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答案

1.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错误【答案要点】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势在必行。首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本题中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是不全面的,它只强调了加强学生的体育和美育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智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此外,素质教育还强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是知识直观。

正确【答案要点】知识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教材直观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3.在当前,如果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家长所期望的教学质量,家长就有权拒绝送学龄儿童上学。

错误【答案要点】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究成义务教育。

4.教育调査法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它对于制定教育规划、检查教育质量、总结教育经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答案要点】教育调查法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它对于制定教育规划、检査教育质量、总结教育经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査。在运用调查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拟出调查提纲,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5.动机属于人的认知过程。

错误【答案要点】动机属于人的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个性心理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动机是个性心理倾向性的一种。认知过程则是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6.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正确【答案要点】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7.设计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所以先行组织者一定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

错误【答案要点】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先行组织者一般呈现

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但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早呈现。

8.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意注意

不需付出意志的努力。

错误【答案要点】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有目的、具有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最大的区别在于,无意注意不需付出意志的努力。

9.定势对问题的解决只有消极作用,没有促进作用。

错误【答案要点】定势是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作用存在两面性,一方面使人们能够对-些常规性的问题作出较快的解答,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另一方而,囿于狭小范内的这种固定性和恒常性往往又会使人们的思路陷于僵局,难以寻找到一种新的方式去考虑问题,不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定势并不是只有消极作用。

10.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

错误【答案要点】全面了解学生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准备。班主任的工作重点是全面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成绩,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家庭环境等。对于刚刚接任的班级,全面了解学生尤其重要。

11.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错误【答案要点】认为素质教育是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一观点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首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潜力的开发者、智慧的启迪者、人生的引路人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12.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与成人的学习相比,具有特殊性。

.正确【答案要点】学生学习的特殊性体现在: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力,培养行为习惯,培养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发展。

13.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因此,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和谐统一发展。

正确【答案要点】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就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4.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间接经验,而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直接经验。

错误【答案要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

15.意志在人们的意识中具有自觉的、有目的的主观能动作用,但人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

错误【答案要点】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

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虽然意志具有自觉的、有目的的主观能动作用,但是人的意志同时也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16.竞赛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应尽景少搞竞赛。

错误【答案要点】竞赛有时的确具有消极作用,尤其是竞赛过多的情况下,但它也有激励作用。一般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动机和成就需要史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应该适量地开展竞赛。

17.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之前,教师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动机。

错误【答案要点】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之前! 教师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对于那些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教师应集中注意于尽可能有效地去教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产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习的目标,掌握学习的内容,就会渐渐产生学习动机。

18.所谓复习,就是一遍遍地重复学习。

错误【答案要点】复习是运用多种方法对材料重新组织和巩固的过程,并非简单的重复。通过复习,不仅能强化记忆的痕迹,巩固对知识的保持,而且会进一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收到"温故而知新"

的效果。所以复习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

19.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正确【答案要点】惩罚是通过对学生的不健康思想和行为进行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内疚、悔恨等消极体验,进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合理的惩罚能够引起学生的痛苦体验和认真反思,有助于纠正学生不良的思想和行为。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使学生从心理上能接受,心服口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

20.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一物质器官,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但并不依存于作为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错误【答案要点】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的物质器官,不仅决定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也依存于作为反映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身心才能起作用。

21.惩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正确【答案要点】1.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剌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强化是提供剌激物使学生的行为得以改变的方法,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2.惩罚法和强化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22.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比一般迁移广。

错误【答案要点】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迁移划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两种。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特殊迁移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

去。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不如一般迁移广,仅适用于有限的情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殊迁移是不重要的,相反,它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非常必要

23.教育的价值决定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活动。

正确【答案要点】教育目的决定于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其核心是教育的价值观。由于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不同及教育价值的取向不同,就会在教育目的上做出不同的选择。从历史的和现实

的情况看,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一直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需要做出正确的处理。

