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硬膜下出血

硬膜下出血

硬膜下出血
硬膜下出血

硬膜下出血讲义

大家好,今天我讲解一下关于脑外伤中颅内血肿发生率最高的一组疾病——硬膜下血肿,我们知道,头颅自上而下大体解剖层次为头皮、帽状腱膜、颅骨、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脑组织。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硬脑膜,硬脑膜是在颅骨和脑组织之间的一层坚韧的薄层膜状结构,是用来保护我们的脑组织的屏障。这样就出现了两个间隙:硬膜和颅骨之间的“硬膜外”,以及硬膜和脑组织之间的“硬膜下”,在这两个间隙出血造成的血肿,也就被称为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综合上述:硬膜下血肿就是指出血积聚在硬膜下隙,主要由脑挫裂伤的皮层血管破裂所致,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今天我们具体讨论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问题。下面我从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护理这5方面作详细讲解:

病因: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加速性暴力引起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或是

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多发生在着力点的对冲部位。(对冲部位,就是比如侧枕部着力,在对侧额颞部出血)

临床表现:所谓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伤后3天以内,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中间清醒期较少见,昏迷程度逐渐加深。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脑疝症状出现较快,病人伤后意识障碍较为突出,局灶症状可因脑挫裂伤累及某些脑功能区,出现偏瘫、失语等。

辅助检查:主要依靠头部CT扫描:急性硬膜下血肿在脑表面呈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

度区。脑中线移位、脑室受压。(对于硬膜下血肿的新月形CT表现,是因为硬膜下出血基本上属于直接在脑组织表面出血,而脑组织表面没有什么限制的组织,所以出血很容易向两面渗透,所以它的表现就会在靠近脑组织的一边看到血肿贴着脑组织的纹理,另一边贴着硬膜,变成新月形状)

头部MRI扫描: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MRI的T1和T2均表现为高信号。因核磁共振摄片时间较长,容易延误病情,不宜为首选。

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根据外伤史、颅高压增高情况、伴有局灶体征,结合头颅CT扫描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出血量较少,无进行性意识恶化,血肿厚度<10mm,中线移位<5mm的急性硬膜

下血肿,可暂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案为:抗感染、营养脑细胞、醒脑、脱水治疗、保护胃黏膜、稀释痰液、监测血气、肝肾功能、鼻饲饮食。手术治疗采用钻孔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术。

护理:按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h,注意脑疝的发生。

2. 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并定期更换,如鼻饲管、导尿管等。

3.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防止肺部感染,气管切开的病人,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脑损伤病人有意识障碍,丧失正常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有效排除,血液、脑脊液、呕吐物等可引起误吸,舌根后坠可引起窒息。尽快清除口咽部血块、呕吐物和分泌物,将病人侧卧,昏迷者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人工辅助呼吸)

4.降颅压(避免呼吸道梗阻、高热、咳嗽、癫痫发作等颅内压增高因素,应用20%甘露醇、速尿、激素等药物控制闹水肿和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手术引流减压或清除血肿)

5.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记24小时出入量(每日输液量控制在1500~2000ml 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补充电解质和维持酸碱平衡,禁食病人输液量可适量增加)

6.加强营养支持(营养补充以高维生素、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饮食为佳。早期可用胃肠外营养,肠蠕动恢复后改用肠内营养,定期评估病人营养状况,及时调整营养供应)

7.保持正确体位(采取斜坡卧位,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于脑静脉回流和减轻闹水肿,亦可防止呼吸道梗阻)

8.预防并发症(昏迷病人全身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要加强皮肤护理,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四肢关节保持功能位,每日3次作四肢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以防关节僵硬和肌肉挛缩。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口腔清洁,定时翻身、拍背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病人常有排尿功能紊乱需要留置导尿,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每日定时消毒尿道口,并冲洗膀胱,减少泌尿系感染。若病人发生便秘,可用轻泻剂,必要时戴手套抠出干硬粪便,不可使用高压灌肠,以免加重颅内压增高而诱发脑疝。)

