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 古诗二首

21 古诗二首

21 古诗二首
21 古诗二首

21 古诗二首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一观画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你觉得画得怎么样,画中的梅花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注意把话说完整。

2.这幅画是元末书画家王冕的《墨梅图》。王冕在这幅画的空白处还题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言题画诗——《梅》。看着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学习生字墨mò)

3.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

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王冕画过许多幅墨梅,画家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一首诗,几句话,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画的诗。

二学习生字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3.认读生字。

yàn tai kuājiǎng

砚台夸奖

4.分清字形。

上下结构的字:夸

独体字:砚

5.齐读古诗。

三初读古诗

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4.教师指导,读出节奏。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四理解诗意

1.王冕画中的这株梅花长在哪里?

2.为何把池子称为“洗砚池”呢?(补充: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读着这首诗,想着画中的梅花,你看到这株梅花了吗?喜欢这株梅花吗?

4.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古诗:

(1) “吾家洗砚池头树”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瑶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头:边上。

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

(2) “个个花开淡墨痕”

花开时那花儿的颜色(不浓艳),就像(用含着许多水的墨汁点染上去)一样。既没有(桃花那样娇艳),也没有(杏花那样如霞般粉红)。[可让学生填写。] 朗读表现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3)“不要人夸好颜色”

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

知道句中的“颜色”指梅花的色彩。

体会梅花品格的高贵、高洁,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

(4) “只流清气满乾坤”

理解“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想象你此刻身在何处,闻到那香气了吗?(在对话中体会“满乾坤”中无处没有,无人不知的意蕴。)可这样设置对话: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朗读,表现梅花的香气到处都是的情景。

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气”,联系其他植物的香,如桂花、栀子花的香,比较体会其中那种淡淡的、幽幽的、静静的特点,并能用“清”来组词,如“清幽、清淡、清雅”等来形容梅香。)

这种梅香,在王安石的诗中用另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暗香”(读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朗读表现梅香清雅的特点。

小结:这梅,色淡、气清。

5.朗读,读出梅花的特点,读出自己对梅花的喜爱。

6.背诵古诗。

四、深入体会诗意。

1.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读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

2.交流,知道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不计名利的品格。

3.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4.读着这些王冕的生平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这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与“清”,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6.所以同学们,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淡雅高洁的品性吗?(不是的,他更是为了通过这首诗来表述自己的胸怀,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洁、表露了自己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赏的性格。)

7.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

8.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五、拓展延伸

1.王冕人称“梅花屋主”一生写了一百多首梅花诗,你还收集了那些?

2.学生汇报,并集体诵读。

梅花其一

林下见清真,草衣如野人。开花冰雪里,岂是不知春?

梅花其九

冷艳凝轻露,清香度晚风。如何冰玉质,却学小桃红?

梅花其三

十月霜风寒,山木俱摧折。独此冰玉姿,照影清溪月。

梅花十一

湖上春何在?罗浮梦已空。清香入书屋,不是杏花风。

梅花其四

故人江海去,相隔万重云。岁晚思无已,梅花可寄君。

3.读着这一首首描写梅花的诗,我们眼前仿佛有一束盛开的繁梅,正敖立于风雪之中,幽幽的散发着它的清香。它就像王冕一样,面对人生的不如意,面对世俗的诱惑,都保留着一种清高的气节,拥有一颗清亮的心灵。愿同学们都有一颗高尚的心灵。

六背诵古诗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清气同流合污。

1.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安排学生欣赏梅花图,并谈谈自己观察图画后的感受,使学生对梅花有了初步理解。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通过抓住“淡墨痕”“清气”等词语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梅花坚贞不屈、乐于奉献的品质。后通过诗人和梅花之间的联系,学生才真正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中体味到了诗人那种鄙薄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最后安排了拓展延伸,介绍王冕其他一些描写梅花的诗,使学生的感受更为深刻。古诗教学中我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将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关于梅花的名句积累,还有描写梅花的诗句……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时,除利用好教学参考书的同时,还应通过课前预习,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生平,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3.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讲诗意,自己感悟情境,自己解答疑难。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主动权,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尽情地读,或默读静思,或高声吟诵,并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产生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1.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描绘的情景。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想象诗中意境深远的画面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孤独、寂寞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

