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字词

①<名>颊毛;胡须。

②<代>通“尔”你,你的。

③<动>通“如”。

④<连>1.表并列关系。2.表相承关系。3.表示递进关系。4.表转折关系。⒌表修饰关系。⒍表假设关系。

⒎表因果关系。⒏表时间、方位、围的界限,相当于“以”。

⑤<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①<代>⒈什么。⒉哪里。⒊为什么。⒋怎么。⒌哪;哪个。

②<副>多么。

<动>通“呵”,呵问。

<动>通“荷”,扛,背。

①<介>相当于“于”。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⒉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⒊介绍依凭的条件。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②<助>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⒊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⒋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

③<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

①<代>你(的);你们(的)。

②<代>这;这样。

③<动>表判断,是。

④<副>竟然;却。

⑤<副>才。

⑥<副>仅仅;只。

⑦<副>又。

⑧<副>甚至。

⑨<连>于是;就。

①<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

②<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③<代>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又】自己的。

④<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

⑤<代>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又】那样。

⑥<代>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

⑦<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⑧<副>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

⑨<副>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

⑩<副>可要。表示期望。⑾<连>如果;假如。表示假设。⑿<助>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jī

①<助>用于句未。②用于人名。

①<副>将要;将近。

②<副>暂且;姑且。

③<副>尚;尚且。

④<连>又;一边……一边。表示并列关系。

⑤<连>而且;况且;并且。

⑥<连>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关系。

⑦<连>或者;还是。表示选择关系。

①<动>像。

②<动>及;比得上。

③<代>你;你们;你(们)的。

④<代>这样的;这。

⑤<连>至于。

⑥<连>假如;如果。

⑦<连>或;或者。

⑧<副>好像;似乎。

⑨<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出。

①<名>处所;地方。

②<名>合理的结果;应有的归宿。

③<代>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

④<助>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

⑤<数>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⑥<量>处;座。用于建筑物等。

【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等)”。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wéi

①<动>做;干。

②<动>发明;制造;制作。

③<动>作为;当作。

④<动>成为;变成。

⑤<动>是。

⑥<动>治;治理。

⑦<动>写;题。

⑧<动>以为;认为。

⑨<动>叫做;称做。

⑩<动>对待。⑾<动>算作;算是。⑿<动>担任。⒀<动>对付。⒁<介>表示被动。⒂<连>如果;假如。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

wèi

①<介>给;替。

②<介>向;对。

③<介>因为。

④<介>为了。

⑤<介>被。

⑥<介>在……的时候。

【为寿】席间敬酒祝寿。

②<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

⑤<助>用于句末,表示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

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

①<语助>用于句末。1。表判断。2.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3.表感叹。4.表祈使,常与“无”、“不”等呼应。5.表示述或解释。

②<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判断。2.表述或解释。3.表语气停顿。

③<助>语气助词,用在复句的前分句末或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连,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

①<动>用;使用。

②<动>做。

③<动>认为。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⑨<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⑩<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围,用法同现代汉语。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⒃<副>通“已”。已经。⒄<动>通“已”。停止。⒅<副>只是。

【以往】以后。

【以为】⒈认为。⒉使……成为。⒊把……当作。⒋作为;用作。

①<动>因袭;遵循。

②<动>接续。

③<动>依照。

④<动>顺应。

⑤<名>原因;机会。

⑥<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⑦<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

⑧<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

⑨<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

⑩<副>就;于是。⑾<连>因为;于是。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

①<名>法则;准则。

②<名>榜样。

③<动>效法。

④<名>等级。

⑤<副>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

⑥<副>表示限定围,相当于“只”、“仅仅”。

⑦<连>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便”。

⑧<连>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⑨<连>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相当于“原来已经”。

⑩<连>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⑾<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倒”、“倒是”。⑿<助>无意义。⒀<助>表示疑问,相当于“呢”。

①<助>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

②<代>用在数词后面,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译时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

③<代>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

④<助>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

⑤<助>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

⑥<助>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⑦<助>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⑧<助>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

②<动>到……去。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④<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⑤<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⑥<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⑦<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⑧<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⑿<助>用在“前”、“后”、“”、“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围等的限制。

②<动>喜爱.

