、毕业答辩评分标准 (一)毕业设计(65分) 1、设计内容齐全(25分) 2、方案可行,选用参数合理(20分) 3、图纸装订整齐,图纸按要求打印(10分) 4、文字、标点及书写格式规范(5分) 5、查阅资料,引用文献,有一定创新(5分) (二)答辩质量(35分) 1、答辩时仪表大方、衣着端庄、严肃认真(5分) 2、宣讲论文流利简洁、规定时间以内(10分) 3、答辩时吐词清楚、答题准确,说服力强(15分) 4、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和辩论技巧(5分) 四、毕业设计审查要求 1、设计工作量是否达到大纲要求,形式是否合要求。 2、对设计的技术措施、计算参数、技术经济指标的选择是否合理,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及可行性等诸多方面进行评述。 3、对设计做出总体评价。 对于不合格的设计,令其返工,直到达到要求才能参加毕业答辩。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 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 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而区域或者国家城市集中的提高,就可能会导致区域或者国家中某些城市的城市化率偏高,而另一些城市城市化率就偏低乐的现象。Henderson(2003)通过跨国研究发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最优的城市集中度,这个最有水平又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影响。单纯的城市化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的,而不是动力所在。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绝对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段禄峰等(2009)认为中国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与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后这种差距趋于缩小。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受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各个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其中中东部地区城镇化滞后与工业化,东北地区城镇化超前与工业化,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是却与工业化发展最为协调。 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会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卢东斌等(2009)采取因子分析、横截面多元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从静态角度看,高城市化率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从动态角度看,初期城市化在一定范围内会导致这样的现象,超过某一个峰值城市环境质量会持续上升,呈现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 三、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测度 蒋伟(2009)认为中国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教育发展滞后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负面的影响。张岩(2009)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王家庭等(2009)的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缩小的阶段,但是缩小速越来越慢。 四、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流转

