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霉菌的形态观察

霉菌的形态观察

霉菌的形态观察
霉菌的形态观察

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曲霉、毛霉、青霉、根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霉菌

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2、PDA培养基

PDA培养基是人们对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的简称,即Potato Dextrose Agar (Medium),依次对应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的英文。它是一种常用的培养基,宜培养酵母菌、霉菌、蘑菇等真菌。

3、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载玻片培养观察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记载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曲霉 ( Aspergillus sp. ) ,青霉,根霉 ( Rhizopus sp. ) ,

毛霉( Mucor sp. ),培养 7d 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

2、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简称PDA)(配方见附表)

3、仪器或其他用具:平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吸管,U 型玻棒,

解剖刀,镊子,50%乙醇,20%甘油,显微镜,接种环,

酒精灯等

四、【操作步骤】

1.配置PDA培养基:

按配方配置马铃薯培养基200ml,其做法是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再切成小块,加水煮烂(煮沸20~30分钟,能被玻璃棒戳破即马铃薯块可),先用一层纱布过滤,再用六层纱布过滤,取滤液,加热,加入葡萄糖补水至200ml。将其分为两份各100ml,取其中一份加入琼脂,加热搅拌至琼脂融化,稍冷却均匀倒入20只试管中(每只约5ml),将剩余100ml与等量琼脂倒入100ml锥形瓶中。加塞,包扎,(121℃)灭菌20分钟左右后取出冷却备用。

2、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1)、培养小室的灭菌:

如图1,将略小于培养皿底内径的滤纸放入皿内,再放上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的载玻片,然后将二个盖玻片分别斜立在载玻片的两端,盖上皿盖,把数套(根据需要而定)如此装置的培养皿叠起,包扎好,于110℃灭菌20~30分钟,烘干后备用。

图1 载玻片培养示意图

1 平皿

2 U型玻璃棒

3 载玻片

4 培养物

5 盖玻片

6 滤纸

(2)、琼脂薄片的制作:

取已灭菌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各6~7ml 注入另两个灭菌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通过无菌操作,用无菌刀片将其切成 1cmx1cm的琼脂块,用已用酒精灭过菌的镊子轻轻夹起琼脂块放在已灭菌的培养皿内的载玻片上,每片上放置2块

(3)、接种:

通过无菌操作,用接种环从斜面培养物上挑取(肉眼可见的)少量霉菌孢子,轻轻点在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子夹着立在载玻片旁的盖玻片盖在琼脂块上,再盖上皿盖

(4)、培养:

通过无菌操作,在培养小室中的圆滤纸上加 2~3ml 灭菌的20 %的甘油(用于保持平皿内的湿度 ) ,盖上皿盖,28 ℃正置培养一周。

(5)、镜检:

