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思想

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思想

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思想
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思想

1.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思想。该理论是怎样调节四大政策目标

的。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认为经济的发展,根本的动力在于需求。经济发展停滞,是由总体需求不足引起。所以要扩大政府的负债和支出,通过加大社会总需求,来拉动经济发展。现代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不全面比较片面。但有其实用的方面,每当经济出现问题,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凯恩斯主义,放松银根,加大政府支出。

短期看往往收立竿见影之效,但长期来说,现代经济学认为,货币是中性的,社会财富的增长限制于人力、资源和技术。

最最最基本的点就是凯恩斯认为物价不是弹性的在短时间内物价不会变所以市场的自动调节会出现偏差这时候需要政府的干预来使经济再一次达到平衡点

(自由主义经济或古典主义就是说物价完全弹性所以市场可以自己调节

政府干预只会搅扰市场)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编辑本段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历史地位

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通论》出版初期曾受到少数正统派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批判和质疑,也曾引起广泛的争论,但《通论》的基本观点不久便被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凯恩斯的追随者对《通论》进行了大量的诠释、修补和发展,形成在理论和政策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凯恩斯学派,或称凯恩斯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和大学讲坛上占有统治地位。

由于《通论》的总量分析是在假定现有劳动力的技艺和数量,现有资本设备的数量和技术、竞争程度、社会结构等都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又被称为“短期的比较静态分析”。凯恩斯的追随者为了使《通论》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力图使它“长期化”、“动态化”,提出了各种“经济波动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寻求使资本主义得以稳定增长的途径。在这过程中,凯恩斯主义者内部由于对待传统庸俗经济学的态度有差异以及分析中运用的概念、前提等不同,又分解为两个分支,一是新古典综合派或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一是新剑桥学派。

《通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他们以调节社会总需

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经过凯恩斯主义者的鼓吹和影响,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推行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在战后50~60年代对刺激经济增长、缓和经济危机、减少失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有增无已,而危机和失业并未消除,终于到7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高涨和大量失业并存的“滞胀”(见停滞膨胀)。对此,凯恩斯主义者既无法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更提不出可行的对策,连他们自己也哀叹凯恩斯理论出现了危机,需要重新加以诠释和修补。《通论》所阐发的理论和政策的失灵,正是当前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加深的一个反映。

《通论》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此后,凯恩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60 年代末以前,通过其追随着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理论已基本上被西方经济学界着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所以,某些经济学家将从《通论》出版开始直到60 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称作“凯恩斯时代”。

然而,自《通论》出版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关于《通论》一书的基本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争论,也始终没有停止过。一方面,在凯恩斯学派内部,以英国罗宾逊为首的凯恩斯派和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凯恩斯派一直在进行论战,另一方面,新奥地利学派、货币学派等不停地从外部抨击凯恩斯主义;特别是,包括货币经济周期学派(曾被称为理往预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在内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思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了全面的攻击,严重地动摇了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统治地位。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缺乏微观基础,不能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保持一致。在实践上无法解释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发的现象,在滞胀面前束手无策,因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为了挽救凯恩斯主义,80 年代形成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凯恩斯主义提供微观基础,并重新表述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由于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形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峙的格局。

《通论》一书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它的理论和政策观点今天仍在发生作用。因此,研究《通论》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意义。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凯恩斯生平与思想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一l946年)生于英国剑桥。他于l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一书,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凯恩斯的时代背景

: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到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当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作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典范的英国,开始染上今天人们所说的“英国病”。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国运的转折点。由于大战中政府开支剧增,英国被迫中止实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在摆脱金锁链之后,通货出现迅速的膨胀。大战之后,英国开始从殖民帝国、世界工厂的峰顶一步步衰退了下来。

一个国家在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往往成为阻碍它进一步发展的历史重负。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取得的巨大成就,拖拽了它在新世纪中的前进步伐。世界工厂、大殖民帝国的特殊历史地位,通过种种机制使英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组织的完善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改进等方面,逐渐落到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后面[[2]]。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最终削弱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越地位。

对于英国这样一个国内市场不广阔的岛国来说,一旦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丧失了在产品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优势,必然给国内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从1920年开始,英国经济就陷入了停滞状态,煤炭、棉纺织品、造船工业等重要部门因国内市场狭窄和出口不顺利而无法恢复元气。

英国经济在二十年代初期的不景气由于统治者的错误决策而更加加深。当时的英国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英国经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依然按照维多利亚时代行之有效的原则来制定经济政策。为了提高英国在国际金融界的信誉,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金融市场的地位,英国政府于1925年恢复了金本位制,使英镑价值固定在黄金上,结果是提高了英镑的汇率,造成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只能是通过提高利率以减少资本净输出,来平衡外贸方面的净输出的减少。但提高利率却造成国内投资需求不振,失业人数增加。

庞大的失业大军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降低失业率便成为英国朝野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金本位制的恢复,很难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就业,因此从二十年代起,就不断有人提倡以公共工程来减少失业,也就是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就业。但是以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为基调的“财政部观点”反对用公共工程缓和失业。结果英国经济在20年代的萧条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危机爆发。

20年代的英国病,虽然不是凯恩斯《通论》的直接社会原因,但它对《通论》的出台起了如下的作用:(1)使凯恩斯较早便开始考虑失业问题,(2)20年代英国恢复金本位制的后果使凯恩斯更清楚地看到了通货紧缩与失业增加之间的关系,(3)公共工程问题的讨论使凯恩斯考虑了财政政策与失业之间的关系,使卡恩提出乘数概念,为凯恩斯日后的乘数理论奠定了基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与以往的历次危机相比,它有以下新特点:首先是持续时间长达5年,实际上造成了长期萧条的局面;而以往的危机,生产下降的持续时间不过几个月、十几个月,如何解释长期萧条的形成,便成为经济学面临的一大课题。其次,这次危机所造成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都是以往的危机所难以相比的。1932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比1920年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在五年时间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总失业人数由一千万增加到三千万,加上半失业共达四千万至五千万人。其中美国失业人数由150万增加到1300多万,失业率接近25%。这次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倒退到1908-1900年的水平,英国甚至倒退到1897年。而以往的经济危机,生产水平通常只倒退一、二年。第三,这场危机不仅仅是一场生产危机,同时也是一场金融危机。它的开端便是纽约股票市场于1929年10月爆发行情暴跌,嗣后不少国家的股票交易宣告破产。美国的股票价格平均下跌了79%。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有许多银行由于猛烈而持续地爆发挤提存款、抢购黄金的风潮而破产倒闭。更为严重的是,在以往的危机中时常采用的旨在摆脱危机的金融货币政策完全失灵。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后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编辑本段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编辑本段推演逻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

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

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之所以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之后,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腐朽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

编辑本段图书《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作者:胡代光

清华大学出版的凯恩斯主义

ISBN: 9787302076308

页数:319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29

装帧:精装

出版年:2004-11-01

简介

本书详细分析和梳理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脉络,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后,出现了“凯恩斯革命“,形成了凯恩斯经济学,并发展为凯恩斯主义的两大支派----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从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新正统“。20世纪上八十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受到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的挑战,为对应挑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适时兴起。本书还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主义经济学的各个理论与政策要点做了分析、归纳和评价。

凯恩斯主义的演变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于80年代,其政策主张兴盛于90年代。其代表人物多为美国经济学家,如Q.