24.品体智力随着年龄的袞老而袞老,在40岁时达到高峰。

错误【答案要点】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是对流体智力应用的结果,大多是后天学习得到的,品体智力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凡是运用既有知识与技能去吸收新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属品体智力。品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一般情况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是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25.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正确【答案要点】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接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中形成的。学生接受影响的过程是在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26.学生对事实性的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予间接指导。错误【答案要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应注意:1.事实性的问题是不能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的,因此当学生对此类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予直接指导。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问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歩推理而求得答案。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吋,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能力、个性独立的学生,应给予较少指导,鼓励自行解决问题;对于能力差.个性依赖的学生,应给予较多的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27.实施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正确【答案要点】学校管理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査、总结四个环节。计划是起始环节,实施是中心环节,检査是中继环节,总结是终结环节。实施计划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重要乎段。

2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明确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正确【答案要点】班级是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班级形成的基础就是要有明确的共同目标。班级目标对班级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奋斗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9.到了内化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正确【答案要点】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

30.创造性是天生的,主要靠学生的怙性,很难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培养。

错误【答案要点】创造性的培养虽不容易,但却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为创造而教"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良好的教育,可为学生的创造性的发展与提高提供条件。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通过日常教学活动进行。31.智力的个别差异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错误【答案要点】智力的差异不仅是由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发现并研究个体问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并得到最大的发展。

32.遗忘就是所识记的信息的完全丧失。

错误【答案要点】遗忘并不是所记忆的信息的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顺利地提取出来。有的遗忘是因为提取信息的线索不当造成的,这种遗忘叫做暂时性遗忘;有的遗忘是由于丢失的信息过多,无法提取,这种遗忘叫做永久性遗忘。

33.在同一班级里接受同一老师的教育,但各个学生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先天固有的。

错误【答案要点】人的心理并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与后天环境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现实中个体的反应总是通过他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在同一班级接受同一老师的教育,由于个体差异(生理成熟、遗传素质等)的影响,各个学生的心理反应可能各不相同。

34.抑郁质是一种最差的气质类型。

错误【答案要点】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的气质类型只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并不影响心理活动的内容,因此气质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分。

35. "一把钥匙开?把锁",这句话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正确【答案要点】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是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在教育和引导学生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丌一把锁"这一理论在教育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36.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平均发展。

错误【答案要点】所谓全而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组成。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意味着平均发展,而是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化、有差异地发展。

37.教师劳动是个体性和集体性劳动的结合。

正确【答案要点】教师的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教师的劳动从劳动手段角度讲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其本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说,

教师劳动是个体性和集体性劳动的结合。

38.考试中,主观性试题越少越好。

错误【答案要点】客观性试题多利于阅卷、评定成绩,便于考査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主观试题能够充分考查考生的观点、能力,可以发挥人的创造力。因此,并不是说考试中的主观题越少越好,而是要根据考査的内容来迸行考试题型的选择。

39.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注重学生学科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错误【答案要点】虽然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要建立在熟练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否则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无从谈起。

40.所谓需要的满足是指绝对的满足,一般来说,低级的需要充分满足后,较高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现,人的动机水平才有可能受到新的需要支配。错误【答案要点】需要是指当有机体内部处于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时力求得到满足的心理倾向。它表明有机体。生存和发展要依赖于客观环境,是有机体积极活动的源泉。所谓需要的满足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一般来说,低级的需要只要有部分满足,较高的需要就有可能出现,人的动机就有可能受到新的需要支配。

41.想象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因此它是超现实的。

错误[答案要点】想象虽然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但它是在人脑中储存的表象中改造加工的结果。无论想象如何新颖,其内容依然来源于客观现实。因此,想象不可能是超现实的。

42.焦虑情绪对学习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

错误【答案要点】高度的焦虑会干扰、阻碍学习活动,但焦虑不是也会使人不够兴奋、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而影响学习。因此,焦虑对学习并不是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适度的焦虑对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

43.天才就是天生之才。

错误【答案要点】天才通常是指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地完成相应的活动。天才并不是指天生之才,任何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个人的实践锻炼和主观努力。

44.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可以随意对待学生。错误【答案要点】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对待学生。学生是权利的主体,具有受教育权和人身权。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