根据需要可以在不同的培养时间内取出载玻片置低倍镜下观察,必要时换高倍镜。

五、【注意事项】

载玻片培养观察中,注意无菌操作,接种量要少,同时尽可能将分散的孢子接种在琼脂块边缘上,否则培养后菌丝过于稠密影响观察。

六、【实验结果及绘图】

曲霉根霉毛霉青霉

四种霉菌形态特征图

形态特征营养菌丝具

有分隔;气

生菌丝的一

部分形成长

而粗糙的分

生孢子梗,

顶端膨大成

球状顶囊,

表面辐射出

一层或两层

小梗,小梗

上着生成串

的球形分生

孢子。分生

孢子梗生于

足细胞上,

并通过足细

胞与营养菌

丝相连。

菌丝无隔、

多核、分枝

状,有匍匐

菌丝和假

根。在假根

的上方直立

地生长出一

至数根孢囊

梗,其顶端

膨大成球形

孢子囊。囊

的基部有囊

托,中间有

球形或半球

形囊轴。囊

内产大量孢

囊孢子,有

性生殖时由

不同性别的

菌丝或匍匐

菌丝上生出

配子囊,配

子囊双双异

宗配合形成

一接合孢

子。

菌丝无隔、

多核、分枝

状,无假根

或匍匐菌

丝。菌丝体

上直接生出

单生、总状

分枝或假轴

状分枝的孢

囊梗。各分

枝顶端着生

球形孢子

囊,无囊托。

菌丝有横

隔,分生孢

子梗亦有

横隔,光滑

或粗糙。基

部无足细

胞,顶端不

形成膨大

的顶囊,其

分生孢子

梗经过多

次分枝,产

生几轮对

称或不对

称的小梗,

形如扫帚,

称为帚状

体。小梗顶

端有孢子。

四种霉菌形态特征表

【摄影】

青霉菌 10x10

根霉菌 10x10

曲霉10x10

帚状分支

精品文档【绘图】

精品文档

马铃薯去皮,切成块煮沸20~30min,然后用1层及6层纱布过滤,再加糖及琼脂,溶化后补水至所需量,110℃灭菌20~30min。

实验五 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微生物的测微与计数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霉菌的形态特征及鉴别依据。 2.学习使用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3.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学习使用血球记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4.总结并掌握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霉菌定义及用途 ?霉菌不是真菌分类中的名词,而是丝状真菌的统称。 ?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食品的关系密切,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的一 种微生物,如早期进行的酱和酱油的制作等。 ?霉菌也可以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或产生毒素,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霉菌特征 ?霉菌可产生分支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 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3-10um),常是细菌菌体宽 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 3.霉菌的菌落 ?松: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较长,菌丝体疏松,因而形成的菌落也比较疏松,呈绒毛 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 ?大:菌落形态较大,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有时会长满整个 培养皿; ?干:外观干燥,不透明; ?挑:菌落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 ?颜色:由于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颜色不同,不同的霉菌菌落表面呈现不同的 颜色,菌落正反面、边缘与中心颜色常不一致。 同一种霉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或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特征可能有所不同。但同一种霉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和培养基上所形成的菌落特征相对稳定。菌落特征是霉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4、霉菌的菌丝形态 ?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菌丝的宽度一般为3-10μm,比放线菌菌丝宽 很多倍,其菌可伸长并产生分枝。 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霉菌形态观察实验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配制合成马铃薯培养基(PDA)的一般方法。 2.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3.了解并掌握四类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霉菌 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节课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2.载玻片培养法(小培养法) 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小块(约1cm2)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曲霉 ( Aspergillus sp. ) ,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 Rhizopus sp. ) 和毛霉(Mucor sp. )培养 2-5d 的斜面 培养物。 2. 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PDA) 3. 仪器或其他用具:超净台,无菌吸管,接种环,酒精灯,平皿,载玻片, 盖玻片, U 型玻棒,解剖刀,镊子, 50% 乙醇, 20% 的甘油,滤纸片,以及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 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培养法) 1.培养小室的准备及灭菌 在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 U 形玻棒,其上放一块洁净载玻片和两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包扎后于 110 ℃ 灭菌 20-30min ,不烘干,备用。 2.琼脂块的制作 取已灭菌的马铃薯培养基(PDA)无菌操作注入两个已灭菌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用解剖刀切成 0.5-1cm2的琼脂块,并用镊子将其移 至上述培养小室中的载玻片上(每片放两块 )。 3.接种

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6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姓名:丁志康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 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为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下列三种: 1. 直接制片观察法:是将培养物置于乳酸石碳酸棉蓝染色液中,制成霉菌制片镜检。用此染色制成的霉菌制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有防腐作用,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能防止孢子飞散;染色的蓝色能增强反差。必要时,还可用树胶封固,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2.载玻片培养观察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就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培养物。 3.玻璃纸培养观察法:玻璃纸是一种透明的半透膜,将灭菌的玻璃纸覆盖在琼脂平板表面,然后将霉菌接种于玻璃纸上,经培养,霉菌在玻璃纸上生长形成菌苔。观察时,揭下玻璃纸,固定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既能保持霉菌的自然生长状态,也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特征。

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实验七——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生命科学学院生科四班 张行润 200900140177 摘要 通过在一定固定环境下培养根霉,毛霉,黑曲霉,青霉四种霉菌,先通过菌种的外形对其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然后再在显微镜低倍或高倍镜下分别观察四种菌的形态,孢子囊及孢子形态,菌丝形态等方面。发现根霉,黑曲霉和青霉菌丝均有横隔;青霉的分生孢子小梗呈扫帚状等现象。 关键词 土豆培养基(PDA)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载片培养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 方法; 2)了解常见霉菌(根霉、毛霉、曲霉、 青霉、黑曲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霉菌的菌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组成,其菌丝比细菌及放线菌粗几倍到几十倍。可以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来观察,通过无菌操作将薄层培养基琼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使菌丝体在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培养基中生长,将培养物直接置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并可连续观察不同时期发育期的菌体结构特征的变化。 对霉菌也可以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液进行染色,石炭酸可以杀死菌体及孢子并可以防腐,乳酸可以保持菌体不变形,棉蓝使菌体着色。同时,这种霉菌制片不易干燥,能防止孢子飞散,用树胶封固后可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三、实验材料及步骤 2.1 实验材料 根霉(Rhizopus),毛霉(Mucor),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土豆琼脂培养基(PDA),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显微镜,小刀,U形管等。 2.2 实验步骤 1.配置培养基: 根据原料用量配置土豆培养基。配置时,先急火煮沸,在温火加热20min,若有浑浊出现,则需过滤,然