凯恩斯

A.阿克罗夫、J.耶伦、G.曼奎、B.伯纳克等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但是,却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的观点和“预期到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信息是不对称的,而且工资和价格的变动具有粘性,这样,在短期仍然会出现偏离自然失业率的现象,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因此,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必要的和起作用的。新凯恩斯主义并不仅仅是坚持传统凯恩斯主义短期需求管理的主张,他们还特别强调供给学派从供给方面调节经济的思路,主张从长期着手、从供给方面着手来考虑经济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还强调巩固性的财政政策,认为财政赤字对经济是有害的,它会引起投资的减少(基础效应)和贸易逆差的增加。此外,新凯恩斯主义者还研究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机制,如提出了在货币政策起作用的机制方面,不应只考虑利息率,还应该考虑普遍存在的信贷配给机制。新凯恩斯主义同传统凯恩斯主义相比,已经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他们所主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全面,也更深入,既考虑需求方面,也考虑供给方面;既考虑长期,又考虑短期;既注重微调政策在短期的作用,又重视结构性政策在长期的效果。可以说,新凯恩斯主义者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的基本主张,既吸收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合理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又在吸取80年代以来一些宏观经济实践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体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Keynesian Economics

John Maynard Keynes

Governmental duties and economy are linked

Spend money and give tax cuts when the economy is in dire straits

Increase taxes when the economy is booming

Focused on Unemployment as the root problem

Phillips Curve ↓Unemployment ↑Inflation

编辑本段凯恩斯主义税收思想概述

以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为中心形成的当代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流派的税收理论和政策主张。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加强宏观需求管理,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他和他的追随者们从这些理论出发,提出了相应的税收理论和政策主张。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凯恩斯之外,还有英国经济学家J.V.罗宾逊、H.R.F.哈罗德,美国经济学家A.H.汉森、P.A.萨缪尔森等。前者形成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新剑桥学派;后者形成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新古典综合学派。

编辑本段凯恩斯主义税收思想的产生背景

凯恩斯主义是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对立面出现的古典经济学派从利己主义人性观出发,认为一个人在

凯恩斯主义

经济活动中选择自己的道路最明智的判断就是他本人的利益,作为个人主义象征的所谓经济人”的幽灵在古典经济学中无所不有。这种“经济人”利己心的发挥是经由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的。通过这种引导可以使社会走向私利与公益的和谐一致和经济的平衡发展。因此,在政策方面,他们竭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社会一切经济活动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调节,政府应力求节约,税收数额应尽量减少,每年的财政收支都应保持平衡;税收应尽量避免干扰社会经济活动。

这种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的理论和以财政收支平衡为基本原则的财政税收思想,统治资本主义世界达一个多世纪之久。但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集中表现是20世纪30 年代初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过这场危机,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与事实不符,通过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均衡就业的说教已经破产。因而,他积极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使财政税收成为刺激有效需求,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他的这些理论和政策主张后来又被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学派加以补充和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被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所采纳,并收到一定效果。

从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宏观经济方式的观点看,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即由自由放任主义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由把收支平衡作为理财的基本原则转变为以促成经济平衡发展为基本原则,由把税收仅作为收入的因素转变为经济平衡发展的因素。

编辑本段凯恩斯主义税收思想的主要税收理论

凯恩斯及其继承人都把财政税收看作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并使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工具,所以,他们都很重视对于财政税收理论和政策的研究。

税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

凯恩斯认为,税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是有效需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基德兰德

求不足,即消费和投资不足。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靠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而必须靠国家的干预,特别是财政税收的干预。他主张不应把年度财政收支平衡作为理财的基本原则,只要能够促成经济的平衡发展,增加就业和国民所得,国家可以用发行公债,实行赤字财政的办法刺激需求,增加政府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同时,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等办法,指导消费倾向,增加消费。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悬殊,会降低消费倾向。因为富人虽然收入很多,但他们只把一小部分用于消费,把大部分储蓄起来;而穷人会把新增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但他们的新增收入却很有限,这是一个矛盾。他主张用收入再分配的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即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用累进税的办法集中于国家手中,再通过政府转移支出的办法分配给穷人,或由政府兴办公共工程这样既可解决由消费倾向过低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也可增加政府投资,从而达到刺激需求,促使供求平衡和增加就业的目的。新剑桥学派更加强调发挥税收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收入均等化”方面的作用。主张实行高额遗产税和累进税制度,使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并尽量使收入低的人享受税收减免。

补偿税收政策

补偿税收政策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等人提出的一种税收理论。汉森把税收看作是迅速调节经济、“熨平经济波动”的一种工具。这种调节,通过补偿税收政策和用年度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办法实现。他认为这种税收的目的在于限制繁荣时期的过分扩张,而在衰退时期停止征收这些税款,并退还以前所征税款,就可以刺激消费。同时,租税减免的作用也很大,推行租税减免,有时也可以制止恐慌的侵袭。但是并非所有的税种在所有的场合,都能发挥这种作用。他认为,对扩展中的经济来说,社会保险税和营业税是发挥这种作用的理想税种,主张对这些税种实行机动税率制度。在繁荣时期的后半期,逐步提高累进税率;在繁荣达到顶点时,累进幅度要达到最大,以形成剩余基金。在繁荣由顶点转向下降时,即应停止征收。一旦衰退开始,就应提用以前所征集的剩余基金。提用的方法是将基金退还纳税人,如果退还有困难,即应利用此项基金来抵补政府为公共事业或救济支出的扩张所形成的赤字。为了实行补偿税收政策,必须打破年度财政收支平衡的观念。因为在实行累进税制的条件下,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经济繁荣,税收收入自动增加,则政府的支出也必须增加,这样势必增加投资和消费,加大经济膨胀的压力;经济衰退,税收收入自动减少,则政府支出也必须减少,又势必减少投资和消费,加速经济的萎缩。因此,只有在繁荣时期增收不增支,造成财政盈余;在衰退时期减收不减支,造成财政亏损(赤字),才能消除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衡发展。不过,打破年度收支平衡,并不是不要收支平衡,而是要周期收支平衡。繁荣时期的财政盈余同衰退时期的财政亏损相抵,即可实现周期内的财政收支平衡。

汉森的补偿税收理论在实践上很难行得通。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源于其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因而在国家干预经济的过程中也充满荆棘。比如,在繁荣时期增税,必然同纳税人的利益相矛盾,增税很难推行。另外,预测繁荣和衰退发生的时间不可能很准确,补偿税收政策很难起作用;即使预测准确,由于利益集团的矛盾和立法程序限制而产生的“时滞”,也会影响补偿税收政策的实现。

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主要是指失业补助金、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和自动改变的税收制度。美国是实行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税制的国家。这种税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动伸缩性:一旦衰退开始,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就会下降,这时即使不降低税率,税收收入也会自动减少。而且由于实行累进税制,税收收入减少的幅度还要大于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减少的幅度。这种减少,同政府在衰退时期应当实行减税政策以刺激需求的意图是一致的;一旦繁荣开始,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随之增加,这时即使不提高税率,税收收入也会自动增加,同样由于实行累进税

制,税收收入增加的幅度还要大于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增加的幅度。这种增加,同政府抑制需求过旺的意图是一致的。因此,萨缪尔森认为:累进税收制度是一个有力的和作用迅速的自动稳定器。不过,他也承认,这种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保证从根本上消除经济波动。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在财政税收上,政府应采取两方面措施。

①根据经济活动的趋向,及时实施有助于经济稳定的财政税收政策;

②要使财政税收制度具有使经济自动稳定的内在性能他称前者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后者是自动稳定器。他认为“自动稳定器”很重要,时时都在帮助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和稳定经济的活动。