4.了解古诗的诗中有画、诗言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生字卡片,雪景图。

一导入课文题目

1.同学们,你们喜欢雪景吗?你们看见过一个人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唐代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2.出示雪景图,结合课文,弄懂“江雪”的意思。(“江雪”就是江上的雪景。)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1)轻声朗读。

(2)认读生字。

l iǔzōng yuán zōng jìxiǎo jìng gūzhōu lǎo wēng

柳宗元踪迹小径孤舟老翁

(3)理解字义。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径:小路。

人踪:人的脚印。踪:踪迹;足迹。

孤:孤零零。

蓑笠:蓑衣和笠帽。蓑衣是用草或棕制成的雨具。笠帽是用竹篾、箬叶或棕皮等编成,可以遮阳、防雨。

独:独自。

3.请学生朗读古诗,教师小结,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上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山上的鸟儿已不见踪影,人的脚印也被大雪覆盖了。江面上,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一人冒着风雪在钓鱼。)

5.指导书写。

(1)“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彳”的第一撇短而重,第二撇稍轻、舒展一些,走向基本平行。下撇顶上撇腰部起笔,垂露竖短而直。

(2)“踪”“孤”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翁”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瓮”。

三进入情境,深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

(1)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同学可以试着说一说。

(2)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3)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自学效果。

(1)说。

①播放音乐,请同学描绘。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鸟儿在飞,所有的小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这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中,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②集体评价。刚才这位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③你有什么补充?

(2)画。

①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②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③引导学生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景象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3)读。

①指名读。

②集体评议。老师适时指导,读好停顿、节奏。

③全班练习朗读。

④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⑤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四总结全诗,指导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老师进行总结。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在冰天雪地里独自钓鱼的渔翁形象。诗人通过诗中所描写的形象,寄托了自己被贬永州的失意和冷落的心境,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倔强孤高、不向世俗屈服的凛然正气。诗中的环境描写既具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3.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互查。全班背诵。

1.在指导背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背诵并加上自己的表演。学生感兴趣,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学完《江雪》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小结。在小结的基础上,再学习另一首诗《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比较阅读。这种同一题材但不同意境的作品的对比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让他们深入地感悟到作品的人文内涵。

1.比一比,再组词。

2.先解释加点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孤舟蓑笠翁.翁:年老的男子。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有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独.钓寒.江雪独:独自。寒:寒冷。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柴.门闻.犬吠闻:听到。从柴门外传来了狗叫声

3.朗读下面的诗句,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花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墨梅》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5.《墨梅》诗中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6.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一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人。与韩愈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二雪景诗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不在天空里凝结的雪花

1779年冬天,俄国圣彼得堡的一家报纸报道了一则十分有趣的新闻。这则新闻说,在一个舞会上,由于人多,又有成百上千支蜡烛的燃烧,使得舞厅里又热又闷,那些身体欠佳的夫人、小姐们几乎要在欢乐之神面前昏倒了。这时,有一个年轻男子跳上窗台,一拳打破了玻璃。于是,舞厅里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了,一朵朵美丽的雪花随着窗外寒冷的气流在大厅里翩翩起舞,飘落在闷热得发昏的人们的头发上和手上。有人好奇地冲出舞厅,想看看外面是不是下雪了。令人惊奇的是天空星光灿烂,新月银光如水。

那么,大厅里的雪花是从哪儿飞来的呢?这真是一个使人百思不解的问题。莫非有人在变什么魔术?可是再高明的魔术师,也不可能在大厅里变出雪花来。

后来,科学家才解开了这个谜。原来,舞厅里由于许多人的呼吸饱含了大量水汽,蜡烛的燃烧,又散布了很多凝结核。当窗外的冷空气破窗而入的时候,迫使大厅里的饱和水汽立即凝结,变成雪花了。因此,只要具备下雪的条件,屋子里也会下雪的。