霉菌的形态观察

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曲霉、毛霉、青霉、根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霉菌 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2、观察方法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3、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曲霉 ( Aspergillus sp. ) ,青霉,根霉 ( Rhizopus sp. ) ,毛霉( Mucor sp. ),培养 7d 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 2、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简称PDA)(配方见附表) 3、仪器或其他用具:平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吸管,U 型玻棒,解剖刀,镊子, 50%乙醇,20%甘油,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等 四、【操作步骤】 1、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1)、培养小室的灭菌:在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 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和两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包 扎后于110℃灭菌20~30分钟,烘干备用。 (2)、琼脂薄片的制作:取已灭菌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各6~7ml 注入另两个灭菌 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通过无菌操作,用解剖刀将其 切成 1cmx1cm的琼脂块,并将其移至上述培养室中的载玻 片上(每片放两块 )。 (3)、接种:通过无菌操作,用接种环从斜面培养物上挑取很少量的孢子,接种

实验四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四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1、观察酵母菌、老菌的个全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2、学会用水浸法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技术。 3、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细胞的构造和繁殖方式的特点。 二、实验材料 1、接种针、接种杯、酒精杯、载玻片、盖玻片、吸管。 2、0.1%美蓝液、乳酸-石炭酸液(配方见附录)。 3、菌种啤酒酵母、假丝酵母、黑根霉、毛霉、青霉、木霉、曲霉。 三、方法步骤 (一)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酵终菌是单细胞真核核微生物,细胞核和细胞质有明显分化,个体比细菌大得多,有的能形成假菌丝。繁殖方式较复杂,无性繁殖以出芽生殖为主,有性繁殖是通过接合产生子囊孢子。 1、酵母菌的形态与出芽生殖的观察在载片上滴一滴蒸馏水,以无菌操作,用接种环挑取少许啤酒酵母置于载片上蒸馏水中,取一块盖片,小心地将盖玻片一端与菌液接触,然后缓慢地将盖玻片放下;这样可避免产生气泡。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酵母细胞的形状、大小、构造、内含物及出芽方式。 2、子囊孢子的观察将啤酒酵母接种于麦芽汁液体培养中,于28-30℃培养24小时,连续传代3-4次,最后转接到培养子囊孢子的培养基上(也可用肉法蛋白胨培养基)。25-28℃培养3天左右,涂片

染色(按芽孢染色法)观察子囊孢子开关和特点,并注意每一个子囊内的孢子数等。 3、假丝酵母观察用划线法将假丝酵母接种在麦芽汁平板上。在划线部分加盖玻于25-30℃培养3天先观察菌落边缘,再取下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树枝状分枝的假菌丝细胞的形状,或将皿盖打开,直接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在低倍镜下观察。 4、酵母菌菌落观察取啤酒酵母、假丝酵母、园酵母以三点点植法接种于麦芽汁平板上,于28-30℃坟3天。观察菌落表面、高度、边缘、质地和颜色等。 5、酵母菌死活的检查在载片上加一滴0.1%美蓝,把酵母培养液滴加在美蓝液上,加盖玻片观察,死细胞为兰色,活细胞无色。 (二)霉菌形态观察 霉菌形态比细菌、酵母菌复杂,个体比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在观察时要注意细胞的大小,菌丝构造和繁殖方式。菌丝体有无隔膜,营养菌丝有无假根,无性孢子是怎样着生在孢子梗上及有性孢子如何生成。 由于霉菌菌丝较粗大,孢子很容易飞出,如果放在水中观察时容易收缩变形,所以在制标本时不用水,而用乳酸-石炭酸溶液,使细胞不致变形,并有杀菌作用。 1、取培养有青老、木霉、毛霉、曲霉的平皿,挑取一团菌丝,置于滴有一滴乳酸-石炭酸液的载片上,加盖玻片,由于霉菌是由菌丝组成的,许多菌丝交错在一起形成菌丝体。在高倍镜下观察菌丝分隔情况,分成孢子着生情况(要求辨认分生孢子子梗、顶囊、小梗及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题目】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1、掌握放线菌观察方法—插片法 2、了解放线菌的基本形态 【实验器材】 1、菌种: 青色链霉菌、弗氏链霉菌 2、培养基: 灭菌的高氏Ⅰ号琼脂培养基 3、仪器和用具: 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培养皿等 【实验原理】 1.高氏I号培养基 高氏I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因此,在混合培养基成分时,一般是按配方的顺序依次溶解各成分,甚至有时还需要将二种或多种成分分别灭菌,使用时再按比例混合。此外,合成培养基有的还要补加微量元素,如高氏I号培养基中,需要加入FeSO4。 2.放线菌 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内菌丝而无气生菌丝。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生菌丝在上层、基内菌丝在下层,且气生菌丝较暗,基内菌丝较透明。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图1:链霉菌一般形态和构造(模式图) 1-直形,交叉分枝 2-丛生,波曲 3-顶端形成大螺旋 4-松螺旋 5,6-紧螺旋 7-短而直,轮生 图2:链霉菌属孢子丝的主要类型 3.插片法 将放线菌接种在琼脂平板上,插上灭菌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着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上。观察时,轻轻取出盖玻片,置于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 1-盖玻片 2-琼脂层 图3 【实验内容及步骤】 1、高氏I号培养基的制备(100ml) 1)根据配方按照一定比例称取可溶性溶粉、及其他成分溶解。 2)待将所有药品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进行pH调节到7.2~7.4 3)材料灭菌:将所配溶液装在三角烧瓶中并加棉塞,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并用麻绳捆好,