45.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正确【答案耍点】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而是通过精神的感染、道德的潜移默化而产生的。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达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这也会对教师产生积极

的作用。因此,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46.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单轨学制。

错误【答案要点】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分支型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这是一种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

47.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错误【答案要点】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通过音乐、美术、文学教育和其他各种审美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祌生活,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歩掌握一种艺术活动技能。

4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备课

错误【答案要点】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上课不仅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也是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以及对教育事业态度的集中反映。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备课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起点,备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实现有效性。

49.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正确【答案要点】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③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卨,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50.社会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错误【答案要点】题干中所述是个人本位论的观点。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5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独立完成作业。

错误【答案要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也是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

52.对有特殊天赋或者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正确【答案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对有特殊天赋或者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3.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

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正确【答案要点】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动机本身不属于行为活动,它是行为的原因,不是行为的结果;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54.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学习。

锘误【答案要点】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当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合理地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接受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由此可见,有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并不矛盾,教师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55.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正确【答案要点】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肓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因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可以看成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56.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的管理。错误【答案要点】非正式群体对个体活动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57.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外而内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

错误【答案要点】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总结,这样才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

58.一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正确【答案要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59.课堂练习吋,专家型教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安静,并把这看做是课堂中最重要的事情。

错误【答案要点】专家型教师将课堂练习看做是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型教师仅仅把它当做必经的歩骤。在学生做练习时,新手型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安静,并把这看做是课堂中最重要的事情

60.学校可为了教学而忽略其他事情。

错误【答案要点】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其他活动,例如课外小组、科技大赛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能够促进学生在教学之外有所收获。学校工作遵循的原则是"教学为主,全

面安排",以教学为主,同时不能忽略其他工作。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教育与教育学相关考点内容 1.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政策、确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有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引领作用,也因此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实施效果 的根本依据。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必须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在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个性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强调: (1)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3)教育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育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1)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可以促进产生技术更新。通过对科学创造的生命载体—人的培养,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促进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此对生产力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1、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这种说法不正确。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属于这一范畴。 2、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劳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的,就形成了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会经常发生诸如明知顾犯之类的错误行为,这时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 4、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6、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谓“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7、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要收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二是教育要收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8、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这种说法不正确。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二者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第一模块 1.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人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首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其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最后,制定教育目的还需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6.素质教育的特征(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7.美育的作用 答: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8.五育之间的关系 答: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体育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二模块 9.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答: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腔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34题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 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2020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60(题与答案)

资格证辨析题60道 导语:辨析题是中学科目二考试的必考题型。题目数量为4道,每题8分,共计32分。这种题型一般是总分总的结构作答。下面是整理的练习题,供大家平时练习使用。多练多写,考试才能有话可说。 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就是广义的教育。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教育而非广义的教育。 故该说法错误。 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社会发展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形成制约。 故该说法错误。 3.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因此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故该说法正确。

4.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同步的。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 故该说法错误。 5.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体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宗旨与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等。题干中应该是生产力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而非政治经济制度。 故该说法错误。 6.生产力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因此,题干中应该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故该说法错误。 7.遗传具有可塑性。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肤色、体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它会随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并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

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的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5.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表面教学活动具有 A.引导性 B.简捷性 D.实践性 C.直接性

6.发达国家大多已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 社会意识形态 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万法是 A.陶冶法 B.示范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9.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 A.指导性教学 B.情境教学 C.非指导性教学 D.程序教学 10.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这句话是错误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此观点是正确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1)教学过程即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此观点是错误的。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主要体现在: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4、(2012下,2014上)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此观点错误。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目的。 5、复习上学习之母”体现的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此观点是正确的。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6、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法,谈话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法。 此观点错误。此观点混淆了讲授法和“注入式”、问答法和“启发式”的含义。 首先,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 (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简答题汇总(最新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4、现代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6、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学校的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方式。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在再生产科学知识。 7、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着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制度选拔受教育者,可以延续、发展或者加快改变社会政治关系。 8、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9、遗传素质的意义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差距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者决定人的发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说明:下划线的部分为往年真题已经出过的题目,可作为次重点掌握。 双划线的部分为补充容。 1.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2)教育对象更为普及,许多地方的义务教育得到全面实施; (3)教育实验涉及的方面更广泛; (4)学科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 (5)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制度逐渐规化。 2.教师劳动的特点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性 (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3.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4.教师专业发展的容 (一)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在品格和德行。 (二)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容。 (三)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5.教师专业知识的容 1. 本体性知识 2. 条件性知识 3. 实践性知识 4. 文化知识