2019语文S版三年级下21古诗二首寒食清明教案及作业题

教学要求1.学习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意境和节日习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与节日有关的古诗。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谁能说出自己知道的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句?可以是描写春节、端午、重阳等。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古诗,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明》。 3.简介诗人:韩翃、杜牧。 出示诗人资料: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1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1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99分) 1. (4分)词语模仿秀 山水千山万水山清水秀 风雨________________ 心意________________ 2. (11分)我会填。 ①《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________和________时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________之情。 ②《望天门山》的作者________,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________”之美誉,与杜甫并称“________”。 ③《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________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________”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________”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3. (8分)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这首诗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景色。诗的前两句分别写了西湖在________天和________天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色,这是________写,后两句将西湖比作________,是________写,有实有虚,更加体现了________的娇美。

21、古诗二首

21、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古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从充满灵气的诗句里,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受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牧童》生动描写了牧童放牛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儿童的生活不是很熟悉,探究他们的生活,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要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 思。 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准备: 小黑板板书:小练笔要求及《稚子弄冰》。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 2、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图画中两个小孩的聪慧、顽皮,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借助图画及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教学策略: 主张学生自主学习,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环境的差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古诗编成故事。 教学策略: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叙事诗,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都能背诵下来,所以在本节课里我将引导学生深入读悟,根据文中插图,想象诗中的情境,编写一个小故事。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二首》随堂练习(附答案)word版

21.古诗二首 一、看拼音写词语。 lu ò y áng shu ǐ h ú d qi án k ūn 二、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三、写出同音字。 r ón ɡ 芙( ) ( )液 ( )树 h ú 水( ) ( )涂 ( )芦 y àn 大( ) ( )子 ( )台 qi án ( )面 ( )坤 花( ) 四、比一比,再组词。 蓉( ) 洛( ) 壶( ) 雁( ) 砚( ) 容( ) 格( ) 壳( ) 鹰( ) 现( ) 五、 选出下面的加点的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1.遁. 逃( ) A .逃走,逃避。 B .隐藏;消失。 2.墨梅.. ( ) A .梅花的一个品种。 B .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3.一片冰心.. ( ) A .著名作家。 B .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六、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诗人以“ ”自喻,表明自己 的精神品格。 2.《塞下曲》是一首( ) A.送别诗 B.写景诗 C.边塞诗 D.叙事诗 3.《墨梅》中的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七、品析诗句。 1.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单.于(ch án d ān ) 单. 独(ch án d ān ) 墨痕.(h én h éng ) 王冕.(mi ǎn m ǎn ) 遁.逃(d ùn d ūn ) 洗砚.(y án y àn )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洛阳的亲友若是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B.洛阳的亲友如果问我,我会告诉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C.洛阳的亲友如果问您,就请您转告他们,我思念他们的心就像冰放在玉壶里一样。 八、课内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 1.把古诗补充完整。 3.请说说第二句中“孤”字好在何处。 4.最后一句诗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 九、课外阅读。 石灰吟① [明]于谦 千锤万凿②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③。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④在人间⑤。 【注释】①石灰吟:赞颂石灰。②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③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④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⑤人间:人世间。 1.这是一首( )。 A.送别诗B.山水诗C.咏物诗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一课课件古诗两首