实验五 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常见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红曲霉、白地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材料 1.菌种: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曲霉(Aspergillus sp.)、青霉(Penicillium sp.)、红曲霉(Monascus sp.)的平板培养物,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摇瓶培养液。 2.培养基:土豆琼脂培养基(PDA)或察氏培养基。 3.溶液或试剂: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4.其他:无菌吸管,平皿,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显微镜等。 三、实验原理 霉菌菌丝比较粗大(菌丝和孢子的直径达到3~10μm),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而可用低倍、高倍镜观察。霉菌菌丝细胞容易收缩变形,孢子容易飞扬,在制备霉菌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溶液作为介质,具有不使细胞变形,可杀菌防腐,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等优点。若加入棉蓝,又具有一定的染色效果。 霉菌的有些结构在制片过程中易被破坏,影响观察,可采用载片培养法。此法便于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尤其适用于根霉的假根、曲霉的足细胞及分生孢子链等结构的着生和生长情况的观察。并且还可以在同一标本上观察到微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的形态。 四、操作步骤 (一)一般观察法: 1.点种培养:用接种针沾取斜面少许孢子在无菌的察氏培养基中央穿刺接种(倒置培养皿 穿刺接种),30℃下培养7~10天,形成巨大菌落培养物。 2.直接制片: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于洁净,打开霉菌平板培养物, 用解剖针从菌落的边缘挑取少量带有孢子的菌丝,放入载玻片的染液中,细心地把菌丝挑散开,加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呈兰色,颜色的深度随菌龄的增加而减弱。 观察根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无横隔、假根、孢子囊柄、孢子囊、囊轴、囊托、孢子囊孢子及厚垣孢子。 观察毛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无横隔、孢子囊柄、囊轴、孢子囊孢子及后垣孢子。 观察曲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足细胞、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形状、层数及着生情况)、分生孢子。 观察青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帚状枝(小梗的轮数及对称性)、分生孢子。 观察红曲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着生情况、闭囊壳、子囊孢子。(二)载玻片湿室培养观察法 也称载片培养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载片培养法制备的标本片可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这种培养观察方法保持了霉菌的自然生长状态,尤其适用于根霉的假根、匍匐菌丝,曲霉的足细胞的观察,并且还可在同一标本片上观察霉菌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

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实验五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2.掌握常用的霉菌制片方法 二、基本原理 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其特点是:(a)细胞不变形;(b)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 霉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常用载玻片观察,此法是接种霉菌孢子于载玻片上的适宜培养基上,培养后用显微镜观察。此外,为了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还可利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进行观察。此法是利用玻璃纸的半透膜特性及透光性,将霉菌生长在覆盖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然后将长菌的玻璃纸剪取一小片,贴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三、器材 曲霉(Aspergillussp.),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 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20%甘油,查氏培养基平板,马铃薯培养基;无菌吸管,载玻片,盖玻片,U形棒,解剖刀,玻璃纸,滤纸等。 四、操作步骤 1.一般观察法 于洁净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的边缘处取小量带有孢子的菌丝置染色液中,再细心地将菌丝挑散开,然后小心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置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 2.载玻片观察法 (1)将略小于培养皿底内径的滤纸放入皿内,再放上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的载玻片,然后将二个盖玻片分别斜立在载玻片的两端,盖上皿盖,把数套(根据需要而定)如此装置的培养皿叠起,包扎好,用1.05kg/cm2,121.3℃灭菌20分钟或干热灭菌,备用。 (2)将6—7ml灭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倒入直径为9cm的灭菌平皿中,待凝固后,用无菌解剖刀切成0.5—1cm2的琼脂块,用刀尖铲起琼脂块放在已灭菌的培养皿内的载玻片上,每片上放置2块。 (3)用灭菌的尖细接种针或装有柄的缝衣针,取(肉眼方能看见的)一点霉菌孢子,轻轻点在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子夹着立在载玻片旁的盖玻片盖在琼脂块上,再盖上皿盖。