凯恩斯主义税收思想的挑战

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在西方世界风行了半个多世纪,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曾奉若神明。在生产相对过剩的历史条件下,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对于缓和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需求的矛盾,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多,过分强调刺激需求,税收负担重,政府开支大,规章制度繁琐,必然会影响资本家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凯恩斯主义的税收理论和政策失灵,受到西方经济学界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等的挑战。

编辑本段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

凯恩斯主义中的金本位

是承不承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因而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这样,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如果政府采取超越人们预期的突如其来的政策干预行动,尽管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偏离均衡,取得某种小、但只会使经济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利少弊多。

不管他们的理论结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实质始终是一句话:彻底的经济自由。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的不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不可能对未来能洞察一切并据此行动,因此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难以迅速调整并达到市场出清。

经济从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在此期间,经济会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该学派的理论结构并不精致、完善,而且说法不一。

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精神实质也始终是一句话: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这两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我们不能说谁是谁非,而只能说哪一派的观点和主张较符合真实世界。从这一点看,新凯恩斯主义可能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符合实际些。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能理性预期的假定条件实在太苛刻。

人们在市场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获知的信息,不断修整与完善其中的一切错误。但由于世界的千变万化,一切经济现象无刻不在变动中,加上人们总有某种为自己利益而欺骗和损害别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来说,信息总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尽可能作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定,但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存在这些假定的情况。可能正因为如此,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没有按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张去做,对经济的形形色色干预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经济自由主义呼声最强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终担任在着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角色。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凯恩斯主义无疑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衣钵,但力图克服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寻找价格粘性和市场非出清的微观基础,竭力证明这种“粘性”和“非出新”同样是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他们找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来说明这种“结果”,这些“理由”有些看来很不充分,证据不足,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这些“理由”都是从经济主体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发的,因而是合乎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微观基础上;二是这些“理由”尽管各不相同,说法各异,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是现实经济生活的某种反映。

显然,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和区别,并不在于认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不要“理性预期”或力求“理性预期”,而在能不能“理性预期”或做到“理性预期”,也不在于认为要不要“市场出清”,而在于能不能“市场出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一标准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可能比新凯恩斯主义离真理更远些。

编辑本段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的相同与不同

美国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这两者都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而这促成了国家干预经济这一新的形式的出现。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政策,通过国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在短期内缓解了资本主义大危机带来的灾难,凯恩斯主义在二战之后被更多的国家采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罗斯福新政,曾被媒体认为违背了资本主义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做法,这也与当时苏联经济的成功有关。所以在罗斯福新政所采取的措施中,尽量避免国家垄断经济的出现。

编辑本段凯恩斯主义与滞胀现象

通常认为,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是不可能并存的。因为,通常下,通货膨胀可以使得就业率上升。但是,上个世纪的一次经济危机中(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这个事实,而使得该理论观点被否认。西方经济学中政府政策有几个目标即: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这个观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思主义受到质疑。

编辑本段实质

西方学者关于大危机和凯恩斯的几段话

○萧条的岁月引起人们的消沉,不满和怀疑是广泛而深刻的。人们又恢复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兴趣。许多人怀疑,如果资本主义会这样轻易的崩溃,那么,一个不易利润为目的的警醒生产的经济制度,一个生产资料不属于私有而属于共有的经济制度是不是更有意义一些呢?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国家所做的实验上边,特别是注意到俄国,在那里,失

业和萧条都不存在。

○凯恩斯是一个相信在必要时刻政府可以进行干预而不相信完全放任主义的人,他坚信要使经济周期上升,政府必须插足进来用减少失业的方法来维持购买力,这意味着“赤字开支”,但它会恢复经济的平衡。事实上,这是“新政”已经在做的事,而凯恩斯用高度的技巧和理论的根据在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里加以阐释。

○凯恩斯在致命危险威胁资本主义的世纪里巩固了这个社会。

实质

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是,凯恩斯从人的心理因素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错误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凯恩斯主义掩盖了这一本质,符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需求。但并不能从本质上克服矛盾。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应该看到,凯恩斯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起作用是有限的。

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压制了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忽视了市场经济规律。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在73年愈演愈烈的滞涨现象,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治理经济停滞与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恰恰相反,所以,治理一个必然导致另一现象更加严重。一直被奉为经典的凯恩斯主义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经济滞涨,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其影响仍然存在。

评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在一定时期内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为资产阶级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但抹杀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掩盖了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动机是维护其统治,该动机遭批判是政治上而不是学术上的批判,凯恩斯主义是一种宏观经济的干预,是当今社会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观点,不是有无问题而是有多少问题。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编辑本段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历史地位

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通论》出版初期曾受到少数正统派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批判和质疑,也曾引起广泛的争论,但《通论》的基本观点不久便被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凯恩斯的追随者对《通论》进行了大量的诠释、修补和发展,形成在理论和政策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凯恩斯学派,或称凯恩斯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

和大学讲坛上占有统治地位。

由于《通论》的总量分析是在假定现有劳动力的技艺和数量,现有资本设备的数量和技术、竞争程度、社会结构等都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又被称为“短期的比较静态分析”。凯恩斯的追随者为了使《通论》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力图使它“长期化”、“动态化”,提出了各种“经济波动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寻求使资本主义得以稳定增长的途径。在这过程中,凯恩斯主义者内部由于对待传统庸俗经济学的态度有差异以及分析中运用的概念、前提等不同,又分解为两个分支,一是新古典综合派或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一是新剑桥学派。

《通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他们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经过凯恩斯主义者的鼓吹和影响,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推行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在战后50~60年代对刺激经济增长、缓和经济危机、减少失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有增无已,而危机和失业并未消除,终于到7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高涨和大量失业并存的“滞胀”(见停滞膨胀)。对此,凯恩斯主义者既无法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更提不出可行的对策,连他们自己也哀叹凯恩斯理论出现了危机,需要重新加以诠释和修补。《通论》所阐发的理论和政策的失灵,正是当前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加深的一个反映。

《通论》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此后,凯恩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60 年代末以前,通过其追随着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理论已基本上被西方经济学界着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所以,某些经济学家将从《通论》出版开始直到60 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称作“凯恩斯时代”。

然而,自《通论》出版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关于《通论》一书的基本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争论,也始终没有停止过。一方面,在凯恩斯学派内部,以英国罗宾逊为首的凯恩斯派和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凯恩斯派一直在进行论战,另一方面,新奥地利学派、货币学派等不停地从外部抨击凯恩斯主义;特别是,包括货币经济周期学派(曾被称为理往预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在内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思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了全面的攻击,严重地动摇了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统治地位。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缺乏微观基础,不能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保持一致。在实践上无法解释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发的现象,在滞胀面前束手无策,因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为了挽救凯恩斯主义,80 年代形成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凯恩斯主义提供微观基础,并重新表述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由于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形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峙的格局。

《通论》一书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它的理论和政策观点今天仍在发生作用。因此,研究《通论》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意义。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凯恩斯生平与思想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一l946年)生于英国剑桥。他于l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一书,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凯恩斯的时代背景

: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到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当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作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典范的英国,开始染上今天人们所说的“英国病”。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国运的转折点。由于大战中政府开支剧增,英国被迫中止实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在摆脱金锁链之后,通货出现迅速的膨胀。大战之后,英国开始从殖民帝国、世界工厂的峰顶一步步衰退了下来。