21、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节奏的朗读古诗《望天门山》; 2、会认4个生字; 3、背诵古诗《望天门山》并会默写。 4、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以前我们学习过很多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他的诗《望天门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有3个学习目标,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节课我们就来比比,看谁把学习目标完成得最好。 三、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1、自学指导:先自由读古诗,并找出自己不会认的字(用横线划出来,能够借助字典查询)。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节奏,3分钟后比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适时纠误。 3、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4、比读古诗。分组指名来读。 四、理解古诗内容 1、自学指导:朗读诗句,借助插图,联想古诗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可以和同学相互说一说,5分钟后比一比哪一组理解的最接近古诗大意。 2、分组汇报讨论情况,其他小组补充。 3、师生共同描述古诗大意。 4、品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学习会写字 1、自学指导:(1)、认读这4个生字 (2)、分别给生字口头组词1-2个 (3)、观察生字结构,同桌互说记字方法。 2、提出难写的生字,共同识记。 4、练写生字。 六、当堂训练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节奏的朗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3、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出示学习目标 齐读学习目标,上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好,这节课我相信你们能做得更好。有没信心达到这些目标,我们来比比谁做得最棒。 三、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1、自学指导:先自由读古诗,并找出自己不会认的字(用横线划出来,能够借助字典查询)。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节奏,3分钟后比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适时纠误。 3、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4、比读古诗。分组指名来读 四、理解古诗大意 1、自学指导:朗读诗句,借助插图,联想古诗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可以和同学相互说一说,5分钟后比一比哪一组理解的最接近古诗大意。 2、分组汇报讨论情况,其他小组补充。 3、师生共同描述古诗大意。 4、品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当堂训练 1、背诵古诗 2、完成练习册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21古诗二 首 基础过关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洗砚.池(yàn xiàn)踪.迹(zōnɡzhōnɡ) 蓑.笠翁(suōsh uō)万径.(jìn jìnɡ) 二、读拼音写词语。 méi huādàn dàn 1.那散发着的清香。 2.僻静的上只有一位地行走着。 tánɡshīkuājiǎnɡ 3. 我能背诵300多首宋词,老师我的记忆力极佳。 mòbǎo 4.在方丈的请求下,苏轼留下千金难求的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朵朵花开淡.墨痕()A.与“咸”相对B.与“浓”相对C.不热心 2.只流清气满.乾坤()A.骄傲B.全部充实C.弥漫 3.千山鸟飞绝.( )A.尽B.回来C.消失 4.万径.人踪灭( ) A.大道B.小路C.小河 四、给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只流清气满.乾坤。() A.只是把清新的空气留在天地间 B.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2.独钓寒江雪。( ) A.单单喜欢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B.冒着风雪独自在江面上钓鱼。 五、根据诗歌内容判断。 1.《墨梅》中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的诗句是“个个花开淡墨痕”。() 2.《江雪》是一幅雪景图,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3.《江雪》中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跟我学“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一种以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为主的写景作文方法。景物存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静止的,一种是运动着的,我们把静止不动的景物叫静景,如高山、田野、房屋、村庄等;把运动着的景物叫动景,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等。写作文时将两者相结合会使景物的特点更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探究应用 六、课内阅读。 江雪 [唐] 柳宗元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对诗歌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A.孤舟∥蓑笠翁。 B. 独钓∥寒∕江∕雪 C. 独钓∥寒江∕雪 3.说说第3、4句诗句的意思。 4.诗歌体现了诗人风雪、荒寒的精神。 七、课外阅读。 马诗

三年级语文21.古诗两首(教案)

2020-2021学年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第21课 古诗两首》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 1.(3分)我默写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2.(3分)《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的诗。诗人首先用“水光潋滟”赞美西湖时的水光;接着用赞美西湖时的山色。“晴方好”和(“”)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然后,诗人把西湖比做,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都是美妙无比,令人神往的。 3.(3分)火眼金睛。(辩字组词) 断孤碧 凡继狐 岩帆 4.(3分)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字义,用“√”标出。 (1)天门中断.楚江开(1)判断(2)隔绝(3)戒除 (2)水光潋滟晴方.好(1)当(2)方法(3)刚刚 (3)欲.把西湖比西子(1)需要(2)想要(3)将要 (4)山色空蒙雨亦奇.(1)奇怪(2)奇妙(3)奇特 5.(3分)写出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一诗句的意思。 6.(3分)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 卷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西湖;晴天;山色空蒙;下雨;雨亦奇;西子;晴天和下雨;3.断开;孤单;碧玉;平凡;继续;狐狸;岩石;帆船;4.(2);(3);(2);(2);5.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6.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案