实验七 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实验七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摘要 通过在一定固定环境下培养根霉,毛霉,曲霉,青霉四种霉菌,先通过菌种的外形对其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然后再在显微镜低倍或高倍镜下分别观察四种菌的形态,孢子囊及孢子形态,菌丝形态等方面。发现根霉,曲霉和青霉菌丝均有横隔;青霉的分生孢子小梗呈扫帚状等现象。 关键词 土豆培养基(PDA)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载片培养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霉菌(根霉、毛霉、黑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 霉菌菌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组成,其菌丝比细菌及放线菌粗几倍到几十倍。可以采取直接制片和透明胶带法观察,也可以采取载玻片培养观察法,通过无菌操作将薄层培养基琼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使菌丝体在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培养基中生长,将培养物直接置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并可连续观察不同发育期的菌体结构特征变化。对霉菌可利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液进行染色,盖上盖玻片后制成霉菌制片镜检。石炭酸可以杀死菌体及孢子并可防腐,乳酸可保持菌体不变形,棉蓝使菌体着色。同时,这种霉菌制片不易干燥,能防止

孢子飞散,用树胶封固后可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根霉(Rhizopus),毛霉(Mucor),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 2、试剂 马铃薯20g,蔗糖2g,琼脂2g,水100mL,20%甘油等。 3、仪器 分析天平,玻璃棒,三角瓶,小烧杯,加热器,漏斗,纱布,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U 型玻棒,解剖刀,镊子,接种环,移液管,酒精灯,显微镜等。 四、实验内容 (1)配制马铃薯培养基 配制200ml马铃薯培养基(PDA),其成分配比及配制方法见附录。灭菌后无菌操作,取培养基分别倒少量于灭菌培养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再将这一层培养基用解剖刀切割为若干1cm2左右的琼脂块。(2)制作小室及接种培养 ①制作:在平皿底部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在其上放一U 型玻棒。在玻棒上放上一块载玻片。取方形琼脂块,将其移至载玻片上,载玻片两端各放置一块。

霉菌的形态观察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姓名 科目
系年级 题目 霉菌的形态观察
学号 同组者:
组别
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配制马铃薯培养基(PDA)的一般方法。 2.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3.了解并掌握四类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 1.霉菌 霉菌是可产生复杂分枝的菌丝体,其菌丝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 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 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 m ) ,常是 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 因此, 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本实验采用毛霉、 青霉,曲霉,根霉四种常见的霉菌作为菌种进行观察。 2.小室培养法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 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 沿琼脂边缘接种后盖上盖玻片 培养, 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 时间后, 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 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曲霉(Aspergillus sp.) ,青霉(Penicillium sp.) ,毛霉( Mucor sp. ) 和根霉(Rhizopus sp.)培养 48h 的马铃薯琼脂(PDA)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及试剂 马铃薯琼脂(PDA) ,20%甘油(无菌) ,乙醇。 3.仪器及其它用品 无菌操作台,解剖刀,镊子,无菌吸管,U 型玻璃棒,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 纸,绸布,酒精灯,载玻片,接种针,培养皿等。 四.操作步骤 1. 培养基的配制 按附录所示配方称取 PDA 各组分,先将马铃薯去皮,切成小块称取 20g 煮沸

实验七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实验七、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09生科三班一组郜思齐 200900140026 2010-11-10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霉菌形态观察法。 (2)了解四类霉菌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 霉菌菌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组成,其菌丝比细菌及放线菌粗几倍到几十倍。可以采取直接制片和透明胶带法观察,也可以采取载玻片培养观察法,通过无菌操作将薄层培养基琼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改上载玻片培养,使菌丝体在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培养基中生长,将培养物直接置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并可连续观察不同发育期的菌体结构特征变化。对霉菌可利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液进行染色盖上盖玻片后制成霉菌制片镜检。石炭酸可以杀死菌体及孢子并可防腐,乳酸可保持菌体不变形,棉蓝使菌体着色。同时,这种霉菌制片不易干燥,能防止孢子飞散,用树胶封固后可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三、实验器材 菌种:曲霉,毛霉,青霉,根霉。 仪器:分析天平,玻璃棒,三角瓶,小烧杯,加热器,漏斗,纱布,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U 型玻棒,解剖刀,镊子,接种环,移液管,酒精灯,显微镜等。 试剂:马铃薯20g,蔗糖2g,琼脂2g,水100mL,20%甘油等。 四、实验内容 (1)配制马铃薯培养基 配制200ml马铃薯培养基(PDA),其成分配比及配制方法见附录一。灭菌后无菌操作取培养基分别倒少量于灭菌培养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再将这一层培养基用解剖刀切割为若干1cm2左右的琼脂块。