一个国家在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往往成为阻碍它进一步发展的历史重负。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取得的巨大成就,拖拽了它在新世纪中的前进步伐。世界工厂、大殖民帝国的特殊历史地位,通过种种机制使英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组织的完善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改进等方面,逐渐落到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后面[[2]]。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最终削弱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越地位。

对于英国这样一个国内市场不广阔的岛国来说,一旦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丧失了在产品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优势,必然给国内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从1920年开始,英国经济就陷入了停滞状态,煤炭、棉纺织品、造船工业等重要部门因国内市场狭窄和出口不顺利而无法恢复元气。

英国经济在二十年代初期的不景气由于统治者的错误决策而更加加深。当时的英国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英国经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依然按照维多利亚时代行之有效的原则来制定经济政策。为了提高英国在国际金融界的信誉,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金融市场的地位,英国政府于1925年恢复了金本位制,使英镑价值固定在黄金上,结果是提高了英镑的汇率,造成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只能是通过提高利率以减少资本净输出,来平衡外贸方面的净输出的减少。但提高利率却造成国内投资需求不振,失业人数增加。

庞大的失业大军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降低失业率便成为英国朝野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金本位制的恢复,很难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就业,因此从二十年代起,就不断有人提倡以公共工程来减少失业,也就是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就业。但是以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为基调的“财政部观点”反对用公共工程缓和失业。结果英国经济在20年代的萧条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危机爆发。

20年代的英国病,虽然不是凯恩斯《通论》的直接社会原因,但它对《通论》的出台起了如下的作用:(1)使凯恩斯较早便开始考虑失业问题,(2)20年代英国恢复金本位制的后果使凯恩斯更清楚地看到了通货紧缩与失业增加之间的关系,(3)公共工程问题的讨论使凯恩斯考虑了财政政策与失业之间的关系,使卡恩提出乘数概念,为凯恩斯日后的乘数理论奠定了基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与以往的历次危机相比,它有以下新特点:首先是持续时间长达5年,实际上造成了长期萧条的局面;而以往的危机,生产下降的持续时间不过几个月、十几个月,如何解释长期萧条的形成,便成为经济学面临的一大课题。其次,这次危机所造成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都是以往的危机所难以相比的。1932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比1920年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在五年时间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总失业人数由一千万增加到三千万,加上半失业共达四千万至五千万人。其中美国失业人数由150万增加到1300多万,失业率接近25%。这次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倒退到1908-1900年的水平,英国甚至倒退到1897年。而以

往的经济危机,生产水平通常只倒退一、二年。第三,这场危机不仅仅是一场生产危机,同时也是一场金融危机。它的开端便是纽约股票市场于1929年10月爆发行情暴跌,嗣后不少国家的股票交易宣告破产。美国的股票价格平均下跌了79%。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有许多银行由于猛烈而持续地爆发挤提存款、抢购黄金的风潮而破产倒闭。更为严重的是,在以往的危机中时常采用的旨在摆脱危机的金融货币政策完全失灵。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后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编辑本段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

买力(就业)就会回升。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编辑本段推演逻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

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之所以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之后,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腐朽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

编辑本段图书《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作者:胡代光

清华大学出版的凯恩斯主义

ISBN: 9787302076308

页数:319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29

装帧:精装

出版年:2004-11-01

简介

本书详细分析和梳理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脉络,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后,出现了“凯恩斯革命“,形成了凯恩斯经济学,并发展为凯恩斯主义的两大支派----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从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新

正统“。20世纪上八十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受到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的挑战,为对应挑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适时兴起。本书还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主义经济学的各个理论与政策要点做了分析、归纳和评价。

凯恩斯主义的演变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于80年代,其政策主张兴盛于90年代。其代表人物多为美国经济学家,如Q.

凯恩斯

A.阿克罗夫、J.耶伦、G.曼奎、B.伯纳克等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但是,却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的观点和“预期到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信息是不对称的,而且工资和价格的变动具有粘性,这样,在短期仍然会出现偏离自然失业率的现象,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因此,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必要的和起作用的。新凯恩斯主义并不仅仅是坚持传统凯恩斯主义短期需求管理的主张,他们还特别强调供给学派从供给方面调节经济的思路,主张从长期着手、从供给方面着手来考虑经济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还强调巩固性的财政政策,认为财政赤字对经济是有害的,它会引起投资的减少(基础效应)和贸易逆差的增加。此外,新凯恩斯主义者还研究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机制,如提出了在货币政策起作用的机制方面,不应只考虑利息率,还应该考虑普遍存在的信贷配给机制。新凯恩斯主义同传统凯恩斯主义相比,已经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他们所主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全面,也更深入,既考虑需求方面,也考虑供给方面;既考虑长期,又考虑短期;既注重微调政策在短期的作用,又重视结构性政策在长期的效果。可以说,新凯恩斯主义者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的基本主张,既吸收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合理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又在吸取80年代以来一些宏观经济实践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体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Keynesian Economics

John Maynard Keynes

Governmental duties and economy are linked

Spend money and give tax cuts when the economy is in dire straits

Increase taxes when the economy is booming

Focused on Unemployment as the root problem

Phillips Curve ↓Unemployment ↑Inflation

编辑本段凯恩斯主义税收思想概述

以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为中心形成的当代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流派的税收理论和政策主张。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加强宏观需求管理,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他和他的追随者们从这些理论出发,提出了相应的税收理论和政策主张。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凯恩斯之外,还有英国经济学家J.V.罗宾逊、H.R.F.哈罗德,美国经济学家A.H.汉森、P.A.萨缪尔森等。前者形成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新剑桥

学派;后者形成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新古典综合学派。

编辑本段凯恩斯主义税收思想的产生背景

凯恩斯主义是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对立面出现的古典经济学派从利己主义人性观出发,认为一个人在

凯恩斯主义

经济活动中选择自己的道路最明智的判断就是他本人的利益,作为个人主义象征的所谓经济人”的幽灵在古典经济学中无所不有。这种“经济人”利己心的发挥是经由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的。通过这种引导可以使社会走向私利与公益的和谐一致和经济的平衡发展。因此,在政策方面,他们竭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社会一切经济活动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调节,政府应力求节约,税收数额应尽量减少,每年的财政收支都应保持平衡;税收应尽量避免干扰社会经济活动。

这种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的理论和以财政收支平衡为基本原则的财政税收思想,统治资本主义世界达一个多世纪之久。但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集中表现是20世纪30 年代初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过这场危机,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与事实不符,通过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均衡就业的说教已经破产。因而,他积极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使财政税收成为刺激有效需求,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他的这些理论和政策主张后来又被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学派加以补充和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被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所采纳,并收到一定效果。

从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宏观经济方式的观点看,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即由自由放任主义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由把收支平衡作为理财的基本原则转变为以促成经济平衡发展为基本原则,由把税收仅作为收入的因素转变为经济平衡发展的因素。

编辑本段凯恩斯主义税收思想的主要税收理论

凯恩斯及其继承人都把财政税收看作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并使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工具,所以,他们都很重视对于财政税收理论和政策的研究。

税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

凯恩斯认为,税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是有效需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基德兰德

求不足,即消费和投资不足。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靠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而必须靠国家的干预,特别是财政税收的干预。他主张不应把年度财政收支平衡作为理财的基本原则,只要能够促成经济的平衡发展,增加就业和国民所得,国家可以用发行公债,实行赤字财政的办法刺激需求,增加政府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同时,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等办法,指导消费倾向,增加消费。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悬殊,会降低消费倾向。因为富人虽然收入很多,但他们只把一小部分用于消费,把大部分储蓄起来;而穷人会把新增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但他们的新增收入却很有限,这是一个矛盾。他主张用收入再分配的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即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用累进税的办法集中于国家手中,再通过政府转移支出的办法分配给穷人,或由政府兴办公共工程这样既可解决由消费倾向过低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也可增加政府投资,从而达到刺激需求,促使供求平衡和增加就业的目的。新剑桥学派更加强调发挥税收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收入均等化”方面的作用。主张实行高额遗产税和累进税制度,使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并尽量使收入低的人享受税收减免。