21、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21. 古诗二首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与节日有关的古诗。 一介绍背景, 导入新课 1.谁能说出自己知道的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句?可以是描写春节、端午、重阳等。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古诗,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明》。 3.简介诗人:韩翃、杜牧。 出示诗人资料: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 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803 年-约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 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理解字、词的含义。 《寒食》(1)寒食: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二首》课后试题(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 21.古诗二首 一、看拼音写词语。 f ú r óng lu ò y áng shu ǐ h ú d à y àn qi án k ūn 二、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三、写出同音字。 r ón ɡ 芙( ) ( )液 ( )树 h ú 水( ) ( )涂 ( )芦 y àn 大( ) ( )子 ( )台 qi án ( )面 ( )坤 花( ) 四、比一比,再组词。 蓉( ) 洛( ) 壶( ) 雁( ) 砚( ) 容( ) 格( ) 壳( ) 鹰( ) 现( ) 五、 选出下面的加点的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1.遁. 逃( ) A .逃走,逃避。 B .隐藏;消失。 2.墨梅.. ( ) A .梅花的一个品种。 B .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3.一片冰心.. ( ) A .著名作家。 B .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六、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诗人以“ ”自喻,表明自己 的精神品格。 2.《塞下曲》是一首( ) A.送别诗 B.写景诗 C.边塞诗 D.叙事诗 3.《墨梅》中的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 七、品析诗句。. 1.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①这两句诗用 的寒冷衬托将士们 的热情,表现了将士们的爱国情怀。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 2.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遁.逃(d ùn d ūn ) 洗砚.(y án y àn ) 墨痕.(h én h éng ) 王冕.(mi ǎn m ǎn ) 单.于(ch án d ān ) 单. 独(ch án d ān )

2017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二首word教案

21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诗、首”等13个生字,会写“入、千”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的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导入新课 (出示鹳雀楼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登高楼吗?今天我们就跟着诗人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雀楼,欣赏美丽的景色吧! 1.板书:登鹳雀楼。 2.简介鹳雀楼。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汉语拼音把古诗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认真识记。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4.学生齐读,指名读,抢读。1.比一比,再组词。 人() 入()干() 千()三、指导朗读,读懂诗意

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 2.出示插图,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3.理解句意: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滚滚流入大海。 4.看到眼前美丽的景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理解句意:要想凭借自己的眼睛看到更远的景物,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诗人从中悟出怎样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3)师小结:那我们现在一起登上楼顶,看看远方的风景吧。 5.朗诵古诗,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诵读,并背诵。2.“欲穷千里目”中“穷”的意思是()。(填序号) ①没有钱②穷尽 ③用尽,费尽 3.《登鹳雀楼》中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的诗句是“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猜谜导入 1.“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枝头。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现。”猜猜这是什么?(月亮) 2.(出示弯月图片)弯弯的月亮像镰刀,像小船,那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学完《古朗月行》你就知道了。(板书:古朗月行)4.填一填。 () ()的月亮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老师范读古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学生认真听清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21.古诗二首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 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与节日有关的古诗。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谁能说出自己知道的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句?可以是描写春节、端午、重阳等。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古诗,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明》。 3.简介诗人:韩翃、杜牧。 出示诗人资料: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 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理解字、词的含义。 《寒食》 (1)寒食: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3)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1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1课《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1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A卷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1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A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 ①《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________和________时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________之情。 ②《望天门山》的作者________,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________”之美誉,与杜甫并称“________”。 ③《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________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________”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________”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2. (7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诗的前两句紧扣题目中的________,写出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并分别用“________”与“________”两字进行评价。即使这样,诗人仍觉得无法尽西湖的美景。于是才有诗的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 3. (1分)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 4. (8分)回忆课文内容填空《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这首诗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景色。诗的前

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冀教版

《古诗二首》课题《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 难点 理解古诗蕴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 2.课文图片 3.学生课前朗读古诗,预习生字 教学 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师生活动 个性化修 改 情 一、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省永济县游玩。瞧,我们的目的地在这。出示图片(鹳雀楼)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师板书课题)(简介鹳雀楼,强调“鹳”字的音形。) 今天我们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看。

境 引 题 齐读课题。(根据情况指导课题读法) 初读二.展示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三、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2.在读熟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读诗、背诗。

指导 师生交四、交流研讨。 1.指名读诗。注意正音。 2.分男女生读古诗,小组比赛读,看谁读的有感情。(老师适时指导朗 读,有会背的进行表扬鼓励) 3.全班读。

流 再读指导五、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边读古诗边结合古诗中的图画以及生活经验,利用工具书或小组合作解决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和诗意。 师 六、交流研讨。 1.学生汇报诗意。 2.边读边想像,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西坠的白日,滚滚的黄河,连绵的高山,鹳雀楼,人 3.诗人站在鹳雀楼之上,想到了什么?能用古诗来表达吗?在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感觉吗? 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比较这首诗与原来学过的写景古诗的不同?(写景寓理)