(2)制作小室及接种培养 1 制作:在平皿底部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在其上放一U型玻棒。在玻棒上放上一块载玻片。取方形琼脂块,将其移至载玻片上, 载玻片两端各放置一块。 2 接种:用接种环挑取很少量的菌落接种于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 子将盖玻片覆盖在琼脂块上。 3 培养:无菌操作在培养小室中滤纸片上滴加2~3ml灭菌甘油,盖上皿 盖,于27℃正置培养。 (3)镜检观察 从培养箱中取出载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并记录四种霉菌菌丝体及孢子的形态特征,必要时可换高倍镜观察。 (4)注意事项 ①灭菌时盖玻片最好分开包,载玻片、盖玻片不要和平皿接触,防止粘在一起。 ②倒薄片时培养基倒入占平皿底部?即可,然后摇动平皿即可使培养基铺满底部。 3 接种时尽可能将菌种接在琼脂块边缘,避免培养后菌丝过于密集影响观 察。 4 接种时确认有菌接上即可,接菌量不宜过多,会导致菌丝过密难以观察。 五、实验结果 菌种根霉毛霉曲霉青霉 菌落形态外圈白色,内部暗 灰白色疏松絮状黑色疏松 外圈白色,内部 绿色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

实验一微生物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重点练习油镜的使用; 2.认识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特殊结构; 3.练习手绘微生物图片。 二、实验原理 1.细菌基本形态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细菌的基本形态有3种: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球菌根据细胞分裂后排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杆菌分为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等,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螺旋菌分为弧菌和螺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形态的细菌。 2.细菌特殊结构 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荚膜是某些细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具有抗干燥、抗吞噬和附着作用。鞭毛是某些细菌表面着生的1至数根由细胞内伸出的细长、波曲的丝状体,具有运动功能,在菌体上的着生位置、数目因菌种而异。菌毛(又称纤毛)是在细菌体表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直硬,且数量较多的丝状体,与细菌吸附或性结合有关。芽孢又称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部产生的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休眠体,具有极强的抗热、抗辐射、抗化学药物和抗静水压等特性。 3.真菌的结构特征 菌丝是构成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一种管状细丝。可伸长并产生许多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叫菌丝体。根据菌丝中是否存在隔膜可分为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更有效地摄取营养满足生长发育地需要,许多真菌的菌丝可以分化成一些特殊的形态,这些特化的形态称为菌丝变态。比如吸器、假根、子实体。 4.放线菌的结构特征 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复杂些,但仍属于单细胞生物。链霉菌是典型的放线菌,其细胞呈丝状分枝,菌丝直径很小,在营养生长阶段,菌丝内无隔,故一般呈多核的细胞状态。当其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支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同时在其上又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枝菌丝,这就是气生菌丝。不久,大部分气生菌丝成熟,分化成孢子丝,并通过横隔分裂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5.微生物菌落 菌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和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细菌的菌落有其自己的特征,一般呈现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调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等。不同形态、生理类型的细菌,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许多明显的反映。 三、实验器材

霉菌的形态观察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题目:霉菌的形态观察 姓名:学号:年级班级:组别: 同组者:时间: 【实验器材】 1.菌种 曲霉( Aspergillus sp. ) ,青霉,根霉( Rhizopus sp. ) 和毛霉(Mucor sp. )培养2~5d 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 2.培养基 马铃薯培养基(简称PDA) 3.仪器或其他用具 无菌吸管,平皿,载玻片,盖玻片,U型玻棒,解剖刀,镊子,50%乙醇,20%的甘油以及显微镜等。 【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基本原理】 霉菌菌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组成,其菌丝比细菌及放线菌粗几倍到几十倍。可以采取直接制片和透明胶带法观察,也可以采取载玻片培养观察法,通过无菌操作将薄层培养基琼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使菌丝体在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培养基之间的培养基中生长,将培养物直接置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并可连续观察不同发育期的菌体结构特征变化。 【操作步骤】 1.培养小室的灭菌 在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和两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包扎后于110℃灭菌20~30min,烘干备用。2.琼脂块制备 通过无菌操作,用解剖刀由马铃薯琼脂薄层平板上切下1cm2左右的琼脂块,将其移至培养小室的载玻片上,每片两块。 3.接种 通过无菌操作,用接种针从黑曲霉或黑根霉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中挑取很少量孢子,接种于小室中琼脂块边缘上,将盖玻片覆盖在琼脂块上。 4.培养 通过无菌操作,在培养小室中圆滤纸片上加3~5mL灭菌的20%甘油(用于保持湿度),盖上皿盖,于28℃培养7天。 5.镜检 取出载玻片用低倍镜和高倍镜镜检。 【实验结果】