补偿税收政策

补偿税收政策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等人提出的一种税收理论。汉森把税收看作是迅速调节经济、“熨平经济波动”的一种工具。这种调节,通过补偿税收政策和用年度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办法实现。他认为这种税收的目的在于限制繁荣时期的过分扩张,而在衰退时期停止征收这些税款,并退还以前所征税款,就可以刺激消费。同时,租税减免的作用也很大,推行租税减免,有时也可以制止恐慌的侵袭。但是并非所有的税种在所有的场合,都能发挥这种作用。他认为,对扩展中的经济来说,社会保险税和营业税是发挥这种作用的理想税种,主张对这些税种实行机动税率制度。在繁荣时期的后半期,逐步提高累进税率;在繁荣达到顶点时,累进幅度要达到最大,以形成剩余基金。在繁荣由顶点转向下降时,即应停止征收。一旦衰退开始,就应提用以前所征集的剩余基金。提用的方法是将基金退还纳税人,如果退还有困难,即应利用此项基金来抵补政府为公共事业或救济支出的扩张所形成的赤字。为了实行补偿税收政策,必须打破年度财政收支平衡的观念。因为在实行累进税制的条件下,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经济繁荣,税收收入自动增加,则政府的支出也必须增加,这样势必增加投资和消费,加大经济膨胀的压力;经济衰退,税收收入自动减少,则政府支出也必须减少,又势必减少投资和消费,加速经济的萎缩。因此,只有在繁荣时期增收不增支,造成财政盈余;在衰退时期减收不减支,造成财政亏损(赤字),才能消除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衡发展。不过,打破年度收支平衡,并不是不要收支平衡,而是要周期收支平衡。繁荣时期的财政盈余同衰退时期的财政亏损相抵,即可实现周期内的财政收支平衡。

汉森的补偿税收理论在实践上很难行得通。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源于其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因而在国家干预经济的过程中也充满荆棘。比如,在繁荣时期增税,必然同纳

税人的利益相矛盾,增税很难推行。另外,预测繁荣和衰退发生的时间不可能很准确,补偿税收政策很难起作用;即使预测准确,由于利益集团的矛盾和立法程序限制而产生的“时滞”,也会影响补偿税收政策的实现。

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主要是指失业补助金、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和自动改变的税收制度。美国是实行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税制的国家。这种税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动伸缩性:一旦衰退开始,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就会下降,这时即使不降低税率,税收收入也会自动减少。而且由于实行累进税制,税收收入减少的幅度还要大于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减少的幅度。这种减少,同政府在衰退时期应当实行减税政策以刺激需求的意图是一致的;一旦繁荣开始,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随之增加,这时即使不提高税率,税收收入也会自动增加,同样由于实行累进税制,税收收入增加的幅度还要大于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增加的幅度。这种增加,同政府抑制需求过旺的意图是一致的。因此,萨缪尔森认为:累进税收制度是一个有力的和作用迅速的自动稳定器。不过,他也承认,这种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保证从根本上消除经济波动。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在财政税收上,政府应采取两方面措施。

①根据经济活动的趋向,及时实施有助于经济稳定的财政税收政策;

②要使财政税收制度具有使经济自动稳定的内在性能他称前者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后者是自动稳定器。他认为“自动稳定器”很重要,时时都在帮助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和稳定经济的活动。

凯恩斯主义税收思想的挑战

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在西方世界风行了半个多世纪,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曾奉若神明。在生产相对过剩的历史条件下,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对于缓和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需求的矛盾,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多,过分强调刺激需求,税收负担重,政府开支大,规章制度繁琐,必然会影响资本家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凯恩斯主义的税收理论和政策失灵,受到西方经济学界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等的挑战。

编辑本段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

凯恩斯主义中的金本位

是承不承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

期并据此行动,因而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这样,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如果政府采取超越人们预期的突如其来的政策干预行动,尽管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偏离均衡,取得某种小、但只会使经济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利少弊多。

不管他们的理论结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实质始终是一句话:彻底的经济自由。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的不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不可能对未来能洞察一切并据此行动,因此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难以迅速调整并达到市场出清。

经济从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在此期间,经济会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该学派的理论结构并不精致、完善,而且说法不一。

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精神实质也始终是一句话: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这两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我们不能说谁是谁非,而只能说哪一派的观点和主张较符合真实世界。从这一点看,新凯恩斯主义可能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符合实际些。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能理性预期的假定条件实在太苛刻。

人们在市场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获知的信息,不断修整与完善其中的一切错误。但由于世界的千变万化,一切经济现象无刻不在变动中,加上人们总有某种为自己利益而欺骗和损害别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来说,信息总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尽可能作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定,但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存在这些假定的情况。可能正因为如此,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没有按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张去做,对经济的形形色色干预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经济自由主义呼声最强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终担任在着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角色。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凯恩斯主义无疑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衣钵,但力图克服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寻找价格粘性和市场非出清的微观基础,竭力证明这种“粘性”和“非出新”同样是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他们找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来说明这种“结果”,这些“理由”有些看来很不充分,证据不足,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这些“理由”都是从经济主体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发的,因而是合乎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微观基础上;二是这些“理由”尽管各不相同,说法各异,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是现实经济生活的某种反映。

显然,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和区别,并不在于认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不要“理性预期”或力求“理性预期”,而在能不能“理性预期”或做到“理性预期”,也不在于认为要不要“市场出清”,而在于能不能“市场出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一标准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可能比新凯恩斯主义离真理更远些。

编辑本段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的相同与不同

美国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这两者都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而这促成了国家干预经济这一新的形式的出现。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政策,通过国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在短期内缓解了资本主义大危机带来的灾难,凯恩斯主义在二战之后被更多的国家采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罗斯福新政,曾被媒体认为违背了资本主义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做法,这也与当时苏联经济的成功有关。所以在罗斯福新政所采取的措施中,尽量避免国家垄断经济的出现。

编辑本段凯恩斯主义与滞胀现象

通常认为,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是不可能并存的。因为,通常下,通货膨胀可以使得就业率上升。但是,上个世纪的一次经济危机中(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这个事实,而使得该理论观点被否认。西方经济学中政府政策有几个目标即: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这个观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

经济学考研基础、强化阶段专题考题训练(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圣才出品】

专题六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某一时期经济已处于产量为潜在水平状况,并在近期内预期政策不会变化。假设卢卡斯供给曲线为y=λ(P-P∧)+y*,其中λ=20000,y*=4000(10亿美元),总需求曲线为y=1101+1.288G+3.221M/P,其中货币供给为600,政府支出为750。现在假设中央银行宣布将把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20,但实际上却增加到了670,则新的价格水平约为多少?() A.1.0 B.1.03 C.1.04 D.1.06 【答案】C 【解析】当央行宣布将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20后,人们会预期价格水平的上升,但产出保持不变。这时4000=1101+1.288×750+3.221×620/P,解得P≈1.033,此时,P=P∧=1.033,但是央行实际上增加货币供给为670,卢卡斯供给曲线为:y=20000(P -1.033)+4000=20000P-16660。总需求曲线为:y=1101+1.288×750+3.221×670/P=2067+2158/P,由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解得P≈1.04,所以新的价格水平为1.04。 2.假设经济中物价水平为1.5,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2400亿美元,货币供给量为600亿美元。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供给增加到800亿美元时物价水平将变为()。