②<形>亲爱的;心爱的.

③<动>爱护.

④<动>怜惜;同情.

⑤<动>爱惜.

⑥<动>吝啬.

⑦<动>爱好.

①<形>安定;安稳;安宁;安全.

②<形>安适;安逸.

③<动>养;奉养.

④<动>抚慰;安抚.

⑤<形>安心;习惯于.

⑥<动>安置;安放.

⑧<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⑨<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

bèi

①<名>被子。

②<动>覆盖。

③<动>加在……之上,加于,给于。

④<动>遭受;蒙受。

⑤<介>表被动。

①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②<动>分散;散开。

bèi

①原数的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②<动>通“背”,背向;背对着;违背;违反;背叛;背诵。

③通“悖”,悖逆乖戾。

péi

<动>陪伴;伴随。

①<名>草木的根。

②<名>树木的干。

③<名>根本;基础。

④<名>指农业。

⑤<名>本源;根源。

⑥<动>依照;依据。

⑦<动>堆原,考察。

⑨<形>本来的,原来的。

⑨<副>本来;原来。

⑩<名>本钱。⑾<形>这里的;自己的。⑿<名>版本;底本。⒀<名>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⒁<量>株;棵。⒂<量>书籍的一册。

①<名>边远的地方。

②<形>鄙陋,鄙俗。

③<形>轻贱。

④<动>鄙薄,轻视。

⑤谦词。

①<名>兵器;武器。

②<名>军队;士兵。

③<名>战争;军事。

④<名>战略。

①<动>病加重。

②<名>泛指疾病。

③<名>重病。

④<动>生病。【又】<形>疲劳;困苦不堪。

⑤<名>弊病;毛病;缺点。

⑥<动>羞辱;伤害。

⑦<动>担忧;忧虑。

②<动>仔细看;观察。

②<动>看清楚。【又】<动>苛求。

③<动>考察。④<形>清楚;明白。

④<动>考察举荐;选拔。

⑤<动>督察。

【察察】1.洁白的样子。2.析辨明白的样子。

【察纳】明察采纳。

zhāo

①<名>早晨。

②<名>一日。

cháo

①<动>拜见;拜访。

②<动>拜见君主。

③<动>受臣下朝见。

④<动>归附;朝拜。【又】〈动使动〉使……朝拜。

⑥<名>朝廷。

⑦<动>上朝。

⑧<名>官府的大堂。

⑨<名>朝代。

céng

①<副>曾经。

②<形>通“层”。重叠的。

zēng

①<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

②<动>通“增”。增加。

③<副>竟然;连……都;甚至。

④<副>乃;又。

①<形>真诚;诚实。

②<名>诚心。

③<形>真实;真实的。

④<副>实在;确实。

⑤<副>果真;如果确实。乘

chéng

①<动>登;升。

②<动>驾;坐;骑。

③<动>凭借;趁着。

④<动>因依;接连。

⑤<动>利用。

⑥<动>欺凌;欺压。

⑦<动>计量;计算。

⑧<动>顺应;顺着。

⑨<动>冒着;顶着。

shèng

①<量>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数>“四”的代称。

chú

①<名>台阶。

②<动>清除,去掉。

③<动>扣除。

④<动>逝去,过去。

⑤<动>清理,整治。

⑥<介>除了,除非。

⑦<动>任命,授职。

①<名>口供。

②<名>言词,词句。

③<动>讲话,告诉。

④<动>推辞;拒绝;不接受。

⑤<动>告别。

⑥<名>文词。

⑦<名>古代文体的一种。

【辞见】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

【辞令】应对的言辞。

【辞】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

cóng

①<动>跟随;跟从。【又】<动使动>使……跟从;让……跟随。【又】追赶;追随。

②<动>顺从;听从。

③<动>参与。

④<动>依傍;紧靠着。

⑤<形>副,与“正”相对。

⑥<动>行;做;处理。

⑦<动>任;任凭。

⑧<介>由;自。

⑨<介>跟;向。

zòng

①通“纵”。1.<名>特指合纵。2.南北方向。

②<动>放纵。《汉书·王吉传》:“其后复放从自若。”