最详细的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说明

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详解 一、文献格式的快速引用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的类型(即引文出处)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在文献名后并以方括号括起,具体类型标识如下: M ——专著、普通图书 C ——论文集 N ——报纸文章 J ——期刊文章 D ——学位论文 R ——研究报告 S ——标准 P ——专利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实例 1、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2、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2] Spivak,G. Victory in Limbo[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3] Almarza, G.G.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4]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67.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文献综述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文献综述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思想是在批判吸收前人的的城乡思想、深刻剖析西 欧城乡对立的根源和弊端的基础上形成。当前我们国家的城镇化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对马恩城乡关系探究,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 了我国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思想的研究,列举了相关的文献综述,以便 更好的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马恩城乡思想;城乡融合;统筹城乡 我国对城乡关系思想的研究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20世纪80年代之后呈 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关成果以论文为主,没有专门研 究这方面的的著作。通过相关文献的仔细查找,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 这方面的研究,有52篇期刊论文,相关的博硕士论文有38篇,博士论文比较少。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1945年-1978年主要侧重于对城镇化特点、动力进行量化实 证分析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性著作有:周一星《城市地理》、费孝通 《论小城镇建设》等。周一星以戈德曼大都市带理论为基础,创造性的提出“中国式”的都市连绵区,为中国城市化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 第二阶段1978-2002年之前对我国城镇化的研究呈现出了繁荣的态势,这个 阶段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地理学和生态学这些学派,其中经济地 理学派以姚士谋、崔功豪和王振亮等为代表,侧重于从经济学和地理学角度剖析 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方面的背景、宏观调控政策等。郑弘毅在《农村城市化研究》 一书中,提出了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生态环境学派以周复多等为代表,坚持利用 生态学原理和山水城市理念,着重强调城镇化必须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主要侧重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研究,包括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状况、城镇化实现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但是各个学者 研究的重点和特点不同。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具体的指标体系,对城镇化发展进行 相关结果评价;有的概括了我国己经初步形成的几种城镇化的模式;其中周毅在《当代中国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张同升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 对策》中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存状况、出现的问题以及实行对策进行了深刻的 分析和研究。 近五年内我们国家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好的理 论成果,主要是通过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城乡关系的思想,从而整理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丰富内容,并揭示其内在规律,并揭示了对我国城乡发展 的重要理论和现实启示。主要理论成果如下: 第一方面是关于城乡基本概念界定、理论来源、现实条件的研究。 首先是有关城乡的相关概念的界定。李怀在《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观》 (甘肃社会科学)指出恩格斯这样定义城市:“只要它(乡村)用壕沟和墙壁防守起来,乡村制度也就变成了城市制度”。郭彩琴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与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所给出的定义:即城乡融合是: 城市和乡村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吸收对方的生活方式,城乡呈现一种步调一致的 发展状况,整个社会共同配合,统筹发展的结果。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文献综述 前言 本组所研究的课题为《面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我们在网上浏览了几十篇关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下载了三十来篇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并研读。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它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期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而且是学生发展的榜样,是学生学习的活教材。教师专业发展的范畴包括:观念更新、领域拓宽和角色转换。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构成了一门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具有示范作用,专业发展观念具有渗透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具有互动效应。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化问题,是新世纪世界各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我组通过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的发展,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进行研究。这些文献给予本文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查阅近几年来的教师专业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开始,教师已不单单只在黑板上写字,口头讲述相关知识。高度信息化已经成为21 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网络的信息化也让我国教育的信息化,而对于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和教学环境的创设者, 更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学会学习,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熟练运用信息工具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取、筛选、加工、处理和运用, 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面向信息化, 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信息化进程, 就是对教师不断专业发展的过程。 根据美国1999 年作的一个全国性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调查报告指出, 由于技术的发展是那么迅速, 大约只有20%的教师能够自信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技术。面对教育信息化,教师只有适应各方面所带来的信息化,我国的教师专业才能不断的发展。 顾小青、祝智庭和庞艳霞(2004第一期电化教育研究)在《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 现状与问题》中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来了解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状主要有四个方面, 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实施方法等, 对设计适合我国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策略至关重要。他们通过调查总结出特别是在诊断当前教师教育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方面。对于像实验学校这样已经完成了技术扫盲的地区, 需要及时更新教师发展项目的内容和方式, 将重点转移到以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主的方面来。 顾小青(2003.8中国电化教育)在《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中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研究, 对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了描述, 对有望成功的发展模式及其要素进行了分析。她认为有希望成功的教师发展模式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1.同辈指导。贝克尔认为同辈指导是最有望成功的教师发展模式。2.以技术整合的方法学习技术整合。3.教师做研究。 包国庆(2004第九期电化教育研究)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中论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及其几个特殊性, 然后研究当代信息化的两个背景——知识经济和互联网络及其对教师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最后, 对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提出十点预测。主要概括为:在教育信息化中,教师将朝向多学科、“示范”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教育与科研界限模糊;获得更多的自律和自由;强化科学方法论;趋向制度化建设;是一种文理综合性科目;将开展“人道主义”的研究;培训将出现一种“地图- 路标”教学法;人类社会的最后的一次专业。 同时,刘密(2010.04科技文汇)在《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之比较研究》中也介绍了英国、日本、德国以及我国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与举措,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探讨了我国教师信息化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更好地促进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党新莉,严菊婷(2011第一期黑河学刊)在《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中认为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技术作为支撑,技术支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写法及格式参考范本)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文献综述 期末大作业

文献检索期末大作业 期末大作业: 题目:自拟,按照已选择好的文献综述内容拟题,如“****的进展”、“****的综述”等。 要求:1、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0字; 2、符合期末大作业格式要求,包括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内容; 3、注意正文内容应概念清楚,层次清晰。不能是资料简单的拷贝粘贴,应对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 4、文中引用的中文文献应在10篇以上,英文文献应在5篇以上。 5、作业提交:一式两份。一份提交电子稿至zhygch2011@https://www.doczj.com/doc/964141455.html,,邮件和文件标题均以“学号-姓名”命名,如“3102112101-季周”;另一份提交打印稿,由班长统一收齐,第5周周五(6月1日)前交给老师。 评分标准: 1、内容丰富,字数超过3000字。(20分) 2、格式正确,符合论文格式要求。(20分) 3、文中内容概念清晰、层次清楚,较好把握文献综述的写法和要点。(30分) 4、符合大作业要求。(30分)

淮阴工学院 文献检索大作业 作者: 学号: 学院: 生化学院 专业: 题目: 课程: 文献检索

摘要关键词:

1 引言(或绪论)(可作为正文第1章标题,用小3号黑体,加 粗,并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 ×××××××××(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1.1 ××××××(作为正文2级标题,用4号黑体,加粗)×××××××××(小4号宋体)××××××………… 1.1.1 ××××(作为正文3级标题,用小4号黑体,不加粗) ×××××××××(小4号宋体)×××××××××××××××××××××××××××……… 2 ×××××××(不换页,作为正文第2章标题,用小3号 黑体,加粗,并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 行,段后0.5行) ×××××××××(小4号宋体)×××××××××××××××××××××××××××××××××××………