以上是关于硬膜外出血的诊断、治疗及术后护理,下面结合病历进一步了解一下硬膜外血肿:王德喜,男,84岁,因“头部摔伤后伴意识障碍5小时”患者五小时前在家不慎摔倒,右枕部着地,当时昏迷,昏迷时间不详,醒后感头疼头晕,恶心未呕吐,在当地医院行颅脑CT示:左颞叶硬膜下出血,为求治疗来我院,门诊拟“左颞叶硬膜下血肿”收入我ICU 5床,给予各相关检查,行硬膜下出血钻孔血肿清除+引流术,术后给予患者降颅压、抗感染、营养脑细胞、保护胃黏膜、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颅高压症状缓解,术后5日出现肺部感染症状,给予抗生素输注、雾化吸入、翻身拍背等治疗后症状减轻,后患者家属放弃治疗离院。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到了硬膜下血肿的病因、诊断、辅助检查表现、治疗、及术后护理情况,希望大家课下进一步学习硬膜下血肿的相关知识,牢固掌握该病的各方面机制,让我们共同学习、一并提高,谢谢大家!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有哪些病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有哪些病因 导语: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出现这种情况以后,千万不要忽视了这种疾病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因为一旦出现了严重的疾发,那么会对身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出现这种情况以后,千万不要忽视了这种疾病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因为一旦出现了严重的疾发,那么会对身体构成严重伤害,所以很多的人,想全面了解一下有哪些病因?为了你能全面了解,就来一起看看下面介绍。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外伤后出现的硬膜下血肿,呈急性(症状在伤后3天内出现)或亚急性发病者(症状在伤后4天至3周内出现)。急性(3天内)硬脑膜下血肿发生率最高占70%,亚急性(4~21天)约占5%。两者致伤因素与出血来源基本相同,均好发于额颞顶区。临床病程发展的快慢,则据脑原发损伤的轻重、出血量及个体代偿能力的不同而异。 病因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都是由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故均属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所不同者,仅是病程急缓上略有差异而已。两者致伤因素和损伤病理亦雷同:即加速性损伤所致脑挫裂伤,血肿多在同侧;而减速性损伤所引起的对冲性脑挫裂伤出血常在对侧;一侧枕部着力恒于对侧额、颞部前份发生复合型硬膜下血肿,甚至同时并发脑内血肿;枕部中线着力易致双侧额极、颞尖部血肿;当头颅侧方打击时,伤侧可引起复合型硬膜下血肿,即硬膜下脑内血肿;头颅侧方碰撞或跌伤时,同侧多为复合性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对侧可致单纯性及/或复合型硬膜下血肿;另外,前额部遭受暴力,不论是打击还是碰撞,血肿往往都在额部,很少发生在枕部,而老年人则常引起单侧或双侧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科普:慢性硬膜下血肿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因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等原因来就诊,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脑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为多数病人年龄超过50岁,且多数明确外伤也是轻伤,如偶尔被门角伤过。当追问病史时,经提示部分病人能回忆起,而部分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已不能回忆起受伤时的情况。这与老年人自身特点有关,老年人由于腿脚不灵便,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随意的磕碰,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只有当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头痛、头晕,甚至出现恶心及呕吐,到医院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才发现颅内有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层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硬脑膜下腔少量持续出血积聚形成,并且不断扩大,同时发生双侧血肿也不少。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多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复视,由于缺乏或忽略定位体征,加之老年人自身大都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易误诊为、颈椎病等。其次个别患者临床上以“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为主,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脾气变得易暴易怒或沉默寡言,精神迟钝,强哭、强笑,甚至精神失常,症状酷似老年、,导致误诊率很高。 其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很容易,关键是做个头部CT或者核磁共振,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是轻微头部外伤,尤其出现头痛、头晕、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情况,请及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病因病理】 1.硬膜下血肿发生在硬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约占50%-60%,根据血肿出现症状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 2.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而致的,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另一出血来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3.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柔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逐步机化,其硬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外膜,蛛网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内膜,内外膜将血肿包裹。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他脑压迫症状。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CT检查是硬膜下血肿首选检查方法。在CT平扫上,血肿的密度直接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伤后血肿多呈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血液凝固,血浆吸收,血红蛋白浓缩。因此,此期均有典型CT表现,主要特点是颅骨内板下出现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可高达70HU-80HU,体积大,也可以表现为双凸形高密度影。部分可为混杂密度影,有的可出现液-液平面,即高密度血凝块沉于血肿下部或溶血后含铁血红蛋白下沉所致。在慢性期和亚急性后期,由于血红蛋白的溶解和吸收,血肿密度随时间逐渐减低,伤后1周-2周变为等密度,伤后1个月变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脑表面的小血管增强而使密度血肿衬托更为清楚,4h-6h后延迟扫描,约40%患者血肿边缘出观点状或线状强化,为包膜或血肿相邻脑表面充血强化所致,从而显示血肿轮廓。无论急性期/亚急性还是慢性期的硬膜下血肿,均伴有脑挫裂伤或脑水肿,在CT片上均有占位效应。因其在CT片上仅是占位效应,表现为病变侧灰白质界限内移,脑沟消失,脑室普遍受压变形,甚至消失,中线结构向健侧移位。 2.MR表现: 硬膜下血肿的MRI信号改变,随着血肿不同时期而不同,其信号强度变化规律和硬膜外血肿相同。急性期,血肿内的红细胞内含有去氧血红蛋白,使T2缩短,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强度,而在T1加权像血肿的信号与脑实质信号强度相仿。在亚急性期,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影。早期慢性硬膜下血肿信号强度和亚急性期相仿。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铁血红蛋白继续氧化变性,一变成血红素,血红素是一种低自旋,非顺磁性的铁化合物,T1时间长于顺磁性的高铁血红蛋白,因此在T1加权像信号强度低于亚急性期,由于蛋白含量仍高,其信号强度仍高于脑脊液,在T2加权像,血肿为高信号。 下图为外伤后1小时扫描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急诊经常遇到颅脑损伤的病人,脑外伤经常伴有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如何区分呢?看看下面的图片你就知道了!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硬膜下血肿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 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两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常不易误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不能及 时诊断,贻误病情。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人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 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于血肿的压迫,使脑 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人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将轻微的头部外伤史遗忘,临床上仅以颅人高压增高为主,局 限性脑功能障碍出现较晚,因此,诊断常造成一定困难,易误诊为脑肿瘤。 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因此手术愈 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能恢复则愈快,因而,早期诊断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40%左右,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较低。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硬膜下出血一般多久恢复