①<形>危险。

②<副>近于;几乎。

④<形>通“怠”,懈怠;懒惰。

dāng

①<动>对着;面对。

②<动>在;处在。

③<介>在;在……时候(地方)。

④<动>担当;担任。

⑤<动>承担;承受。

⑥<动>忍受。

⑦<动>执掌;主持。

⑧<形>相当;对等。

⑨<动>判决;判罪。

⑩<动>抵敌;抵挡。⑾<动>遮挡;遮蔽。⑿<副>应当;应该。⒀<副>会;将会。⒁<副>要;将要;就要。⒂指过去的某一时间。

dàng

①<形>合适恰当。

②<动>适合;适应。

③<动>当作。

④抵押。

⑤<动>用东西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⑥<动>抵得上;够得上。

tǎng

通“倘”。如果。

【当路】⒈当权。⒉拦路

①<名>路;道路。【又】<动>取道;道经。

②<名>途径;方法;措施。

④<名>道理;事理。

⑤<名>道德;道义。

⑥<名>学说;主。

⑦<动>说;谈论。

⑧<动>通“导”,引导。

⑨<动>通“导”。疏通。

⑩<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⑾<名>简称道家、道教。⑿<动>以为。⒀<介>从;由。

①<动>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

②<动>贪求;贪得。

③<名>心得;收获。

④<形>得意;满足。

⑤<动>领会;理解。

⑥<形>合适;恰当。

⑦<动>实现;达到。

⑧<动>能;能够。

⑩<副>应该;应当。⑾<副>必须。

【得非】同“得无”,莫不是。

【得无】副词。⒈莫非;该不会。⒉能不;怎么能不。

①<名>量长短的标准。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

②<名>限度。

③<名>制度;法度。

④<名>气度;度量。

⑤<名>计划;打算。

⑥<动>渡过;越过。

⑦<量>次;回。

duó

①<动>量(长短)。

②<动>计算;估计。

③<动>砍伐。

fēi

①<形>不对;不正确。【又】<形意动>认为……不对;非难;责怪。

②<副>不,不是。

③<副>除非;除了。

④<动>无;没有。

⑤<助>表疑问语气,同“否”。

fěi

通“诽”,诽谤。

①<动>返回;回还。

②<动>回复;回答。

③<动>恢复;还原。

④<动>免除赋税徭役。

⑤<动>报复。

⑥<副>再;又。

⑦<名>夹衣。

⑧<形>夹层的。

⑨<形>繁复;重复。

⑩<动>通“覆”,覆盖,盖住。

①<动>背;用木板驮大东西。

②<动>负担;承担。【又】<动使动>使……承担。

③<动>蒙受;遭受。

④<动>背倚;背靠着。

⑤<动>依靠;凭借。

⑥<动>辜负;对不起。

⑦<动>违背;背弃。

⑧<动>失败。

gài

①<名>用草编的覆盖物。【引】器物的盖子。【又】特指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②<动>遮盖;掩盖。