文献综述格式模板.doc

文献综述格式模板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相同,不再重复。 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文献综述规范与范文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 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 ( 设计 ) 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 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 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 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 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 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 3000 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 2000 字左右的设计方 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 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 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 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 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 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城镇化文献综述

城镇化文献综述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过程,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一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对扩大内需、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动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具存重大意义。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一步加速,我国“十一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进一步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健全城镇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 年的17.92% 上升到2010 年11 月的50.27%,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51%) 。虽然与高收入国家78%的平均水平还有一些的差距,但按照前30 多年约1%的年均增长率来看,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超过这些高收入国家指日可待。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的城镇化建设中,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建设质量明显提高,众多农民实现“就地城镇化”,生活发生根本性转变,城市群渐成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综合效益大幅提升。[1] 虽然城镇化有其必然性,但也呈现出多方面的问题。温立(2005)[2]认为尽管我国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像世界上其他国家城镇化进程一样,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小城镇的建设方面。第一,农村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相比要低约10 个百分点,与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相比要低约20 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第二,小城镇规模偏小,形成不了规模,并阻碍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第三,小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上的极度不均衡影响了中西部的发展,影响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四,布局不尽合理,造成小城镇的无序发展,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致使小城镇发展各自为政,遍地开花。 陈洪毅(2006)[3]认为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历史任务,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特别是“三农”问题,都直接、间接地与城镇化有关,因此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现

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城镇化发展研究综述 近期出版的主要书籍综述 《中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实践探索》李兵弟著 该书根据省域、市域、重点地区、县域、村镇等五个层面,精心选取了来自全国东中西不同地区的25个案例,凝聚了众多“三农”领域、城乡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城乡规划管理实际工作者的才智与心血,展示了当前城乡统筹规划探索的多元化局面。该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9.68%。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处理好城镇与农村的发展问题,把城镇和农村作为有机的社会整体,把城镇的繁荣发展与农村的转型发展作为互相关联的发展进程,实现城镇与农村互促共进,良性互动的科学发展。同时,该书还总结了部分地区和单位进行城乡统筹规划的实践探索,比较全面地、正面地阐述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法理、基本技术和规划方法,对基层的大量实践进行了理性思考与规划方法的升华,坚持保护农民利益、集约节约建设用地、促进城镇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将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结合,为农村地区发展建设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科学指引。 《中国城镇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 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城镇化的成就与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我国城镇化的战略和总体思路,展望了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基本趋势,研究了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了如何在统筹城乡中推进城镇化、共享城镇化的成果,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各级政府推进城镇化决策的重要参考,同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战略及推进模式研究》李强著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著作 [C]--论文集(一般指会议发表的论文续集,及一些专题论文集,如《***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集》 [N]-- 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尽管有时我们看到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如知网),但它也是发表在期刊上的,你看到的电子期刊仅是其电子版 [D]--学位论文:不区分硕士还是博士论文 [R]--报告:一般在标题中会有"关于****的报告"字样 [S]-- 标准 [P]--专利 [A]--文章:很少用,主要是不属于以上类型的文章 [Z]--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可用字母"Z"标识,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DB/OL] --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很显然,标识的就是该资源的英文缩写,/前面表示类型,/后面表示资源的载体,如OL表示在线资源 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周融,任志国,杨尚雷,厉星星.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6):107-109.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19(1):46-52.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标准规范 参考文献应引作者亲自阅过的近年的主要文献,一般文章不超过5篇,评述、综述性文章不超过20篇。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引用,但可作脚注处理。参考文献列于文后,正文中也须用上角标标出引用文献的序号。参考文献用“顺序编码制”,即各篇文献按其在正文中的标注序号依次列出。参考文献条目著录:个人著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格式。作者3人以下全部著录,4人以上只著录前3人,之间加“,”,后加“等” 或“etal”。 1.参考文献类型及标识 2.文后参考文献编排格式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范例:[1]杨浩滨.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28-30. (2)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范例:[5]肖凯军.大豆分离蛋白的酶法改性[J]. 食品科学,1995,16(9):30-34. 范例:[7]OUJP,YOSHIDA O,SOONGT, etal. 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 Earthquake Eng , 1997,38(3): 358-361. (3) 论文集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A].编者.论文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范例:[8]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1-133. (4) 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范例:[10] 胡鞍钢. 中国能够实现粮食自给目标[N].联合早报,1994,10. (5) 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范例:[11]GB/T 16159-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6) 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范例:[12]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7) 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范例:[13]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 OL]. https://www.doczj.com/doc/964141455.html,/pub/wml.tex/980810-2.html, 1998,08,16/1998,10,04. (8)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范例:[15]张永禄. 唐代长安词典[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