A.1.5 B.2 C.3 D.3.5 【答案】B 【解析】根据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MV=PY,由P=1.5,Y=2400,M=600。可得货币流通速度为V=PY/M=6,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比较稳定,当货币供给变为M′=600时,物价水平为P=M′V/Y=(800×6)/2400=2 3.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吸收和修正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基础之上,推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关于新货币数量论所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以下说法错误的()。 A.人们所拥有的永久性收入越多,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 B.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 C.各种非人力财富(如股票、债券、物质资产)的预期报酬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D.货币数量在短期内既可以使价格水平上升,也可以使总产出增加 【答案】B 【解析】弗里德曼将总财富分为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两个部分,这两种形式的财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由于受到制度上的限制,这种转换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人力财富转换为非人力财富比较困难。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重越小,或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重越大,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小。 4.关于通货膨胀,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有不同的认识。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财政学问答题 (2) (1)范文

财政学问答题 1、试图示分析公共部门从事自然垄断的理由及产品定价方法 答:垄断定价不是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规则,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以获得较高的价格。此时,帕累托最优条件遭到破坏,不可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所以需要政府介入。 1)边际成本定价加总额税:P效= MU= MC

经济繁荣时,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累进所得税也随之增加。这时税收产生了一种拉力,防止经济过度繁荣与通货膨胀。 经济衰退时,投资减少,国民收入下降,累进所得税也随之下降。这时税收产生了一种推力,防止经济过度衰退。 (2)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起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失业保险素有经济增长“内在稳定器”的称誉。 当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和贫困人口的增加将使政府的失业保险金支出增加。这些财政支出增加的结果必然会对经济起到刺激作用,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复苏。 当经济繁荣时,物价上涨,人们的就业率以及人们的收入也会上升,此时财政用于失业保险金等项目上的支出会相应减少。这些财政支出减少的结果必然会对经济的扩张起到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3、我国近期有哪些财税改革? 答:(1)营业税改增值税。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国务院将扩大营改增试点至10省市。 (2)阳光财政。打造“阳光财政”是推进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实质是把权力的运行公开化,让理财行为在阳光下运作,以利于把社会的监督渗透到权力的运作过程中,从而达到监督的经常性、有效性,以防止权力的滥用。

宏观经济学题目

一,名次解释 1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行业劳动力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不适应造成的失业。 2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在一泄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挤岀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4潜在产量又称充分就业的产虽:,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5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6通货膨胀:指经济的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在一泄的时期内持续的上升过程。 7MPC:即边际消费倾向,表示人们收入增加所引起的消费支出增加任貝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MPC=AC/AY 8最终产品:是指最终供人们使用或消费而不是为了转卖或为进一步加工所购买的产品和服 9充分就业量(潜在就业量):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已从事生产时的就业呈:。 10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各种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1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2有效需求:指社会上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13货币工资幻觉:指工人对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情有独钟”,但当价格水平提高使得实际工资下降时工人却可能对之“听之任之”,愿意接受实际工资下降的现象。 14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是指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它包括两个方而的含义:英一是指一国国民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潜在生产能力的扩大及实际增加量:其二是指决左一国生产能力的各种资源、资本积累的数量和质量及技术水平等诸因素的扩大和改15挤岀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由于利息率的提高导致水平下降以及总需求水平进一步下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岀效应并没有表现为在原利息率情况下的产岀,而是受到一左限制, 产出有所下降。 16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时各种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17凯恩斯陷阱区:当利率从一个很低的水平降低至iO时,全体经济主体均认为市场利率以到临界利率,于是他们都卖出证券,持有货币,货币需求量无限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9自发性消费指与国民收入无关的消费,即国民收入为零时的消费量。 二,简答题 1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价格稳迫、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1)充分就业: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 即消除了周期性失业的情况:(2)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左,不岀现严重的通货膨胀:(3)经济增长:是指一上时期内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 2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讣入GDP? 答:a,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作生产用,就是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型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当然要计入GDP。b,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左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凯恩斯无疑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领军人物;他受命于危难之际,用自己的博学和聪明才智挽救了西方各国的经济,在当今经济学界他享有着与亚当·斯密同等的地位。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们分别找到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两只手”,即:亚当·斯密将市场调节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和凯恩斯的政府有限调控是“一直看得见的手”。 在凯恩斯之前,世界经济领域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天下,亚当·斯密被奉为西方经济学之鼻祖,其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几代经济人,在1929年以前,几乎所有的西方大国都坚信市场是万能的,所以在本国经济建设上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其国内市场的自由,笃信政府只有在不干涉的条件下,本国的经济才会取得发展的教条。但是经济自由化和市场不干预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西方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一些人对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质疑。1933年罗斯福接任了美国总统,在入主白宫的几天后他就立即宣布实行“新政”;随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来规范市场规则,整顿美国经济;其“新政”之新,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进行最大限度的干预,所以罗斯福是一反常理的,他违背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但是不久以后新政就发挥了其威力,美国经济终于缓缓复苏,其经济政策也因此备受吹捧。然而在经济学界罗斯福新政却拉开了凯恩斯革命的序曲。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所以凯恩斯的理论在经济界迅速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被历史称作凯恩斯革命。以后凯恩斯理论更是席卷全球,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这场凯恩斯旋风也一发而不可收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确立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此时的中国刚从计划经济模式走出来,国家一贫如洗,物资极度匮乏;社会发展到了十字路口,国家须要面临第二次“革命”,但是中国

凯恩斯地财政学思想

凯恩斯的财政学思想 在凯恩斯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财政思想是“健全财政”的理财思想,它反映了自由放任经济的财政政策主,“健全财政”的思想原则是: a.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政府的财政不以赚钱为目的,不应出现赤字,应该每年都保持预算的平衡。同时,政府尽量少预算,支出要节俭,并严格控制其用途。 b.少征税 私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赋税过重会抑制厂商和个人的积极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而不利. c.少发公债 一切欠债都是罪恶,公债尤其如此,它是子后代的一种负担。 长期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均遵循上述原则,除非遇到战争等特殊情况,政府一般不扩大支出,也不大量增加债券。按传统的经济思想,既然社会总供给能够创造总需求,失业也不会产生,因此政府对经济并无过多的干预经济之必要。 30年代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打破

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理想境界,大量产品过剩和大量失业现象,使“供给能够创造自身的需求”这一理论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在《通论》中一反传统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不在供给方面,而在需求方面大做文章,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认为经济危机以及产品大量过剩和严重失业等现象都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即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不足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足。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机能的自动调节作用,不能使生产资料得到充分利用,主只有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作用,才能弥补有效需求不足,进而才能挽救危机,维持和保证充分就业。在政府的干预和调节措施中,凯恩斯把财政政策放在首位,针对传统的“健全财政”的思想,提出了“补偿财政”的思想。 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在现代社会,健全财政不仅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所谓不可能,是指当经济繁荣时,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必高,即使税率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会自动增加。同时,由于失业率低,政府转移支付支出也少,因此财政支出也少。这样,在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财政支出减少,预算上必然会出现盈余,因