文章导读 如果出现硬膜下出血的情况,患者会出现不适症状,比如会出现头晕头痛的情况,这种情况非常严重,危害性比较大,所以患者必须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通过科学检查可以了解出血的具体情况,然后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比如手术治疗,然后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让病情慢慢的恢复。 硬膜下出血一般多久恢复? 一般如果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话,需要两到三周左右,如果是急性硬膜下血肿需要一个月左右。 意见建议:建议在治疗期间使用营养神经药物予以辅助治疗,如鼠神经生长因子,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等。 硬模下血肿,相对于硬模外血肿吸收速度较快,恢复的时间还是跟受伤部位及面积大小有关,不知道出血量有多大?术后多久了,目前患者状态如何?都会影响预后和恢复。 意见建议:定期检查,促进患者术后功能康复训练,如有后遗症的话,可做做高压氧,已加快改善患者症状。 硬膜下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需静养脑组织缓慢愈合。 意见建议:建议术后注意静养为主,半月后床上适当肢体功能锻炼,一月后就可以下地活动,大约二月如常。 如果是外伤所致硬脑膜下血肿,完全吸收后只要无不适症状是可以恢复正常工作,可以上班干活的。 意见建议: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思虑和剧烈活动,不要熬夜,很快恢复健康的。 这种情况属于硬膜下出血,一般出血量少的,需要治疗两周左右,正常一个月左右能恢复,如果出血量较多,时间会很长,也会留下后遗症。 右侧颞部硬膜外血肿目前已经有15ml,目前无确切不良不适,虽然未达到幕上手术指证,但硬膜外血肿吸收较慢,而且正在逐渐增大,建议密切观察,如有头痛不适,仍建议手术治疗,因为脑组织长期局部受压,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又造成局部软化灶可能,造成局灶性癫痫可能。