③<动>胜过;超过。

④<副>表下而说的话带推测性,用在句首,相当于“推想”、“大概”。

⑤<副>大概;大约。用在句中,表示推测、推断。

⑥<连>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原来”。

⑦<助>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

通“盍”。①<副>何;怎么。②兼词,何不。

①<名>事故;变故。

②<名>缘故;原因。

③<形>旧;旧的;原来的。

④<副>旧时;从前。

⑤<名>老朋友;旧交情。

⑥<形>衰退;衰老。

⑦<动>死亡;去世。

⑧<副>故意;特意。

⑨<副>还是;仍然。

⑩<副>通“固”,本来。

⑾<连>所以;因此。

①<形>坚固。【又】〈名〉险固的地方。【又】〈形使动>使……坚固;巩固。

②<形>稳固;牢固。

③<形>固执;顽固。

④<副>坚决;坚持。

⑤<副>本来;原来。

⑥<副>当然。

⑦<连>通“故”,所以,因此。

⑧<形>鄙陋。

①<动>回头;回头看。

②<动>视;看。

③<动>看望;拜访。

④<动>顾念;关心。

⑤<动>回还;返回。

⑥<副>只是;不过。

⑦<副>但;却;反而。

①<动>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臂部靠在脚后跟上。

②<动>坐(在座位上)。

③<名>座位。

④<动>犯罪;因……犯罪;犯……罪。

⑤<动>牵连治罪。

⑥<动>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⑦<动>驻守。

⑧<动>坐待;坐等。

⑨<介>因为;由于。

⑩<副>空;徒然。⑾<副>恰好。⑿<副>即将。

①<名>国家。

②<名>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

③<名>国都;京都。

④<名>地方;地域。

①<动>走过;经过。

②<动>时间过去。

③<名>经历;过程。

④<动>超过;胜过。

⑤<副>过分;过于。

⑥<名>过失。

⑦<动>责备。

⑧<动>访问;探望。

①<形>不满意;遗憾。

②<名>怨恨;仇恨。

①<名>兽类颔下的垂肉。

②<形>长寿。常“胡考”“胡耇”连用。

③<代>什么。

④<代>为什么;怎么。

⑤<名>古代对北部和西部民族的泛称。【又】泛指外国人。患

①<动>忧虑;担心。

②<名>忧患;灾祸。

③<名>疾病。【又】生病。

④<动>危害;妨害。

⑤<名>禁忌;忌讳。

①<名>兵器;武器。

②<名>战车。

③<名>士兵;军队。

④<名>军事;战争。

⑤<名>古代泛称我国西部各少数民族。”或

①<代>有的;有的人;有的事。

②<副>有时。

③<副>又。

④<副>或者;或许。

⑤<形>通“惑”,迷惑。

①<名>病;疾病。

②<动>生病;患病。

③<名>毛病;缺点。

④<名>疾苦;痛苦。

⑤<动>疾苦;痛苦。

⑥<动>痛心;憎恨。

⑦<动>妒忌;嫉妒。

⑧<形>快;迅速。

⑨<形>大;强;猛烈。

⑩<形>敏捷。

①<动>赶上;追上。

②<动>至;到;到达。

③<动>遭遇;遇到。

④<动>推及;涉及。

⑤<动>来得及。【又】<名>指充足的应付时间。

⑥<动>赶得上;比得上。

⑦<介>等到;到了。

⑧<介>趁着。

⑨<介>跟,与。

①<动>走近;靠近;走向。

②<动>到。

③<动>根据;以……为根据。

⑤<介>就在;当。

⑤<副>就;便。

⑥<副>就是。

⑦<副>立即;马上。

⑧<连>如果;倘若。

⑨<连>即使;纵使。

⑩<连>则;就。

①<动>尽;完;终了。

②<副>后来;不久。

③<副>已经,……以后。

④<副>全;都;皆。

⑤<连>既然;既然是。

⑥<连>与“且”、“又”、“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

⑦<副>通“即”,就;便。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

汉语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呀等。 (六)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等。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十八个虚词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总结

专转本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精选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 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w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3.折: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w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w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一、120个实词 1、爱: 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 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 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 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 舅姑爱其子,不能御。(同上)

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 第六册:(无) 2、安: 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 例句: 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既来之,则安之。(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 项王曰:"沛公安在?" (同上)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 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 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 第四册: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 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 第五册:(无) 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 义项: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 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例句: 第一册:(无) 第二册: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 第三册:(无)