3.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4学时教程文件

实验三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 初步了解放线菌和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 霉菌(真核微生物): 霉菌是一类可产生菌丝体的真核微生物的统称。霉菌的菌落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菌落与培养基间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边缘与中心的颜色、构造通常不一致,有霉味。霉菌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包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菌丝的孢子较大,在低倍镜下即可清晰观察到有隔或无隔菌丝和孢子及巨大的孢子囊。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放线菌粗的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特点是:(a)细胞不变形;(b)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霉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曲霉形态特征:表面灰绿色,菌体有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营养菌丝具有分隔;气生菌丝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烧瓶形或近球形顶囊,表面产生许多小梗,小梗上着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 根霉形态特征:匍匐菌丝弧形,无色,向四周蔓延。 放线菌形态特征:呈菌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显微镜下呈紫红色。 青霉形态特征:菌丝初期白色,颜色逐渐由白转变为绿或蓝,菌丝有隔膜。

气生菌丝特化成子实体,子实体类型为分生孢子头。 霉菌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1)载玻片培养观察法:无菌操作将培养基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有限的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2)玻璃纸培养观察法:与放线菌的玻璃纸培养观察方法相似,这种方法用于观察不同生长阶段霉菌的形态,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3)直接制片观察法:用解剖针挑取少量培养物置于预先滴加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中,制成霉菌制片镜检。 2. 放线菌(原核微生物) 放线菌是由不同长短、纤细的菌丝所形成的单细胞菌丝体。菌丝体分为两部分,即潜入培养基中的营养菌丝(或称基内菌丝,简称基丝)和生长在培养基以上的气生菌丝(简称气丝)。有些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呈螺旋形、波浪形或分枝状等,孢子常呈圆形、椭圆形或杆状。能否产生气生菌丝及孢子的形状和颜色常作为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放线菌的菌落形态特征为:形成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丝绒状,上有一层彩色“干粉”的菌落。菌落与培养基连接紧密,难以挑取,菌落正反面颜色不一致,在菌落边缘的琼脂平板上有变形的现象,有泥腥味。 放线菌在显微镜下一般气丝在上,基丝在下,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丝而无气丝。放线菌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1)扦片法:在放线菌平板上扦上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着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片上。观察时用镊子拔出盖玻片,擦

微生物实验: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四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 1. 2. 3. 4.观察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并掌握其特征。 观察霉菌的菌落特征,学会霉菌的一般制作方法。 观察并掌握各种霉菌的个体形态及生长繁殖方式。 进一步熟悉xx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无性繁殖以芽孢为主,也有少数是裂殖,有些酵母菌能产生囊孢子,有的能形成假菌丝。酵母菌的菌落似细菌菌落,但较大且厚,多呈白色,少数为红色。酵母菌在液体中生长可形成菌膜、菌环、沉淀和浑浊。酵母菌的细菌结构较完善,即有壁、膜、质、核等结构。酵母菌的细胞形态、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均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酵母活细胞新陈代谢旺盛,活力强,还原力也强,若无毒的染料进入细胞,既被还原脱色,但死细胞及代谢作用缓慢的老弱细胞无此还原力。美兰是无毒染料,且能被活细胞还原成无色,故可用来区别细胞的死活。 霉菌是一些小型丝状真菌、单细胞(根霉、毛霉)或多细胞(曲霉、青霉),其细胞结构与酵母类似,同属真核细胞。 霉菌形态较复杂,个体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其菌丝分为气生菌丝与营养菌丝(菌丝比放线菌粗得多)观察时请注意菌丝是否具有横膈膜、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时形成何种孢子,孢子着生方式以及孢子头的构造等,以区别各种不同霉菌的形态。 霉菌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较疏松,呈毛状、棉絮状、绒毛状或毡状。由于不同霉菌形成的孢子均有不同颜色、构造、性状,故菌落表面呈现出不同

的结构和色泽特征。菌丝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菌落中心的菌丝较老,先产生孢子,故常形成同心圆。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面包酵母、根霉、曲霉、青霉。 2.仪器: xx。 3.其它: 生理盐水、乳酸酚棉兰染液、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美兰、镊子、大头针。 四.步骤与方法 1.酵母菌细胞形态观察 (1)制片: 用接种环挑取一环面包酵母菌种于载玻片上的一滴美兰染液中混匀,盖上盖玻片静置4~5分钟。盖时先将盖玻片的一边与液滴接触,然后慢慢放下,避免产生气泡。 (2)镜检: 用高倍镜观察,光线弱些,绘图表示个体细胞的大小、形状、芽孢或裂殖情况,并观察死活酵母情况。 2.霉菌的形态观察 (1)制片方法: 在洁净的载玻片加一滴乳酸酚棉兰染液,用大头针或镊子从

霉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

姓名系年级学号 科目题目组别 同组者: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霉菌的形态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青、根、毛、曲霉)的形态特征; 3.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1.霉菌可产生分枝的菌丝体,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本次实验观察青霉、曲霉、根霉和毛霉菌四种霉菌)。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2.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3.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曲霉,青霉,根霉和毛霉培养 7d 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 2.培养基: 马铃薯培养基(简称PDA)(配方见附表) 3.仪器和其他用品: 平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吸管,U 型玻璃棒,解剖刀,镊子,50%乙醇,20%甘油,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等 四、【实验内容】 1.配培养基:根据报告后附录准确称取实验所需各种物质的质量,配置PDA培养基150ml,121℃灭菌20分钟; 2.培养小室的准备及灭菌:在八个平皿底部各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各放一个