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神经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的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常常发生在外伤着 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另一出血来 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 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 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 他脑压迫症状。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外科)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 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 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毫升。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 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 本病表现为慢性过程,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效果满意。疗效欠佳或病死者,多因未及 时诊治、病情危重或伴有并发症者。 症状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常有惊厥、呕吐、喂饲困难,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等。 2.精神障碍;痴呆、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 3.局源性脑症状:偏瘫、麻木、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诊断依据: 1.常有头部轻伤或被忽略的受伤史,症状常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 2.慢性颅内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出现惊厥、呕吐、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至晚期可出现脑疝。部分病人以精神症状较为突出或以局灶性脑症状为主。 3.头部X线摄片多显示慢性颅内压增高表现,少数可见血肿钙化征象。幕上血肿者,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向对侧移位。脑血管造影、头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血肿部位和范围。 4.颅骨钻孔探查发现硬脑膜下血。 5.婴幼儿患者常有急产或生产困难史。 治疗: 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颅骨钻孔闭式引流,婴幼儿可作前囟穿刺引流。2.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1.轻症病人对症处理即可。2.有精神障碍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有癫痫表现者给予抗癫痫药物。3.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给予脱水利尿药物降低颅内压。4.婴幼儿病人注意给予止血药物,特别是维生素K。5.病人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6.重症病人加强支持疗法和防止并发症。 预防常识:

慢性硬膜下血肿 科普

科普:慢性硬膜下血肿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因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等原因来就诊,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脑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为多数病人年龄超过50岁,且多数明确外伤也是轻伤,如偶尔被门角伤过。当追问病史时,经提示部分病人能回忆起,而部分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已不能回忆起受伤时的情况。这与老年人自身特点有关,老年人由于腿脚不灵便,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随意的磕碰,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只有当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头痛、头晕,甚至出现恶心及呕吐,到医院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才发现颅内有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层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硬脑膜下腔少量持续出血积聚形成,并且不断扩大,同时发生双侧血肿也不少。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多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复视,由于缺乏或忽略定位体征,加之老年人自身大都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易误诊为高血压、颈椎病等。其次个别患者临床上以“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为主,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脾气变得易暴易怒或沉默寡言,精神迟钝,强哭、强笑,甚至精神失常,症状酷似老年痴呆、脑血管疾病,导致误诊率很高。 其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很容易,关键是做个头部CT或者核磁共振,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是轻微头部外伤,尤其出现头痛、头晕、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情况,请及时到医院神经外科专科就诊检查,排除有无出现硬膜下血肿,并由专科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治疗首选局麻下钻孔引流术,这种方法创伤较小,绝大多数病人都能够成功解决问题。 有极个别复发的,主要原因有:老年病人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复发

硬膜下血肿(基础篇)

患者教育:硬膜下血肿(基础篇) Written by the doctors and editors at UpToDate There is a newer version of this topic available in English.该主题有一个新的英文版本。 什么是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脑部表面的出血。该出血发生在脑部坚韧的外层覆膜(即,硬脑膜)下方(图1)。 大多数硬膜下血肿是由头部损伤引起的。这些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包括: ●车祸 ●跌落 ●身体攻击 硬膜下血肿有2种主要类型: ●急性–这种硬膜下血肿发生在头部损伤后的最初数小时。如果出血继续,硬膜下血肿可在

损伤后数日持续增大。 ●慢性–这种硬膜下血肿最常发生在脑部因老化而有轻微缩小的老年人。在这些人中,轻度的脑部损伤即可导致脑部表面出血。该损伤可能轻微到患者自己都未注意到。血肿在数日或数周期间缓慢增大。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是什么?—部分患者在发生严重脑部损伤和大面积急性硬膜下血肿后会失去意识。其他时候,症状稍晚才出现,可包括: ●头痛 ●呕吐 ●无力 ●麻木 ●行走困难 ●言语不清或不能言语 ●比正常人警觉性降低 ●头晕 ●意识模糊或思考困难 ●困倦 ●癫痫发作 我需要接受检查吗?—需要。检查包括脑部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扫描。这些检查将显示出硬膜下血肿及其大小。 如何治疗硬膜下血肿?—治疗取决于血肿的大小和您的症状。您可能需要接受手术以引流血肿和缓解脑部所受压力。 如果您在使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或华法林(商品名:Coumadin、Jantoven等),医生可能会让您停用这些药物。务必要询问当初给您开具这些药物的医生您是否应再次使用它们,以及何时使用。