宏观经济学简答、论述题精华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同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一定义有以下几方面的意思: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生产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1)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范围内一年中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 (2)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是按照国民原则来计算的,而GDP是按国土原则来计算的。两者的关系是:GDP=GNP 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益。 (3)NDP(Net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净值的简称,是指GDP扣除折旧的部分,即NDP=GDP-折旧。 (4)NNP(Net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净值的简称,在实物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备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与资本折旧之差。 (5)NI(National Income),即国民收入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等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货币值之和。它与GDP的关系为: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 (6)PI概括了一个社会所有人的总收入,表示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7)DPI: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DPI=PI-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 六、论述题 1. 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有几种,请详细回答。 答: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是:支出法和收入法。 (1)支出法。支出法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公式如下: GDP=C+I+G+(X-M)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的是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C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 国民生产总值。()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 是最终产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 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 美元,AB商定相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一单元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2、国民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 3、由于能长期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增加看作是投资的一部分。当然,房屋被消费的部分可算作消费,假定它是出租的话所得的房租可以计入GNP。 5、计入GNP的是400+300美元。因为GNP计算的是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 务的价值,至于相互抵消多少与GNP计量无关。 第二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B) A、价格水平下降; B、收入增加; C、储蓄增加; D利率提高。 2、消费函数的斜率取决于(A) A、边际消费倾向; B、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总量; C、平均消费倾向; D、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投资的总量。 3、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投资增加使储蓄(B)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不确定。 4、以下四种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D) A、边际消费倾向为0.6; B、边际消费倾向为0.4; C、边际储蓄倾向为 0.3; D、边际储蓄倾向为0.1。 5、假定某国经济目前的均衡收入为5500亿元,如果政府要把收入提高到6000 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9的条件下,应增加政府支出(C)亿元。 A、10; B、30; C、50; D、500。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

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报告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1、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主义又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其基本理论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却绝育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货币政策观。 凯恩斯首次提出了货币市场,打破了将实际领域与货币领域分开的两分法,这是对古典货币理论的最大突破,货币供求决定利率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 2、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经济上的应用 货币供给被假定为中央银行给定,所以只需要考虑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来源有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者可以视为收入的函数,而第三种动机则可以视为利率的函数,即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收入和利率已知,当收入上升时,货币总需求增加;当利率上升时,货币总需求下降。利率在货币供求中起到了调节与杠杆作用。 我国近年来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稳健的金融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有力的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就是运用了凯恩斯有关货币的理论。 3、我国经济现状 自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来,经济的迅速衰退席卷全球。而中国,这个已改革开放30年,全方位与世界接轨的国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严重的经济冲击。我认为我国目前经济现状的产生是由以下因素共同导致的。 (1)外部环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加深,部分国家经济崩溃致使整个欧盟经济圈越陷越深,并使问题不断扩大。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资本中心,大量加印钞票意图转嫁金融危机的做法使得全球经济受到影响。而中国作为其最大外汇储蓄国,美元的贬值造成人民币价值波动,引发国内经济因素的不稳定。国际资本异动等等情况使得中国面临外需回落、资本外逃、摩擦加剧和悲观预期的四重外部压力。 (2)内部环境:我国应对经济冲击主要通过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而想要经济快速增长就需要依靠投资、消费的拉动。在大规模投资中,银行信贷的超常增长又发挥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然而,无论是过高的投资比率还是过快的信贷增长,且不论其所蕴含的风险,其本身就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单单依靠投资的拉动来支撑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消费需求方面能否有切实的改善和提升,就成为中国保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中国多年以来保守的消费观念也使得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宏观经济学试题 (4)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对居民户的转移支付() A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B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 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 D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2. 下述哪一项不是经济的在内稳定器() A 累进税率制 B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的政府开支 C 社会保障支出 D农业支持方案 3.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4.已知法定准备率是25%,10000元的活期存款最高能够使货币供给量增加() A50000元 B40000元 C75000元 D25000 5.财政部向()出售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会增加: A居民 B企业 C商业银行 D中央银行 6.1998年我国货币信贷制度完成重大改革,将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20%调整至15%。这属于() A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B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C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D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7.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8.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B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D以上都是。 9.货币乘数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法定准备率B现金存款比率 C超额准备率 D以上都是 10.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目的是: A 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 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 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提高利率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央银行常用的政策工具是:()

宏观经济学习题(含答案)

宏观经济学部分 第十五章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转移支付() A 退伍军人的津贴; B 失业救济金; C 贫困家庭补贴; D 以上均不是。 2、作为经济财富的一种测定,GDP的基本缺点是()。 A 它测定的是一国国民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B 它不能测定私人产出产量; C 它所用的社会成本太多; D 它不能测定与存货增加相联系的生产。 3、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计入GNP的政府支出是指()。 A 政府购买物品的支出; B 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C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之和; D 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和政府转移支付。 4、已知:消费额=6亿元,投资额=1亿元,间接税亿元,政府用语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费=亿元,出口额=2亿元,进口额=亿元,则()。 A NNP=亿元 B GNP=亿元 C GNP=亿元 D NNP=5亿元 5所谓净出口是指()。 A 出口减进口; B 进口减出口; C 出口加出口; D GNP减进口。 6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GNP等于()。 A 消费+投资; B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C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D 消费+投资+净出口。 7、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有()。 A 家庭主妇的劳务折合成的收入; B 出售股票的收入; C 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D 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收入。 8、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之间的差别是()。 A 直接税; B 折旧; C 间接税; D 净出口。 9、按最终使用者类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起来计算GDP的方法是()。 A 支出法; B 收入法; C 生产法;D增加值法。 10、用收入法计算的GDP等于()。 A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B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间接税; C 工资+利息+中间产品+间接税+利润。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司间接税()。 A 销售税; B 公司所得税; C 货物税; D 公司财产税。 1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项有影响。 A GDP B NDP C NI D PI。 三、名词解释 1、政府购买支出

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宏观经济学理念

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宏观经济学理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指导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这为应用经济学家带们来了无可比拟的满足感。凯恩斯主义原理在财政政策和经济活动之间建立了一种简单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不仅在数量上通俗易懂,而且在经济的应用中给人们带来切身的好处。就像应用化学或物理学一样,这种经济学允诺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实现经济扩张,虽存在对这种允诺抱有怀疑的人士,但肯尼迪-约翰逊总统时期的持续稳定繁荣局面显然打消了这些念头。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政府的巨额赤字和货币的快速增长终于导致了经济的“滞胀”。尽管根据凯恩斯主义,承担通胀的风险可以降 低失业率、实现经济增长。 我们不能说这些预测总是失准或者其所根据的学说在根本上是 错误的。凯恩斯主义革命从其在美国取得的成功来看是一场方法论的革命。这场革命最重要的几个特征有:在宏观经济学向数量的、科学的学科进化;在对经济进行确切的数据描述方面的依赖;政府官员对技术性知识越来越强的依赖,以及在调控经济方面对数控理论的引入。正是因为凯恩斯主义理论如此有利于明确计量模型的形成,它才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取得主导的科学地位。 从应用角度来看,宏观模型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重要的经济变量比如通货膨胀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在未来某一时期会 怎样变化,这称为经济预测;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变量外生变化会对