6.教师专业能力的容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 教学设计能力 2. 教学语言能力 3. 教学交往能力 4. 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 教育研究能力 6. 创新能力 7.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 促进教师成长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进行教学反思 8.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二)文献检索 (三)提出研究假设 (四)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五)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六)得出结论 (七)撰写成文 9.文献检索的要求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容客观全面。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价,把握争议点。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同时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 (4)善于思索。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容,找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0.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订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冲刺必备 伴随着教师资格考试统考形势逐渐成熟,未来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同学,特别是师生会面对新的国考-教师资格考试。在此,根据试点地区的历年考试情况,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部分进行简短的考情分析,并对2015年下半年的考情做一定的预测。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和分值现已基本定型,分别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及材料分析题。其中单选题21题,一题两分,出题顺序基本上按大纲的章节排列顺序。辨析题四题,一题八分,难度相对较大。简答题四题,一题十分。材料分析题两题,一题十八分。以下我们按照这个顺序,逐一进行考情分析。 首先,由于单选题的考点比较多,基本上都有涉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章。其次,辨析题。从12年到15年上半年以来,除14年考过第八章班级管理一题外,辨析题涉及到的考点分别集中于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七章。第一章考过的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及教育功能等。第三章涉及到教学的本质、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第四章涉及到学习迁移、强化、学习动机、定势、知识与能力。第六章涉及到德育的定义、过程、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等。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第一章教育的本质,除15年,每年都进行了考察。再次,简答题,涉及到的考试围比较广,但主要集中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五章,特别是中学课程这一章节,考频较高,这几年考试中出现了五题。最后,材料分析题主要集中于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其他章节偶有涉及。12年为教学原则、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德育原则和方法,13年为德育原则和方法、创造性思维、启发性教学原则及气质,14年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学习迁移、德育原则等、15年为德育原则、功能固着,故材料分析题考频相对较高的是中学德育这一章。 综上所述,在15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第一章为客观题的重要章节,偶考主观题。第二章多为主观题,考频高。第三、四章,客观题和主观题皆有涉及,特别是材料分析、简答题等。第五章以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居多,第七章尤为引起重视,VIP章节,主观题的热门考试章节。第六章和第八章考频相对不高。同时,根据15年上半年的考题来看,以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容难度会逐渐加大,考点越来越细,综合知识要求高,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除对常规重点的识记,还要对一些冷门知识点进行重视和掌握。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各种理论)

教育学和心理学各种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教育起源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托;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 ?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奥地利-佛洛伊德(人的性本能),美国-威尔逊(基因复制) ?外铄论:荀子(性恶论),英国-洛克(白板说),美国-华生(行为主义-环境与教育决定论), 斯金纳(强化改变论) 教育目的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德国-瓦根-舍因(范例方式课程论),苏联-赞科夫(发展主义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法国-卢梭,美国-杜威 ?社会中心课程论:早期任务--康茨,拉格,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法:美国-克伯屈(自主目的和内容) ?道尔顿制:美国-柏克赫斯(自主学习-指定参考书) 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巴甫洛夫,斯金纳 ?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洛斯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成功概率50%最有可能选择) ?成败归因理论:美国-韦纳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主观判断成功-期待) 学习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德国-沃尔夫(经过形式训练)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有相同要素) ?概括化理论:美国-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关系转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小鸡啄米实验)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布鲁纳,奥苏伯尔-提出该理论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尝试—错误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摇铃喂狗实验(条件在行为生成前)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①科学思想性。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⑤表达确切。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联系性。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 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四个统一】 9.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第一,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第二,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第四,课外辅导。第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