脑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脑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 导语:脑梗膜下血肿,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是特别有影响的,所以出现脑梗膜下血肿的患者,都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健康,会诱发其他的疾病,因此想全面了 脑梗膜下血肿,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是特别有影响的,所以出现脑梗膜下血肿的患者,都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健康,会诱发其他的疾病,因此想全面了解一下脑梗膜下血肿临床的表现,为了你能全面的了解,接下来就跟随小编看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1.病史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特殊类型颅内血肿,国内一组报道,在72例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中,有头部外伤史者63例,占87.5%。由于外伤轻微,临床上约1/5患者和家属不能回忆起有关颅脑外伤病史。通常本病病程为慢性经过,最长者可达一年半或更长 2.精神症状老年人的精神障碍较为突出,常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寡言少语,多睡,甚至精神失常,部分患者有大小便失禁等。极易被误诊为脑动脉硬化或老年性痴呆。 3.颅内压增高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者占14%~20%,起初为轻微的头痛,当血肿逐渐增大时方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呕吐、视觉症状,查体时可见视盘水肿。老年人因为脑萎缩,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晚或不明显。婴幼儿患者,颅内压增高,则表现为前囟饱满,头颅增大,可被误诊为先天性脑积水。? 4.颅神经受损除视力减退外,还可有动眼神经、展神经及面神经损伤症状。少数患者有耳聋、耳鸣、眩晕及听力减退等,常在血肿清除后得到恢复。? 5.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为震颤麻痹,动作缓慢,肌力减弱而肌张力增高,步态不稳,行走时呈慌张步态等。上述表现如在外伤后出现,应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及指南

附属医院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 【适应症】 凡经CT、MRI或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诊断,伴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症状者。 【禁忌症】 血肿量小,未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者。 【术前准备】 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出血位置、范围或血肿密度。 【操作方法及程序】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适于血肿属液体状态,包膜不甚肥厚,无钙化者。 (1)体位:在局部麻醉或全麻下,采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肩下垫枕,减少颈部的扭曲。 (2)钻孔:根据血肿位置,通常选择顶部钻孔引流,硬脑膜往往呈青紫色,质地较厚,十字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壁层,将其切开即可见陈旧性血溢出。 (3)置管冲洗:用吸引器将流出的血肿慢慢吸除,然后将硅胶管置入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流出的液体清亮位为止。 (4)留管引流:以病人术后体位为准,将高位的导管退至距钻孔处3~4cm处,外接已排除空气的灭菌软塑料密封袋,缝合钻孔切口,将引流管缝扎固定在头皮上,引流管一般于术后3~5天拔除,以空针边吸引边拔出,以排出囊腔上部的空气。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指南 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者,好发于老年病人。血肿大多广泛覆盖大脑半球的额、顶和颞叶。血肿有一黄褐色或灰色结缔组织包膜,血肿内容早期为黑褐色半固体的粘稠液体,晚期为黄色或清亮液体。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或已无法回忆。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受伤后2-3个月后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有时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了解机体状态。 2)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了解凝血因素是否正常。 (2)影像学检查: 1)头颅X平片: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 2)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单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对本症可确诊。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蛛网膜之间血肿,出血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好发于老年人。 【护理评估】 1.病史:重点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的原因、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损伤的部位,发病到就诊的时间等。 2.评估意识状态,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有无明显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症状。 4.观察头痛、呕吐的严重程度。 5.心理社会反应: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反应,对功能恢复的疑虑,家属对病人的支持能力及程度。 【护理问题】 1.头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自理缺陷与出血压迫神经引起的失语、肢体瘫痪等症状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疝。 4.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 2.心理护理: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听取不适主诉。

4.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应遵医嘱定期给予缓泻药物,并嘱病人排便时勿用力过猛。 术后护理 1.术后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体位:术后24~48小时宜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向患侧,其目的是利于引流,促使脑组织膨胀,消除死腔,使受压组织回弹。 3.引流管护理:术后注意保持引流的通畅,正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 4.补液原则:禁用脱水剂,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适当补充低渗液体,但注意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影响心肺、肾脏的功能。 5.功能锻炼:术后即应指导患者肢体功能的锻炼,术后拔除引流管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于活动应给予指导并在旁陪伴,注意患者安全。 6.心理护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调节其负面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8.饮食与营养:应给予易于吸收、富于营养的饮食,进食上采取少食多餐。 【健康指导】 1.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宜,适量进食水果粗纤维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颅内压增高。 2.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4.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护理评价】 1.患者主诉头痛减轻,病人的舒适感增强。