文言文虚词实词等

初2013级文言文复习 一、10个文言虚词 1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一、虚词: (一)而 1、表承接关系:之后,然后(“而”前后两个动词在时间上有先后区别且有承接关系) 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顺2、表并列关系:又、一边……一边、或不译(“而”前后的内容彼此地位平等,或两 个动作同时间发生) 例:使之冲烟而飞鸣泉香而酒洌往来而不绝者任重而道远接3、表修饰关系:着、……地(“而”前是状语,修饰形容“而”后的动词谓语) 例:久而乃和杂然而前陈者 4、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而”后意思比“而”前意思更进一层)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温故而知新 转接5、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可是、然而 例:学而不思则罔 6、表因果关系:因而、所以 例:感极而悲者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 7、句子之间或句内语言内容之间的连接:无义(或表示“如果”、“却”的意思) 例:而或长烟一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二)之 1、代词:(代替句中的人、事、物)他、她、它、这件事、这样的 例:友人惭,下车引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属予作文以记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公输为楚造云梯之械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2、助词: A、结构助词:的例:山间之朝暮也 B、主谓之间,取独:无义例:当余之从师也 C、音节助词:无义例:公将鼓之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宾语前置的标记:无义例: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3、动词:到、去、往 例: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鲍浩然之浙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相当于“以”:(意思得看具体语境)例: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三)焉 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陈述语气助词:了例:因以为号焉 3、人物对话语言中:啊、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相当于“于此”的结合: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相当于“之”:(代词)它,指代“这件事”例:父异焉见贤思齐焉 (四)以 1、动词:认为、以为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介词:用、凭借(依靠)、根据、按照、拿、因为、把 例:必以分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醒能述以文者策之不以其道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1.爱,ài (1)名词,恩惠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②喜爱 ③怜惜,同情 ④吝惜,舍不得 ⑤通“薆”,隐蔽,躲藏 (3)形容词,吝啬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②安稳 ③安定,舒适 (2)动词 ①安身 ②安置 ③抚慰,安抚 ④使……安定 ⑤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2)动词 ①覆盖 ②遭受 (3)介词,表示被动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 ②披散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②违背,背叛 ③加倍 (2)数词,一倍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 5.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②根本,基础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④书本,稿本,版本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 的奏章或书信 (2)量词 (3)动词,推究本源, 考查 (4)副词,本来 6.鄙,bǐ (1)名词,边界,边 远的地方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 邑) ②轻视,瞧不起 (3)形容词,鄙陋, 见识浅,庸俗 7.兵,bīng (1)名词 ①兵器 ②士兵 ③军队 ④战争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 略 8.病,bìng (1)名词 ①重病 ②弊病,缺点 (2)动词 ①生病 ②使……成病态 ③担心,忧虑 ④责备,羞辱 (3)形容词 ①困苦 ②疲劳 9.察,chá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②看清楚 ③详审,考察 ④了解,弄清楚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2)形容词,精明 10.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 拜 (2)名词 ①朝廷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 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11.曾,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 曾经,已经,才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 隔着两代的亲属 (2)动词,通“增”, 增加 (3)副词,表意外, 竟然,居然,简直 12.乘,读音一:ché ng (1)动词 ①驾,坐 ②升,登 ③冒着 ④连接,一个接一个 (2)介词,趁着,凭 借 读音二: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 的总称 (2)量词,辆 (3)数词,四 13.诚,chéng (1)名词,诚心诚意 (2)副词,表肯定, 确实,的确 (3)连词,表假设推 论,果真,如果 14.除,chú (1)名词,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②修治,清理 ③拜官授职 15.辞,cí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②言辞,文辞 ③托辞,借口 ④命令 ⑤一种文体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②推辞,不接受 ③计较 16.从,读音一:cóng (1)动词 ①跟随 ②依顺,听从 ③参与,参加 ④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2)介词,由,自 读音二: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②通“纵”,南北方向, 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17.殆,dài (1)形容词 ①危险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副词 ①表测度或不肯定。 大概,恐怕 ②表约略,几乎,接 近,差不多 18.当,读音一: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②抵御,抵挡 ③占据,把守 ④主持,执掌 ⑤判决,判罪 ⑥应当 (2)介词 ①表处所,对着,面 对 ②表时间,值,在, 正在 (3)副词 ①表必然,必定,一 定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 将要 读音二:dàng (1)动词 ①符合 ②当作 (2)形容词,适宜,

新课标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词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 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初 中 文 言 文 实 词 虚 词 归 纳 整 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作者:姜晓艳阅读: 1181 时间: 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 犹得备晨炊( 准备) 4、被 被于来世( 影响) 皆被绮绣( 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 尽) 群响毕绝( 全部) 7、薄 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 记录) 束手无策( 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 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an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