其它变量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称为经济分析。所有凯恩斯模型都有一个共同要素,那就是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之间的均衡:通货膨胀率越高,实际产出越高(失业率越低)。例如,20世纪60年代晚期的模型预测美国失业率将维持在4%,这与4%的年通货膨胀率相一致。以这预测为基础,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敦行实施有的通货膨胀政策。然而众所周知,政策产生了30年代以来最高的失业率。这是经济计量上的大规模失败。 在理论界,结构性模型也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其中最著名的三个批评来自于:Lucas(1976)、Sims(1980)、Hendry(1985)。Lucas认为结构性模型的外部参数会随着外部性因素发生变化,因此无法用于政策性分析。Sims认为结构性模型施加了许多不可信的识别因素。Hendry则认为该模型存在设定错误。受卢卡斯批评的影响,宏观经济学家发展出了包含理性预期和跨时最优的动态一般均衡(DSGE)模型;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践成果,辛木思将向量回归(VAR)模型引入宏观经济学。亨德瑞等人则创立了从一般到特殊的LSE建模方法。 大多数经济学研究者长期在否定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方面追随凯恩斯,认为古典模型无法解释经济总量时间序列的重要特征。或许古典模型最重要的失误就是价格或工资水平以及货币存量(总需求)与总产出或就业之间的正相关性。古典模型的静态分析通常表明产出和就业水平的决定与价格和总需求的绝对水平毫不相关。但时间序列中广泛存在的正相关性似乎和总需求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一致。凯恩

宏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本题型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国内生产总值 2.平衡预算乘数 3.流动性偏好 4.基础货币 5.充分就业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型共30题。每题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哪一项将不计入 ...当年的GDP() A.当年整修过的古董汽车所增加的价值;B.一辆新汽车的价值; C.一辆二手汽车按其销售价格计算的价值;D.一台磨损的高尔夫球清洁机器的替换品。 2.在以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 ...投资的是()。 A.某企业增加一笔存货; B.某企业建造一座厂房; C.某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D.某企业购买政府债券。 3.用收入法计算GDP时,不能计入GDP的是() A.政府给公务员支付的工资;B.居民购买自行车的支出; C.农民卖粮的收入;D.自有住房的租金。 4.当实际GDP为1500亿美元,GDP缩减指数为120时,名义国民收入为:()A.1100亿美元; B.1500亿美元; C.1700亿美元; D.1800亿美元。 5.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元时,其消费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 A.2/3; B.3/4; C.4/5; D.1。 6.认为消费者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可预期长期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消费理论是()。 A.相对收入理论; B.绝对收入理论; C.凯恩斯消费理论; D.永久收入理论。7.由于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持有的货币及其他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导致人们消费水平减少,这种效应被称为()。 A.利率效应; B.实际余额效应; C.进出口效应; D.挤出效应。 8.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时,将导致均衡GDP增加()。 A.20亿元; B.60亿元; C.180亿元; D.200亿元。 9.在下列情况下,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MPC=; B.MPC=; C.MPC=; D.MPC=。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变得很小; B.变得很大;C.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D.不发生变化。 11.对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货币的交易需求;B.货币的谨慎需求; C.货币的投机需求; D.三种需求相同。1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1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当收入增加时()。 A.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宏观经济学问答题与论述题

1.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2.简述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3.简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 4LM 曲线有哪三个区域,各区域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5试述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内容。 6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 7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的内容。 8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9货膨胀是如何分类的? 10理通货膨胀有哪些方法? 11析结构性通货膨胀及其原因? 12货膨胀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13通货膨胀的原因? 14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对此应该如何治理? 15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 16乘数--加速模型的基本思路 五、论述题 1.试结合IS-LM模型论述货币政策效果。 2.论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1.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 额,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折旧后的余额,即NDP=GDP—折旧;而国民收入NI是指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狭义NI=NDP—间接税。 个人收入PI,是指经过收入再分配后的国民收入,PI=NI-公司留存利润-公司所得税+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之后的余额,即DPI=PI-个人所得税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是一个国民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GNP=GD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 3.名义GDP是指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 是指用从前某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最终产品的市场各年的产出总水平,势必包含虚假信息,因为GDP是价值指标,其变动可能只是由于价格变化因素引起的,所以,为了准确地逼近各年的总产出水平,就必须剔除GDP统计中价格因素的影响,即去计算实际GDP。一般我们用GDP折算指数,即名义GDP和实际GDP之比,进行换算,GDP折算指数衡量了某一基年相比,报告期各产品的价格平均变化幅度。 4答:(要点)根据LM曲线斜率的大小,可将LM曲线分成凯恩斯区域、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三个区域。①货币投机需求曲线上,有一段水平区域,这表示利率极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呈现无限大的状况,这一段就是“凯恩斯陷阱”。从“凯恩斯陷阱”中可以推导出水平状的LM曲线,LM 曲线上水平状的区域叫“凯恩斯区域”或“萧条区域”。在“凯恩斯区域”,LM曲线的斜率为零。②当利率非常高时,货币投机需求则为零,货币需求全部为货币的交易需求,LM曲线就呈现垂直形状。这一区域被称为“古典区域”。③LM曲线上的凯恩斯区域与古典区域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区域”,中间区域的斜率大于零。 5答:(要点)第一,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与投资。第二,消费由消费倾向与收入决定。第三,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15)

Fiscal Policy, Part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1.Federal government outlays include: a.Transfer payments, grants to states, interest payments on the national debt and income tax revenues. https://www.doczj.com/doc/9d7392474.html,ernment purchases, transfer payments, grants to states and interest payments on the national debt. c.Grants to states, interest payments on the national debt, income tax revenues and government purchases. d.Interest payments on the national debt, income tax revenues, government purchases and transfer payments. 2.The major component of federal government consumption is spending on: a.Foreign aid. b.National defense. c.Social Security, Medicare and Medicai d. d.Capital goods, e.g. highways and schools. 3. A federal government surplus is said to exist when: a.Federal outlays are equal to federal revenues. b.Federal outlays are less than federal revenues. c.Federal outlays are greater than federal revenues. d.None of the above; federal government surpluses don’t exist. 4.The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 says that: a.Increases in spending must be matched by increases in revenue. b.The difference between spending and revenues must equal the amount of new bond issues. c.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aggregate, cannot spend more tha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d.Interest on government debt must be paid before tax revenues are spent on goods and services or disbursed as transfer payments.

财政学整理2.0

财政学复习提纲 前言:财政学的理论渊源 重商主义财政理论盛行时期的基本思想:(1+5) 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也就是一国的国力通过金银数量来衡量。主张扩大商品出口,限制商口进口,通过贸易顺差换回大量金银货币。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主张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 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 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古典政治经济学财政理论盛行时期的基本思路(1+5) 斯密的财政理论基本理论主张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在市场自发调节下能保持理想的秩序,每个人在追求最大私利的同时,社会利益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 关于政府问题,主张小政府,廉价政府。国家的职能就是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抵御外敌入侵,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等一些对社会有益而又不可缺少的活动,充当守夜人的作用。 关于财政收入问题,提出以受益者负担为中心的收入理论,即按享受国家经费开支利益的大小和方向来筹集经费。 关于税收问题,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和征税费用最小的税收原则 关于公债问题,提出公债有害论,不主张发行公债。 关于财政支出问题,主张严格限制、量入为出的理论。财政支出必须严格限制在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建设和维护公共机关的需要。 大卫李嘉图的财政理论基本理论主张(3) 第一,同意斯密关于国家职能、公债和财政收支方面的观点。 第二,提出自己赋税理论。包括赋税总论和赋税论 关于赋税总论:认为任何形式的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和其它形式的收入,都会减少资本积累。为了减轻赋税对生产的破坏,主张尽量减少对最终由资本来承担的赋税,认为最好的赋税就是最轻的赋税。 关于赋税论:他研究了地租税、利润税、工资税、农产品税和黄金税等当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