硬膜下出血

硬膜下出血讲义 大家好,今天我讲解一下关于脑外伤中颅内血肿发生率最高的一组疾病——硬膜下血肿,我们知道,头颅自上而下大体解剖层次为头皮、帽状腱膜、颅骨、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脑组织。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硬脑膜,硬脑膜是在颅骨和脑组织之间的一层坚韧的薄层膜状结构,是用来保护我们的脑组织的屏障。这样就出现了两个间隙:硬膜和颅骨之间的“硬膜外”,以及硬膜和脑组织之间的“硬膜下”,在这两个间隙出血造成的血肿,也就被称为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综合上述:硬膜下血肿就是指出血积聚在硬膜下隙,主要由脑挫裂伤的皮层血管破裂所致,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今天我们具体讨论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问题。下面我从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护理这5方面作详细讲解: 病因: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加速性暴力引起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或是 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多发生在着力点的对冲部位。(对冲部位,就是比如侧枕部着力,在对侧额颞部出血) 临床表现:所谓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伤后3天以内,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中间清醒期较少见,昏迷程度逐渐加深。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脑疝症状出现较快,病人伤后意识障碍较为突出,局灶症状可因脑挫裂伤累及某些脑功能区,出现偏瘫、失语等。 辅助检查:主要依靠头部CT扫描:急性硬膜下血肿在脑表面呈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 度区。脑中线移位、脑室受压。(对于硬膜下血肿的新月形CT表现,是因为硬膜下出血基本上属于直接在脑组织表面出血,而脑组织表面没有什么限制的组织,所以出血很容易向两面渗透,所以它的表现就会在靠近脑组织的一边看到血肿贴着脑组织的纹理,另一边贴着硬膜,变成新月形状) 头部MRI扫描: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MRI的T1和T2均表现为高信号。因核磁共振摄片时间较长,容易延误病情,不宜为首选。 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根据外伤史、颅高压增高情况、伴有局灶体征,结合头颅CT扫描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出血量较少,无进行性意识恶化,血肿厚度<10mm,中线移位<5mm的急性硬膜 下血肿,可暂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案为:抗感染、营养脑细胞、醒脑、脱水治疗、保护胃黏膜、稀释痰液、监测血气、肝肾功能、鼻饲饮食。手术治疗采用钻孔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术。 护理:按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h,注意脑疝的发生。 2. 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并定期更换,如鼻饲管、导尿管等。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有什么区别?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硬膜? 硬膜是在颅骨和脑组织之间的一层坚韧的薄层膜状结构,是用来保护我们的脑组织的屏障。这样就出现了两个间隙:硬膜和颅骨之间的“硬膜外”,以及硬膜和脑组织之间的“硬膜下”,在这两个间隙出血造成的血肿,也就被称为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 其中硬膜外血肿因为有硬膜的阻挡,不会直接接触到脑组织,并且因为硬膜的限制,血肿不容易出现扩散,很容易包成一块,在CT或磁共振上面会出现一个凸透镜形状的影子。因为不合并脑其他损伤的话意识比较清楚。 而硬膜下血肿,基本上属于直接在脑组织表面出血,而脑组织表面没有什么限制的东西了,所以出血很容易向两面渗透,所以他的表现就会在靠近脑组织的一边看到血肿贴着脑组织的纹理,另一边贴着硬膜,变成新月形状。这种情况下,因为出现很可能就来自于脑组织,所以往往有脑组织明显挫伤。比较容易引起脑水肿等。往往有意识障碍。 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血肿的部位不同 硬膜是硬脑膜的简称 脑组织被三层脑膜所包被 第一层称为硬脑膜 临床上的硬脑膜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颅骨内侧面的骨膜 第二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脑膜 这两部分共同组成硬脑膜 第二层称为蛛网膜 位于第一层硬脑膜与第三层软脑膜之间 因类似蜘蛛网而得名 在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存在着一个间隙 称为蛛网膜下腔 充斥着脑脊液 第三层称为软脑膜 紧贴于大脑表面 质地较柔软 广义上的硬膜下血肿范围比较大 凡是位于硬脑膜以下的出血形成的血肿均可视为硬膜下血肿 包括硬膜到蛛网膜之间的血肿 甚至蛛网膜下腔到脑实质之间的血肿也可视为硬膜下血肿 甚至脑实质内的血肿也可归为硬膜下血肿 但是在临床上往往并不这么叫 脑实质内的血肿往往有其他的专业名称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及指南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 及指南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附属医院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 【适应症】 凡经CT、MRI或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诊断,伴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症状者。 【禁忌症】 血肿量小,未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者。 【术前准备】 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出血位置、范围或血肿密度。 【操作方法及程序】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适于血肿属液体状态,包膜不甚肥厚,无钙化者。 (1)体位:在局部麻醉或全麻下,采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肩下垫枕,减少颈部的扭曲。 (2)钻孔:根据血肿位置,通常选择顶部钻孔引流,硬脑膜往往呈青紫色,质地较厚,十字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壁层,将其切开即可见陈旧性血溢出。 (3)置管冲洗:用吸引器将流出的血肿慢慢吸除,然后将硅胶管置入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流出的液体清亮位为止。 (4)留管引流:以病人术后体位为准,将高位的导管退至距钻孔处3~4cm处,外接已排除空气的灭菌软塑料密封袋,缝合钻孔切口,将引流管缝扎固定在头皮上,引流管一般于术后3~5天拔除,以空针边吸引边拔出,以排出囊腔上部的空气。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指南