21.古诗二首

授课日期班级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讲授、提问、启发、 讨论 授课章节 名称 二十一、古诗两首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君子于役》中的思夫之情。 教学重点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介绍作者 课外作业练习册P82-83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君子于役》 1、介绍出处:选自《诗经》——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编录于春秋中期,共305篇。包括风、雅、颂3部分。 2、简介本诗: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与 教学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组织教学 复习 导入 新授 分析第一首 诗 作者介绍考勤,维持班级秩序 总结作文书写中出现的问题 一、《君子于役》 1、介绍出处:选自《诗经》——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编录于春秋中期,共 305篇。包括风、雅、颂3部分。 2、简介本诗: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分析写法,明确感情。 1、这首诗表达妇人思念丈夫,期盼归来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含蓄的,还是直白 的?(直白)哪里可见?(“君子于役……曷至哉”)其中“不知之期”直言(于役之长),极盼其归,这种写法叫(直抒胸臆)——齐读。 2、那第二段呢?写了什么情景?(家畜归家,安逸恬静),家畜出入尚且有时, 可是人却旧盼无归期,这叫(侧面烘托),通过反衬来衬出内心的不平静,由归 家的羊牛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齐读 3、接下来看第二段,再次点明丈夫服役的时间漫长之句为(“不日不月”),当 鸡、牛、羊都归来之时,人却无归期,叫人怎么来相会呀?由第1、2段到第三段,妇女一唱再唱,可见其思念之苦。最后想到什么?(“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由这一句可见(感情深)。既然杳无归期,那就祈祷他在外顺利吧!这实在是无 可奈何之举。——齐读 二、《国殇》 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 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 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 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殇:①未成年而死者(成年:男20岁,女15岁); ②为国家牺牲的将士(文中意) 一、作者介绍: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 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 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第21课古诗两首

第21课《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背吧。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一下祖国大好河山中的一个人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 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 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认读生字词)。 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老师请同学来读读古诗。 同学们,你们想读吗? 同学们,你们读得太精彩了,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出来了,你们自读自悟诗句好认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与你们小组的同学分享吗?那请开始吧。 有不懂的字词吗? “天门中断楚江开”,“开”的意思是什么?(开就是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解释得不错。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水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诗中说“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的“出”是什么意思?(“出”就是出来的意思。)

21 古诗二首2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一

2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是古代写传统节日清明和寒食节的两首诗。《寒食》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前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清明》一诗的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意思,背诵、默写这两首诗,了解喊世界和清明节的来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我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培养孩子们热爱诗歌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了。要让孩子们喜欢诗,就要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因此,我将朗读作为落实所有目标的重点目标和前提。我采用教师泛读、听读录音来实现这个目标,而且逐字逐句,有条不紊。为了激发孩子们读诗的热情和认真,我采取了小组赛读个人风采读及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 2、对诗词的理解上,我采取了每首诗一节课的策略。这样的考虑是出于孩子们以前背古诗意思绝大多数是死记硬背的考虑。这样的学违背了诗词教学,而且既不深刻,有没有乐趣。《寒食》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

《清明》采取了半引导半自学的方式教学,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并结合注释能说出诗句的意思。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3、读读写写: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这两首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和清明有关。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学生对清这两个节日的习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学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节课开头设计了清明节和寒食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教学诗意时,鼓励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学诗意。在学习古诗后,我让学生跟着视频资料读,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很好。 三、不足之处: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这两首古诗的背诵上,学生任然处于死记硬背的阶段,老师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去背诵。在根据诗的意思复述时,老师没有做必要的引导,学生复述难度太大。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教学中将指导学生把背诵默写与理解复述结合起来,以此避免简单的机械记忆与背诵默写。比如《清明》这首诗,在根据诗的大意复述时,我准备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1、诗中写了哪些事物?2、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3、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的?4、这些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怎样的画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