实验五 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霉菌得形态观察、微生物得测微与计数 一.实验目得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得基本方法,初步了解霉菌得形态特征及鉴别依据。 2、学习使用目镜测微尺与镜台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定微生物大小得方法。 3、了解血球计数板得构造与使用方法。学习使用血球记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得方法。 4、总结并掌握细菌、放线菌与霉菌得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霉菌定义及用途 ?霉菌不就是真菌分类中得名词,而就是丝状真菌得统称。 ?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食品得关系密切,就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得一 种微生物,如早期进行得酱与酱油得制作等。 ?霉菌也可以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或产生毒素,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霉菌特征 ?霉菌可产生分支得菌丝体,分基内菌丝与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 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菌丝体(尤其就是繁殖菌丝)及孢子得形态特征就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得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与孢子得宽度通常比细菌与放线菌粗得多(约310um),常就是细菌菌体宽度 得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 3、霉菌得菌落 ?松:由于霉菌得菌丝较粗较长,菌丝体疏松,因而形成得菌落也比较疏松,呈绒毛状、棉 絮状或蜘蛛网状; ?大:菌落形态较大,一般比细菌与放线菌得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有时会长满整个培养 皿; ?干:外观干燥,不透明; ?挑:菌落与培养基间得连接紧密,不易挑取; ?颜色:由于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颜色不同,不同得霉菌菌落表面呈现不同得颜色, 菌落正反面、边缘与中心颜色常不一致。 同一种霉菌在不同得培养基上或不同得培养条件下所形成得菌落特征可能有所不同。但同一种霉菌在相同得培养条件下与培养基上所形成得菌落特征相对稳定。菌落特征就是霉菌鉴定得重要依据之一。 4、霉菌得菌丝形态 ?构成霉菌营养体得基本单位就是菌丝。菌丝得宽度一般为310μm,比放线菌菌丝宽 很多倍,其菌可伸长并产生分枝。 许多分枝得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一部分菌丝存在于培养基质中吸收营养,称为基内菌线或营养菌丝。 ?另一部分菌丝向空中生长,称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一部分形成生殖细胞,也有部分气 生菌丝生成生殖细胞得保护组织或其它组织。 4、霉菌得菌丝 从结构来瞧,霉菌得菌丝有两种: 无隔菌丝:低等霉菌如根霉、毛霉等 有隔菌丝:高等霉菌如青霉、曲霉等

【9A文】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微生物的测微与计数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霉菌的形态特征及鉴别依据。 2.学习使用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3.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学习使用血球记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4.总结并掌握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霉菌定义及用途 ?霉菌不是真菌分类中的名词,而是丝状真菌的统称。 ?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食品的关系密切,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的一 种微生物,如早期进行的酱和酱油的制作等。 ?霉菌也可以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或产生毒素,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霉菌特征 ?霉菌可产生分支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 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3-10um),常是细菌菌体宽 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 3.霉菌的菌落 ?松: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较长,菌丝体疏松,因而形成的菌落也比较疏松,呈绒毛 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 ?大:菌落形态较大,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有时会长满整个 培养皿; ?干:外观干燥,不透明; ?挑:菌落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 ?颜色:由于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颜色不同,不同的霉菌菌落表面呈现不同的 颜色,菌落正反面、边缘与中心颜色常不一致。 同一种霉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或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特征可能有所不同。但同一种霉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和培养基上所形成的菌落特征相对稳定。菌落特征是霉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4、霉菌的菌丝形态 ?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菌丝的宽度一般为3-10μm,比放线菌菌丝宽 很多倍,其菌可伸长并产生分枝。 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一部分菌丝存在于培养基质中吸收营养,称为基内菌线或营养菌丝。 ?另一部分菌丝向空中生长,称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一部分形成生殖细胞,也有部 分气生菌丝生成生殖细胞的保护组织或其它组织。 4、霉菌的菌丝 从结构来看,霉菌的菌丝有两种: 无隔菌丝:低等霉菌如根霉、毛霉等 有隔菌丝:高等霉菌如青霉、曲霉等 菌丝的孢子较大,在低倍镜下即可清晰观察到有隔或无隔菌丝和孢子及巨大的孢子囊。 5、霉菌的繁殖方式和繁殖结构 ?霉菌主要靠形成各种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进行繁殖。 ?霉菌的无性孢子: 厚垣孢子 节孢子 分生孢子 孢囊孢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