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者,好发于老年病人。血肿大多广泛覆盖大脑半球的额、顶和颞叶。血肿有一黄褐色或灰色结缔组织包膜,血肿内容早期为黑褐色半固体的粘稠液体,晚期为黄色或清亮液体。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或已无法回忆。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受伤后2-3个月后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有时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了解机体状态。 2)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了解凝血因素是否正常。 (2)影像学检查: 1)头颅X平片: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 2)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单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对本症可确诊。 【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不适合手术的病人,可采用甘露醇脱水治疗。 2.手术治疗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目标: 1、掌握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开展护理工作 2、了解硬膜下血肿疾病的相关知识 3、讨论掌握压疮的预防、昏迷病人的分级与护理 病史介绍 原2床患者杜高成因遇外伤,不慎由约2米高处摔下,臀部着地,撞伤头部,伤后即意识障碍,呼之不应,无恶心,无呕吐胃内容物,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呼吸困难,无腹泻,伤后送我院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7摄氏度,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8/97mmHg,深度昏迷,呼之不应,叹气样呼吸,右上肢有摸索样动作,左侧肢体刺痛未见明,显活动,右颞顶部头皮肿胀明显,右瞳约6mm,左瞳约3mm,对光反射均消失,心率72次/分,行头胸CT检查提示:右侧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叶脑挫裂伤,脑肿胀,中线明显左偏,环池受压消失,顶骨骨折;左侧血胸,多肋骨折,创伤性湿肺,左锁骨骨折。 一、概述 硬膜下血肿指出血积聚在硬膜下隙,多属急性或亚急性型,主要由脑挫裂伤的皮层血管破裂所致,少数是由于大脑表面回流到静脉窦的桥静脉或静脉窦本身撕裂所致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硬膜下血肿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两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常不易误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不能及时诊断,贻误病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头部外伤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之一,50%~84%的患者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但由于头部外伤轻微,外伤距发病时间较长时,一般容易被患者和家属忽略,部分患者只是在追问时才被问出。老年人由于脑组织萎缩,硬脑膜与皮质之间空隙增大,当头部受到突然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可引起桥静脉的撕裂或造成皮质与硬脑膜间小交通动脉的损伤渗血。也可因静脉窦、蛛网膜颗粒或硬脑膜下水瘤受损出血引起。非损伤性硬脑膜下血肿非常少见,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患者中约有12.8%的患者伴有高血压,所以高血压、动脉硬化可能是容易导致出血原因之一。 此外,一些患有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老年病人,常有慢性酒精中毒病史,因长期饮酒可造成肝功能损伤,导致凝血机制障碍,酗酒后又易造成颅脑损伤。还有12%~38%与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极凝集治疗有关,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多为桥静脉或皮质小静脉,血液流至硬脑膜下腔后逐渐凝固, 1周左右血肿开始液化,血肿周围形成包膜,其外膜富于窦状毛细血管,不断释放血管活性物质,造成局部高纤溶状态,使血肿被膜反复出血,导致血肿腔逐渐增大,引起颅内压增高,进一步对脑组织造成压迫 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多为双侧,常为产伤所致,产后损伤多见于6个月以内。此外,小儿营养不良、败血症、颅内外炎症、出血性疾病者、甚至严重脱水的婴幼儿,也可发生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